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概论辅导班笔记.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883528 上传时间:2024-03-1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概论辅导班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辽宁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概论辅导班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辽宁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概论辅导班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辽宁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概论辅导班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辽宁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概论辅导班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学文学理论教程笔记第一章(略)第二章 第一节(重点)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都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 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人的生活活动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是完全不同的。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对自然的被动的适应过程。认得生活活动是以“自由自觉” 为基本特性。“自由”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自觉”是说的人的活动室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2、。人都生活活动的上述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人的生活活动是人都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接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都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课题的认识与反应。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被运用于对文学活动性质

3、的解说,产生了列宁的镜子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不但强调文艺反应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应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毛泽东源泉说,文学作品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比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认识,这是有根据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基石。三、艺术生产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具有多种意义,第一种是艺术活动也是一种生产。第二种艺术生产是艺术创作。第三种资本发展是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属性

4、。本书是从第一种和第二种意义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因为这种理论强调文学艺术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归根到底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能获得对文学艺术最终的解释,这样就为我们揭示文学发展变化的奥秘寻找到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同时,面对目前的商品潮流涌动的现实,“艺术生产”论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文学艺术纳入到他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意识

5、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到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它具有审美特性。但是,他没有直接提出“审美意识性该”概念,后来人们提出这个概念是对马克思文学思想飞跃发展。五、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交往的思想就被突出地提出来了。特别是在论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相互关系中,马克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行为理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

6、往的理想之域。第三章 (重点)一、人类活动的性质文学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马克思认为,人必须首先满足吃、喝、住、穿等基本需要,然后才能从事科学、艺术等高级活动,也指明了人的存在具有动物性的一面。人的活动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意识的生命活动。从发生学层面看,人类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劳动在改变外在自然界的同时,也改变了作为内在自然的人自身。从认识论层面看,也理应从生活活动出发来认识人的特性。马克思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铲平了人的精神生产是直接与其物质生活活动交织在一起的。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

7、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的生产活动室人的生活活动的基础。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叶改造了自己,丰富了自己。这就是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而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动物的感觉是指自然的生理禀赋。动物对事物的感觉的角度是单一的,而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化的;动物的感觉被自身和对象的特性束缚着,而人的感觉则可以突破这种束缚来进行自由创造,其中也就是包括了文学创造。人的感觉不但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

8、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中这种诗意情感高度发展的产物。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字创造。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说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而所谓“合规律性”,则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处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它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同时,人的感觉作为感性动物,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

9、主动、富于创造性的。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即使对象被改变的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通过“对象”来间接地审“自己”。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地展现出来,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显现出来,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三、文学活动的地位从各种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出发做进一步考察,还可以把精神活动分为非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和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非意识

10、形态的精神活动,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它们与物质经济基础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为不同的经济基础服务,也不随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而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则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的。所以也称为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中,政治、法律、道德等距离物质经济基础较近,可以直接为经济基础;而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与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的性质,所以恩格斯称之为“更高的即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活动包含了若干要素,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相互作用的

11、整体关系。一、世界 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主观世界既包括人的思想情感,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二、作者 在文学活动中,作者也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情感,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情感,因而,文学活动也是作者的表现活动;作者同样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关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的表现文学思想却产生较晚。其真正产生应归因于18、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思潮。表现论与模仿论由三点突出的区别。首先,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第三,表现论不强调文

12、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文学的日常表现活动:个别的、不具有形式的。文学的表现活动:表现人普遍的情感,是形式化的表现。三、作品 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形式价值,是“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主要包括文学的语言、机构和形式。英美新批评同样也强调文学作品的主体地位,其代表人物兰塞姆还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

13、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议”“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四、读者 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读者是文学活动的有一个级别要素。第三节一、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有的人认为文学发展动力室社会风气的变化,

14、还有的人则认为文艺发展动力是某种非人力可以改变的因素。文学作品类型按照时代分为四类: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文学。另外,还有学者以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变化。如俄国文论家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对一百多个俄罗斯神话与民间故事甄别后发现,这些叙事作品无论如何变化都可以用31中功能中的某些功能来概括。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来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类型的体现:一种情

15、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的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但是,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唯一的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基础以外,还有作为上层建筑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他们甚至会对文学发展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16、第四章 第一、二节(重点)第一节 文学: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学最初是泛指文章和博学,正是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在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也往往是在文化含以上使用,即文学术语一般文化,没有被称为美的“艺术”。可见,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也已经被察觉到了,尽管到后来才被明确地突出出来。 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是从文

17、学的广泛的文化含义中分离。独立出来狭义文学观念。在中国,魏晋时期,在西方16到18世纪。 文学的通行含义:是指文学审美含义,文学与一般文化不同,有特殊的审美属性。文学的审美含义在现在通行,是由多方面造成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第二, 文学与非文学区分: 文学的含义往往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发生演变,尤其是会把通常的非文学移位成新的文学。其实,这一点正突出了文学与文化的密切联系:文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中既吸取资源又回头施加影响。尤其是现代先锋作家,往往突破现有陈规陋习,从纷纭繁复的文化事项中寻求新文化得以生长的因子,这就可能使得文学的含义出现新的变数。某些先锋文学群体也可能以新的文学观去

18、向权威挑战,形成与现行规范不同的文字新“惯例”。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人们常常会按这种观念去创造新的文学,或者把以往的非文学解读为文学、非经典阐释为经典。可见,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心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他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侵染、彼此渗透的情形,

19、这种情形表明,任何审美表现过程并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的最终支配。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 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使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因含有某种功利意图。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但是,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这一点可以从文学作为作家和读者的社会话语活动、作为在先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两方面来看。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着深刻的社会功利性。第二,作为再现现实社

20、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话语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解 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会有某种理性。形象这里是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赋予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与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审美形象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而概念则是抽象的,要求确证、确定或明晰。由于以形象形态存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直觉是主体对于形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

21、,在这里特指审美直觉。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文学仍然必须依赖理性,只不过理性在这里是以特殊形式存在的。形象是文学直接存在方式,这本身就常常依赖另一种力量-理性的力量。在创作中,理解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分析素材,构思主题、情节、人物关系,预测读者反映和批评界态度等,这些并非不重要的环节,却是时常掺杂作者的理性过程的,是可以凭理性去把握的。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理性。可以说,不仅在文学创作和阅读过程中,而且在艺术形象本身中,理性都在起着微妙而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集中表现在

22、它使文学的艺术形象终究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3、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情感指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同时,也是形式的情感。认识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并不直接呈现于审美形态世界中,但无可否认,它是可以被归纳出来的。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性认识是间接的。第五章(略 从未出过题)第六章 第二、三节(重点)第二节文学创造的客体:1、客体即“自然”说 2、客体即“情感”说一、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23、所谓“社会生活”就是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总和。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它既可以把物质世界作为创造的客体,也可以把客体存在着的特定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文化氛围、历史情境和作家个人对生活的体验等作为创造的客体。2、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学作品都有生活的根源,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源泉,而且还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一唯一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二、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24、文学艺术和科学认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差异首先在于:前者是整体的社会生活,后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的社会生活。横向上,生活可以分为不同的方面,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再具体些说,可以分为经济的、政治的、文化教育的、工业的、农业的、军事的等诸多方面。纵向上,生活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表层是现象,深层是本质。科学反映生活有两个特点:横向反映是分门别类的,纵向遵循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反映的生活,既是某一方面的生活,又是本质的、一般的生活,而不是整体性的生活。所谓整体性生活,是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2、文学创造的客

25、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所谓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即富于诗意的生活。丑的生活并不是文学现实客体,如果文学不写丑,怎么会有悲剧和喜剧。现实中的丑本身不具备审美价值,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但是,丑的事物,经过艺术家、作家的揭露和批判,塑造成艺术形象,也就具有了审丑的价值,然而科学则不同,科学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并不以对象是否具有或是否具有可以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原则,而是以对象是否具有认识价值为原则;科学反映的事物当然也有美丑之分,但它所关心的始终是现象底下的本质规律,而不关心这些现象的美丑。再丑的现象,也可以成为科学的对象,只要有这种研究对人类有益

26、。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生活当它处于自然状态时,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众所周知,没有客体,人就什么感觉也没有;而没有人对客体的感觉,客体就不能现实地成为人所占有的客体。同样,当某种生活不与作家发生关系,作家没法去体验它,即感受、体味、思索它,并与之发生情感交流时,它就不会成为作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由于作家的体验,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才被直觉化、情绪化、心灵化,外在的现实生活也就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现实。这时,作为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也就是文学题材,已经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了。文学创造的主体:一、关于文学创造主体的解释1、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2、

27、主体即“旁边者”与“移情者”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1、主体只有当人与特定客体处于特定的关系,并对客体具有主动、主导地位亦即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如果作假完全是被动的,或称为自然的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那么他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只有具有主体性力量的人,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生产者,不同于一般生产劳动的生产者,后者的劳动是物质交换的劳动,前者是非物质交换的精神劳动。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分为物质实践、科学认识和

28、价值判断三种方式。人在这三种活动方式中也就分别扮演着物质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的主体这三种角色。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它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感情体验,对对象做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科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文学创造的主体实干家、理论家、思想家的身份。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是具体的个性,又是社会的个体,是具体的社会人。作为文学创造的主体,任何作家、诗人都是具有社会生命、社会灵魂的“单个人”,或者说,都是具体的、个别的社会人。第三节一、文学创造中的主客体关系的特

29、点 首先,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里特征。其次,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客体“主观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的特征。第七章(重点)第一节一、材料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三、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是驱动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文

30、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第二节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一年的艺术思维过程。1、回忆与沉思 沉思的有一心理功能是对对象从事二度体验,使之成为富有诗意的东西。2、直觉与联想 想象: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想象主要有三种: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联想: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

31、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联想有: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3、灵感与直觉 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象是围绕某一主体线索的思考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灵感产生于大脑高度集中注意的优势兴奋之后却是肯定的。发生虽然偶然,却一定是长期思考的结果。 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直奔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4、理智与情感5、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对无意识有制约和决定作用。艺术陌生化:(看一看)第三节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1、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2、作家创作

32、动机的中途转换二、词语提炼与技巧运用 词语提炼的任务是寻早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 技巧运用主要指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等等,难以尽述,这里指简单阐述运用技巧时所注意的问题:其一,技巧运用要为物化主要形象的内在物理服务;其二,技巧要为作家通过形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第八章 第二节(重点)一、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 文学和伦理学是不同的。在伦理学中,判断是理性、冷静而客观的,而在文学中,善恶的探索和表现常常伴随着强烈而丰富的情感,是感性的和主观的。情感源自善恶的判

33、断,而且情感常常左右着判断,文学中的忧伤、欢喜、悲愤等情感总是与作品中人物的或善或恶的行为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二、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情感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善即有利于社会前进或进步的意思,体现了善的价值、高尚品格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1、高尚的品格。文学创造能否以高尚的情感态度去“裁判”社会生活,最终取决于创造主体的人格。2、利他的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情感的表现方式:1、诚挚的情态。情感诚挚,作品才会动人,能在富于感染力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为读者所认同和接受,产生共鸣。情感的诚挚性与反应生活的真实性是联系在一起的,要使文学作品具有反映生活的真实性,真情则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和条件

34、。真情或者诚挚是来自作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2、艺术的呈现。艺术的呈现是文学审美价值实现的方式,其情与境的融合,让读者从中获取的不仅是思想上的教义,同时还有精神上的享受。二、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1、人文关怀:“善”的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是一种崇高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文关怀都是那些抽象的方式认识和反映社会人生的其他精神创造物所无法与之比肩的。2、历史理性: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作为“真”与“善”的精神价值,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理性要有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要有历史的温度,是“真”和“善”两个价值取向的交会。历史理性与

35、人文关怀常常形成悖论。面对这一悖论,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己任的作家总会以艺术的方式保持两方面认识之间的张力,在肯定社会发展的前提下,用审美的视角,对“恶”予以揭露和鞭挞,从而让人文与历史两种价值相交汇。这非但没有失去“历史理性”,相反有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演进中悲剧性一面的认识。总之,文学是人文领域,理应多一点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文关怀的倾注,少一点非艺术审美视点的理性主义偏执。第三节 审美理想的功能:在文学创作中,审美理想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作家创作总离不开审美理想的引导和调节。审美理想对生活的这种关照和评价功能体现在作家对生活丑的艺术表现中。只有在审美理想的照耀和穿透下,才能在否定丑的同时

36、确证美。 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是相互规定的:一方面,一定的材料和内容要求并规定着相应的文学形式;另一方面,文学材料和内容又必须达到充分的形式化,融入文学形式之中。形式创造在作家的审美价值追求中,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在文学创造的实践中,由于形式的生成作用,内容确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产生审美新质。 化丑为美与美丽地描写悲哀:文学形式的升华功能也可以通过“化丑为美”得到最集中的发挥。诗歌可以把所写的意境和尘俗间许多使用的联想隔开,使它成为独立自主的世界,诗所用的语言不是日常生活的语言,所以读者也不至于日常生活的实用态度去应付它,他可以聚精会神地观照纯意象。诗与日常语言隔着一层,

37、不致使人看成现实,以实用的态度去对付他们,我们的注意力被吸引于美妙的意象与和谐的声音方面去了。 文学形式之美。艺术形式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说,指出,作品的各个部分、各因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第九章 第一节(重点)文学作品的类型一、 现实型文学:再现性 逼真性二、 理想型文学:表现性 虚幻性三、 象征型文学:暗示性 朦胧性四、 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重点) 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出现了后期象

38、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第十章 第二、三、四(重点)文学典型1、特性: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看教材)意境:1、情景交融。引入王夫之,等经典话。2、虚实相生。实境是逼真描写的景、情、境、虚境是实境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实境是虚境的基础。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表现出来,虚境和实境看似两个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功夫全要落实到对实境的描写上。3、韵味无穷。文学意象:1、定义2、特征第

39、十一章 第一节(重点)叙事: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的构成:第一方面是叙事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体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简述故事的语句。第三方面是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第十二章(重点)第一节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抒情性作品专指以表现作者个人

40、主观感情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抒情性作品主要题材是抒情诗,此外散文也是创作抒情性作品所采用的文体。二、抒情与现实 抒情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首先,抒情反映的兑现更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其次,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所以,抒情对客观直接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再次,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文学抒情一方面受到特定现实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却具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三、抒情中自我与社会 抒情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抒情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因此,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想,成为抒情主体直觉的创造原则;具有鲜明个性的情感表现,成为评价抒情性作品的重

41、要尺度之一。一个成功的抒情诗人,他必定怀有一颗独一无二的心灵。一方面,抒情主体的自我表现会对其他社会成员发生独特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某些观念意识、接受习惯、理解能力等也会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转化为抒情性作品中的有机因素,给作品打上社会的烙印。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是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抒情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在审美化的情感反映和评价中,抒情自我是要么维护和加强要么反抗和削弱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从属于某种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内容并不是以完整的观念体系和概念形式出现,而是体现为某种感受、评价、信仰和表现的模式。这些模式背后,却隐藏着一定的观念体系和价值规范。在文学

42、史上,抒情诗人既是十分独特的自我表现,又是为时代和人民发出呼声;既是个性情感的自然流露,又同时表现了人类情感的本质。四、抒情与宣泄 抒情就是情感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和迸发,是内心情感的宣泄。文学抒情并不知是非理性的情感宣泄。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欲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这正是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特征。首先,抒情主体是把自己内心的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他不完全是即兴式地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抒情主体既沉浸在情绪状态之中,又出乎情绪状态之外,意识

43、到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过程本身。其次,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与内心情感经验的重解与重组相适应,抒情作者还要创造合适于表现这种情感的感性形式。第二节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抒情作品是通过特殊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表现情感的。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的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普通话语系统是一种通信系统,它通过意义相对确定的词句来报道事实。抒情话语虽然保留了话语的这种通信功能,但更突出了话语的表现功能。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

44、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要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丰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景与情:第三节(重点)第十三章 第二、四节(重点)一、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区别二、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 日常个性必须通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转变为创作个性,才可能在作品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创作个性是位于日常个性和文学风格之间的中间环节,他们三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图来表示出来;图略三、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基本条件 风格的形成有主体方面的原因,也有对象方面的原因。四、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1、体裁 2、语体 3、风格第四节(

45、重要)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2、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3、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4、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第十四章(不用看)第十五章 第一、三节(重点)一、 期待视野定义、层次、形成二、 接受动机三、 接受心境四、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五、 共鸣(重要)六、 净化(重要)七、 领悟八、 余味第十六章 第二节(重点)一、 传统批评模式二、 现代批评模式1、心理学批评:模式 突出的人物 学派 基本观点2、语言学批评:流派 形式问题 语言问题 俄国形式主义3、文化批评:传统意义的文化批评、现代意义的文化批评。2012年辽宁大学文学理论新编笔记第二章(重点)第三章(与以前有变化)第五章(重点)第六章(结合文学理论教程看)第八章(结合文学理论教程看)第十一章(结合文学理论教程看)第十二章(结合文学理论教程看)第十三章(结合文学理论教程看)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资料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