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980534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1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新疆财经学院法学系法学理论教研室目 录: 教学内容: 课时:导 论:第 一 章 法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6第 二 章 西周法律制度 9第 三 章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14第 四 章 秦代法律制度 16第 五 章 汉代法律制度 20第 六 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24第 七 章 隋唐代法律制度 27第 八 章 宋元时期法律制度 33第 九 章 明代法律制度 36第 十 章 清代法律制度 39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 43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法律制度 40第十三章 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 50大纲说明: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所

2、研究的对象是中国法制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而探究其发生、发展及演变的规律性以及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域的法制相比较的特色。换言之,中国法制史所研究的是中国在法制方面的国情,这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法制史是法学本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中国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中国进行法制建设所需要的法学人才,那么让学生了解中国在法制方面的国情显然是应有之义。中国历史上在法制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现在的法制建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了解中国悠久的法制方面的传统,了解传统法制文化,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学习

3、现代部门法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有关历史知识,可以提供一个作为比较思考的参考对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法律概念及其体系,更深入地探究法律的真谛。二、教学要求 (一)教学指导思想 中国法制史的教授与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与学习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应该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提供的科学原理和科学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和学习,从而还历史上存在过的法律制度以本来面目,揭示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根源和规律。 (二)教学思路1突出各个历史时期法制的主线索,包括法制思想、立法成就、法律制度的内容和司法机关、审判制度的基本状况。使学生掌握中国法制历史的基本脉胳和内涵。2善于

4、分析各个历史年代之间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方面的沿革与发展状况,讲清这种历史沿袭和变化的特点,使学生掌握中国法制历史发展的主脉博。3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折射。其背后深藏着凝重的文化内涵,而且煌辉的法律制度本身也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元素之一。解读这些丰富的法律文化内涵是教授中国法制史教师的责任和要求。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于学生讨论、专题座谈、参考书目阅读、作业等方式。 2宜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三、学习要求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充分认识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 (三)具备一定古文阅读和历史分析能力

5、(四)积极参与各个教学环节 四、教材选用 选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高教育出版社于2000年共同出版的中国法制史作为教学用书。该教材由曾宪义主编,是由教育部推荐使用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也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五、具体实施 (一)课程安排 本课程是54学时,3学分,一般应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考试课。 (二)教学进度表,课 时 分 配 表 教 学 内 容 课时安排(课时)绪论 第一章 法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3 第二章 西周法律制度 7 第三章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3 第四章 秦法律制度 3 第五章 汉朝法律制度 3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3 第七章 隋唐法律制度 7

6、 第八章 宋元法律制度 3 第九章 明朝法律制度 4 第十章 清朝法律制度 3 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 3 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法律制度 4 第十三章 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 2 总学时:54课时;其中授课50学时,期中考试2学时,讨论2学时。导 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国法制史的概念及研究对象和范围,了解我国法制历史发展的概貌,理解中国法制史的学习意义与方法。难点、重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国法制史研究范围一、概念中国法制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历史概念使用,一是作为学科概念使用。通常指后者。中国法制史既是史学的分支也是法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科。二、研究对象(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

7、立法活动(二)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三)中国各个时期内各种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四)各个时期对法制产生影响的思想和学说(五)各个时期内对法律产生影响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三、中国法制发展概述(一)中国早期法制时代(二)中国封建法制时代(三)中国近现代法制时代四、中国法制史学科发展与研究状况(一)前学科的法制史研究(二)近代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三)新中国法制史学的发展(四)目前法制史研究的焦点问题第二节 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与方法 一、意义(一)继承和发扬优秀法律文化(二)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三)对学习和研究其它法学学科的意义二、学习、研究方法 (一)正确的研究方向(二

8、)领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三)加强对中国法律文化的伦理性的认识(四)理解中国法律文化所体现的哲学特征(五)探索法律制度与社会土壤的关系作业与思考题: 1中国法制及其研究范围。2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3学习中国法制史应注意的问题。参考书目:1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薛梅卿主编:中国法制史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3韩延龙主编:中国法制通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 法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中国法律起源的特征以及夏商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难点与重点:中国法律的起源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国法律的起源一、国家的产

9、生夏初已具有国家产生的基本特征,包括“公共权力”的产生,按地域划分居民、税赋的产生等。二、原始的习惯到习惯法(一)母系氏族习惯向父系氏族习惯的转变(二)父系氏族习惯向习惯向法的转化(三)习惯法的产生三、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一)原始的礼演变为法(二)走向王权专制的法律(三)刑事法律较为发达(四)氏族社会的色彩对法律产生着重要影响第二节 夏代法制一、法律形式(一)禹刑(二)制定法(三)誓二、法律内容(一)夏礼(二)刑事法律1弗用命罪2夏刑罚3昏、墨、贼4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三)政典(四)土地制度与赋税 三、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和审判制度(二)监狱的设置第三节 商代法律制度 一、商代的立法思想

10、 (一)王权神授(二)“天讨”与“天罚” 二、法律形式与主要法律 (一)法律形式1汤刑2誓3训(二)官刑 三、法律内容 (一)军事法规1矫诬天命2不从誓言(二)刑事法规1刑罚体系2法外用刑3危害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犯罪(三)行政法规1官刑的主要内容2对“三风十惩”的处罚3官刑的启示(四)民事法律规范1所有权2继承制度3婚姻家庭制度 四、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二)审判制度(三)监狱制度 作业与思考题: 1试述中国法律的起源。2夏商法律思想的特点。3商刑的主要内容。4商朝的刑事法律规范。5简述官刑。 参考书目: 1怀效锋主编: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王玉哲著:中华远古史

1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朱勇主编:中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章 西周法律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 充分理解西周法律思想、宗法制度以及礼与刑之间的关系,掌握西周刑事、民事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 难点和重点: 宗法制是难点,礼与刑是重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周法律概况一、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 (一)从 “授命于天”到“皇天无亲”(二)以德配天的内涵(三)明德慎罚的涵义及其影响二、宗法制度 (一)概念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和国家制度相结合的政治制度。(二)原则与制度其一,嫡长子继承制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其三,既是家族组织,又构成一级

12、国家政权,向周天子负责。三、西周时期法律形式 (一)周公制礼(二)吕刑(三)九刑(四)遗训及殷彝第二节 西周的礼及礼刑的关系一、“礼”的渊源 “礼”最早源于氏族时代的祭祀风俗。二、周礼 (一)性质是西周社会不成文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具有法的性质。(二)作用“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三)内容周礼可说是无所不包的文化体系,是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礼节仪式和道德观念。(四)核心“亲亲”、“尊尊”是周礼的核心原则。 三、“礼”与“刑”的关系: (一)“礼”与“刑”的关系1互为表里2“礼”是“刑”的指导,“刑”是“礼”的保障(二)关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刑事法律制

13、度一、西周时期的主要罪名 (一)不孝不友(二)犯五命(三)放弑其君(四)杀越人于货(五)群饮(六)违背盟誓(七)从农时二、西周时期的主要刑罚 (一)五刑体系(二)圜土之制(三)嘉石之制(四)赎刑(五)流刑三、西周时期的主要刑法原则与刑事政策 (一)主要刑法原则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矜老恤幼”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3罪疑从轻,罪疑从赦4宽严适中(二)西周时期“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即“三国三典”。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民事制度 (一)所有权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中前期:“授民授疆土”,“田里不鬻”3后期出现了

14、私田,归私人所有,废井田,开阡陌(二)债和契约1质剂:大市为质,小市为剂。买卖契约的形式。2傅别:借贷契约的形式。二、婚姻继承制度 (一)婚姻制度1一夫一妻多妾制2重要原则:其一,同姓不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其二,父母之命,媒约之言。3婚姻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二)解除婚姻的条件与限制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口多言、盗窃三不去:有所娶而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三)西周时期的继承制度宗祧继承,即身份、地位的继承第五节 西周时期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1周王2中央司法官员3地方司法官员(二)主要诉讼制度1民事和刑事案

15、件的区分民事案件,一般称为“讼”,刑事案件称为“狱”。2告诉与审理3五听:辞、色、气、耳、目4证据制度5“读鞫”“乞鞫”制度6司法官的法律责任(三)西周时期的监狱 作业与思考题: 1西周法制指导思想及其影响。2试评析宗法制。3试述西周的礼与刑。4西周的婚姻制度。5西周时期刑罚运用的主要原则。6西周土地所有权制度。7简述“五听”。 参考书目: 1邹昌栋: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版。2马小红:礼与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版。3胡留元、冯卓慧着:西周法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成文法公布的背景,掌握成文法公布的情

16、况及意义。重点介绍法经及其历史地位,理解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影响。难点和重点: 改法为律 法经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变化一、春秋时期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破坏(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三)礼崩乐坏二、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 (一)郑、晋、楚各国的立法1郑国“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2晋国3楚国(二)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论争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法律发展一、各国的变法与立法活动 (一)各国的变法(二)立法活动二、法家主要思想 (一)“事断于法”(二)“刑无等级”(三)“布之于众”(四)“重刑轻罪”三、李悝的法经 法经是我国封

17、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它是适应日益发展的封建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出现的。(二)法经的主要内容盗贼、网、捕、杂和具六篇。(三)法经的历史地位四、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内容(二)商鞅改法为律的意义(三)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我国成文法的公布及其意义。2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制原则。3试述法经。4简述商鞅改法为律及其变法的意义。 参考书目: 1俞荣根著:儒家法思想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张国华等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3诸子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四章 秦代法律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秦法律思想及其实践,掌握秦代法律内

18、容,理解秦朝法制和繁密性、残酷性。难点和重点: 秦劳役刑是难点,刑事法律制度是重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秦代法制概述一、立法思想 秦代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推行“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制思想,强调皇帝专制的权威;要求“治道运行,莫不皆有法式”;施用“刑杀为威”政策。二、云梦秦简 全称为睡虎地秦墓竹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大量竹简,内容多是秦代法律的记载,是研究秦法律制度的珍贵史料。三、法律形式 (一)律(二)令(三)式(四)法律答问(五)法律文告(六)廷行事第二节 秦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一、刑事法制 (一)罪名包括危害皇权罪、侵犯财产和人身罪、渎职罪、妨害

19、社会管理秩序罪、破坏婚姻家庭秩序罪。(二)刑罚1笞刑2徒刑3流放刑4肉刑5死刑6羞辱刑7赀刑8株连刑(三)定罪量刑原则1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以身高为标准2确认主观意识状态,区分故意与过失3教唆同罪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加重处罚4累犯加重,共同犯罪和集团犯罪加重5自首减免刑罚,消除犯罪后果减免刑除6实行连坐7诬告反坐二、民事法规 (一)民事权利主体(二)民事权利客体(三)所有权(四)债权(五)婚姻与继承 三、经济法规 (一)农业管理与资源保护(二)手工业管理(三)商业贸易(四)财政货币管理四、行政法规 (一)机构设置(二)官吏任用(三)官吏职责(四)官吏奖惩第三节 秦代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 (一)中央司

20、法机关(二)地方司法机关二、主要诉讼制度 (一)诉讼程序1诉讼的提出2告诉的限制,“公室告”和“非公室告”3案件的审理4案件的再审和判决(二)诉讼原则1有罪推定原则2依法律和事实判决的原则3有条件的刑讯原则4证据原则三、监察制度 秦代开创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先河,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云梦秦简。2秦法律指导思想是什么?3秦刑事法规主要内容。4简述秦经济立法。5秦司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参考书目: 1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2大庭修著,林剑鸣译:秦汉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高恒著:秦汉法制史论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五章 汉代法

21、律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秦汉法律思想的演进过程,理解封建法律儒家化进程,介绍文景刑制改革及其影响;分析汉朝司法制度变革。难点和重点: 春秋决狱是难点,文景列制改革和刑法原则的发展是重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代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一、汉初至文景时期 以黄老思想为法制的指导思想。二、汉武帝以后 这一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其中心“德主刑辅”。第二节 汉代立法概念与法律形式一、立法活动 (一)西汉初期的立法活动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二)武帝及西汉中后期的立法活动(三)东汉时期的立法活动二、法律形式 (一)律(二)令(三)科(四)比第三节 汉代刑事立法一、刑法原则的进

22、一步发展 (一)关于刑事责任年龄(二)“亲亲得相首匿”(三)先自告除其罪(四)贵族官员有罪先请二、刑罪制度 (一)汉初刑制的变化(二)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1背景2内容3意义三、主要罪名 (一)危害中央集权制的犯罪1阿党与附益2事国人过律3非正4僭越5出界6漏泄省中语(二)危害君主专制的犯罪1欺漫、诋欺、诬罔2非议诏书毁先帝3怨望诽谤政治4左道5废格诏书(三)危害皇帝尊严和皇帝安全的犯罪1不敬、大不敬2群饮酒罪3首匿罪4通行饮食5见知故纵第四节 汉代民事立法一、所有权 (一)土地所有(二)其他财物所有权二、债 (一)买卖契约(二)借货契约(三)租佃契约三、婚姻与家庭 (一)婚姻法1婚姻的成立2一妻

23、多妾制3婚姻的解除(二)家庭法四、继承法 第五节 司法机关和诉讼制度一、司法机关 1廷尉2其他参与司法活动的机关(二)地方司法机关二、诉讼与审判制度 (一)告劾(二)逮捕和羁捕(三)审理和判决(四)上书复审(五)执行三、春秋决狱 (一)含义(二)背景(三)原则(四)影响四、监察制度的发展 (一)中央监察机关(二)地方监察机关1司法校尉2州(部)刺史 作业与思考题: 1秦汉之际法律思想的演进。2汉立法活动及法律形式。3汉文景刑制改革。4汉刑事立法的主要原则。5简述春秋决狱。 参考书目: 1高恒著:秦汉法制史论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3栗

24、劲著:秦律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立法成就,特别是晋律北齐律,理解此时期八议、十恶等法律制度的形成和沿革,了解“名例”的沿革。难点和重点: 服制定罪 北齐律教学内容: 第一节 立法方面的主要发展变化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1蜀国制“蜀科”2吴国“律令多依汉制”3魏国立法:新律(二)两晋的立法(三)南朝立法(四)北朝立法二、法典结构的变化及立法技术的进步 (一)律的发展与法典结构的变化1魏新律对汉旧律的改革一是增加篇目二是体例上的调整2晋律,又称秦始律其设置更有进步,主要体现以下两点:一是

25、严格区别律令界限。二是篇章体例合理,分魏律刑名为刑名、法例两篇。3南北朝时期律的发展变化(二)令的发展与变化(三)以格代科(四)式的出现三、门阀世族特权的法律化 (一)确立维护贵族官员的特权制度1八议“八议”是指对八种权贵人物,在他们犯罪以后在审判上给予特殊照顾,所谓“大者必议,小者必赦”,官府不得专断。2官当(二)九品中正制与任官考绩制度1九品中正制2任官考绩制度(三)维护尊卑良贱等级关系的婚姻制度。第二节 魏晋律学与刑罪制度的发展变化一、律学的发展与法律解释的规范化 (一)律学对传统法律发展的影响(二)法律解释的规范化二、“重罪十条”的由来及其内容和影响 1为加强镇压危害封建专制统治和违反

26、伦理纲常的行为,北齐律将“重罪十条”正式入律。2内容: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三、服制定罪与留养制度 “服制定罪”是晋律首创,目的在“峻礼教之防”是指亲属间的犯罪,依据五等丧服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留养”亦称“存留养亲”,指犯人直系尊亲属年老应待而家无成丁,死罪非十恶,允许上清,流刑可免发遣,徒刑可缓期,将人犯留下以照料老人,老人去世后,再实际执行。四、五刑制度的形成与废除宫刑及流刑地位的固定 (一)北齐刑罚制度的完善与五刑体例的形成(二)废除宫刑(三)缘坐范围的变化“缘坐”指一犯罪而株连亲属,使之连带受刑的制度,又称“

27、从坐”、“随坐”。(四)定流刑为减死之刑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一、中央三省与地方州、郡、县三级制 (一)中央三省制的形成(二)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二、司法机关的扩大演变 (一)廷尉改称大理寺(二)地方司法机构的变化三、诉讼制度的变化 (一)限制诉讼权利(二)皇帝频繁直接干预和参与司法审判(三)直诉制的形成 作业与思考题: 1简述晋律、北齐律的立法变化。2“重罪十条”的沿进过程。3“名例”的沿革。4“准五服以制罪”的含义。5八议的来源、内容和影响。 参考书目: 1丁凌华著:中国丧服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

28、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881年版。第七章 隋唐代法律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隋朝立法主要内容和历史经验教训,全面掌握唐律立法成就和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分析唐司法机关的职能变化,充分理解唐律的地位和影响。难点和重点: 开皇律 永徽律疏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隋代立法概况一、开皇律内容的发展 (一)开皇律的颁布修订(二)开皇律的篇章体例(三)开皇律的内容特点二、大业律的颁行 大业律是大业三年颁行的,共18篇,未真正实施。三、隋朝法制兴亡的经验教训第二节 唐代立法概况一、立法思想 第一,以隋为鉴,不但要求立法宽简,而且力求保持法律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第二,宽严适中,简约易明,是唐初统治者为唐代立法规定的

29、基本指导原则。第三,初唐统治者着眼于王朝的长治久安,逐步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立法指导原则。第四,法律不避权贵,黜陟不分亲疏,是贞观时期重要的立法思想。二、律典的编纂修订概况 (一)唐律的修订过程1武德律2贞观律的产生贞观律共十二篇,五百余,较之以往,出现了重大变化。第一,创设加役流刑、作为减死之罪。第二,改革“兄弟分居,连坐俱死”之法。第三,明确了比附类推所应遵循的法律原则。第四,刑罚变重为轻3永徽律疏的修订4开元年间对永徽律疏的刊定(二)唐六典的编纂三、法律形式 律、令、格、式第三节 唐代行政法律规范的发展一、行政立法与监察执行机构 (一)中央三省六部体制1三省六部2御

30、史台3“三师”与“三公”(二)地方州县体制二、行政法规及其特点 (一)唐代主要的行政法规(二)选任官吏的制度(三)对官吏失职渎职行为的处罚(四)唐代行政法规的特点第四节 唐代刑事法律规范的完备一、唐律的总则名例律 (一)五刑唐律的五刑,具体指笞、杖、徒、流、死五种法定的刑罚。(二)“十恶”唐律“十恶”是危及封建皇权和封建国家的十种重罪的总称。分类:1政治性犯罪。2破坏封建秩序的“不道”行为。3破坏伦常的行为(三)“八议”、“请”、“减”、“赎”、“官当”、“免官”1“八议”的含义2其它特权的规定3分析和评价(四)刑法适用的主要原则1“累犯”加重的原则2老、少、废、减犯罪减免处罚的原则3自首的原

31、则4共犯的原则5“数罪并罚”的原则6类推的原则7“化外人”犯罪的处理原则二、唐律分则其他各篇的主要内容 (一)危害皇权与封建国家的政治性犯罪(二)侵犯人身的伤害罪(三)侵夺财产的强盗窃盗罪(四)贪墨罪(五)伪造罪(六)诬告罪第五节 唐代的民事经济法律规范一、唐代的民事法律规范 (一)户籍与土地立法(二)债与买卖契约立法(三)婚姻家庭立法二、唐代的经济法律规范 (一)赋税制度(二)市场管理(三)度量衡的规范化与产品的标准化(四)货币制度第六节 唐律的基本精神与历史地位一、唐律的基本精神 (一)体现了君主专制主义与封建精神(二)体现了封建家族伦理精神与小农经济意识(三)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

32、1以礼为立法根据2以礼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3以礼注释经典(四)体现“用刑持平”的精神1刑罚体系2死刑数目3量刑幅度(五)体现规范详备,科条简条的精神二、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的历史地位 (一)对后世封建法制的影响(二)世界影响唐律以维护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其根本宗旨,以维护尊卑贵贱为核心的宗法等级特权制度为其重要任务,以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封建经济基础为其主要内容,它充分反映了封建主专制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封建法典的典型,并因此也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第七节 唐代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的系统化 (一)唐代中央司法机构1大理寺与刑部2御史台3三法司4京兆府(二)唐代地方司法机构二、

33、诉讼制度的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于告诉全面规定(二)严格逮捕的各项程序(三)完善审判制度(四)严格规定上诉与复审(五)死刑复核程序三、监察制度的严密化 (一)御史台制度唐代御史台是独立于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之外,对中央和地方百官进行监察的专门机关。(二)谏官制度四、监狱管理的制度化 (一)监狱组织系统自上而下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二)有关监狱管理的规定非常严密(三)录囚制度进一步完善 思考题:1简述开皇律的内容特点。2唐代立法思想。3唐代刑法适用的主要原则。4唐律基本精神。5论唐代的司法制度。 参考书目: 1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2戴炎辉著:唐律通论,正中书局,1964年

34、版。3杨廷福著:唐律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4钱大群等著:唐律与唐代法律体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八章 宋元时期的法律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宋元代法律制度,了解他们的立法思想、立法概况和司法制度,明确上述朝代的法制特点。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立法特点,难点是元代立法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宋代法律制度一、宋代的立法思想 宋朝统治者针对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确立了重惩“贼盗”的法制指导思想。二、立法概况 (一)宋刑统的制定宋刑统是综合性法典。宋刑统对显德刑统的详定,主要是对其“科条浩繁”的繁就简以及对其缺略疏议的补充。 (二)宋代编敕与例 编敕是将过去历年散敕编纂而使

35、其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立法活动和立法形式。断例和事例是另一司法征引的法源。(三)南宋的条法事类南宋孝宗后,把敕令格式分门别类汇编,名为淳熙条法事类。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7年)又颁布庆元条法事类保存至今。三、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 (一)刑法的特点与刑罚制度的变化1刑法的特点宋代刑法的特点:一是在普通刑法外又有特别刑法,这就是“重法地”立法。二是严惩贪墨。2刑罚制度的变化(1)折杖法(2)剌配刑(3)凌迟刑(二)民商类法规的发展变化1民事类法规的发展变化2商事类法律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市易法、禁榷法、市舶条法四、司法制度 (一)司法体制与诉讼采取被害人自诉、一般人告发、官司纠举等形式;民事诉

36、讼则由当事人及其家属提起,禁止无利害关系人“讼不干己事”,民事诉讼原则上是自诉。(三)证据制度刑事证据制度仍以口供证言、物证为证据形式,基本证据仍是口供。(四)翻异别勘制度翻异别勘是被告推翻原口供而另行安排勘问、推鞫的重审制度。(五)理雪、驳议与法官责任制度理雪即定案后由囚犯或其家人申诉另审从而理冤雪诬。第二节 元代法律制度一、立法指导思想的特点 (一)“祖述变通”、“附会汉法”(二)“因俗而治”、“蒙汉异制”元法赋予蒙古人在任官、刑罚方面一系列特权,反映了其民族压迫的色彩。二、立法概况 (一)至元新格(二)风宪宏纲(三)大元通制(四)至正条格(五)元典章三、立法与法制特点 (一)元代五刑体制的变化1五刑体制的变化2警迹人(二)元代法律形式的变化(三)“四等人”制度和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四、元代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设置的特点 1中央司法机构2地方司法机构(二)诉讼制度上的变化(三)监察制度的发展(四)司法实践中的半军事化特征 思考题: 1宋代的立法思想是什么?2宋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理解宋代司法制度?4简述元代的立法与法制特点? 参考书目: 1宋刑统,中华书局,1984年版。2郭东旭著:宋代法制研究,河北大学版社,1997年版。3元典章,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九章 明代法律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明代立法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案课件 > 初中(七年级)课件教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