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绪言 一、秦汉时期背景(一)秦汉时期纺织业的显著进步(一)秦汉时期纺织业的显著进步(秦:公元前年前年)(西汉:公元前年公元年)(新莽:公元9年25年)(东汉:公元年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国西汉东汉汉武帝时,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丝绸之路。秦汉时期铜器工艺秦汉时期铜器工艺秦汉时期漆器秦汉时期漆器秦汉时期陶器秦汉时期陶器铜器工艺向日用器皿发展,除鼎、壶等传统产品外,盘、洗、熨斗、灯、炉、铜镜,都是这时流行的产品。漆器是当时贵重的工艺品,逐渐取代了青铜器,使用范围日益扩大。陶器的釉陶出现了黄、褐、绿等色彩,鲜艳美丽
2、。汉代手工艺发展的三个阶段:汉代手工艺发展的三个阶段:一.西汉初期:恢复时期。三.东汉末期:手工业的衰落时期。汉代手工业除官营生产外,私营手工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如铜镜、漆器等。二.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繁荣。生产力很高,工人数量也最大。如采铜,每年大约有10万人以上。汉代手工业工人有3种:工、卒、徒第二节 铜器工艺秦朝铜车马,两辆大型铜车马两件作品都为单辕,四马,单御者编制,尺寸约为车马实际大小的二分之一。一号车为伞盖,驭手呈站立姿势,其伞盖为圆型,车厢为方型,取天圆地方之意;二号车为篷盖,驭手作跪姿。铜车结构十分精密,镂雕成菱形花纹格的车窗启闭自如,金属鞍辔上雕有精美
3、的花纹装饰,辔绳婉转灵活。整个车通体彩绘,。它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一)铜灯 汉代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灯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主要分虹管灯、盘灯、筒灯、行灯、吊灯等。铜灯的造型:灯体常做成动物如牛、羊、朱雀、雁足以及人物等形状。1.虹管灯:最早的环保灯具。2.彩绘雁鱼铜灯:汉代环保艺术台灯3.盘灯:朱雀灯(西汉)4.西汉鎏金羊形铜灯朱雀灯盘灯汉代雁鱼灯西汉鎏金羊形铜灯长信宫灯作宫女跪坐持灯状,通体鎏金,各部分铸成后合成,灯盘可转动,灯罩能启合,以便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和照度的大小。宫女的右臂和躯体中空,烟气通过右臂进入体内,烟灰贮留体中,可保持室内清洁。此灯设计灵巧
4、,结构合理,宫女造型生动,是实用与美观高度统一的工艺美术品。错金银牛形铜灯(二)铜炉在汉代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品种。按用途分以下三类:1.熏炉:烧香料用,又名香薰。熏炉的用途:1、用来熏居室及衣物。汉代和西域相通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输入了国外名贵的香料,燃之香烟弥漫,用来熏住室及衣物,所以熏炉的制作甚为流行。熏炉与人们求长生的幻想和情结有关。从薰炉飘逸而出的烟雾袅袅而升,缭绕回旋于居室庭院之间,如幻如梦.烟雾飘缈使人仿佛看到漂浮在东海之上的蓬莱仙山,那里诸 仙长生不老,享受安逸华美。2.温手炉3.温酒炉错金博山炉(三)铜奁lan古代放梳妆用具、食物的盒子,圆形、直壁、有盖、器腹较深,盛行于汉代。
5、(四)铜洗有平底也有圆底,口沿比较宽,汉代盥gun洗用具。(五)铜壶鼓腹,小颈而口像外移,圆足,腹的两侧多有铺首衔环,造型优美。是盛酒和盛水用具,根据造型的不同,可分别装不同内容的物品。装饰方法:除鎏金、金银错外,还有有镂空。镶嵌、附加提梁等。(六)铜镜铜镜在汉代十分发达,是继战国以后的又一次大发展时期。铜镜的制作精巧,式样华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1.汉镜的特点:体薄、平边、圆钮、装饰程式化。2.主要品种:(1)早期:有螭ch形镜、草叶镜、星云镜、日光镜、昭明镜等;(2)中期:主要流行规矩镜(TLV镜);(3)晚期:有云雷纹镜、蝙蝠纹镜、画像镜、方铭镜、阶段式镜等。螭ch形镜星云镜早期
6、:西汉高祖至文、景帝以前,社会处于经济恢复时期,铸镜工艺发展不大,仍沿用战国铜镜的风格,镜面小,镜壁单薄,弦纹小钮。规矩镜中期:构图巧妙,以圆与方的对比,形成旋转奔驰、活泼生动的优美的图案结构。双夔纹镜双夔纹镜画像镜后期:这时铜镜铭文的演变规律,接近书写文字,字体多为小篆间杂汉隶。在技法上,多采用减地平即和高浮雕来表现物像,以粗线条和大轮廓以及高度的形体夸张,表现出古拙奔放的艺术风格。(七)铜鼓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名族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青铜制品。它制作的年代,自春秋战国、汉六朝,直至明清,而以汉代制作精美,式样最多,也较发达。铜鼓原来是一种打击乐器,后逐渐演变为权利的象征。根据纹饰的不
7、同分为以下几类:1.太阳纹2.蛙纹 是最富特色的一种铜鼓装饰,均作立体浮雕状。有四只、五只六只不等。这些蛙有的作旋转方向排列,有的面向鼓心,有的背向鼓心,格式不一。3.竞渡纹 铜鼓上常以竞渡为题材作装饰,船体细长,头尾高翘,船上有八人、九人、十一人不等,头戴羽冠,有的划船,有的指挥,有的起舞。船上有鸟,船下有鱼。这是赛船习俗的写照。第三节 陶瓷工艺汉代的陶瓷工艺,有进一步提高,并有所创新。后汉时期更得到普遍发展,各类陶瓷已取代了一部分铜器和漆器的地位。品种:灰陶、釉陶、彩绘陶、原始青瓷,以及砖瓦、陶塑等。装饰方法:印纹、划纹、堆贴、彩绘、雕镂等多种。(一)釉陶是指涂有黄绿色低温铅釉的一种陶器,
8、因此又称铅釉陶。它的特点是熔点低,并且可以薄薄地匀挂在胎上。如果釉中再混有不同的金属元素,则形成黄、绿、褐、土红等多种色彩。代表器物:釉陶壶鼓腹、长颈、盘口,通常在壶肩浮雕狩猎纹或铺首衔环或弦纹一类装饰,早期有盖,晚期无盖;早期多褐色,晚期多绿色。釉陶壶秦代的陶瓷工艺秦代的陶瓷工艺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秦兵马俑场面宏大,威风凛凛,队列整齐,展现了秦军的编制、武器的装备和古代战争的阵法。秦兵马俑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秦始皇兵马俑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战车l00辆,战马l00匹。
9、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这些真人般大小秦始皇兵马俑烧制起来很是不易。据专家研究,这些佣都是上空下实,头和手全是烧制好后再按上的。不然一是重心不稳,二是容易烧裂。砖瓦砖瓦“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后世为纪念和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和鼎盛,将秦汉时期的砖瓦统称为“秦砖汉瓦”。秦汉时期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为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素有“秦砖汉瓦”之称。秦汉瓦当区别1、秦代带纹饰的圆形瓦当,中央无大圆柱,而汉代
10、的则必有圆柱。2、秦瓦当边狭,用手捏成,宽窄不匀,汉瓦当的边轮整齐。3、秦瓦面积不大,汉瓦面积小者也较秦瓦略大。砖:秦砖质地坚硬,有“铅砖”之称。除铺地青砖为素面外,大多数砖面饰有太阳纹、米格纹、小方格纹、平行线纹等。也有用于台阶或壁面的龙纹、凤纹和几何形纹的空心砖。汉代画像砖的制作更为普遍,内容也愈加丰富,如阙门建筑、各种人物、车马、狩猎、乐舞、宴饮、杂技、驯兽、神话故事以及反映生产活动的画面。汉代画像砖有空心和实心砖两种。瓦:建筑用瓦有板瓦和筒瓦两种,其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类似陶水管的圆筒形坯,再切割成两半,成为两个半圆形简瓦,如果切割成三等分,即成为板瓦。瓦坯制成后,在简瓦前端再按上
11、园形或半圆形瓦当。瓦当即筒瓦之头,主要起保护屋檐,不被风雨侵蚀的作用。同时又富有装饰效果,使建筑更加绚丽辉煌.瓦当文化始于周而兴盛于秦汉时期,大体经过半瓦到圆瓦、由阴刻到浮雕、由素面到纹饰、由具象到抽象、由图案到铭文这样一些递进。瓦当,在战国时期,瓦当的形式是半圆形,到秦代,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圆形。汉代的瓦当制作非常兴盛,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从装饰形式看,汉代瓦当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汉代出现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应用:陶瓷、瓦当、铜镜象征:东、西、南、北 春、秋、夏、冬汉武帝时期的“大飞鸿、玉兔蟾蜍、益延寿”瓦当,是汉代精神、理想和气质的象征和表
12、现,它的价值和意义绝非在艺术品这个层面上,它身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内涵。是秦砖汉瓦中的顶级重器,极为珍贵!“大飞鸿”、“蟾蜍玉兔”、“益延寿”三枚瓦当,分别代表“太阳、月亮、延寿”,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延年益寿”。益延寿第四节第四节 染织工艺染织工艺中国养蚕织丝起源很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已有桑麻的种植,到商代丝织工艺亦有广泛的发展。汉唐时期,家家户户大多种植桑麻,能妨能织也能绣。一般人的衣着多是葛麻织品,高级的丝织品除供贵族享用外,还销往朝鲜、印度、蒙古,远及波斯、罗马。从中国通向中亚、欧洲的商路,被誉为丝绸之路,人们称中国为丝国战国战国1982年,曾在湖北江陵马
13、山发掘了一座楚墓,出土了大批丝织品、编结和刺绣等。丝织品的品种有绢、罗、纱、锦等。花纹有几何纹、菱形纹、S形纹等,几何纹中还饰有龙凤、麒麟和人物。在大批的刺绣中,有绣衣、绣裤、绣袍等,绣地多用绢,用辫针绣出龙、凤、虎、三头鸟,以及草叶、枝蔓和花朵,线条流畅,技术高超。马山楚墓出土龙凤虎纹绣,战国中晚期刺绣珍品。1982年湖北马山一号楚墓出土。龙凤虎纹绣为罗地禅衣,灰白色罗地,其上图案长295厘米,宽21厘米。刺绣由两个对称的花纹单位,组成菱形图案。沿四边用褐色和金黄色彩线各绣战国龙凤虎纹绣一龙一凤;中央绣对向双龙和背向双虎,虎身斑纹用红、黑两色相间绣出,虎牙、眼、爪,用异色相嵌锁绣。整个图案表
14、现出龙飞凤舞、猛虎腾跃的生动场景,充满神奇色彩。构图匀称,色泽华丽,绣工精细,表现了楚绣的高水平。龙凤虎纹绣 从秦汉开始,丝绸已成为乡村农户缴纳租税的主要产品,国家政府给官吏的俸禄和福利以及对他们的奖赏也多以丝绸来支付,丝绸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具有货币功能的硬通货,加之结实耐用,便于保存,因而在民间和官府都可以作为财富积累而加以储存,历代政府对养蚕织丝也就十分重视,蚕丝生产在相对和平的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秦汉秦汉丝织品种更为丰富,帛b是丝织品的总称,再细分有锦、绫、绮、罗、纱、绢、缟、纨等。“绢”指用生丝织成的平纹织物“素”指白色的生绢“练”指洁白的熟绢“纨wn”指细致的绢“缣jin”指双丝
15、的细绢“缟go”指未经染色即未经专门处理过的绢“缦mn”指无文采的即无花纹无颜色的丝织品“罗”指质地较薄,手感滑爽,花纹美观雅致兼又透气“锦”指有彩色大花纹的提花织物著名的丝绸产地秦代的咸阳、西汉的长安、东汉的洛阳是当时高档丝绸的主要产地。东周以来,山东北部的临淄一带是桑蚕纺织最发达的地区,史称“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下)(一)都城(二)临淄(z)(三)襄邑襄邑在今河南东部的睢(sui)县。这里的丝织业也是同样发达,并一直延续到后来的西晋。“五星”锦是一长方形圆角绢缘缀带的护膊用的面锦,长16.5厘米,宽11.2厘米,为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
16、纬密48根/厘米;纹样题材新颖,风格别致,气势雄伟。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端禽兽纹样,上下每二个循环花纹之间贯穿“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绢锦组织结构复杂,工艺精湛。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号墓地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护膊用彩锦和白绢制成,呈长方形,两长边各缝缀三条长系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护膊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
17、克,还不到一两。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丝绸图案 除印花和刺绣以外,带图案的两汉丝绸主要是锦。虽然罗和绮也会带有图案,但发现数量较少,且图案种类也远不及锦丰富。汉代的丝织图案主要有:1、云气纹 2、动物纹 3、花卉纹 4、几何纹 5、文字菱纹罗“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局部七、毛和棉织物 秦汉的毛织物主要出产在西北、北方等游牧民族的所在地。在毛织物里,图案精美的不在少数。中国的棉织物起步较晚,约在东汉时才出现。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棉织物的工艺水平上升很快。印花棉布平纹与斜纹(经
18、线和纬线的交织点在织物表面呈现一定角度的斜纹线的结构形式。斜纹组织的经纬交织比平纹少,故不及平纹织物坚牢,但斜纹织物的手感柔软且光滑。)示意图平纹斜纹印染 汉代的官府和民间织造往往都连带染色。所染颜色当然同审美有关,但更多的联系着等级礼制。古人在正式场合的着衣有着严格的色彩限制,与款式、质料、品种、图案一样,色彩也是明等级、分贵贱的基本标志之一。那时,不仅将丝织物或线织物染成某种颜色,还可以利用染料在织物上印染图案。印花敷彩纱局部五、刺绣 两汉时期,人们将刺绣品视为丝锦之上。汉代刺绣的针法,主要是运用辫绣,或称锁子绣。刺绣的纹样题材多样,有几何纹、神兽、羽人、星辰、动物等。黄绮地乘云绣铺绒绣刺
19、绣工艺:在两汉时期已很发达,它和织锦并称为“锦绣”。汉代刺绣的针法,主要是辫绣,也称锁子绣,其特点是针路整齐,绣线牢固。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了大量刺绣实物,品种丰富,制作优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丝织物最能代表汉代的织绣工艺水平。墓中出土了百余件丝质衣被,鞋袜、手套,整幅丝帛及杂用织物,其中绣品就有40件。这些丝织物色彩斑斓,纹饰图案十分丰富,而且加工技法多样。单凭肉眼就能识别的颜色有近20种,如朱红、深红、绛紫、青、墨绿、黄、棕、黑、白、灰、褐等;纹饰除传统的菱形图案外,还有各种云纹、卷草纹、变形动物纹及点、线等几何纹;花纹的加工技法有织花、绣花、泥金银印花,印花敷彩等。从这里可以看出,
20、汉代丝织已朝着技能专业化方向迈进,工艺日益复杂,技能分工更加细化,从剿丝、捻丝、纺线、到织、印、染、绣,每个环节都开始发展出日益复杂的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的专用工具和设备,材料。马王堆汉墓还出有一种“起毛锦”的织物,也显示汉代织造发明了新工艺,而且工艺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起毛锦”是三枚经线提花并起绒圈的经四重组织,这种织法织出的花纹有层次,有绒圈,需要有复杂的提花装置和起绒装置才能够织出。战国时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堪称是一次服装改革的壮举,而后的中原男子服饰已明显出现了短袍和有裤裆的裤子。女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男女均穿深衣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深衣绕襟的层数,使得这种中原长衣不仅将身体裹得更
21、严实。胡服就是采用胡人的服装,即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这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赵武灵王的胡服改制很彻底,他不仅要使军队将士改穿,还要全国上下臣民都改穿,所以这一改变穿着的革新触及的层面就很广。殆侯妻墓帛画西汉“铭旌”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帛画 汉墓帛画幅面成T形形,自上而下分成3个部分,上段绘“天界”,人首蛇身的女姻居中,周国有日、月、扶桑、升龙、神仙、怪兽等,充满飞动的意态和雄健的活力。中部为:人间,在接近“天厥”的华盖下面,一年老的妇人拄杖而行,即墓主人生前的形象,前后有男女侍从。最下段画一怪人,赤裸着身体蹲在两条大鱼的背上,用头和手支撑着地面
22、,竭尽全力托举着现实世界。两条穿过谷纹玉璧的长龙相交缠绕,将各个画面自然分割,并穿插描绘着羽人,仙鹤、怪兽及准备宴拾的人物,加了各部分的有机联系。整个画面构图复杂内容繁复,刻画细腻,色彩绚丽,天地融成一片,人神相安共处。秦汉织物欣赏秦汉织物欣赏一。男子袍服与冠履袍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见。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无裆。褝褝 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n曲裾袍曲裾袍曲裾袍及其内衬之衣 印花敷彩纱袍:印花敷彩纱袍:马王堆一号汉墓出
23、土,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方法。花纹的色彩有六、七种,纹样似为藤本科植物的变形,由枝蔓、蓓蕾、花蕊和叶组成,藤蔓用镂空版印在织物上,花、叶和蓓蕾则由手工彩绘,笔调秀劲流畅,色彩浓淡参差。这种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印染方法,是中国古代印染工艺的一大进步。印花敷彩纱袍曲裾深衣是汉代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穿曲裾深衣的女子n宽袖绕襟深衣图n直裾袍直裾袍袍及内衬裙n裤裤穿短裈的杂技艺人n素纱褝衣素纱素纱褝褝衣是马王衣是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堆汉墓发掘出的实物中最为罕见实物中最为罕见的一件,衣长的一件,衣长128cm128cm,两袖通,两袖通长长190cm19
24、0cm,全部,全部重量只有重量只有48g48g。二、巾、帻及履式 巾:主要有两种,葛巾和缣巾。巾:主要有两种,葛巾和缣巾。帻:包发巾的一种。帻:包发巾的一种。履:有以下式样和详细规定。履:有以下式样和详细规定。舄:为绸面木底,配祭服穿用,厚底。舄:为绸面木底,配祭服穿用,厚底。履:配以礼服穿用,如配朝服穿。履:配以礼服穿用,如配朝服穿。屦:夏用葛、冬用皮制,为居家燕服的薄底便屦:夏用葛、冬用皮制,为居家燕服的薄底便 鞋。鞋。屐:出门行路用屐:出门行路用 ,是一种木底鞋,是一种木底鞋。舄舄x丝履丝履j j 屦屦j三、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
25、,以深衣为尚。后后汉书汉书记:贵妇入庙助蚕之服记:贵妇入庙助蚕之服“皆深衣制皆深衣制”,但衣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但衣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分肥大,腰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分肥大,腰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系在腰或臀部。穿三重领深衣的女子穿三重领深衣的女子(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长信宫灯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长信宫灯 )穿绕襟深衣的妇女(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局部)穿绕襟深衣的妇女(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局部)穿与文字记载袿衣形接近服式的女子穿与文字记载袿衣形接近服式的女子 n襦裙襦裙 汉代妇女仍沿用战国时的襦裙配套穿着的习惯
26、。襦裙一直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装束。茱萸纹绣绢在棕黄菱纹罗地上,用深绛色、浅绛色绣线绣出茱萸纹和卷草纹等花纹。茱萸纹成行成列排布在菱纹罗上的菱形中间,空隙里绣有卷草纹和云纹等纤细的连理绣迹。汉.绛色绢地茱萸纹绣 朱红色杯形菱纹罗 以绞经和地经相互绞缠而形成网纹,地纹是四经绞组织,花纹是山地经和绞经脱节而形成大孔眼。花纹图案为纵向的瘦长菱形,两侧各叠加一个不完整的较小菱形菱纹罗分为21区,各区并有宽窄变化,使色调搭配得到协调,因而看上去觉得颜色层次非常丰富。有五彩缤纷,目不暇接之感。长月明光“信期绣信期绣”,“长寿绣长寿绣”,“乘云绣乘云绣”三种均为旋涡状纹样,由各种卷绕的弧构成,它们的弧度或互
27、相平行,或张开,或收敛,但必须流利洒脱,才能表现出美感。乘云绣乘云绣龙纹绣龙纹绣用辫索绣成,针法细腻,盘旋密集,不露余白,辫索的走向安排的很合理,即明确的表现出龙躯各部分的结构,又给人以紧凑饱满的整体感。环绕此龙还秀出许多小颗粒。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汉 “乘云绣”黄绮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汉 万事如意纹锦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汉 人兽葡萄纹罽朱红杯纹四经绞罗:朱红杯纹四经绞罗:马王堆出。四经绞地上起二经绞花的复杂罗结构。始创于商代,在战国、秦汉时得到广泛应用,并一直流行直到唐宋时期。用以染色的朱砂是采用先进的研磨技术将其制成极细的颗粒,再
28、敷在织物上的。杯纹四经绞罗纹样二重提花物的绒圈锦:二重提花物的绒圈锦:花型层次分明,纹样极具立体效果,外观华丽。主要用于衣衾的贴边、瑟衣、竽衣和绣枕的两侧。几何纹绒圈锦纹样线描图 长寿绣:长寿绣:纹样较大,绣枝细腻,色彩浓艳,云纹呈变体穗状,紧促平衡,布满幅面。长寿绣图案秦汉时期的漆器设计秦汉时期的漆器设计秦国在统一后十多年被灭,但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其后,“汉袭秦制”,尽管意在加强中央集权,但在治国思想上,秦的急速灭亡也给汉代的几代“明君”提供了历史借鉴和教训。到汉武帝时,更将汉朝的强盛推向顶峰,广阔的疆域、统一的政治局面
29、,以民为本的繁荣经济思想,也使漆器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汉代漆器分工:工艺技法:漆器在秦汉贵族豪门生活用具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它进一步取代了青铜器,使用范围更加扩大,统治阶级为了满足生活上的享受,对漆器工艺,不惜财力人力,把它装饰的更为华贵。胎质及制法漆器主要有木胎和夹胎两种。也有少数为竹胎。木胎的制法有轮旋、割削和剜凿、卷制3种,不同器形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夹胎是先用木头或泥土制成器型,作为内模,然后用多层麻布或缯帛附于内模上,逐层涂漆,干实以后,去掉内模,便剩下麻布或缯帛的夹胎,这便是所谓“脱胎法”。漆器的装饰花纹汉代漆器的纹样以流云纹、旋涡纹、变形蟠蠡纹、菱格纹和飞禽走兽辟邪为主,色彩多为
30、红黑二色相间,或用朱、青,或用朱、金彩绘,强烈大方。人物画多一孝子故事和神仙羽人为当时的题材,有的描绘神仙或飞廉,并配以鸟兽在流云中奔驰之状。线条流动,有如行云驾雾遨游太空。这类题材与汉代墓室,享堂的画像石、壁画、画像砖之类的题材大致相似。它同样是一种神仙升天思想的反映。西汉前期的漆器,花纹富丽而繁复;东汉的漆器,花纹比较简素。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少数漆器的花纹是神仙、孝子及其他以人物为主的故事画。漆器上施花纹,有下列几种方法:1漆绘:用生漆制成半透明的漆液,加上各种颜料描绘于已经涂漆的器物上,色泽光亮,不易脱落,大多数漆器的花纹都用此法绘描。2油彩:用油汁(可能是桐油)调颜料,绘描于已涂漆的器
31、物上,所绘花纹因油脂年久老化,易于脱落。3针刻:用针尖在已经涂漆的器物上刺刻花纹,称为“锥画”;有的器物在刺刻出来的线缝内填入金彩,产生了类似铜器上金银错的花纹效果。4金银箔贴:用金箔或银箔制成各种图纹,贴在器物的漆面上,呈现了类似“金银平脱”的效果。纹样的特点是细致而流利。5堆漆装饰法:长沙发现的西汉大墓漆棺上的花纹,都是用浓稠的厚颜料堆起,玉壁上的涡纹和花纹上的边线,都是用特制的工具将厚颜料挤出作为钩边线和涡纹,高出一层显出浮雕效果,“识纹隐起”系属堆漆技法之一。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在两千年前就创造出这种堆漆的表现技法,说明汉代的漆艺已极精妙。彩绘鸟云纹圆盒木胎,旋制。由盖与器身相扣合
32、而成。器表及口沿内、内底正中与中部一圈髹黑漆,余髹红漆。内底正中在黑漆地上用红、灰黑无光漆绘鸟云纹、变形鸟纹、圆卷纹等纹样,内底第二圈用红漆绘变形鸟纹,口沿内外绘变形鸟头纹,口沿上绘波折纹、点纹。外底有烙印文字。彩绘凤形勺此器将实用的木胎漆勺与神奇的凤鸟造型合二为一,以勺体为凤体,以勺柄为凤鸟的长颈,以柄首为凤首。在勺体与勺柄的对称部位,雕刻出凤尾。勺体内红外黑。在凤颈与凤尾,都用红彩与褐彩,绘出凤的目耳鼻口和凤体羽毛。彩绘木胎漆盘木胎漆盘内外均满涂漆而不露胎,盘内并有漆绘彩画。宽厚的口沿上以黑漆为底,其上以红漆绘出水波纹,盘底中心部则在黑地上绘出四组红色卷云纹并以红色镶边,卷云纹之间有红漆隶
33、书君幸食三字。盘内壁的其他部分,则是大面积鲜艳洁净的红漆髹地,十分醒目而热烈。黑与红的搭配与净地与彩画的对比,使装饰效果既热烈奔放又庄重肃穆。彩绘鸟云纹方平盘木胎,斫制。长方形,周边起棱较高,平底,底部四角有曲形足。盘外与内壁髹黑漆,盘内底髹红、黑漆各三周,并在黑漆地上用红、褐、灰黑无光漆彩绘花纹:中心花纹与第三圈花纹均以鸟云纹为主,其间填绘圆卷纹和点纹等优美图案;第二圈为变形鸟头纹。出土时,盘里尚有牛排和鸡骨等食物。秦汉石雕和玉雕秦汉石雕和玉雕一表现手法:1.圆雕2.平雕:阴刻、阳刻二.分布区域1.山东苏北:孝堂山石像石、武氏祠画像石、沂南画像石2.河南南阳三.汉代玉器分类:1.礼器2.用器3.明器4.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