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生物绪论一 选择题1 下列描述微生物的共同特征中,不正确的一项 是A个体微小 B 分布广泛 C种类繁多 D可无致病性 E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2 . 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 B .放线菌 C.衣原体 D.真菌 E.立克次氏体3 对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结构, 正确的描述是 A有细胞壁但不含肽聚糖 B 有细胞膜且含有固醇 C含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 D细胞核内含染色体遗传物质 E核质为裸露环状 DNA,无核膜4 巴斯德(Lou is Pa s te u r)氏应用曲颈瓶试验,做 出的贡献是A发现了病毒 B 驳斥了自然发生说 C 证明了微生物可致病 D提出细菌的分类系统 E
2、认识微生物的结构5 导致菌群失调症,是因为改变了正常菌群的 A.营养条件 B .遗传特性 C.耐药性 D.组成和数量 E.增殖方式6 .下列传播方式中,不属于粪-口传播途径的是 A经食物传播 B 经水传播 C 间接接触传播 D经土壤传播 E经污染的餐具、便具及玩具等传播7 .一旦发生数例医院感染患者,为控制疫情继续蔓 延,应采取的主导措施是A立即封锁该医院,进行消毒灭菌 B 将患者转入其他医院诊治 C 采取相应的切断传播途径措施 D为医患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E给予抗生素预防投药8 .医务人员在诊疗患者过程中应进行标准化洗手, 下列情况中,不需要洗手的 是A为患者体检前 B 为患者体检后 C 进
3、入隔离病房前 D处理医疗废弃物前 E离开重症监护病房(IC U)后9 .目前引起实验室感染最常见的微生物是 A细菌 B 立克次氏体 C 病毒D枝原体 E真菌 10 .高压蒸汽灭菌法, 不正确的描述是A.灭菌效果最可靠 B .适用于对耐高温和耐湿物品的灭菌 C.可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D.通常灭菌压力为 2 .05 kg /c m 2 E.通常灭菌温度为 121 .3 11 .白百破三联疫苗的组成是A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B 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灭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C 白喉灭活菌苗、百日咳灭活菌苗、破伤风类毒 素 D白喉活菌苗、百日咳活菌苗、破伤风灭活菌苗 E 白
4、喉灭活菌苗、百日咳活菌苗、破伤风灭活菌 苗12 .下列药物中,不是抗病毒药物的为 A人工合成核苷类似物 B 三环胺类似物C干扰素 D细胞因子 E抗生素13 .干扰素(IFN)的作用机制,不包括 A免疫调节作用 B 抗细胞分裂和增殖作用 C广谱抗病毒作用 D抑制活化癌基因的复制和表达 E特异性免疫作用14 . 以下抗病毒药物中,首选的抗流感病毒药物是A.阿糖腺苷B . 叠氮脱氧胸苷(AZT) C.拉米夫定(3 TC) D.三氮唑核苷(病毒唑)E.金刚烷胺(a m a n ta d in e ) 二名词解释1 m ic ro o rg a n is m 2 n o rm a l m ic ro b
5、 io ta 3 d y s b a c te rio s is4 o p p o rtu n is tic m ic ro o rg a n is m 5 .fa c e s -o ra l tra n s m is s io n6. .o u tb re a k7. .p a n d e m ic8. . b io te rro ris m 9 . d is in fe c tio n 10 . s te riliza tio n 11 . to xo id12. . in te rfe ro n(IFN) 三问答题1 .请列表比较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 型等三大类微生物的生物学性
6、状。2 . 何谓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 请简述其发生 机制。3 .请简述柯赫氏(R o be rt Ko c h)对医学微生物学 的历史贡献以及 Ko c h s 病因推论 四准则。4 .请概述实验室感染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5 . 请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 区别。6 .请列表对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特点进行比较。答案与题解 一 选择题1 .E 2 . D 14 .E 3 .E 4 .B 5 .D 6 .D 7 .C 8 .D 9 .C 10 .D11 .B 12 .E 13 .E二 名词解释1 微生物(m ic ro o rg a n is m ), 为存在于自然界 的形体微小、
7、数量繁多、肉眼 看不见,必须籍助 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上千倍, 才能观察到 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2 正常微生物群(n o rm a l m ic ro b io ta ),包括细 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种微生 物,按其致病性分为 非致病微生物、机会性致病微生物和致病微生物。 人类体表 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均存在大量的 多种微生物,其中皮肤、口腔、胃肠道和 女性泌 尿生殖道为人体的四大微生物库。3 菌群失调症(d y s b a c te rio s is ),人体各部位正 常微生物群是相对的、可变 的和有条件的。一旦 宿主的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 生素,以 及寄
8、居的微生物群移位等,均有可能造 成生态失调或菌群失调症。4 机会性致病菌(o p p o rtu n is tic m ic ro o rg a n is m ),正常菌群在 正常寄居部位 和正常情况下并不引起疾病,但是当正常菌群成员改变定居部位,或机体的免疫 功 能降低等特殊情况下,正常菌群就会引起感染,所 以称它们为机会性致病菌。5 粪-口传播(fa c e s -o ra l tra ns m is s io n )或消化 道传播,包括经水传播、经食 物传播及间接接触 传播。6 .暴发(o u tb re a k),指在一个单位或局部地区在 短期内(通常在某感染病的 一个潜伏期内)出现
9、多例同种病例,如果是一次暴露的同源流行,则同 种病例均 集中在该病的最短至最长潜伏期之内, 且病例的发病时间呈近似正态分布。7 .大流行(p a n d e m ic ),指少数传播迅速的烈性感 染病,如甲型流行性感冒、 霍乱、肺鼠疫等,在 短期内急剧传播并流行,其范围超出国界甚至洲界 波及大量 人群的严重疫情。8 .生物恐怖(主义)(B io te rro ris m ),指故意使病原 生物或其毒素播散,导致易 感人群染病或中毒, 从而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社会的安全与安定,达到 政治或 宗教信仰目的为宗旨的破坏行为。生物战 是国家行为,其范围大一些。9 消毒(d is in fe c tio
10、n ) ,指杀灭物体上病原 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 孢及非病原微生 物的方法。10 灭菌(s te riliza tion ) ,指杀灭物体上所有 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 微生物和芽孢 的方法。通常用物理学方法达到灭菌的目的。11 .类毒素(to xo id ) ,为细菌外毒素经 0 .3 0 .4 甲醛液处理后,其毒性 消失,但仍保留抗原 性的生物制品,如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 类毒素与 灭活菌苗混合接种时,还能发挥免疫佐 剂的功能,如白(喉)百(日咳)破(伤 风)三 联疫苗。12 .干扰素(in te rfe ro n IFN) ,是在病毒、细 菌内毒素等诱生剂作用下,
11、诱导 宿主细胞产生的 一种具有抗病毒活性、 免疫调节作用及抑制肿瘤 细胞生长的糖蛋 白,是一种细胞因子。三 问答题 1 .请列表比较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等三大类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2 何谓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 请简述其发生 机制。 宿主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正常菌群各成员 之间, 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 状态。一旦这 种平衡被打破,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变 化就出现了菌群 失调, 若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 临床症状和体征, 就称之为生态失调或菌群失调。 其发生机制包括:(1 ) 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 生素:在抑制致病菌的同 时也抑制了正常菌群中 的敏感菌,使耐药
12、菌过度增殖,出现菌群失调。(2 ) 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内分泌失调:恶性肿瘤、 长期糖尿病等疾病使全 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 导致正常菌群中某些菌过度生长,形成菌群失调。3 请简述柯赫氏(R o be rt Ko c h)对医学微生物学 的历史贡献以及 Ko c hs 病因推 论四准则。 德 国细菌学家 R o b e rt Ko c h (1843 1910 )于 1875 年创立细菌的固体培养基 和细菌染色法,从而可 从外环境中、患者体内或粪便等排泄物中,分离培 养和纯 培养细菌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以及进行动 物实验性感染研究。此后 10 余年间, 他先后发 现炭疽芽孢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霍乱弧
13、菌等多种 对人和动物的致病 菌,并且提出了生物性病因假 设 即 病 因 推 论 的 Koc h s 准 则 (Ko c h s p o s tu la te s ):从患者体内可分离出病原体和进行纯培养;在其他病患者或健康个体内未发现此种病原 体;经动物实验能复制出此病;从实验所复制的该病患动物体内, 又可重新 分离出此种病原体。4 .请概述实验室感染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 实验室内病原体可通过呼吸道、 消化道及皮肤黏膜, 或通过直接接种如针头、 刀剪等利器刺 伤,或媒介昆虫叮咬及实验动物咬伤等进入人体。 多种实验操作可 使病原体形成气溶胶,引起呼吸 道传播,易形成气溶胶的操作主要有细菌接种
14、、 标 本涂片、匀浆振荡、混合标本、离心操作开启安普 及注射、使用移液管及倾倒 液体标本等。一些不 良卫生习惯和操作,如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吸烟、 用嘴吸 移液管及意外被液体标本溅入口腔和眼结 膜内等,可引起消化道传播。 实验室感染的预防 措施: (1 )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医学安全 防 护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 (2 )对实验室严格管理,认真执行规章制度,杜 绝 有章不循形同虚设。(3 ) 必 要 的 安 全 防 护 设 施 ( 其 重 要 性 之 权 重 约 占 30 %) 必备的主要设施有,生物安全柜(, 级), 高压蒸汽灭菌器等设备;生物 安全实验室设 施,b io s a
15、fe ty le ve l(B S L)1 4 级;乳胶手套、 口罩、密封塑 料离心管、专用污物袋等耗材,防 护面具、移液管助吸器、垃圾储运桶等器 材等。 5 . 请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6 . 请列表对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特点进行比较选择题细菌学总论5 . 细菌的“核质以外遗传物质”是指 A. m R NA.B . 核蛋白体1 与动物细胞结构相比较,细菌所特有的 一种重要结构是A. 核糖体(核蛋白体) B . 线粒体C . 高尔基体 D. 细胞膜E. 细胞壁2 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结构是 A. 鞭毛B . 菌毛 C . 纤毛D. 荚膜E. 轴丝3 与内毒素有关的细菌结构是 A.
16、 外膜B . 核膜C . 线粒体膜D. 荚膜E. 细胞膜4 在细菌生物学特性中,与芽孢有关的是 A. 抗吞噬B . 产生毒素 C . 耐热D. 粘附于感染部位 E. 侵袭力C . 质粒D. 异染颗粒 E. 性菌毛6 . 细菌归属于 A. 动物界B . 植物界C . 原生生物界 D. 真菌界E. 原核生物界7 . 大多数细菌的代时,所需时间为 A. 5 10 m inB . 20 30 m in C . 60 80 m in D. 18 24 hE. 33 h8 .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是 A二分裂B 有丝分裂 C 孢子生殖 D复制 E出芽9 . 为了从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到单个菌落,应 将标本接种到
17、A液体培养基中 B 半固体培养基中C固体培养基中 D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中 E高渗透压培养基中10 . 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以合成的产物是 A. 抗毒素B . 干扰素C. 生长因子 D. 热源质E. 类毒素11 . 产生毒素与噬菌体有关的细菌是 A. 大肠埃希氏菌B . 白喉棒状杆菌 C. 霍乱弧菌D. 产气荚膜梭菌 E. 破伤风梭菌12 . 前噬菌体是指 A已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B 尚未感染细菌的游离噬菌体 C进入宿主菌体内的噬菌体 D成熟的子代噬菌体 E尚未完成装配的噬菌体13 . 不是噬菌体特性的一项为 A. 专性细胞内寄生 B 具备细胞结构 C由衣壳和核酸组成 D个体微小
18、E以复制方式增殖14 . 下列有关噬菌体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噬菌体基因可与细菌 DNA 发生整合 B 可用噬菌体进行细菌鉴定 C细菌带有噬菌体后发生的性状改变,均称为溶源性转换D噬菌体溶解细菌后,可形成噬斑 E可用噬菌体作载体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 15 . 有关质粒的叙述,不正确的为 A质粒是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 B 质粒是细菌必备结构 C 质粒不是细菌必备结构 D质粒是双股环状 DNA E质粒可独立存在于细菌体内16 . 与细菌耐药性有关的遗传物质是 A. 异染颗粒B . 毒性噬菌体 C . 质粒D. 细菌染色体 E. 性菌毛17 . 转导与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点是 A. 以噬菌体为载体B
19、. 转移的遗传物质为供体菌的 DNA C . 有关的噬菌体均为缺陷型D. 可由雌性菌变为雄性菌 E. 通过性菌毛连接沟通18 . 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代谢产物是 A. 毒素B . 血浆凝固酶 C . 热原质D. 细菌素E. 透明质酸酶19 . 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A. 菌毛B . 荚膜C . M 蛋白D. 血浆凝固酶 E. 透明质酸酶20 . 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 A. 特异性多糖B . 脂多糖C . 核心多糖D. 脂质 A E. 脂蛋白21 . 关于内毒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来源于革兰氏阴性菌B . 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C . 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D. 性质稳定,耐热E. 菌体死亡
20、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22 . 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A. 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 B . 可制备成类毒素C . 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 D. 化学组成是脂多糖E. 耐热23 . 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A. 伤寒沙门氏菌B . 霍乱弧菌 C . 肉毒梭菌D.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 脑膜炎奈瑟氏菌24 . 抑制细胞蛋白合成的外毒素是 A. 白喉毒素B . 耐热肠毒素 C . 霍乱肠毒素D. 破伤风痉挛毒素 E. 不耐热肠毒素25 . 决定微生物毒力的因素,不包括 A微生物的表面物质 B 细菌分泌的酶 C内毒素和外毒素 D进入机体的微生物数量 E微生物繁殖对宿主的危害26 . 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表面结构是 A
21、荚膜B 普通菌毛 C性菌毛 D鞭毛 E磷壁酸27 . 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A. 补体B . 溶菌酶 C . 抗生素 D. 防御素E. 白细胞介素28 . 构成机体固有免疫的因素,不包括 A. 皮肤与黏膜的屏障作用B . 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C . 细胞因子如白介素、干扰素等D. 正常组织和体液中抗菌物质的作用E. 乳汁中 S Ig A 的作用29 . 应用细菌的生化反应进行鉴定细菌的根据是A .酶活性不同B . 酶含量的差异 C. 毒素的种类D. 毒素含量的差异E. 分解代谢产物的不同30 . 只需经过镜检可以确诊的细菌感染是 A. 鼠疫菌感染B . 布氏菌感染 C .
22、结核菌感染D. 百日咳菌感染 E. 痢疾菌感染31 . 为提高镜检率需对标本进行浓缩处理的细菌是A. 炭疽杆菌 B . 结核杆菌C . 痢疾志贺氏菌 D. 铜绿假单胞菌 E. 幽门螺杆菌32 . 采集双份血清对细菌感染做出诊断的方法是A. 特异性抗体检查法 B . 分子生物学法C . 生物化学法 D. 药敏试验法 E. 动物试验法33 . 采集细菌标本要避免杂菌污染应注意 A. 标本采集部位B . 标本采集时间 C . 标本采集方式 D. 标本采集温度E. 标本采集的无菌操作34 . 药敏试验的主要目的,不在于 A. 测定药物体外杀菌作用B . 进行耐药菌株筛选 C . 分析药物成分D. 指导
23、临床用药E. 监测耐药菌流行趋势35 . 病原性真菌的培养应选用 A. 沙保氏培养基B . 罗氏培养基C . 亚碲酸钾培养基 D. 巧克力色培养基 E. 碱性培养基36 . 下列培养微生物的方法中,不适于培养动 物病毒的方法是A 鸡胚培养B 人工合成培养基培养 C 二倍体细胞培养D 器官培养 E 动物培养37 . 不能作为病毒在细胞内生长繁殖指标的 一项是A 致细胞病变作用 B 红细胞凝集C 干扰现象D 细胞培养液变混浊E 细胞培养液 P H 改变38 . 下列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检测病毒蛋白的 方法是A 原位杂交 B 点杂交C S o u the rn b lo t D We s te rn
24、b lo t E No rth e rn b lo t二 名词解释1. . p la s m id2. . L-fo rm o f b a c te riu m 3 . c o lon y4 .e n d o tox in 5 . e x o to x in6 . tra n s fo rm a tio n 7 . tra n s d u c tio n8. . c o n ju g a tion9. . viru le n t p ha g e10. . o p po rtu n is tic p a th o g e n 11 . s e p tic e m ia三 问答题1 试比较革兰氏
25、阳性(G+)菌与革兰氏阴 性(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2 请简述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某些 抗生素及其抑菌或杀菌作用的机制。3 . 根据培养基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 几类?每类各举一种常用培养基。4 . 请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5 . 进行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时,判定结果 应注意的问题。答 案一 选择题1 .E 14 .C 25 .D 2 .A 3 .A 4 .C 5 .C 17 .A 28 .E6 .E 18 .D 29 .E 7 B . 8 .A 9 .C 20 .B 31 .B 10 .D 21 .B32 .A 11 .B 22 .B 33 .E 12 .A 23 .
26、C 34 .C 13 .B 24 .A35 .A 15 .B 26 .C 16 .C 27 .C 19 .E 30 .C 36 .B 37 .D38 .D所发现, 故称细菌 L 型。 在适宜条件下,多数 细菌 L 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3 . 菌落(c o lo n y ),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 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 团。4 . 内毒素(e n d o to x in ),即革兰氏阴性菌细胞 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类脂 A, 当菌体死亡 裂解后才释放出来。5 .外毒素(e x o to x in ),是由革兰氏阳性菌和少 数革 兰 氏阴性菌 在生长代谢过程 中 释 放至 菌体 外
27、、具有选择性毒性作用的蛋白质。6 . 转化(tra n s fo rm a tion ), 受体菌直接摄取 供体菌游离的 DNA 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的过程。7 . 转导(tra n s d u c tio n), 以噬菌体为媒介, 将供体菌 DNA 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 使受体菌获 得新的遗传形状。8 . 接合(c o n ju g a tio n ),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 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质粒或染 色体 DNA)从 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称为接合。9. . 毒性噬菌体(viru le n t p h a g e ),能在宿主菌 体内独立复制增殖并最终导致宿主 菌裂解死亡的 噬菌体,称为
28、毒性噬菌体。10. . 机 会 性 致 病 菌 (o p p o rtu n is tic p a th o g e n ),介于致病菌与非致病菌之间,有些 正 常菌群中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特定条 件下可致病,称为机会性致 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11 . 败血症(s e p tic e m ia ),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 性代谢产物, 引起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三 问答题二 名词解释1 质粒(p la s m id ),是细菌除核质之外的遗 传物质,结构为 d s DNA,具有自我 复制功能。 它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性、毒力等。2 细菌 L 型(
29、L-fo rm o f b a c te riu m ),有些 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 下, 可部 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此现象首先由 Lis te r 研究2 肽聚糖为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凡能破 坏其分子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药物,均具有杀菌或 抑菌作用。例如,青霉素、头孢菌素能抑制革兰氏 阳性菌肽聚糖五肽交联 桥的连接,万古霉素、杆 菌肽可抑制肽聚糖四肽侧链的连接,磷霉素和环丝 酸胺可 抑制聚糖骨架的合成,溶菌酶和葡萄球菌 溶素本身是 N乙酰胞壁酸酶,能水解聚 糖骨架 的 1 ,4 糖苷键,导致细胞壁的高渗屏障被破 坏。3 . 根据培养基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5 类 (1 )
30、基础培养基:含大多数细菌生长所需要的 基本营养成分,如肉侵液培养基。 (2 )营养培养基: 在基础培养基上添加一些其他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如血琼脂 培养基。 (3 )鉴别培养基:以鉴别细菌为 目的而配制的培养基,如双糖铁培养基。 (4 )选择 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能 抑制某一类细菌生 长,而有利于另一类拟分离细 菌的生长,如 S S 琼脂培养基。 (5 )厌氧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还原剂以降低培养基的氧化还原 电势,并以 石蜡或凡士林封口、隔绝空气,造成 无氧环境,如疱肉培养基。4 .5 . 由于血清中某种抗体的出现及其效价的高 低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 行细菌感
31、染的 血清学诊断时,判断结果需考虑到以下问题: 健康人由于隐性感染或近期预防接种等原因,体内 抗体效价可相对增高; 患者感染早期可因抗体应 答尚未建立,而表现为抗体效价低于诊断标准。因 此应 取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或间隔 1 2 周的双份血清标本进行检测,通常只有当后 者的抗体效 价比前者升高 4 倍或 4 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感染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抗体效价可无明显升高, 因此对抗体效价低于诊 断标准的病例, 也不能轻易否定, 而应密切结合 临床表现, 并根据其他检作出判断。病毒总论一、 选择题1 . 病毒的基本结构为 A. 核酸B . 须触 C . 包膜D. 核衣壳E.
32、刺突 2 下列有关病毒体的概念,错误的是 A. 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B . 细胞外的病毒结构 C . 具有感染性D. 包括核衣壳结构E. 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病毒组装成分 3 对于病毒生物学性状,错误的描述是 A.专性细胞内寄生B .只含有一种核酸 R NA 或 DNA C .形态微小,可通过滤菌器 D.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结构 E.在宿主细胞外进行病毒组装 4 有关病毒的成分和功能,与蛋白质无关的 是A.保护作用 B .吸附作用C .脂溶剂可破坏其敏感性 D.病毒包膜的主要成分 E.免疫原性5 . 朊粒的化学成分是 A. 核酸、蛋白质B . 核酸、蛋白质、类脂 C . 核酸D. 活性蛋白质E. 类
33、脂 6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 TV)对病毒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中,不正确的一条是 A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B 病毒基因组核酸类型和结构C 病毒衣壳的对称类型 D病毒致病性强弱 E病毒又无包膜结构 7 用以判断病毒有无包膜的根据是 A致病性的强弱 B 对高温的抵抗力 C对石炭酸的抵抗力 D病毒的浮力密度 E对脂溶剂的敏感性8 .关于以“出芽”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病毒 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成为杀宿主细胞的病毒B . 编码的蛋白抗原可整合到宿主细胞膜上C . 病毒的包膜含有宿主细胞膜的脂类和糖 类物质D. 为有包膜病毒E. 病毒可形成多核巨细胞 9 .不是基因组分节段病毒的特点为A. 基因组为单股
34、负链 R NA(-s s R NA) , 每一节段为一个基因 ,编码一种 病毒蛋白B . 病毒携带有 R NA 多聚酶 C. 基因组为感染性核酸D. 因为病毒基因组的基因重排,使之易发生变异E. 基因组分节段数可多少不一 10 .关于病毒的概念,错误的是A. 在细胞外的病毒不能产生能量B . 在细胞外的病毒不能合成蛋白质C. 在细胞外的病毒不能合成自身所需的复制酶D. .需降解宿主细胞的 DNA,才能获得病毒核酸E 需要宿主细胞膜成分,构成病毒的包膜 11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周期,包括 A. 吸附和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B .吸附和脱壳、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C . 吸附
35、和接合、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D.特异性结合、脱壳、复制、组装与释放 E.结合、复制、组装与释放 12 . 下列病毒中, 基因组可直接作为 m R NA的 3 种病毒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B .脊髓灰质炎病毒、AIDS 病毒、麻疹病毒 C . 脊髓灰质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新型肠道病毒D. 脊髓灰质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13 .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部位在A. 染色体 B . 质粒C . DNA 或 R NAD. DNAE. R NA 14 .属于病毒基因突变的是 A. 交叉复活B . 互补作用 C . 表型混合D. 温度
36、敏感性变异 E. 干扰现象15 .易发生基因重排的病毒是 A. DNA 病毒B . R NA 病毒C . 包膜病毒 D. 肿瘤病毒E. 基因组分节段的病毒 16 .不属于遗传性变异的是 A. 温度敏感性变异B . 表型混合 C . 基因重组D. 缺损性干扰突变 E. 基因重排17 .甲型流感病毒易于变异的原因是 A. 基因重排B . 表型混合 C . 基因重组D. 缺损性干扰突变 E. 交叉复活18 .病毒可通过以下哪种途径在体内传播 A胎盘或产道传播B 沿神经传播 C 虫媒传播 D水平传播 E消化道传播 19 .干扰素诱生剂,包括 A几乎所有的病毒B 只有 R NA 病毒C 除 DNA 以外
37、的其它病毒 D少数具有感染性核酸的病毒 E除细菌、立克次氏体以外的微生物 20 .病毒抑制细胞 m R NA 转译,是由于 A病毒合成 R NA 酶 B 病毒诱导干扰素生成C病毒 m R NA 转译效力强 D病毒使细胞形成新抗原 E病毒基因整合入细胞染色体 21 .可产生 干扰素的细胞是 A淋巴细胞B 成纤维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郎罕氏细胞22 .抗体对病毒阻抑作用的机制,主要是 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 B 诱导干扰素产生 C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 D中和病毒的毒素 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二 名词解释 1 . v iru s2. . c a ps id3. . e n ve lo p e
38、 4 . DNA viru s5. . R NA viru s6. . re tro viru s e s 7 . re p lic a tio n 8 . tra n s la tio n 9 . c o d in g10. v iru le n c e va ria tio n11. .te m p e ra tu re s e n s itive m u ta n ts 12 .g e ne tic re c o m b in a tion13 .g e n e tic re a s s o rtm e n t 14 .v ire m ia15. .in a p p a re n t i
39、n fe c tio n 16 .h o rizo n ta l tra n s m is s io n 17 .ve rtic a l tra ns m is s io n三 问答题 1 .简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2 .简述 IC TV 进行病毒分类的主要依据。3 . 简介病毒侵入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的周期或过程。4 .简述理化因素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5 .请解释病毒的互补作用(c o m p le m e n t)。6 . 请 对 病 毒 的 基 因 复 活 (g e ne tic re a c tiva tio n )进行解说。7 .简述病毒的感染程序。8 .抗病毒感染免疫都包括哪些
40、因素?9 .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特点是什么? 干扰素 分几类, 各类干扰素分别由哪种细胞 产生?10 .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 的作用各有何特点?答案与题解 一选择题1 D 2 .E 3 .E 4 .C 5 .D 6 .D 7 .E 8 .A 9 .C 10 .D11 .A 12 .C 13 .C 14 .D 15 .E 16 .B 17 .A 18 .B 19 .A20 .C 21 .A 22 .C二 名词解释1 .病毒(viru s ),为形体微小(以 nm 为测量单 位,lnm =10 -9 m 即 1 /l 000 m 。)、 结构简单、 仅含有一种核酸 DNA 或 R
41、NA,具有超级寄生性, 必须在电子显微镜 下放大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 到的非细胞型微生物。2 .衣壳(c a p s id ),为包裹病毒核酸内芯的蛋白 质衣壳,它保护并维持病毒的形 态并具有生物学 性状。3 .包膜或囊膜(e n ve lop e ),是某些病毒包裹在 衣壳外的厚而疏松的特殊结构, 由糖蛋白和类脂 质构成,它与病毒吸附宿主细胞的功能有关。4. .DNA 病毒(DNA viru s ), 病毒核酸类型为 DNA 的病毒, 包括: 双股 DNA (1 ) 病毒的 有包膜的双股线状 DNA 病毒, 如疱疹病毒科病 毒,无包膜双股线状 DNA 病毒,如腺病毒,有包 膜 的 双 股 环
42、 状 DNA 病 毒 , 如 人 乙 型 肝 炎 病 毒(HB V) , 无包膜双股环状 DNA 病毒,如乳多 空病毒; (2 )无包膜单股线状 DNA 病毒, 如 人类微小病毒 B 19 以及新发现的经输血传播的 病毒 TTV; (3 )有包膜复合型 DNA 病毒,如 痘类病毒等。5. .R NA 病毒(R NA viru s ),病毒核酸类型为 R NA 的病毒,包括:(1 )单股正 链 R NA(s s R NA) 病毒,其中有包膜的线状 s s RNA 病毒,如披膜病 毒科的风疹病 毒,冠状病毒科病毒,逆转录病毒 科的 HIV 等和黄病毒科病毒,如 HCV、黄热 病 毒,流行性乙型脑炎
43、病毒、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等;无包膜的线状 s s R NA 病毒,如小 R NA 病 毒科病毒,包括肠道病毒属中脊髓灰质炎病毒、新 型肠道病 毒等,嗜肝 R NA 病毒属中人类甲型肝 炎病 毒等和嵌杯 样病毒科的戊型 肝炎病毒 等。(2 )单股负链 R NA(-s s R NA)病毒,其中有包 膜的线状-s s R NA 病毒,如 基因组分 7 8 个节 段的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副粘病毒 科的麻疹 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 道合胞病毒等,弹状病毒科的狂犬病病毒 等和布 尼雅病毒科基因组分 3 个节段的汉坦病毒属病毒 等;有包膜的闭合环状 -s s R NA 病毒,如丁
44、型肝 炎病毒(HDV)(3 )无包膜的线状 d s R NA 病毒, 其基 。 因组分为 10 12 个节段,如呼肠孤病毒 科的轮状病毒等。6 . 逆转录病毒(re tro viru s e s ),为一大类型自 身 含有逆转录酶( 即 R NA 依赖 的 DNA 聚合 酶) ,通过逆转录过程进行复制的病毒,包括: (1 )R NA 病 毒的 逆转 录科病毒, 如 AIDS 病 毒(HIV)及人类嗜 T 细胞病毒(HTLV)等;(2 )DNA 病 毒的嗜肝 DNA 病毒科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 V)等。7 . 复制(re p lic a tio n ), 指病毒在其敏感的活 细胞内, 由病毒基因组指导生物合成,并在细胞 内组装及成熟释放子代病毒的增殖过程。8 .翻释(tra ns la tion ),指 DNA 病毒和 R NA 病毒在复制中,均要转录成 m R NA,再指导编码 出病 毒蛋白( 结 构蛋白和功能蛋 白) , 即通过 m R NA“翻释” 出病毒基因的遗传密码和病毒体 的性状。9 .编码(c od in g ),指基因组结构中,能指导翻 释蛋白质的基因区域,按照编 码原则,每 3 个一 组核苷酸(称为三联密码子)表达 1 个氨基酸。 在病 毒的基 因组编码 区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