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械类各专业机械工程力学应用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设计者:于明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机械工程力学应用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大专生学时学分 48学时 3 学分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等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与实训、机械制造技术等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态度目标)1课程知识目标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平面力系的化简、平衡条件及应用;空间力系的化简、平衡条件及应用;杆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和安全工作问题;了解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及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途径。2职业能力目标学习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工作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数据处理与逻辑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2、(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专业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工作作风;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三、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一)教学内容设计序号内容模块学习单元(学习情景、项目)名称学时1内容模块1:物体的受力分析模块任务1:静力学的基本概念2任务2:静力学基本方法受力分析12内容模块2:平面力系模块任务4:.平面汇交力系及其合成和平衡条件2任务5:平面力偶系及其合成和平衡条件3任务6:平面一般力系及其合成和平衡条件2任务7: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2任务8: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3内容模块3:空间力系模块任务9:空间汇交力系的合成、空间力偶系的合成2任务
3、10:空间一般力系的合成任务11: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2任务12:重心和形心24内容模块4:杆件变形的基本知识任务11:构件的承载能力、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2任务12:了解杆件四类基本的受力变形形式5内容模块5:轴向拉伸与压缩任务13:轴向拉压杆的实例和概念2任务14:拉压杆的内力、截面法、内力图任务15: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2任务16:拉压杆的失效、安全系数和强度计算任务17:拉压杆的变形2任务18:拉伸压缩时材料的力学性能6内容模块6:剪切与挤压任务19:剪切与挤压的实例和概念2任务20:剪切与挤压的强度计算7内容模块7:圆轴扭转任务21:扭转的实例和概念、外力偶矩的计算2任务22
4、:圆轴扭转时的内力、扭矩图任务23: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应变2任务24:圆轴扭转时的强度计算任务25: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和刚度计算8内容模块8:直梁弯曲任务26:梁弯曲的实例和概念、外力的计算2任务27:梁弯曲时的内力、剪力图和弯矩图2任务28:纯弯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2任务29:梁弯曲时的强度条件及应用2任务30:梁的变形和刚度计算2任务31:简单静不定梁9内容模块9:组合变形任务32:组合变形的概念 应力状态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空间应力状态分析2任务33:强度理论任务34: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10内容模块10:压杆稳定任务35:压杆稳定的基本概念 细长压杆的临界力 压杆的临界应力2任务36:压杆稳
5、定性校核、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11内容模块11:动载荷及构件的疲劳强度任务37:动载荷概念2任务38: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二)能力训练列表序号能力训练项目学时能力目标主要支撑知识训练方式训练场所1物体的受力分析2能把常见工程构件抽象为力学模型并进行受力分析静力学基本概念,常见约束反力的画法实例训练,教学练一体。多媒体教室2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应用4能用平衡条件求解各种平面力系作用下的物体的未知力。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合力投影定理;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力矩、合力矩定理、力偶的概念、性质;力偶系的合成和;力的平移定理。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及简化结果;实例训练,分组训练,教学练一体。多媒体教室3空间
6、力系的平衡条件应用4能用平衡条件求解空间力系作用下的物体的未知力。空间汇交力系、空间力偶系、空间一般力系的合成实例训练,教学练一体。多媒体教室4拉压杆的强度条件的应用4用拉压杆的强度条件解决工程实际中三类问题拉压杆的外力、内力、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应变实例训练,教学练一体。多媒体教室5剪切和挤压的强度条件的应用2解决螺栓联接和键连接的三类强度设计剪切和挤压的概念与实用计算实例训练,教学练一体。多媒体教室6受扭圆轴强、刚度条件的应用2用受扭圆轴的强、刚度条件解决工程实际中的三类问题受扭圆轴的外力、内力、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应变实例训练,教学练一体。多媒体教室7直梁强、刚度条件的应用6用直梁的强、刚度条件
7、解决工程实际中的三类问题梁的外力、内力、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应变实例训练,教学练一体。多媒体教室8组合变形的强度条件的应用2用第3、第四强度理论解决弯扭合成的轴的强度问题组合变形的概念、点的应力状态、四个强度理论实例训练,教学练一体。多媒体教室(三)教学模式设计考虑到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高等职业技术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工程力学的基本知识,同时根据课程兼具理论性、工程性和课程所面向的一年级高职学生的特点,本课程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按照“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设计的教学过程模式是:从工程实例归纳总结出相关概念、理论举例说明概念、定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并用概念定理进行解题训练通过老师做模型实验
8、以及学生自己做实验来验证概念、定理最终希望学生能利用概念、定理的结论综合解决工程实际中和生活中问题对整个过程做归纳总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四)考核方案设计采用的多形式、全过程的考核方式,如:笔试+口试、个人+小组相结合,课内+课外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集体主义精神,增强职业意识、他人意识,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a)平时成绩(20%)(b)期末笔试成绩(60%)(c)实践环节成绩(20%)总评a+b+c作业、上课表现、出勤率等卷面成绩实验课出勤、态度、成果四、教学材料1.教材选用选取依据:根据能力培养为主线,必须够用为原则的教改思想,结合毕业生信息反
9、馈、行业企业岗位调查,现在选用的教材是2013年1月出版的由本教学团队参编的工程力学戴克良 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参考教材:工程力学学习指导,中央广播 电视大学出版社,范钦珊主编。这样的搭配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传统体系的精华,另一方面兼顾行业企业最新发展对课程内容的更新要求。2.教学条件(1)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2)教学软件:由本教学团队自己制作的教学PPT。20五、课程教学的整体进度安排表机械类各专业机械工程利力学应用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进度表序号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步骤与方法教学时数教学场所作业设计考核要求1模块一物体的受力分析知识目标:1. 理解静力学三个基本概念和四个
10、公理。2. 掌握常见三种约束反力的画法。3. 掌握物体及简单物体系受力图的画法技能目标: 具备把常见工程构件抽象为力学模型的能力情意态度:1. 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2. 养成善于创新的的精神学习情境一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步骤1.多媒体课件讲解;2.归纳小结要点;(思维导图法) 3.课堂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法)1“多媒体”教室思考题出勤、课堂状态记录学习情境二约束和约束反力步骤1.多媒体演示工程实例;(实例教学法)2.归纳总结出结论;3. 课堂提问互动; (启发、讨论)1“多媒体”教室思考题出勤、课堂状态记录学习情境三受力分析步骤 1.多媒体讲解;2.归纳小结出操作步骤;(归纳法)3.题型训练
11、;(题型模板法、心理暗示法)1“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2模块二平面力系模块知识目标:1. 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及其平衡条件。2. 掌握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3. 掌握掌握平面一般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及应用。4. 掌握简单物体系统平衡问题的解法。5.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计算、理解摩擦角及自锁的概念。技能目标:1. 能用平衡条件求解汇交力系和力偶系作用下的未知力。2. 具备平面一般力系化简和平衡计算的能力3.能求解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4.能求解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情意态度:1.严谨的工作作风;2.团队协作精神;3.职业素质养成;4.尊重客观、主动探究学习情境一平面汇交
12、力系及其合成和平衡条件步骤 1. 多媒体演示工程实例;(实例教学法)2. 归纳总结出概念定理 (归纳法)3. 用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步骤;(题型模板法、心理暗示法)4.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5.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1“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学习情境二平面力偶系及其合成和平衡条件步骤 1. 多媒体演示工程实例;(实例教学法)2. 归纳总结出概念定理 (归纳法)3. 用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步骤;(题型模板法、心理暗示法)4.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5.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2“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
13、记录学习情境三平面一般力系及其合成和平衡条件步骤1. 多媒体演示工程实例;(实例教学法)2. 归纳总结出概念定理 (归纳法)3. 用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步骤;(题型模板法、心理暗示法)4.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5.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2“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学习情境四简单的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步骤 1. 多媒体讲解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步骤2. 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3.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2“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学习情境五考虑摩擦的平衡问题步骤1. 多媒体讲解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
14、步骤2. 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3.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2“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3模块三空间力系模块知识目标:1. 掌握空间汇交力系的合成;2.掌握空间力偶系的合成;3.掌握空间一般力系的合成;4.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5、重心和形心技能目标:1.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的三维解法和平面解法;2.求解组合图形的形心位置情意态度:1.严谨的工作作风;2.团队协作精神;3.职业素质养成;4.尊重客观、主动探究学习情境一空间汇交力系和空间力偶系的合成步骤 1.多媒体课件讲解;2.归纳小结概念定理;(思维导图法)0.5“多媒体”教室出勤
15、、课堂提问记录学习情境二空间一般力系的合成步骤1.多媒体课件讲解;2.归纳小结概念定理;(思维导图法)0.5“多媒体”教室出勤、课堂提问记录学习情境三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步骤1. 多媒体演示工程实例;(实例教学法)2. 归纳出题型步骤;(题型模板法、心理暗示法)3. 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4.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2“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学习情境四重心和形心步骤1. 多媒体讲解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步骤2. 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3.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1“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
16、业记录4模块四杆件变形的基本知识知识目标: 1. 理解构件的承载能力;2. 掌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3. 了解杆件四类基本受力变形形式;技能目标:1. 具备研究受力变形杆件正常工作的基本知识情意态度:1.严谨的工作作风;2.团队协作精神;3.职业素质养成;4.尊重客观、主动探究学习情境一材料力学的任务步骤1.多媒体课件讲解;2.归纳小结概念定理;(思维导图法)0.5“多媒体”教室出勤、课堂提问记录学习情境二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和杆件受力变形的四类基本形式步骤1.多媒体课件讲解;2.归纳小结概念定理;(思维导图法)0.5“多媒体”教室出勤、课堂提问记录5模块五轴向拉伸与压缩知识目标: 1. 理解轴
17、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2. 掌握截面法、轴力与轴力图;3. 掌握横截面上的应力计算、虎克定律;技能目标:1. 具备对拉压杆的进行强度设计的能力情意态度:1.严谨的工作作风;2.团队协作精神;3.职业素质养成;4.尊重客观、主动探究学习情境一拉压杆的概念和内力步骤1. 多媒体演示工程实例;(实例教学法)2. 归纳总结出概念定理 (归纳法)3. 用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步骤;(题型模板法、心理暗示法)4.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5.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1“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学习情境二拉压杆的应力、变形与胡克定律步骤1. 多媒体讲解概念、定理、归纳
18、出题型步骤2. 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3.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1 “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学习情境三材料拉压时的力学性能试验测定步骤1. 多媒体演示试验仪器,试件,试验步骤,结论(模型试验法)2. 总结归纳概念、定理(思维导图法);1 “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学习情境四拉压杆的强度计算步骤1. 多媒体讲解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步骤2. 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3.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2 “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6模块六剪切与挤压知识目标: 1. 理解剪切和挤压的概念;2.
19、 掌握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技能目标:1. 具备连接件的剪切挤压计算能力情意态度:1.严谨的工作作风;2.尊重客观、主动探究学习情境一剪切和挤压的概念与实用计算步骤1. 多媒体演示工程实例;(实例教学法)2. 归纳总结出概念定理 (归纳法)3. 用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步骤;(题型模板法、心理暗示法)4.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5.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2 “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7模块七圆轴扭转知识目标: 1.理解圆轴扭转的概念、掌握扭矩和扭矩图2.掌握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变形计算3.掌握受扭圆轴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及其应用技能目标:1.
20、具备对工程实际中的受扭圆轴进行强刚度设计的能力情意态度:1.严谨的工作作风;2.尊重客观、主动探究学习情境一圆轴扭转的概念、扭矩和扭矩图步骤1. 多媒体演示工程实例;(实例教学法)2. 归纳总结出概念定理 (归纳法)3. 用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步骤;(题型模板法、心理暗示法)4.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5.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1 “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学习情境二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和变形步骤1. 多媒体讲解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步骤2. 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3.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1 “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
21、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学习情境三圆轴扭转时的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步骤1. 多媒体讲解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步骤2. 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3.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2 “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8模块八直梁弯曲知识目标: 1.理解平面弯曲的概念 掌握剪力和弯矩的计算2.掌握弯矩、剪力与载荷集度间的关系、熟练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3.掌握梁弯曲时横截面正应力分布与计算、横截面切应力计算方法4.掌握梁的强度条件及其应用5.了解挠度和转角的计算、理解提高梁强度和刚度的措施技能目标:1. 具备对工程实际中的弯曲的梁进行强刚度计算的能力情意态度:1.
22、严谨的工作作风;2.尊重客观、主动探究学习情境一平面弯曲的概念、梁的内力计算步骤1. 多媒体演示工程实例;(实例教学法)2. 归纳总结出概念定理 (归纳法)3. 用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步骤;(题型模板法、心理暗示法)4.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5.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2 “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学习情境二剪力图和弯矩图、弯矩、剪力与载荷集度间的微分关系步骤1. 多媒体讲解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步骤2. 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3.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2 “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学习情境三弯
23、曲正应力计算 、弯曲切应力简介步骤1. 多媒体讲解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步骤2. 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3.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2 “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学习情境四梁的强度计算步骤1. 多媒体讲解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步骤2. 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3.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2 “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学习情境五梁的变形、提高梁强度和刚度的措施步骤1.多媒体课件讲解;2.归纳小结结论;3.老师做模型试验验证4.学生做实验验证5.鼓励学生创新实验验证。2 “多媒体”教室思考题出勤、课堂
24、提问记录9模块九组合变形知识目标1.理解组合变形研究思路、四个强度理论2.掌握弯扭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能力目标1.具备对弯扭合成的轴进行强度计算的能力素质目标1.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2.养成善于创新的的精神学习情境一点的应力状态和四个强度理论步骤1.多媒体课件讲解;2.归纳小结结论;2 “多媒体”教室出勤、课堂提问记录学习情境二弯扭组合变形步骤1. 多媒体讲解概念、定理、归纳出题型步骤2. 学生按照模板解决同类型题目;3. 教师点评,分组自评、互评。(分组讨论法)2 “多媒体”教室练习题出勤、课堂提问记录、书面作业记录10模块十压杆稳定知识目标1. 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 、了解细长压杆的临界力计算2
25、. 了解压杆的临界应力概念、了解压杆的稳定性条件、了解提高压杆的稳定性措施能力目标1. 具备把常见工程构件抽象为力学模型的能力素质目标1.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2.养成善于创新的的精神学习情境一压杆稳定的概念 、细长压杆的临界力步骤1. 多媒体演示工程实例;(实例教学法)2. 归纳总结出概念定理 (归纳法)1 “多媒体”教室出勤、课堂提问记录学习情境二压杆的临界应力、压杆的稳定性校核、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步骤1. 多媒体演示工程实例;(实例教学法)2. 归纳总结出概念定理 (归纳法)1 “多媒体”教室出勤、课堂提问记录11模块十一动载荷及构件的疲劳强度模块知识目标1. 了解动载荷概念、理解交变应力
26、与疲劳失效2. 了解材料疲劳极限及其测定方法,理解影响构件疲劳极限的主要因素和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能力目标1. 具备把常见工程构件抽象为力学模型的能力素质目标1.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2.养成善于创新的的精神学习情境一动载荷概念步骤1. 多媒体演示工程实例;(实例教学法)2. 归纳总结出概念定理 (归纳法)1 “多媒体”教室出勤、课堂提问记录学习情境二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步骤1. 多媒体演示工程实例;(实例教学法)2. 归纳总结出概念定理 (归纳法)1 “多媒体”教室出勤、课堂提问记录六、本课程导言的教学设计(一课时)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面向机械类各专业研究工程构件共性问题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它
27、具有以下特点:(1)基础性,即具有抽象性强、空间性强、系统性强、知识面宽、概念多、计算类型多等特点。 (2)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工程性。本课程本身的一些力学知识可以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联系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工程力学知识进行工程验算的能力,即保证构件在确定的外力作用下正常工作而不失效,亦即保证构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能力方面着重初步了解工程构件的设计方法、设计流程,为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成为一名优秀的适用型技术人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 它是基础理论课与职
28、业技能课的桥梁,前导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机械制图等,后继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以及相关的专业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本课程在工科专业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的地位。它为后继课的学习和工程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对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3.课程目标(1)课程知识目标 掌握力系的简化方法、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掌握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和安全工作问题 。(2)职业能力目标学习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工作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数据处理与逻辑分析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4.考核方式采用的多形式、全过程的考
29、核方式,如:笔试+口试、个人+小组相结合,课内+课外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集体主义精神,增强职业意识、他人意识,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a)平时成绩(20%)(b)期末笔试成绩(60%)(c)实践环节成绩(20%)总评a+b+c作业、上课表现、出勤率等卷面成绩实验课出勤、态度、成果5.教学建议本课程具有抽象性强、空间性强、系统性强、知识面宽、概念多、计算类型多等特点。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我们根据模块化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数理基础,按照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和学习的行动主体,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
30、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精心设计与课程内容模块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标准。将实践项目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室与实践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己“行动”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习力学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1)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改进常规的教学方法,力求进行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加大提问和课堂互动环节.授课时考虑学生的反映,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设问、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洞查问题的共性,抓住问题的本质,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把握工程力学问题变型和演
31、变的规律,则复杂的问题会变得简单,表面上完全不同的问题遵循的也许是同样的力学原理,不同的力学量的运算遵循的也许是同样的数学法则。这样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加强工程观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工程观念,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如何将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运用工程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主线.有目的地选择与工程实际和日常生活有关的例题,在讲解例题时突出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建模等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实际工程构件及其运动状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构建全面、客观、科学地从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应用三方面考核学生工程力学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将传统的注重教授单个知识点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忽略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