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物营养学教案 主讲教师:林英庭 教 授 李文立 副教授 王利华 副教授 姜建阳 副教授授课专业:动物科学 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讲课学时:50学时绪论目的要求掌握营养与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学的目的与任务;了解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营养与动物营养学一、营养的概念 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食物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养分。由此可知,有机体的营养过程就是营养物质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营养是生物界的共同现象,也是生物及其
2、与环境相互联系的纽带。自然界中的生物根据其营养特点不同,可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二大类。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是生物界物质循环的二大主要生物群落。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并同时对环境产生影响,由此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营养是维系这一系统及其平衡的根本机制,没有合理的营养,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营养学是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根据研究的对象,营养学分为动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和微生物营养学三大学科。动物营养学和植物营养学分别是动物生产和植物生产的支柱学科,微生物营养学不但可同时为动物生产和植物生产服务,而且可直接为人类健康
3、和食物生产服务。营养物质在土壤-植物-动物-人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要体现这一特点,必需研究和掌握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营养。因此,营养学或其三大分支学科是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二、动物营养学的目的与任务动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养分是动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研究养分的摄入与动物健康和高效生产的定性定量规律,不但可以为动物生产提供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南,维持动物生产的高效进行,而且有助于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动物与人及环境的互作关系
4、。因此,动物营养学不但是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也是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动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确定必需营养素及其理化特性;第二,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第三,研究营养摄入与动物健康的关系;第四,研究动物营养与人及环境之间的互作规律;第五,制定不同条件下,不同生产目的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第六,研究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揭示养分利用的定性定量规律,形成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动物产品的高效生产、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的动物营养科学指南,使动物生产在土壤-植物-动物-人食物链中与其他要素协调发展,为维持食物链的高效运转发挥积
5、极作用。 由此可见,动物营养学研究内容深、广,研究目标远、难,任务十分艰巨。完成这一任务,不但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更需要多学科理论和技术的融合。动物营养学至少与30多门自然科学特别是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以及经济、政治、环境等社会学科有联系。掌握或了解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动物营养学的内涵,推动动物营养学的发展。有些学科还是动物营养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与动物营养学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包括普通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数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畜牧经济学、饲料与饲养学等。第二节 动物营养与动物生产一、动物生产的特点 动物生产的目的是将粮食及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转化为
6、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提高所必需的食物、衣物、药物、娱乐、劳力、自然环境等产品或方式。其中,生产食物是动物生产的主要目的。从生产人类食物的角度看,动物生产的重要特点是物质利用效率低。表1说明,动物生产的蛋白质转化效率平均只有20%左右,而能量转化率只要15%左右。 表1 各种动物将饲料能量、蛋白质转化为人类食物的效率 动 物 能量转化效率(%) 蛋白质转化效率(%) 产蛋鸡 18 26 肉鸡 11 23 火鸡 9 22 奶牛 17 25 肉牛 3 6 肉猪 14 14 羔羊 2 5 引自Gillespie,1987。 动物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动物可以将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养分资源(如牧草、各类副产物等
7、)转化为人类食品,从而提高食物生产体系中的养分利用率。从表2可知,以人类可食部分为基础计算的投入产出效率明显高于总效率。其中,产奶的能量和蛋白质以及生产牛肉的蛋白质的投入产出效率均超过100%,意味着从事这二类产品的生产不仅不存在与人争食的矛盾,而且会提高人类食品的生产水平和效益。 表 动物生产的投入与产出 能量与蛋白质总量 人类可食能量与蛋白质能 量 蛋白质 能 量 蛋白质 投入量产出率 投入量产出率 投入量产出率 投入量产出率 (兆卡) ( %) (千克) (%) (兆卡) (%) (千克) (%)奶牛 19960 23.1 702 28.8 4555 101.1 111.5 181.4肉
8、牛 20560 5.2 823 5.3 186.9 57.1 39.9 108.8猪 1471 23.2 66 37.8 588 58.0 29.0 86.0 家禽 23.2 15.0 1.2 30.0 11.2 31.0 0.48 75.0 注:投入量按可消化能和可消化蛋白质计算,包括种畜(禽)的投入。引自Pond,1995二、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 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和饲料工业中起着核心作用。(一) 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 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障动物健康。 第二,提高生产水平。动物生产的实质是养分的沉积(产肉)或分泌(产奶、产蛋),营养是生产产品的
9、物质基础。与50年前比较,现代动物的生产水平提高了80-200%。其中,营养的贡献率占50-70%。第三, 改善产品质量。 第四, 降低生产成本。动物生产的总成本中,饲料成本占50-80%(表3)。 表1-1-3 饲料成本占动物生产总成本的比例(%) 动物 饲料成本 动物 饲料成本 猪 65-80 蛋鸡 55 奶牛 50-60 肉鸡、火鸡 65 肉牛 70 羔羊育肥 50 引自Gillespie, 1987 第五,保护生态环境。 (二) 在饲料工业中的作用 饲料工业是以动物营养为基础,以养殖业为服务对象的从事商品饲料生产的工业行业,包括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工业和饲料加工工业。
10、 动物营养是决定饲料企业产品定位、产品产量与质量、企业生产效率的核心因素。饲料产品的结构、饲料原料及添加剂的选用与配比、饲料工厂的设计、饲料机械的选用、饲料加工工艺流程设计等均需要以动物营养学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第三节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一、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史现代动物营养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共200多年时间才形成的。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100年时间为第一阶段。此期的最大成就是法国化学家Antoine Lavoisier(1743-1794)创立了燃素学说,奠定了营养学的理论基础。第一阶段营养学进展很慢。从19世纪中叶开始,以后的100年为第二阶段。此阶段的主要成就是认识到了蛋
11、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有机物是动物的必需养分。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这三大养分及能量利用率上,并开始积累有关矿物元素的资料。从20世纪中叶起,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即现代动物营养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从30年代开始,维生素、氨基酸、必需脂肪酸、无机元素、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动物营养需要及养分互作关系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特别是在30-40年代,分离并阐明了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后,微量养分的营养就初步形成了。40年代开始了对氨基酸的营养研究。到50年代,对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这些微量养分的营养功能和需要量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发现了低剂量的抗生素具有促进动物生产和改善饲料利用率的功效。这些
12、研究成果表明,在天然饲料中加入这些微量的营养性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以及非营养性的抗生素,可使动物生产潜力得到最大发挥。由此诞生了“饲料添加剂”的概念。到了60年代,维生素、氨基酸、抗生素的人工合成取得成功,养殖业也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发展,大大促进了动物营养学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与此同时,饲料工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应用已知的动物营养学知识所生产的配合饲料能够促使养殖生产水平和饲粮利用率的大幅度提高,标志着现代动物营养学已经形成。从60年代至今,现代动物营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动物营养学的形成与发展归因于长期以来农牧民养殖经验的总结和近一个世纪以来动物科学及相关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
13、 二、动物营养学的现状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现代动物营养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确定了50种必需养分(表4)。 表1-1-4 动物可能需要的营养物质水 维生素A 钾 能量 维生素D 硫 * 氮 * 维生素E 铁 精氨酸 维生素K 铜 甘+丝氨酸 硫胺素 钴 *组氨酸 核黄素 锰异亮氨酸 烟酸 硒亮氨酸 维生素B6 碘 赖氨酸 泛酸 氟蛋+胱氨酸 生物素 镍苯丙+酪氨酸 叶酸 硅苏氨酸 维生素B12 钒色氨酸 钙 锡缬氨酸 磷 砷必需脂肪酸 镁 钼胆碱 钠 铬肌醇 氯注: 肩注 * 的养分被瘤网胃微生物用作合成如氨基酸、维生素K 和B族维生素等反刍动物所需养分的底物。引自P
14、ond,et al. 1980. 第二, 了解了养分的主要代谢过程,掌握了养分的基本功能,弄清了养分的缺乏症和某些养分的中毒症。第三, 制定了各类动物对主要养分的营养需要量,掌握了主要养分的利用效率,使动物生产能够在较准确的营养调控下进行。 第四, 建立了一整套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 了解了多种因素对营养代谢和需要量的影响。 第六, 认识了饲料添加剂在动物营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七, 研究领域正在由宏观向微观、由群体营养向细胞营养分子营养、由局部向整体、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正在形成,如环境营养学、免疫营养学、微生态营养学、分子营养学等。动物营养学的巨大成就促进了饲料工
15、业的迅速发展和动物生产水平与效益的提高。 动物营养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缺乏动物组织代谢和生长的细胞调节和分子调节过程的基本知识。第二,缺乏对动物与其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了解。第三,对营养与遗传、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环境及动物福利、营养与产品品质等关系的研究十分薄弱。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时,动物营养需要的含义及需要量有何变化,目前知之极少。第四,对动物达到最佳生产性能时的采食量及其调控机制与措施了解不足。第五,高效迅速地检测饲料中养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以及评定养分的生物利用率的技术尚不完善。第六,新饲料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各类副产物合成动物的必需养分或其前体物的研究十分
16、有限。第七,缺乏准确、客观评定动物福利要求的理论和技术。三、动物营养学的发展趋势现代动物营养学的薄弱领域就是动物营养学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重要领域包括:第一,蛋白质合成与动物生长的细胞调节与分子调节机制。 第二, 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消化功能和动物营养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动物营养需要的动态模型。 第四, 采食量的调控机制与措施。 第五,饲料及饲粮养分生物学效价的快速准确评定。 第六, 动物生产目标的改变、动物福利、环境与资源保护、人畜健康、立法等因素将明显影响动物营养需要与饲养方式,成为未来动物营养学的热门研究领域。第七, 提高生产效率的营养管理综合技术。 第八,研究手段的更新。 第
17、一章 动物与饲料目的要求了解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比较,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第一节 动物与植物的关系一、动物代谢特点(在“绪论”部分已讲)动物:异养生物植物:饲养生物二、动植物的相互关系 动物 人 植物第二节 动植物的化学组成一、元素组成已知的化学元素中,动植物体有90多种,其中以C、H、O、N含量最多,总占动植物体DM的90%以上,差异大。二、化合物组成含C、H、O,HO=21主要由六聚糖组成,少数为5,甚至4、3和2聚糖。(1)单糖C6H12O6,在植物中形成: 6CO2+6HO2C6H12O6+6O2在动物体内反应逆转。常见单糖有:葡糖(已糖
18、):常见于玉米糖蜜的动物血液中,甜度为蔗糖的3/4。果糖:主要存在成熟水果和蜂蜜中,是最甜的糖。半乳糖:乳糖水解后产生(同时产生葡糖)。(2)双糖化学式C12H22O11,由二分子单糖失水缩合而成。常见双糖:蔗糖:水解产生葡糖和果糖。麦芽糖:由淀粉水解产生,甜度为蔗糖的1/4。乳糖:主要存在于乳中,甜度为蔗糖的1/6,水解产生半乳糖和葡糖。(3)多糖:少于15个单糖单元的多糖叫寡糖。化学式:(C6H10O5)n,由数量不等的多个已糖分子缩合而成,动物营养中最重要的多糖有:淀粉:植物以淀粉形式贮存能量,是日粮的主要成分,易消化,家畜的主要能源,水解式: 淀粉+H2O糊精麦芽糖葡糖糖原:动物淀粉,
19、存在于动物体,在肝中产生,是动物主要的C.H2O贮备形式,水解产生葡糖。半纤维素:是一类化性介于糖(淀粉)和纤维素之间的物质,其消化率比淀粉低,但比纤维素高。广泛存在于粗饲料中。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纤维质饲料中含量丰富,消化率低,且可降低其他养分消化率,通过特殊水解过程,可产生葡糖。木质素:不是真正的碳水化合物,含C过多,H:O比也不是2:1,还有少量N。在过熟的稻秆、夹壳中含量多,动物不能消化,除作填充剂外,对动物没有营养价值。2脂肪含C、H、O,C、H对O的比例高于C.H2O,由下式形成:脂肪酸+甘油脂肪+水硬脂酸(C18:0)和软脂酸(16:0)是二种常见的饱和脂肪酸,油酸(
20、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和花生油酸(C20:4),是常见的不饱和脂肪酸。3蛋白质含C、H、O、N,有时含Fe、P、S。饲料蛋白质平均含N16%。由20多种AA组合而成,通式: R CH COOH NH2R长度和结构随AA不同而变化,AA分子含1个或2个羧基,1-2个NH2,1个AA的COOH与另一个AA的NH2产生肽键,释放1分子水。由于AA种类不同,不同蛋白质的性质与功能就不同,蛋白质在适量温度、时间、pH和酶作用下可水解产生AA或小肽。4矿物质在已知20种必需化学元素中,C、H、O、N被认为是非矿物元素,其他16种为矿物元素,其中7种为常量元素,9种为微量元
21、素。常量元素:Ca P K Na S Cl Mg微量元素:Fe Cu Mn Zn Se I Co F Mo5维生素有机物、动物需要量少,用于调节代谢过程。分子中含C、H、O,有些含N及矿物元素。6水由O、H组成,在动物代谢,饲料贮藏及饲料营养价值方面有重要作用。三、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比较1元素比较早在19世纪初就作了此工作,发现二者种类基本相同,数量略有差异(表1-3)。饲料种类不同,元素含量差异大,而动物差异小。动物体均以O最多,C、H次之,Ca、P较少。动物体内含Ca高于植物,动物Na高于植物而K低于植物。2化学物组成动物摄入多种元素后,经代谢形成多种化合物,有三类,一是构成动物机体的成分
22、,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矿物质;二是合成或分解产物(一类的代谢产物),如AA、NH3、尿素、甘油等;三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H、V、抗体等。比较这三类物质发现有如下异同。(1)动植物体均以水分含量为最高,但植物变异大,动物小(表1-4);(2)植物体内含CF,而动物完全无CF;(3)植物的能量贮备为淀粉,且含量高,动物体的为脂肪,C、H2O含量少(2%硫酸消化 溶解物(纤维素) 残渣1(木质素、硅酸盐) 500,2h灰化 逸出物 残渣2 (酸性洗涤木质素ADL) (灰分,即硅酸盐)NDF-ADF=半纤维素ADF-残渣1=纤维素残渣1-残渣2=木质素5粗灰分饲料完全燃烧后的残渣,主要是
23、矿物元素及其盐类,有时有少量泥砂。(二)纯养分饲料中最基础的、不可再分的营养物质叫纯养分,包括蛋白质中的AA,脂肪中的脂肪酸,C.H2O中的各种糖、各种矿物元素、维生素等,测定纯养分的分析方法叫纯养分分析法,需要用更复杂的方法和设备才能进行纯养分分析。纯养分分析比概略养分分析更准确,更能反应饲料的营养价值。三、养分的基本功能1作为结构物质;2作为能源;3作为生理及代谢调节物;4形成产品。四、养分含量的表示方法1表示法(1)以%表示(2)g/kg或mg/kg,g/t(3)ppm/ppb2不同干物质基础的换算新鲜基础(原样基础)绝干基础(全干基础)风干基础(半干基础),通常含水10-15%。将某一
24、基础下的养分含量换算成另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的,须按养分占干物质的比例不变的原则来计算,如:某饲料新鲜基础含CP5%,水分75%,求饲料风干基础(含水10%)下含蛋白质多少?设为x,则x:90%=5%25%x=(5%90%)25%=18%饲料中养分在不同基础的含量养分新鲜基础风干基础全干基础水分0-100一般100DM100-水分100-10100CP/CF/%0-900-900-100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目的要求学习并掌握动物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消化特点及影响饲料养分消化率的诸因素。第一节 饲料的消化性 消化 吸收营养物质(大分子) 简单可吸收形式 组织一、消化方式1物理消化牙
25、齿和消化道运动,反刍动物的反刍。2化学消化主要是酶消化,见表2-1(p10)3微生物消化反刍动物瘤胃内有大量微生物,主要是厌氧细菌和原生动物,正常饲养条件下,内容物中有1011细菌/ml,106原生物/ml。细菌有二类,一类是可利用纤维素、淀粉、葡糖等养分的细菌,另一类是可发酵第一类细菌的代谢产物的细菌。大多数原生动物为纤毛原虫,可吞噬食物和细胞颗粒,并可利用纤维素。微生物消化中,细菌的作用比原生动物更大。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非常重要,饲料内70-85%DM和50%的CF在瘤胃内消化,瘤胃微生物的正常消化取决于瘤胃内环境的稳定,包括下列因素。食物稳定地进入瘤胃以不断提供微生物的作用底物;pH在6
26、-7,通过唾液中的NaHCO3来维持;渗透压接近血浆水平,通过内容物与血液的离子交换完成;温度调节机制使T在38-42。非反刍食物动物盲肠微生物消化也十分重要,特点类似于瘤胃微生物消化。二、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吸收已消化的营养物质经消化道上皮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叫吸收。吸收部位:小肠及瘤胃吸收方式:被动转运 高浓度低浓度(短链脂肪酸、某些水溶性V和无机元素的吸收)主动转运 低浓度高浓度(葡糖和AA吸收)饱饮作用 细胞直接吞噬大分子或离子,如幼龄动物吸收免疫球蛋白三、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1单胃动物:胃肠消化和化学消化为主;2反刍动物:瘤胃消化和微生物消化为主。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一、消
27、化力与消化性1 1 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的能力;2 2 消化性:饲料被动物消化的特性。3用消化率来衡量消化力和消化性消化率=(食入养分-粪中养分)食入养分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消化率高低取决于是动物状况、饲料种类及加工和饲养管理状况。第三章 水目的要求学习并牢记水作为一种养分在动物营养中的极端重要性。第一节 水的性质与作用一、性质(见书P17)二、作用构成体组织;参与养分代谢:吸收、代谢、废物分泌排泄;调节体温;其他作用:润滑、稀释毒物、形成产品。缺水的影响:失水1-2%(体重的),干渴、采食量减退、生产下降; 8%,严重干渴,食欲丧失,抗病力减弱; 10%,生理失常,代谢紊乱; 20%,死亡。
28、失掉全部脂肪,半数蛋白质和40%体重,仍可生存。第二节 水的代谢一、水的来源饮水,即需水量;饲料水,变幅大;代谢水,见书P19,表3-4,表3-5二、水的排泄1肾脏,以尿液形式随体内代谢废物一起排出。2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散发体内产生的过量的热。3呼吸,以蒸汽的形式随CO2排出。4消化道,以粪的形式随未消化物质一起排出。5形成产品,产1kg牛奶,排水0.87kg,产1g蛋排水0.7g。除此之外,体水在消化道内存在大量的重吸收,。见饲养学P67,图8-1三、体水平衡的调节受N-体液调节加压素,促进水吸收;抗利尿素,促进水吸收;醛因酮,促进水吸收。体水平衡的例子P20,表3-6第三节 水的需要量饮水
29、品质一、需要量,见书P21,表3-7二、影响因素动物种类,生产性能,日粮成分(随CF、蛋白质、矿物质增加需水增加),环境因素,健康状况。三、水的品质饲养学P69,表8-4,表8-5;本书中P18表3-1第四章 蛋白质营养目的要求比较学习并掌握反刍与非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原理及其异同,掌握蛋白质品质的有关概念和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的理论知识,了解蛋白质周转代谢。第一节 蛋白质组成及营养作用一、组成结构1元素组成:P232氨基酸:P24表4-2二、营养生理作用1构成体组织2形成生物活性物质3修补体组织4供能5产蛋产奶第二节 单胃动物蛋白质营养一、消化吸收1消化酶单胃动物的蛋白质消化在胃和小肠上部进行
30、,主要靠酶消化。消化酶有三个来源:胃粘膜、肠粘膜和胰腺,刚分泌出来的为酶原,水解一个短肽后被激活,主要过程为: HCl 胃粘酶原 胃蛋白质酶 糜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 肠激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肠道中起作用的酶有二种,一种内切酶,从肽链中间水解长肽链为短肽链,二是外切酶,作用于小肽链,水解末端肽链为游离AA,外切酶可分为氨肽酶和羧肽酶两种。幼龄反刍动物可分泌凝乳酶于真胃中,起凝固乳蛋白作用,降低其通过水解的速度,延长酶作用时间,改进乳蛋白利用率。肠道多种蛋白酶的种类、来源及分解底物与产物如下表:消化道主要蛋白酶类(见饲料学P12)2消化过程从胃中开始消化,天然蛋白不能被消化酶消化,因其特异有序的
31、立体结构可阻止消化酶的作用,蛋白质变性后可使有顺变无序,增加对酶的敏感性。HCl和加热可使蛋白质变性,HCl处理变性后对胃蛋白酶更敏感。消化过程:胃蛋白酶和HCl 十二指肠胰酶(碱性)蛋白质 大分子多肽 小分子多肽(2-6AA)+游离AA刷状缘(肽酶) 游离AA未消化蛋白质进入大肠,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AA,N及其他含N物质,大部分不能被利用,但草食动物盲肠和结肠可消化50%的日粮蛋白质。3吸收AA的吸收主要在小肠上部完成,为主动吸收,VB6可提高正常AA的转运,有三个转运系统分别转运碱性、酸性和中性AA,三个系统各有不同载体:同一类AA之间有竞争作用,但不影响另一类AA吸收。各AA吸收速度顺
32、序为:L-AA高于D-AACysMetTryLeuPheLysAlaSerAspGlu4影响消化吸收的因素影响消化酶活性的因素动物年龄:(时间效应)蛋白质的水解:(底物诱导效应)日粮矿物元素水平:(酶激活剂)蛋白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剂)饲料加工:(加热过度发生Maillard反应)饲养管理:(补饲,底物诱导效应)影响吸收的因素:AA平衡 :肠粘膜状态二、AA营养1EAA与N-EAA动物(猪、狗、猫、人、大鼠等)EAA相似Arg、His、Lys、Met、Ile、Leu、Phe、Thr、Try、Val。Arg对猪是非必需AA。幼畜不足,生长猪可合成需要量的60-70%,成年猪可全部合成,非EA
33、A对生命生存不必要,但对最大生长率必要。对禽EAA有11种,上述10种+甘。Glu、Ser、Pro是半必需AA。大部分EAA除Lys和Thr外,均可用其-羟基类似物来代替,动物不能体内合成EAA的碳骨架,但可将NH2转移到这些C骨架上。非EAA概念非EAA绝大部分由日粮提供,不足部分才由体内合成。EAA可能转化为非EAA,如MetCys、PheTyr、GlySer,因而增加这些非EAA的供应量可减少EAA需要量,如对猪禽,胱可满足50%的Met需要,Tyr可满足30%的Phe的需要量。非EAAEAA=6040或55452限制性AA概念,见书P31-32限制性AA确定量法与参比蛋白比较,求出化学
34、比分(见原稿)与需要量比较求出满足需要的程度(见饲料学P14表2-3)常用饲料LAA顺序(见书P14表2-4)3EAA的作用与蛋白质互补作用(效应)EAA作用及缺乏症AA互补作用,多种饲料混合使用可起到AA取长补短作用,互补的时间效应(见原稿)。AA互补的实践意义。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一)AA平衡概念AA平衡理论水桶理论AA缺乏 一种或几种不能满足需要AA拮抗 Lys-Arg、Val-Ile-Leu、Thr-Try,添加可克服AA中毒 一种或几种大大超过需要量,其它作用不能被添加另一种AA所克服AA不平衡的影响 猪(饲养学P15表2-5),鸡(营养学P36表4-10,2-6)(二)理想蛋白1概念2IP的AA组成表达方式:g/16gN,EAALys(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