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880949 上传时间:2024-03-11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第一节、 概说一、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一)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1. 北京人(五十万年前):使用石器与火2. 丁村人(三十万年前)与河套人(二十万年前)3. 山顶洞人:人工取火(二)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二、 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l 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工具的改进;牙骨工艺;制陶工艺;纺织工艺;编织工艺;木工工艺(一)仰韶文化(黄河流域)1. 仰韶村2. 半坡村:陶窑及彩陶(人面鱼纹装饰) (二)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浙江余姚:饲养家畜;种植水稻;木结构房屋;制陶;纺织;雕塑与装饰艺术l 父系氏族社会:制陶工艺(采用封窑技术和轮制;以瓷土为原料的白陶);纺织工艺

2、(养蚕缫丝);编织工艺;木工工艺;玉雕工艺(一)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二)良渚文化三、 各地远古文化各具特色分区时代黄河上游黄河中游长江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下游公元前青铜时代四坝文化商商商商1000年2000年3000年4000年5000年6000年齐家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青莲冈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大地湾文化裴李冈文化磁山文化第二节、 装饰的萌芽1、 火的运用2、 加工技术的应用3、 染色的艺术品:美的要求及原始宗教观念4、 图腾装饰:氏族的标志;原始宗教崇拜第三节、 石器工艺一、 木器时代与石器时代二、 旧石器与新

3、石器的划分(一) 旧石器1. 早期:蓝田人;北京人2. 中期:丁村人3. 晚期:河套人;山顶洞人(二) 新石器三、 石器的分类(一) 砍砸器:石球(二) 刮削器(三) 尖状器:石簇四、 石器的制作(一) 打击(二) 磨制(三) 钻孔:管钻;两面对钻五、 石材的选择注重石材的硬度、形状和纹理选择六、 玉器的产生(一) 由石器工艺发展而来(二) 多作为装饰品或佩饰第四节、 陶器工艺一、 陶器的起源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陶器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陶器的制造是由于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最初是用泥糊在编织物上,后来就直接用泥

4、坯烧制了。二、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一) 陶器的制作:捏制;泥条盘筑;几部分相接(二) 陶器表面的加工:压磨;施加陶衣,加以彩绘;压印;堆贴;刻划(三) 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器:1962年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的距今8000多年的陶器(四)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品种:灰陶、彩陶、黑陶、几何印纹陶三、 彩陶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又因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彩陶的制作: 彩陶的分布:地域广阔,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有仰韶文化;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大汶口文化和青莲岗文化

5、;在长江中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各地的彩陶工艺具有地域性、时代性以及不同的艺术特色,据此形成了不同的类型。黄河中上游地区最为发达。1、半坡型 l 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l 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l 造型:以大口的盆、钵为主。圜底盆、卷唇盆等是常见的器形,还有小口尖底瓶(瓶口成葫芦形)、船形壶(图)等,其中以卷唇圜底盆为典型器(图)。l 装饰方法:彩绘(在赭红色的陶胎上施黑彩)、捺印、划纹、堆饰等l 纹饰: 以宽带纹为主,还有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纹。 鱼形纹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多装饰于卷唇折腹圜底盆的肩部或卷唇圜底盆的内壁,可分为单体

6、鱼纹和复体鱼纹,由写实化逐步演变为抽象化、样式化,形成横式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 人面纹最有特色,共发现七例,多装饰于翻唇浅腹盆的内壁。 此外还有鸟纹、蛙纹等。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一般使用直线,大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2、庙底沟型 l 分布: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分布地区仍以陕西关中为中心,但向四周扩展得更广l 造型:以大口的盆、钵为主。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典型器(图)。常见的敛口小平底大瓮、圜底釜等是半坡彩陶没有的。小口尖底瓶制成双唇式样,口沿部分可能是单独制成后,再粘合上去的。l 装饰方法:彩陶已很少用白色陶衣,多是在赭红色陶胎上施黑彩,很少用红彩或红黑两彩l 纹饰

7、: 多用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圆点纹、回旋勾连纹、网格纹等几何纹。 鸟纹的应用更多,此外,在武山西坪发现陶壶上描绘类似蜥蜴动物纹也很有特色。 庙底沟型彩陶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其特色。3、马家窑型 l 分布: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晚于半坡、庙底沟,由庙底沟型发展和分化而来。l 造型:壶、罐、瓮、盆、钵、豆、碗,以小口的壶、罐为主。l 纹饰: 内容丰富,各地不同,如:兰州雁儿湾等处的马家窑型彩陶的同心圆、兰州黄河北岸王保保城区的马家窑型彩陶的网格纹。 装饰多布满器体,是它处少见的。 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的马家窑墓葬中,发现了一件舞蹈纹彩陶盆(图)。值

8、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物体侧都有一尾状物,大约是模拟动物的一种装饰。舞蹈人足下四道平圆圈线可能表示人们在湖边进行舞蹈的情景。l 艺术特点:. 满 内彩(也有内外都加彩绘的) 点和螺旋纹。点的外面围以螺旋纹具有动感,因此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旋动和流畅来形容。4、半山型 l 以首次发现在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而得名。l 从造型和装饰上讲,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l 造型: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彩陶罐,器腹直径与高相等或超过高度。l 纹饰: 图案组织大体分为两种:(1)用螺旋纹(或称旋涡纹)组成装饰(2)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区分数个单位。 半山型彩陶多以曲线为主,并流行锯齿纹,彩绘线条红、黑相间,

9、产生富于变化的节奏美,艺术风格富丽、精巧。(以前彩陶纹饰主要为黑色,半山型彩陶开始大量运用红彩,红黑交替或间隔处理,获得了复杂的装饰效果。)5、马厂型l 分布:发现于青海乐都县马厂沿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中,由半山型发展而来,分布区域更向西发展,直达河西走廊西端。l 发展阶段: 早期:以双耳罐为主,装饰花纹虽流行红黑两色,但不常使用红黑相间的画法,虽用锯齿纹,但不甚流行,锯齿又粗又钝。 中期:彩陶壶数量增多,壶体变瘦,颈部加长,四大圆圈纹流行。 晚期:彩绘简化,多运用波折纹。l 造型:以小口双耳罐为典型器,其他品种大大增加,包括提梁罐、双连罐、带流罐、鸭形壶、豆、勺、单把直筒杯等等。l 装饰:

10、 盛行陶衣,即在陶器表面涂一层泥浆,并用“色衬”法,加强色彩对比效果,器皿上的浮雕和捏塑也很发达。l 纹饰:常见折线纹、回纹,而以人形纹(或称蛙纹)最具特色,也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有头、身、双手、双足,手、足有五指,双手伸举,屈腿直立;中期头部消失,只留躯干,肢节增多;晚期仅留爪指或变成三角折线纹。由半山型演化的四大圆圈纹这时突出的是在圆圈纹中加以装饰,填饰达二百多种。网纹最具特色,往往画几十根或上百根交织的方格性网纹。l 艺术风格:简练、刚劲、豪放,装饰不及半山型精致,注重大效果。6、彩陶的装饰艺术l 装饰位置:一般与器皿使用条件相适应,注意视线的接触面,不同位置运用不同花纹。l 装饰布

11、局:注意从不同视角体现装饰的完整效果。l 图案化:以几何图案为主体,也有山、水、人、鱼、鸟、马、犬、鹿等,还有少量形象不明确的谷叶纹和花瓣纹等,纹饰大都进行了高度艺术提炼与概括,达到了图案的样式化。l 彩陶几何纹装饰图案的产生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一) 编织的模拟:一方面陶器表面往往有编织纹遗留,另一方面由于编织纹有规律而又富于变化的织纹组织启发人们进行模拟,有意识地运用在陶器的装饰中。(二) 劳动的节奏感: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动作一致,要求统一、规律,使之产生节奏,增强力量。(三) 图腾的表号化:原始人十分重视,而形成氏族部落。各部落为共同利益而形成图腾崇拜。图腾的简化,往往形成表号化,从而

12、创造了几何形的图案形式。(四) 自然物的抽象化:原始人对于自然界,特别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如山、水、鱼、鸟等,从写实到高度概括,进行抽象化,从而构成各种几何纹。彩陶图案形式法则的应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 对比化:是彩陶工艺在装饰上运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艺术手法,采用曲直、横竖、长短、大小、黑白、虚实、动静等,用线面、空间及形式感等方面的对比,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二) 分割化: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割,以取得各种艺术变化,以比例为手段,使装饰面产生不同区域,使纹样间产生各种间隔,以达到装饰上节奏和韵律美。(三) 开光法:是我国装饰艺术上常见的一种传统手法。开光法就是用一定的外型轮

13、廓,划分出装饰面,使之成为主要部位。其特点能突出主体,增加层次。开光法最早见于马家窑型彩陶,马厂型彩陶是彩陶开光法运用的极盛时期。(四) 双关法:是彩陶工艺的一种卓越的装饰方法,可分为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两种,都是运用交替变化,产生变幻多端的艺术效果。形体双关是指一种装饰组织正看是一个形,倒看也是一个形;色彩双关是指两色均可构成不同纹样,互为色地。半山型的葫芦瓶是一种典型的形体双关,庙底沟彩陶在色彩双关方面非常出色。(五) 多效装饰法:是指可使器皿具有正视、俯视等多角度欣赏效果的方法。即一种图案组织,正视时是一个完整的装饰体,俯视时也是一个完整的装饰体。多效装饰法在半山型彩陶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4、例如:半山型陶壶平行线、垂幛纹等;马厂型彩陶也注重多效装饰法的运用,例如:人形纹(蛙纹)彩陶壶,俯视可成为重叠交错的十字纹。彩陶艺术特点比较表:造型装饰表现手法艺术风格距今年代半坡型盆(圜底)鱼纹人面纹由写实到抽象;直边三角形朴质约70006000年庙底沟型鼓腹小平底钵鸟纹变体鸟纹花瓣纹双关手法(色彩双关)曲边三角形律约60005000年马家窑型罐杯豆勺点螺旋纹波纹繁彩内彩旋动流畅约5000年半山型直颈鼓腹壶漩涡纹葫芦纹锯齿纹多效装饰法(形体双关)黑彩、红彩合用秀丽精巧约4500年马厂型小口双腹耳罐,有提梁、双连、带流单把杯、豆等器形四大圈纹人形纹回纹网格纹注意大效果盛行陶衣浮雕发达嵌骨珠刚健

15、粗犷约4000年7、其它彩陶文化黄河上游的彩陶工艺在马家窑、半山、马厂型的发展之后,还兴起了齐家文化,但时间约等于龙山文化时期,基本上和夏代相始终,彩陶不多,器形以双耳罐、马鞍口式陶罐为典型器,装饰纹样以菱形纹、棋格纹、网纹最多。之后又产生了辛店文化,彩陶工艺再度兴盛,时间相当于商周,辛店型彩陶在双耳罐上常绘双钩纹,在双钩纹中间饰以人物、小狗或太阳,罐颈饰回纹,装饰手法几乎千篇一律。黄河下游和长江流域的还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彩陶,湖北屈家岭文化的彩陶,时间在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大汶口文化的彩陶造型有鼎、豆、钵、罐、壶等,以壶为最多,装饰精美。屈家岭文化的彩陶则以彩绘纺轮及蛋壳彩陶最有特色

16、。四、 黑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我国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工艺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因为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称为“龙山文化”。(一)分布:龙山文化东起山东半岛,这里是黑陶文化发达的中心,西到河南、陕西地区,北到辽东半岛,南过杭州湾地区,向南发展,到达江西樟树镇和台湾省。其分布地区比仰韶文化大得多。(二)龙山文化四大类型: 1、 黄河流域的早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是根据河南三门峡庙底沟文化遗址而发现而确定的,又称为“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晋南、关中一带。其陶器以泥条盘筑法为主,多为粗

17、灰陶,纹饰以篮纹为最多,绳纹次之,也有划纹和堆贴装饰。薄而光的蛋壳黑陶有少量发现,多为陶鼎和陶斝,而无陶鬲,这是早期龙山文化的典型特征。2、 河南龙山文化又称“后冈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和河北的南部。陶器中红陶减少,黑陶增加,并出现典型的蛋壳黑陶。纹饰绳纹增多,篮纹次之,器形种类增多,有甑、鬶、盉、带耳罐和杯等,陶鼎和陶斝减少,单把陶鬲大量出现。3、 陕西龙山文化又称“客省庄二期文化”,因最初发现于陕西长安客省庄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陕西境内,陶器以灰陶为多,黑陶占十分之二。纹饰以绳纹和篮纹最普遍。单把鬲、斝和绳纹罐最常见,鬶、盉少,鼎极少。陶器制作以泥条盘筑为主,少数模制和轮制。4、

18、典型龙山文化以山东为中心,北迄辽东半岛,南达江苏北部。陶器的制作以轮制为最多,约占全部陶器的一半以上。蛋壳黑陶大量出现是这一文化的突出特征。纹饰有弦纹和划纹,但以素面和磨光为最多,绳纹、篮纹极罕见。器形常见有鬶和鬼脸式腿的鼎,高圈足镂孔豆和杯、盘等也很多。5、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的一种黑陶文化。陶器的制作多为轮制,表面经过打磨,烧制后呈漆黑色光泽。造型有豆、盘、觯、尊、鼎、簋、双鼻壶等,圈足多有镂孔,并饰以弦纹和竹节纹。除黑陶以外,也有红陶和灰陶,器形为鼎、鬶、罐、盆、盘、大口尖底器等,多以篮纹、绳纹为饰 。鱼鳍形足鼎具有代表性,表现出南方的地方色彩。(三)黑陶

19、的工艺特点、造型特点、装饰特点:工艺特点:(一) 采用轮制,轮制使器形浑圆工整,器皿口、腹、底、皆趋于正圆,器胎厚薄均匀,大大提高了制陶生产力。(二) 掌握了封窑技术,陶窑也有很大改进,如火口小,火膛窄、深,能够加强窑室温度,提高烧成硬度,并产生灰陶、黑陶。(三) 黑陶工艺具有黑、薄、光、纽(器物多有穿绳或手持的器耳或盖纽)四个特点。造型特点:丰富多样,逐渐定型化。陶器品种除了尖底瓶、罐、盆、盉等彩陶工艺的常见器形外,还大批出现了鬲、甗、豆、斝、鬶、簋、杯、甑等品种,鼎在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大都为三条实足,这时已经逐渐定型为盆形或罐形鼎。陶器工艺的造型是适应生活实用要求而考虑的,如:鬲、甗、

20、豆、簋等。鬶是黑陶工艺中最为出色而具代表性的器物,其造型从大汶口时期到龙山时期经历了一段复杂的演变过程。大汶口时期的鬶最早为圆腹、小颈,口在腹上部,与一般瓶的造型差不多,口部捏出小流,底有三足;之后腹变为扁形,口部渐移至器体的前侧,成为鸟喙状;再后,口部逐渐扩大,由三实足变为三空足,把手也作绳纽状;到龙山文化时期,演变为颈、腹不分的“冲天流”,宛如一只昂首挺胸、举止傲慢的大鸟。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它既逐渐走向形象化,又不断提高实用功能,体现了原始社会工艺制作者的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思想。 器物部件也更丰富了,不少器物增加了器盖,有的盖还可以两用,反转过来当作盘,或塑成动物形纽;有的器物增加

21、了流,如:鬶;有的器物增加了把手,如:筒状杯;有的增加了各种各样的高足,如高足杯;有的用镂空的手法雕镂花纹,这种镂孔花纹早期多形成编织纹,晚期多为成排细孔或圆孔。装饰特点:黑陶工艺一般不用彩绘,除上面提到的镂空手法,大都朴素无华。在轮制过程中,往往在器皿上形成凹凸的单线或复线轮纹(或称弦纹),给人节奏的美。五、 几何印纹陶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我国的制陶工艺,除了以黄河中上游为中心的彩陶工艺,和继之而起的黄河下游为中心的黑陶工艺外,在长江以南的东南广大地区又发展了另一种陶器,被称为几何印纹陶,这种几何印纹陶的装饰因纯系压印的几何纹而得名。分布及时代:几何印纹陶分布在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

22、台湾等广大地区,尤以沿海最为盛行。器时代上限还不太清楚,下限则已晚到周、汉。分类:几何印纹陶可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印纹软陶分为泥质和细砂质,火度较低,胎作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印纹硬陶火度较高,胎作灰色。器形:有罐、瓿、尊、簋、豆、盘、杯、盂等。制作:几何印纹陶的制作有手制、模制、轮制几种。几何印纹是在陶坯未干前,用印模按照所定部位捺印上去的,然后进行烧制,因此由于模印位置不准,花纹往往有重复交错的现象。纹饰:这类几何纹常见的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几十种。这些几何纹连续反复,形成一种规律的图案美,被誉为最优秀的东方沿海古代文化。第五节、 其它工艺一、 牙骨雕(一)

23、北京猿人遗址中已发现大量破碎骨片,其中有似乎经过有意加工制成工具的骨器。(二) 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磨光的骨锥、骨凿、骨楔等多种工具。(三) 河姆渡出土的双鸟纹骨匕,双鸟异首同身,组成两组图案,骨匕的两端用平行线和点线组成有节奏的几何纹装饰,形成完整的装饰画面。(四) 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骨笄和骨坠,制作精巧,骨笄除制作梳齿外,上端还透雕几何形花纹。骨坠常和石珠、玉珠一起穿成链式串珠,显然是作为身上的佩饰。(五) 大汶口墓葬中出土象牙梳两件,制作精美。梳为象牙皮制成,长方形,长16.7厘米。梳的下端有十六个细密梳齿,顶端刻四个开口,附近有三个圆孔。梳身用平行的三道条孔组成“8”字形镂空装饰,内填T

24、字形花纹。梳的“8”字形条文两端刻出对称的三个条孔,上边刻出两个条孔,构成一个长方形装饰画面。此外,还发现有象牙雕筒、象牙琮等多件。象牙雕筒多放置在死者的腰部,象牙琮则放在肩部。象牙雕筒有的周身刻花瓣形花纹,有的则只刻几道平行弦纹。二、 染织(一)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一个磨制精致的骨针,骨针的发明标志着人们已经能够缝制简单的衣服,但那时还只是用兽皮作为衣服的材料。墨子辞过篇:“古之民衣皮带茭。”韩非子五蠹篇:“古者,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也。”(二)仰韶文化的染织工艺:1、仰韶文化各地遗址中普遍出现了骨针、骨锥、陶纺轮、石纺轮等。纺轮的应用使纺织纤维利用纺轮的转动捻成纺线,这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纺织

25、工具。2、发现了织物的痕迹,如在半坡、庙底沟、大何庄、秦魏家等仰韶文化墓葬的陶器上,都曾发现布纹。每平方厘米约有经纬线格十根左右,这些织物当是麻织品。3、在陕西华县曾发现朱红色麻布残片,可见这时的织物已经开始染色了。(三)龙山文化的染织工艺:1、发明了织布的骨梭,有扁平式的,也有空筒式的,有的一头穿孔,有的两头穿孔。织梭的发明改变了过去“手经指挂”的操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2、麻织:为了提高纺线的牢固度,搓成的麻绳有两股或三股拧在一起的。吴兴钱山漾出土的麻布,每平方英寸有经线七十八根,纬线五十根,已经达到较为精细的程度。3、丝织和毛织:1926年,在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半个蚕

26、茧,说明养蚕出现很早。在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家蚕丝所织的丝织物,密度达到每平方英寸经纬丝各一百二十根左右。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还出土过这一时期的毛布。三、 编织编织是用竹、藤、柳、草等天然材料编成的各种生活用品,其起源应当早于陶器,但这些材料容易腐烂,所以无法得到原始社会更多编织衣物。在半坡、庙底沟陶器上都发现过印有编织的席纹。在吴兴钱山漾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竹编。第六节、 结语几十万年前,勤劳的祖先在原始社会极度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创造了著称于世的远古工艺文化,各地文化不尽相同,各自以独特的风格放射着艺术的光彩。(一)实用与装饰的统一。原始社会的装饰不是附加,而是与实用有机结合、统一的。(

27、二)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三)形式感的应用。如对称、节奏(规律的变化)等形式感的应用丰富了工艺语言,提高了人们对于形式美的认识和感受。(四)表号性的艺术手法。这种简约的表现方法突出形象特征,更有效地达到识别作用,是工艺美术常用的重要艺术手法。第二章、 商代工艺美术第一节、概说一、社会背景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后,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得到显著发展,除能烧制精美的陶器,还开始从矿石中冶炼红铜,制作简单金属工具。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在氏族公社中出现了专业的手工业家庭。到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私有制逐渐形成,出现奴隶和奴隶主,原始社会开始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二、二里头文化

28、遗址夏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人的活动中心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1、分部:“二里头文化”在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南岸以及山西汾河下游等地,是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从文化遗存的地域和发展时序来看,大体和传说中的夏代相一致,但是否就是夏文化,考古界还有不同的看法。2、二里头文化遗址:已发现的有十几处,如:郑州洛达庙、上街,洛阳东莞干沟、偃师二里头、灰嘴、巩县稍柴、临汝煤山、陕县七里铺等,其中以偃师二里头范围最大,文化遗物最丰富,最具代表性,因此以此命名。3、二里头文化特征与分期:分早、晚两期。早期尚保留河南龙山文化特色,器形以平地器为多,流行篮纹装饰。晚期:接近郑州早商文化

29、,造型以圜底器为多,装饰以绳纹为主。4、二里头文化陶器造型、纹饰:造型:鼎、盆、罐、盘、尊等,而以鼎最具代表性,数量也最多。鼎身为圜底罐形或盆形,鼎足成扁平或三角形,有的鼎周身附加堆纹。盆的造型多作成深腹圜底,口沿两侧有一对鸡冠状器耳。纹饰:大体早期以篮纹为主,中期以细绳纹为主,晚期则流行粗绳纹。其中堆纹最有特色,堆纹不仅增加了立体层次效果,而且起到了加固陶器的作用。此外,不少陶器口沿处还刻划二十多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5、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在二里头曾发现制铜作坊,有制铜用的陶锅、陶范及铜渣等。在二里头及其他一些地点,发现了青铜凿、青铜刀、青铜锛、青铜簇等。二

30、里头遗址还出土了一件铜爵,高13.3厘米,平底束腰,流和尾都较长,把上有三个镂孔,造型别致优美,反映当时的制铜技术已具有一定水平。6、二里头文化的玉器:有乳白、淡青、嫩绿、灰褐等色彩,制成琮、玦、玉刀、玉版等成品。此外,还有加工过的骨、角工艺品及半成品,除生产工具外,还有束发用骨笄。三、二里冈和安阳殷墟遗址1、早商遗址:可分为早、晚两期。早商早期可以郑州二里岗下层为代表;早商晚期可以河北藁城为代表。2、商代后期遗址:以河南安阳小屯为王都,通称为殷墟。此外,在河南郑州、辉县,河北邢台、武安、邯郸,山东益都、济南、平阴,以及山西、陕西、江苏、湖南等地发现了很多商代后期遗址。3、商代的手工业:分工很

31、细,在郑州二里岗和安阳殷墟都发现商代冶铜、烧陶、制骨、玉石、贝蚌等专门作坊的遗址。分工越细,制造越精,因而商代所创造的至今为我们所赞赏的各种手工艺品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第二节、青铜工艺一、 青铜器的制作(一) 红铜与青铜天然的铜色红,成为红铜。青铜是指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青铜时代以前应有一个红铜时代,成为铜石并用时代。(二)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器形大都直接仿自陶器。青铜器体壁较薄,多平底,足作锥柱状。装饰花纹线条粗笨,结构简单,多为单层组织。常见的有饕餮、夔、龙、虎及人形纹等,一般不用回纹为地。郑州紫荆山北和南关外,发现两处较大的冶铜遗址,

32、出土熔铜炉、坩埚、木炭、铜渣、砺石及陶范。在郑州张寨南街杜岭土岗出土了两件大型铜方鼎,考古界称之为“杜岭方鼎”,这两件大鼎都是斗形鼎身,立耳,圆柱形空足,饰饕餮纹和乳钉纹,是目前所见商代早期的重要铜器。(三) 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器体较厚,装饰花纹精细复杂,出现多层花纹,一般用回纹衬地,形成主纹和地纹的对比。铸铜遗址分布于各地,而殷墟为生产中心。在安阳小屯发现的铸铜遗址总面积达一万平米以上,出土陶范三、四千块,可以想见其规模之宏大。商代后期也多铸大器,著名的“司母戊大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有计划地发掘了殷墟妇好墓,由于墓基在一座殷代房基下面,没有遭到破坏,出土了一批丰

33、富、精美的珍贵文物,反映了商代工艺美术水平。出土铜器468件,估计总重量在1625公斤以上,品类齐全,造型多样,其中三联甗、偶方彝等造型设计新颖,前所未见。而铜镜的出现更确切地把我国铜镜发展历史从春秋时期推前几百年。二、 青铜器的制作(一) 青铜器制作过程: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荀子疆国篇有:“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的记载,说明了青铜器制造的几个条件。(二) 泥模法是制范的一种方法。根据器形,先用泥土塑出模,有装饰花纹的,先用朱笔在模上画出各种花纹,然后雕刻,再将模烘干。用澄滤过的细泥制成泥片,附于胎外,使成形并显出花纹,这就是外范,其分片的多少要视器形而定。在外范中心,还

34、要制一个内范,内范与外范的空间距离就是器壁厚度,内范与外范间用很多支钉或子母榫相扣以免错裂。在外范外,用绳索和厚泥加固,即可浇铸铜液了。(三) 蜡模法蜡膜法是以蜡为原料作青铜器模型。蜡膜法的创造和使用约在商代以后,根据文物出土情况,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春秋时期已有这种蜡膜法青铜器实物了。(四) 青铜的优势(1)熔点较低,容易掌握铸造过程。(2)根据铜锡比例不同,硬度可得到提高,可根据不同需要,铸造不同硬度的青铜器。(3)在熔铸时,由于铜液膨胀性加大,可以减少气孔,得到清晰花纹。(五) 合金比例 关于铜、锡合金,在考工记中就有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35、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剑燧之齐。” 考工记所记铜锡比例是大体符合或接近科学实验结论的,是我国冶金工艺实践总结。三、 青铜器的造型青铜器的名称根据用途大体分为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八类。(一) 烹饪器有鼎、甗、鬲等几种。1、鼎,是煮肉食的器物。一般为圆体,三足,双耳,也有方体四足的方鼎。铜鼎由陶鼎演化而来,三足用以架火煮食,双耳可穿杠(叫做“铉”)用以提取。造型变化:商代早期的鼎,腹部较深,两耳直立于口缘,足成锥形。商代晚期的鼎,腹部的最大直径下移,足成圆柱形。作为礼器:鼎是权力的象

36、征,相传禹铸九鼎,以象九州,以后成为国之重器。左传记载有“问鼎”的故事。商代用鼎有严格等级规定,如天子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或三鼎,而普通人不能用鼎。如果超越以上规定,就是“僭越”。司母戊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为商代晚期制品,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从铭文“司母戊”来看,是为了祭祀母而铸造的。鼎足与鼎耳均为空心,鼎耳为单独铸造,再与鼎身合铸,这种方法称为“分铸法”,这样的大鼎在铸造时需同时用一百多个坩埚来熔化铜液,估计约需几百人才能完成。2、鬲,是煮粥的器物。尔雅:“(鼎)款足者谓之鬲。”汉书郊祀志上:“其空足曰鬲。”鬲的造型制成空足,是为了扩大接触火的面积,便于

37、加热,提高实用效能。其器形演变大体最早呈纵深式,以后向横宽式发展。3、甗,是一种烹饪器物。全器由两部分组成,类似现代的蒸锅,上部为甑,用以盛食物,下部似鬲,用以煮水,在甑与鬲之间还有一层带孔的铜片,叫做箅,用以透过蒸汽。甗也有方形的,上部的甑内用铜片隔开,可以蒸两种不同的食物。妇好三联甗形式前所未见,长方形器身,上有三个圆口,圆口距离相等,下底有六足,腹足都有烟迹,应为实用之器,上有三个甑置于圆口上。(二) 食器:以簋为最多,簋主要用以盛黍稷等食物,相当于现代的碗,产生于商代后期,造型最早为碗形圈足,以后才有耳有盖。(三) 酒器:有爵、斝、角、觚、觯、壶、卣、罍、觥、盉、尊、彝等多种。商代的奴

38、隶主流行饮酒,往往举行隆重的仪式,因此酒器特别多,造型丰富,在商代后期几乎完备了各种酒器造型。爵:是饮酒和温酒器,圆腹,口部前有流,后有尾,左侧有一銴,便于提取,口缘有两柱,腹下有三足,用于温酒。爵的造型变化,早期为圈足,并有镂孔,使在温酒时能够透出火焰,但这类器形很少,以后成为三足。腹的变化早期为平底,以后变为圜底,扩大了盛酒容量。斝:温酒器,其形状和爵相似,有柱而无流、尾,因此不便饮用,而容量较爵大。斝的应用多在商代,周代已少见。角:是饮酒和温酒器,其形状和爵相似,但无柱,前流和后尾都呈尖状。角原系兽角制成,后仿为铜器,故名。觚:饮酒器,形状细长,底宽,腰细,侈口成喇叭花状,造型优美。觚的

39、形制在商代早期矮而粗,商代晚期变为高而细。觯:饮酒器,圆腹,常叩,圈足,象一种小瓶。说文角部:“觯,乡饮酒角也。”有谓觯是专用以酬客,或罚饮射之不胜者。以上爵、斝、角、觚、觯,合称为“五爵”。壶:盛酒浆用。诗七月:“”卣:盛酒器。有提梁,可移动使用,它与壶一样,是仿瓜瓠,区别是壶用贯耳,卣用提梁。在甲骨文和左传中都有“鬯一卣”的记载,鬯是一种用郁金草和黑黍酿成的祭祀降神用的高级香酒,所以卣是专盛鬯的酒器。罍:盛酒或盛水器。诗经:“我姑酌彼金罍。”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大体方形罍只流行于商代。觥:饮酒器和盛酒器。诗经:“我姑酌彼兕觥。”因为觥最早用兕牛角制成,后来才用铜制,故称“兕觥”觥容量较大,

40、可以多饮,腹部椭圆,圈足,有流和銴,盖作兽头形,是一种象生器皿。盉:是温酒和调酒的器皿,有三足或四足,可在火上温酒,为调节酒的浓度,又可作调酒器,商代早期的盉有的流立于顶上,款足,用以增加容量,扩大受火面积。尊:是盛酒备酌的器皿。常和斗、勺合用。彝:作成鸟兽形的盛酒器称为彝。其用途是在祭祀时不饮而浇于地的一种酒器。周礼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祼用鸡彝鸟彝,追享朝享,祼用虎彝蜼彝” 祼就是灌祭,酌郁鬯酒以献尸。彝有方形的称为方彝,不作灌祭用,而与壶尊相同,其形往往呈建筑物状。此外,还有瓿、缶霝、缶等也是盛酒或水的器皿。(四) 水器:有鉴、盘等。鉴鉴是一种水器,形如现代的盆。有四种用途,一是融水;

41、二是盛冰,周礼:“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三是沐浴;四是兼容照面,以后被铜镜所代替。鉴的制作,在春秋战国时期最盛行,当时钟、鼎、壶、鉴四器并称。盘盥洗时盛水的用器,口大腹浅。礼记内则:“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这是对古人在宴饮祭祀时要用水洗手,行沃盥礼的具体描写。(五) 杂器禁是一种小台,用以放置酒器食器。俎象一个有孔的小凳,用以割肉。这两种用具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家具。匕,形同现在的勺或叉具,是用以叉肉的。(六) 兵器在青铜工艺中,武器制造是一个重要门类。青铜所制的武器有戈、矛、斧(戚)、刀(斤)、矢簇等,武器形式多由石器工艺

42、演变而来。除实用器外,也有作仪仗或陪葬的。(七) 乐器铙,似铃而大,铙口向上,用手执把,用槌敲打。(八) 工具:如铲、斧、刀、削等。四、 青铜器的装饰商代前期的青铜器装饰多是直接雕在模壁上,晚期往往在模壁上还另加泥片,再进行雕刻,因而产生浅浮雕效果,形成主纹与地纹,在主纹上有的还加以刻划线条,使纹样层次更丰富。如前所述,铜器的陶范是根据器形分片作的,所以器物的装饰花纹,根据范片的组合需要,往往构成对称的形式,使范片接缝在主纹两边或正中,以免影响花纹的美观,也反映了装饰与制作结合的设计原理,如:分档鼎、不分档鼎。商代青铜器装饰花纹多流行想象的动物,主纹常见的有饕餮纹,形成一个兽面,大眼、有鼻、双

43、角;也有的用相对的两个“夔”组成。(一) 饕餮纹饕餮纹是殷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而且大多饰于显要部位。(1)饕餮:是一种凶贪的怪兽。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左传文公十八年说饕餮是“贪于饮食,侵欲崇侈,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自北宋开始,金石学家们便以饕餮命名此类纹样,一直沿用至今。(2)饕餮纹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和社会意义。(二) 夔纹:(1)夔: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纹,常见于商代的青铜器中,或以两夔相对,组成一个饕餮纹,或仅作饕餮纹的附饰,通常只作侧面描写。(2)夔纹的解释:据庄子秋水、山海经大荒东经、说文等

44、,其特征为一足。(三) 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它作巨首而有两角,身有鳞,呈盘曲状。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将其神化,它只是一种综合创造的装饰纹样。(四) 凤纹也是吸取各种鸟禽特点而组成的纹样,应用很广泛。(五) 现实性动物纹及植物纹动物纹,如象、犀、兔、鸟、蚕、蝉、龟、鱼等;植物纹仅见四瓣花纹和变体花瓣纹。(六) 回纹商代青铜器装饰多采取主纹与地纹相结合的方式,构成单独纹样,装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用面积大小与线条粗细的对比,衬托出装饰主体。地纹多采用回纹,这种几何形的回纹,在原始社会彩陶上常见的是旋涡纹,而青铜

45、器上则多见方形回纹,古代学者将圆形回纹称为云纹,方形回纹称为雷纹,合称云雷纹。它的产生有多种解释。在几何纹中,除回纹外,还有方格纹、联珠纹及具有凸出效果的乳钉纹、弦纹等。五、 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在青铜工艺创造中,显示了工艺美术的基本的装饰原理和美学法则。如:三足鼎、觚、青铜器丰富的造型及纹饰布局、合范接缝处理等。青铜工艺出平面纹样外,还出现不少立体雕塑装饰,如:盖纽作鸟兽形;鼎足作夔凤形,甚至整个器体做成鸟兽形等。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特点可归纳为:(一) 图案纹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二) 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三) 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与地纹的结合(四) 商代铜器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陶器的拍

46、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精巧细致,多为三层花纹,此类方法又称“三叠法”。总体来说,商代青铜工艺反映了一种神秘、威严、庄重的气氛。第三节、陶瓷工艺商代的制陶工艺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发展。如:郑州商代早期遗址发现的陶窑;河北藁城台西商代中期遗址发现的陶器和陶片;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窑址等。商代陶器造型,早、晚变化较大,如:陶鬲,高足深裆款足渐矮,腹径增大;陶豆,短足渐高;小底大口尊,宽大细长。商代陶瓷工艺品种:一、 灰陶在商代各个遗址中,灰陶出土数量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这是由于烧陶技术提高,利用还原焰烧成,陶胎较硬,经久耐用。陶器种类及装饰:灰陶主要以绳纹和篮纹为装饰。陶器制作方法:轮制和模制较多,以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二、 白陶白陶是商代制陶工艺中一种特殊的产品,用高岭土制成,器形有壶、罍、觯、卣、簋等,并雕刻饕餮纹、夔纹、回纹等,在装饰上基本与青铜器相似。白陶在殷墟等地出土不多,完整的更少,是当时奴隶主所享用的一种珍品。有人推测其起源,是北方制陶工人模仿南方硬陶所作,商代以后,不复发现此类产品。三、 釉陶和原始瓷器釉陶已在这一时期出现,釉色青绿带褐黄,胎较硬,呈灰白色,学术界将这种釉陶称为原始瓷器,是瓷器的萌芽。第四节、雕刻工艺诗经:“如切如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资料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