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重点汇总.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864531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1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重点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外科学复习材料上篇 总论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1、中医外科学: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诸多验之有效的内外治法。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用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治疗脓肿。2、疡医:最早出现的专职外科医生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4、黄帝内经:阐述痈疽疮疡的病因病机;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5、华佗:“外科鼻祖”,内服麻醉药最早发明者,最早用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6、葛洪肘后备急方: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7、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内容:痈疽的鉴别诊断与治疗载有内治、外

2、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8、唐孙思邈千金方: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完善“五善七恶”学说,提出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等内治法则9、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第一个记载全身麻醉10、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11、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12、中医外科学的主要学术流派:“正宗派”:代表为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主张外治法及外科手术“全生派”:代表为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其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 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

3、畏”“心得派”:代表为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为“外疡实从内出论”,对外科病病因病机的 阐释,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术语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上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6、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7、疽:疽者,阻也。指

4、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的有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有头疽是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指多发生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8、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9、根脚:指肿疡之基地根部。一般多用于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地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10、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指按时有波动感。11、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

5、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12、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13、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最多见,故归属于肝门疾病类。14、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外口和内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有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表有腔脏器相

6、通。15、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临证中以痰取名的疾病,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疮痨性病变如流痰、子痰等;一类是囊肿性病变如痰包、痰核等。还有一些疾病虽不以痰命名,但其病因与痰有关,如气瘿、肉瘿等。16、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之结核病。17、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为岩。岩与癌相同。18、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中医外科以毒取名的疾病很多,如丹毒、时毒、无名中毒等。1

7、9、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就表示预后良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20、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就,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21、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22、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逆证”。23、风、毒、痰特点:1)风:起病急,发展快。2)毒:多有传染性,病势发展快且重。3)痰:结核性疾病、囊肿性疾病。第三章

8、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内伤: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醉酒炙煿或辛辣刺激之品,可使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同时感受外邪则易发生痈、有头疽、疔疮等疾病。 外来伤害:凡跌扑损伤、沸水、火焰、寒冻及金刃竹木创伤等一切物理和化学因素都可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郁火化热、热胜肉腐等,导致气血流注、水火烫伤、冻伤、外伤染毒等外伤科疾病。 劳伤虚损:主要是指过度劳力、劳神、房事过度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是正气亏损而发生疾病。 感受特殊之毒:特殊之毒除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外尚有疫毒。 痰饮

9、瘀血:痰饮淤血均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又能作用于某些器官导致新的病理变化。2、发病机理:邪正盛衰:外科疾病与其他疾病一样,自始至终都存在着正邪斗争的基本矛盾,它不但决定疾病证候“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特性,而且还直接影响着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气血凝滞:是指气血生化不及或运行障碍而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经络阻塞: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一;同时,身体经络的局部虚弱,也能成为外科疾病发病条件之一。 脏腑失和: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外科疾病虽然大多数发于体表的皮肉脉筋骨的某一部位,但与脏腑有着一定的联系,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导致疮疡的产生。3、阴阳辩证:根

10、据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和转归等各方面的相对性,可直接辨认其为阳证或阴证。阴阳辩证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 辨别真假 消长与转化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

11、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4、部位辩证:是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辩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中部包括胸、腹、腰、背,下部包括臀、前后阴、腿、胫、足。(1)辨肿块、结节(P20)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一)肿块: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疼痛、内容物(二)结节(2)辨脓(一)成脓特点:疼痛:阳证脓疡局部组织疼痛剧烈。局部按之灼热痛甚,拒按明显;老年体弱者应激力差,反应迟钝,痛感缓和;阴证脓疡则痛热

12、不甚而酸胀明显。肿胀: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肿胀较甚。温度:若为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硬度:肿块已软为脓已成。(二)确认成脓的方法(P24):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按触法: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三)脓的性质:脓稠厚者,为元气充盛;淡薄者,为元气较弱。(四)脓的色泽:黄白质稠、色泽鲜明,血气充盛;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气火有余,尚属顺证。(五)辨脓的部位深浅浅部: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锨红灼

13、热,轻按则痛且应指。深部: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而应指。(3)疼痛类别:卒痛:突然发作,病势急剧,多见于急性疾患阵发痛:时重时轻,发作无常,忽痛忽止。多见于石淋等疾患持续痛:痛无休止,持续不减,连续不断。常见于疮疡初起与成脓时或脱疽等(4)“热微则痒”:即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所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1、内治法三个总则:(一)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

14、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二)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三)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2、内治法: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等十一种。清热法:实热: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金银花、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清气分热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血分热犀角地黄汤:水牛角、生地、丹皮、芍药 虚热:养阴清热知柏地黄丸:熟地、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知母、黄柏 清骨蒸热清骨散:胡黄连、秦艽

15、、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银柴胡温通法:阳和汤:熟地、麻黄、鹿角胶、白芥子、肉桂、生甘草、炮姜炭内托法:透托:透脓托毒透脓散:山甲、黄芪、皂角刺、当归、川芎 补托:托里消毒饮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白术、陈皮、茯苓、金银花、连翘、白芷、甘草3、外治法:(一)药物疗法: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等(二)手术疗法:切开法、烙火针法、砭镰法、挑治疗法、挂线法、结扎法(三)其他疗法:引流法、垫棉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等(看其他班级的材料这几个疗法的名解好像很重要,大家自己看看!)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是借着加压的力量,是疮疡的

16、脓液不致发生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下篇 各论第七章 疮疡1、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2、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 初期尚未成脓时,用消法使之消散,并针对病因、病情运用清热解毒、和营行瘀、 行气、解表、温通、通里、理湿等治法,其中清热解毒为疮疡最常用的治法; 中期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用托法以托毒外出,又分透托法和补托法; 后期体质虚弱者,用补发以恢复正气,使疮疡早日愈合。3、疮疡外治法可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辨证施治。 初期宜箍毒消肿 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 后期宜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第一节 疖(定

17、义、特点)疖: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面部)、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西医名称:疖(毛囊炎)、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特点:好发:暑季,小儿色红、灼热、根浅突起、多在3厘米。(石疖有一脓头;软疖无头)。易脓、易溃、易敛,出脓即愈。第二节 疔疔:发病急,易于变化而危险性极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特点:好发:手足、颜面。疮形如粟,根深而硬,肿痛并见,寒热并现。如处理不当,颜面部的疔疮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手足部的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其功能1.

18、颜面部疔疮西医名称:颜面部疖、痈病因病机:因火毒之热为患治法: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火热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 热毒蕴结证:红肿高突,根脚收束;发热头痛;舌红,苔黄,脉数。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火热炽盛证: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疼痛;伴有高热,头痛,烦渴, 呕恶,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外治: 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 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 溃后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其他疗法:蟾蜍丸(35粒吞服,儿童减半);犀黄丸(每次3g,每日两次);需要时可应用抗生素,并配合支持疗法。2手足部疔疮西医名称:甲沟炎、化

19、脓性指头炎等病因病机:内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临床表现:蛇眼疔:甲边肿痛,23天即可成脓,部分可形成甲下成脓蛇头疔:发于手指末节,肿如蛇头状,7天可成脓,多伴恶寒、发热等托盘疔:发于手掌部,肿胀高突,疼痛剧烈,约2周成脓,常伴全身症状,易损筋伤骨 肚脐疔、足底疔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脓成后应尽早切开排脓;愈后须加强功能锻炼。内治 :清热解毒为主,发于下肢注重清热利湿 毒蕴结证:局部红肿热痛,麻痒相兼;伴畏寒发热;舌质红,苔黄,脉数。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热盛肉腐症:红肿明显,疼痛剧烈,痛如鸡啄,肉腐成脓,溃后脓出肿痛消退;若溃后脓泄不畅,肿痛不

20、退,胬肉外突,甚者损筋蚀骨;舌质红,苔黄,脉数。清热透脓托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炙山甲 湿热下注证:足底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萆薢渗湿汤外治 初期: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溃脓期: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 收口期: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3红丝疔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内治:(1)火毒入络证 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2)火毒入营证 治法:凉血清营,解毒散结。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4烂疔烂疔是一种发于皮肉之

21、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内治法(1)湿火炽盛证:治法:清热泻火,解毒利湿。方药:黄连解毒汤合萆薢化毒汤加减。(2)毒人营血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5疫疔疫疗是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因具有传染性,其状如疔,故疫疔。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内治法:疫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方药: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第三节 痈痈: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痈者“壅滞不行”之意,此以外痈为主。西医名称: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颈痈 腋痈 委中毒)、脐炎(脐痈)特点:发病迅速,局部红肿热痛为主。

22、 光软无头,多在69厘米。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多不发生内陷及损筋伤骨。病因病机:病因:外六淫、外伤染毒;内内蕴火热之毒病机:营卫不和,气血壅滞,经络阻隔辨证:1. 初期:皮肉间突然肿痛,光软无头,红肿热痛。轻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全身症状。2. 成脓期:7天左右化脓、中软、跳痛、应指。3. 溃后期:脓稠而黄白,肿消痛减,再调可愈。治疗:内治:初期清热解毒,中后期和营消肿。火毒凝滞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热盛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外治:按一般阳证疮疡治疗(1)颈痈: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又称“时毒

23、”。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特点:多发于儿童,冬春季初期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变多伴风温外感症状辩证论治:风热痰毒证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肿块坚硬,加玄参、赤芍、花粉清热消肿。(2)脐痈:脐痈是指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脐炎,脐肠管异常,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特点:局部红肿热痛较甚 反复发作,若脓中挟羹汁多为透膜辨证论治:湿热火毒证:治法:清火利湿解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脾气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托毒。方药:四君子汤加减。(3)腋痈:腋痈是指发生于腋窝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米疽”“夹肢痈”。相当于西医的腋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24、。特点: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 发热、恶寒、肢体活动不利易形成袋脓辨证论治:肝郁痰火证:治法:清肝解郁,消肿化毒。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4)委中毒委中毒是发生在胭窝委中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胭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内治法(1)气滞血瘀证。治法:合营活血,消肿散结。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2)湿热蕴阻证:治法:清利湿热,和营活血。方药: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3)气血两亏证:治法:调补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第四节 发(定义、特点)发: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急性蜂窝组织炎(锁喉痈、臀痈、手发背、足发背)慢性特点:初期肿块明显,红肿不明显 肿块不易化脓、消失

25、化脓后腔深而大,不易愈合,易复发 无全身症状急性特点:发病急,红肿中心明显,四边色淡,边缘不清数日后皮肤湿烂坏死多伴高热,恶寒,苔黄,脉数等全身症状1、锁喉痈发于颈前正中喉结处2、臀痈发于臀部,病位深,范围大,发病急,成脓快,腐溃慢,收口难3、手(足)发背好发于手背(足背),手(足)背漫肿,手(足)心不肿,久则损筋伤骨第五节 有头疽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痈特点:范围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热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病因病

26、机:1.外感风温、湿热,毒邪凝聚肌肤2.情志内伤,脏腑蕴毒,或劳伤虚损临床表现:疡科心得集“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P77辨证论治内治: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湿热蕴阻证清热化湿,和营化湿仙方活命饮阴虚火热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气虚毒滞证扶正托毒八珍汤+仙方活命饮外治:同上第六节 流注(定义、特点)流注: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的脓肿及髂窝部脓肿。特点: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或髂窝第七节 发颐(定义、特点)发颐: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

27、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化脓性腮腺炎特点: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 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发生内陷第八节 丹毒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丹毒?特点:好发于头面及小腿部春秋季多发,并多有皮肤黏膜破溃史发病急,迅速扩散,色如涂丹,边界清楚多半全身症状小腿丹毒易复发,反复发作形成象皮腿。面部丹毒易内陷。丹毒起水泡水丹类型:生于躯干部者内发丹毒 发于头面部抱头火丹发于小腿流火 新生儿多生于臀部赤游丹毒病因病机本病总由血热火毒为患。发于头面者,多挟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挟肝脾郁火;发于下肢者,多挟风热;发于新生儿者,多因胎热火毒。临床表

28、现多发于小腿、颜面部。1.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2.皮肤红斑迅速蔓延成片,边界清楚,略高出皮肤表面,压之红退。3.患部皮肤肿胀,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结局:脱屑而愈。辨证论治: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主内治: 风热毒蕴证疏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肝脾湿火证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湿热蕴毒证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萆薢渗湿汤胎火蕴毒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外治:外敷法; 针砭法;若成脓,切开引流,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第九节 无头疽无头疽: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化脓性骨髓炎(附骨疽)、化脓性关节炎(环跳疽)特点:发病急骤,初起

29、无头,发无定处,病位较深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溃、难消、难敛多见于儿童,发于四肢长骨,多损骨,生于关节者易造成畸形1、附骨疽“以其无破,附骨成疽,故名附骨疽”千金方特点:儿童多见,多见于四肢长骨 常以高热、寒颤始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不易收口,形成窦道,损伤筋骨病因病机:疔、疖、痈或伤寒、麻疹、天花、猩红热等病后期余毒未清,留着筋骨;外伤染毒辨证论治内治:湿热瘀阻证清热化湿,行淤通络仙方活命饮+五神汤 热毒炽盛证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脓毒蚀骨证补气调血,清化余毒八珍汤+六味地黄丸外治: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溃后提脓去腐,升肌收

30、口生肌散、白玉膏窦道形成用千金散货五五丹药线腐蚀,窗口扩大后改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2、 环跳疽是发生于环跳穴(髋关节)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称股阴疽。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髋关节炎。特点:好发于儿童,男多于女,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影响关节屈伸,溃后难敛,易成残疾,全身症状严重。第十节 走黄与内陷走 黄定义: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或因挤压等邪毒走散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特点:1. 疮顶突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2. 伴见心烦狂躁,神识昏聩等七恶证。辨证论治:1、 内治:毒盛入血证凉血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合并加减

31、2、 外治:疮顶陷黑处用八二丹,盖以金黄膏,四周用金黄散或玉露散冷开水调制以箍围,并时时湿润。内陷指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多由有头疽发展而来,故称疽毒内陷。病因病机:内陷证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加之治疗失时或不当,以致正不胜邪,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三陷证又各因所处病期之不同而有所区别。1. 火陷: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伤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2. 干陷: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载毒外泄,以致正愈虚,毒愈盛,从而形成内闭外脱

32、。3. 虚陷: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导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从而余邪走窜入营。一般而言,火陷辩证为邪盛热极证,干陷辩证为正虚邪盛证,虚陷辩证为脾肾阳衰证或阴伤胃败证。辨证论治:1)邪盛热极: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加皂角刺、穿山甲。2) 正虚邪盛:补养气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托里消毒散、安宫牛黄丸加减3) 脾肾阳衰:温补脾肾-附子理中汤加减4) 阴伤胃败证:生津益胃-益胃汤加减第十一节 流痰(定义、特点)流痰: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骨与关节结核特点:1.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多见于骨与关节,以脊椎为最

33、多。2.起病慢,化脓迟,不易收口。3.初期不红不热,漫肿酸痛,化脓迟缓。4.溃后脓水稀少,有败絮状物,易致残。5.多伴有虚痨症状。第十二节 瘰疬(定义、特点)瘰疬:发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结核多枚,累累如串珠状,故名瘰疬。又称“老鼠疮”、“疬子颈”。西医名称:颈部淋巴结结核特点: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两侧。起病慢,初起结核如豆,不红不痛,可活动,化脓迟,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成脓时皮肤呈暗红色。 破溃后脓水清稀,有败絮状物,脓水淋漓不断。 易成窦道,不易愈合,并反复发作,愈后形成凹陷形疤痕。第十三节 褥疮(定义、特点)褥疮:指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躯体重压与摩擦而引起的皮肤溃烂。易

34、称席疮。西医名称:褥疮特点: 多发于年老体弱、久病、久卧床之人。 发于受压及摩擦部位,如骶尾部、髋部、脊背、足跟。 溃烂迅速 不易愈合第十四节 窦道(定义、特点)窦道:是一种只有外口而无内口相通内脏的病理性盲管。是现代医学诊断名称,因伤口脓水淋漓不断,久不愈合属中医漏的范畴。特点:常有局部手术或感染史。伤口脓水淋漓或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外口闭合时常有红肿热痛之候。伤口常有结节,小死骨排出,肉芽水肿。第八章 乳房疾病一、概论1、乳房疾病与肝、胃、肾经及冲任二脉有密切联系。2、乳房疾病的病因病机:乳房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肝气郁结,或胃热壅滞,或肝肾不足,或痰热凝结,或乳汁蓄积,或外邪侵袭等,皆可影

35、响肝肾、脾胃的生理功能而产生病变。3、辩证要点:1)肝郁胃热2)肝气郁结3)肝肾不足4)阴虚痰凝4、触诊顺序:先触按整个乳房,然后按照一定次序触摸乳房的4个象限,即内上、外上、外下、内下象限,继而触摸乳晕部分,注意乳头有无溢液或溢血。最后触摸腋窝、锁骨下及锁骨上区域。5、治疗:A、内治:1)疏表解毒法2)清热解毒法3)托里透脓法4)解郁化痰法5)补益扶正法6)调摄冲任法B、外治:1、敷贴2、手术第一节 乳 痈1、概念:乳痈是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乳腺炎。常发生于后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其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2、病因病机:

36、乳汁郁积、肝郁胃热、感受外邪。其中乳汁郁积是最常见的原因。3、临床表现:多见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1)初期: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乳头刺痛,伴有乳汁排泄不畅或结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或伴有全身不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脉滑数。(2)成脓:患乳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或有鸡啄样疼痛,皮肤掀红灼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病情进一步发展,肿块中央渐渐变软,按之应指有波动感,穿刺抽吸出脓液,有时脓液可从乳窍中流出。全身症状加剧,壮热不退,口渴思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3)溃后:浓肿成熟,可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若脓出通畅则肿痛消减,寒热渐退,疮

37、口逐渐愈合。若溃后脓出不畅,肿势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传囊乳痈。亦有溃后乳汁从创口溢出,久治不愈,形成乳漏者。4、治疗(1)乳痈治疗当以消为贵。郁滞者以通为主,成脓者彻底排脓为要。(2)外治初起:乳汁郁滞,乳房肿痛,乳房结块,可用热敷加乳房按摩,以疏通乳络。先轻揪乳头数次,然后从乳房四周轻柔的向乳头方向按摩,将郁滞的乳汁推出。可用金黄散或玉露散外敷。成脓:脓肿形成时,应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切开排脓。切口应按乳络方向并与脓腔基底大小一致,切口应选择脓肿稍低的部位,应避免手术损伤乳络形成乳漏。若脓肿小而浅者,可用针吸穿刺抽脓或用火针刺脓。溃后:切开排脓,用

38、八二丹或九一丹提脓拔毒,并用药线插入切口内引流,切口外敷金黄膏。待脓净仅有黄稠滋水时,改用生肌散收口。(3)其他疗法:可首选青霉素类,或根据细菌培养选择。第五节 乳 癖1、定义: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2、临床表现:多发生于2545岁。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可有刺痛或牵拉痛。疼痛常在月经前加剧,然后疼痛减轻,或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乳痛主要以乳房肿块处为甚,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

39、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见于其他象限。肿块的质地中等或硬韧,表面光滑或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痛。肿块的大小不一,直径一般在12cm,大者可超过3cm。肿块的形态常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片块型;(2)结节型;(3)混合型;(4)弥漫型。乳房肿块可于经前期增大变硬,经后稍见缩小变软。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或以乳痛为主,或以乳房肿块为主。3、治疗:止痛和消块是治疗本病之要点。对于长期服药而肿块不消反而增大,且质地较硬,边缘不清,疑有恶变者,应手术切除。(1)内治:肝郁痰凝证:证候: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质韧不坚,胀痛或刺痛,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

40、多梦,心烦口苦;苔薄黄,脉弦滑。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冲任失调证 证候: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乳房疼痛较轻或无疼痛;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失调,量少色淡,或闭经;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调摄冲任 方药: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2).外治:阳和解凝膏掺黑退膏火桂麝散盖贴;或以生白附子或鲜蟾蜍皮外敷,或用大黄粉以调醋敷。过敏者,应忌用之。(3)、其他治法:1)、中成药:逍遥丸、乳癖消片2)、按摩、针灸(4)、手术治疗:用药期间出现肿块、乳头有溢血、年龄在4060岁,并且有乳腺癌高危因素、X线有一处或多处钙化。(5)、预防与调摄:1)应保持心情舒

41、畅,情绪稳定。2)应适当控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3)及时治疗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和其他内分泌疾病。4)对发病高危人群要重视定期检查。第九节 乳 岩1、定义: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其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房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病因病机:1)、情志失调2)、饮食失节3)、冲任不调3、临床表现:1)、一般类型乳腺癌:常为乳房内出现无痛性肿块,边界不清,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不易推动,常与皮肤黏连,出现病灶中心酒窝征,个别可伴乳头溢液。2)、特殊类型乳腺癌:火性癌、湿疹样癌。4

42、、辨证论治:(1)内治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3)正虚毒盛证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加减。4)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人参养荣汤加味。5)脾虚胃弱证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加减。(2)外治:适用于有手术禁忌症,或已远处广泛转移,不适宜手术者。初期用阿魏消痞膏;溃后用海浮散或红油膏外敷;坏死组织脱落后,改用生肌玉红膏、生肌散外敷。(3)其他疗法:手术仍是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辅助采用化疗、放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第十章 瘤、岩(了解)瘤是淤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其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生

43、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生于体表的肿瘤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脂瘤。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岩石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第一节 血瘤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肿瘤。特点是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暗紫,或呈局限性柔软肿块,边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相当于西医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辩证论治内治:1心肾火毒证 清心泻火,凉血解毒 丹栀逍遥散合清肝芦荟丸 2脾统失司证 健脾益气,化湿解毒 顺气归脾丸外治:对小面积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可用五妙水仙膏第二节 肉瘤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特点是软似绵,肿似馒,皮色

44、不变,不紧不宽,如肉之隆起。相当于西医的脂肪瘤。辨证论治:内治 气郁痰凝证理气健脾,化痰散结 化坚二陈丸和十全流气饮外治 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第十一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1、发生于人体皮肤、黏膜及皮肤附属嚣的疾病统称为皮肤病。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接触所感染的一组传染性疾病,简称为“性病”,过去又称为“花柳病”。 “经典性病”: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及腹股沟肉芽肿称为“经典性病”。3、病因病机:1、风2、湿3、热4、虫5、毒6、血瘀7、血虚风燥8、肝肾不足4、辩证:辨皮肤病的常见症状:A、自觉症状:1)瘙痒2)疼痛3)灼热感、蚁行感、麻木感B、他觉症状:1)原发

45、性皮损: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2)继发皮损: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萎缩。5、外用的剂型:溶剂、粉剂、洗剂、酊剂、油剂、软膏。6、外用药的使用原则: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2)注意控制感染;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6)外用软膏注意第二次涂药时要用棉花楷去上次用的药膏。名解1、热疮:是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疱疹。其特点是: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互相融合,多在1周痊愈,易于复发。2、蛇串疮:是一种皮肤出现成簇水疱,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疹,累累如窜珠,排列呈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有肿大。3、疣:是一种发生于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资料 > 中医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