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课讲稿.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874850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66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课讲稿授课章节名称第一章就业形势与社会环境时数2第一章就业形势与社会环境“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正在中国打响。”这话并非危言耸听。当每年近千万农村劳力进城务工,当近六七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2011年就业门槛之时,我们知道,大学生作为“精英”就业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因此,作为应届毕业生,首要任务是总揽职场风云,学会沉着面对,做到未雨绸缪。本章旨在带你遨游职海时找准定位、夯实实力、应对挑战,谋求稳操未来的胜券。第一节目前的就业环境一、全球就业背景全球性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就业竞争。从全球背景看,失业是全球性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已成为长期

2、性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公开性和隐蔽性失业人口;东南亚国家因受金融危机冲击,失业率大幅度攀升;苏联和东欧经济转型国家出现“突发性失业增长”。从经济发展的形势看,全球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就是就业创造与就业摧毁并存的过程。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形势已经有所好转,但前景不容乐观。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受到重创。目前虽有所复苏,但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失业率持续上升,波及面迅速扩大。一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大幅攀升。二是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失业问题凸显。三是就业形势恶化表现在劳动力市场的各个方面。四是就业危机对社会弱势群体造成了更大冲击。五是持续的高失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二、国内就业形势中

3、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人口总量在不断增长,由此带来的总量过剩性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历届中国政府始终优先考虑重点解决占世界21的人口的温饱问题、占世界26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目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前具有的人口总量过剩型失业和体制转轨型失业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的结构调整型失业和劳动力观念滞后型失业凸显出来。“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正在中国打响。就业与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改革开放以前,充分就业是中国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就业形势紧张甚至严峻的

4、局面,实行扩大就业的积极政策成为社会政策的重点。尽管如此,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虽然在缓慢增长,但一般都没有超过3%。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解决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债务沉重、亏损严重等问题,实行了“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改革方针。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国有企业累计下岗2800多万人。从2000年开始,中国加速了就业体制市场化改革,实行下岗与失业的体制并轨。到2005年底,下岗和失业的体制并轨工作基本结束。2003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五年以10%以上的增长率高速运行,就业形势有所好转。

5、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就业形势再度出现非常严峻的局面。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新增就业人数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失业率也不断上升。从近三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2007年为4.0%,2008年为4.2%,2009年16月为4.3%,是三年来失业率的最高水平。2009年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6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79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达到900多万人。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减小,2009年第三季度起各地的就业市场有所回暖,社会上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舆论增多。虽然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普遍出现订单增

6、加带动就业需求增加的情况,但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特点,新增就业还未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对人才的需求缺口很难预测。而且国企关闭破产、淘汰落后产能、困难企业解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职工安置和再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由此分流出来的人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都有较大冲击。综合以上因素,人保部门预计2010年城镇就业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左右。第二节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就业压力持续增长(一)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高校毕业生人数的统计数据见PPt,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逐年增

7、多,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就业竞争十分激烈。(二)专业分布冷热不均理工科的就业形势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行业走向有着密切关系。这几年,理工科专业一直受到市场的追捧,一些社会紧缺专业就业形势依然看好,如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生物技术等专业,市场需求量很大,机械类专业的供需比也在12左右。但随着IT产业竞争的加剧,行业泡沫逐渐显露,IT“热度”开始降温,单位用人需求有所下降。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需求,文科专业喜忧参半,外语类人才持续走俏,法律、经济管理、金融、贸易、财会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外

8、语好,又懂得WTO规则的经济类、管理类和财会类复合型人才十分抢手;但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历史、考古、旅游管理等专业适应面较窄,社会需求少,就业形势不太看好。(三)就业需求增长缓慢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从“十一五”期间看,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万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

9、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而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计算,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因此,从总体上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城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存在。(四)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逐渐酿成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强烈的外部冲击。金融危机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提出了严重挑战。一是外需缩减效应。二是投资流失效应。三是间接减损效应。二、毕业流向多元化1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大学生就业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愿意到欠发达

10、地区工作的较少,就业区域极不平衡,即城市多、乡镇少,东部多、西部少。就职业需求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需求较旺,中西部地区需求有所回升。2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国有单位仍然是吸纳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已不是唯一渠道。毕业生选择的机会增多,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各类研究机构等备受青睐,就业者总和占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尤其是条件好、待遇高的外企越来越吸引应届毕业生。民营企业吸引力崭露头角,就业空间比较大。3毕业生自主多元流向考研、出国风气日盛,法律、MBA、MPA考证日益成为热点。直接读研究生、出国留学、参加工作、先打工再选择满意

11、单位就业、高职专续本、暂缓就业等现象,呈现出毕业流向自主多元的特征。未来五年,大学生毕业流向多元化和自主化特点将非常明显。大部分毕业生在暂缓就业期间准备考研,或办理出国手续;小部分毕业生继续为落实单位、寻求最满意的工作岗位而不停地奔波。就业的多元化还表现在就业渠道、就业形式、就业过程等方面,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的势头将有新的突破。随着大学生“有工作、有收入就被视为就业”的就业观的转变,大学生就业也有了更多自主机会,要求自主创业的也将增加,科技创业、自主创业将蔚然成风。三、复合人才领风骚1来自人才市场的声音应聘大学生反映,自2003年始,用人单位普遍提高了对本科生的录用条件,更多岗位要求复合型人才

12、。比如,同样是英语专业,那些与其他专业结合更紧密的金融英语、外贸英语、法律英语就大受欢迎;同样是药学专业,那些既懂得药性药理,又懂得市场营销的学生就备受青睐。用人单位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单一技能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随时用,随时招,缺的就是复合型人才。“二合一”、“三合一”人才节约企业人力成本,更适合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面对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考的一大堆“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外语水平证、网页设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证等,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原因是,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

13、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的能力?因此,与证书相比,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2来自专家学者的建言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般来讲,精通外语、学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将如鱼得水;那些既懂金融又懂法律、既懂国际贸易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将大为走俏,并成为“猎头公司”猎取的重点对象。以下几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将备受欢迎:一是农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二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三是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谈判人才;四是了解国际惯例、符合需要的外语人才;五是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技术人

14、才。毫无疑问,一个电子信息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还有一个管理类、财会类或经济类的第二专业,就业面就会宽很多;一个德语、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英语也有相当水准,就会受到用人单位追抢。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对人才素养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就业岗位大众化(一)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的扩招,意味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精英教育”时代的结束。到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超过320万人,2003年普通高校计划招生335万人。而2003年大学毕业生达到212万人,2004年超过250万人,在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达到350万人以上。而从劳动力需求看,

15、每年江苏省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140万160万个,劳动力供求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动态缺口。在这种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将向社会就业基层方向移动,即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精英”岗位就业,另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非精英”岗位就业。这必然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这是一个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的转化。(二)职业由“精英”走向“大众”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除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社会职业和岗位的发展。社会所提供的所谓“精英”岗位或“白领”职位类的高级工作岗位,在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产工具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引发了传统意义的“蓝领”、“白领”界限的模

16、糊和标准的变更。打造出一批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和较高收入的“高级蓝领”,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第三节高校就业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革(一)计划经济下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有计划地统筹安排,即国家根据需要对大学生集中调配,用于国家最需要发展的领域及行业。尽管其中历经几次变革,但始终都没有离开以“统”和“包”为特征的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1建国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此阶段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的是“统包统分”制度,毕业生由国家各级政府负责统一分配。2“文革”期间对19661970年的毕业生就业实行的是“统一由学

17、校所在地的省和自治区革命委员会负责进行。必要时,地区之间可以互相调剂的办法”。3恢复高考制度后初期1977年,国家恢复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高等教育得到了逐步的恢复和发展,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对毕业生的分配确定实行“抽成调剂,分级安排”的办法。以上各阶段,高校毕业生分配均实行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这种“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的“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使得学校未能树立“就业指导”的观念,只要按照国家计划“分配”学生即可,学生也没有要接受“就业指导”的愿望,只要等待或“疏通关系”就能得到一份工作。(二)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生就业制度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实行“供需见面”制度,开始改革

18、统一计划分配模式。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革教育体制的决定,要求对国家招收计划内的学生“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制度”,逐步改变落实计划的方法,开展“供需见面”的活动。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地区范围、行业范围)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在这种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将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而不再依靠行政手段由国家保证就业;用人单位也只能用工作条件和优惠待遇吸引毕业生,不能等待国家用行政命令的办法调派毕业生;而高校作为就业工作的中介,主要为“自

19、主择业”的毕业生提供服务。1998年,国家全面实行“并轨”招生,即自费上学,自主择业。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19号)中明确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成果(一)“不包分配,竞争上岗”的观念在毕业生中已经建立从1985年开始尝试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到199

20、8年全面实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运行机制,“不包分配,竞争上岗”的机制已经得到了毕业生和社会的认可。这种观念的建立标志着“上了大学就有铁饭碗”的传统观念已被打破,一种新的就业观念已经在广大毕业生中基本形成。(二)高校由管理职能向服务功能的转变已经基本完成为了适应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的需要,从1997年开始,一部分高校撤销“分配办公室”,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三)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基本形成高校为了毕业生的就业而举办各种类型的就业市场,从探索到成型,从局部到在全国各高校中形成规模,并且以其高效、可靠、真实、规范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所认可。从许多高校的调

21、查显示,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得方面,已对学校举办的就业市场产生了依赖性,逃课、缺课外出找工作的现象大为减少。这标志着以高校为基础的就业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四)把初次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的观念在高校逐步确立近年来,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公布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对参加高考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五)新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已经基本建立中央领导的讲话、高校工作的实践和各种文件的精神已经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基本形式即“国家宏观控制,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和办法,形成“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并建立了比较

22、完善的集管理、服务、教育、指导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这标志着面向21世纪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已经基本建立。(六)积极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一方面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以应对危机为契机,着眼长远,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与创新。一是以启动科研项目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一支以合同制管理为基本模式的专职科研队伍。二是以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培养模式改革。三是以积极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为着力点,推动高等教育适应现代服务业需要,强化实践教

23、学。四是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基本政策体系,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入伍的规模,加快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五是以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为契机,创新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六是巩固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通过以上六项措施,直接解决70多万名应届毕业生就业,并在制度改革和创新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具有深远意义。上述六个方面的标志性成果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志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是,这些成果只是阶段性成果,不是改革的终结。特别是伴随改革的不断深

24、化而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今后又将有更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压力和挑战更加巨大,改革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因此,我们有必要未雨绸缪,从思想上作好准备,以利再战。三、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实践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仍然有不少矛盾和问题有待在改革实践中去探索、去解决,进一步完善新的就业模式是当务之急的战略性的工作。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就业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待克服虽然“不包分配,竞争上岗”的观念已经基本形成,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仍居高不下,其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还存在偏差,不少毕业生过分强调待遇和金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比较流行

25、,这些问题的解决光靠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就业指导工作又相对薄弱,就业指导队伍与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毕业生就业放开后,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有限,在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骨干企业,重点科研教学单位,国防、军工等企事业单位输送急需优秀人才方面,还没有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二)职能转变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基本建立、其职能转变基本完成以后,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重点、工作机制等需要重新定位和确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需要研究和探索,这一体系的架构、模式、程序以及就业指导的范围、水平、层次等急需确立和完善。(三)毕业生就业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随

26、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学校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虽已建立,但其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还有待扩展,还存在一些暂时性的困难和问题。如社会上有一些单位或个人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会”、“供需见面会”等,毕业生就业市场还存在混乱现象。无形市场还有待培育和建章立制,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的链接以及就业影响教学秩序和学生学习的问题需要抓紧解决。(四)就业率统计有待进一步改进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的重要指标虽已确立,但人们对就业率的认识仍不一致,对就业率的统计方法仍有争议。从1998年开始,内部公布的初次就业率虽然取得了人们意想不到的作用,但就业率的公正、科学、合理问题以及评价和

27、标准问题仍亟待研究,就业率的统计时间、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结果也需要进一步论证。(五)一些带全局性、战略性的深层次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劳动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让人感觉到什么都有保证了,不必担心试用期工资低,不必担心随便被辞退,不必担心劳动合同落实不了,不必担心经济补偿问题,等等,这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活力和保障。同时,新劳动法也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企业的本质是赚取最大的利润。新劳动法无疑给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老牌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所以,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会变得慎之又慎,“宁可痛失一百良才,也不错招一个庸才”,无形中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因此,如

28、何在新劳动法中大力推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我们必须进行认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七)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是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环节。一是要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开拓就业市场。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及校友等资源,为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二是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课程,积极创造条件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摸清底数,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八)大学生创业有待进一步引导与扶持大学生创业主要

29、是由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群体组成。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为大学生属于高知识人群,并且经过多年的教育,背负着社会的种种期望,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创业也成为大学生就业之外的新兴现象。当前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这一数字与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有整整十倍的差距。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创业知识的培训与指导;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不断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课讲稿授课章节名称第二章职业生涯设计课时2第二章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己兴趣、爱好

30、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成功的职业生涯需要正确的设计。一个人今天站在哪里并计和规不重要,但是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重要。作为一名大学生,从现在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划是非常必要的,这将直接影响到今后职业的发展,乃至人生的成功。第一节职业一、职业的含义所谓职业,就是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也即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职业由三个基本的要素构成:一是劳动;二是有固定的报酬收入;三是要承担一定职责并得到社会承认。职业具有六个特征:一是目

31、的性,即职业活动以获得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二是社会性,即职业活动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三是连续性,即一个人只有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某种活动,并通过这项活动较稳定地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该活动才被视为职业活动;四是规范性,即职业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遵循职业规范;五是群体性,即职业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六是技能性,即职业活动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知识技能。二、职业的分类职业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劳动分工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生产过程的

32、社会化,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种类也越来越多。为了便于对众多职业进行管理,必须对职业加以分类。所谓职业分类,是指按一定的规则和标准把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社会职业,分类并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过程。划分职业类别的基本原则是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一般按不同内容、手段、环境、劳动方法和劳动消耗量等标准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是划分为体力劳动职业和脑力劳动职业两大类。国际劳工组织早在1958年就出版了供各国参考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并先后两次进行修订。我国于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大典参照国际职业分类标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

33、发,对我国社会职业进行了科学划分和归类,全面客观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职业结构状况。这部大典将我国社会现有的职业结构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三、职业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因素是直接制约和影响职业变化的重要因素,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宗教等诸多因素都会对职业的产生、发展、衰落和消亡产生影响。进入21世纪以后,职业发展趋势如何呢?哪些职业将成为有着巨大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的热门职业呢?这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未来10年中,我国科学技术方面有重大发展潜力的领域有:(1)生物技术;(2)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领域;(3)新材料科学领域;(4)新能源及相应技术开发领域;(5)空间技术;(6)

34、海洋技术与海洋资源开发。专家预测,科技进步导致的未来职业最明显的共同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单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将越来越少,脑力劳动在职业中的含量将越来越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将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劳动形态。四、专业与职业1专业的含义所谓专业,是指在高等学校里,根据生产部门的科学分工而形成的学业门类。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一级学科,下设71个二级学科,249个专业,其学科门类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委1997年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相一致。学生所学的专业与今后

35、从事的职业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专业知识应该反映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知能结构的要求,但专业与职业也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呈现交叉现象,专业是学习内容,而职业是所从事的工作,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以在多种职业中发挥作用,一种职业需要多种专业的知识。2专业选择与职业生涯专业选择对人的职业生涯有着很大影响,但并非一次专业选择就决定了终身的职业生涯。其实,对于初次专业选择,相当一部分人带有盲目性。北大方正教育心理研究院用两年时间对全国一万多名高中学生作了专业选择评估,发现不少人对专业知识认识模糊,如把“新闻学”、“法学”分别与“记者”、“律师”混为一谈,把职业与专业当成了一回事。这是专业选

36、择的一个误区。还有不少人把自己某一科的成绩当做专业选择的主要依据。业内人士认为,成绩对专业选择有影响,但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专业方向是由综合素质决定的。由于缺乏对专业的了解,无形中缩小了专业选择面,从而埋没了自己在其他专业方面的潜能,这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发展,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总人力资源的浪费,这是第二个误区。当前最具成长性的10种人才(见书本)五、个性与职业所谓个性,即对一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气质作为一个整体来衡量。美国的职业咨询专家约翰霍兰德将个性划分为六种类型,详见下表(见书本)。(一)个性格调模型之一(二)个性格调模型之二第二节职业生涯设计概述一、职业生涯设计的含义1职业生涯设计的内涵

37、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对职业的选择、职业的适应和职业的发展所进行的设计与规划。职业生涯设计可以使自己定位于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职业生涯设计对一个人的未来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份职业往往不会是终身职业。一个人的职业锚需经过若干年的实际工作后才能被发现。2职业生涯设计的主要内容职业生涯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1)职业方向及总体目标;(2)社会环境分析结果,包括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职业环境等的分析;(3)行业与企业分析结果,包括对行业状况、发展前景(趋势)、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企业领导、企业产品和服务、企业发展领域等的分析;(4)自

38、身条件及潜力测评;(5)角色与建议;(6)目标分解及目标组合;(7)成功的标准;(8)自身现状与目标要求的差距。3职业生涯设计与人生的关系职业生涯设计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生的目标是追求各方面的成功。到底什么是成功的人生?成功学家卡尔博士认为,成功意味着许多美好、积极的事物,成功意味着个人的兴趣得以实现;成功意味着能获得赞美,拥有领导权,并且在职业与社交圈中赢得别人的尊重;成功意味着自由;成功意味着自重。职业生涯成功是人生职业目标的实现。职业生涯成功的含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二、职业生涯设计的意义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

39、。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即就业环境和本人实际情况,制定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一个人的一生会怎样度过,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人生路,只不过有的人在意它,给自己的一生作了规划,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而有的人不在意或不完全在意,而在意与不在意之间差别是很大的。大学生尽早制定一个方向正确、目标明确、符合实际、内容确实、措施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制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意义有以下三点:1有利于实现职业理想2有利于适应发展需求3有利于指导在校的学习三、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根据个人生涯可能承担的专业角色,职业生涯发展可详细地划分为七个阶段,详见下

40、表(见书本)。四、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一)个人因素1心理特质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质和个性,如兴趣、性向、智商、情商、潜能、动机、态度、价值观、人格倾向等。(1)职业性向。职业咨询专家约翰霍兰德认为,人格(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提出了决定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五种基本的“人格性向”:实际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从事那些包含着体力活动并且需要一定技巧、力量和协调的职业,如森林工人、运动员。调研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从事那些包含着较多认知活动的职业,而不是主要以感知活动为主的职业,如生物学家和大学教授。社会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从事

41、那些包含着大量人际交往活动的职业,而不是那些有大量智力活动或体力活动的职业,如心理医生和外交人员。常规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从事那些包含着大量结构性和规则性的职业,如会计和银行职员。艺术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从事那些包含着大量自我表现、艺术创造、情感表达和个性化的职业,如艺术家、广告创意人员。实际上每个人不是只包含有一种职业性向,而是可能几种职业性向的混合。霍兰德认为,性向与职业要求越相似,则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面临的内在冲突和犹豫就越少。(2)人生态度。人生态度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进取心与责任心。进取心是使个体具有目标指向性和适度活力的内部能源,认真而持久的工作是个体事业成功的

42、前提,而具有进取特质的个体也就具有了事业成功的心理基石。责任心强的人常常能够审时度势地选择适度的目标,并持久地、自信地追求这个目标。自信心。自信为个体在逆境中开拓、创新提供了信心和勇气,也为怀疑和批评提供了信心和勇气,自信常常使好梦成真。没有信心,人会变得平庸、怯懦、顺从。喜欢挑战、战胜失败、突破逆境是自信心强的表现。情绪稳定性。稳定的情绪对技术性工作有预测力。冷静、稳定的情绪状态为工作提供了适度的激活水平。焦虑和抑郁会使人无端紧张、烦恼或无力,恐惧和急躁易使人忙中出乱。社会敏感性。对人际交往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有洞察力和预见力,善于把握人际交往间的逻辑关系。行动之前要思考行为的结果,设身处地地想

43、一想他人的处境,乐于与人交往,能设身处地体察他人的感受。社会接纳性。社会接纳性是建立在深厚的个人关系的基础上,在承认人人有差别和有不足的前提下接纳他人。真诚地对他人及他人的言语感兴趣,互相交流时认真倾听并注视对方。社会影响力。有以正直和公正为基础的说服力,有使他人发展和合作的精神,有一致性和耐力。善于沟通和交流,具有自信心、幽默等对情感的感染力,具有仔细、镇静、沉着等对行为的影响力,具有仪表、身姿等对视觉的影响力,具有忠诚和正直等对道德品德的感染力。2生理特质生理特质包括性别、年龄、体能、健康状况、身高、体重以及容貌等。(1)健康状况。健康对于职业选择特别重要,几乎所有的职业都需要健康的身心。

44、(2)性别。虽然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普遍被现代社会所接受,但“性别因素”在职业生涯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女性)在设计职业生涯时要能确定与性别因素吻合度更高的职业目标,以便充分发展自己的性别特色,使自己走向成功。3学历、资历学历和资历包括受教育程度、培训经历、学业成绩、社会活动、工作经验、生涯目标等。获得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在个人职业选择或被选择时,具有不同能量。一般来说,接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人,在就业以后会有较大的发展;在职业不如意时,再次进行职业选择的能力和竞争力也较强。此外,人们所接受教育的专业、学科门类对职业生涯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们在选择职业、转换职业时往往与所学的专业有一

45、定的联系,或以该专业的理论知识、技术能力为基础,流动到更高层次的职业岗位上。因此,职业的进展深受正规教育或专业培训的影响,教育程度是事业成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4家庭背景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状况、社会地位、家人的期望、家庭经济状况等。任何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必定会受各种义务的束缚,包括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所承担的某种经济义务。5机遇条件机遇是影响职业生涯的偶然因素,但是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而言,有时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机遇是随机出现的、具有偶然性因素的事物,它包括社会各种职业对一个人展示的随机性的岗位,或者说是一个人能够就业和流动的各种职业岗位,也包括能够给个人提供发展的职业境遇。机遇本

46、身是客观存在的,但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二)组织因素1组织状况组织状况包括组织规模、组织结构、组织阶层、组织氛围、组织文化、组织生命周期、组织行业特征等。不同状况的组织及其发展变化对个人职业生涯影响很大。以组织发展趋势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来临,许多组织开始出现急剧变化,这些变化呈现出信息化、全球化、分散化、虚拟化、管理扁平化、小型化和多元化等特点与趋势,这将对人的设计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信息化对设计职业生涯产生的影响最为明显,工业化社会正在逐渐向信息化社会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方式的便捷化,使信息成为最有价值的商品。因此,在进行

47、职业生涯设计时应注意:在那些已发展成熟的产业中寻找工作可能远不如在新兴的信息产业中有利。2000年11月,美国著名的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了中国大陆50名首富名单,其中14人是从信息产业或其他高科技产业领域发家致富的,包括华为、科利华、网易、搜狐、新浪、用友等知名信息企业的老板。从不同产业提供的工作比例来看,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份额在急剧下降,信息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在不断增加。目前,许多传统产业和部门正遭遇缩减规模的危险,而专门从事提供信息、解释信息的企业组织却正大规模出现,并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如果不考虑这些组织因素,职业生涯设计将脱离现实。2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与评估包

48、括人力资源设计、供给与需求的预测、招聘方式、晋升管理、工资报酬、福利措施、员工关系、发展政策等。现在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越来越多,它们从新的视角看待新形势下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员工的职业角色不仅是员工自己的选择,也是组织要考虑的问题,从某种程度而言,员工选择所占的比重正日益加大。所以,现代职业生涯管理包含着员工的自我职业设计及其实施与组织对员工职业发展的指导和支持双重任务。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组织能够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3工作分析工作分析包括职位分析、工作能力分析、工作绩效评估、工作研究等。社会上存在很多工作,而各项工作之间的差异很大。各种职位升迁机会不同,对个人能力要求不同,工作绩效的评估方式也不同。只有准确认识和理解所从事的工作的特点、能力要求、绩效评估体系、升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资料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