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护理本科预防医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869927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护理本科预防医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自学考试护理本科预防医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自学考试护理本科预防医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自学考试护理本科预防医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自学考试护理本科预防医学名词解释及简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通过研究环境中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和心理行为诸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应用卫生实验技术、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原理,探讨相应的预防策略。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且应该是身心健全完满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医学模式:观察和解决医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称为医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关于医学问题的观念形式。现代医学模式: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的最大特点为从单纯的生物因素扩大到人的社会、心理因素。是指导现代医学实践的理论基础。4、系统化整体护理:首先,护理重视的是人类对健康问题的反应,而不是疾病的本身;其次,人类对健康问题的反应既有生理的,又有心

2、理和社会的,因此,护理的对象是整体的人;第三,人类既有现存的健康问题,又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所以护理需要面对现实的病人,也需要面对任何有保健需求的人群;第四,系统化整体护理所要求的护理工作,不单纯是传统的执行医嘱任务,而是更广泛、更全面的任务,包括促进健康(对尚未患病的人)、预防疾病(对处于危险因素中人)、协助康复(对已经患病的人)和减轻痛苦(对生命垂危的人)5、三级预防:也称综合预防,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措施,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6、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即采取各种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因素的措施,防止健康

3、人群发病。首先,应制定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政策和策略,如全民健身运动计划、预防高血压纲要、居民膳食指南的基本原则等;其次,采取具体措施保护环境,如通过工艺改革控制工业废气污染、加强消毒灭菌净化病区环境第;第三,面向大众推行保健措施和开展健康教育,如预防接种、定期体检、慎重使用抗生素等。7、二级预防:也称临床前期预防,即搞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对于慢性病,一方面利用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等形式及早发现和诊断病人,另一方面要大力研制高敏感性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大力提高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对于传染病,要及早发现病人,及早隔离、治疗,防止扩散蔓延,并迅速

4、做好传染病报告。8、三级预防:也称临床期预防,即预防病情恶化,防止并发症、病残和死亡,促进康复,努力恢复病人的劳动和生活能力,延长寿命。9、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即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力量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人类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体。10、自然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中可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如空气、水、土壤、动植物、太阳辐射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11、社会环境:是指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改造了的自然物质条件并在生产、生活和社交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

5、人口状况、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服务等。它不仅可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而且还可影响自然环境和人们的心理环境,间接地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构成环境的主要的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心理等因素。12、生物圈:地球表面是由大气、水、土壤、岩石构成的,适合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范围称生物圈。13、生态系统:是生物落群与生活环境的综合体。包括非生物成分(主要是无机物)、生产者(绿色植物及某些藻类)、消费者(各种动物和人类)和分解者(微生物和真菌)等四部分。其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这三项功能)14、食物链:是指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其中一种

6、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的一个以食物为环节的锁关系。15、物质循环:进入生态系统的一切物质,在动物的尸体、植物的残体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又回到自然环境,然后再被绿色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再进入食物链,如此循环往复,进行物质循环。16、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错综复杂,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彼此结成网状结构,称食物网。17、生物富集:许多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将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物体之间传递,导致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高并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工或称生物浓集。18、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19、生

7、物环境复合体系: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与无生命的环境构成一个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联系结成为环境复合体系,通常按生命系统的复杂程度,将其分为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复合系统八个系统。20、温室效应:指由于生活、生产、交通等所造成的大量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氯氟烃等气体含量增加而引起的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气温的升高有利于病原体加速繁殖,造成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及生物性地方病的发病率上升;同时也可以造成人对环境温度变化适应不良不利影响。21、地方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或流行的疾病,或是在某些地区相对

8、稳定无需自外地输入传染源就经常发生的疾病。22、地球化学性地方病:指由外环境中某些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水、粮等进入人体的量不足、过剩或比例失调所致的疾病。常见的有元素缺乏性疾病和元素中毒性(过剩性)疾病。23、自然疫源性地方病:也叫生物源性地方病,其病因为病区微生物和寄生虫等,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如鼠疫、布氏杆菌、血吸虫病等。将其列为自然疫源性地方病是因为它们同样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征。24、碘缺乏病:是指机体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因碘摄入量不足所导致的以智力障碍为主要危害的一系列障碍,主要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型克汀病、智力障碍、生殖功能障碍。25、地方性氟中毒:指生活在高氟地

9、区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26、氟斑牙:由于摄入过量的氟沉积在牙组织中,使牙齿的成釉细胞中毒,阻碍了牙釉质的发育,使其不能形成正常的牙釉结构,牙釉表面出现浑浊、无光泽、白垩斑点、条纹、进而色素加深并逐年加重,牙釉呈点、凹陷、缺损以至脱落。27、地方性克汀病:主要为出生、居住于碘缺乏病地区的儿童患病,由于患儿在胎儿期缺碘,其甲状腺不能合成足量的甲状腺素,致使全身各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表现为智力低下,有身体发育障碍,常有典型的克汀病形象(傻相、塌鼻梁、眼距宽等),体检可发现缺碘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的证据。28、碘油:是植物油和碘化合而成的有

10、机化合物,国内一般采用碘化核桃油或豆油。碘油分成肌肉注射和口服两种,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有效制剂。29、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自然的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扰乱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生活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30、公害:是指严重的污染引起的环境破坏。31、公害病:指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性中毒性疾病。公害病的主要特点是环境破坏严重,危害大量人群,短期内病人急剧增多,死亡率高,遗留下来的治理问题多且复杂等。32、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常将环境污染分成三类,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

11、物和生物性污染物。33、致突变作用:是指环境中某些有害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遗传物质发生的突然变异,主要表现为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一般认为突变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34、非特异性损害:指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生成的一系列伤害,如致敏作用、局部刺激作用等。表现为一般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体抵抗力下降、劳动能力下降等。35、高危人群: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人群中总有少数人对环境污染物特别敏感,这部分人即为高敏感人群或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更易受到损害,因此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时应加以考虑。36、免疫抑制作用:某些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可使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的某个或多个环节发

12、生障碍,免疫力降低,诱发某些疾病的发生,这种现象叫作免疫抑制作用。37、职业有害因素: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各种因素。38、职业病:职业人群在生产劳动等职业活动中由职业性有害因素直接引起的特定疾病。即医学上广义的职业病。由政府主管部门用法令的形式明文规定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39、职业性损害:是指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所产生的各种损害,包括职业病、职业性多发病和职业性外伤。40、职业中毒: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41、窒息性气体:是指进入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氧的有害气体。42、分散度

13、: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其中以粉尘颗粒直径大小组成的百分比称为粒子分散度,而以尘粒大小的质量构成百分比则称为质量分散度。43、矽肺: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的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44、矽尘作业:指接触含有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硫粉尘作业。45、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征。46、噪声性耳聋:因长期接触强烈生产性噪声,听觉感受器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导致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永久性阈移,并发生语言听力障碍者称噪声聋。属感间性耳聋。47、工作有关疾病:指职业人群受生产环境及劳动生产过程中某

14、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使某些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或促使潜在的疾病发作,或使现患疾病加重等,这类疾病统称工作有关疾病。48、氯化消毒法:利用液氯或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在水中水解产生的次氯酸杀灭病原体。消毒剂投因方法有定时定量投加法和定容定量投加法。余氯量及接触时间,污水的特性和病原体的抵抗力是影响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49、医院环境管理:医院环境管理是医院对损害环境行为或活动施加影响,并通过途径或手段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休养场所的全过程管理。50、有机垃圾:除厨房的剩余饭菜、动物残骸、蛋壳、鳞、毛和植物的枝茎、叶等外,还有病人的各种临床标本、染有病人的

15、脓血的组织物、切除的肢体和摘除的脏器等,这些污物应做到由专人定时收集。收集容器必须结构坚固、防蝇、防鼠,并要防止液体渗漏,而且轻便、内壁光滑、便于搬运和消毒。收集时,应将医疗污物和生活废弃物分别放置。51、层流血液病房:白血病人当主要是通过化学疗法或通过骨髓移植的方法治疗,由于化疗使病人几乎丧失对疾病的抵抗力,因此只有在无菌环境中治疗,才能防止感染其它的疾病。这种病房均应单间布置,有专门的护士站,处于同一区域内,方便监护、治疗。病房由洁净空调系统层流送风,洁净度为100级,一般一间房对应一个独立空调系统,以防止交叉感染。52、心身疾病:是一组有身体症状,其发生、发展、转归和预防与社会心理因素有

16、密切关系的疾病或综合症。53、心身医学:也称心理生理紧张,感到似乎即将发生不幸的心境。程度严重时称之为惊恐。典型症状为面容紧张、愁眉紧锁,无法安静,两手做无意义的小动作,握拳弄指,常有重复、刻板的动作,难以入睡,睡眠不良,多梦和夜惊,以及躯体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和血糖、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增加等系列化改变。54、抑郁:是指由于突然的严重打击(如亲人死亡、意外事故、失恋、失业等)造成的悲观心境。其特征症状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体重下降、兴趣丧失、活力缺乏、心境心境悲观、自罪自责、消极厌世等。55、生理始基:是指心身疾病病人在患病前的生理特点,它决定着个体对心身疾病的易患性及所患疾病的种类。56

17、、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只能从膳食中摄取的氨基酸。57、合理膳食:是指能全面达到营养素供给量的膳食,又称平衡膳食。58、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它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水等。59、营养素需要量:是指维持正常功能所需营养素的数量。它是根据长期的膳食调查、营养生化试验,并结合机体不同的生理情况和劳动条件而制定的。60、营养供给量:是指每日必须由膳食中提供以满足机体各种营养素需要的量。供给量是在需要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到群体饮食习惯、食品生产、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定出的适宜数值。61、膳食制度:指每日食物定质,定

18、量,定时地分配给人们实用的一种制度。它要根据生理需要,生活劳动特点来安排,才能发挥较好的营养效能。62 、半必需氨基酸:由于光氨酸与酪氨酸可分别有蛋氨酸和本丙氨酸转变而来,膳食中光氨酸与酪氨酸充裕时可节约蛋氨酸30%和苯丙氨酸50%。因此酪氨酸和光氨酸也被称为“半必须氨基酸”。63、维生素:是指用于维持机休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总称。64、食物特殊动力:是指由于摄入食物而导致的热能消耗增加的现象。64、基础代谢:是用于维持正常体温、呼吸、心跳、腺体分泌等所需要的热能。65、居民膳食指南:是指针对各国存在的问题提出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合理膳食基本要求。66、定脂:是指

19、体内的类脂相当稳定,不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影响。67、动脂:是指体内的脂肪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影响而增减,变动较大。68、食物污染:包括生物污染和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是指某些真菌污染食物并在中生长繁殖产物毒素。化学性污染包括来自生产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化学物质,如残留在食物中各种农药等。69、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保藏等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入食品中少量的化学合成剂或天然物质,以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及加工工艺的需要。70、食物中毒:是指正常人经口摄入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有毒食物”后,引起的以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或中毒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71、糖尿病: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全身慢性代谢

20、性疾病,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生成效应低等原因,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代谢紊乱的疾病。72、肥胖:是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73、超重:是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74、饮食控制:即节食,又称低热能饮食治疗,是在平衡膳食基础上进行控制热能摄入,同时增加活动量,消耗体脂,达到减重的目的。75、型 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 糖尿病或幼年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人的10%20%,主要发生在20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及青年人,因其体内缺乏胰岛素,所以必须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易发生酮中毒。76、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年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人的80%90%,多发生于40岁以

21、后的成年人,以肥胖居多,体内不一定缺乏胰岛素,通过饮食疗法或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较好,严重时也必须注射胰岛素。77、继发性粮尿病:是指由疾病、手术、药物等因素促使胰腺组织中的B细胞受到破坏而引起的高血糖。78、体质性肥胖:是指婴幼儿时期就发生肥胖,脂肪细胞肥大并增生,分布全身,又称为脂肪型细胞肥大症。79、获得性肥胖:是多在2025岁后由于营养过度和遗传因素引起,脂肪多分布在躯干,脂肪细胞只有肥大而无数量上的增多,双称脂肪细胞单纯肥大型肥胖症。80、BMI:是指体重指数,它是一种新型的判断肥胖的标准,它的计算公式为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81、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营养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药物

22、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科学配方和烹调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独特营养功效和食疗作用的膳食。82、管饲:是一种通过人工管道向胃或空肠输送营养物质的方法。83、静脉营养:是采用肠道以外的途径补给营养的方法,一般采用静脉输注。84、经口营养疗法:是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和病人的身心状况,科学烹调配制治疗膳食或辅助治疗膳食,以经口摄食的方式进行。85、高蛋白膳食:是指每日蛋白质供给100克,用教多的动物蛋白及大豆蛋白,加菜或加餐。临床上适用于营养不良、手术前后、贫血、结核病等病人。86、无渣膳食:是选用无纤维素食物,消化后无渣的膳食。适用于腹泻、肠炎、肠道肿瘤、溃疡病等症状严重的病人。87、高纤维膳食:是采用含纤维素

23、高的食物,如蔬菜、粗粮、水果、果酱、豆类等。适用于患便秘、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病人。88、低胆固醇膳食:是指胆固醇限量300毫克以下,不要吃动物内脏、蛋黄、鱼籽、动物脂肪,少吃牛奶、鸡蛋、瘦肉等适用患肝、胆及心血管疾病等病人。89、流质:是呈液态,入口即化的食物,一般将强化物加入到牛奶、豆奶、米汤、肉汤等液体中。90、半流质:是比软饭更为稀软,易消化,易咀嚼,含纤维少而营养较高呈半流质状态的食物。91、匀浆液:是有多种食物混合配制成流质状态的营养液,含营养丰富而适当,粘稠度合适,是供给具有消化吸收功能,而不能正常经口摄食的病人的较全面的肠道营养。92、少渣膳食:是指食物切碎、煮烂、低纤维、低脂肪

24、含量的膳食。93、管喂膳食:是指用牛奶、豆奶混合米汤、鸡蛋、麻油、巧克力、白糖等配制成的一种膳食。94、胃病膳食:是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等病人止血后的膳食,往往是牛奶、豆浆或甜食。95、无盐膳食:是指禁用一切含盐食品,禁用食盐烹调。96、社区营养:是密切结合生活实际,以人类社会中某一限定区域内各种能够人群作总体,从宏观上研究解决其合理营养与膳食的有关理论,实践和方法的一个边缘学科。97、低出生体重系:指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98、早产儿系:指少于37周即出生的婴儿。99、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的多发病,以3个月至18个月的婴幼儿最多见,主要系由于缺乏维生素D导致骨质缺钙所致。100、食品强化:

25、就是高速食品中营养素,使食品更适于人类需要的一种食品深加工。101、计量资料:既直接从研究对象身上测量得到的数据,如脉搏、血压、身高、体重等等。102、计数资料:既按照一定的要求将研究对象分级后,清点各组研究对象个数而得到的数据。103、等级资料:把观察对象按照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然后清点各组数目所得到的资料。104、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它指符合研究所指定范围内的全部观察对象。105、样本:就是总体中有代表性的部分。106、系统误差:在资料搜集过程中,由于试剂没有标定、仪器没有校正、标准没有统一等原因,导致测量结果有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107、随机测量误差:在

26、试剂、仪器已经校正,操作方法已经统一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同一对象在多次测定中结果不一致的差异,称为随机测量误差。108、抽样误差: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使抽样过程中样本指标值与总体指标值不相同,这种误差称为抽样误差。109、概率:又称机率、机会、可能性,是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种度量。概率用P表示,P是一个介于01的数值。110、抽样研究:就是从总体中选取一些观察对象组成样本来研究。111、均数:是描述一组同质的、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特征的指标。112、标准差:是描述一组同质的、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离散趋势或分布状态特征的指标。测得值越分散,其标准差越大;测

27、得值越集中,其标准差越小。113、中位数:是一组按大小顺序排列的计量资料中位置处于中央的数值。用于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平均水平。114、百分位数:是一种位置指标,将原始数据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并将之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相当于1%,则任一百分点位置上的数就是百分位数。115、四分位数间距:在百分位数中,通常将P25P75称为四分位数间距。116、分布:是指若以计量值为横轴、观察例数为纵轴绘制一条频数分布曲线,这条曲线呈现对称的、中间高、两侧逐渐 下降的钟形。其图形的位置参数是无数,形态参数是标准差。117、正常值范围:正常值也称参照值,是指正常人的各种生理数值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正常值不

28、可能是一个数值,而应该有一定的波动范围,这就是正常值范围。118、率:用于表示某现象发生的频繁程度。119、构成比:构成比也称百分比,用于表示某成分在所有成分中占有的比例。构成比的计算公式是:构成比=某成分的例数/所有成分的总例数100%。120、相对比:是两个相关联指标之比。相对比的计算公式是:相对比=甲指标/乙指标。121、动态系列: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统计指标,用以说明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发展趋势。122、抽样误差:由于全体差异的存在,使抽样过程中样本指标值与总体指标值不相同,这种误差称为抽样误差。123、标准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大小的统计指标,计算公式是X=/n1/2,在实际工作中

29、,我们用可知的样本标准差S替代不可知的总体标准差。124、相关系数:以符号r表示,是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指标。125、回归系数:以符号b表示即直线的斜率。表示当X变动一个单位,Y平均变动b个单位。126、直线相关:又称简单相关,适用于双变量天上石麟分布资料,表示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127、秩和检验:是非参数检验方法中常用的一种,秩和检验中的“秩”是指秩次,“和”是指秩次之和,秩和检验就是把资料中的数据按一定顺序排列,编出秩次,求得秩和,利用秩和进行假设检验。128、非参数检验:应用是不考虑被研究的对象为何分布以及分布是否已知,也由于这种假设检验方法并非是

30、参数间的比较,而是用于分布之间的比较,故称为非参数检验。129、生存率:是指从某个规定时刻(如发病、确诊、治疗开始、手术之后、出院)开始,对病例跟踪观察到一定时间时,病人仍然存活的百分比。130、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的科学。131、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132、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特定人群中患某病(包括新病和旧病)者所占的比例。133、感染率:指某时间内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的比例。134、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死亡(或死于某病)的频率。135、病死率:

31、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人群中因该病而死者的频率。136、生存率:是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患某病的人中,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病人数所占的比例。137、散发:是指某病的发病人数不多,而且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发病水平。138、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散发发病率水平。139、大流行:是指某病的发病率远远超过该病流行的水平,特点是传播迅速、波及面广,常超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140、暴发:是指在集体单位或小居民区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相似病例的现象,特点是情况突然,罹患率高。141、季节性:是指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142、周期

32、性:是指疾病的发生频率有相当的规律性,通常每隔一二年或几年后发生一次流行。143、长期变异:是疾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其临床表现和发病率、死亡率和变化情况。144、横断面调查:是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 内某一地区人群中的分布情况。145、筛检试验:指应用快速的试验、检查或其它方法,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可疑病人。146、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由果及因的病因研究方法。它选择患有所研究疾病的人群八作病例组,选择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调查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个(些)危险因素的比例,以判断暴露危险因素与该疾病有无关联。147、队列研究:也称定群研究。是在特定范围的人群中按其

33、是否暴露某因素分成两个队列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成若干个队列,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以检验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联系。148、真实性: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符合的程度,常用敏感及特异度来评价。敏感度指一项筛检试验能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病人的能力,即正确识别病人的能力。特异度则指一项筛检试验能将实际有病无病的人正确地判定为病人的能力,即正确识别无病的人的能力。149、可靠性:指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的稳定的程度。在计量中用标准差或变异系数表示,在计数资料中用符合率表示。150、预测值指标:是评价筛检试验的另一种指标。试验的阳性预测值指试验阳性者中患该病的可能性。试验的阴性预

34、测值指试验阴性者中真正为非病人的可能性。151、临床试验:是按浒病学实验方法,运用随机原则将试验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前者给予某种医疗措施,后者不给予这种医疗措施或仅给予安慰剂,经过一段时间后评价该医疗措施的效应。152、盲法试验:就是受试者或研究人员与受试双方都不知道试验对象分配的情况,只有试验设计者知道情况。153、随机化:就是按随机方法将研究对象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使各组除试验措施不同外,其它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具有均衡性。154、随机对照试验:是按随机化方法将试验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同时分别给他们规定的治疗措施和安慰剂或不给予任何措施,观察一定时期后,比较和分析两组的疗效,作出试

35、验的结论。155病因:那些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被认为有病因关系存在,当它们当中的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概率就下降。166流行病学三角学说:只病因因素存在并不一定引发疾病,只有病因与宿主因素(如性别、年龄、遗传因素、免疫等)及环境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的发生或流行,将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称为流行病学三角学说。167、多病学说:多种慢性病或非传染病,甚至急性疾病和传染病的病因并不是单一的,往往是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将之称为多病因学说。168、间接联系:当两种疾病(B、C)都与某因素(A)有联系,则这两种疾病存在统计学上的联系,这两种疾病

36、的联系是间接联系。其出现是因为某因素与两种疾病都有关联,而其本身又是一个病因的混杂因素。169、虚假联系:是两事物实际上不存在联系,在研究过程中有意无意(如研究设计的缺陷,调查方法的错误及不正确的推断等偏倚)造成的假象。170、疾病预防策略:是指充分了解疾病特点和当地的背景情况下,对如何执行具体措施作出的一种宏观决策,是指导全局的总体方针。171、疾病预防措施:是指开展疾病预防工作的具体技术手段。172、疾病一级预防:是指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努力以达到增进健康与预防疾病的目的,包括在无病因作用的情况下健康促进以及针对病因采取特异预防这两个方面。173、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消

37、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未消毒。174、计划免疫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175、疾病二级预防:它的含义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目的是主动发现病人,缩短病程,降低现患率。176、疾病三级预防:是对已患病者采取的措施,健谈防止病残和康复医疗两个阶段。177、康复医疗:经过医疗之后,有些患者仍可能留有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缺损。为恢复机体的功能或借助器械力量的辅助,使病人在生活或职业方面能够自立所进行的一些处置和身体功能、心理、甚至职业方面的训练称为康复医

38、疗。178、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179、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浒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出的统一规定。180、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指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81、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18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更换宿主时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183、传播机制:是病原体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过

39、程。184、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185、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186、流行过程:指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新旧疫源地过程。187、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有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之分。188、传染期:传染病病人排出的整个时期。189、自然疫源性疾病: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不依赖人类的参与,也可通过媒介吸血节动物感染宿主(主要是野生脊椎动物)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延续其后代,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传给人,这种现象称自然疫源性,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二、简答1、预防医学的主要内

40、容有哪些?答:预防医学主要分成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环境与健康”,主要论述原生环境,次生环境、职业环境、病区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基本规律,并阐明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劳动能力的措施;第二部分为“营养与健康”,主要论述营养与健康的相互关系,并探讨营养和膳食在防治疾病,促进健康中的有益作用;第三部分为“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论述评价和研究环境因素对群体健康影响作用的方法学,涉及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第四部分为“疾病控制与健康促进”,主要论述常见病的流行特征、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以达到促进社区人群健康的目的。2、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分成几类?

41、各是什么?答:影响健康的因素主要分成四类:1、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生活行为方式:指因自身行为而产生的健康危害因素,如缺乏体育锻炼、赌博等不良业余活动,吸烟、醇酒、滥用药物等不良消费方式,不及时就医、不遵医嘱等不良求医行为。3、卫生保健因素:主要包括预防、医疗和康复等服务。4、人类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遗传、成熟老化和复合内因学说。3、如何理解新健康概念的内涵?答: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健康的概念:首先是动态的概念,即健康研究的内容是一个从最完善的体魄到逐步受到伤害,以至得轻病到连续过程;其次,健康不单纯是生物学的概念,还包括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内容,这使得医学的着眼点和研究领域

42、扩大了;第三,由于健康还必须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侧面加以衡量,于是健康的概念从个体扩大为群体;最后,既然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促进健康的对策自然也是多途径、全方位的。4、初级卫生保健的涵义是什么?答: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靠、学术上可靠而又受到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通过个人和家庭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是;国家和社区靠自力更生和自觉精神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有能力负担的。初级卫生保健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心职能和主要焦点,是国家卫生系统和整个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是个人、家庭和国家卫生系统保持接触的第一环,它使卫生保健尽可能接近于人民生活和工作场所,是卫生保健进程的首要步骤

43、。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等多个方面。5、试述护理工作者学习预防医学的主要目的。答:护理工作者学习预防医学的基本目的是要求全面把握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目的是要求护理工作者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面向社区和群体的大预防观念;学习预防医学的具体目的是要求护理工作者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将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临床护理工作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善于针对护理工作现存的问题,提出切实可靠同时又行之有效的预防保健对策,真正作到学以致用,从而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6、试述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答:人和环境自然界中是

44、一个统一整体,人生活在一定环境,既要适应环境,又要改造环境。人类就处在这样一个矛盾的运动之中。人生存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以达到人环境的统一。研究证明人体60余种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和海水中的这些元素的含量有密切相关性,由此可见化学元素是人和环境联系起来的基本元素,也是机体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环境因素与人体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对健康有促进作用。相反,当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时,则会健康导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7、构成人类环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和社会心理因素。1、生物因素:生物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45、的。它们之间互为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转移、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实现各种化学元素从无机界到有机界,再从有机界到无机界的循环。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但有些生物及其毒素可成为人类的致病因素。2、化学;因素: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有些化学物质可造福人类,有些化学物质可危害人类健康。3、物理因素: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自然因素,如光、热、气温、气压等;另一类为人为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高温等。异常的物理因素可对机体造成危害。4、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

46、的因素,如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导致人们在社会言行、生理功能等方面产生变化的因素。一些社会心理因素可影响人体健康。8、试述新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的深远影响。答: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开展自我保健已成为预防保健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它标志着人类健康观念的飞跃,自我保健的推行使人们逐渐从被动接受医生单一的医疗照顾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多种形式的综合预防保健措施,改变环境中影响健康因素以保护和促进个人家庭及社区的健康。医患间的这种诊疗护理与指导、咨询和教育相结合的新型关系构成一种更完善的医疗保健系统,表明预防保健事业正进行战略意义的转变,这种转变

47、必将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9、试述地方病的特点。答: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地方区域分布特点的一类疾病。其基本特征如下:(1)地方性,即地域的特异性。只有病区才发病,非病区不发病。由病区发病后转入非病区的不能算非病区发病。不同地区不同致病因素决定了地方病的种类。如血吸虫病只发生在中国南方水网地区。(2)当地居住的人群均可患病,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大而升高。(3)非病区迁入的健康人与病区居民同样生活一定时间后也会发病,而且发病率往往高于当地居民水平,这与外来人对致病因子敏感和机体适应性差有关。(4)迁出病区的病人,病情可逐渐减轻或自愈。迁出病区的健康人,除处于潜伏期外,不会再患该种疾病。(5

48、)病区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和人类相似的地方病,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开展动物试验研究工作。(6)病区根除致病因子后可转变为非病区。10、试述地方病的分类。地方病按其病因可分为三类:(1)地球化学性(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指由外界环境中某些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水、粮食等进入人体的量不足、过剩或比例失调所致的疾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等。(2)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地方病:是一类传染性地方病,病因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如鼠疫、布氏杆菌病等。(3)某些敞尚未明确病因的疾病,如克山病、大骨节病等。11、试述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的流行规律。答:(1)人体中生命元素与环境的化学元素保持动态平衡,当其浓度在体内过少、过多或失调时,则影响人体健康乃至引起地球化学性地方病。(2)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的流行特点,一般深山高于半山区,高原高于平原,内地高于沿海,沟里高于沟口,河流上游高于中下游,农村高于城市。沙土流失严重地区可成为灶状病区,病区有相对稳定性。(3)边远、贫困地区一般发病较为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资料 > 其他资料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