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秦汉文学史绪论一、秦代:国盛而文微吕不韦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刻石文;仙真人诗。二、汉代:国盛而文昌汉代在国力强盛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学昌盛的局面。1、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战国时期,楚地出现了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一批文人,他们集于一地又前后相续,且创作内容相类,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到了汉代,文

古代文学Tag内容描述:

1、前期开始,一直到汉代结束,文人群体的存在成为一种明显的文学史现象,其中尤以西汉前期和东汉后期最为突出。
比较突出的文人群体:西汉初期诸侯王招集的宾客;汉武一朝汇集在中央的文人;东汉前期外戚们的幕僚;东汉后期洛阳东观以及鸿都门学聚集的文人;东汉后期游学于都城及太学的文人。
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与多方面的条件相关:A、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培养了文人的文学素养。
B、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录用人才方法中,注意及文学创作的才华。
C、诸侯王、天子、外戚等权贵对文人的招揽。
D、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机构的设立。
E、游学游宦风气的盛行。
2、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A、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司马相如语,见西京杂记)司马迁报任安书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从而为汉代文学带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激扬高昂的格调。
C、“士不遇”的感慨学以居位曰士。
(汉书食货志)。

2、建筑是独石教堂。
传统商品是咖啡。
2、中南非的班图文明:班图族从中部非洲向南非迁徙,经典建筑是大津巴布韦城,用90多万块花冈岩石建成,有内城和外城,城墙高九米、宽五米。
祖鲁文明:19世纪初叶,祖鲁族国王恰卡废弃各部落的独立武装,创建同龄兵团制的祖鲁军事文明,在南部非洲建立了强大的祖鲁王国。
现任南非总统是祖鲁族酋长。
3、东非的斯瓦希里()文明:东非地区从索马里东海岸、肯尼亚、坦桑尼亚到莫桑比克。
东非本土文化融合波斯、印度、阿拉伯文化,最终形成斯瓦希里文明;斯瓦希里语是东非的通用商业语言,最初用阿拉伯字母拼写,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将斯瓦希里语改用拉丁字母拼写。
例如:Beyond的歌曲Amani中有:Amani, 和平,Nakupenda, 我爱,Nakupenda Wewe, 我爱你们,Tunataka Wewe. 我需要你们。
4、西非的豪萨()文明:公元12世纪西非形成豪萨城邦制,王权至高无上,设立城邦九人委员会,信仰伊斯兰教。
19世纪西非地区爆发伊斯兰圣战,对抗基督教的渗透。
豪萨语是西非地区的通用商业语言,逐渐形成以豪萨。

3、官传序引用的“满招损,谦得益”出自( A ) A.尚书 B.周易 C.论语 D.礼记 3.苏轼方山子传中方山子的姓名是( B ) A.陈希亮 B.陈慥 C.朱家 D.郭解 4.下列词人与词集归属正确的是( C ) A.晏殊片玉集 B.晏殊漱玉词 C.周邦彦片玉集 D.周邦彦珠玉词 5.下列句子中的典故与南朝作家江淹有关的是( D ) A.凌波不过横塘路 B.锦瑟华年谁与度 C.碧云冉冉蘅皋暮 D.彩笔新题断肠句 6.张元斡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中的“天意”是指( D ) A.天帝的意愿 B.命运的安排 C.金国的企图 D.帝王的心意 7.下列词作中,与辛弃疾永遇。

4、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为也。
” 司马迁也继承这个传统:“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 2.刘勰文心雕龙 诸子:“身与时舛,志共道申。
” 3.唐宋韩愈:“不平则鸣” 4.柳宗元:“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柳贬官之后,才著文。
5.欧阳修:“穷者而后工”。
(二) 忧国忧民的传统 1.先秦诸子的政治主张。
( 1)孟子:“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胞物与”的思想。
( 2)墨子:“非乐”“节用”“节葬”。
2.屈原:“存君兴国”的“忧国忧民”传统形成。
3.唐代杜甫:“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白居易“偏偏无空文,惟歌生民病”。
4.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 放言无惮的传统 1.诗经离骚:“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鲁迅评离骚) 2.诸子之文。
孟子斥暴君为“残贼之人”,庄子讥诸侯为“窃国之盗”。
战国邦无定君,士无定主,百家争鸣,诸子立说,无所忌讳。

5、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要吟诗话别以表达情感,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时至今日,送别诗仍是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类题材。
而部分学生,对于送别诗情感的把握,往往停留于感性层面,只能抓住“伤感”“依依不舍”等常见的送别时的情感。
而人的情感是细腻而复杂的,送别时的情感更如此,我们不可将其简单化。
本文对送别诗歌情感内容作一个较为具体的概括分类,以便于学生能全面地掌握送别诗的情感类型。
一、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其中,“凄凄”一词形象地点出了送别时内心的凄凉、愁苦 ;“袅袅”一词2 描绘的萧瑟、黯淡之秋景更增添了 送别时的伤感 ;“看”,本来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
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是送别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情感。
二、体贴入微的宽慰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在“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

6、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的英雄豪杰,他们曾显赫一时,最终由于自身的某些错误而结局悲惨,如项羽;四 是 一些曾为统治阶级建立过丰功伟绩, 最后由于受到最高统治者的猜忌而被杀害的文臣武将,如蒙恬、李广;五 是 为了某种 “ 道义 ” ,或 是 为了维护某种 “ 原则 ” 而英勇拼死的,如 “ 荆轲 ” 。
2)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一 是 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摩人物的神情口吻。
例如项羽本纪在介绍项羽有家世之后,只写了项羽少时学剑和观秦始皇出游两个细节,这位豪放不羁、才力过人,胸怀大志的贵族后裔的形象就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了。
二 是 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
如项羽本纪中最精妙的场面描写 是 鸿门宴。
三 是 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 染力。
如项羽本纪写到项羽被韩信打败,被困于垓下时 是 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这步田地,这已经够使读者为之感慨嘘唏了。
在这样的气氛中,项羽再慷慨悲歌, “ 美人和之 ” ,“ 左右皆泣 ” 这就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悲凉的气氛,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之情。
3)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

7、称 “ 风骚 ”) 。
左传 (中国最早编年体史书 )、公羊传、国语 (国别体 ) 儒家论语 (孔丘 )、孟子 (孟轲 )、荀子 (荀况 ) 克己 复礼 ,待民以仁。
道家庄子 (庄周 )、老子 (老聃 ) 追求逍遥隐逸 ,无为而治 ,不言之教。
墨家墨子 (墨翟 ) 强本节用 ,兼爱非攻。
兵家孙子 (孙武 ) 法为有度。
法家韩非子 (韩非 ) 严刑峻法。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2.两汉时代 司马迁史记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分 10 表、 8 书、 12 本纪、 30 世家、 70 列传 ,共 130 篇。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近 3000 年的历史。
) 西汉刘向战国策 (国别体 )。
班固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 ) 汉赋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班固两都赋 贾谊 (贾长沙 )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政论散文晁错论贵粟疏 3.魏晋南北朝时代 诸葛亮 :代表作出师表 (体现忠心 ),隆中对。

8、答案要点 理论出处、提出者 理论内容、内涵 理论的应用、价值、影响,三、人物并称类,题目举例 温韦 江左三大家 大历十才子 潘陆 枚马,三、人物并称类,答案要点 人物主体、各自特点 并称原因、文学共性 人物功绩、后世影响,四、术语专称类,题目举例 “夺胎换骨” “六义”说 庄子“三言” 梅村体 香草美人 “劝百讽一” 沉郁顿挫,四、术语专称类,答案要点 术语含义、产生场景 主要内容、特点 影响、意义,五、文学流派类,题目举例 阳羡词派 阳湖派 常州词派 同光体 徐庾体,五、文学流派类,答案要点 作者、时期、性质 主要内容、主题、特点 价值、意义、地位、影响,六、文学定评类,题目举例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文质半取,风骚两挟”,六、文学定评类,答案要点 评价出处、评价人、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主要特点 评价合理性说明,简答题型,一往文学(gdwenxue.taobao.com),一、文学发展线索类,题目举例 东汉抒情小赋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简述汉代纪行赋的创作概况 简述汉代咏物赋的创作概况 试述宋词发展演进的历程,并作具体评析,一、文体发展线索类,答案要点 文体发展流程(重要。

9、他者”作为参照,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
n n 2、“比较”的意义: n 比较文学学科中“比 较”的意义具有特定的并且确切的学理内容,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关系,并进而认识它们的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
n 这里的“比较”是指“双边”或“多边”的“跨文化(跨文学)”研究,这里说的“跨文化思维”,指的是“比较文学”学科对于“文学”的思考,必须是从“超越一种文学”,“超越一个民族”,“超越一种语言”和“超越一种文化”的视角考量面临的学术问题。
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最基本学理。
n 因此,比较文学是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贴近的边缘 学科,能够最迅带地感知和接受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将触角伸向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
比较文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践东西方、中外关系上的平等对话,进行双向阐释,以达到互证、互补、互惠的新人文主义目标。
n 二、撰写论文的基础 1、语言基础:你读的无论是中国文学作品,还是对象国文学的作品,应该是原文原著。
这就是说,你读的中国文学作品,必须是原著,你读的对象国文。

10、建筑是独石教堂。
传统商品是咖啡。
2、中南非的班图文明: 班图族从中部非洲 向南 非 迁徙, 经典建筑是 大津巴布韦城,用 90 多万块花冈岩石建成 ,有内城和外城,城 墙高九米、宽五米。
祖鲁文明: 19 世纪初叶,祖鲁族国王 恰卡 废弃各部落的独立武装,创建同龄兵团制的祖鲁军事文明,在南部非洲建立了强大的祖鲁王国。
现任南非总统是祖鲁族酋长。
3、东非的斯瓦希里 ( ) 文明: 东非地区从索马里东海岸、肯尼亚、坦桑尼亚到莫桑比克。
东非本土文化融合波斯、印度、阿拉伯文化,最终形成斯瓦希里文明;斯瓦希里语是东非的通用商业语言,最初用阿拉伯字母拼写, 19 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将斯瓦希里语改用 拉丁字母拼写 。
例如: Beyond 的歌曲 Amani 中有 : Amani, 和平, Nakupenda, 我 爱 , Nakupenda Wewe, 我爱你们, Tunataka Wewe. 我需要你们。
4、西非的豪萨 ( ) 文明: 公元 12 世纪 西非 形成豪萨城邦制,王权至高无上,设 立 城邦九人委员会,信仰伊斯兰教。
19 世纪西非地。

11、 老子 ) 韵散结合 , 提出 “ 无为而治 ” 社会政治理想,表达对现实的反省和批判。
3、( 诗经 ) 以 “ 比兴 ” 为主要艺术手段,加以复沓叠唱的结构形式,造成含而不露、回环往复效果。
4、 庄子 散文 运用 ( “ 寓言 ” ) 、 “ 重言 ” 、 “ 卮言 ” 等文学手法,使其文章充满奇思逸想,以 “ 不言之言 ” 、 “ 不言之辩 ” ,让人们 “ 得意忘言 ” ,自觉运用言 在此而意在彼,心神交汇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 “ 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与意之域 ” 。
5、( 孟子 )散文具有 道义感和使命感 , 使 作者 具有强大人格力量,极具气势。
6、(屈原)的作品 以参差错落句式,奇伟瑰丽词藻,丰富奔放想象,表现屈原美好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
7、中国远古 四大神话 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最早都见于 (淮南子) 8、 诗经 是我国古代 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 ( 诗 ) ,或称 “ 诗三百 ” ,共有 ( 305)篇。
收集了( 周初至春秋中叶 ) 五百多年间 的乐歌 ,约公元前世纪编定成书。
9、。

12、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并且记录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争霸,解释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书中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批判了暴虐昏庸之辈,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叙事特征(1)左将春秋中简短的记事发展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是将事件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体现作者倾向,而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2)左创立了一种新形势,即在叙事中或叙事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孔子曰”等对事件或人物做出道德伦理评价。
更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立场,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3)左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但倒叙和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他的出生和命名。
)(4)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5)叙事注重完整的叙。

13、年收入历史人物一书中出版,解放后此书又于1952年改订再版。
郭文从批驳钟嵘、王通、丁晏等人关于曹植的一些说法人手,对曹植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重新评价的主张。
文章认为,曹植在前期建安时期与曹丕争为太子中用术,相欺以诈,在后期受曹丕、曹叡的猜忌打击,委实也咎由自取,而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意识凑成了他,他好摹仿,好修饰,便开出了六朝骈俪文字的先河;文章还就一些具体作品提出了看法,如认为洛神赋感甄,我看应该也是情理中的事,说与杨德祖书是令人难以卒读的自尊自大的文字,是标准的文人相轻等等。
文章在全面贬低曹植的同时,又处处以曹丕作反衬,曹丕恰恰和他成为一个极鲜明的对照。
历史人物再版后三年,有人出来著文商榷了,这就是刊载在文史哲1995年第6期上的贾斯荣先生的关于论曹植以下简称贾文。
贾文对郭文所论及的一系列问题,几乎都持相反意见,文章在列举一些史料进行分析后认为,在建安时期丕、植兄弟太子之争中,曹丕是一个十分阴毒奸险的人,曹植则是有着浪漫不羁的天真性格的人,和他哥哥曹丕比较起来,他的行为却是光明磊落得多的,文章又说,至于在文学。

14、保存、加工整理、最后编集成书的;后来乐章或有错乱,孔子重加修定,并用以教育弟子。
秦朝焚书坑儒,诗经只能口耳相传,到了汉朝传授诗经的相继出现了齐诗、鲁诗、韩诗、毛诗,所谓“四家诗”。
前三家属于今文经学,毛诗属于古文经派,东汉末得到儒学大师郑玄作笺,日渐兴盛,流传至今,而其他三家诗则已亡佚。
2诗集的分类诗经作品,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按表现方法的不同分为“赋”、“比”、“兴”三类,合称“六义”。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调,风诗160篇,采自15个地方,称为十五“国风”,多为民歌,大都是东周作品。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WORD文档可自由编辑区的乐章,分大雅和小雅,雅诗105篇,多为朝廷官吏所作,大都产生于西周后期,“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颂诗40篇,周颂产生于西周初期,鲁颂和商颂则产生于春秋时期。
“赋”,是对事或物直接的叙述、描摹。
“比”,是形象的比喻。
“兴”,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手法,托物兴咏,兼有比喻义、象征义,但又不象比喻和象征那样落实物和所咏的关系,更多的是起到唤起感情、烘托气氛的作用,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多用于一首或一章的开头。
二。

15、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8、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编的一书。
9、东汉末年,创作了述志赋作刺世疾邪赋。
二、单项选择题(11010分)1、“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出自诗经()A、伐檀B、硕鼠C、七月D、君子于役2、“风、雅、颂”中“风”的含义是()A、各地不同的音乐B、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C、祭祀的舞曲D、随其音而写之律耳3、被称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的一部史书是()A、春秋B、左传C、国语D、战国策4、战国策的整理者是()A、贾谊B、司马迁C、刘向D、班固5、下列不属于论语文学性的是()A、通过言谈举止、生活习性表现文化巨人的形象B、以寥寥数语点化人物形象C、以形象而含蓄隽永的语言表达平实深刻的道理D、语句上韵散结合6、与儒家同时成为“显学”的是()、A、墨家B、农家C、道家D、兵家7、“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A、孟子的话B、孔子的话C、荀子的话D、齐宣王的话8、离骚中表达诗人屈原“美政”理想的诗句是()A、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C、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9、体现汉代大赋创作。

16、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经历了由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到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从南北朝刘宋年间的裴松之三国演义注解,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到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迂回曲折的过程,而小说中的著名主人公之一曹操的为人和历史地位也随着小说的不断演变而几荣几衰。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以历史上的曹操为蓝本,但很多方面由于文学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倾向的原因,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仍然迥然不同。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奸诈多疑的典型形象。
作者对他的击败吕布、扫荡袁绍、统一北方等历史功绩给予中肯的评价,书中第十八回引用郭嘉纵论曹操优于袁绍的十个方面,也都符合历史的真实,充分体现了历史小说“七实三虚”的严肃性。
但出于文学形象刻画的需要和曹操形象的大致影响,小说里的曹操给人留下的终究还是敌对和可恶的印象。
为了刻画这个人物典型,作者独具匠心地通过借黄祖之手杀害曾帮助自己解粮草之危、韬略满腹又恃才傲物的扬修的举动揭露他的奸诈和卑劣行径;通过描写曹操的梦中杀人以防随时的不测来表现其生性多疑、欺诈;通过借督粮。

17、里的曹操: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经历了由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到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从南北朝刘宋年间的裴松之三国演义注解,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到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迂回曲折的过程,而小说中的著名主人公之一曹操的为人和历史地位也随着小说的不断演变而几荣几衰。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以历史上的曹操为蓝本,但很多方面由于文学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倾向的原因,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仍然迥然不同。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奸诈多疑的典型形象。
作者对他的击败吕布、扫荡袁绍、统一北方等历史功绩给予中肯的评价,书中第十八回引用郭嘉纵论曹操优于袁绍的十个方面,也都符合历史的真实,充分体现了历史小说“七实三虚”的严肃性。
但出于文学形象刻画的需要和曹操形象的大致影响,小说里的曹操给人留下的终究还是敌对和可恶的印象。
为了刻画这个人物典型,作者独具匠心地通过借黄祖之手杀害曾帮助自己解粮草之危、韬略满腹又恃才傲物的扬修的举动揭露他的奸诈和卑劣行径;通。

【古代文学】相关PPT文档
【古代文学】相关DOC文档
古代文学基础试题.doc
考研古代文学论述题答案整理.doc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标签 > 古代文学[编号:30525]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