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一.ppt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858093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58.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一.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统编版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一.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统编版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一.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统编版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一.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统编版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一.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化化教教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的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育感化,着眼于教育和引导社会治理的工具社会治理的工具法法 律律 第第8 8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法律与教化先秦时期法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

2、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法律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德治德治:法治法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法律与教化法律与教化:中国社会治理的两种方案中国社会治理的两种方案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西周: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法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周:夏禹刑,商汤刑,周九刑。(2)春秋时期:郑国子产“

3、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3、特点:夏商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宗法制是西周的根本制度,一方面是国家结构中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宗法制度下的尊卑长幼关系。从国家观念和家族观念两方面,把统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天下一家,休戚相关,生死与共。叔向使诒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左传昭公六年3、德治与法治之争春秋战国时期(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君寻求治国新思想。(2)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子产“铸刑书”而引

4、起表现:“僭越”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左传齐晋鞍之战(3)儒家的德治思想人性善,主张德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孔子: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

5、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4)法家的法治思想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变法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颁行法令,奖励耕战)韩非: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1)

6、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3)秦汉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l云梦睡虎地秦简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图片为法律答问。法律问答多采用答问形式对秦律条文、术语等作出解释。秦代“以吏为师”,法律问答可能就是当时培训官吏时使用的教材。案例一:甲盗取财物价值千钱,乙在知情的情况下分赃一钱,则二人同罪。.案例四:两人持剑相斗,一人削掉了一人发髻,则应被处以城旦(筑城的苦役)徒刑。.礼法分离2、魏晋律令儒家化(1)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

7、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2)表现: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维护三纲五常。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的开端礼法走向结合晋律首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服制”本是中国古代以丧服为标志,规定亲属之间亲疏远近的一种制度。此时被纳入法典,成为确定亲属相犯时刑罚轻重施川的原则。它规定在刑法适川上,凡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凡服制愈远,以尊犯卑,处罚变重:以卑犯尊,处罚变轻。编者按3、唐朝(1)法律:唐初:律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并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a.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

8、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b.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恶逆者,常赦不免,决不待时。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诸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唐律疏议u材材料料一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疏议名例篇u材材料料二二:唐律号称“一准乎礼”,明

9、确宣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作为德礼的孝道成为立法和司法必须尊奉之圭臬,在法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十恶”罪中,关乎孝道的有罪逆、不孝、不睦;在刑罚制度中,大力贯彻矜恤老幼原则;在民事家庭制度中,极力强化父权,并以无子、不顺公婆作为丈夫休妻的法定理由;在国家政策上,大力褒奖、宣扬孝子贤孙事迹。龙大轩孝道: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核心上述材料体现了唐律的那些特点?重视孝道,孝道与法律高度结合,孝道精神是唐律的核心价值,法律儒家化之唐代初告完成。唐律疏议剪影(2)教化: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社会层面:推广魏晋

10、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新唐书柳公绰传整齐门内,提斯子孙。颜之推颜氏家训l大唐开元礼l颜氏家训唐朝社会治理的特点:礼法结合,提倡礼治,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唐朝社会治理的特点:礼法结合,提倡礼治,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司法实践中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

11、法典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总结:宋代及其后的法制建设多以唐律为蓝本,援引或修订,明代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1)理学: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返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而后改之。.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朱熹家礼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

12、计身家。朱柏庐朱子家训(2)乡约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后期,乡约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儒学士人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不遵乡约要受处罚,甚至治罪。清朝乡约基本延续明朝的模式,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用大清律例。宋朝儒学士人发起,以道德教化为主宋朝儒学士人发起,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圣谕”的内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的内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合流作用: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

13、生产;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从家训到家法,从族规到乡约书中所讲的内容大致分为几个部分。第一,如何教育子女;第二,如何处理兄弟、妯娌、继父、继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第三,如何维持门风、治理家庭;第四,告诫子孙要务实、知足、努力读书、注意养生等;第五,告诫子孙要敬佛、不杀生、积阴德。整理自汉代颜氏家训不遵家法、不从尊长命,妄作是非,逐诸赌博斗争伤损,各笞十五,剥落合给衣装,归役一年。改则复之。唐代义门家法三十三条惩罚规则是家法族规与传统家训的根本区别,家训是以谆谆告诫的方式教而不罚,家训重在精神教育;家法族规以条约规范的形式要求家族成员认真履行,以惩戒的办法保证族规的实行。家法族规与传统家训

14、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朱熹把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封建国家、法律打扮成“天理”在人间的体现,把违反上述事物的行为贬为“人欲”的产物,从而扯起“存天理灭人欲”的旗帜,步入强化封建道德与法律的轨道。武树臣:中国法律思想史朱元璋继承“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传统,要求“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就是以封建礼教来束缚人民,用封建刑罚来镇压人民。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礼法结合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德主刑辅”,立法都以强化封建道德礼教对人民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结合材料分析宋元明清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时期时期法律法律教化教化先秦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法家:法治儒家:德治律、令礼法开始融合,律令儒家化唐律疏议,中

15、华法系确立宋刑统、天圣令废唐宋法律,援引唐律大明律、问刑条例大清律例汉:以德化民大唐开元礼,礼仪集大成理学基层教育、乡约乡约:六谕乡约: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典范乡约法制化律例结合1(海南高考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2(海南高考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D DB B3(海南高考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4(北京高考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D DB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案课件 > 高中(一年级)课件教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