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0万大豆油工艺流程设计.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831432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产10万大豆油工艺流程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年产10万大豆油工艺流程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年产10万大豆油工艺流程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年产10万大豆油工艺流程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年产10万大豆油工艺流程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录摘要-2第一章 引言-3第二章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62.1 预处理工艺流程-62.2 毛油精炼-8 2.2 操作要点-9第三章相关计算-9 3.1 物料计算-9讨论和评述-14致谢- 14参考文献-15摘要 该设计介绍了生10万吨大豆油工艺流程设计,包括大豆预处理的工艺流程及要点,油脂浸出条件的确定,浸出设备的主体设计,和型号的合理选择,物料衡算方面,对蒸发室主要参数等作出了合理的计算和选择,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同时尽量的节约能源。关键词:大豆,大豆油,工艺流程,设备选型,浸出设备第一章 引言3大豆起源于中国,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3年)编的史记中,头一篇五帝

2、本纪中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谈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指出:“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卜慕华指出:“以中国而言,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时代有了甲骨文,当然记载得非常有限。在农作物方面,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中指出:“大豆生于

3、槐。出于沮石之峪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 说到大豆;一般都指其种子而言。根据大豆的种皮颜色和粒形分为五类: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它大豆(种皮为褐色、棕色、赤色等单一颜色的大豆)、饲料豆(一般籽粒较小,呈扁长椭圆形,两片子叶上有凹陷圆点,种皮略有光泽或无光泽)。黑色的叫做乌豆,可以入药,也可以充饥,还可以做成豆豉;黄色的可以做成豆腐,也可以榨油或做成豆瓣酱;其它颜色的都可以炒熟食用。 中国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现在全国普遍种植,在东北、华北、陕、川及长江下游地区均有出产,以长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较多,以东北大豆质量最优。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

4、中国传播出去的。由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用。大豆营养特点: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是我国居民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大豆蛋白质含量约为35%40%,除蛋氨酸外,其余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与动物蛋白相似,而且富含谷类蛋白质缺乏的赖氨酸,是与谷类蛋白质互补的天然理想食品。大豆中脂肪含量约为15%2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5%,亚油酸高达50%,且消化率高,还含有较多磷脂。大豆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25%30%,有一半是膳食纤维,其中棉籽糖和水苏糖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发酵产生气体,可引

5、起腹胀。大豆中含有丰富的磷、铁、钙,每100g大豆中分别含有磷571mg、铁11mg、和钙367mg,明显多于谷类。由于大豆中植酸含量较高,可能会影响铁和锌等矿物元素的生物利用。大豆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等B族维生素含量也比谷类多数倍,并含有一定数量的胡萝卜素和丰富的维生素E。 大豆的种子含17%的油和63%的粗粉,其中50%是蛋白质。因为大豆不含淀粉;所以适于糖尿病患者食用。在东亚,大豆广泛用于制做豆浆、豆腐;亦可烘烤用作小吃。大豆芽可用于沙拉,可作蔬菜。将大豆和麦粒压碎,加入霉菌,加盐水发酵,经6个月至1年以上,制成的褐色液体称为酱油,在东方的烹调中普遍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美

6、国成为世界大豆生产大国,巴西和中国次之。现代工艺技术使大豆的用途更加多样化。豆油可以加工成人造黄油、人造奶酪,还可制成油漆、粘合剂、化肥、上浆剂、油毡、杀虫剂、灭火剂的成分。豆粉则是代替肉类的高蛋白食物,可制成多种食品,包括婴儿食品。大豆含有的植物型雌激素能有效地抑制人体内雌激素的产生,而雌激素过高乃是引发乳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验证明,常吃豆粉的一组老鼠患乳腺癌比例较未吃者低70%。此外,大白菜含一种叫作吲哚-3-甲醇的化合物,能使体内一种重要的酶数量增加,帮助分解过多的雌激素而阻止乳癌发生 我国大豆困境:一方面大豆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种植大豆的农户面对跌破种植成本的收购价格愁容满面;一方面进

7、口大豆的数量不断攀升,该国大豆加工企业面对使用质优价廉进口大豆的跨国公司无力招架几乎全部停产或破产。 这是一个怎样的局面?是因为国内大豆出现短缺吗?是,中国年产大豆1500万吨左右,需求在5463万吨左右,需要进口是不争的事实,但2006年上半年国产大豆销售困难,而进口总量同比却增加15%,达到1400万吨。 进入中国市场最快的是美国的ADM、新加坡的Wilmar,还有嘉吉、邦基、来宝等大公司。如ADM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邦基收购了山东日照油脂厂、菏泽油脂厂等企业;嘉吉收购了华农集团东莞油脂厂、广东阳江丰缘集团等企业,还在南通新建了年处理300万吨大豆的油脂厂;来宝收购了广西钦州大洋油脂

8、厂;新加坡丰益集团分别在山海关和青岛新建了年加工150万吨和120万吨大豆的油脂厂。 中国企业在2002-2004年连续三次遭遇国际粮商和投资基金的疯狂打压。2003-2004年初,美农业部称该年度大豆收成不好,此时正值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限制,为缓和中美经贸关系,中国向美国派出农产品采购团采购了150万吨大豆,当时美国大豆期货价已达4300元人民币/吨。中国代表团竟在这一价位签下订单,且未作任何套期保值处理。在中国走后的一个月,大豆价格跌至3100元/吨,中国企业被送上绝路。 事后证实:当年美国大豆产量创历史纪录。这显然是国际粮商和基金联手做“局”。据调查这次采购使中方多花15亿美元冤枉钱,此后

9、一年,参与采购的中国企业全面亏损达80亿元以上,一半以上的中小大豆加工企业停产倒闭,国产大豆收购价大幅度下滑。 在这次大豆危机中,山东依靠进口大豆的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大连华农、三河汇福等一批国内大型油脂企业也元气大伤。跨国粮商则借机兼并企业,淘汰大量竞争对手,从此,进口大豆称霸中国大豆市场。 据了解,中国大豆主要是非转基因大豆,而进口大豆以转基因大豆为主。 中国大豆的栽培历史已有5000多年,素有“大豆故乡”之称。为何进口转基因大豆进来之后却能够在中国大行其道呢?根本原因就是,出油率比国产大豆高5%左右,能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美国等大豆主产国,对豆农有可观的农业补贴,这让豆农在出卖大豆时有廉价出

10、售的“本钱”,提高了价格竞争力;最后,进口转基因大豆运输成本低,到货时间准。而国产大豆的主产区集中在东北三省,要通过铁路南下。国产大豆不但运输成本高、耗时长,到货时间有时难以操控。 是不是中国的大豆在市场经济中根本难以和转基因大豆竞争?据国家粮食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蒋新介绍说,现在中国原料大豆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均有所提升,百粒重50克的大粒和15克的小粒特用豆已大批量推向市场,单产有所提高;已具有形成优质、非转基因、绿色大豆品牌的条件。 但与2005年比,2006年黑龙江的大豆价格每吨却下降了550元,而这个价格已经接近种植成本。价格才是左右市场的因素,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是靠“廉

11、价”占领中国市场的。 中国大豆目前的局面可以说是“四面楚歌,身陷困境”。据了解,2006年黑龙江大豆播种总面积由原来的400多万公顷下降到330万公顷,比2005年减少20%左右。目前,中国大豆总加工能力在7000万吨左右,但实际加工总量不足400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 截至2006年底,全国仍在建设的97家大豆油脂加工企业中,外商独资或外资参股的企业多达64家,年加工能力为5100万吨,占中国大豆总压榨能力的73%,占实际加工总量的80%以上,产能过剩的矛盾愈加突出。同时,由于跨国公司在国内新建和并购大豆加工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垄断布局,与大豆相关的化肥、农药、经贸、轻工与食品等上中下游产业受

12、到极大伤害,如国产制油设备生产企业的生存空间将大大缩小。 大豆业的萎缩使赖“豆”生存的农户面临生存危机。据测算,种大豆比种玉米、水稻、土豆效益要差得多,每亩纯收入只有几十元钱,一些受灾农户不仅没有收入还要搭钱。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农户50%以上的家庭收入来自大豆,海伦市有两个村,因大豆收益差,被迫转让土地外出打工的农户占全村总户数近30%。大豆油定义7:大豆油取自大豆种子,大豆油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油脂。大豆油的种类很多,按加工方式可分为压榨大豆油、浸出大豆油;按大豆的种类可分为大豆原油,转基因大豆油。大豆油的色泽较深,有特殊的豆腥味;热稳定性较差,加热时会产生较多的泡沫。大豆油含有较多的亚麻油酸,

13、较易氧化变质并产生“豆臭味”。从食用品质看,大豆油不如芝麻油、葵花籽油、花生油。 从营养价值看,大豆油中含棕榈酸7-10%,硬脂酸2-5%,花生酸1-3%,油酸22-30%,亚油酸50-60,亚麻油酸5-9%。大豆油的脂肪酸构成较好,它含有丰富的亚油酸,有显著的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大豆中还含有多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D以及丰富的卵磷脂,对人体健康均非常有益。另外,大豆油的人体消化吸收率高达98%,所以大豆油也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优良食用油。 国家标准GB 15352003大豆油将大豆油按质量分为四级。消费者选购大豆油时,可以从标签上了解大豆油的种类(压榨或浸出)、质量等级等

14、。用转基因大豆制取的油,在其标签上标有“转基因大豆油”或“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字样。第二章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2.1 预处理工艺流程1原料大豆清选 烘干破碎脱皮豆皮软化轧坯湿粕浸出混合油 蒸脱 溶剂蒸气 溶剂 蒸发 烘干 冷凝 溶剂蒸气汽提 冷却 分液 冷凝 毛油 成品粕 分液 冷凝 蒸发 废水图预处理工艺流程图预处理操作要点:1 轧坯是预处理的关键,关系到油脂的产量和品质的优劣。轧坯的关键又在于轧坯机的操作。为了保证轧坯质量,要严格控制轧坯前物料的水分和温度。轧坯机上最好设置软化箱,以免软化后其所含水分与温度损失过大。开车前应周密检查轧坯机的工作情况,如发现两端料坯薄厚不均,或未经轧制的油

15、料混入坯内,应停车检查,调整轧距(应两边均衡的调整,并避免调得过紧)。检查刮料板是否紧贴在轧辊表面上,防止发生粘辊现象。注意流量得均匀性,防止空载运转。2 浸出器内每格装料量为80-85%,溶剂温度应掌握在50-55大豆坯入浸温度为50-55,浸出器温度为50。喷淋方式采用大喷淋滴干式较好,喷淋段的液面以高出料面30-50毫米为宜,喷淋新鲜溶剂时不得溢入干段。溶剂比(溶剂重量与浸出料重量之比)1:0.8-1.1。选用无毒性溶剂,要求其对油脂有一定挥发性,化学性质稳定,不易燃、易爆,沸点范围窄,水溶解度小,不腐蚀机械,不与油粕起化学反应。3 掌握好蒸烘机的操作。在粕料进入蒸烘机第一层时,因粕中含

16、溶剂较多,升温不宜过快、过高,以控制在65-75为宜;第二层温度控制在85左右。第一、二层喷入直接蒸汽,在溶剂蒸发的同时,破坏有害酶类的活性。直接蒸汽喷入量为5-6公斤/吨料。第三层至最后一层,夹层加热,起烘料的作用,温度100-105,蒸烘时间约40分钟左右,湿粕经干燥后蒸发出来的水和溶剂混合蒸汽,主要从最高一层顶部的出口管排除,它带有少量的粕末(除去这些粕末有利于溶剂冷凝及回收系统设备安全)。经干燥的干粕,则从烘干机最下层出口排除(排除干粕含水分18-20%),入库温度在40以下。4 混合油处理过程应严格控制温度。经气提后,混合油浓度没有达到蒸发操作要求和、时,应将其中的一部分混合油继续循

17、环蒸发。5 精炼是为了使大豆成品油质量复合食用标准。在精炼高温水化处理工序中要注意的是:加水时,预热大豆毛油温度为55-75。加水可采用喷直接蒸汽、加热水或汽、水并用三种方法。浸出的大豆毛油中磷脂含量为3-4%,而加水量为磷脂含量的2-3.5倍,水温不得低于油温。加水时,当磷脂胶粒能较持久悬浮于油中,不易集合结成絮状沉淀时,加水快些;反之应慢些。水化时搅拌翼(斜度40-45)转数,开始时60-70转/分(悬浆式140-180转/分),待磷脂结成后转慢为20-30转/分。水化时油温达到140、真空度达到93325帕斯卡(即700毫米汞柱)时算起,保持稳定不变。脱臭后豆油中溶剂含量应低于50毫克/

18、公斤。6 设备信息:振动平筛,去石机,永磁滚筒,风力分选器,回转式干燥机,离心式粉碎机,暖豆箱,软化锅,蒸汽搅笼,对辊轧坯机,浸出器,刮板输送机,脱溶烤机,高料层蒸烘机,捕集器,过滤器,混合油罐,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汽提塔,冷凝器,分水器,平衡罐,蒸水罐。2.2 毛油精炼毛油组成:甘油三脂肪酸酯混合物(俗称中性油)、杂质(机械杂质、水溶性杂质、脂溶性杂质)。 2.2.1 毛油的初步处理 毛油的沉降: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然沉降分离是最简单且最常用的分离方法。它是利用悬浮杂质与油脂的密度不同,在自然静置状态下,是悬浮杂质从油中沉降下来而与油脂分离。毛油的过滤:过滤法分离就是在重力或机械外力作用下,

19、使悬浮液通过过滤介质,悬浮杂质被截留在过滤介质上形成滤饼,从而达到出去悬浮杂质的一种方法。毛油的离心分离:利用离心力分离悬浮杂质的一种方法。2.2.2大豆油脂精炼过程中的主要工段:脱胶 脱酸 脱色 脱臭脱蜡工艺流程2砱酸 液碱中性油 加水量8%离心分离混合过滤水洗混合,分离毛豆油 废水白土水洗油 10公斤/吨油脱色油过滤脱色真空干燥 废白土馏出物冷却脱臭脱臭油小于50一级成品油(符合BG1535-2003)图 大豆油脂精炼工艺流程图毛豆油符合GB1535-2003原油标准,经过滤后的毛豆油含杂量0.2%,然后进入碱炼工序:分别加入磷酸(浓度35%)和10Be的烧碱液混合。混合后进入碱炼离心机进

20、行油皂分离,分离后的油脚泵入皂脚池。碱炼后的中性油进入水浇工序,加水量为8%。油水混合后进入水洗离心机分离,分离后的水洗废水经过翻水池隔栏后进入废水处理车间。经处理后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排放。水洗后的油进入真空干燥塔干燥(干燥温度90-110),干燥后的水洗油进入脱色塔,加入10公斤/吨油白土进行脱色,再过滤。过滤的废白土入池,脱色油进入脱臭塔真空脱臭,脱臭温度125左右。脱臭的馏出物一般为脂肪酸类,装桶后销售。脱臭油经冷却至50以下,入成品油罐,成品油罐为一级大豆油,质量符合GB1535-2003一级大豆油标准。脱胶的目的:脱去毛油中的胶溶性杂质如:磷脂、蛋白质及其分解产物、粘液质及糖类等。

21、提供贮存或长途运输的油脂,物理精炼前的预处理或生产磷脂。脱酸的目的:脱去毛油中的FFA的工艺过程。因为毛油中的的FFA,会使其具有刺激性气味,降低油脂的眼点,也会使油脂水解。脱色的目的:脱去毛油中的天然色素和制油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色素,提高油脂的的产品外观。同时也可以除去一些金属元素、一些皂化物质和环芳烃类物质。脱臭的目的:脱去油脂中的一些天然的或是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使油脂散发臭味的物质和一些有害物质,还可以提高烟点,从而改善油脂的品质、风味和色泽。脱蜡的目的:脱去大豆油中含有一定数量的蜡,提高油脂的透明度、消化率和质量。避免油脂在常温放置的时候析出蜡,增强油脂的口感。2.2.3精炼操作步骤1.

22、脱胶工序 脱胶工序是整个精炼工艺的基础,其效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每道工序,进而影响精炼成本。对于物理精炼而言,脱胶后的油力求含磷量达到20ppm以下,才能在脱色后含磷量控制到5ppm以下,才不会对成品油的品质及脱臭设备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应努力控制油脚中性油的含量。因此开发出不同于常规水化脱胶工艺的酸法脱胶、特殊湿法脱胶、酶法脱胶等新工艺。酸法脱胶是油温加热到70左右,加入油重0.05%0.2%的磷酸或柠檬酸,进行体系的ph值调节,使非水化磷脂解离,之后油温降到40以下,加水使磷脂在慢速状态下形成稳定的液态晶体,同时这些晶体会有效的束缚糖类和金属离子。通过酸法脱胶可将油重含磷量降至30ppm以下

23、。特殊湿法脱胶则是油温加热到70左右,加入油重0.05%0.2%的磷酸或柠檬酸进行调理,之后油温降到40以下,加入油重2%3%,浓度2%2.5%的NaOH溶液,使液晶态的磷脂水化絮凝,反应后油温加热到70,进入离心机分离。 2.脱酸工序 在脱酸工序中,酸值炼耗比是衡量生产工艺和操作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应根据原油的品种和质量合理选择合理的工艺路线,对含磷量高,酸值高的油应选长混工艺,反之,选择短混工艺。合理调整工艺参数,如搅拌强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加碱量,碱浓度,超碱量等。加碱量可以通过酸值计算得出;碱浓度则根据油的品种和酸值确定,酸值高用浓碱,酸值低用淡碱;由于混合的均匀程度和杂质的存在,

24、必须加入一部分超碱量补充损耗的碱量,超量碱的数量对碱炼效果至关重要,加量少,中和不完全,油皂不易分离,加量多,易分离,但皂化部分中性油,加大油脂损耗。 3.脱色工序 脱色成本主要是吸附剂成本和吸附剂含油的附加损耗成本。应选择比表面积大活性度低、过滤速度快、滤饼残油低、游离酸值低的吸附剂。表面积大吸附力强,活性度低则经过脱色处理的油品结构变化小,抗氧化能力强,过滤速度快可以提高产量,含油低减少油脂损耗,游离酸值低可以减小油品的水解和氧化。尽量降低待脱色油的含皂、含磷量,以减少吸附剂的用量。脱色中要保持真空和良好的搅拌,避免油品氧化,提高脱色效率。 4.脱臭工序 脱臭损耗主要是臭味组分的蒸馏损耗及

25、油脂的飞溅损耗,因此在保证汽提效果下合理的控制直接蒸汽量,降低馏分气速,增加折流板减少气体夹带,降低飞溅损耗。控制合理的真空度和脱臭温度,重视成品油的热量回收,用成品与待脱臭油换热,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的消耗。脱胶后的变化:油脂中的磷脂和游离脂肪酸被除去。脱酸后的变化:油脂的刺激性气味降低,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降低。脱色后的变化:油脂色泽改善,一些金属元素、一些皂化物质和环芳烃类物质被除去。一些对人体有益的色素被除去。脱臭后的变化:大豆油脂中的天然VE甾醇部分损失,有可能使异构化脂肪增加如:氧化甾醇衍生物、3-MCPD-酯、反式酸等。脱蜡后的变化:油脂中的蜡含量降低。注:油脂的精炼过程都会在不同方面

26、改善油脂的品质或是外观,但也可能增加油脂中的有害成分,比如一些工段采用化学方法,那么产品中或多或少都会乐谱一定的残留。第三章 相关计算3.1物料衡算本生产线年产100000t大豆油,一年工作记250天,每天工作8小时,得大豆油流量为50000kg/h 为了进行主要设备工艺计算,首先进行物料衡算3.1.1日产量的确定6 日产成品油量:100000t/250d=400t/d损耗进行估算: 1.脱除毛油中悬浮杂质的损耗毛油中悬浮杂质的含量0.2,一级油中悬浮杂质含量要求0.05%,一般脱除悬浮杂质造成的油脂损耗为杂质量的1.31.5倍,既损耗约为0.2%。 2.脱除毛油中胶体杂质的损耗毛油中胶体杂质

27、主要是磷脂,不同品种的油中磷脂的含量也不相同,大豆毛油中磷脂含量约1.1%3.5%,油脂的脱胶损耗约为磷脂含量的1.5倍,以大豆油为例,脱胶损耗为1.65%5.25%,取大豆油含磷脂为1.8%,则脱胶损耗为2.7%。 3.脱除毛油中游离脂肪酸的损耗国标要求毛油酸值在4mgKOH/g以下,一级油的酸值在0.2mgKOH/g以下。采用化学精炼工艺,产生的损耗约为毛油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1.52.0倍,即油的损耗为3%4%。如采用物理精炼工艺,损耗约为游离脂肪酸的1.05-1.2倍,即油的损耗为2.1%2.4%。通常大豆油的酸值在2mgKOH/g左右,则化学精炼损耗约为1.8%,物理精炼损耗约为1.1

28、%。 4.脱除毛油中色素的损耗油脂精炼脱除色素的主要方法是吸附脱色工艺,造成油脂损耗主要由于添加的吸附剂夹带油脂形成的。吸附剂的加量视毛油的色泽而定,一般为0.6%-3%,过滤后的吸附剂含油25%,造成的损耗约0.15%-0.75%,按吸附剂的添加量为1.5%计,损耗为0.375%。 5.脱除油中臭味组分的损耗油脂中的臭味组分有低分子的醛、酮、酸、不饱和碳氢化合物,以及油脂在加工过程产生的焦糊味、溶剂味,漂土味氢化异味等,此外一些油脂因含有特殊组分而带有特殊异味。除了游离脂肪酸外,其它的臭味组分在油中的含量是很少的,一般不超过0.1%,但实际的脱臭损耗远大于此,这是由于在脱除臭味组分的同时,部

29、分油脂水解为脂肪酸蒸馏除去以及部分油脂随汽提蒸汽飞溅损耗。油脂的脱臭损耗一般为0.2%-0.4%,按经过碱炼处理的油计算,取脱臭损耗是0.2%。综合上述估算,大豆油在物理精炼下的损耗约为4.575%,化学精炼下的损耗为5.275%。日处理400t毛油主要物料流程示意图及物料衡算2毛豆油N1=400t 液碱13.68t中性油N2=390t水量24t水洗油水洗 离心分离碱炼 离心分离皂脚21.18t废水24t白土3t N3=385.7t真空脱臭塔脱色成品油N4=383.5t废白土6.2t 馏出物1.7t图物料流程示意图原料油,成品油标准:均按(GB1535-2003)执行酸值设定小于等于2 毛豆油

30、用N1表示,中性油用N2表示,脱色油用N3表示,成品油用N4表示设定水洗中性油无损失碱炼时皂脚带走的油量为毛油的2.5%脱色时白土带走的油量为中性油的1.1%真空脱臭挥发损失为脱色油的0.6%毛豆油N1=400t/d中性油N2=毛豆油N1(1-2.5%)=390t/d脱色油N3=中兴油N2(1-1.1%)=39098.9%=385.7t/d成品油N4=脱色油N3(1-0.6%)=385.799.4%=383.5吨/日产一级豆油383.5t/d总精炼率:383.5/400=95.87%总油损失:12.4主要原辅料日消耗量1.饱和蒸汽(1.00mpa)220公斤/吨油220400t/d=88吨汽/

31、日2.煤耗:(发热量21MJ/kg)吨油 14公斤/吨油400吨/日=5.6吨煤/日3.电耗:20度/吨油20400=8000度/日4.碱耗:(据计算)每吨油约3公斤固体碱,采用10Be 浓度的碱液约45.6公斤/吨油,每天需10Be液碱45.6400t/d=18.24吨/日5.磷酸:浓度5% 每吨油消耗1.0公斤1.0400吨=0.4吨/日6.白土:每吨油消耗10公斤 10400吨=4吨/日 白土7.水洗水:毛油量的8% 4008%=32吨 废水8.循环冷却水消耗1% 4001%=4吨讨论和评述通过以上分析,通过革新油脂制取工艺,提高毛油品质是关键;通过合理选择先进的工艺和设备,科学的调整工

32、艺参数,总结明确细致的操作方法,加上严格的管理,降低精炼损耗成本,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大有可为。致 谢首先,要感谢老师能给我提供一个进行实践锻炼的舞台。以前学过的知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在此特别感谢马老师.,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次设计的每个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老师您的细心指导,帮助我能够很顺利的完成了这次课程设计。同时感谢对我帮助过的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让我感受到同学的友谊。 由于本人的设计能力有限,在设计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恳请老师们多多指教,我十分乐意接受你们的批评与指正,本人将万分感谢。参考文献1.刘玉兰. 油脂制取工艺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2.何东平.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3.李理特.大豆加工与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 20034.马传国.油脂加工工艺与设备.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5.何东平.油脂制取及加工技术.汉口: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江洁,王文侠.大豆深加工技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7.石彦国.大豆制品工艺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设计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