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和《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背诵版.docx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989027 上传时间:2024-03-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和《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背诵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和《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背诵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和《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背诵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和《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背诵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和《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背诵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14广西教师招聘考纲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和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梳理摘要)第一部分:教育学一、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1、了解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一)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产生与知识的积累、政治统治对人才的现实需要等条件的具备,学校专门的教育机构开始产生。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的主要标志。根据考证,人类最早的学校大约萌芽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世界上最早出现文字的地方。不过,叶澜等学者也明确指出,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古埃及,而欧洲最早的学校也是出现于欧洲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古希腊。根据传说,中国早

2、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雏形。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不过,有学者也指出,我国真正的学校正式出现于商朝。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此时的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统称“六艺”。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据说孔门弟子三千,可见规模之大。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齐桓公时期有田齐主持创办的稷下学宫

3、(又称稷下之学,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促进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我国开始实行科举制度,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况,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思想和人格的限制。唐朝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是“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二馆”是指弘文馆和崇文馆)。此外,在唐朝最早产

4、生了书院这种教育机构,并由此构成了之后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三种主要形态官学、私学、书院。宋代以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不仅成为宋代及以后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人们不仅在思想上受到钳制,而且文学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才被废除。(二)我国学校教育的现状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电气化革命在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政治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最强大的三股潮流。在这样的背

5、景下,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平民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现代社会的教育呈现出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创新性)、国际性(全球性)等全新的特征。(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与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

6、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使人们日益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这一特征的基本含义: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与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要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5)现代教育的革命性(创新性

7、)是指现代教育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方面都在不断地革新或创新。现代教育的革命性源于现代生产与生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本性是不断创新的,因而教育也处于不断的革新之中。(6)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全球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方面的实质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20世纪后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对“终身

8、教育”这个概念进行的最早表述出现于1919年英国针对成人教育的成人教育报告建议书中。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利克利出版了第一本终身教育的专著终身教育,初步明确了终身教育的本质含义,同时也提出终身教育理论架构的初步设想。20世纪607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保罗朗格朗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系统阐述了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引论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被公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终身教育思想自1960年代形成以来,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概念。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永恒主义

9、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赫钦斯于1968年出版的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的。终身学习是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罗毕会议上所通过的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劝告书正式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1995年,我国在颁布的教育法中首次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终身教育体系”。“活到老,学到老”的非制度化教育正是顺应了教育终身化趋势的要求。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

10、是不正确的。在正确把握终身教育的特征时,我们要注意下面的问题:终身教育这个概念是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的;教育不是在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便告终止,它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终身教育不限于成人教育,它包括并统一所有阶段的教育,而且全面地看待教育;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家庭在终身教育过程的初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教育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当地社会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从儿童与它接触时开始的;中小学、大学和训练中心之类的教育机构固然是重要的,但这不过是终身教育机构的一种;终身教育从纵的方面寻求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终身教育从横的方面寻求教育的统合

11、;终身教育与拔尖主义的教育相反,具有普遍性,它主张教育的民主化;终身教育的特征是,在学习的内容、手段、技术和时间方而,既有机动性,又有多样性;终身教育是对教育进行生动有力的探讨,它促使人们能够适应新的开发,自行变更学习内容和学习技术;终身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可资选择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终身教育有两个领域,即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这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通过终身教育来实现个人或社会的适应机能和革新机能;终身教育实行补正的机能,克服现行教育的缺点;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维持和改善生活的质量;实施终身教育有三个主要的前提条件:提供适当机会、增进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终身教育是把所有

12、的教育组织化的原理;在付诸实施力一面,终身教育提供一切教育的全部的体系。(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离文盲状态的运动。这一运动得到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21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

13、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其内涵包含四个方面:人即目的(人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权利平等原则;教育机会均等;差别性对待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的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在我国现阶段,关注与促进城乡与地区差距的缩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

14、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属于教育现代化的一部分。教育的现代化是教育自身由传统向现代类型的变迁的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特点。教育的现代化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目标和最高目的,具体内容包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制度(包括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前提,而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

15、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6)教育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将本国教育置于世界教育发展的系统之中来确定发展的方向,并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从而使本国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是民族国家,内容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途径是国家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国际教育组织的影响日趋增大,国家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中国开始逐渐融入教育国际化的潮流。2003年,国务院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这是我国第一次就教育国际化问题立法。不过,在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16、保持教育的民族性。我们既不能视教育的国际化为洪水猛兽,也不能一味地在国际化大潮中迷失自我;既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数典忘祖。我们既要追求世界的“和”,又要保持各民族的“不同”。教育是一种民族性的事业,它的发展必然建立在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的基础之上,脱离了民族性的教育是无源之水。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保持文化和教育的独立性对于每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当通过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具有国际视野的同时,具备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意识和能力。(7)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

17、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学习固定的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在教育的信息化背景下,面对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浪潮,教师将丧失之前的“知识拥有者”形象。师生之间将会出现更加积极有效的互动,共同分享着见仁见智的观点也将成为一种常态。有研究者认为,人类教育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发展的,并将原始社会的教育称为“自在教育”阶段,而把古代、近代、现代及当代社会的教育称为“自为教育”。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

18、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

19、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二、 教育学基本原理。 15分1、了解教育的本质。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一方面,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看,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向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人才。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最根

20、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2、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了解教育的功能;理解教育的个体功能。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功

21、能个体功能就是本题/固有功能三、 中小学教育相关知识。 15分1、了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依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答:1)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学生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要求工作必须注意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开展和谐的全面的教育。2)学生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学生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上的年龄特征开展教育工作。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学生身心的阶段,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及速度大体相同但又是可变的,它表现在同一年龄的学生,其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同时又是可为的,另外,教育还应该重视学生身心

22、迅速,健康地发展。4)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5)发展内容和程度的差异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者必须观察,了解其身心方面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倾向,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失地开展教育工作。2、了解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因素人的心理是在一定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或自然前提,它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我们既不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过分夸大遗传的作用。遗传是生物界共有的普遍现象,它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遗传

23、素质。所谓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等等。这些遗传素质是学生心理发展必要的自然前提。具备良好的遗传素质无疑是学生心理获得正常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遗传素质给心理发展设置了某种内部限制,使人不可能任意向某个方向突出地发展其心理品质,同时又给心理发展带来某种内部倾向性,使每个人具有和遗传素质最相适应的心理品质。因此,遗传素质不仅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心理发展的潜在因素。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潜在的因素差异是很微小的。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在各种遗传信息本身的数量

24、和质量的水平上(如有没有某种遗传信息或某种遗传信息的强弱等等),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各种遗传信息的排列组合方式上。从受精卵细胞开始,每次分裂出的细胞核里都出现专一的、特异的、一定数量的、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每个染色体内都贮存着一种遗传物质,其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这些DNA高分子化合物称为基因。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以一定的顺序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它具有遗传信息。由于这些DNA高分子化合物在交换过程中控制着人体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就形成了在遗传素质上的某些变异。许多研究资料指出,在人类中很难找到在遗传结构上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见人在遗传素质上的差

25、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承认并研究这种差异的目的是为了扬长避短,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地挖掘他们遗传素质的潜力。“遗传决定论”者和我们的观点相反,他们否认其他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而过分夸大遗传素质的决定作用。例如,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通过家谱调查法和对四百名左右科学家的家史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非凡的才能主要起因于遗传因子。又如奥国儿童心理学家彪勒(K.Bhler)认为:“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地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着促进或延缓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朱智贤著: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我国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都是遗传决定

26、论的表现。最初,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资产阶级心理学家滥用智力测验,对白人和黑人子女进行了测验,企图证明资产阶级的子女聪明,劳动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子女愚笨,从而为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本国劳动人民和奴役殖民地人民制造理论根据。对于这些理论必须坚决批判。现在的问题是,遗传决定论的流毒有时还在影响我们的某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的认为学习和品德不好的学生本性难移,不能改变。这种观点对于学生,对于教育工作者,都是极端有害的。很多优秀教师取得的教育成果证明,遗传决定论的思想是错误的,是毫无事实根据的。(二)社会环境因素一定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的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27、性。同样,我们既不能完全抹杀社会环境的作用,也不能过分夸大社会环境的作用。学生心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只有生活在人类社会里,他的心理活动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离开人类社会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例如“狼孩”、“豹孩”、“熊孩”等,就是天然提供的实验证明。社会环境的因素是很复杂的,宏观环境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微观环境主要包括:家庭、邻居、亲友、公共场所、学校、民族风俗习惯、社会思潮等等。这些因素都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精神状态等,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在

28、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他们心理的发展方向就有着明显的差别。众所周知,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和特殊才能的发展,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影响是密切相关的。至于学生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更容易从他们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周围的环境影响中得到有力的证明。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由于社会环境不同,各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和所受的教育影响不同,所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都可能产生明显的差别。我们承认并研究社会环境在学生心理发展上的作用,目的是为了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良好环境,促使他们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环境决定论”者和我们的

29、观点相反,他们过分夸大了社会环境的作用,完全抹杀其他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在西方各国家,不少心理学家用同卵双生子进行实验,证明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当双胞胎出生后,有的在同一家庭受教养,有的分开在不同的家庭抚养。结果发现分开抚养的双生子智力发展并不一样。据此,他们声称人的发展主要由环境因素决定。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个体心理年龄特征的作用,否认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环境决定论者,鼓吹资产阶级家庭和帝国主义社会“文明”,劳动人民家庭和殖民地社会“落后”。因此,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子弟聪明,劳动人民子女愚笨,这是赤裸裸地为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效劳。现在环境决定论的流毒依然存在,有些教师片

30、面强调学生家庭环境的影响。认为有些表现不好的学生主要是家庭环境决定的,过分地责怪家长未尽到责任,甚至对这些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失去了教育学生的信心,看不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采取粗暴生硬的方法进行“教育”。这种观点和做法对教育工作都是极其有害的。(三)学校教育因素学生的心理面貌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在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就是说通过学校教育可以排除发展心理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增强发展心理的自觉性和目的性,能根据学生遗传素质的差异和他们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学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它是一种有

31、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影响的过程。它是由一定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对社会环境影响加以选择,组织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并且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给予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说学校教育在学生心理的发展上起着主导的作用。我们强调教育的主导作用,但是绝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比如,教师必须顾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当时的心理状态,决不是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也不能任意决定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教育万能论者的错误就在于抹煞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典型的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曾经公开吹嘘:“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

32、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转引自朱智贤著: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79页。他认为人的心理行为是由刺激、反应构成的,给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他忽视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客观规律。(四)主观能动因素人不论接受社会环境的熏陶或学校教育的影响,都总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人的心理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主观能动因素也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之一,它对学生心理的发展可以起延缓式促进的作用。因为在同样的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是与个人的主观努力分不开的。人的智力和品德都是在后

33、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不从事某方面的实践,就不会形成相应的能力,智力也就得不到发展,优良品德也就培养不起来。知识的多与少,才能的高与低,秉赋的智与愚,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而转化的主要条件是人们在实践中的勤奋努力,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许多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科学家、革命家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3、理解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多变性、学生成长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工作内容的超前性和创造性、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通于进取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形成正

34、确的师德观,进行科学的师德评价,规范良好的师德行为,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角色适应阶段-主动发展阶段-最佳创造阶段4、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1尊师爱生,相互促进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四、班级管理的原理与组织。 15分1、 了解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整分合原理/全员参与原理/实践锻炼原理/调节控制原理/整体育人原理2、了解中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第一,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

35、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二,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第三,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安全防护工作,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常督促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在学习等各方面进步,第四,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3、了解中小学班队、共青团活动的基本类型。 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队会、主题报告会、主题座谈会和主题伦理性讲话)、班队例会(班务会或队务会、民主生活会、月会、晨会等。)、班队文艺活动(文艺联欢会、节日联欢会、生日联欢

36、会、毕业联欢会)、班队体育活动(跑步、球类、竞技类)、班队科技活动(科技知识竞赛、科技调查、科技兴趣小组、科学知识讲座)、班队劳动(大扫除、组织为人民服务)、班队游戏活动(竞技类的、智力游戏)。 共青团活动类型:思想教育活动/学习成才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文体娱乐/生活服务活动4、掌握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一)激励法(二)扬长避短法(三)惩罚法(四)谈话法(五)心理暗示法(六)批评法(七)行为强化法5、掌握组织中小学班队活动、共青团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6、能够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分析和解决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五、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1、了解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常用的教育科学

37、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第二部分:教学法一、教学目标。1、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和价值取向。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了解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序列,其中,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最为大家所熟

38、悉。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3、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陈述的三维表述方式。4、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和评价。二、教学过程。1、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学过程的功能,是指参照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能收到的实际效果。1育人功能 即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 2发展功能 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乃是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首先,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进而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再次,教学过程也是教

39、给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并内化为个人的经验、智慧和能力。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慧和能力,而且发展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2、了解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三、教学内容。10分1、掌握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教材、学生、教师以及其他课程资源。2、了解教学内容的特性。3、掌握课程标准的意义、性质和内容。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评价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包括: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2、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3、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4、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5、它规定了

40、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4、了解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的关系。5、掌握教学内容预设和生成的关系。6、了解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7、掌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四、教学行为。10分1、了解有效教学行为的标准和特征。(1)是否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开发与利用(2)是否科学设计促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3)是否合理筹划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环节总之,充分将这些理论贯彻运用与课堂教学中,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2、掌握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行为、教学实施行为和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3、掌握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

41、含义和具体要求。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

42、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4、能运用相关理论对课堂教学实施进行恰当评价。五、教学组织形式。1、了解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特点、优势和局限。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的学生按年龄层次和智力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编班上课。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后来赫尔巴特完善了这一理论,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最终完善了这一理论。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特点: 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把教学内容以

43、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把每一“课”规定在驻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它可以50/45/30/25/20/15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以是多科并进,轮流交替。优势: 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

44、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面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局限:

45、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

46、系。不利于因材施教。2、掌握合作学习的内涵、形式和具体要求。 内涵: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形式: 1、问题式合作学习。问题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互为解答、互作教师、既答疑解难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这种合作学习模式又可分为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抢答式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实施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设置问题。2、表演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即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或作为课堂的

47、小结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3、讨论式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实施自我教育,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4、论文式合作学习。论文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并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汇报社会实践的结果。此类活动一般每学期举行2至3次,重点放在寒暑假。5、学科式合作学习。学科式合作学习是指将几门学科联合起来开展合作学习。如语文课学了与春天有关的文章,可让各学习小组围绕春天去画春天、唱春天、颂春天、找与春天相关的各种数据、观察与春天相关的各种事物等,最后写成活动总结。要求: 1、明确学习目标。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明,通过合

48、作学习,他们必须掌握哪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即学习目标要明确。2、认可既定目标。全体学生必须接受和认可既定的学习目标,每个小组的全体成员必须把他们所在小组的学习目标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对待。3、恰当选择内容。教学中,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交流,有的内容适合于独立思考,有的内容适合于动手操作,有的内容适合于教师演示等等。因而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要选择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一般说来,对于那些空间较大的问题,如条件、问题、思路、答案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4、提前进行指导。教师必须在实施前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包括学生要做什么、以何种次序、用什么资料以及证明学生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办法等,这些都必须提前告诉学生。5、控制小组差异。小组的成员组成必须多元化,即小组内成员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 > 建筑节能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