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877322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 页数:129 大小:90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14版)电气与新能源学院二一四年九月目 录 自动化学科概论(一)课程教学大纲1自动化学科概论(二)课程教学大纲4自动控制理论(一)课程教学大纲7自动控制理论(二)课程教学大纲11电路原理(一)/(二)课程教学大纲14电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21电子技术基础(一)课程教学大纲23电子技术基础(二)课程教学大纲29电子实验课程教学大纲33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35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大纲39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44传感器与检测技术I课程教学大纲49单片机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54控制系统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56过程控制课程教学大纲58运动控制课程教学大纲61计算机

2、控制技术I课程教学大纲65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69电子线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71CPLD及电子CAD课程教学大纲73毕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75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77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大纲81智能仪表的原理及设计课程教学大纲85虚拟仪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89开关电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93新能源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97MSP430单片机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01“西门子”杯竞赛实训课程教学大纲104供电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07电子技术综合设计1课程教学大纲110电子技术综合设计2课程教学大纲113电子技术综合设计3课程教学大纲116电子技术综合设计4课程教学大纲119自动化学科概论(一)课

3、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自动化学科概论(一) 课程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Automation课程编号:C1269 应开课学期:1学 时 数:8 学 分 数:0.5适用专业:自动化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先修课程:无一、 课程性质自动化学科概论(一)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为帮助自动化专业一年级学生了解本专业学科情况的一门考查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将对自动化专业有较全面的了解,对所学专业的应用、学科的发展、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全面了解,为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二、 课程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从低年级就能对自动化

4、学科/专业及技术方法、自动化技术在交叉学科应用中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有初步而较全面科学的了解,并对国内和本校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思想有初步的认识,以便为今后四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专业学习、交叉学科应用和研究打下基础,使学习工程技术课程的方法更合理,针对性更强,学习更主动。同时,进一步促使学生热爱本专业,注重学科交叉应用,正确应用自动化新技术。三、 支撑的毕业要求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目标、达成途径毕业要求2:能够应用数学和物理等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与自动化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教学目标:理解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化技术在

5、工程控制系统中应用的技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将理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自动化工程问题的能力。达成途径:课堂讲解;网上查阅资料;专题讨论。毕业要求6:熟悉国家和地方涉及智能制造、电力装备行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控制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教学目标:理解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控制系统中应用的技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将理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自动化工程问题的能力。达成途径:课堂讲解;网上查阅资料;专题讨论。毕业要求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

6、对控制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理解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控制系统中应用的技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将理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自动化工程问题的能力。达成途径:课堂讲解;网上查阅资料;专题讨论。毕业要求8: 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教学目标:理解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技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将理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自动化工程问题的能力。达成途径:课堂讲解;网上查阅资料;专题讨论。毕业要求12: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

7、适应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目标:理解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控制系统中应用的技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将理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自动化工程问题的能力。达成途径:课堂讲解;网上查阅资料;专题讨论。四、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第一章 自动化的发展历史及基本概念 (1.5学时) (1)了解自动化的概念;了解自动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2)了解自动化与信息化及信息技术的关系;重、难点: 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自动化技术的核心-自动控制 (1.5学时)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基本的控制方法PID控制;(3)热门的控制方法智能控制;(4)自动控制的

8、发展状况重、难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基本的控制方法PID控制;热门的控制方法智能控制。机器人、先进制造技术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自动化技术介绍(2学时)(1)家庭自动化;(2)汽车中的自动化系统;(3)智能交通;(4)电力系统自动化;(5)形形色色的机器人;(6)先进制造技术与自动化;(7)军事与国防的现代化;(8)宇宙飞行与自动化。重、难点:电力系统自动化;机器人;先进制造技术与自动化。第四章 自动化教育的内涵与体系(1学时)1)国外自动化教育的现状及发展;2)我国自动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3)自动化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定位;4)自动化专业的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重、难点:无五、课程的

9、其它教学环节序号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时1讨论专题讨论一:举例阐述自动控制系统概念、自动化与非自动化的区别1学时2讨论专题讨论二:举例说明自动化的优势及实现自动化的意义1学时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课下作业等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联系到一些自然界的现象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设备进行论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教材:赵耀. 自动化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参考书:1 汪晋宽等. 自动化概论.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2 万百五等. 自动化(专业)概论.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0、2002年.3 戴先中.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内容、地位与体系.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八、考核内容及方式平时成绩占50%(其中考勤成绩占20%,平时作业和课堂提问讨论成绩占30%),研究报告成绩占50%。大纲修订人:王仁明修订日期:2014-6大纲审定人:审定日期:主管院长:自动化学科概论(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自动化学科概论(二) 课程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Automation课程编号:C1270 应开课学期:6学 时 数:8 学 分 数:0.5适用专业:自动化课程类

11、型:专业基础课/必修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自动控制理论、电机与拖动一、课程性质自动化学科概论(二)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为自动化专业三年级学生介绍自动化理论与技术在某些主要领域的应用以及自动化的前沿理论与技术,以增宽学生的知识面与专业视野。学生通过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将对自动化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对所学专业的应用、学科的发展、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更深刻的了解,为自动化专业学生以后的学习与深造打下必要的基础。二、课程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和讨论,使得学生能够分析和归纳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建立问题的模型并求解,制定仿真计算或实验验证的方案。理解自己在自动化行业实践和解决自动化领域复

12、杂工程问题中的角色,以及应承担的责任。 具备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课程以电力系统自动化为核心内容,要求学生选择某个子课题,通过讨论和协作,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知识和技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建模、求解。最后,通过仿真验证结论。完成报告并汇报。三、支撑的毕业要求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目标、达成途径毕业要求2:能够应用数学和物理等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与自动化有关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教学目标:理解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控制系统中应用的技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将理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

13、解决如电力系统监控、保护及调度自动化等工程问题的能力;达成途径:课堂讲解;网上查阅资料;专题讨论。毕业要求6:熟悉国家和地方涉及智能制造、电力装备行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控制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教学目标:理解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控制系统中应用的技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将理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如电力系统监控、保护及调度自动化等工程问题的能力;达成途径:课堂讲解;网上查阅资料;专题讨论。毕业要求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控制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

14、践对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理解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控制系统中应用的技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将理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如电力系统监控、保护及调度自动化等工程问题的能力;达成途径:课堂讲解;网上查阅资料;专题讨论。毕业要求8: 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教学目标:理解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技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将理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控制系统监控、保护及调度自动化等工程问题的能力;达成途径:课堂讲解;网上查阅资料;专题讨论。毕业要求12:能够

15、通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适应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目标:理解自动化理论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化技术在工程控制系统中应用的技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将理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电力系统监控、保护及调度自动化等工程问题的能力;达成途径:课堂讲解;网上查阅资料;专题讨论。四、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1、电力系统自动化简介(2学时)包括输、配电等。 (1)了解电力行业概况。(2)熟悉风力发电、火电厂及抽水蓄能发电中的典型控制问题。(3)了解输、配电概念、熟悉配网自动化中的典型控制问题。重、难点: 熟悉风力发电、火电厂及抽水蓄能发电中的典型控制问题、配网自动化。2、控

16、制工程课题讲解、师生协商分组,确定课题(2学时)电网控制课题链:从一次频率控制,到二次频率控制,到三次频率控制,到电压控制,到能量管理系统等。非线性控制课题链:从基本非线性控制理论,到发电机模型,到发电机线性控制,到发电机非线性控制,从理论推导到仿真等。火电厂控制课题链:从火电厂基础知识,到机炉电模型,到汽门控制,到机组协调控制等。智能电网控制课题链:从传统电网,到递阶控制,到广域信息采集与控制系统,到风电、电动汽车控制,到智能电网的总体框架等。确定分组、组长。重、难点:问题的提出、模型的建立、求解及应用。3、讨论问题及撰写报告(2学时)各组将遇到的关键问题以及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讨论,寻求解

17、决方法。重、难点:寻求解决问题思路、方法。汇报、评价成果(2学时)就上述所选课题,学生代表汇报自己组的成果。重、难点:报告的深度与详细程度五、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序号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时1研讨专题讨论一:电网控制问题、火电厂控制问题课外学时2研讨专题讨论二:非线性控制问题课外学时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讨论、撰写报告等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教师在授课及讨论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参考书、网址、共讨论的课题等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教材:PRABHA KUNDUR, 电路系统稳定与控制,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参考资源:所有自动化应用领域的参考书及网站八、考核内容及方式平时成

18、绩占50%,研究报告成绩占50%。大纲修订人:王仁明修订日期:2014-6大纲审定人:审定日期:主管院长:自动控制理论(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自动控制理论(一) 课程英文名称:Control Theory课程编号:C1325 应开课学期:5学 时 数:64(56+8) 学 分 数:4适用专业:自动化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必修先修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控制系统与信号分析、电机与拖动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与学位课。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普遍规律的科学、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它侧重于理论的角度,系统地阐述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对自

19、动控制系统从建模、分析到设计应用的各种原理、思想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将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会分析和设计基本的控制系统。为学习本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自动控制理论(一)主要讲授经典控制理论。二、课程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相关术语;掌握建立自动控制系统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及评价自动控制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掌握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综合的基本方法,能按所要求性能指标设计控

20、制器;能使用MATLAB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模型建立、性能分析、控制器设计和系统仿真。三、支撑的毕业要求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目标、达成途径和评价依据等3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教学目标: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模型建立、性能分析、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达成途径:课堂讲解;实例分析;专题讨论。评价依据:讨论提问;作业;实验报告。评价方式:评估讨论提问;评估平时作业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给出成绩;评估实验报告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给出成绩。4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

21、验结果进行分析;教学目标: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模型建立、性能分析(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达成途径:课堂讲解;实例分析;专题讨论;实验验证。评价依据:讨论提问;作业;实验报告。评价方式:评估讨论提问;评估平时作业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给出成绩;评估实验报告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给出成绩。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教学目标: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自动控制系

22、统模型建立、性能分析(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达成途径:课堂讲解;图纸阅读;专题讨论;实验验证。评价依据:讨论提问;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评价方式:评估讨论提问、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给出成绩;评估实验报告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给出成绩。四、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第一章 绪论(2学时)重点难点: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1)了解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理解自动控制基本概念(2)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相关术语(3)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8学时)重点难点:传递函数的概念与求取(1)理解动态系统数学模

23、型的初步知识(2)掌握微分方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3)掌握传递函数概念及性质(4)掌握电气系统的数学建模(5)掌握方框图建立与化简(6)掌握信号流图与梅逊(Mason)公式(7)使用MATLAB建立数学模型及模型转换方法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10学时)重点难点: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及动态性能指标,稳态误差的计算,稳定性分析(1)掌握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2)掌握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及动态性能指标的计算(3)了解高阶系统的时域响应(4)理解稳定性的定义,掌握稳定性的充要条件,掌握劳斯稳定判据及其应用(5)理解稳态误差、系统型别的概念,掌握静态误差系数、稳态误差的计算(6)使用MATLAB求系统响

24、应和计算系统性能指标第四章 根轨迹法(8学时)重点难点:根轨迹的条件及绘制,用根轨迹图分析控制系统(1)理解根轨迹的概念(2)掌握根轨迹的幅相条件和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3)了解参数根轨迹和零度根轨迹(4)掌握利用根轨迹图分析控制系统(5)使用MATLAB绘制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性能第五章 频率特性法(12学时)重点难点:Bode图,Nyquist判据及应用,稳定裕度(1)理解频率特性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掌握Bode图的绘制(3)掌握Nyquist图的绘制(4)掌握Nyquist判据及其应用(5)掌握相角裕度、幅值裕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6)了解闭环频率特性及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之间的关系(7)

25、使用MATLAB绘制Bode图,Nyquist图,分析系统性能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8学时)重点难点:频域法超前、滞后校正(1)理解控制系统综合与校正的基本概念及方式(2)掌握超前、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3)掌握频域法超前校正、滞后校正(4)掌握根轨迹法超前校正、滞后校正(5)了解滞后-超前校正(6)掌握PID控制算法及其参数整定方法(7)使用MATLAB对控制系统进行校正第七章 离散控制系统(8学时)重点难点:脉冲传递函数,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1)理解信号采用与保持的原理(2)掌握z变换与z反变换(3)理解脉冲传递函数的概念,掌握脉冲传递函数的求取(4)掌握差分方程及其求解(5)掌握离散

26、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6)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字校正(7)使用MATLAB对离散控制系统进行模型、分析、设计及仿真五、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序号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时数1实验实验一: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2实验实验二: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13实验实验三:控制系统的频域法分析24实验实验四: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设计45平时作业1、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作业2、控制系统建模作业3、控制系统时域分析作业4、控制系统根轨迹分析作业5、控制系统频域分析作业6、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作业7、离散控制系统作业0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作业和实验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

27、资源 教材:1. 邹伯敏主编. 自动控制理论(第三版)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参考书:1. 绪方胜彦. 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第四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 胡寿松等.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 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 程鹏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教学参考资源:本课程已在三峡大学“求索学堂”平台上建设成为在线开放课程,网址为:http:/210.42.35.80/G2S/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courseType=0&courseId=

28、114八、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平时成绩占40%(考勤成绩10%+课程实验15%+平时作业15%),期末考试成绩占60%。大纲修订人:刘平修订日期:2014-06大纲审定人:审定日期:主管院长:自动控制理论(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自动控制理论(二) 课程英文名称:Control Theory课程编号:C1326 应开课学期:6学 时 数:32 学 分 数:2适用专业:自动化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必修先修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控制系统与信号分析、电机与拖动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与学位课。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普遍规律的科学、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它侧重于理

29、论的角度,系统地阐述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对自动控制系统从建模、分析、到设计应用的各种原理、思想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将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会分析和设计基本的控制系统。为学习本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自动控制理论(二)主要讲授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二、课程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描述函数分析法和相平面分析法;了解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及线性变换;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能观性、稳定性分析;掌握状态反馈极点配置算法;掌握状态观测器及其

30、设计;了解现代控制理论的最新发展状态;能使用MATLAB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模型建立、性能分析、控制器设计和系统仿真。三、支撑的毕业要求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目标、达成途径和评价依据等3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教学目标:掌握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掌握用状态空间法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模型建立、性能分析、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达成途径:课堂讲解;实例分析;专题讨论。评价依据:讨论提问;平时作业;综合作业评价方式:评估讨论提问;评估平时作业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给出成绩;评估综合作业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给出成绩。5掌握基

31、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教学目标:掌握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掌握用状态空间法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模型建立、性能分析、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能使用MATLAB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模型建立、性能分析、控制器设计和系统仿真。达成途径:课堂讲解;工具软件的运用;专题讨论。评价依据:讨论提问;综合作业。评价方式:评估讨论提问;评估综合作业的正确性与创新性,给出成绩。四、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第一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8学时)重点难点: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描述函数分析法和

32、相平面分析法(1)理解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掌握几种典型的非线性特性(2)理解描述函数的概念,掌握典型非线性元件的描述函数(3)掌握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4)理解相轨迹的概念,掌握相轨迹的绘制(5)了解奇点及其分类(6)掌握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方法(7)使用MATLAB分析非线性系统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6学时)重点难点:状态空间描述的概念与求取(1)了解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经典控制理论的差异(2)理解状态变量、状态空间描述的概念(2)掌握状态空间描述的建立方法(3)掌握状态空间描述的线性变换及标准型(4)掌握由传递函数求状态空间描述(5)使用MATLAB建立控制系统

33、的状态空间描述第三章 状态方程的求解(4学时)重点难点:状态转移矩阵的定义及计算(1)掌握线性定常齐次状态方程的求解(2)理解状态转移矩阵的定义及性质,掌握其计算方法(3)掌握线性定常非齐次状态方程的求解第四章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性(4学时)重点难点:能控性、能观性的定义与判别(1)理解能控性、能观性的定义(2)掌握能控性、能观性的判别方法(3)了解对偶像原理(4)理解能控性、能观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第五章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4学时)重点难点:李雅普若夫稳定性及李雅普若夫第二法(1)理解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义(2)掌握李雅普诺夫第一法(3)掌握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第二法第六章 线性定常系统

34、的综合(6学时)重点难点:状态反馈,状态观测器,带观测器的状态反馈(1)理解线性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及特点(2)掌握状态反馈求解极点配置问题(3)理解状态观测器的定义,掌握其设计方法(4)掌握利用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的设计方法(5)使用MATLAB求解极点配置问题五、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序号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时数1平时作业1、 非线性控制系统作业2、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作业3、 状态方程求解作业4、 能控性能观性作业5、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作业6、 控制系统的综合作业课外2综合作业控制系统建模、分析与设计综合作业课外六、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作业和综合作业等教

35、学方法与手段。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教材:1. 邹伯敏主编. 自动控制理论(第三版)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参考书:1. 绪方胜彦. 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第四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 刘豹主编. 现代控制理论(第三版)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教学参考资源:本课程已在三峡大学“求索学堂”平台上建设成为在线开放课程,网址为:http:/210.42.35.80/G2S/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courseType=0&courseId=114八、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平时成绩占40%(

36、考勤成绩10%+作业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大纲修订人:刘平修订日期:2014-06大纲审定人:审定日期:主管院长:电路原理(一)/(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电路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Circuit Principles 课程编号:C1002应开课学期:2/3学 时 数:64/32 学 分 数:4/2适用专业:自动化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必修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与学位课,具有理论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二、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本

37、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电类问题准备必须的理论基础,并为学习电气信息类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三、 支撑的毕业要求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目标、达成途径和评价依据等毕业要求(3):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建立实际电路模型化的概念,掌握实际电路模型化的处理原则,对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深刻的认识,能理解电路模型分析方法的实质,掌握电路模型分析的一般方法,对不同分析方法的应用背景和特点有清晰认识;对复杂工程问

38、题对应的电路模型具有建立方程并求解的能力,具有将求解结果与实际结合的能力。教学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形成分析复杂自动化工程问题的思路是:(1)针对实际电路和问题背景建立相应电路模型,(2)对电路模型建立方程,(3)求解电路方程。学生应形成同一个实际电路在不同的工作条件和不同的求解精度要求下有不同的电路模型这一概念,并能够对电路模型建立方程和求解,从而得到具体结果。达成途径:课堂讲解;课堂提问和讨论;学生自习;学生作业。评价依据: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提问和讨论的表现;期末考试试卷完成情况。评价方式:评估平时作业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给出成绩;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的表现,给出成绩;批改期末试卷,

39、给出成绩。总成绩由三部分成绩合成。四、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6学时)(1)掌握电路和电路模型(2)掌握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3)掌握电功率和能量(4)掌握电路元件(5)掌握电阻元件(6)掌握电压源和电流源(7)掌握受控电源(8)掌握基尔霍夫定律重点难点:电路模型、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电压源和电流源、受控电源、基尔霍夫定律。第二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4学时)(1)掌握电路的等效变换(2)掌握电阻的串联和并联(3)掌握电阻的Y形联结和形联结的等效变换(4)掌握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5)掌握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6)掌握输入电阻重点难点:等效变换

40、、电源的串联和并联、输入电阻。第三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8学时) (1)了解电路的图 (2)掌握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 (3)掌握支路电流法 (4)掌握网孔电流法 (5)掌握回路电流法(6)掌握节点电压法重点难点:支路法,回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第四章 电路定理(6学时)(1)掌握叠加定理(2)了解替代定理(3)掌握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4)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定理(5)了解特勒根定理(6)了解互易定理(7)了解对偶原理(自学)重点难点: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第五章 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4学时)(1)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2)比例电路的分析(3)含有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路的分析

41、重点难点:实际运算放大器的模型、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特性。第六章 储能元件(2学时)(1)掌握电容元件(2)掌握电感元件(3)掌握电容、电感元件的串联与并联重点难点:电容元件与电感元件的特性。第七章 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10学时)(1)掌握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 (2)掌握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3)掌握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4)掌握一阶电路的全响应(5)掌握二阶电路的零输人响应(6)了解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7)掌握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阶跃响应(8)了解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冲激响应(9)了解状态方程(10)了解动态电路时域分析中的几个问题(自学)重点难点:一阶电路的三种响应(

42、零输入、零状态、全响应)的概念、一阶电路响应求解的三要素法、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第八章 相量法(2学时)(1) 掌握复数(2)掌握正弦量(3)掌握相量法的基础(4)掌握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重点难点:正弦量的相量表示、相量形式的拓扑约束和元件约束。第九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6学时)(1)掌握阻抗和导纳(2)掌握电路的相量图(3)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4)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5)掌握复功率(6)掌握最大功率传输重点难点: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第十章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4学时)(1)互感(2)含有撰合电感电路的计算(3)耦合电感的功率(4)变压器原理(5)理想变压

43、器重点难点:耦合电感元件、理想变压器。第十一章电路的频率响应 (4学时)(1)掌握网络函数(2)掌握RLC串联电路的谐振(3)掌握串联电路的频率响应(4)了解并联谐振电路重点难点:网络函数、电路的频率特性。第十二章 三相电路(4学时)(1)掌握三相电路(2)掌握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的关系(3)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4)了解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5)掌握三相电路的功率重点难点: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三相电路的功率。第十三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的频谱 (4学时) (1)了解非正弦周期信号 (2)了解非正弦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 (3)掌握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4)掌握非正

44、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重点难点: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非正弦周期稳态电路的计算。第十四章 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8学时)(1) 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2)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3) 掌握拉普拉斯反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4)掌握运算电路(5)掌握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线性电路(6) 掌握网络函数的定义(7)掌握网络函数的极点和零点(8)了解极点、零点与冲激响应(9)了解极点、零点与频率响应重点难点:拉普拉斯反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线性电路。第十五章 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6学时)(1)掌握割集(2)掌握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割集矩阵(3)了解矩阵A、Bf、Qf之间的关系(自学)(4)掌握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5)掌握结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6)了解割集电压方程的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资料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