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 书 笔 记黄焕金马克思资本论黑格尔小逻辑黑格尔逻辑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读书时间:一九八零年代初(全书25万5千字)目录word文档 可自由编辑马克思资本论前 言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第一章 商 品1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2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3 价值形式或交换形式4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第二章 交换过程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1 价值尺度2 流通手段3 货币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1 资本的总公式2
2、总公式的矛盾3 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1 劳动过程2 价值增殖过程第六章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1 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 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3 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4 剩余产品第八章 工作日1 工作日的界限2 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工厂主和领主3 在剥削上不受法律限制的英国工业部门4 日工和夜工。换班制度5 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末关于延长工作日的强制性法律6 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对劳动时间的强制的法律限制。18331864年英国的工厂立法7 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英国工厂立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第九章
3、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十一章 协 作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1 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2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3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4 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5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1 机器的发展2 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3 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4 工厂5 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6 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7 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棉纺织业的危机8 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9 工厂法(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它在英国
4、的普遍实行10 大工业和农业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已定),劳动生产力可变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化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第六篇 工 资第十七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第二十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 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
5、律2 政治经济学关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错误见解3 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节欲论4 几种同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无关但决定积累量的情况5 所谓劳动基金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 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2 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3 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4 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5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例证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1 原始积累的秘密2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3 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压低工资的法律4 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5 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
6、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6 工业资本家的产生7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二十五章 现代殖民理论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序 言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一阶段GW第二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阶段WG总循环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简单再生产积累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货币积累准备金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五章 流通时间第六章 流通费用纯粹的流通费用保管费用运输费用第二篇 资本周转第七章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第八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形式区别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补偿、修理和积累第九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第十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重农学派和亚当.斯
7、密第十一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第十二章 劳动期间第十三章 生产时间第十四章 流通时间第十五章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劳动期间等于流通期间劳动期间大于流通期间劳动期间小于流通期间结 论价格变动的影响第十六章 可变资本的周转年剩余价值率单个可变资本的周转从社会的角度考察的可变资本的周转第十七章 剩余价值的流通简单再生产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十八章 导 言 研究的对象货币资本的作用第十九章 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重农学派亚当.斯密以后的经济学家第二十章 简单再生产 问题的提出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v+m)和c的交换第部类内部的交换。必
8、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第部类的不变资本两个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两个部类的不变资本对于亚.斯密、施托尔希和拉姆赛的回顾资本和收入:可变资本和工资固定资本的补偿德斯杜特.德.特拉西的再生产理论第二十一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第部类的积累第部类的积累用公式来说明积累补充说明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序第一篇 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和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第二章 利润率第三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M不变,VC可变M可变第四章 周转对于利润率的影响F.E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经济概 说以劳动者为牺牲的劳动条件的节约动力生产、动力传送及建筑物上的经济生产
9、排泄物的利用由于发明的经济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原料价格的变动及其对于利润率的直接影响资本的增值和减值,游离和系留一般的例证18611865年的棉业危机第七章 补充的论述第二篇 利润到平均利润的转化第八章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及由此引起的利润的差异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及商品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第十章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剩余利润第三篇 利润率倾向下降的规律第十三章 规律本身的含义第十四章 作用相反的各种原因 劳动剥削程度的增进 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 不变资本要素的低廉化 相对的过剩人口 对外贸易 股份资本的增加第十五章 规律的各种内
10、部矛盾的展开 概 说 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间的冲突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到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的转化第十六章 商品经营资本第十七章 商业利润第十八章 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第十九章 货币经营资本第二十章 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分割。生息资本第二十一章 生息资本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分割。生息资本(续)第二十九章 银行资本的各个构成部分第三十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第三十一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续)第三十二章 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续完)第三十四章 通货原理及英国1844年的银行立法第三十五章 贵金属与汇兑率第三十六章 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
11、第六篇 由剩余利润到地租的转化第三十七章 绪 论第三十八章 级差地租:概说第三十九章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第四十章 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第四十一章 级差地租第一种情形:生产价格不变第四十二章 级差地租第二种情形:生产价格下降第四十三章 级差地租第三种情形:生产价格上涨。结论第四十四章 最劣的耕地也有级差地租第四十五章 绝对地租第四十六章 建筑地基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第四十七章 资本主义地租的发生第七篇 各种收入和它们的源泉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体的公式第四十九章 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第五十章 竞争的假象第五十一章 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第五十二章 阶 级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的补充
12、黑格尔小逻辑导言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第一篇 存在论第二篇 本质论第三篇 概念论黑格尔逻辑学序 言导 论第一部 客观逻辑第一篇 有 论必须用什么作科学的开端?有之一般分类第一部分 规定性(质)第一章 有第二章 实 有第三章 自为之有第二部分大小(量)第一章 量第二章 定 量第三章 量的比率第三部分 尺 度第一章 特殊的量第二章 实在的尺度第三章 本质之变第一部 客观逻辑第二篇 本质论第一部分 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第一章 映 象第二章 本质性或反思规定第三章 根 据第二部分 现 象第一章 存 在第二章 现 象第三章 本质的对比第三部分 现 实第一章 绝对物第二章 现 实第三章 绝对的对比第二部 主观
13、逻辑第三篇 概念论前 言概念通论分 类第一章 概 念第二章 判 断第三章 推 论第二部分 客观性第一章 机械性第二章 化学性第三章 目的性第三部分 理念第一章 生 命第二章 认识的理念第三章 绝对理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工 资资本的利润地 租异化劳动第二手稿私有财产的关系第三手稿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 币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资本论前 言这部“读资本论摘录与感述”到今天终于输入完成了。它共有15万多字。虽然这相对于整个资本论2500多页的篇幅来说微不足道,但
14、它却体现了我17年前对这部伟大著作的研读是那样的醉心,其兴趣、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与耐心“无与伦比”。我似乎可以说:世界上只有极少几个人能够象我那样对“极端漫长”的学术宏篇巨著资本论能够始终一贯地仔细研读,在作认真详尽的笔记摘录的同时对之作出自己的“感述”这种感述曾使我受益无穷,并且它们在17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满意。在当代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的浮躁心态更难使一个人安下一个读书之心,读一些通俗平淡的书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因此象资本论那样的书,更不可能是当代的人们所能耐心读得下去的。所以,我深感这部“读资本论摘录与感述”之难能可贵,而将其公之出来,以示某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叛逆精神”。另外特别
15、指出,所有的“读后感述”都是本人19831984年读资本论的当时所作,现不管现在看来是对是错原本打出,未作丝毫改动。作者2000年6月4号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一版) 经济由于人类的根本需要而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读后感述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于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摘录P12 因而,人就要回到这些关系中去。-读后感述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
16、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摘录P24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摘录P24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摘录P26 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摘录P34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第一章 商 品1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商品首先是一个
17、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摘录P47 每一种.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摘录P48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摘录P48 商品体的这种性质使用价值,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摘录P48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摘录P48 使用价值只表现在使用或消费中。-读后感述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摘录P49 尽管自身存在着价值,但它只能借他物才能表现出来。而表现出来的价值与自身存在着的价值往往并不协调或是偏高了,或是偏低了。
18、-读后感述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摘录P50 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摘录P51 “价值商品价值”(-摘录P51)把交换价值作为自己的“必然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摘录P51)-读后感述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摘录P53 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
19、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摘录P53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摘录P5354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通过效率来降低商品的价值量。-读后感述 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摘录P54 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的劳动与其说是为了社会生产使用价值,而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只不过“为自己”的过程必定要通过“为社会”这个环节而已。-读后感述1 使用价值 由物的质决定的使用价值对于卖主来说,在它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摘录P48)”时已经得到了实现,尽管对于买主来说只能“是在使用和消费中才得到
20、实现(-摘录P48)”。使用价值的多样性;而劳动使得这多样性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显注地表现出来。-读后感述2 价值 由物的量价值量决定着的物的价值是交换得以进行的量方面的必要条件,即当价值转化为交换过程才有量方面的依赖而进行下去。但是这个转化往往并不是协调和谐的。-读后感述3 价值量 对于卖主来说,他耗费在一使用价值上的劳动用劳动时间衡量私人必要劳动时间的量就是这使用价值所具有的价值量,而对于买主来说,这一使用价值的价值量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当私人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这种转化往往并不是协调和谐的,当私人必要劳动时间要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卖主便获利;相反,当私人
21、必要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卖主便失利。私人必要劳动时间反比性地受私人劳动生产力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比性地受社会劳动生产力它是私人劳动生产力的平均决定。因而,提高劳动生产力是各商品生产者之间激烈竞争的焦点。-读后感述4 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在这统一体中,一切关系交换价值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物化而已,只是社会关系的缩影而已都暴露无遗了。在交换关系里,卖主为了获得价值而舍弃了使用价值;而买主却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在舍弃价值。但是不论卖主还是买主都力图独占这些价值,因而卖主和买主之间便产生了矛盾。-读后感述 2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
22、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摘录P5556 .任何一种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总是必须通过某种专门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质适合于特殊的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摘录P56 这样,人便在自然中自己解放了自己。-读后感述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摘录P56 对这必然性的“征服”它是一个过程,使人获得了自由。-读后感述 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摘录P56 在这里,“自然物质”表现为现成的材料,“劳动”表现为使这些材料改变(包括材料之间的
23、组合和材料的离解)的力它本质上是一种联系及其改变方式。于是,“结合”的过程便是“自然物质”变成一物化了的特定使用价值的过程。-读后感述 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摘录P56-57 了解形态之间的联系是改变形态的关键。人的理性使人自己对这联系的了解成为可能。因而,人由于自己的本质而能够依靠自己或利用任何手段(如“自然力”)来改变物质的形态“。-读后感述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
24、降低时就少些。-摘录P60 生产力的提高就是这样的效率的提高:即在同一价值量内同一劳动时间内所创造出来的使用价值的量(包括使用价值的个数和种数)比以前增加了。因而,这里的每一个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就相应地减少了。-读后感述 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摘录P60 作为动物,他的劳动创造了商品价值;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种价值便越来越降低了。因而,作为动物,人便越来越被削弱。另一方面,作为自由,他的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与前者相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表现为使用价值的社会财富就增长起来。这表明这种劳动的增长,人的自由性的增长。-读后感述1
25、具体劳动(有用劳动) 决定着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由劳动的质不同的方式决定着,这种质的不同便造成了社会上劳动的分工。它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这种创造过程是与一切社会形式无关的;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这过程实质上是劳动原料的状况之变化,人造成这种变化的关键是了解这些状况之间的联系。当这些联系在人的理性中得到反映的时候,人就通过一种人自己固有的动物性所决定的劳动抽象劳动(包括利用自然力)而使这理性的东西变成了实践的东西回到了物质世界。因而,原料的世界便人为地变成了理想的自由的世界。 在商品世界中,卖主通过使用价值而把自己的有用劳动的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到此,在卖主看来,自己的有用劳动的价值便得到了实现,此
26、时,卖主的心里是甜滋滋的,尽管还不能确定仓他创造的使用价值在买主那里是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读后感述2 抽象劳动(本能劳动) 人的劳动归根结底是作为动物的劳动抽象劳动,它是一切形式的劳动的基础。这种本能的劳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它是理性的结果)而削弱,因而,人便在一定程度上从这种“本能”中解放出来。但是在私有制度下,这种解放却是人们最为苦恼的事,因为,在这种制度统治下,“解放”便意味着失业,而失业便给“生存”带来威胁。 抽象劳动(本能劳动)因此便给劳动者带来了价值,以便根据这些价值获得“生存”所必需的报酬(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这些报酬能使劳动者再生这种本能的劳动能力。这种价值的量(价值量)与劳动的
27、生产力无关,只与耗费的价值量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有关(它们成正比)。但是,在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耗费同一价值量所创造出的社会财富(使用价值)要比以前的多;这样,每一商品的价格(它是价值量的表现形式)要比以前的低。 在商品制造者那里,他唯一要做的工作是如何把他自己的每一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到最低水平(因为,他的商品的价值量私人价值量比同一商品的社会价值量越低,他从这商品中得到的利润就越多)。因而,这便引起了不择手段的经济竞争,它表现在争夺市场,争夺技术等。竞争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维持商品制度的私有制的灭亡。-读后感述3 价值形式或交换形式 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
28、倒去,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但是.商品只有作为同一的社会单位即人类劳动的表现才具有价值对象性,因而它们的价值对象性纯粹是社会的,那末不用说,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摘录P61 商品“只有作为同一的”人类劳动的表现才具有价值对象性,因而,交换过程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读后感述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依赖、互相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素,同时又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端即两极;这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摘录P62 相对价值形式转向等价形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私人劳动转向社会劳动的过程。-读后感述 一个商
29、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地位,就是说,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摘录P63 不同物的量只有化为同一单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较。不同物的量只有作为同一单位的表现,才是同名称的,因而是可通约的。-摘录P63 价值上的量只不过是价值自己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这时,量已经是可以“互相比较”的量了-读后感述 只有不同种商品的等价表现才使形成价值的劳动的这种特殊性质显示出来,因为这种等价表现实际上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种劳动化为它们的共同东西,化为一般人类劳动。-摘录P65 商品的价值向交换价值的转化过程,本质上就是
30、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一般人类劳动的转化过程,这个转化过程(而且只有这个转化才)使这种社会劳动显示出来。-读后感述 “等价表现”(-摘录P65)只有在交换过程中才能实现。-读后感述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摘录P65 价值本质上是“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在一定方式上通过创造某一使用价值的僵化的结果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一样:知识本质上是“处于流动状态的”能力在一定方式上的僵化的结果。-读后感述 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摘录P66 通过价值关系,商品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价值形式,或者说
31、,商品B的物体成了反映商品A的价值的镜子。商品A同作为价值体,作为人类劳动的化身的商品B发生关系,就使B的使用价值成为表现A自己价值的材料。在商品B的使用价值上这样表现出来的商品A的价值,具有相对价值形式。-摘录P67 价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现价值,而且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即价值量。-摘录P67 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摘录P69 价值在交换价值那里一般并不能得到最适合的体现。-读后感述 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摘录P70 等价形式是商品价值在“直接交换”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读后感述 .一当上衣这种商品表现
32、中取得等价物的地位,它的价值量就不是作为价值量来表现了。在价值等式中,上衣的价值量不如说只是当作某物的一定的量。-摘录P70 等价物的价值量只不过是用来衡量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量的“尺度”而已。-读后感述 在价值等式中,等价物始终只具有使用价值的单纯的量的形式。-摘录P70 在考察等价形式时看见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摘录P71 在交换过程中,不论在卖主那里还是在买主那里,价值都以它的对立面(等价物中的)使用价值而表现出来。-读后感述 .任何商品都不能把自己当作等价物来同自己发生关系,因而也不能用它自己的自然外形来表现它自己的价值,所以它必须把另一商品当作等价
33、物来同它发生关系,或者使另一商品的自然外形成为它自己的价值形式。-摘录P71 “商品的人价值一定要通过别的商品来体现”的这种属性,完全是由商品自己决定的。-读后感述 等价形式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摘录P73 等价形式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摘录P73 亚里士多德清楚地指出,商品的货币形式不过是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任何别一种商品来表现的进一步发展的形态。-摘录P74 “没有等同性,就不能交换,没有可通约性,就不能等同(亚里士多德)”。-摘录P74 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
34、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而这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才有可能,在那里,商品形式成为劳动产品的一般形式,从而人们彼此作为商品所有者的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摘录P74-75 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在它那里,劳动得到了解放(这只是对于奴隶劳动来说的)。在那里,人们的劳动被承认有了价值(而并不象奴隶那样被它的主人否定了价值),人们的劳动通过它自身的“价值表现”而从社会中获得供生存和再生劳动力用的报酬。 但是,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劳动的价值量与所得报酬并不相等,而是必然地偏低了。所以,剥削仍然存在,只不过它不再是赤
35、裸裸的(象奴隶时那样),而是十分隐蔽的而已。 这种剥削最终造成了社会的危机,而危机的结果最终使造成这种危机的剥削的制度消亡。这样,人的劳动价值便真正而全部地体现出来。-读后感述 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现由商品的本性产生,而不是相反,价值和价值量由它们的作为交换价值的表现方式产生。-摘录P75 价值形式是由它的本质产生的。-读后感述 一个商品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摘录P76 因为,在这个形式中,“价值要被表现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使用价值,而另一个表现价值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交换价值(-摘录P76)。-读后感述 如果每一种商品的相对价值都表现在这个
36、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中,那末,每一种商品的相对价值都是一个不同于任何别的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的无穷无尽的价值表现系列。-摘录P79 而交换的日益频繁越来越要求这“无穷无尽的价值表现”化为同一的表现。-读后感述 把劳动产品表现为只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物的一般价值形式,通过自身的结构表明,它是商品世界的社会表现。-摘录P83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清楚地表明了商品交换已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再是个别的偶然现象了。-读后感述 一种商品的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使另一种商品成为个别的等价物。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在其他一切商品上的表现,赋予其他一切商品以种种不同的特殊等价物的形式。最后,一种
37、特殊的商品获得一般等价形式,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使它成为它们统一的、一般的价值形式的材料。-摘录P83 一种商品处于一般等价形式(第三种形式),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它被其他一切商品当作等价物排挤出来。-摘录P85 唯一的进步是在于:能直接地交换的形式,即一般等价形式,现在由于社会的习惯最终地同商品金的特殊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了。-摘录P86 商品金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形式只不过是一般等价形式的僵化而已,而造成这种僵化的原因便是“社会的习惯”。-读后感述 一种商品(如麻布)在已经执行货币商品职能的商品(如金)上的简单的相对的价值表现,就是价格形式。-摘录P87 很明显,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
38、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摘录P87 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摘录P88 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摘录P89 盲目的、必然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人们自己所生产的商品那里物化了,因而,盲目的人被他的劳动产品商品所支配和“奴役”,从而自己变成了自己的产物的奴隶。-读后感述价值形式(交换价值) 交换是从个别的偶然的零星的交换中发展起来的,因而,交换价值最初表现为一种简单的,
39、个别的价值形式这种价值形式中,被表现的商品价值采取了相对价值形式,而表现这一价值的另一商品的价值则采取了与相对价值形式对立着的(特殊)等价形式。 交换的发展使得交换本身从一对一的简单形式中变成一对几的复杂形式,这时,一个相对价值形式具有了更多的以至无限的等价形式与之相对立。这种扩大了的相对价值形式的产生并发展表明,交换已不再是简单偶然的现象,而是社会性的现象了。但这种表征交换的社会性的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却日益阻碍着交换的社会化,并最终成了这种社会化之发展的桎梏。这样,由于这种桎梏,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本身不得不被一种统一的一般等价形式所代替。代替的结果大大地促进了交换的社会化,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一般等价形式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的习惯而被变成了货币的形式,这样,就把一般等价形式肯定并僵化下来。-读后感述1 相对价值形式 作为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的价值量被一种叫做等价形式的价值的量所直接代替但不能绝对代替,而自己却把自己的价值“隐居”在自己的使用价值之中,因而在交换过程中它自己好象纯粹只是使用价值的“载体”。-读后感述2 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作为一种量的尺度,专门从事着量度“隐居”在自己的使用价值之中的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量。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