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880275 上传时间:2024-03-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

2、0余篇论文。“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1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

3、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又把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言。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言语作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必然不同,不是语音语法不同就是表达习惯不同,然而他们却可以具有

4、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奈达所强调的是“对等”“、信息”“、意义”和“风格”,奈达从语义学和信息论出发,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正如他自己所说“:翻译就是交际”,目的是要寻求原语和接受语的“对等”。他所说的“信息”包括“意义”和“风格”,着重于交际层面。他实质上要打破的是传统的翻译标准。他把翻译看成是“语际交际”,也就是在用交际学的观点来看问题。交际至少应当是三方的事情:信息源点信息内容信息受者,也就是说话者语言听话者。奈达注重译文的接受者,即读者,而且都对读者进行了分类。奈达根据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把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他曾说过,一些优秀的译者,常常设想有

5、一位典型的译文读者代表就坐在写字台的对面听他们口述译文,或者正在阅读闪现在电脑显示屏上的译文。这样,就好像有人正在听着或读着译文,翻译也就不仅仅是寻求词汇和句法的对应过程。运用这种方法,译者就可能更自觉地意识到“翻译就是翻译意思”的道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奈达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尽管不同民族之间难以达到“绝对的”交流,但是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生产经历、社会反应等有许多共性。他这种思想主要基于他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圣经的翻译。在他看来,上帝的福音即

6、是真理,可以译成不同的语言,也可以为不同国家的人所理解。因此,他提出“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奈达把翻译分为两种类型:形式对等翻译和动态功能对等。翻译形式对等是以原语为中心,尽量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功能对等注重读者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奈达的形式对等要求严格地再现原语的形式,其实也就是“逐字翻译”或“死译”。奈达本人也不主张形式对等的翻译,他认为严格遵守形式无疑会破坏内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是对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首先,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翻译评价标准。他指出:翻译准确与否取决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原文的程度,

7、也就是把译文读者反应与原文读者反应进行对照, 看两者是否达到最大限度的对等。其次,他提出的“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标准也不同于传统的“忠实”标准,这样对译者的要求也就更高。因为“忠实”只是基于原文,而“对等”则是既照顾原文和原文读者,又照顾译文和译文读者。第三,他用新的眼光看待翻译过程。传统的观点认为翻译过程是单向的、直线式过程,即原文译者译文;而奈达认为翻译过程还应包括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评价。应当指出,奈达的理论也有一些值得探讨之处。首先,他的翻译论来源于对圣经的翻译经验,因此,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文本。由于圣经翻译的目的在于传教,译者当然应注重读者反应。但是对于文学翻译

8、,译者就很难或者说没有必要总是考虑读者反应。因为文学作品的解读常常受到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由于读者在文化素养、价值观、审美观、情感体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不同读者在不同时代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往往相差甚远。即便是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可能千差万别,更何况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因此不能把读者反应作为评价译文优劣的唯一标准。其次,他的功能对等论在某种程度上排斥文化交流。他认为翻译中要尽量使用译文读者熟悉的表达法来替换难懂的、或可能引起误解的原语习惯表达法。事实上,不同文化之间确实存在差异,而翻译的目的之一也就是促进文化交流。保留原语的一些表达法有利于读者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本国的语言。奈达的理论

9、可总结为功能论,奈达强调读者反应和贴切、自然,奈达把形式和意义看作是翻译中两个对立的部分,因此他反对形式对等,张功能对等。奈达虽然提出有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但他真正主张的是功能对等的翻译,而且适用于所有文本类型。奈达注重读者反应,主张用接受语的表达习惯代替原文中外国文化的表达方式,也就是主张“归化”。奈达以现代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交际学理论和信息论为指南,采用不同于传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种种问题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对翻译理论相关发表的进一步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参考文献】1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思果.翻译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4萧立明.新译学论镐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5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出版社,2003.6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外文翻译(毕业设计)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