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考《训诂学》考试大纲.doc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969761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自考《训诂学》考试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北京自考《训诂学》考试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北京自考《训诂学》考试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北京自考《训诂学》考试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北京自考《训诂学》考试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专业课,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的训诂学(第2版),王宁主编,李国英、李运富副主编。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工具性,目的是让学员在古代汉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直接阅读各种古代训诂材料,掌握训诂原理和注释体例,从而提高古籍阅读能力,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训诂学知识解决一般程度的疑难问题。 本课程的特点有:一、本课程所讲解的训诂学理论与方法都来自对古人注释古书的训诂实践的归纳,它的基础是古代文献,它所面对的材料相对来说比较艰深。古籍阅读是本课程的基础,也是

2、本课程的难点所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阅读并且读懂一定量的原始文献,包括古注、训诂专书与字词考证材料,在这个基础上理解本课程讲述的训诂体例、训诂原理与训诂方法。二、训诂学知识的增长和运用训诂学知识的能力的提高依赖长期的积累。古往今来关于字词训诂的材料卷帙浩繁,而且往往琐碎零散,不太可能在短时间里把握如此大量的材料,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着力掌握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同时,长期地耐心地积累关于字词训诂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提高。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阅读一定量的训诂材料,理解和掌握训诂学的概念术语、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适当应用。1掌握训诂的概念,了解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

3、,以及训诂与训诂学的关系。2了解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训诂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情况和特点。3熟悉训诂材料的基本类型,了解随文释义的注释书、经过类聚的“小学”专书和从语言文字入手的专门考证等各类训诂材料的内容、体式、结构和特点。4掌握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三大训诂方法。5了解训诂学的应用范围,并且能够运用训诂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1训诂学的学习以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为基础,同时又是古代汉语课的延展与深入,学习训诂学无疑会提高古代汉语的水平。2训诂学是古代“小学”的一个分支,早期训诂学涵盖了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篇章在内的丰富内容。

4、现代训诂学虽然已经发展为语言文字学中以语义为主的一门独立学科,但仍然具有综合性,它与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等课程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学习训诂学的过程中,这些学科的知识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3训诂学主要关注的领域是语义,它与词汇学、语义学很接近,但是它并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训诂学不是直接地面对文献的语义,而是通过古人对文献语义的解释材料来探求和观察语义现象。词汇学、语义学的内容对于训诂学的学习有很高的借鉴价值。4训诂学以解决古籍阅读问题为目的,带有较强的工具性。因此,训诂学是学习一切以古代汉语为载体的课程,比如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文化学、中医学等等课程的工具。

5、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课程内容 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1训诂名称的由来由于语言及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在阅读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文献典籍时,会遇到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文献原意,早在汉代就有了以扫除文献阅读中的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专门工作,这就是训诂。“训”与“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著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训诂家孔颖达认为,“诂”与“训”是解释语言的两种不同的法则:“诂”是解释“异言”,即解释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称呼;“训”是“道形貌”的,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训诂两字连用,可以表

6、达一个共同的意思,即解释。对“训”“诂”两字的含义,人们的理解并不尽相同。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将“训”解释为释“重语(叠音词)”,明显与孔颖达不同。而近代学者黄侃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这样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含义,体现了词义分本义、引申义的系统观点。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训诂是一种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注释工作:用易懂易知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懂难知的文献语言。注释工作总体上分为两类:文意训释与词义训释。它们的区别在于训释的要点:词义训释是对客观词义进行表述;文意训释是在词义训释的基础上讲解词在文中

7、的具体含义,疏通句、段、章的思想内容。(2)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纂集工作的目的体现在两种不同的编纂宗旨上: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在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3)考证工作:找出已经做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或对尚未做出明确训释的疑难词进行探究,并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考释结果的正确性。3训诂材料训诂工作所产生的成果,就形成训诂材料。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2)纂集类训诂专书。纂集工作产生的训诂材料

8、是根据一定原则纂集编排的训诂资料或训诂专书,如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3)考证材料。早期以二度注释的形式存在,例如唐代孔颖达等的五经正义中就包含了不少考证;清代的考据大多是以笔记与杂记的形式存在,一些大家的考证已经汇集成专书,如顾炎武的日知录、高邮王氏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心录与二十二史考异等。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与条例。传统训诂学中的训诂体例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订的,它体现

9、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用语;一种是自然的体例,是由训诂家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它缺乏理论的一致性。2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要想使训诂学从纯经验性的技艺走向具有系统理论的科学,就必须进行训诂原理的探讨和阐明。有了训诂原理的指导,训诂实践将会变得更加科学,有利于澄清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糊涂认识,例如“反训”等。训诂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介绍,二是发展。不管从哪方面说,训诂研究的重心

10、应当转移到训诂原理的探讨和阐明上来。四、训诂学1训诂学的内容与范围。训诂学是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训诂学与训诂密不可分:因为有了训诂,才会有训诂学。训诂学与训诂又不是一回事: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训诂学的范围,从传统训诂学到现代训诂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训诂学,包括一切语言单位和各种语言要素的规律;晚期训诂学,与文字、音韵分立,偏重研究语义;现代训诂学,其理论研究范围是古代文献语言的词汇,而且偏重语义。2训诂学的学科定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训诂学是古代“小学”的一部分,是语言文字学的前身;训诂学与汉语历史词汇

11、学和汉语历史语义学范围相当,但是范围较历史语义学和历史词汇学要宽;汉语词源学是从训诂学中派生出来的;词典学与训诂学也有很明显的渊源关系。训诂学与文字学、音韵学的关系更密切:一方面,训诂学是文字学、音韵学的落脚点;另一方面,训诂学在解释语言时,是不能脱离文字的基础和语音的线索的。3应用训诂学与理论训诂学。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而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二者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训诂学要想走向现代,就必须加强理论方面的建设。在强调理论建设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忽视应用,应用是训诂学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例如,从理论上阐明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的差别,对

12、于正确运用训诂材料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从理论上澄清造意和实义的区别,可以更好地指导形训这一训诂方法的应用。五、训诂学的学习方法1严格把握第一手材料2掌握训诂学的科学原理3练好运用训诂学的基本功二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并掌握训诂与训诂学的定义,并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掌握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的概念及其分类;了解训诂体例,掌握训诂原理的内容、作用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训诂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理解应用训诂学与理论训诂学的内容及其关系。本章学习的重点是训诂与训诂学的定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训诂原理的内容、作用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应用训诂学与理论训诂学的内容及其关系。三 考核知识点

13、与考核要求 1 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 1.1“训诂”一词的来源(识记)1.2孔颖达对训诂的解释(理解)1.3马瑞辰、黄侃等对训诂的不同理解(理解)1.4训诂的定义(识记)2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2.1训诂工作2.1.1训诂工作的内容及分类(识记)2.1.2文意训释与词义训释的区别(理解)2.1.3纂集工作的目的(理解)2.1.4考释与证明的联系(理解)2.2训诂材料2.2.1训诂材料的含义及分类(识记)2.2.2随文释义训诂材料的形式(识记)2.2.3纂集类训诂材料的代表作(识记)2.2.4考证材料的存在形式与代表作(识记)3 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3.1训诂体例3.1.1训诂体例的含义(识记)3.1

14、.2自觉的训诂体例与自然的训诂体例的区别(理解)3.2训诂原理3.2.1训诂原理的含义(识记)3.2.2训诂原理的作用(理解)3.2.3训诂原理在实践的运用(理解)4 训诂学4.1训诂学的内容和范围4.1.1训诂学的内容(理解)4.1.2训诂与训诂学的联系与差别(理解)4.1.3训诂学的范围(识记)4.1.4确立训诂学范围所经历的三个时期(识记)4.2训诂学的学科定位以及其他学科的关系4.2.1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4.3理论训诂学与应用训诂学4.3理论训诂学与应用训诂学的关系(理解)第一章 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课程内容 一、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1训诂的萌芽期先秦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

15、是适应教育的需要。先秦的训诂尚未独立和系统化,在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材料中,训释词或解释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让人明白被释词语的意义,同时也在阐明某种政治或哲学主张,甚至可以看作是证明某种观点的证据。2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两汉汉代开始了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当时的古文经中多古字古言,要明经义,必先解决语言文字上的疑难,因此古文经学偏重识字考据,究心名物训诂。经学、小学相互为用,经学家展开了广泛的语言文字和训诂注释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批系统的训诂材料,使汉代的训诂工作空前兴盛。汉代的训诂成就很多:毛诗诂训传是现存最早的古文经学注释书;东汉的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的大成,著有毛诗笺、仪礼注

16、、周礼注、礼记注;由儒生缀集古代故训而成的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杨雄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记录方言词的著作;东汉刘熙的释名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第一部词源学专著;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可以藉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汉代训诂大师的涌现、训诂体式的完备、条例谨严的经传注释和研究词汇词义的语言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训诂工作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 二、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 1再度注释的出现 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这种解释既要补充说明两汉的注释没有说明的地方,又要对汉代已经注解的

17、地方用中古的语言与文化再次梳理,以便使当时的人对经书原文有更深刻的了解。再度注释的代表作是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对纂集类训诂材料加以再度注释的代表作有郭璞的尔雅注与方言注等等。 由于“疏不破注”,义疏类的再度注释往往在义解上难以出新,为了证实汉魏传注已有的结论,有时不惜曲附牵合,排斥异说,有一定的局限性。2训诂范围的扩大 在汉代个别注释子书的基础上,这时的史、子、集部著作都开始成为注释的重要对象。注释子部的代表作有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郭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杨倞荀子注等;注释集部的代表作有李善的文选注等;注释史部的代表作有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

18、、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3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集解式的注释书将注解同一对象的不同训诂材料汇集到一起,往往还要评判得失,论断取舍,甚至加入注者的发明。如裴骃的史记集解和何晏的论语集解。有的音义书将各种注音和各种注释都收集起来,按一定的体例编纂成书,也具有集注的性质。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依次辑录有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十四部经典的音义材料,并加以取舍剪裁,间有增补。字书、音书、雅书分立,各自向专门方向发展。文字类有魏张揖的字诂、晋吕忱的字林、梁顾野王的玉篇等。也有收集俗字、难字、杂字、错字、异体字并加以训解的字书

19、,如张揖的难字与错误字、沈约的俗说等。另外还有文字规正方面的专书,如颜师古的字样、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张参的五经文字等。韵书有李登的声类、陆法言的切韵、孙缅的唐韵。雅书有小尔雅与张揖的广雅。魏晋至隋唐间,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三、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1宋代的疑古与创新魏晋至隋唐的训诂虽然扩大了范围,但主要还是沿着汉代训诂的路子在走,实质上改变不大;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对汉唐经学充满怀疑,因而力求摆脱汉唐的影响,纷纷另创新说。宋代经学上疑古创新的局面产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理学的需要。理学家为了阐述他们的主张,不断从古代经典中寻找根据

20、,又以理说经,横发议论,这样就势必冲破汉唐注疏的束缚。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一方面,钟鼎彝器的陆续出土及其铭文的研究,导致了古文字的发端;另一方面,吴棫取古代韵文研究古音,开创了古音的研究。宋代疑古创新表现在经学训诂上,是随意怀疑和改动经书原文,基本不信汉唐旧注而代之以理学说教;表现在字学训诂上,则不信说文,而常用自己的理据来说解文字。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经学训诂专家。他的注释著作有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朱熹重视字词句本身的训诂,主张以训诂说经;同时它不排斥创新,寓创新于自己的注释中;他的注释简洁明了,可读性强。朱熹还能利用当时发现的古文字材料,开创以出土文献证传世

21、文献的训诂新方法。2明末训诂的进展明末小学研究大有进展:梅膺祚字汇与张自烈正字通继承了说文等字书的传统,而在编排和解释方面又都大有改进;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专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穷搜杂采,期于通达,是一部类书性质的辞典;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则是方言俗语研究的成果;黄生的字诂与义府则是综合性的训诂成果,或阐发义理,据古音以求古义,或考证本义,依引申规律探求词义系统,都能引证精详,立意新奇,多有发明,对清代的考据学有直接的影响。四、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1顾炎武开朴学风气之先清代的学术直接受晚明复古学派的影响,他们以复古为旗

22、号,提倡汉学,主张经世致用,为训诂学的兴盛打下了基础;清政府积极提倡儒学,鼓励古代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同时大兴文字狱,禁止知识分子议论指责时政,致使大量学人潜心古籍,推动了朴学的发展。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一生兼涉经史百家,著述颇丰,著名的有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音学五书、左传杜注补正、明季实录等。顾炎武治学力戒凿空虚浮,提倡实事求是,重博征,贵创新,求致用,由此开启了有清一代优良的学风。2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乾嘉学者戴震是皖派的开山祖师,治学有独特风格,主张把义理与考据结合起来,以考据通义理。戴震注重以形证义,以音求义,在实践中发展了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思想。他与训诂学有关的著作有转语二十

23、章、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段玉裁是戴震的学生,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等。说文解字注直接继承戴震形音义互求的方法,用古音十七部理论施于说文研究,使审音、考字、训义互为发明,相得益彰。段注对文献词义和词汇规律有深刻的揭示,善于辩析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异,根据音义相关的理论和文字孳乳现象,进一步揭示了词汇中的同源规律。王念孙也是戴震的学生,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释大等,其子王引之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王氏父子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通过分析声义关系,广泛地联系同义词群和同源词族,并进而建立起揭示同源词“源义素”的“义类”理论和关于意义变化的“义通”理论

24、,对词语的孳乳规律和词义演变途径作了深入的探讨;注重研究复音词,对汉语复音词的内部结构作了深入分析,并从训诂角度,分出了其中具有同义语素的一类,揭示了“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特征;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语法规律,在虚词训诂方面创获很大。乾嘉学术以段王为代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能从经传单字单义的训诂上升到语言文字内部规律的系统探求。3晚清的实学派训诂晚清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日益加剧,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再沉迷于不切实际的考据训诂学,转而提倡经世致用之实学,或以经术作政论,或借小学治专业,形成了晚清的实学派训诂。实学派大致有两类:一类以魏源、龚自珍、康有为为代表

25、,把学术与政治结合起来,发掘经典的微言大义,为救世改革服务;另一类注重考实,研究某一专门领域内的词语及名物源流。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是晚清实学派训诂考据方面的代表作,其对训诂学的贡献有三方面:与乾嘉训诂学以考名为目的不同,沈家本以考名为手段,达到考实的目的,增强了训诂的实用性;沈家本考察的文献范围较乾嘉的只重先秦要宽,把训诂与史学结合起来;刑法书较经书与现实生活更接近,因此沈家本更注意到口语与专业用语的考辩。清代训诂学一方面在治学方法上和训诂理论上总前人之大成,使其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又大规模地整理注释古籍,汇纂各种训诂材料,从训诂实践上卓有成效地发展了传统训诂学。五、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近

26、现代1章太炎黄侃初创的理论训诂学章太炎使传统小学真正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开创出一门完全独立的语言文字学。在国故论衡、文始、小学答问、新方言等著作中,章先生对语言文字学的各种理论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建立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训诂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的是章太炎的学生黄侃。黄侃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进行了独立的专科教学;对这门学科的多种理论问题作了明确系统的阐述。黄侃的侄子黄焯整理了他的一些讲义和读书札记,已经出版的有尔雅声训、说文笺识四种、文字声韵训诂笔记等多种。2训诂学走向现代章黄之后对训诂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学者及其著作: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瑢训诂学概论,沈兼士声训论、右文说在在训诂学

27、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何仲英训诂学引论,杨树达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词诠。 二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对训诂与训诂学的简要发展历程有清晰的认识:掌握训诂与训诂学发展所经历的五个阶段;掌握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掌握各个阶段的有代表性的训诂家和训诂著作及其特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训诂学的发展脉络与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及代表著作。 三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 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1.1训诂的萌芽期先秦1.1.1先秦是训诂的萌芽期(识记)1.1.1训诂产生的原因(理解)1.1.2萌芽期训诂的特点(理解)1.2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两汉1.2.1两汉是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识记)1.2.2训诂工作的大规

28、模开展与古文经学的关系(理解)1.2.3毛亨及其毛诗诂训传(识记)1.2.4郑玄及其毛诗笺、三礼注(识记)1.2.5尔雅的成书过程、性质、内容、体例及影响(识记)1.2.6方言的作者、全名、性质、内容、体例及影响(识记)1.2.7释名的作者、性质、内容、体例、理论价值及其缺陷(识记)1.2.8说文的作者、性质、内容、体例及影响(识记)1.2.9训诂工作系统化期的特点(理解)2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2.1再度注释的出现2.1.1魏晋隋唐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识记)2.1.2再度注释的含义(识记)2.1.3再度注释的代表作(识记)2.1.4再度注释的价值(理解)2.1.5义疏类再度注释的主要

29、局限(理解)2.2训诂范围的扩大2.2.1史、子、集部注释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2.2.2李善文选注的体例特点(理解)2.2.3集注、集解式训诂的特点(理解)2.2.4集注、集解式训诂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2.3集解、集注的出现与字书、韵书、雅书的分立2.3.1音义的特点(理解)2.3.2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内容及训释对象(识记)2.3.3玄应与慧琳的两部一切经音义及其训释对象(识记)2.3.4字书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2.3.5韵书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2.3.6义书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2.3.7训诂深入与扩展期的特点(理解)2.3.8魏晋隋唐时期训诂发展的三个标志(识记)3 训诂的

30、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3.1宋代的疑古与创新3.1.1宋元明是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识记)3.1.2宋代疑古风气产生的原因(理解)3.1.3理学与训诂创新的关系(理解)3.1.4宋代训诂工具改进的两个方面及其对训诂创新的影响(理解)3.1.5宋明时期疑古创新的表现(理解)3.1.6右文说的创说者、流传及其内容(理解)3.1.7朱熹的训诂学著作及其成就(理解)3.2明末训诂的进展3.2.1明末训诂进展的表现(识记)3.2.2明末字书、雅书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3.2.3黄生及其字诂、义府(识记)3.2.4宋元明的史子集部注释的代表作和作者及其成就(识记)3.2.4宋元明时期的训诂特点(理解)4 训诂

31、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4.1顾炎武与乾嘉学派的兴起4.1.1清代是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识记)4.1.2顾炎武的学术成就与方法(理解)4.1.3顾炎武对清代学风的影响(理解)4.2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乾嘉训诂学4.2.1乾嘉学派及其学风特点(理解)4.2.2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治学方法(理解)4.2.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研究方法、内容与贡献(理解)4.2.4王氏父子著作、研究方法、及贡献(理解)4.3晚清的实学派训诂4.3.1晚清的时代特征与学术风气转变的关系(理解)4.3.2晚清实学派的两种倾向及其主张(识记)4.3.3晚清实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识记)4.3.4历

32、代刑法考对传统训诂学的贡献(理解)4.3.5清代在纂集训诂材料方面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4.3.6清代重新整理和疏解古代训诂专书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4.3.7清代训诂学的特点(理解)5 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5.1章太炎、黄侃初创的理论训诂学5.1.1近现代是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识记)5.1.2清末训诂学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解)5.1.3章太炎的语言文字学著作及其贡献(理解)5.1.4黄侃的训诂学著作及其贡献(理解)5.2训诂学走向现代5.2.1胡朴安及其中国训诂学史(识记)5.2.2齐佩瑢及其训诂学概论(识记)5.2.3沈兼士及其训诂学论著(识记)5.2.4何仲英及其训诂学引

33、论(识记)5.2.5杨树达及其训诂学著作(识记) 第二章 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 一、课程内容一、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体式1传注类。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意,因而沟通古今语言也称作传。注的本义为灌,注书一义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传注类的注释书有尚书大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颜师古汉书注等。2章句类。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这种体式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通常把字词的注释融在句子的直译中。其优点是对文献的注释更富于整体性。章句类的代表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的孟子章句等。3义疏类。疏是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其义,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34、产生的一种体式。这种体式的特点是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前人有关原文的传注。义疏类的代表作有皇侃的论语义疏、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等。义疏类注释被称为“二度注释”,坚持“疏不破注”的原则,一般不违背原注的基本意思。4集解类。集解类注释也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注释者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释,间下己意。这种体式的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现存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何晏的论语集解。有些注释书虽然不用集解作书名,但是内容和体例属于集解类注释,如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有的注释书虽然以集解为书名,但命名之意不在兼采众家注释,如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是集春秋经和左氏传而加以注解,因而从训诂体式上不能归入这一类。5征引类。征引类的注

35、释书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解语义、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征引作为一种成熟的训诂体式,是从李善的文选注开始的。6音义类。音义类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也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与校勘。这类注释书的产生是与对汉语音义关系的认识与反切注音方法的使用有密切关系的。部分音义书也具有集注的性质,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佛教经典的音义是值得重视的类别,其中代表中古时期佛教音义材料的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及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收集汉译佛经中的词语非常广泛,有析字,有辨音,有释义,所引古代文献及字书韵书甚多,颇具辑佚和校勘价值。7.随文注释材料除了可以从体式上进行分类以外

36、,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如从注释的内容、层次、作者等角度。二、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内容1.说明用字现象(1)说明用字现象的重要性。注释中说明用字现象的目的是明确字词关系,字词关系一旦明确,就能为准确分析词义,正确解读文献打下基础。(2)说明用字现象分类使用训释用语的读如、读若、读为、读曰:表示借字和本字(或为另一借字)共记一词,应该按其中表词明确的字来理解词义。假借字、通:表示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这里的“假借”不同于六书的“假借”,指的是用字上的通假。同、即:说明异体字关系。古字、今字、古今字:多用来说明不同时代记录同一词项用字不同的现象,这些不同时代的用字虽然字各不同,却“同物同音”,也就

37、是记词功能相同。当为、宜为、当作、字之误、声之误:用来说明用字不当现象,指出应该按某个正字来理解其词义。上述训释用语有的不是说明字际关系专用的。也有些解释词义的训释用语偶尔也用于沟通字际关系。例如:读如、读若:有时用于纯粹的注音,并不揭示字际关系。之言:主要用于训释词源意义或沟通同源词,有时却是说明用字关系。不使用训释用语的注明字际关系并不一定都使用程式化语言,有时跟词义训释一样,只用单字对举,这就需要辨析究竟是以词训词,还是以字说字,辨析的方法是看两个字之间有没有共同的义项,有就是词训,没有就是字际关系的沟通。2解释词义(1)解释词义的重要性。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工作,是阅读典籍的基础。阅

38、读古籍时形成障碍的往往是词的引申义、临时义,或是古语、方言以及因用字、传抄等原因带来的问题。(2)解释词义常见的训释用语。谓之、曰、为: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用于在属中求别,也用于同义词的辨析。谓:多用来解释词的具体指向,说解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或者点明被释词具体所指的人或事。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主要用来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前者即所谓“义隔而通”,指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在贮存状态并无同义近义关系,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由于某一方面的联系而彼此相通;后者即以今语释古语,指用后代通俗的词语解释因时代变迁而变得难懂的前代词语。之言:主要用音义相通而具有同源关系

39、的词作为训释词,也有用本字解释通假字的。貌: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样子”。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连绵词。3解释句意(1)分析句读。分析句读是注释古书的先行工作。(2)解释句意。一般包括串讲句意和点明言外之意两方面内容。常用的训释术语是“谓”与“言”,后者多用来解释言外之意。解释句意是章句这一训诂体式的主要内容,也常见于其他传注中。4讲解语法现象(1)对虚词的认识与解释。古人用辞、语助等来标明虚词,并且已经有了对不同作用的虚词划分小类的意识。(2)讲解实词的特殊用法。汉语常通过实词的种种特殊用法来表示语法意义,训诂家在注释中将这种用法揭示

40、出来。(3)分析句式。先秦汉语的句式与后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序上,训诂材料对句式的分析,常表现为通过串讲使语序转变为后代人习惯的状态。5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1)互文。互文是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式。注释书中常用“互见”“互相见”来说解互文。(2)连文。连文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词语的一种修辞方式。注释书常用“连言”“连类而及”来说明。(3)变文。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对变文的训释常以“变言”“变云”“变曰”或“某犹某也”、“某亦某也”等形式出现。6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随着时代的推移,后人对古代文化常识

41、往往知之甚少,为了正确地理解文意,有时需要提供更为广阔的背景,因而说明古代文化常识也成为训诂的一项重要内容。三、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解读在了解随文注释材料的基本体式和主要内容后,应该尝试对完整篇章的注释材料直至整部注释书的阅读和理解。解读随文注释的训诂材料需要注意如下几点:1.掌握有关基本概念(1)原文、注文。原文指被注文献本身的文字语句,为文献作者所写;注文指注释家附在原文下面(或后面)的注释文字,为注者所写。原文可以不要注文而独立存在,注文一般不能离开原文而独立存在。注文可以泛指所有注释性文字,也可以特指一个注点后面的注释文字。(2)注家。对原文进行注释,或对注文进行再注释的人。(3)注点。

42、指加注的地方。(4)注释对象。也叫做被注释项,是指被注释的语言单位,可以是字、词、语句、语段,也可以是篇章。(5)注释内容。根据需要对被注释项进行的注释。包括标注字音、分析字形、解释词义、考辨名物、沟通字际关系、探求音义来源、阐述语句大意,等等。(6)注释语。也叫注释项,是表述注释内容的词句或语段。(7)注释用语。也叫训释用语,指常用于注释语中的具有比较确定的含义或功能的程式化词语,如“读为”、“谓之”、“犹”、“之言”等。(8)训条。一个被注释项及其相应的注释项合称为一个训条或一条注释。2.弄清注文详细体例(1)注家情况。注家是谁,有几个注家,各位注家的前后年代,相互之间的注引关系。(2)注

43、文情况。注文有几个层次,针对哪些注释对象,注释对象是原文还是前代注文。将注文分解为单个训条,使每个训条的注释对象和它的注释内容互相对应,进而读懂每条注释的本意。3.客观对待古注(1)充分认识古注的价值,不随意否定古注。(2)正视古注存在的问题,对古注做必要的评判。4.适当加以补充读古书光依赖古注是不够的,对读了古注还不懂的地方,就需要自己动手,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加以补充注释,以达到真正读懂古注及原文的目的。四、对完整篇章的注释材料进行解读,以掌握随文注释材料的详细体例,从而达到利用前人训诂材料读懂文献原著、总结训诂规律、研究训诂理论、从事训诂实践的目的。阅读材料有孟子章句滕文公下、春秋左

44、传正义成公二年等。二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阅读一定量的随文注释材料原文;掌握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及其特点;理解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掌握常见的训释用语的含义与用法;理解注释书解释句意的两个方面的内容;理解注释书讲解语法现象的内容;理解注释书说明特殊修辞表达方法的内容;理解注释书说明古代制度、习俗和文化常识的内容。本章学习的重点是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内容与特点,以及训释用语的内涵与用法,并能对随文注释材料原文进行解读。 三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 随文释义训诂材料的体式1.1传注类1.1.1随文释义训诂材料的类别(识记)1.1.2传注类训诂材料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1.1.3传

45、的含义(理解)1.1.4传的特点(理解)1.1.5笺的含义(理解)1.1.6笺的特点(理解)1.1.7注的含义(理解)1.1.8注的特点(理解)1.2章句类1.2.1章句的含义(理解)1.2.2章句的特点(理解)1.2.3章句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1.3义疏类1.3.1疏的含义(理解)1.3.2疏的特点(理解)1.3.3疏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1.4集解类1.4.1集解的含义(理解)1.4.2集解的特点(理解)1.4.3集解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1.5征引类1.5.1征引类体式的特点(理解)1.5.2征引类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1.5.3音义的特点(理解)1.5.4音义的代表作及其作者(识记)2 随文注释训诂材料的内容2.1说明用字现象2.1.1读如、读若、读为、读曰的含义和用法(理解)2.1.2假借字与通的含义和用法(理解)2.1.3同、即的含义和用法(理解)2.1.4古字、今字、古今字的含义和用法(理解)2.1.5当为、宜为、当作、字之误、声之误的含义和用法(理解)2.1.6“之言”用于沟通字际关系的用法(理解)2.1.7辨析只用单字对举来注明字际关系的情况(理解)2.2 解释词义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案课件 > 初中(七年级)课件教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