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绪论(判断、选择)1.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eg:AD有典型认知(特别是记忆)方面的损害、抑郁症有明显病态的抑郁体验,儿童注意缺陷障碍主要特征是多动。3.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幻觉、妄想)可能与皮层下边缘系统DA功能亢进有关,阴性症状(情感淡漠、意志减退)可能与皮层内尤其是前额叶皮质DA功能相对低下有关。4.可塑性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特征,不论在生长发育阶段还是成年时期,不论是外周神经
2、还是中枢神经系统,从神经元到神经环路都可能存在可塑性变化。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是行为适应性的生物学基础。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比重大。名解、填空)一、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否属于病态,应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进行比较,精神活动是否具有明显改变;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人的精神活动相比较,是否有明显差别,某种精神状态的持续时间是否超过了一般限度;是否与现实相符。二、精神症状的共同特点: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志的控制;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注意力转移等方法令其消失;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三、常见精神症状: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
3、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动作行为障碍、意识障碍、自知力障碍。四、感知觉障碍:感觉:大脑对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eg形状、颜色、大小、重量、气味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大脑对事物的不同属性进行整合,并结合经验而形成的整体印象。1.感觉障碍: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内感性不适2.知觉障碍: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幻觉: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根据涉及器官分类】幻听、幻视、幻味、幻嗅、幻触、内脏幻觉幻听: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根据体验来源分类】真性幻觉:来源于外部客
4、观空间,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内容像感知外界真实事物一样生动。假性幻觉:存在于自己的主观空间内,不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幻觉。内容较模糊、不清晰、不完整。【根据产生的条件分类】功能性幻觉: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的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知觉与幻觉并存。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反射性幻觉: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但涉及两个不同的感觉器官,即当某一器官处于活动状态,出现涉及另一个器官的幻觉。入睡前幻觉:出现在入睡前的幻觉。多为幻视幻听,与睡梦时的体验近似。心因性幻觉:强烈心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幻觉。多见应激相关障碍、分离转换障碍。3. 感知综合障碍:对客观事物整
5、体属性能正确感知,但是对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等产生错误的感知。分类:视物变形症、自身感知综合障碍、时间及空间感知障碍、非真实感(现实解体)五、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特征,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2.正常思维特征:具体性、目的性、实践性、逻辑性3.思维形式障碍(联想和逻辑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破裂性思维(思维散漫、思维破裂、语词杂拌)、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被夺)、强制性思维、病理性赘述、思维化声、语词新作、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强迫思维4.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妄想:病态推理和
6、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妄想的特征:妄想内容与事实不符,缺乏客观现实基础;妄想内容涉及患者本人,且与本人有利害关系;妄想内容具有个体独特性,是个体的心理现象而非集体信念;妄想内容与患者文化背景和经历有关,且通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幻想:幻想是一种超现实的遐想,将不同元素或是内容组合在一起的思考形式。幻想通常具有一定目的性。【根据妄想起源分类】原发性妄想(精神分裂典型症状)、继发性妄想【根据妄想结构分类】系统性妄想:内容前后相互联系、结构严密的妄想。非系统性妄想:片段、零散、内容不固定、结构不严密的妄想。【临床按妄想的内容分类】关系妄想:认为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均与自
7、己有关,见于精神分裂症。被害妄想:坚信自己被某些人或组织迫害。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夸大妄想: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智、权力地位、财富等。见于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罪恶妄想:坚信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和罪恶,应受到惩罚。见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疑病妄想:坚信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到处求医。见于精神分裂症,围绝经期及老年期精神障碍。钟情妄想:坚信自己被异性钟情,追求对方被拒绝后仍不置疑,纠缠不休。见于精神分裂症。嫉妒妄想:无中生有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诚,为此跟踪对方等。见于精神分裂症、围绝经期精神障碍非血统妄想:毫无依据坚信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精神分裂症。物理影响妄想:被控制感,自己的思想行为受到外
8、界的控制不能自主。见于精神分裂症。内心被揭露感:即被洞悉感:认为自己的内心所想的事情还未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见于精神分裂症。超价观念: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错误观念,产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较片面而偏激,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六、注意障碍1.注意:个体精神活动集中指向一定对象的心理过程。特征:集中性、稳定性、转移性2.常见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减退、注意涣散、注意狭窄、注意转移七、记忆障碍1.记忆:既往事物经验在大脑中重现2.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3.常见的记忆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虚构、错构4.遗忘症:顺行性(病后记忆缺失)、逆行性(病前记忆缺失)、界限性(特定记
9、忆缺失)、进行性(遗忘加重)5.虚构: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的缺损。6.错构:在遗忘的基础上,患者对过去所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时间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八、智能障碍1.智能:人们获得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为理解力、判断力、计算力、记忆力等。2.精神发育迟滞:先天或发育成熟前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智能发育造成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的状态。病因有遗传、感染、中毒、缺氧、脑外伤、内分泌异常等。3.痴呆:智力发育成熟后,各种原因损害原有智能造成的智力减退的状态。常见病因器质性脑病。全面性痴呆:大脑弥漫性损害,累及智能各个方面使精神活
10、动出现异常,常出现人格改变、定向力障碍和自知力缺乏。多见于老年性、梅毒性痴呆部分性痴呆:病变只侵犯脑的局部部位,可只产生记忆力衰退、理解力减退等,但人格扔保持完整。常见脑外伤,脑血管病。假性痴呆:在强烈精神创伤后,患者产生的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但大脑无器质性损伤。见于分离障碍、应激障碍等。刚塞(Ganser)综合征: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表现为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但错误的回答,往往给人以故意或开玩笑的感觉,但对复杂问题应对正常的现象。童样痴呆:以行为幼稚、模仿幼儿的言行为特征,表现为成人患者言行举止类似儿童。九、定向力障碍1.定向力:人对时间、地点、人物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2.定向力障碍:患者对
11、环境或自身状态的认识错误或丧失。多见于意识障碍(标志)、痴呆、精分症十、情感障碍1.情感: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关,具有稳定性。2.情绪: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与人的自然性需要相关,具有暂时性、情景性3.心境:一种较微弱而持续的情感状态,是一段时间的精神活动的基本背景。4.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欣快、情感低落、情感淡漠、焦虑、恐惧、易激惹、情感不稳、情感倒错、情感矛盾十一、意志行为障碍1.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自身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2.特点: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3.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弱、意志缺乏、矛盾意向十二、运动行为障碍
12、1.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动作行为及语言活动明显增多。包括以下两类:协调性:患者增多的动作行为和语言活动与精神活动相一致,并与环境保持联系不协调性:患者增多的动作行为和语言活动与精神活动不相协调,脱离现实环境2.精神运动性抑制: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明显减少。包括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违拗症、模仿动作、刻板动作、作态、强迫动作木僵:患者动作行为和语言活动完全抑制,表现为不语不动、不饮不食、表情固定,姿势固定、肌张力高,对刺激缺乏反应。蜡样屈曲:在木僵的基础上,患者肢体任人摆布,能长时间维持姿势不动,形似蜡塑。缄默症:言语活动明显抑制,患者缄默不语,可仅以手势、眼神或书写交流违拗症:患者对他人的要求
13、表现抗拒,可拒绝执行要求(被动违拗),或可做出相反的行为(主动违拗)十三、意识障碍1.意识:个体对周围环境、自身状态感知的清晰程度即认识反应能力。定向力障碍是判断意识障碍的重要指标。2.常见的意识障碍:嗜睡、混浊、昏睡、昏迷、蒙胧状态、谵妄状态(昼轻夜重)、梦样状态十四、自知力障碍自知力:患者对自己的精神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自知力缺乏是重性精神障碍的重要标志;临床上往往将有无自知力和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自知力完全恢复是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指标之一。十五、常见综合征1.幻觉妄想综合征:以幻觉为主,在幻觉的基础上产生妄想,两者互相影响。多见精分症及器质性精神障
14、碍2.躁狂综合征: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为特征。主要见于躁狂症发作、器质性精神障碍、药物(抗抑郁药)3.抑郁综合征: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活动减少为特征。见于抑郁症、器质性精神障碍、药物(利血平)4.紧张综合征:患者全身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木僵或兴奋两种状态。可见于精分、器质性、应激障碍等5.遗忘综合征(柯萨可夫综合征):患者无意识障碍,智能完好,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障碍、定向力障碍和虚构。多见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颅脑损伤等器质性精神障碍。第三章:精神障碍的检查及诊断(分值低)1.医患关系建立的唯一目的是促进患者的健康。2.精神科临床诊断的确定依赖完整、真实的病史和全面、有效的精神检查。3
15、.面谈检查的开始,精神科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就诊者先放松下来。4.精神科只有两种情况需要作出紧急风险评估,一种是患者存在伤人行为,另一种是患者可能存在自伤的风险,如严重的抑郁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等。5.CT、MRI等可以了解大脑的结构改变,fMRI、SPECT、PET对脑组织的功能水平进行定性甚至定量分析。6.SCL-90症状自评量表;MMPI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BPR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PANS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第四章: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分值低)1.疾病诊断等级排列首先按照疾病严重性的金字塔排序方式分主次,从顶到底为:器质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即如果符合等级
16、较高的标准,就不要等级低的诊断;其次按当前急需处理、治疗的疾病分主次:如果患者同时存在心境障碍和人格障碍,而前者已缓解或达到临床治愈,则人格障碍上升为主要诊断。第五章:器质性精神障碍(单选、判断)1.部位:急性、广泛损害谵妄;慢性、广泛损害痴呆;前额叶病变人格改变;边缘系统损害情绪障碍;海马、乳头体或丘脑背内侧核损害记忆障碍2.谵妄: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病因:感染(脑炎、脑膜炎)、中枢系统疾病(卒中、脑肿瘤、癫痫)、水电解质紊乱(代酸、呼酸、肾衰、甲亢、甲减)、中毒(铅、汞)、戒断症状。病理:广泛部位的脑神经细胞急性代谢紊乱,脑组织充血、水肿等改变;
17、可逆,严重者可引起组织形态学改变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症状变化大。特征:意识障碍,神志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以及对周围环境与事物的觉察清晰度降低。昼轻夜重,记忆障碍以即刻记忆和近记忆障碍最明显。治疗: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利培酮、奥氮平、安定类;最好不使用苯二氮卓类3.遗忘综合征(柯萨可夫综合征):由脑器质性病例改变所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病因:双侧海马损伤酒精滥用导致VitB1缺乏最常见,脑缺氧、脑血管疾病、CO中毒、脑炎、第三脑室肿瘤4.痴呆: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人格改变,无意识
18、障碍。病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AD、PD、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Huntington病)、脑血管疾病、脑肿瘤、感染、代谢障碍(库欣综合征、肝性脑病、肾性脑病、肝豆状核病变)临床表现:记忆减退是必备且早发的症状。早期出现近记忆障碍。治疗:促脑代谢药、血管扩张药。三环类药物的抗胆碱副作用可加重认知功能的损害。5.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原则区分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神经症状或体征区分急性与慢性器质性脑病突发、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情波动大、继发于感染、中毒、缺氧等区别弥漫性与局恨性脑损害影像学等检查、病情程度等第六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名解或填空)1.精神活性物质: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
19、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2.我国的毒品主要指阿片类、可卡因、大麻、苯丙胺类兴奋剂等药物3.依赖: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明白滥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但仍继续使用,因自我用药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冲动性觅药行为。躯体依赖:又称生理依赖,它是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心理依赖:又称精神依赖,它使吸食者产生一种愉快满足或欣快的感觉, 驱使使用者为满足这种感觉反复使用药物,表现出渴求状态。4.滥用: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强调了不良后果,有
20、明显的耐受性增加或戒断症状就是依赖状态)。5.耐受性: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需的效果,或使用原来的剂量使用则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6.戒断状态: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制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7.精神活性物质分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大麻、致幻剂、阿片类、挥发性溶剂、烟草。8.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可能为犒劳中枢,单胺类等递质变化是精神活性物质作用的直接后果。9.阿片受体为G蛋白偶联受体。给予口服阿片制剂的血药浓度最低。10.阿片类药物
21、可分布到机体的所有组织,包括胎儿。对阿片类依赖的母亲所生下的婴儿对阿片类具有依赖性。11.阿片类药物在由肾脏排泄之前,大部分由肝脏代谢。12.美沙酮替代使用原则:只减不加、先快后慢、限时减完。第七章:精神分裂症(简答、单选)一、定义: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及明显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二、临床表现1.前驱期症状:情绪改变:抑郁、焦虑、情绪波动、易激惹等;认知改变:异常观念及行为,学习工作能力下降;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变;行为改变:社会活动能力降低);躯体改变:睡眠、食欲改变、活动减少。
22、2.显症期症状:最常见感知觉障碍幻觉(1)阳性症状:异常心理过程的出现幻觉:以幻听、幻视最多见,评论性、争论性或命令性幻听常提示精分症,其余幻觉出现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可有错觉,为非特征性症状,一旦出现,应排除器质性因素。其他可有感知综合障碍、人格解体等。妄想症状群:出现频率最高的精神症状之一,以被害、关系、夸大、嫉妒、钟情、非血统、宗教或躯体妄想等多见。在意识清晰时出现妄想常提示精神分裂症。瓦解症状群: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怪异行为、紧张症行为。各种思维形式或活动量紊乱;单调重复、缺乏目的的行为,或违反常理的行为;紧张性兴奋或木僵;情感表达与外界环境和内心体验不协调(2)阴性症状:正常心理功能的缺失
23、,涉及情感、社交及认知方面的缺陷。意志减退、快感缺乏、情感迟钝、社交退缩、言语贫乏(3)焦虑、抑郁症状:提示患者阴性症状较少,且易发生自杀行为(4)激越症状:患者冲动控制能力减弱,易发生攻击暴力或自杀行为(5)认知障碍:患者一般定向力、记忆及智能无明显障碍,但有较高级的认知功能缺陷。(6)自知力:自知力缺乏是影响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原因。三、临床分型1.单纯型:多为青少年起病,病程缓慢持续,以阴性症状为主。2.青春型:多为青年,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不协调或解体为主,可有幻觉及妄想,出现怪异行为和本能活动亢进3.紧张型:多为青中年,起病较急,表现为紧张性兴奋和紧张性木僵交替出现。典
24、型表现紧张综合征。4.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约占半数是偏执型。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往往有幻觉(特别是幻听),多中年起病,缓慢进展,以被害、关系妄想多见。5.未分化型:有明显阳性症状,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但不属于以上分类者6.残留型:曾患精分症,目前主要表现为阴性症状,病期一年以上7.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过去一年曾诊断为精分症,病情好转但出现抑郁,持续两周以上者,易有自残、自杀等行为,预后差。四、鉴别诊断:器质性、精神活性物质、神经症、心境障碍、妄想、人格障碍五、治疗药物种类:第一代、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后述)一般原则:强调早期、足量(最低有效剂量),疗程足,系统规范,单一用药,个体化用药选药原则、
25、疗程时间、合并用药、安全原则等心理社会干预:行为治疗、家庭干预、社区服务第八章:心境障碍(简答、填空)一、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征是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基本的或原发的症状,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二、病因1.遗传:血缘关系越近,患病几率越高;2. 神经生化因素5-HT功能活动降低抑郁,增高躁狂;NE功能活动降低抑郁,增高躁狂;DA功能活动降低抑郁,增高躁狂。 3.神经内分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
26、PT)、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等功能异常。4.脑电生理变化:抑郁发作多倾向于低频率,躁狂发作时多为高频率或出现高幅慢波。抑郁发作患者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多,快速动眼睡眠(REM)潜伏期短。5.神经影响改变:MRI发现抑郁发作患者海马、额叶皮质、杏仁核、腹侧纹状体等脑区萎缩。6.心理社会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与抑郁发作的关系较为密切。三、临床表现1.抑郁发作:典型: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 “三低”症状。发作至少持续2周。情绪低落:典型病例常有晨重夜轻节律改变的特点。抑郁性认知:常有“三无”症状,即无望、无助、无用,可有自杀观念和行为。兴趣缺乏;快感缺失;
27、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精神运动性改变:焦虑、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生物学症状:睡眠障碍(主要表现是早醒),食欲下降、性欲减退,精力缺失,其他躯体不适。精神病性症状:可出现幻觉和妄想。老年及儿童患者常不典型2.躁狂发作:典型: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三高”症状,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发作应至少持续1周。情绪高涨:情绪高涨是躁狂发作的主要原发症状。典型表现为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可有易激惹的表现;思维奔逸:联想速度加快,常有意念飘忽;活动增多、意志行为增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睡眠需求减少;其他症状: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等。3.混合发作: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可在一次发作
28、中同时出现。四、分型1.抑郁障碍: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多数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缓解。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抑郁。2.双相障碍: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称为双相障碍。临床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的明显改变,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最典型的形式是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3.持续性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持续性心境不稳定,心境高涨及低落反复交替,可持续数年不定。恶劣心境: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睡眠障碍以入睡困难、噩梦、睡眠较浅为特点。五、治疗
29、1.抑郁: 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帕罗西汀;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其他新型抗抑郁药。电抽搐治疗:重症及抗抑郁药治疗无效患者可采用心理治疗2.躁狂: 锂盐:锂盐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盐等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利培酮、氯氮平等 苯二氮卓类电抽搐治疗第九章:神经症性障碍(简答)一、神经官能症:神经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二、神经症性障碍的共同特点1. 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2. 症状无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3. 患者对疾病体验痛苦,但社会适应能力良好4.
30、 对自己的病有相当的自知力,常常有较强的求治欲望5. 发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6. 病前有一定的易患素质基础和个性特征7. 病程迁延,需至少3个月以上(惊恐障碍除外)三、分类恐惧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神经衰弱四、惊恐障碍(急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其主要特点是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反复出现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一般历时5-20分钟,伴濒死感或失控感,患者常体验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1.病因:吸入5%的CO2可诱发惊恐发作,提示惊恐障碍的患者存在脑干CO2感受器的超敏;苯二氮卓类(BZD)能迅速控制惊恐障碍的发作;SSRIs
31、有效治疗惊恐障碍后,紊乱的NE功能可恢复正常;左前扣带回背侧损伤可导致惊恐障碍。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惊恐障碍是与生活中创伤性事件形成的条件联系。2.临床表现: 惊恐发作:无特殊的恐惧性处境,伴有濒死感、失控感。发作期间始终意识清晰。预期焦虑:发作后的间歇期仍心有余悸、担心再发。回避行为:害怕发作产生不幸后果,并出现与发作相关的行为改变,如回避工作或学习场所等。3.诊断:以突发惊恐为主要临床症状,伴有自主神经症状 一个月内出现多次惊恐发作,发作不可预测,间歇期无惊恐症状排除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或其他疾病引起的惊恐(鉴别)4.治疗:药物:苯二氮卓类、SSRIs/SNRIs、三环抗抑郁药(TCAs);
32、认知行为治疗五、恐惧症恐惧症: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伴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带着畏惧忍受,影响正常生活。1.分类:广场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SAD)、特定恐惧2.广场恐惧症:害怕离家或独处,害怕处于被困、窘迫或无助的环境。可有期待性焦虑,可伴惊恐发作。3.社交焦虑障碍(SAD):害怕在公众面前出现羞辱和尴尬的社交行为,担心受到嘲笑,患者有自知,可有期待行焦虑,可出现回避性人格障碍。4.特定恐惧:对特定事物产生恐惧,有期待性焦虑,事后有回避焦虑的行为5.治疗:认知行
33、为治疗(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脱敏疗法、暴露疗法);药物:SSRIs(为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一线药物)、BZD、-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六、广泛性焦虑障碍1.临床表现精神性焦虑:精神上的过度担心是焦虑症状的核心。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经常担心;躯体性焦虑:运动性不安和肌肉紧张,搓手顿足、坐立难安;自主神经紊乱:大汗、脸色苍白、心动过速、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合并其他症状,疲劳、抑郁、强迫、恐惧等。2.治疗:抗焦虑剂:苯二氮卓类抗抑郁剂:SSRISNRI -受体阻滞剂;心理治疗七、强迫障碍强迫障碍的基本特征是患者表现为来源于自我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多数患者
34、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没有必要或异常的,是违反自己意愿的,强迫与反强迫的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但无法摆脱,社会功能严重受损。1.临床表现:强迫观念:强迫思维、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怀疑、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意向;强迫动作和行为:强迫检查、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询问;回避行为:回避可能是强迫障碍的最突出症状2.治疗:具有抗强迫作用的药物有SSRIs(一线治疗药物)和氯米帕明;认知行为疗法(暴露和反应预防)是治疗强迫障碍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法。第十一章: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简单看下)1.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是指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发病原因,以生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2
35、.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呕吐。3.神经性厌食: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病因: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诊断:体重指数BMI小于或等于17.5或体重保持在至少低于正常体重的15%。如果在青春期前发病,青春期发育会放慢甚至停滞。治疗:纠正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平衡;心理治疗;药物治疗4.神经性贪食:指具有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因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式以减轻体重,使得体重变化不一定明显的一种进食障碍。发病人群主要为女性。5.神经性呕吐:进食后出现自发地或故意诱发地反复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食欲。6.睡眠障碍通
36、常分为四大类:睡眠的启动与维持困难(失眠)、白天过度睡眠(嗜睡)、24小时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睡眠中异常活动和行为(睡行症、夜惊、梦魇)7. 失眠症:睡眠的启动和维持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状况。急性应激是失眠的常见原因、药物引起的失眠、心理性失眠、精神疾病引起的失眠。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第十二章:应激相关障碍(填空)一、应激:个体为对抗各种应激源的影响,表现出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动态变化成为反应。二、分类: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综合征(PTSD,最严重)、适应障碍。三、应激原分为三大类:家庭因素、工作或学习因素和社会因素。 四、应激相关障碍(st
37、ress-related disorders):应激反应超出一定强度和/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并对个体社会功能和人际交往产生影响。特征:心理社会因素是直接原因;临床表现与精神刺激因素密切相关;病因消除或改变环境后,大多数患者精神症状应相继消失;预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等。五、急性应激障碍1.急性应激障碍: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刺激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通常在数分钟内或数小时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2.因素:应激事件的性质与特点、个体的人格特点、对应激源的认知和态度、应对方式以及当时躯体健康状态等3.临床表
38、现:症状变化多端,形式丰富。可有精神运动性抑制或兴奋,如木僵状态或行为激越等,伴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多在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不超过一周;症状持续存在时间超过4周,为“创伤后应激障碍”4.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指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一般1个月内恢复,预后良好。5.ASD的治疗首选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首选认知行为治疗(CBT)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1.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2.“创伤性体验”应具备两个特点: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如被强奸者可能反复出现类似
39、的体验;对躯体或生命产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如地震。3.因素:遗传、神经内分泌(PTSD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降低、甲状腺素的水平升高)、神经生化(对灾难性事件记忆的建立与GABA系统的下调有关;慢性应激时糖皮质激素促进色氨酸羥化酶的持久活动,可导致5-HT功能异常)4.临床表现闯入性再体验: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地出现以错觉、幻觉构成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叫症状闪回。警觉性增高:过度警觉,惊跳增强,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及焦虑情绪和躯体不适。回避: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回避态度,甚至选择性失忆在创伤性事件后,抑郁症状是很多PTSD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5.治疗心
40、理治疗:PTSD初期,主要采用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技术,帮助患者提高心理应对技能,表达和宣泄相关的情感。慢性和迟发性PTSD,除了特殊的心理治疗技术外,为患者争取最大的社会和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认知行为治疗:焦虑处理;认知治疗;暴露疗法等。苯二氮卓类应慎用于并发惊恐障碍但没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的PTSD患者。七、适应障碍1.适应障碍: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产生的、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等,但并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发病往往与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个体心理素质、心理应对方式等有关。2.发病多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的13个月内出现,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成人多见情绪症
41、状,以抑郁或焦虑为主;青少年则有品行障碍及暴力倾向;儿童主要表现为尿床、吸允手指等退行性行为,以及无故躯体不适等含糊的躯体症状。3.适应障碍的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治疗中要抓住三个环节:消除或减少应激源、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消除或缓解症状3、药物治疗:抗抑郁或抗焦虑。只用在情绪异常较为明显的患者。以低剂量、短疗程为宜第十六章: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简答)一、精神发育迟滞:1.精神发育迟滞: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18岁)以前起病,以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2.病因:遗传:染色体异常(唐氏综合症)、基因异常、先天性颅脑畸形;围生期有害因素:感染、药物、毒物、妊娠期疾病和并发症、
42、分娩期并发症、母亲年龄、新生儿疾病等;出生后因素:脑损伤、环境因素3.临床表现:正常IQ为85115严重程度智商成年后心理年龄接受教育能力生活能力轻度50-699-12初级教育或特殊教育可独立生活中度35-496-9特殊教育掌握简单生活技能,半独立重度20-343-6简单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差,需监护极重度203无能力无生活自理能力,需监护4.诊断:诊断基本要求:病史、精神检查、躯体检查。生长发育史要特别重视。诊断要素:年龄+智商+社会适应能力;年龄:18岁以下;智商(IQ)70以下;社会适应能力(SM):轻度以下。5.精神发育迟滞一旦发生难以逆转,因此重在预防。检测遗传性疾病、做好围生期保健、避
43、免围生期并发症、防止和尽早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预防精神发育迟滞的重要措施。治疗原则以教育和康复训练为主,辅以心理治疗。二、儿童孤独症1.儿童孤独症:起源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多数伴有精神发育迟滞,预后较差。2.临床表现: 社会交往障碍:患者不能与别人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语言交流障碍:多数患者就诊的原因;兴趣范围狭窄、动作行为刻板;智能障碍:75%80%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只能损害模式具有特征性,即智能的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精神神经症状:多数有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其他合并症状有抽动症状、强迫行为、发育性疾病、苯丙酮尿症三、
44、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临床表现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冲动,影响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2.临床表现:注意障碍: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困难,易分心走神。活动过多和冲动:活动过度,不受限制;行为冲动,不计后果;有一定品行问题;学习困难;神经和精神发育异常:如精细动作、协调运动差或语言发育迟滞等。3.治疗:注意力训练;行为管理/矫治(学校、家庭);生物反馈治疗;药物:中枢兴奋药如哌甲酯(利他林)0.3-0.7mg/kg.d:改善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症状;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托莫西汀:用于七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疗效同哌甲酯;中药:
45、大有前景如地牡宁神、静灵口服液等四、抽动障碍1.抽动障碍:是一组发病于儿童期,表现为运动肌肉和发声肌肉抽动的疾病。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三种临床类型。2. 临床表现运动抽动简单形式:眨眼、耸鼻、歪嘴、转肩等;复杂形式:蹦跳、跑跳、拍打自己发声抽动简单形式:清理喉咙、吼叫声、犬叫声等;复杂形式:重复语言、模仿语言、污秽语等3.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为最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简单的运动抽动症状。抽动症状在一天内多次发生,至少持续2周,但不超过一年。4.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表现为简单或复杂的运动抽动,一般不会同时存在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且症状表现
46、形式一般持久不变。5.Tourette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一般首发症状为简单运动抽动,以面部肌肉的抽动最多。6.治疗药物干预:硫必利、氟哌啶醇心理治疗:心理减压:不关注、不评论;家庭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第十七章:躯体治疗(简答)一、精神药物的分类1. 抗精神病药2.抗抑郁药3.抗躁狂药或心境稳定剂4.抗焦虑药5.精神兴奋剂6.脑代谢药二、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1.锥体外系症状(EPS):急性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动眼危象、角弓反张静坐不能:类帕金森综合征:最为常见,表现为运动不能、肌张力高、震颤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迟发性运动障碍:最早体征常是舌或口唇周围的轻微震颤或蠕动;2.其他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恶性综合征、癫痫发作;3.自主神经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抗胆碱能作用:口干,尿潴留,便秘,加重青光眼4.代谢内分泌的不良反应:体重增加多见。5.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6.QT间期延长与心源性猝死7.过量中毒三、血Li中毒的原因,为什么容易中毒?碳酸锂是治疗躁狂症和双相障碍的首选药物。锂在肾脏与钠竞争重吸收,缺钠或肾脏疾病易导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