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痿辟: 心下痞证名。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部满闷,按之柔软不痛的症状。多由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以致邪气与痰湿相结,寒热错杂。治宜审察病情的寒热,选用各种泻心汤加减。如因忧郁气结而见心下痞满,伴有腹部微痛,不思饮食等症者,宜理气化滞消痞,用木香化滞汤等(古今医鉴)。 肠澼:病名。出素问通评虚实论。 指痢疾。“澼”指垢腻粘滑似涕似脓的液体。自肠排出,故称肠澼。景岳全书卷二十四:“痢疾一证,即内经之肠澼也。” 指便血。古今医鉴卷八:“夫肠澼者,大便下血也。”参见痢疾、便血条。 鼓胀出血: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系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
2、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本病反复迁延久治难愈晚期可出现吐血、便血、昏迷等症。鼓胀出血主症:腹大胀满伴出血,轻者呕吐物中夹有鲜血或血块,或大便色黑。重者吐血盈碗盈盆,或大便暗红而溏薄。兼次证口干,口苦,脘腹灼热,腹鸣腹胀,或心悸气短,汗出肢冷。舌脉:舌红苔黄或舌淡,脉弦滑而数或沉细而数。心痛: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赝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疼痛如刺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者谓之心痛。枉痹: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
3、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痹病治疗不当,迁延日久不愈,肝肾亏虚,气血俱虚,痰瘀交结,寒湿凝滞,痹阻经络,停滞关节,致寒凝痰瘀,关节失于气血温煦濡养,而出现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屈伸不利;筋脉肌肉失于气血煦濡,出现筋脉拘紧、肌肉萎缩,因关节僵硬变形故见肘膝不得伸,甚或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痹病迁延至此期,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本虚以气血俱虚,肝肾亏损为著,标实以寒凝痰瘀,经络阻闭为要。痹病日久,伤血耗气,损及肝肾,痰瘀交结,寒邪凝滞,形成正虚邪恋,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为枉痹。治则祛邪活络,缓急止痛,后期扶正。痰饮: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
4、,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首创痰饮之名,其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的痰饮:指水饮停积于胃肠,主要表现心下痞满,胃中有振水声,肠间漉漉有声,呕吐清水痰涎,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悬饮:饮留胸胁者为悬饮,表现咳嗽气急,胸胁胀痛。支饮:饮停胸肺者,表现咳逆喘息,痰白量多。溢饮:饮溢四肢者,表现身痛困重肢体浮肿诸病源候论最先将痰饮分开,并在金匮要略四饮的基础上,另论流饮、癖饮。流饮:流饮者,由饮水多,水气停聚肠胃之间,漉漉有声,谓之流饮。癖饮:此由饮水多,水气停积两胁之间,遇寒气
5、相搏,则结聚成块,谓之癖饮。瘿病:包括瘿囊 瘿瘤 瘿氣,多因久居山區,常飲山水,或七情內鬱,氣結痰凝,聚結於頸前,逐漸腫大,結而成塊。相當於西醫學具有甲狀腺腫大表現的類疾病。瘿气是指由于素体阴虚,肝郁化火,气滞痰结所致,以汗多心悸,以及消瘦,手指震颤,急躁易怒,眼球外突及颈前肿大为特征的病证。瘿囊:颈前肿块多为两侧对称,边界不清,肿块一般光华柔软,大小不一,无汗多心悸消谷善饥形体消瘦。瘿瘤:颈前肿块常偏一侧,或一侧大一侧小,也有两侧均大者,肿块大小如核桃质硬并随吞咽上下活动,病甚者肿块增大较快质地坚硬表现凹凸不平活动受限。培土生金:“ 培土生金”治法系根据中医五行相生关系而确定的一种治疗方法,
6、指用甘温补脾益气的方药来补益肺气,促进脾肺功能。因脾在五行中属土,肺在五行中属金,土能生金,故名。又称补脾益肺法滞下:是急性痢疾,中医指痢疾。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即痢之古病名。景岳全书卷二十四:“痢疾因其闭滞不利,故又谓之滞下。由于气血邪毒凝滞于肠腑脂膜,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症,称为痢疾,是一种有传染性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瘰疬:指多發生在頸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因其結合累累如貫株之狀,故名瘰疬。相當於西醫的頸部淋巴節結核战汗:寒战后全身大汗出的表现。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
7、下去,则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脱汗:又称绝汗,病变危重阶段出现的大量汗出,淋漓不止,如珠如油的表现。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称为自汗。多因营卫不和,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导致黄汗:语出金匮要略。以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故名。癫狂:癫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 狂病: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痿证:肢体经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
8、一种病症。临床以下肢痿弱常见,故称痿躄,痿是机体痿弱不用。躄是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1支气管哮喘从肺肝论治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同时又是内科难治病之一,属中医“哮证”、“喘证”的范畴。一般认为, 哮喘因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伏于内,遇新感引动而触发,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于气道,肺失宣肃,故咳嗽气喘,气之出入能引积痰而作哮鸣。对哮喘的治疗,治标多以宣肺祛痰为主,治本多从肺、脾、肾着手。但临床在诊治本病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肝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肝与肺关系密切。盖肝属木,肺属金,金本克木,而一旦肺金病变
9、,则又常易受木气反侮,慢性反复的肺病患者,尤其如此,或木郁化火,克伐肺金;或肝阴不足,下吸肾水,子盗母气,肺失清润。因此,生理上肝肺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即共司气机升降,共主气血调畅,共主卫表而御邪,相克互制,经络相联。其次,病理上肝肺相因,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即枢机不利,木叩金鸣,郁痰犯肺,木火刑金,风摇钟鸣,虚火灼金。故临证每于一般常用治疗哮喘方法基础上,配合以清肝、疏肝、柔肝、养肝之法。1 哮喘发病与肝密切相关1.1 肝失疏泄,肺气不利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因此在病理上肝气易郁。一旦七情失调,郁怒伤肝而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而枢机不利,肝
10、气不得升发,肺气难以宣降,肺气不利,气逆于上而作咳喘。1.2 肝火上炎,灼伤肺金 急躁易怒,肝气不舒,郁而化火;或肝气升发太过,肝阳化火;或肝经实热,湿热内壅,火热循经上灼于肺。肺属金,肺叶娇嫩,性喜凉润,最畏火,肝火上炎,肺失清肃以致气逆而咳喘阵作。1.3 肝郁气滞,痰瘀阻肺 三焦水道的通利,以气机的畅通为前提,气行则水行。如若素体虚弱,易遭外邪侵袭,若肝失条达未能将其疏散,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导致三焦水道不利,水液代谢障碍,聚而为湿,凝而为痰。气滞则血瘀,痰瘀胶结,阻于气道,枢机不利,则肺气出纳受阻,气逆而作咳喘。 1.4 肝肾阴亏,肺失濡润 肝肾乙癸同源,肺肾金水相生,金能生水,水能润金。
11、若禀赋薄弱,病邪一旦耗伤肺之气阴,母病及子,下汲肾水,耗伤肝肾之阴,真阴亏虚,水不涵木,虚火内生,上犯肺金,肺失清肃,引起咳喘。肝又为风脏,若阴虚较甚,肝木失养而动风,上扰肺金,而致咳喘外风引动内邪是哮喘发作的始动环节,痰瘀内伏为哮喘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气郁、气逆是哮喘发作的病机关键,气虚、阴虚、气阴两虚是哮喘发病的内在条件。强调风盛、气逆(气郁)、痰阻、血瘀、正气亏虚,肝肺功能失调为哮喘发作期的基本病机特点。力倡调肝理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常用此类中药调肝理肺:柴胡、葶苈子、全栝楼、黄芩、清半夏、钩藤、防风、白芍、前胡等,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调肝理肺法,旨在调气机,和气血,化痰瘀,适寒热,助
12、肺宣降,以平定哮喘。调肝即疏肝气,解肝郁,平肝阳,清肝火,熄肝风,滋肝阴,养肝血等,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肝用得畅而风、火、痰、气、瘀不生,无犯肺致哮之虞。合为一法,分则数法,凡疏肝肃肺、清肝泻肺、解郁化痰、柔肝祛风等皆属调肝理肺法之范畴。 2 从肝肺论治哮喘四法2.1 清肝平喘法 适用于肝气郁久、肝胆火旺,“气有余便是火”,气火循经上逆于肺,木火刑金,肺失清肃,痰热内蕴而发哮喘。多见患者体禀木火,或过嗜烟酒肥腻,蕴热化火,导致肝胆相火上扰,木叩金鸣。症见咳嗽气喘或有哮鸣,痰黄质稠、口苦咽干、头目胀痛、烦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而数。此病标在肺,病本在肝。究其治则,应先
13、解木郁之火2,治拟肃肝平喘合清肝降火。龙胆泻肝汤,黛蛤散、黄芩泻白散。方药用全瓜蒌、苦杏仁、龙胆草、山栀、青黛、蛤蚧、贝母、桑白皮、蜜炙麻黄,蜜炙紫菀等。 2.2 疏肝平喘法 适用于因忧思、抑郁、恼怒等不良刺激而致的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从而影响肺失宣肃而致的哮喘。症见咳嗽气喘、夜间咳甚、痰少难咯或无痰、胸闷胁胀、心悸少寐,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治拟理肺平喘合疏肝解郁。方药小柴胡汤、逍遥散:用制香附、广郁金、炙苏子、炒枳壳、茯苓、川楝子、柴胡、赤白芍、炒丹皮、黄芩、清半夏、蜜炙麻黄、蜜炙紫菀等。 2.3 养肝平喘法 适用于肝肾不足,阴亏于下虚火上熏,肺金失于濡润而发的咳喘。症见久咳不已或干咳阵作
14、,痰少质黏难咯,气急哮鸣,或伴咳血,口燥咽干,胸胁不舒,伴潮热盗汗、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细数。治拟润肺平喘合养血柔肝。方药用南沙参、苦杏仁、玄参、地骨皮、女贞子、旱莲草、甘草、蜜炙麻黄、蜜炙紫菀等 2.4 调肝畅肺法 适用于外邪侵袭,肝失条达,气滞痰瘀,肺气不畅而发咳喘。症见痰鸣如吼、面色晦暗、口唇紫绀、指纹紫滞,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苔薄、脉弦滑等征象。常以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血府逐瘀汤。从肺论治:哮喘病位于肺系,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哮喘的发生,多因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逆,肺失宣肃所致。临床研究表明,“外风引动内邪
15、是哮喘发作的始动环节”,其中,以风寒诱发者最为多见。因此,我们在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初期时多选用宣肺散寒,祛风达邪之品,邪祛而肺气利,哮喘自平。药如炙麻黄、苦杏仁、桔梗、前胡、荆芥、防风、苏叶、甘草等。中成药亦可选用通宣理肺丸等。另有不少哮喘患者,常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荨麻疹、湿疹等,现代医学认为与患者的特应性体质有关,并提出了“一个气道(上、下呼吸道),一种疾病”的观点。其实,从中医藏象学的角度更能完整地解释这一现象,如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喉为肺之门户。因此,在遇上此类患者时,应从“肺系”这一整体出发,从肺论治,方能取得最佳疗效。或宣肺,或肃肺,或清肺,或泻肺,或敛肺,或润肺,或补肺
16、,使外邪得解,痰浊得化,肺络得通,卫表得固,肺复宣肃之职,气机升降自如,肺气和,则呼吸利矣。我们在临床上常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玉屏风散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若合并过敏性鼻炎而症见鼻塞流涕,喷嚏头痛者,可加用苍耳子、白芷、辛夷等以宣肺通窍;若合并咽炎而症见咽干喉痒,咳嗽阵作,痰多难咯者,可加用僵蚕、蝉衣、炙杷叶等以祛风化痰利咽;如合并湿疹者可加用蝉衣、蛇蜕、白鲜皮等以祛风燥湿止痒;如合并荨麻疹者可加用蝉衣、蛇蜕、赤芍等以祛风活血止痒。从肝论治:肝与肺关系密切。首先,生理上肝肺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即共司气机升降,共主气血调畅,共主卫表而御邪,相克互制,经络相联。其次,病理上肝肺相因,主要
17、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即枢机不利,木叩金鸣,郁痰犯肺,木火刑金,风摇钟鸣,虚火灼金。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是典型的心身疾病,肝在心身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中起着关键作用。由此可见,支气管哮喘从肝论治既符合祖国医学传统理论,又具有现代医学科学基础,是治疗哮喘的重要治法之一。武老师认为,外风引动内邪是哮喘发作的始动环节,痰瘀内伏为哮喘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气郁、气逆是哮喘发作的病机关键,气虚、阴虚、气阴两虚是哮喘发病的内在条件。强调风盛、气逆(气郁)、痰阻、血瘀、正气亏虚,肝肺功能失调为哮喘发作期的基本病机特点。力倡调肝理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研制中药调肝理肺方哮喘宁(
18、由柴胡、葶苈子、全栝楼、黄芩、清半夏、钩藤、防风、白芍、前胡等组成)调肝理肺法,旨在调气机,和气血,化痰瘀,适寒热,助肺宣降,以平定哮喘。调肝即疏肝气,解肝郁,平肝阳,清肝火,熄肝风,滋肝阴,养肝血等,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肝用得畅而风、火、痰、气、瘀不生,无犯肺致哮之虞。合为一法,分则数法,凡疏肝肃肺、清肝泻肺、解郁化痰、柔肝祛风等皆属调肝理肺法之范畴。2写出三个内科中可能出现痰饮上阻的病证、方药特点(自行发挥)肺胀、哮病、喘证、心悸1 哮病:浊哮(风痰哮证) 症状: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曳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谈,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暗,起病急,发
19、前自觉鼻眼耳咽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治法:涤痰利窍,降气平喘方剂: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味(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芥子、莱菔子、苏子,麻黄,杏仁,厚朴,僵蝉)加减:1若痰壅喘急,可另吞皂荚丸。必要时可暂用控涎丹,泻其壅痰。 2如痰涎壅盛者,可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除壅3若意识朦胧似清似寐者,可用涤痰汤涤痰开窍 2 喘证痰浊阻肺: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呕恶,食少,口粘不渴,苔白厚腻,脉滑或濡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方剂: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加减:1痰浊夹瘀,兼喘粗气逆,喉间痰鸣,面唇紫暗,苔浊腻者。涤痰祛
20、瘀。涤痰汤加桂枝茯苓丸。 2平素脾胃虚弱着,六君子汤。水饮凌心症状:喘咳,咳痰清稀,胸闷、心悸、尿少、肢体浮肿,舌质淡胖,脉沉细。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方剂: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附子、茯苓、白术、生姜、芍药,葶苈子、大枣3 肺胀痰浊壅肺:症状:胸闷短期喘息,稍劳即作,咳嗽,痰多粘腻色白,畏风易汗,脘痞食少,乏力-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表寒里饮:小青龙汤 饮郁化热烦躁而喘:小青龙汤加石膏 痰浊夹瘀:涤痰汤加减痰热瘀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麻芩膏桑杏夏苏)痰热内盛:桑白皮汤外寒内饮 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 加减:咳
21、而上气,喉中如水鸣声,表寒不著,射干麻黄汤 饮郁化热烦躁而喘:小青龙汤加石膏 表寒已解,痰浊壅盛:三子养亲汤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除壅痰瘀阻肺 症状 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得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方剂: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也可用涤痰汤加桂枝茯苓丸) 加减:下气平喘:三子养亲汤4 心悸 水饮凌心 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方剂:苓桂术甘汤加减(肾阳虚衰:真武汤)5
22、 饮证痰饮 饮留胃肠 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腹满,便秘,口干舌燥,舌苔黄。色白或黄,脉沉弦或浮。 攻下逐饮 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悬饮饮停胸胁 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不能平卧,舌苔白,脉沉弦或滑 泻肺祛饮 椒目瓜蒌汤和十枣汤溢饮表寒里饮 发表化饮 小青龙汤 支饮 寒饮伏肺 咳逆喘息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甚至面肿。或平素不作,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痛,舌苔白滑或白腻。 宣肺化饮 小青龙汤 3中风痰热腑实证治法方药及加减症舌脉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腹胀便干便秘,头
23、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素体气弱痰盛之人,加之饮食不节,更伤中气,治痰浊壅滞,瘀而化热,痰热互结而生风,流窜经络而见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口舌涡邪,中焦失运,痰湿内停,岂不滑进则见口粘痰多,;痰热熏灼肠道,大肠燥热,传化失司,腑气不通而腹胀便秘,;杨明湿热则见午后潮热,心烦面赤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滑而大,为痰热壅盛,阳明腑实之征象。n 治法:通腑泻热化痰 星蒌承气汤:全瓜蒌30g 胆南星6g 生大黄10g(后下) 芒硝10g(冲服)瓜篓胆星清热化痰,大黄芒硝荡涤肠胃、通腑泻热。本方已大便通泻,痰热积滞涤除为度,适时减量或停药以免过量伤正
24、。 n 方中大黄用量以1015克、芒硝用量以610克为宜n 口干口苦热象明显者,加黄芩10g、山栀6gn 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20g、麦冬10g、玄参10gn 痰多者加天竺黄6g、浙贝母10gn 腹胀明显者加枳实10g、厚朴6g腑气通后 治以清热化痰,活血通络。午后热盛:加黄芩、石膏、栀子。头晕头痛目眩耳鸣为热动肝风之象,平肝息风潜阳:天麻、钩藤、菊花、珍珠母、石决明。口干舌燥苔燥或少苔,便秘,为热盛伤津,滋阴液:生地玄参麦冬。化痰通腑法应用n 一可通畅腑气,祛瘀通络,敷布气血,促进半身不遂等症的恢复;n 二可清除肠胃痰热积滞,使浊邪不得上扰神明;三可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n 正
25、确运用化痰通腑法,掌握通下的时机,是 治疗痰热腑实证的关键v 主要临床指征为舌苔黄腻、脉弦滑、便干便秘。v 若采用星蒌承气汤治疗而仍腑气不通时,可改用大柴胡汤,或加入行气之品 4高脂血证中医辨证思路特点中医学中虽无高脂血症的记载,但其临床表现和体征则散见于历代中医典籍中,属于中医学“痰浊”、“痰湿”、“湿阻”、“瘀血”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血中膏脂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水谷精微,对人体有濡润、补益、充养的功能,膏脂的生成和输布有赖于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作用。浊脂的生成与转化无不与脾的运化功能直接相关,脾是浊脂成、化的关键,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痰瘀二者相互依存,痰浊瘀血
26、在脉道中互相博结,日久凝结于脉道壁上,使脉道侵害,血流痹阻,而产生相应的病证肾虚导致血清HDL-C水平降低,均强调药物治疗前应先进行36个月的非药物控制。包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饮食调节(控制总热量,减少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减肥、戒断烟酒及运动锻炼等措施脾虚湿盛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减 胃热腑躁 治法:清胃通腑 方药:白虎汤合小承气汤加减肝脾湿热 治法:疏肝健脾,清热化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化浊调脂 方药:二至丸加味 肾阳亏虚 治法:补肾壮阳 方药:右归丸加减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散结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 5血管性痴呆的
27、治法及中医特点血管性痴呆:凡与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统称血管性痴呆。血管性因素主要指脑血管,即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两大系统。亦可为颅外大血管及心脏的病变,间接影响脑内血管导致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改变,进而导致大脑功能全面衰退。分期辨证治疗 从整体上定位、定性,把握疾病的演变转归趋势 延长平台期,控制缩短波动期,从而防止病情下滑入手 平台期通补兼施,注重“通”、“调” 补虚以补肾为中心,或兼以益气、养阴、柔肝、填精等。但呆补则易壅滞 “通”之治,包括通络活血,化痰降浊,通畅腑气,泄热熄风、开窍醒神 补以助通,通中寓补 “调”是以调理气机,调节脏腑功能,调和阴阳,和解疏导 以通助调,以调为宗旨
28、 肝肾阴精亏虚,治以补肾益脑汤,药用 首 乌、山萸肉、淮山药、枸杞子、菖蒲、远志、丹参、赤芍、酒军、地龙。虚风内动者,可加珍珠 母、生龙牡、白芍、龟版以滋阴潜阳 瘀血阻络显著者,以通窍活血汤化裁治疗,常用虫类入络逐瘀之水蛭、地龙、土元等 脾肾不足者以还少丹,归脾汤加减。阳虚明显者,以金匮肾气丸加减。常加石菖蒲、 远志、丹参、郁金 气虚血瘀明显者,可以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杞子、当归、川芎、赤芍、天麻、地龙、全蝎、酒军波动期“通”、“调”为主 化痰醒神开窍、清心涤痰、通腑泄热、平肝熄风、通络化痰为法 旨在祛除壅滞之痰浊郁热,以调畅气机,防止浊毒酿生为害 风痰瘀阻者,熄风通络化痰以半夏白术天麻
29、和天麻钩藤饮加减 痰热内扰者,涤痰清心以莲子心、连翘、栀子、天麻、川芎、 赤芍、茯苓、半夏、胆星、天竺黄、枳实、贝母粉、珍珠粉、菖蒲等下滑期急治其标 解毒降浊、化瘀通络、解毒散结、醒神开窍,调理三焦气机 “解毒护脑”、“扶正护脑” 以静脉制剂为主 中西结合积极救治 痰火内扰者,星蒌承气汤和黄连解毒汤加减。以胆星、瓜蒌、天竺黄、大黄、黄连、黄芩、栀子、丹参为基础方。 风火扰窍者,羚羊钩藤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痰浊壅盛者,用苏和香丸或醒脑静注射液平台期是基础 波动期是关键, 下滑期重在解毒降浊,防生诸变血管性痴呆的综合治疗 平台期 控制多种VaD相关危险因素 调节血糖、血压,控制血脂异常、保持大便通
30、畅,注意保暖、防止外感诸邪,适度饮水、防止脱水,改善血液动力学状况 养成与建立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模式 脑代谢赋活剂:即脑功能代谢药,主要作用是促进脑神经细胞对氨基酸、磷脂及葡萄糖的利用,从而增强病人的反应性和兴奋性。吡咯烷酮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脑复康、三乐喜 脑保护剂:钙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 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安理申等 改善脑循环治疗:包括二氢麦角碱类如喜得镇脑通;钙拮抗剂有:二氢吡啶类和二苯烷胺类,代表药物分别为尼莫地平和西比灵,还有一些改善脑循环的药物:烟酸类制剂血管性痴呆的综合治疗 单味中药提取物如银杏叶、天麻、人参 专方专药:当归芍药散、黄连解毒汤 针灸 波动期
31、 及时改善脑缺血、保护脑细胞、减轻或防止可能出现的继发神经元损伤 抗感染、抗凝、扩管、调节血压、血糖等治疗 “化痰通腑”、 “化瘀通络”以及“清热化痰解毒”等口服及静脉制剂结合 下滑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中风及并发症、合并症,控制原发疾病 采取溶栓、降纤、抗凝,降颅压等急救措施 采取中医中风病急症研究成果血管性痴呆的综合治疗 护理 生活护理 一般护理 :尽量帮助和督促他们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鼓励他们参加简单的劳动和活动,如观赏花卉、听音乐、看报纸、看电视 饮食及二便的护理:应给予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及适当的无机盐饮食 ;应定时督促和训练患者的排便习惯 行为异常的护理 预防
32、性护理 心理护理 关怀尊重并热情、真诚地和患者沟通 倾听患者,让他们有被重视的感觉 康复训练肢体功能的康复言语障碍的康复 认知功能的康复 :记忆力的康复 智力障碍的康复 药物与心理行为结合 治疗与康复护理结合 中西医相结合 医患及家庭社会协力合作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分析 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肾精气虚,肝肾精亏,脾肾不足为主,标实则为痰瘀风火毒 虚痰瘀互结阻络贯穿疾病始终 在疾病相对平稳的平台期,以虚夹痰瘀阻络为主 至病情波动期则痰浊、痰热、风痰诸邪壅滞,络脉结滞之势加重 下滑期,则以痰瘀浊毒滞伤络脉为主 病势 就本虚而言,初起多以肝肾精亏,或兼气虚为主,渐可至阴
33、损及阳,阴阳俱虚之脾肾两虚,肝脾肾俱损的改变 就病位而言,VD发病初期则位在下焦肝肾,或在中下两焦脾肾,病至晚期若由下逆传上焦心肺则病势加重,疴疾难起 。病机转化 VD早期,病情较易平稳,平台期相对较长,虚中夹实,络脉结滞之势尚轻 至中期,虚损日重而络脉瘀阻更甚,浊实之邪 易壅滞为患,易酿生浊毒,病情易波动下滑 至晚期,虚痰瘀毒胶结深伏,病情沉重 VaD是以神情呆滞、反应迟钝、善忘、懒动少言、肢体笨拙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久病入络,肾虚、痰瘀内阻为发病基础 痰浊壅滞、化火生风是病情波动的影响因素 痰浊瘀血及风火诸邪壅积,酿生浊毒,阻络伤络,败坏脑髓形体是导致灵机记性丧失的关键 益肾通络、降浊解毒法
34、在国家九五攻关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临床实验中,对轻中度患者疗效满意 长期用药的一些患者效果尤其突出6半夏泻心汤、温脾汤、乌梅丸的主治,方药特点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证候特点半夏泻心汤 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依据。方中半夏苦辛温燥,善能散结消痞,和胃降逆,为君药。干姜辛热,温中散寒,主半夏温胃校痞以和阴;芩连苦寒清降,清泻里热以和阳,均为臣药。参枣草健脾益气,补虚和中,兼生津液,即可访芩连之苦寒伤阳,又防夏姜之辛热伤阴,共为佐药,诸药相合使寒热得除,气机得畅,升降复常。痞呕利证自愈本方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和用以复其升降,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
35、温脾汤 功效:温补脾阳,攻下冷积。主治: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方中附子辛热,温补脾阳以散寒凝。大黄泻下通便以荡积滞,人参甘温补脾益气,合附子温补阳气,以扶脾弱,为佐药。甘草助人参健脾益气,防大黄泻下伤中,调和诸药。主要合用祛寒邪、行积滞、扶脾阳。乌梅丸:功效:安蛔止痛 主治:蛔厥证。腹痛时发时止,心烦呕吐,食入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久泻。方中乌梅重用为君,味酸能安蛔,使蛔静而腹痛止;其经醋渍一宿,其酸味越浓,安蛔效力越强。配细辛蜀椒之辛温,辛可伏蛔,温能散寒,病有杀虫驱蛔之效。以黄连黄柏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泻内蕴之郁热,共为陈耀。用附子、干姜、桂
36、枝温复脾肾之阳以散寒,参归补气养血以扶正,是为佐药。诸药以酸、辛、苦同用,以酸为主而安蛔,蛔安则痛止;寒热并用,以热为主而温藏,阳复则寒散,寒散则厥回;攻补兼施以攻邪为主,邪去则正安。现代运用肠蛔虫疾病、胆道蛔虫证、蛔虫性肠梗阻、痢疾、肠炎肠道激惹综合症等证书脾肾虚寒,寒中蕴热者7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与自身免疫有关,病理特点是特征性微脓肿,病位在肠,病在血分,病机虚实夹杂病机与痢疾类似,多为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而致湿热积滞等邪客于肠道,于肠道气血相搏结,大肠传导失司,气血凝滞,脂膜血络损伤,血败肉腑,壅滞成脓,内溃成疡,形成本病,疾病日久不愈,反复发作,耗损正气,而成虚实夹杂之证,以脾肾亏虚为本
37、,湿热淤积为标。治疗攻补兼施,清化肠腑,调理气血,补益脾肾1发作期:气血壅滞,肠中有滞而不通。治法:清化热湿,调气行血,通因通用脓血便,赤白相间,赤多白少,湿热明显,芍药汤、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湿邪明显:化湿运脾,调气和血,温脾汤、胃苓汤加减寒热错杂:清热化湿,温中补虚,乌梅丸、连理汤2缓解期:脾肾亏虚,余邪未净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汤温补脾肾:附子理中丸滋阴清热:驻车丸,加生地玄参活血化淤:血腑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久痢,脾肾亏虚,虚寒明显,温补脾肾,涩肠固脱:真认养藏汤瘀血内阻,积滞不通是溃结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8喘证三个与痰有关的证候治法方药喘証的診
38、斷, 主要依據患者呼吸迫促的臨床症狀. 實喘病勢驟急, 聲粗息高, 甚至張口抬肩; 虛喘病勢徐緩, 慌張急促, 呼多吸少, 活動時加劇. 哮分寒熱, 喘分虛實.痰飲是人體病理產物, 稠濁者為痰, 清稀者為飲. 痰從火化, 飲從寒凝. 但痰有寒痰, 濕痰, 飲亦可化熱, 而且兩者之間往往互為因果. 飲邪迫肺, 可使肺氣上逆而為喘. 水飲久蓄體內, 受陽氣煎熬, 或陰虛火旺, 或肺有蓄熱, 或飲食厚味積熱, 皆能蒸煉津液為痰, 而形成痰火膠結於肺, 阻閉肺絡, 使肺氣的宣降失常.外寒內飲1. 症狀: 喘息, 咳嗽, 痰多稀薄如水狀, 惡寒, 發熱無汗, 形寒肢冷, 背冷, 面色青晦, 口不渴或渴喜
39、熱飲, 舌苔白滑, 脈弦緊.2. 病機: 飲邪內伏以背冷, 痰多而清稀, 腹中漉漉小便不利等症狀為特徵. 由於患者脾腎之陽不足, 所以水飲得以產生和留聚. 觸冒風寒, 甚至加換衣服稍一不慎, 外寒即可引動內飲, 阻寒氣道, 肺氣不得宣降, 遂發氣喘.3. 治法: 溫肺散寒, 解表化飲. 4. 方藥: 小青龍湯.痰濕壅肺1. 症狀: 氣喘, 咳嗽, 痰多而粘膩, 咯吐不利, 胸廓滿悶, 惡心, 舌苔白膩, 脈滑.2. 病機分析: 濕痰上壅於肺, 肺氣不得宣暢, 故為喘, 嗽, 胸悶, 惡心諸證. 濕痰留連體內, 既影響脾的健運, 又成為喘証的內在病, 一受風寒或因疲勞汗出, 飲食不當, 則喘息加
40、刻. 濕痰久蘊, 亦可化熱而成為痰熱, 痰火.3. 治法: 袪痰降逆, 宣肺平喘.4. 方藥: 三子養親湯合二陳湯.痰熱壅肺1. 症狀: 喘急面紅, 胸悶熾熱, 口乾, 痰黃而稠, 或雖白而粘, 咯吐不利, 舌苔黃膩而乾, 舌質紅, 脈滑數.2. 病機: 風寒入裡化熱, 或肺胃素有蘊熱, 或飲食厚味積熱, 或濕痰蘊久化熱, 皆可成為痰熱, 膠結於肺, 壅塞氣道, 而為咳嗽, 喘息.3. 治法: 清熱化痰, 宣肺平喘.4. 方藥: 麻杏石甘湯加味.9肿瘤中医药治疗趋势特色及基本病机中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内经中关于“传舍”理论的描述(1)“传”,指癌毒自原发部位发生播散。(2)“舍”,即扩散的癌毒停
41、留于相应的部位,形成转移瘤。(3)转移瘤也可继续发生“传舍”,即所谓“邪气淫溢,不可胜论” 。固摄培本解毒法与中医药抗转移采用具有收敛、固涩、收摄等作用的药物,以治疗正气(包括气、血、精、津等)有形或无形的消耗、散失及防止癌毒侵袭扩散、转移之证候,我们将此种治法称为固摄法。其作用机制,一方面是通过固摄正气,防止正气的耗散,纠正正虚失固的状态;另一方面是通过固摄癌毒,防止或减少癌毒的扩散与转移。在固摄法对正气及癌毒的双重作用下,正气的耗散趋势得到抑制,正气水平得以提升,使之抗癌、固摄癌毒的能力增强,癌毒的扩散转移趋势也同时受到抑制。常用固摄药n 酸味药如白芍、乌梅、五味子、酸枣仁、菝契等,涩味药
42、如龙骨、乌贼骨,椿根皮、赤石脂、芡实等,咸味药如牡蛎、文蛤等,以及处方中某些药物或烧炭存性,或用醋制,如杜仲炭、小茴香炭、芍药炭,醋制大黄等,其他如冬虫夏草补益固摄肺、肾之气,黄芪益气以固摄中气、卫气,桑螵蛸补肾固精,白果、蛤蚧敛固肺肾之气,山萸肉补肝肾,敛精气,莲子肉养心益肾补脾以敛精气等等。 正气虚损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内伤基础,外邪侵袭、七情失调、饮食所伤外在条件六淫外侵,气血凝结。七情内伤,脏腑亏虚。饮食劳伤,正虚邪留。先天不足,禀赋异常。初期以邪实为主,痰湿、气滞、血瘀、郁热与毒互结。中期正虚邪实并见,晚期以正衰为主,但毒瘀仍留常见肿瘤病的临床辨治思路和用药规律肺癌:基本病机:气阴两虚、
43、毒瘀互结。治法:益气养阴,化瘀解毒。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食管癌、胃癌:基本病机:脾肾两亏,痰瘀胶结,气逆不降。治法:补益脾肾,化痰散瘀,降逆。方药:参赭培气汤加减。 肝癌:基本病机:肝郁脾虚,毒瘀互结。治法:疏肝健脾,化瘀解毒,消导散结。方药:鳖甲煎丸或青蒿鳖甲汤加减。 大肠癌:基本病机:脾肾双虚,湿毒内结。治法:健脾补肾,化湿解毒。方药:六合汤加减n 乳腺癌:基本病机:肝郁气滞,毒瘀互结。治法:疏肝理气,化瘀解毒。方药:加味逍遥散加减。n 恶性淋巴瘤:基本病机:脾肾亏虚,痰瘀阻络。治法:健脾补肾,化痰散瘀,通络解毒。方药:消瘰丸加减。n 卵巢癌:基本病机:脾肾亏虚,瘀毒内结。治法:健脾补
44、肾,活血化瘀,解毒。方药:大黄蔗虫丸加减。n 脑瘤:基本病机:脾肾亏虚,痰瘀阻窍。治法:健脾补肾,化痰开窍,活血解毒。方药:白金丸加减。10痰、瘀可形成那些内科疾病?临床表现及治法中醫學所說的“痰”,是指人體臟腑气血失和,津液運化失常而產生的有形之病理產物。其中包括可咳、吐而出的肺。胃之痰;位于體內外的疾病、癭、瘤,岩(癌)、流痰、痰核,痰塊、痰包等聚而有形之痰;位于臟腑、經絡、肌膚、筋骨。器官、血脈之中的難以直觀之痰。體內一旦有痰生成,而且達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時,便可直接或間接地引起包括多种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和急危重症在內的錯綜复雜的病變,中醫學將這些病變統稱為痰病,并根据中醫學的病因
45、病机理論及辨証方法,將其區別為不同的証型內科方面的高血壓頭痛、三叉神經痛、精神分裂症、病、腦萎 縮。強迫性神經症、手足搐溺症,腦血管意外、乙型腦炎、癲癇、暈厥,急性散發性腦炎并發敗血症、病毒性腦炎、多發性神經根炎、假性腦鳴、幻視、夢游、老年精神病、腦動脈粥樣、 硬化性精神病、肺炎并發癲癰持續狀態、帕金森氏病、糖尿病、乙型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 胃腸神經官能症、淺表性胃炎,過敏性腸炎、心絞痛、肺源性心臟病,心肌炎后遺症頻發室性早搏。以及上下牙格斗症,頜下腺涎石症,突發痴笑症、肌膚麻木、發作性頭痛、失眠、多飲、振顫、痞症、眩暈、肺脹、痹症、胃脘痛、腹痛、胸腹竄痛、腳腫、夢交、強中、腦嗚、便秘,老年
46、癃閉、胸皖覺冷、厥証,胸痹、中風、男性不育、梅核气、卒中失語、頸項強直、頭皮腫脹、嚙舌、半夜哭泣、頭皮麻痛、頸肩背沉重酸痛。嘔吵痰涎不止、郁証等血瘀證主要是由於絡脈通路出現障礙,自我調節功能發生紊亂所致,其中“瘀血阻絡”是血瘀證發生的主要病理基礎。絡病的產生主要是指邪入十五絡、孫絡、浮絡而發生的疾病,從而影響絡中氣血的運行及津液的分佈,致使絡失通暢或滲液失常,導致瘀血阻絡。瘀證是由于血液運行不暢,瘀積凝滯,或離經之血停積體內,或久病人絡等所致的多種病證的總稱。臨床以疼痛固定、瘀斑、腫塊、出血、肌膚甲錯等為主要特征。西醫的冠心病、肺心病、肝脾腫大、類風濕性關節炎、腫瘤、肝硬變等,當表現有瘀血癥候時,均可參照本證辨證論治。 瘀血的產生多因外傷或感受外邪、各種出血、情志內傷、久病正虛等,影響氣血或血脈的正常功能,使血行不暢,甚則瘀塞不散,而形成瘀血之證。由于瘀血是病理產物,可以引起一系列病理變化,故臨床可出現各種各樣的癥狀。11 胸痹心痛与血瘀有关的治法方药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 心血瘀阻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