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技之长资料中医学理论体系.doc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038004 上传时间:2024-03-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一技之长资料中医学理论体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医一技之长资料中医学理论体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医一技之长资料中医学理论体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医一技之长资料中医学理论体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医一技之长资料中医学理论体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学理论体系战国,秦汉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灵枢素问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该书在后世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包括八纲辨证、六经论治。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伤寒论:外感病,确立了六经辩证论治的纲领 金贵要略:内伤病杂病,发展了病因学说4.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5.晋朝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6.晋朝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

2、机证候学专著。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这是两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综合性医著8.金元四大家9.明. 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吴谦医宗金鉴、10.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11.明代、张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赵献可:重视“命门之火明李中梓:明确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12.明吴又可温疫论 - “戾气说”13.清叶天士温热论 “卫气营血辨证” 14.吴鞠通温病条辨 “三焦辨证” 15.薛生白湿热条辨16.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改正解剖错误、发展瘀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 掌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

3、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根据辨证的

4、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又称辨证施治。2. 了解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整体观念的体现:1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表现在组织结构上的不可分割,功能活动方面相互协调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疾病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疾病的治疗方面,局部病多从整体治疗。 2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即“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如: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变化的影响,地区变化的影响等。辨证论治的体现:(1)症:症状、体征,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自觉或他觉的一种不正常表现。如头昏、腹胀、恶心等。(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及邪正关系的总概括。证

5、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如风寒表实证,脾阳虚证。(3)病:是指从发病到传变的全过程具有一套完整的发展变化规律特征的疾病过程。如:麻诊、天花、湿温病、温病、外感病、内伤杂病等。常用的辨证方法:临床中常用的辨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等八种。各有其特点,但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1.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不同。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采用同一方

6、法治疗。第二单元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因此,阴阳乃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五行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即是指木火土金水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宇宙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协调平衡的。阴阳学说的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

7、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阴阳互根: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阳消阴长: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

8、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 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 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阴阳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

9、发展的结果。4.五行的特性和生克乘侮五行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是用以识别和归纳各类事物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则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个性质,依次如下:木曰“曲直”。好华美,且具有风雅的个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爱,又行善的意思。火曰“炎上”。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礼,就是为人谦让谨慎,敬上而不欺下。土曰“稼穑”。性情温厚笃实,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就是又诚实又温厚诚恳之意。金曰“从革”。性情刚强,而具有

10、自尊心。金性代表义,就是崇善弃恶,事事都顺理。水曰“润下”。人聪明,并能推测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观察事物详细,对于任何事能预知前兆,善理权谋术事。生克乘侮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阴阳属

11、性分类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心、肝、脾、肺、肾、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五行归属阴阳学说在中医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机构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就筋骨 与皮肤而言,筋骨在深层为阴,皮肤居表为阳;就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精气,故为阳,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

12、就五脏而言,心、肺位于身体 的上部胸腔之中为阳,而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位于身体的膈下腹腔为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 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胃阴、胃阳,肾阴、肾阳等。就经络而言,十二经 脉中有三阳经和三阴经的区别,奇经八脉中有阴跷与阳跷、阴维与阳维的不同,络脉中有阴络与阳络。就气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而在气之中,营气循行脉内为 阴,卫气循行脉外为阳。可见,人体结构中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体内的脏腑、营养物质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都

13、可以用阴阳 学说加以分析和认识。二、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1) 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的一方过于亢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概括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 寒。”一般而言,阴阳偏盛中盛的一方大多为致病邪气,或者是功能活动亢奋形成的内生之邪,而偏衰的一方,往往是人体的阴液或阳气等,属于正气的范畴。阳胜 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是指阳邪致病,使机体机能亢奋,阳热亢盛,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热征象的病证。由于邪正之间有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阳邪亢盛必然要耗伤 人体的阴液,引起人体阴液不足为病,故曰“阳胜则阴病 ”。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是指阴邪致病,使机体

14、机能阻滞而障碍,阴寒偏盛,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寒征象的病证。由于阴邪与阳气之间有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阴寒亢盛必然要损耗人体的阳气,导致人.体阳气不足为病,故曰“阴胜则阳病 ”。 (2)阴阳偏衰:是阴和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衰中衰的一方总是指阴液或阳气等,属于正气的范畴。由于阴阳之间对立制约的关系,无论是阴或阳不足,无力制约对立的一方,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的、虚性的亢奋。 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和温煦等功能明显下降,同时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气相对偏盛,临床表现为一系列虚寒征象的病证。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体内的阴液亏少,滋润和涵养作用明显不足,同时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气相

15、对偏亢,临床表现为一系列虚热征象的病证。三、确定治疗原则(1)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或阳偏盛而无相对一方的偏衰时,所形成的是单纯的实证,其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 ”,即损其有余。阳偏盛所致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抑制亢盛之阳,清除实热,此即“热者寒之”的方法,又叫“阳病治阳 ”;阴偏盛所致的实寒证,当用温热药物抑制亢盛之阴,驱逐其寒,此即“寒者热之 ”,又叫“阴病治阴 ”。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 ”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则又当兼顾其不足,于“实者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对阴阳偏衰所致的虚证,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 ”,即补其不

16、足。阳虚不能制约阴所导致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阴虚不能制约阳所导致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素问 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对阴阳偏衰之证,也可利用阴阳互根以及阴阳消长中此长彼亦长的理论为依据确立治疗方法,即在补益偏衰一方的同时,兼顾相对的另一方。对于阳虚证的治 疗,适当地兼顾补阴;对于阴虚证的治疗,适当地兼顾补阳。诚如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阴阳互损

17、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是病理过程,可导致阴阳两虚,故治宜阴阳双补,但是应分清主次先后。由阳损及阴所导致的阴阳两虚证是以阳虚为主,治宜在补阳的基础上兼补其阴;由阴损及阳所导致的阴阳两虚证则是以阴虚为主,治宜在补阴的基础上兼以补阳。五行在中医中的运用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1.确定治则: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所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2.确定治法: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即通过补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为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培土生金法:即通过补脾气以养肺气的方法,又称为补脾益

18、肺法、补益肺脾法。适用于脾气虚弱,生气无源而致肺气虚衰,或因肺气虚而引起的肺脾两虚证。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疗方法,又称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所致的肺肾阴虚证。金水相生法还可用于治疗肺肾气虚证,通过补益肺肾之气而奏效。 益火补土法:即通过温补肾阳以补助脾阳的方法,又称为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或部分以脾阳不足为主的病证。应当指出,按五行相生规律,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之间为火生土的母子相生关系。“益火补土法”,当为补心阳以温脾土。但自从 命门学说兴起以来,此法嬗变为温肾阳以暖脾阳的一种治法,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失建运之证,很

19、少再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治1.确定治则: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所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和扶弱2.确定治法: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证的方法,又称为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调和肝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或者平抑肝木以助肺气清肃的治疗方法,又称为泻肝清肺法、清泻肝肺法。临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又称为木火刑金。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方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交通心肾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

20、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法。 培土制水法:是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方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健脾利水法、健脾祛湿法等。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所致水肿胀满之类的病证。这里的土,即指脾脏;水,是指水湿邪气。第三单元藏象学说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2、心藏神。心的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

21、养作用。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心与夏气相通应。肺的生理功能1肺主气2肺主行水3肺朝百脉4肺主治节: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肺主呼吸(2) 调节气机(3)助心行血(4)宣发肃降肺的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盖,即伞。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肺为华盖是指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肺位于胸腔,居五脏的最高位置,有覆盖诸脏的作用,肺又主一身之表,为脏腑之外卫,故称肺为华盖。2肺为娇脏:肺为娇脏是指肺脏清虚娇嫩而易受邪侵的特性。娇是娇嫩之意。肺为清虚之体,且居高位,为诸脏之华盖,百脉之所朝,外合皮毛,开窍于

22、鼻,与天气直接相通:六淫外邪侵犯人体,不论是从口鼻而人,还是侵犯皮毛,皆易于犯肺而致病。他脏之寒热病变,亦常波及于肺,以其不耐寒热,易于受邪,故称娇脏。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在志为悲忧。肺在液为涕。肺与秋气相通应。肺外应大腹。“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1)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 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体水

23、液代谢的关键环节。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 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 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 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 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反之,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2脾主统血: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

24、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统血的 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 外而发生出血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由此可见,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体现,所谓“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医碥血)。脾的生理特性:1、脾气主升。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脾升则脾气健旺。脾气维持脏器的相对位置。2、脾喜燥恶湿。脾主湿而恶湿,因湿邪伤

25、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在窍为口。脾在志为思。脾在液为涎。脾与长夏相通应。脾外应小腹。“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肝的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1)调畅气机(2)调节精神情志(3)促进消化吸收(4)维持气血运行(5)调节水液代谢(6)调节性与生殖调理冲任:妇女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关系到许多脏腑的功能,其中肝脏的作用甚为重 要,向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调节精室:精室为男子藏精之处。男子随肾气充盛而天癸至(促进性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则精气溢泻,具备了生殖 能力。男性精室的开合、精液的藏泄,与肝肾的功能有关。

26、“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2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肝的生理特性:1肝喜条达:条达,舒展、条畅、通达之意。抑郁,遏止阻滞。肝为风木之脏,肝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2、肝为刚脏。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肝在志为怒。肝在液为泪。肝与春气相通应。肝外应两胁。“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促进生殖繁衍促进生长发育参与血液生成:肾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可以化而为血。“血即精之属

27、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 书,血证),“夫血者,水谷之精微,得命门真火蒸化”(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故有血之源头在于肾之说。所以,在临床上治疗血虚常用补益精髓之法。抵御外邪侵袭:肾精具有抵御外邪而使人免于疾病的作用。“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冯氏锦囊秘录)。 精充则生命力强,卫外固密,适应力强,邪不易侵。反之,精亏则生命力弱,卫外不固,适应力弱,邪侵而病。故有“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 论)之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肾精这种抵御外邪的能力属正气范畴,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意义相同。2肾主水液:水液是体内正常

28、液体的总称。肾主水液,从广义来讲,是指肾为水脏,泛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作用。从狭义而言,是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3肾主纳气: 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 吸才能通畅、调匀。“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医碥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 和”(类证治裁卷之二)。肾的生理特性:肾主闭藏:封藏,亦曰闭藏,固密储藏,封固闭藏之谓。肾主封藏是指肾贮藏五脏六腑之精的作用。封藏是肾的重要生理特性。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

29、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脏。肾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肾主命火,命火宜潜不宜露,人之生身源于肾,生长发育基于肾,生命活动赖于肾。肾是人体阴精之所聚,肾精充则化源足。肾与形、窍、志等的关系: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志为恐。肾在液为唾。肾与冬气相通应。肾外应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胆、其主要功能为:1贮存和排泄胆汁,味苦,呈黄绿色,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贮存于胆,故称胆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健旺。若肝气郁结,胆汁排泄不利,则影响脾胃的消化

30、功能,可见胸胁胀满、食欲不振、或大便失调;若肝的疏泄太过,胆气上逆,则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若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见黄疸;胆汁排泄不畅,日久则导致砂石淤积。2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并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功能对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各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肝胆相互依附,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所以肝胆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常见胆气不足之人,多易惊善恐,遇事不决等。胃胃的主要功能为:1.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接受和容纳;腐熟,是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

31、消化变成食糜的过程。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指胃能够容纳由食管下传的食物,并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的功能,故胃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为脾的运化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常把脾胃同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把脾胃的功能概括为“胃气”。人体后天营养的来源与“胃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常把“胃气”的强弱作为判断疾病的轻重、预后的一个重要依据,治疗上注重“保胃气”。如若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则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气酸腐、消谷善饥等; 胃气大伤,则饮食难进,预后较差,甚则胃气败绝,生命垂危,故有“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2.主通降,是指胃气以通畅下

32、降为顺。饮食物入 胃,经胃的腐熟后下传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清者由脾转输,浊者下传大肠,化为糟粕排出体外,整个过程是靠胃气的“通降”作用来完成的。因此,胃主通降就是 指胃能够将食糜下传小肠、大肠,并排出糟粕的过程。胃主通降就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因此,胃失通降,不仅使食欲下降,而且因浊气上逆而发生口臭、脘腹胀满疼痛,或嗳气、呃逆、大便秘结,甚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小肠1.主受盛、化物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二是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须在小肠内停留一段时间,以便 进一步消化吸收。化物:即消化、变化,是指小肠将初步消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将水

33、谷化为精微。若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失调,则可见腹胀、腹痛,或为 腹泻、便溏。2.泌别清浊,泌,分泌;别,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大肠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之状。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传化,即传导和变化之意。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故称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且与脾的升清、肺的宣降、以及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大肠传导失司,则可导致排便异常如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若大肠实热,则肠液干枯而便秘;若大肠

34、虚寒,则水谷杂下,肠鸣泄泻。膀胱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在人体脏腑中三焦最大,有名无实,有“孤腑”之称。从部位上来划分,膈肌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膈肌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三焦与心包相表里。三焦的具体功能为: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三焦为人体元气通行的道路。元气发源于肾,必须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以发挥其激发、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元气是组织气化活动的原动力,而三焦通行元气又关系到全身气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因此说,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是指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人体水液的代谢,虽有赖于各脏腑的共同作用来完成,但又必须以三焦水道的通畅为条件才能正常进行。若三焦水道不利,则肺、脾、肾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难以发挥。因此,三焦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资料 > 中医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