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论文.doc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977461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劳动经济学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劳动经济学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劳动经济学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劳动经济学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劳动经济学课程论文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题 目当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经济学分析学生姓名学生学号工商管理112班专业班级任课教师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摘 要大学生就业情况是当前中国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分析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大学生对工资的要求更趋理性、对目标区域的选择仍热衷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心中那杆高位的心理杆秤使其在工作选择、起薪标准和目标区域的着重程度上做此消彼长的调整、大学生自身能力培养更显针对性,社会责任感仍被忽视。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意向 就业压力

2、实验一、 引言就业意向是指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取向和就业方式发生了变化。党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8 月26 日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为贯彻意见精神,本文就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研究,力求真实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就业的愿望和想法,为国家制定就业政策、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用人单位选聘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也为社会、学校、家庭帮助大学生顺

3、利就业提供建议。从1999 年开始,伴随全国高校招生、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呈跃进式增长态势。有数据表明,2001 - 2006 年,当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分别为118万、140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年均增长率达24.3%。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更是再创新高,达495万人。而与此相反的是,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力却严重不足。据国家人事部统计,2006年地区需求高校毕业生较上年各地已吸纳数量大幅降低,降幅为22 % ,其中专科毕业生需求降幅高达39%。另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学历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硕士研究

4、生供求暂时大体相当,本科学历层次供给略大于需求,而专科学历层次毕业生日益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高职高专毕业生依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毕业生就业的区位选择来看,地区之间就业不平衡“亲东部远西部”矛盾显著。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半数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困难行业和关闭破产企业集中的地区,则不足30%。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是毕业生择业的热点地区,高校毕业生云集,供给相对过剩;而广大中西部地区,高素质人力资源供给不足。从城乡就业分布看,就业基本呈现大、中、小城市次第递减分布趋势,“亲城市远乡镇”情结明显。90%的高校毕业生集中在县以上城市,选择县以下乡镇与农村就业的比例过

5、低。二、大学生就业意向特点分析1就业主体意识明显增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毕业后自己将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进入就业市场,自我作为独立的价值单位有着更加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市场主体的自主性使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目前高校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使得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的关注。调查发现,有78.7%的大学生赞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这种就业制度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主体意识明显增强。2就业期望呈现多种矛盾在就业竞争意识上,大学生既想主动竞争获取理想职业,又担心竞争失败,遭受挫折。44.3%的大学生有积极主动的竞争意识,想通过

6、个人的努力获得理想职业,但同时,有35.4%的大学生对凭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上进行择业竞争缺乏足够的信心,还有20.3%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还未形成平等的竞争机制和环境。因此,大学生中存在着既想积极竞争又担心不能公平竞争的矛盾心理。从上文的调查结果可知,部分大学生一心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热门职业”,他们的就业期望和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3就业心态多样化第一,在就业目标上,有70.3%的大学生优先考虑的是能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表明大学生重视自我发展,敢于通过个人才能的发挥来获得事业的成功,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第二,在择业的价值标准上,大学生的

7、选择呈现出风险、稳定兼顾的特点。如在“你选择职业的价值标准”这一问题上,排在首位的选择是“效益好、收入高”(32.9%)的职业,“竞争性强,富有挑战性”(25.2%)成为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稳定、有保障”(23.1%)的职业,这表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既希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迎接挑战,又希望工作稳定、有保障的矛盾心理。第三,就业追求平等,竞争强调公平。市场关系的平等性,增强了大学生就业中的平等思想。如前文所述,有78.7%的大学生赞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而自主择业本身就要通过公平竞争来体现。4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第一,追求自我价值。调查中我们

8、发观,63.7%的大学生崇尚自我,要求实现自我,渴望事业成功并通过顺利就业发挥自我价值。第二,重视经济价值。在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中,在社会地位等情况大致相同时,把经济收入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在职业选择上优先考虑与自身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因素。第三,多元价值兼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也呈现明显的整合兼容性。他们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也认同实现社会价值;他们既注重物质需要的满足,也注重成就个人的一番事业,获得精神价值的实现;既认可传统的就业模式,也接受新的就业方式,如自主创业。三、结论和对策建议通过实验调查大学生在不同的就业压力(就业率分别为90%、70%、50%)下的各种就业

9、意向的选择,并用实验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过程概括起来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展开:期望薪金与全部生活花费的相关性分析;期望薪金与乐观薪金即社会现行的工资水准的回归分析;大学生在就业时对工作选择、薪金、目标地域着重程度排序的分析;工作地域选择的分析;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突出优势的分析。从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当前北京的一些大学生的就业意向:第一是在不同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时对工资要求还是非常理性的,期望薪金与乐观薪金即社会实际的工资水平有高度相关性,说明大学生对薪金的态度还比较务实,期望值不再不切实际,可能这也是近几年扩招和就业压力加大的影响结果。第二,我们也发现不管在何种压

10、力下,对于着重程度,大部分学生都是把未来从事何种工作排在薪金和目标地域的前面。第三,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对就业意向会做出很多适应性的调整,如当就业率从90%变到70%时,就业压力趋紧使得大学生的期望薪金和社会实际工资水平更加紧密关联,可以说此时大学生的期望薪金要求不再是过高期望而是以社会现行工资水平为准绳,然而当就业率进一步下降到50%时,期望薪金和社会实际工资的关联程度反而下降了,因为此时大学生为了竞争职业,压低期望薪金来赢得职位,增加自身的竞争力。第四,竞争压力的增大,会使得大学生在工作选择、起薪标准和目标地域三者之间会做此消彼长的调整,当竞争压力从宽松转向紧张时,薪金标准的着重程度

11、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愿意淡化对工作选择和目标地域的要求,当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达到白热化的时候,学生更看重未来的发展机会和机遇而对目标地域的着重程度加大,暂时降低对工作选择、起薪标准的要求,先就业再择业。第五,在工作地域的选择上我们发现,不管就业压力如何,9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而愿意去中西部的学生却仍是微乎其微。第六,我们发现学生在自身能力发展方面各有侧重,但不足之处是很多人都忽视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此,针对以上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促进大学生务实、灵活、明智就业的对策建议:(1)大部分学生选择到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而不是去中部、西部,国家应该出台

12、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创造更大机会鼓励和吸引大学生为西部和中部发展做贡献。通过调整产业的优化升级,特别是加大中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引进国外资本到西部投资建厂,适当制定更多倾向中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创造更优厚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吸引专业知识人才到中西部谋职就业,同时也能缓解我国就业区域结构不均衡带来的就业压力。(2)政府要加强在大学生就业环节的监管,切实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保护大学生合理合法的利益要求,规避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利益和权益的贬损。(3)大学生要抛弃过去的精英情怀,努力摆正自己的心态,明白自己真正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扬长避短,务实地定位好自己的位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13、展,大学生再也不是原先“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状况了,大学生必须把自己摆正到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位置,把自己的择业范围扩大。在工作选择、起薪标准和目标地域的要求上注意灵活把握,尽可能使自己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来选择自己的理想单位,施展自己的才华。(4)在我们的实验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很大一部分还是在针对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能力要求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突出才能,学校要更加强化这方面的引导,另外要把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尽早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分阶段、分层次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心理咨询等各个方面的指导与培训,从而减少由于学生在求职时不能正确向用人

14、单位传递能力信息而造成的就业困难。我们的实验调查中还显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待加强,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这是社会的心声,也是时代的呼唤。参考文献:1葛新权 王国成.实验经济学引论:原理方法应用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向磊.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新角度J.高教研究,2007,(2).3刘永君,李宇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概述J.经济师,2007,(6).4李玉龙.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J.科技创新导报,2007(33).5李育红.目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J.新西部.2007,(12).6虞鲲.我国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分析J.市场周刊,2005,(12).7龙庆华 宋余庆.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07,(9).8薛亚萍.大学生不良的择业心态分析与就业心理指导J.心理,2007,(1).9蔡国庆.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10许晓辉 郭安宁 冮勇 刘伟.大学生预见就业不确定性认知形式及其特点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 > 施工组织方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