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972650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县第三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第一章 总 论- 1 -一、项目背景- 1 -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过程- 2 -三、项目概况- 5 -第二章 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9 -一、榕江县社会发展概况- 9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4 -四、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7 -第三章 建筑方案- 20 -一、设计依据- 20 -二、规划指导原则- 20 -三、总平面布局- 21 -四、功能分区设计- 22 -五、交通组织规划及流线分析- 23 -六、绿化景观设计- 25 -七、专项设计- 26 -八、竖向无障碍设计- 26 -九、建筑群体设计- 27 -十、结构专业规划- 29 -十一、给

2、排水专业规划- 31 -十二、电气专业规划- 33 -十三、采暖通风专业规划- 35 -十四、燃气规划方案- 37 -十五、节能专篇- 38 -第四章 场址条件- 40 -一、项目区域概况- 40 -二、建设场址现状- 40 -三、场址建设条件- 42 -四、推荐场址方案理由综述- 43 -第五章 环卫节能措施- 44 -一、环保设计- 44 -二、公共卫生设施规划- 45 -三、节能设计- 45 -第六章 环境评价影响- 47 -一、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 47 -二、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47 -三、环境保护措施- 48 -四、环境影响评价- 49 -第七章 劳动安全卫生消防- 50

3、 -一、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 50 -二、安全措施方案- 50 -第八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 53 -一、组织机构及机制建设- 53 -二、师资力量解决方案- 53 -第九章 项目管理55一、项目管理制度55二、项目组织55三、项目控制56四、项目监理56第十章 项目招标57一、编制依据57二、招标方案57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进度60一、建设工期60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60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62一、投资估算62二、资金筹措63第十三章 项目效益分析及评价66第十四章 研究结论67一、研究结论67二、问题与建议67第一章 总 论 一、项目背景(一)项目名称:第三高级中学建设项目

4、(二)项目建设性质:新建(三)项目承办单位:教育局 法定代表人:(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贵州省普通高中学校建设规范指导手册(试行)4.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 50099-2011);5.西部地区农村寄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6.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7.城市总体规划;8.榕江县教育局关于编制第三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究报告的委托书。9.黔府发201111号文件10.黔东南府发201149号文件11.国家和地方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本

5、次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以上条件和背景的情况下进行和完成的。(五)编制原则及目的 编制原则:(1)、以相关规划和城市发展指导思想为原则,着眼于实际需求与发展前景的规模和各项建设指标;(2)、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结合建筑性质、造型特征及周边环境,符合国家节约用地、节能、节水要求,满足消防和安全规范。(3)、制定科学、经济、适宜当地建设条件的工程技术方案;(4)、保护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编制目的:(1)、对建设县第三高级中学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2)、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和过程(一)项目提出的理由:榕江县位于贵

6、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全县农民平均收入较低,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榕江县始终贯彻“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学质量普遍提高,教学成果显著,“两基”水平逐年提升。但由于十一五期间达标的标准和水平较低,加之经过十多年的使用,大部分教学设施已严重老化,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巩固提高“两基”的任务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1、教育普及状况仍需提高2011年至2015年年初中毕业生由4759人增加到5747人、升入高中阶段人数由2855增加到5172人、升学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

7、90。2、普通高中建设速度落后全县共有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3693人,而全县初级中学共有21所,在校学生16403人,现有普通高中只能容纳全县五分之一的初中毕业生,3、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进城经商、务工人数逐年增多,县域中学不能满足学生就学的需求。城人口6.65万,而全县普通高中仅有3所,城区办学压力大。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学校建设速度远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二是学校布局不合理,导致部分学校班额过大,教育教学压力严重;三是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寄宿制学校建设速度落后,给学校管理和教师工作带来多重压力;四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其中最

8、为突出的矛盾就是学校建设速度缓慢,造成布局不合理而导致的一些学校班额过大,城区教学压力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提出的过程:强国富民,科教先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部地区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调整西部农村学校的布局。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印发了西部地区农村寄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投入100个亿,用于西部尚未实现“两基”的372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8个团场,同时兼顾中西部地区虽已实现“两基”,但基础仍然薄弱的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地

9、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跨珠江与长江流域。东邻黎平县、从江县,西与雷山县、三都县接壤,北界剑河县,南接荔波县。全县国土面积3315平方千米。人口34.0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0.37%。全县下辖6个镇13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县域位于古州镇,城镇密度为0.18座/百平方公里(贵州省平均为0.39座/百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县总人口33.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 万人,城镇人口约10.34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0.93%。农民平均收入较低,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地方财政收入低下,地方财力十分有限。为了保证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县财政教育支出要首先保证教职工的工资发放和学校经费的基

10、本支出。有限的财力决定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学校建设投入不足现象的产生。近年来,榕江县高级中等学校布局不均衡,学校建设远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区高中学校学生班额过大,学生就学、学校教育教学压力严重,不仅是制约城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城区广大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榕江县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为了缓解城区学校建设严重滞后,中小学学生就学压力大,学生班额超标严重的矛盾,榕江县政府把县城中、小学学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为此,县教育局在充分考虑城区生源、学校合理分布的情况下,提出在榕江县城北新区寨蒿河二地角河段西岸附近建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寄宿制公立普通高中,分流城区学生,以缓解城区高中

11、学校布局不均和学生就学困难。三、项目概况(一)拟建地点:项目区位于县城城北新区寨蒿河二地角河段西岸,距离县城2公里。项目总用地230亩。(二)项目建设内容、规模:项目总用地面积230亩,总建筑面积62072平方米,建成后达到在校学生72个班,3600人规模。建设内容:一、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19152平方米1.普通教室8308平方米;2.专用教室(实验室)5190平方米;3.公共教学用房(体艺楼)5654平方米;二、行政办公楼2636平方米;三、生活服务用房:40284平方米;1.教工宿舍单身宿舍:896平方米;2.学生宿舍33000平方米;(5.5平方米/生)3.教工与学生食堂:5368平方

12、米;4.锅炉房、浴室、开水房、汽车库、配电室、室外厕所、等辅助用房为1020平方米;四、新建400米环形标准塑胶跑道体育场;总建筑面积62072平方米,其中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19152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2636平方米,生活服务用房40284平方米。(三)项目建设周期:项目建设工期:21个月。项目实施进度安排:第一阶段(3个月):完成工程设计、资金筹措等项目前期工作;第二阶段(17个月):完成项目全部建设工程及设备购置;第三阶段(1个月):完成工程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四) 项目建设投资:项目估算总投资1.8597亿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15440.22万元,其他基本建设费954.61万元,

13、基本预留费885.57万元。(五) 资金来源:省级资金补助约3719.4万元(占总投资20%),县级政府自筹部分为14877.6万元(占总投资80%)。(六) 主要建设条件:1、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条件:项目区位于榕江县城城北新区寨蒿河二地角河段西岸,距离县城2公里,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与中心区交通方便;城市配套设施齐全,并且地块内规划各种市政基础设施系统(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均具备,能保证项目顺利建设。 2、土地资源及规划条件:本项目是在规划定点范围内建设,项目总用地230亩,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基本能满足本项目建设要求。场地总体稳定性良好,适宜建筑。3、建筑材料、设备、资源供应:建筑材

14、料、设备供应渠道畅通,市场货源充足,砂、石可就地供应解决。(七)项目效益情况:本次建设将使榕江县高级中学的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生规模按发展目标顺利快速增长,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同时,为提高学校效益,增强学校的再发展能力创造条件。(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总用地面积:153334平方米(230亩)在校生规模:3600人在校教职工编制:257人总建筑面积:62072平方米容积率:0.43建 筑密 度:10.4%绿地率:38.2%(九)问题及建议:为保障项目能顺利实施,早日开工建设完成,建设采用以下措施作为保障。1、组织保障:建立项目工作班子,切实抓好各阶段项目的实施,必须保证不误工期。2

15、、资金保障:资金的落实是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学校作为教学单位,本身无经营性,因此项目的建设资金还需要政府更多的扶持,同时建设单位也应通过多渠道筹资,以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完成。3、外部配套设施完善拟建场地外部水、电、燃气及污水处理配套设施目前尚处于落实完善阶段,因此需请相关部门尽快落实到位,确保项目的尽快实施。第二章 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一、榕江县社会发展概况1.榕江县概况 1.1 自然区域地理区域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是贵州省唯一一个地跨月亮山、雷公山的县份。介于东经10804-10844、北纬2526-2628之间。南北长93千米,东西宽66.5千米,全县国土面积3315平方千

16、米。人口34.0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0.37%。全县下辖6个镇13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县城驻古州镇。 图2-1 榕江县地理位置图 地形地貌 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深切,中间地势低落,山地特色明显。土地土壤 根据县土地局土地详查资料,现有山地3258.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98.27%,耕地面积20.16万亩。气候气象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8.1,积温大于6500,降水量1200多毫米,年平均日照1300多小时,无霜期超过310天。空气质量优良,年日平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面水质达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水文 榕江分属长江

17、和珠江两大水系,以珠江水系为主,流域面积占91%,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占9%。区内河流分属都柳江和清水江,主要河流有十二条,总长五百公里,以都柳江为主,由三都自西向东流入境内与寨蒿河、平永河在榕江县城汇合向东南流入从江,于广西汇入都柳江。1.2社会经济环境全县下辖6个镇13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县城驻古州镇,全县国土面积3315平方千米。人口34.07万人,国土面积3315平方千米。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2.76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6.06亿元、2.38亿元、4.32亿元,分别增长7.2%、51.2%、11.2%。工业实现较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59

18、亿元,同比增长43.8%。财政收支稳步增长,财政总收入完成7481万元,同比增长33. 4%,全年财政支出完成54914万元,同比增长46.7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5亿元,同比增长7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亿元,同比增长27.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0元,实际增长7.6%。 2.xx县教育事业发展状况自建国以来,xx县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方针,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县现有中小学校272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

19、(民办完全高中一所)、职业高中1所、初中21所(其中独立初中13所、九年制初中7所、民办1所),小学校点234所(其中完小102所、教学点132个)、特殊学校1所、幼儿园12所。学前幼儿教育园(班)学生数5855人,小学在校生31851人,初中在校生16403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763人,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740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28人(不包含随班就读人数)。全县共有各类教师3693人,其中小学教师1492人,初中教师1448人,高中教师344人,职高教职工62人,特殊教育教师10人,幼儿教师79人,中小学代课老师258人。榕江县“十二五”期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人数如下表 2011年

20、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初三毕业生 数升入高中阶段人 数升学比例初三毕业生数升入高中阶段人 数升学比例初三毕业生 数升入高中阶段人 数升学比例初三毕业生数升入高中阶段人 数升学比例初三毕业生数升入高中阶段人 数升学比例47592855606400448070662653018058545269905620505890 近年来,xx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积极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初步完善,“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团验收,中考、高考各项指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县委、县政府强化政府行为,加大

21、领导力度,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在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十二五”期,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逐步实现了中小学教育由标准化向现代化转轨,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质量迅速提高。二、需求分析1、需求预测榕江县城区现有普通高中3所(其中民办1所)、职业高中一所,共有学生4503名,教学班54个,榕江县城人口6.65万。可以看出,榕江县城区学校建设速度缓慢,现有学校班级严重负荷,教学压力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不断增长,未来县城适龄中学生的数量还将继续递增。因此,缓解城区高中就学压力,实现分流,是必须解决的、紧迫的问题。2、生源预测全县初级中学共有21所,在校学生16403人,而现有城区高

22、中的规模,每年只可容新生2800余名。由此可见,现有普通高级中学学校规模小,对初中升学产生极大的限制,导致学校班额过大,办学压力严重,更使一些流入城区的学生无校可上。同时,考虑到xx县城北新区寨蒿河二地角河段西岸的区位优势和适合教学环境提高以及积极推广封闭寄宿制管理模式,还将吸引周边县、市的部分生源。从统计来看,高中外地生源可占总体生源的12%左右。这更加大了初中毕业生的入学压力。加快城区普通高级中学建设步伐,满足不断增长的高中学生就学需要,缓解高中学生班额严重超标问题,为高中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与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必须解决的、紧迫的问题。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项目建设是全面贯

23、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科教兴县战略,全面优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作出的重大决策。科教兴国战略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发展。科教兴国坚持以教育为本,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目的在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十六大报告中谈及“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指出,今后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实施科教兴

24、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必须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的加快改革和发展,我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目前,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

25、教育年限约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年以上。尽管成就巨大,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落后地位。长期以来,我们用世界上很低水平的教育投入支撑着世界上最大规模而且质量水平还比较好的教育。由于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水平长期偏低,特别是教育财政保障体制建设滞后于经济体制、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财政体制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因而,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不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不高。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能力方面差距仍然较大。我们如不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就不可能根本改变在人力资源开

26、发水平和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落后于人的现状,就仍然会处于受制于人,甚至更加受制于人的严峻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的基石就很不稳固。因此,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加大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工作力度。2.项目建设是解决城区学校布局不均衡,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自xx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来,榕江县的社会经济状况不断好转,城市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十二五”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开发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由于受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制约,财政的教育支出主要是保障教职工工资的按时发放和学校基本经费的支出,而用于城区学校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城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滞后。

27、学校建设和布局远远未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区学校的建设严重滞后,区域内的高级级中学数量少、面积小、设施差、功能不完善,远远适应不了区域内高中学生的就学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寄宿的需求。学校建设滞后,与城市发展相脱节,导致一些学生需要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去上学,不仅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也加大城市交通压力。因此,加快榕江县寄宿制高级中学校建设步伐,不仅是改善当前城区学校布局不均衡状态的需要,更是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因而在城区内新建一座3600人规模的寄宿制高级中学,不仅是调整城区学校布局规划的需要,也是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3.项目建设是缓解城区高中学校教育教学压力,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需

28、要。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榕江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城区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由于受过去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制约,城区学校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城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滞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区人口的增加,城区中小学的就学压力不断扩大,学生入学难的矛盾不断加大。目前,城区高中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校的承受能力,大部分学校的学生班额普遍达到了80人以上,远远超过了国家标准。学生班额的严重超标,给学校的安全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和压力。由于学校学生班额的严重超标,致使每个教室的学生都坐的严严实实,下课后,学生活动也受到限

29、制。上学放学时,又造成学校周围道路的严重堵塞,加大了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如此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不仅满足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也造成了学生近视、斜视、斜肩等病症,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加快榕江县寄宿制普通高中的建设,不仅是缓解学生班额严重超标问题的需要,也是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4. 项目建设是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建设高级中学,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黔府发201111号文件及黔东南府发201149号文件精神,到2013年年底,各县基本解决初中毕业生85以上,能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等要求。县应该完成5189的高一新生,

30、但是按照我县目前高中阶段教育高级中学一所,最大可接收新生1500人;完全高中一所,最大容量可接收新生500人;职业高中一所,最大容量仅能完成接收新生800人,共计2800余人。这与2013年5189人的高中新生任务相差甚远,所以很有必要在榕江县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健康、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的高级中学。四、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为项目建设指明了方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我们党科学判断世界形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从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造福当代、泽及千秋的英明决策。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

31、导下,教育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我国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榕江县新建第三高级中学,承担着服务城区内初中毕业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重任。对于农村高中学生而言,由于学校距离较远,则必需在学校住宿生活,因此,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是切实可行的。实施榕江县第三高级中学建设工程,是解决城区办学压力过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需求,符合我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战略的要求和方向,是可行的。2.项目建设有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党和国家历来关心和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近年来,为了保证农村适龄学生能够上得起学、上得成学,国家在加大“普九”力度的同时,采取

32、了“两免一补”、加大国债支持等多种政策措施。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大多数地方经济欠发达,地方财力困难,尤其是“普九”较早的地方,当年学校建设更多的是考虑解决教学用房,造成了农村中小学生生活用房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巩固和提高。党和国家对此非常重视,从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新农村的高度出发,切实把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落到实处,决定在“十一五”时期投资100亿元,实施国家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重点加强农村薄弱中小学生校舍建设,改善农村学生的教学条件。这是继中央投入教育的几大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工程,是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为数不多的教育重点项目之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举措,

33、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关心和重视。3.项目建设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全县人民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支持投资教育事业的热情十分高涨。同时县政府对实施寄宿制学校的建设高度重视,发改委、教育局等部门积极配合,深入学校现场认真调查,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促进区域农村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和谐发展。这些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支持。4.项目学校具备项目建设基本条件 县第三高级中学占地面积230亩,项目建设用地不存在困难。学校地处榕江县城边缘,该县基础设施完善到位,水源、电力、排水等设施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建设需要。交通便利,道路畅通;学校周边没有物理、化学等污

34、染企业或污染源;学校所在地域地形开阔,地质结构良好,不存在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隐患因素。第三章 建筑方案一、设计依据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贵州省普通高中学校建设规范指导手册(试行)4.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 50099-2011);5.西部地区农村寄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6.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7.榕江县城市总体规划;二、规划指导原则1.坚持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的原则; 2.坚持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

35、环境的原则;3. 坚持科学、经济、可行的原则,依据场地地形,按照高起点、现代化和综合性的要求,一次性整体规划,建设成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现代新校园;4.学校总平面设计按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区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合理布置,力求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5. 校园内建筑间距,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卫生防护、日照、防火、通风等有关规定。6.建设绿色生态校园,结合地形地貌充分利用校址类的自然元素,创造“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绿色生态校园,体现自然地域特征,提升校园品质。规划利用校园的现状自然条件,结合校园周边的大型生态湿地营造景观,建造一个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建筑风格明显,智能

36、化,园林化,现代化的校园。三、总平面布局本建设场地为南北向带型用地,场地地块的东面设一主出入口,与县城规划1号路相连。在场地内部各建筑物及功能区以道路连接,道路系统按满足师生流向及消防规范设计。场地按使用功能分三个区: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和生活区。教学区在场地中部,主要布置教学楼、行政办公楼等;体育运动区在场地南部,布置400米标准跑道、活动中心、体育器材室及相关运动场地和设施;生活区在场地北部,主要布置公寓楼、食堂、开水房、热交换站等。各功能既有机结合(道路连接),又相互独立(设置绿化屏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满足学校的统一管理(详见总平面布置图)。四、功能分区设计1、设计原则1)校园功能分区

37、明确、布置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满足教学与生活要求,并留有一定发展余地。2)基地与外界、基地内部保持良好的交通和运输联系,出入口和内部道路符合人流与车流的集散要求,各运动流线保持顺畅、短捷。3)校区建筑布置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结合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形成榕江县第三高级中学独特的校园风格。4)融汇传统校园特有的人文环境特色,形成特有的人文校园氛围。依托地形、连贯水体,传承良好校园空间的构成因素,创造独特的校园空间个性。2、功能分区新校园大致分为六大功能区:(1)校前区:是校园与社会对话的窗口。主入口校前区以入口广场为中心,分布了行政办公建筑群。(2)教学区:包括公共教学楼

38、群,基础教学部等。(3)共享区:校区一系列的户外广场层层递进,为同学们进行学术讨论,休闲活动提供了多层次的交流空间,是校园景观主题和学生活动重要场所。(4)学生生活区:布置在校园的东北部,每个组团布置相应的学生食堂、生活设施和体育活动设施。(5)体育运动区:主要的体育活动区分为两组,分布为北部的体育场、体艺馆。南部布置篮球场、排球场及小型运动设施,为同学们日常健身提供充足的运动场地。(6)教工生活区:位于基地的北部,相对独立,有利于社会化建设与管理。五、交通组织规划及流线分析本校园规划的交通组织结合了主环路分支、局部格网等路网模式,既满足了校区内部交通系统的要求,也能满足学校与城市交通接驳的需

39、要,合理、互利而高效。贯彻“步行优先”的设计原则,校园车流被引导至校园环路,保持大范围内的人车分流;而校园内部则布置较小尺度的支路网,采用人车共行的模式,既提高了道路使用效率,亦能增加校园道路空间的活力与安全性。1、主入口和次入口充分结合新校区轴线,组织校园出入口及道路交通结构,并利用主环路联系两条景观轴和次入口,尊重地形地势条件,合理区分车流人流交通。校园中部为主要的出入口,北部次入口接近学生生活区,教师宿舍区等生活区。2、车行道路沿中心广场外围设置主环路,与校园内其它支路连成整体,形成畅通的环形车行路线,高效快捷联系各区,同时避免机动交通对校园内建筑环境的干扰,保证各区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

40、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校园内道路进行分级规划。校园主环路为主干道级,采用8米宽,次干道为4米宽。道路两侧设绿化步道和乔木,使之形成林荫大道,以屏避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污染。3、人行系统在教学区内形成连续的步行和休闲活动区,并通过次要轴线与教学建筑组团内部的步行线路相联系,人的穿行主要在中心广场和绿化走廊中进行;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结合自然环境和景观处理组织舒适、便捷的步行流线,并连成一体,形成完善的步行网络。人行步道系统在建筑组团内的形成交流广场或绿轴等活动空间,并广泛分布于校园内,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的空间,同时符合大学校园的特殊性和人性化的尺度。校园步行距离控制在舒适的人行尺度之

41、内,合理安排活动区域与日常行为的关系,使校园主要功能区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形成高效的交通组织和人性化的场所。校园中心区(包括基础教学、各系建筑等公共建筑)控制在400米直径步行区以内,5分钟内可步行到达各建筑。校园中心区与学生宿舍区的联系也十分便利。六、绿化景观设计校园规划强调绿色校园模式,通过道路绿化、广场绿化等进行连接,并与建筑组团内的庭院绿化联系成为整体,塑造环绕教学区的绿色生态形成独特而优美的典雅校园环境。绿地系统主要由山体、水体及公共绿地组成,包括体育绿地、组团绿地和建筑附属绿地。结合榕江县的气候特点,规划中尽量少安排纯硬地铺装的广场空间,更多采用草地、绿化广场和水面的公共空间,并栽植

42、遮荫树木,以创造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通过轴线上主要景观的组织形成景观序列和高潮。重点景观如:东西走向的绿色开阔绿地,体现较为严肃的学术氛围,南北走向的广场绿化景观则体现较为活泼的校园生活气息。校园内设置小型的展示建筑、景观建筑和户外活动设施,东西两侧绿化采用常绿乔木,南北向广场布置雕塑、小品、喷泉等活动设施。组团绿地则采用冬天落叶的乔木,以利夏天遮阳和冬天采光,以园林手法进行景观设计,建筑物周围适当栽种常绿灌木和种植花圃、草坪,道路两旁安排路灯、座椅和公共服务设施。重点驻留场所及重点景观处采用园林灯产生较为宜人的景观效果。建筑内庭绿地、边缘绿化带和街头绿地,统一设置尺度宜人的圆林灯。在中轴绿地

43、与各区绿化广场内以15米服务半径设置照明灯具,灯具选择应与广场整体风格相统一。在主要建筑如行政楼、教学楼等建筑物正立面,夜间应设置泛光照明,泛光照明设施应隐藏在绿化带中。七、专项设计1、消防规划设计 所有车行道均考虑为消防车道(最窄处为4M宽),并形成环形消防车道,以利消防车辆快捷到达每幢建筑单体所在位置,室外消防火栓按规范布置。2、抗震及地质灾害规划设计所有建筑单体均按6度抗震设防。规划用地处于丘峰洼池地貌特征,发生滑坡、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可能性很小,但在施工时应充分考虑场地地质灾害的影响。3、防洪规划设计县第三高级中学整个建设场地由西向东,随地形坡度,洪水排至东侧道路排洪沟内,并通过排洪大沟

44、的通道排出。规划充分考虑山地地形造成的山洪灾害等不利自然因素,沿所有山坡底部设置截洪沟,将雨水在疏导的前提下合理引入市政干道的雨水管网,科学规划疏导与利用的关系。八、竖向无障碍设计根据基地内地形起伏情况,规划本着充分尊重现状,改造与利用相结合,尽量减少土石方开挖并满足防洪设计要求的原则,对校园各重要控制点进行了详尽的高程设计。为尽量扩大校园用地的利用率,设计对用地内进行了局部改造,并结合其余地段的地形改造力求实现彻底的土石方平衡。规划保证校园道路坡度控制在6.5%以内,使校园的竖向系统在现有的地形的基础上趋于合理。在设计中按无障碍要求设置各类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公建及学生宿舍的入口,公共卫

45、生间按规范要求作无障碍设计;各公建按无障碍规范要求设置通道、坐席及卫卫生间,以满足残障者使用;学生宿舍内设置无障碍专用宿舍。在道路和行人之间设置无障碍坡道及盲道,设置人行横道提示盲道,设置无障碍标志。全方位地满足残障者的使用要求,体现人性化设计。九、建筑群体设计由于县第三高级中学校方在表述中明确要求应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本方案着重于理念及建筑风格方面的探索。(一)、校园建筑群体的设计理念1、教学用房由于受信息化、网络化的促进,要求教学功能空间联系紧密,多学科交叉,这既是教育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要求同时建筑技术的发展也给集中布局提供了可能。按当下建设的观点,空间组织可以称为能量与交往的网络。空间组织

46、也紧密,效率就越高,各空间就越活跃,就越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这反映了现代校园规划对现代认识的深入,国内新型学校也纷纷取之。本案将教学区尽量集中设置在中心环区内,以提高网络化的集约程度。2、高度集中的核心是信息中心用信息中心带动信息利用空间,如讲堂、专业教室、电教化教室、实验室、实训车间、语音教室、网络教室等,实际他们都是在以各种形式传递信息、传递知识、传递思维,或反过来学生在各种空间中索取知识、索取信息,只有建立高度集中的信息核心,才能为中学教育带来组织上的高度形式网络化。3、学生宿舍楼学生宿舍不单纯是睡觉的场所,而应以人为本,具有学习、交往、起居等各种功能,要应是安静、卫生、方便、安全的使用空间。学生宿舍采用公寓式社会化管理模式,方便使用和管理,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4、体育建筑体育楼场造型独特,采用现代化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一方面是由于功能上的需要(大跨度、大空间),另一方面体现学校代表着高科技,同时也代表着建造时间时代性的展现。5、行政办公楼其立面形式与整个校园建筑的风格统一,内部增设智能化系统,使之形成现代化的智能化办公楼,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及建造成本。6、学校大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案课件 > 初中(七年级)课件教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