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迫症咨询案例第一次咨询记录基本情况:求助者:男,24岁,高中肄业。目前待业在家,无所事事。未婚。形象端正,语言急速,思维反应正常。无任何精神病性迹象。要求首次会谈一对一形式,满足了求助者的要求。主要谈话内容求助者似乎对介绍自己的“症状”有点羞涩,但断续之间已经披露出来了。据说,求助者在读高二的时候开始“发病”。那时候,他本来是一个学习成绩相当好,效能非常高的孩子,但“不知何故”就无缘无故地关注起不该关注的人与事,闹得自己六神无主,筋疲力尽,不得不中断学业。最初被诊断为强迫症。他的关注对象,是上课时分心关注一个前排的同学。自己觉得那样不应该,但无论如何都克制不了。就是换了位置,这个问题还是存在
2、,只是关注的人物稍有变换而已。其它措施都一样不灵。曾经求询过八九次心理医生,除了药物治疗之外,并无大进展,据称对自己药物也不对症,没有效果。甚至到了上海去求治,也是无果而返。那以后就一直呆在家中以病人角色自处,不再介入社会了。以前也安于这样的状态,现在越来越发现,如果再这样下去自己就要成为废人了,于心不甘,只好试图改变。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苦恼至极。这一次寻找心理咨询,也是自我努力的结果。家中人并不了解自己,也无法帮助自己,自己甚至觉得也不能和他们说清楚自己的情况,十分孤独。只要能治好自己的病,条件都好说,求助者说自己也不急,知道这得有一个过程。我们的交流,指向对强迫症的起因的了解与理解。从整
3、体上,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开了困惑数年的心结:我为何是这个样子?为何不能回到过去效率高的状态?核心问题求助者一直以为过去的自己是正常的,只有得了强迫症后才变得不正常。求助者一心想回到过去的状态里,那时候,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但经过咨询师的质疑,求助者慢慢地发现,过去的所谓正常也许正是一种不正常的发端呢。而当前经过调整后的慢节奏,倒是相对正常了。提示求助者,强迫症状的出现,其实是肌体对于个人过度投入某种非人性非生物的追求的矫枉过正。“症状是我们健康的朋友”,它起到了一个信号灯的作用,告诉我们,我们以前的心理活动方式与内容已经有了重大偏差。这个新的视角,为求助者提供了自我理解的最佳方式,打开他封
4、闭的视野。原来认为“正常”的,也许不正常;原来以为是毛病的,恰恰是朋友。这样的观念颠倒,对于求助者而言,是革命性的。我们的这一次咨询,就是在观念上进行了初步的纠正,让求助者了解了心理咨询师对强迫症的某种专业性解读,帮助他学习更好的自我接受。人格结构与强迫症求助者的家族性影响是,全家人都比较刻苦,比较勤奋,自我要求比较高,追求成功,追求完美。它导致了求助者人格结构的偏态:超我过于强大,而本我缺乏地位。这一点求助者已经有了很好的认同,并开始了反思。由于内在人格结构的偏差,在高考临近的高压力刺激下,求助者不允许自己在学习上的任何松懈,注意力的任何分心,导致强迫性的自我责备,自我苛求。这正是最初强迫问
5、题出现的心理前提。后来的恢复期中,虽然有了一些不得不的调整,却不是主动的调整;因此,问题在迁延中,导致退缩反应,功能萎缩,与社会脱节。目前的功能正在停滞中,有许多功能的损害已经危及到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了。人格结构的调整,在强迫症的咨询治疗中势所必行。预约与作业在初步建立了咨询关系后,求助者急切地想进入第二轮的咨询,与我们初步约定于下周三,进行第二轮会谈。咨询师答应,在求助者完成这次咨询作业后就为其立案,并开展预案基础上的长线心理咨询。作业有两项,一项是个人成长史;另一项是一周强迫日记。前者为了进一步搜集背景性资料,进一步理解强迫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后者,主要想了解求助者当前强迫的主要对象、内容与性
6、质,了解其对功能损害的情况,以及他原有的应对策略,和防御措施。这些都有利于预案做得更合乎实际,更有可操作性。涉及的主要观念1、症状是朋友,不是敌人,要学会与之和平共处,而不是轻易打压;2、当症状来临,可以自我安慰,以“大无畏的精神”来处理,而不过于惊慌失措;3、咨询治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症状,而是让求助者学会如何更好地对等症状体验;4、强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强迫中自己的应对强化了强迫;5、根治强迫,必须从对强迫的真正有效的理解着手;不然就有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6、强迫等症状体验不过是自己过去不良的生活方式、人生价值定位、个人作风的综合反应,它让自己有一个自我纠正的机会,成长的机会;7、
7、让自己更有情调地活着而不是机械僵硬地生活,放松自己,宽容自己,就是强迫症的最终出路;让过于强大的超我放逐了,自我的身心才能得到解放;8、只有相信自己的当前的感觉、肌体的需要、本我的冲动,任其自然,而不为外在目的去扭曲自我,一个健康的自我才有可能出现,强迫才会成为历史;9、森田疗法的要义在于不再在乎神经症的困扰,放害地任其自然地生活,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森田精神的绝妙写照。咨询关系建立安全牢固。第一次谈话顺利。求助者在听说有作业时,拿出了笔记本,进行了记录。它说明了求助者的求助心切,同时也说明其处事的认真样子。求助者流露出要抓紧一切时间处理强迫的倾向,被咨询师加以点评,指出应以“从容淡
8、定”的态度来对待更好。求助者追求效率,时常有紧迫感,这一点已经通过其谈话的语速过快,思维翻转等现象披露出来了。求助者的自我接受性显然比较低,倾向于将自己个体工具化,过度遵从传统的社会的价值理念而缺乏独立性。收到的“作业”之一标题是:症状次数,环境,诱因5月18日10:00 看报纸 独自一人 头晕 眼睛关注鼻子16:30 吃饭 四个朋友聚会 头晕 眼睛关注鼻子22:00 上网看新闻 头晕 眼睛关注鼻子5月19日14:48 修车 旁边很多修理工人 在休息厅看电视 头晕 眼睛关注鼻子18:20 在家吃饭 妈妈在旁 头晕 眼睛关注鼻子20:10 上网看新闻 一个人 头晕 眼睛关注鼻子5月20日10:3
9、0 上网看新闻 头晕 眼睛关注鼻子14:30 跟同学在医院聊天 头晕 眼睛关注鼻子 一个下午持续头痛5月21日12:08 朋友新房装修 旁边四个装修工人 头晕 眼睛关注鼻子20:01 上网看新闻 头晕 眼睛关注鼻子作业之二 :“成长史”(邮件)成长史从小到大学习都不认真,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没有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都是在家人学校的压迫下去学习。每次发成绩单都是那么胆战心惊。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知识能力是得到金钱财富的途径。高二上学期开始努力的读书,我觉得那时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每天都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一直都在学校,就连星期天也参加补习。生活很单
10、调,但是时间过很的快很充实,每天晚上晚自修回来我心理真的觉得很开心,因为我学了很多知识,我在进步。直到高二下学期开学一个星期后,我在某一天的上课中,无意间看了某同学一眼,然后就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上课时总关注着那个同学,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我强行使自己集中精力去听课,脑袋里无时无刻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每天都过着惶惶忽忽,脑子里混混沌吨的,就这样过了大约一个月,期间我换了好几个位子,但是还是重复相同的事情,注意力从一个同学转移到另外一个同学身上完全不能听老师的课。那时精神很颓废压抑,每晚都在想为什么会这样,甚至想到了自杀。到后来父母了解到情况就让我停学在家修养。在家修养期间,虽然没有同学在旁
11、,但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症状。因为从小到大,亲戚朋友都说我的鼻子长的不好看,象我爸爸很宽很大,所以我经常照镜子对着自己的鼻子看好久。在某一天看书中,我突然看了自己的鼻子的一眼,从那以后我看书,走路,做事情,总喜欢看看自己的鼻子,然后我就使劲不要让自己这么做,但又不知道为什么我又会看看自己的鼻子,这样让我真的很累,我实在找不出原因是什么啊。这样的状况有一段时间比较强烈,还伴随着头痛头晕。所以我尽量不能给自己压力,一切顺其自然,但是这样我也做不了任何事情,我完全不能深入仔细的考虑学习,大学期间我从来没有学习过,父母知道我有心理障碍但不知道仔细的情况,也没有逼迫我去学习。直到现在,家里也给我一点压力该去
12、工作赚钱,我自己也觉得该去做一些事情,不能在这么颓废整天无所事事,所以我觉得应该求助于心理医生,我不是很有信心,但是我一定要去做,我要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新一轮的咨询主题计划:1、要了解强迫对象的转移,发现规律再作处理。以前关系同学,现在是关注自己(鼻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2、要了解强迫消失的过程,从中找到积极的应对潜力,加以挖掘利用。比如,转移注意力,比如,把事情安排得更有条理等。3、询问“最佳状态的自我”是什么样的,从而确定咨询的方向,调整的目标。可以使用“假如”条件句来设问:假如一切正常,你会是怎样的?你将如何去做?4、要了解求助者的自我感受与自我解释,从而了解求助者的自我接受性大
13、小;帮助求助者更好地自我接受。5、要对“正常-不正常”进行再度责疑,澄清思维误区中的极端思维、两分法等问题。6、要引导去除求助者的病人标签,走出病人角色定位。这个方面主要是自我暗示术的运用。7、要树立更好的信心。通过咨询关系可以强化信心。布置相应的“虽然,但是”作业。它有利于内部语言的理顺。8、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各种人际关系,在情感问题上加深自我认识。强迫与社交问题的相互作用,可以算是一个牛鼻子。9、强迫背后,可能存在一些性心理问题,适当时候要加以检查。咨询记录求助者提前半小时到工作室,显得比较主动与着急。坐定,我们就从上面的“咨询思路”开始切入交流情况。主要谈到了1、强迫对象的转移过程;2、了
14、解了强迫通常结束的方式;3、理想自我的状态;4、自我接受性对于强迫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其余的几个“思路”也就是谈论的主题,只要留待下面会晤时再解决了。求助者系一个小型企业业主(他姐姐开的一个游乐园里的“董事长”),未婚,平时工作比较轻松。我们分两个单元来探索;但一个单元后,求助者感觉很难支配这样的谈论,有头疼的表示。咨询不得不中止。关于强迫转移过程与本质经了解,求助者认定,自从第一次在高二时发生强迫注意过一个相貌不怎么样的女生,从而感到尴尬,并力图回避的对眼光与女性强迫外,就一直只是强迫注意自己的鼻子。对鼻子的关注(见前边的作业情况),实际上在此前已经有过一些雏形,但没有成为关注中心。因为一直
15、以来,求助者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说他象他的父亲,而他父亲的鼻子,又被认为是“长得很难看”,这样,求助者就自动地认为自己的鼻子可能也有一样的问题。他曾对着镜子照了又照,仔细观察自己的鼻子,虽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但心里总有一块疙瘩或阴影。他承认自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到如今,他还在抱怨,“要不是他们这样讲”“你觉得在你关注女生与关注鼻子的不同强迫对象中,有什么共性的因素?”咨询师启发道。求助者经过思考,发现自己原来就是在关注自我形象。自我形象,实际上是强迫的最核心的内容物。求助者害怕自我形象受到他人的不良评价而贬损。当年害怕那个女生“误解”自己对她有爱慕之心,也是在担心自己的“纯洁”的个人形象被破
16、坏。而如今关注鼻子,不过是在脱离了学校的环境之后的强迫转移现象,其本质关注自我形象,却没有变。可谓是“万变不离其宗”了。我们进一步追究,让求助者明白,之所以过度关注自我形象的心理学原因,在于求助者的自信缺乏与外部控制。求助者对此已经有了认同。关于强迫消失与强迫维持的条件求助者反映,自己的强迫发生条件是:无聊的时候,做很容易做的事情(不动脑筋)的时候,或者,面对很艰难的任务时。他说自己开车时也有轻微的强迫。咨询师问他,一般情况下强迫是如何结束的。他说到了“突然有事情要做了”就结束了。咨询师启发他,这种情况表明,强迫常常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当有事可做,必须做时,心理能量就不能分配给强迫了。强迫性格
17、是“战争性格”,在战场上,强迫症者可以表现得很勇敢,甚至很出色。求助者表示同意。求助者进一步领悟到,如果是面对一个自己很感兴趣的事物,强迫也不容易出现。比如,他举例说,看武侠小说,强迫出现的频率就低,而看电子杂志,就高,因为前者自己比较有兴趣,而后者要枯燥得多。我们得出结论,要让强迫消失,最好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比较充实,有目标,有动力,有兴趣去学习,去解决现实问题。还有一个结论是,求助者要有一个合适的目标,而不能让目标太高,脱离实际,不然,会因为太困难了反而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上。这类适中的目标,是解决强迫问题的关键。谈到了目标,求助者想起自己可以学英语。与此同时,求助者感到学英语,很难抵达
18、成功。后来,咨询师与求助者谈论了什么是成功,触及到求助者的个人价值观与世界观。在求助者看来,世俗的成功就是赚很多很多的钱,并拥有别墅汽车什么的。为了深入了解求助者的世界观与人生图式,咨询师采用苏格拉底式询问,追究成功的意义,结果导致了求助者一定程度的反思:成功到底是过程性的,还是一个结果?成功为什么非得依靠外界来评定?这些问题的追问,迫使求助者的思维进入到哲学领域。咨询师让求助者阅读了文章成功的另一种诠释。另外,下一次咨询,咨询师将介绍神经症者的关注倾向性这篇文章。求助者对于这类问题的深思,很不习惯。他告诉咨询师,以前他只是简单地遵照长辈与同龄人的生活方式来生活,对这些高深的问题没有认真思考过
19、。一思考,自己就觉得头疼。关于最佳自我状态“假如一朝醒来什么问题也没有了,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咨询师这样来问求助者。求助者的回答就是“成功”。而对成功的批判告诉我们,过去求助者的成功定位有问题,主要是他没有真正内化的独立的价值观,而过多地受制于外界的影响。他的自我处于虚化或软弱的地位,根本无法有独立的见解。我们联系关于自我形象的认识,就可以看到,求助者的生活只是戴着假面俱的生活,求助者的追求只是外在成功的追求。他不了解自己真正的生活目的,也不了解生命的价值。他在意自我形象,实际上就是在意自己的面具,而不是在意自身能力以及能力的发展。这远非一个成熟的自我实现者的人生态度。我们让求助者了解不同定位
20、的人生有什么样的不同,让他对人生定位进行一次反思,与再选择。我们向求助者介绍了马斯洛的人生观,推荐他读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哲学的书。理想自我,与自我形象或面俱的混同,导致了求助者异化了自我,让自己变成一台服务于某种身外目的的工具,而不再成为一个本身有价值的存在。求助者忽视自身的感受,宁可要维护自身的形象,结果是买椟还珠,本末倒置。求助者的情感生活因此变得极为枯竭,心理能量瘀结。关于自我接受性求助者对于一个真实的自我(有缺点有问题的自我)接受性太低,才需要面俱,需要掩饰,需要依赖他人或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求助者的自信缺乏,与其自我接受性低直接相关。求助者承认,自己特别害怕他人知道自己有病。求助者换位思
21、维道,“如果我发现他人有强迫症,我是不会主动与他交往的”。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这一种自身对强迫症(神经症)的歧视,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结果。咨询师举出疑邻人偷斧的典故来说明投射作用的危害使认知受到扭曲。求助者也就慢慢地承认了自身对强迫症的歧视,同时也承认了某种的自我歧视。一个自我接受性低下的人,自我接受性就不好了。求助者终于认识到自己的一些根本性的缺陷。求助者说自己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少的朋友,但最要好的只有两三个。后来咨询师问及这些朋友是否有情感交流,有“心与心的交流”,彼此开放,求助者说从来没有。也不知道如何去谈论那些看起来非现实的问题与事物。问及求助者是否恋爱过,他说恋爱过了,但去年底分手
22、了。咨询师试图顺便检查求助者的人际交往模式,情感问题,但浅尝则止,没有深究。咨询师指出求助者可能缺乏幽默感,缺乏自嘲。求助者有点不同意的意思,但似乎没有真正领会什么是幽默。它是在自嘲的基础上对人性弱点的普遍性的讽刺。咨询师注意到,求助者的情感表达可能存在重大的问题(述情障碍)。过于重视实在而忽视感受,过于重视利益而忽视精神,过于重视成功而忽视个性,可能是强迫问题背后的原因。咨询师认为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深入检查求助者的情感状态,帮助求助者学习情感沟通、表达,提高其情商水平。关于口头禅“不过”及其纠正口头禅反映了一个人的典型心理特征。求助者的口头禅就是“不过”。他先是接受一个有用的观点,然后用“不
23、过”来推翻它。“不过”,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理解方式,帮助自己安于现状,拒绝改变。求助者喜欢追究原因,尤其喜欢追究外部的原因;很少主动地寻找自身的原因,更很少不问原因只问结果了。在功能受损的前提下,他还是为自己之所以这样进行无休止的自我辩解,这样就导致了他对于改变的可能性的漠视。“我恨自己这样,不过,我只能这样。”这是求助者内心的一种经常有的声音。为此,咨询师要求求助者改用“虽然但是”语句进行自我纠正,以学习正性自我暗示,提高自我接受性。求助者遵照指示进行了练习,但显然有困难。这需要进行强化训练。关于错觉与余光据求助者反映,他不同场所都会有“看到自己的鼻子”的强迫。咨询师让求助者立即尝试一下,让他
24、一边看墙上的心理学家头像,一边看自己的鼻子,结果发现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看到”是假的,只是一种余辉的扫视与闪现。咨询师与求助者进一步探索了之所以主观感觉到“自己看见自己鼻子”的原因。咨询师指出,由于认知的“自上而下”的路线,求助者长期关注自我形象,尤其是关注鼻子之后,大脑中有关鼻子的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很多时候,都容易被激发,而显现出眼前的鼻子景象。看其它东西的时候之所以有鼻子被看见了,只不过是这种意象出来干扰正常的视觉(自下而上的)而已。求助者对此略有所思,略有所悟。求助者回想自己的状态,告诉咨询师“实际上也不是看见,而是觉得有一个隐约的鼻子形象在眼前晃动,影影绰绰的,若有似无的。”
25、这样的报告,证实了咨询师的推测:求助者不过是把脑子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在强迫的当儿,现实化了,视觉化visualized了。这个“鼻子”影象,有点错觉的意味。求助者很细心地问到了回家后有什么作业?咨询师说,好好领会这些材料,就可以了。下次咨询时间定下来为。再次咨询的重点:1、要对“正常-不正常”进行再度责疑,澄清思维误区中的极端思维、两分法等问题。2、要引导去除求助者的病人标签,走出病人角色定位。这个方面主要是自我暗示术的运用。3、要树立更好的信心。通过咨询关系可以强化信心。布置相应的“虽然,但是”作业。它有利于内部语言的理顺。4、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各种人际关系,在情感问题上加深自我认识。强迫与社交
26、问题的相互作用,可以算是一个牛鼻子。5、强迫背后,可能存在一些性心理问题,适当时候要加以检查。作业:1、做一个“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自述测验。再此基础上完成“虽然但是”作业,以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统一,去除人格面具引起的对于自我形象的歪曲。2、尝试着和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说说心理咨询的体验。目标是增加自身对社会的开放性,提高亲和力,促进从心理到躯体的全面放松,提高自我接受性。3、假想自己要和一个漂亮、聪明、善解人意的女孩谈恋爱,写一段模拟的情书,目标指向:希望自己把真实的自我介绍给对方,让对方了解自己,促进彼此情感关系的发展。此一设想的目的在于解除述情障碍,添加个性的柔韧性与灵活性。最近一
27、次咨询的记录求助者迟到十多分钟到达。一坐定,就开始向咨询师反映上次咨询后的“效果”。开始的第二天,感觉特别好,好象轻松多了;再过一天,又觉得回到了以前的状态,甚至更坏。咨询师对此进行了一些解释,分辩出治疗性的痛与病症性的痛的不同,以“回潮现象”概括了咨询过程出现的反复甚至更甚的负性体验,鼓励求助者继续努力把咨询治疗推向前进。此次咨询的核心问题就是作业中提到的几个,围绕着它们,咨询师进行了解说,同时结合求助者个人情况进行具体化的设计修改。本次咨询紧紧围绕上述作业进行解说,帮助求助者领会题目的深层含义,让求助者通过实践环节强化此前的观念更新效果,从中切实体验不同观念下自我感觉的改变。咨询师尖锐地指
28、出,唯有通过锻炼,在实践中学习,而非坐而论道,强迫症才最终有可能被消解。求助者对此十分认同。求助者反映自己回家后很难想起当天“上课”的内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咨询师让求助者把上次的谈话记录打印带回家,以便帮助回忆。强迫症者一定程度的智力损伤是可以想见的,以这样的方式来补足它。求助者反映自己完成作业有困难。咨询师一一给予指导,在作业的意义、操作过程、标准格式等方面都详细说明了一下相关的要求。求助者记录了作业要求,表现比较认真。互动沟通的困难并不大,反映了求助者与咨询师的“共同语汇表”经过几次咨询后有了相应的趋同效应,它为实践中的运用不同建构处理强迫问题提供了可能。进一步的说明指导之后,求助者的自
29、信心有所提高,不再抱怨自己有可能做不好作业,被畏难情绪困扰了。咨询师力图让求助者当自己是一个学生,允许自己犯错,不求完美,力图让他明白过程重于结果,因此让他放松自由投入地做作业。这样的态度,希望能移植到其它领域,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应对,消除过去面对难题时的紧张,从而也帮助求助者克服作为紧张应对的强迫。作业一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列表自陈。布置作业时,我们强调:1、在写“理想自我”时,要按直觉写,不假思索地写,这样比较少防御,较能反映自己的心态。2、在写“真实自我”时,力求客观,不产生歪曲。在写自身的优点的同时也应写自身的缺点。3、在写好之后,要进行自我检查,尝试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所在。
30、4、每一个列表,都要不少于十条。5、下一次的交流,要以两个自陈表为基础,紧紧围绕“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如何有效地整合它们?”这些问题来展开。此作业的第一轮只是要求求助者对“差异”有所发现。下一次咨询时,我们会就如何“整合”那些差异进行深入的讨论,并把它们转化为可操作性的程序。分步进行之后,求助者作业的难度就有所下降,提高了作业的可行性,消除了求助者的因恐惧做得不好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作业二是旨在增加求助者的开放性,减轻对舆论的过敏。求助者反映自己很难做到,原因是以前从来没有与人谈及过内心。在产生退缩反应时,咨询师提醒求助者,强迫症的一个
31、根源是“情感或心理能量的阻滞”,此作业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求助者疏通它,进而从根本上铲除它滋生的沃土。求助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好地接受了这个作业。我们要求求助者至少要与两个朋友谈论本次心理咨询的体验,我们希望他学会与他人分享内心。求助者开始时的反映是害怕,因为一谈到了咨询,他就联想到了强迫症。目前对于“强迫症”他还有不少的歧视与抵触,不能坦然接受它,所以自觉与他人谈论强迫症会有很大的困难。他说“我无论如何也不敢与他人说起我的症状”。这一点咨询给予理解和宽容,同时指出,可以更宽泛地谈论咨询的。比如,“你可以向你的朋友披露你的个性弱点,象在意他人的看法、有虚荣心等。这些也可以的。”受到启发后,求助者也就
32、愿意接受这个作业了。在作业完成之后,咨询师要着重检查其在交流中的体验,比如自我袒露时有何感受?在这些感受背后是什么想法?在交流的后期与前期有何不同的体会?有没有体验到紧张之后的放松?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交流后有怎样的改变?自我披露的可怕后果是否出现了?回顾以前的想法,是否觉得过去想得太可怕了,或有点自欺欺人?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关键。求助者过去的行为模式比较僵化,此一具有挑战性的与他人沟通情感的任务,将打破这种僵化,促进情感能量的流通。求助者接受了这样的任务,对其个人来说,显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过去的“老一套”一经接受挑战,人格改变,就是可期待的。甚至强迫人格的强迫症,也就不再是不可攻克的堡垒
33、了。与之相关的品质改善期待是:1、舆论脱敏;2、提高自我接受性;3、增加开放性与学习性;4、为突破述情障碍做积极准备;5、把虚荣心降下来,以更为真实的自我来面对他人,减轻防御性,削弱面俱;6、加强人际交往的精神性,提高亲和力。作业三是一个特殊的作业,涉及情感深层的欲望、需求、自我袒露、想象力、对情感生活的期待、阿尼姆原型(和阿尼姆斯)等。根本目的在于增加自我接受性,放松,让心理能量自由流动起来。总之,躯体的放松与心理的放松是一致的,它们都需要个体的心理能量自由流动。这三个作业的核心理念就是,只要心理能量合理自然地流动起来了,强迫就会失去它的根据地了。我们相信这样的综合性处理,对于轻度强迫会是强
34、有力的干预,会见到预想的效果。预计到求助者做第三个作业时会有较大困难。但我们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那就是,在情书写得不甚好时,我们可以在批评与鼓励的基础上提出改写的目标,它可能把咨询治疗推向更高级的目标。为了与现实生活接轨,我们可能会帮助求助者在现实条件下主动择偶。不断操作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求助者的个性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正是强迫症不断消除的过程。我们向求助者说明我们为何暂时地跳过了“全面检查人际关系”一事;声明对于性心理的了解,可能还需要保留。求助者对此也是认同的。求助者心情比较急,因为他自我判定自己当前的状态是“不正常”,而且,他需要让心理咨询帮助他变得“正常”后,才有可能投入新的工作与学
35、习。他期待咨询早日完成。为此,咨询师让求助者更辩证地思考什么是“正常”“不正常”,让求助者思考什么是“带着问题生活”,以此来帮助求助者领会森田精神,并放弃机械化的期待。咨询时间必须安排在他认真投入新的工作学习生活之前的想法,今天有所松动。求助者似乎已经明白,完全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咨询,一边带着问题,一边正常生活。这样的新的理念,也关系到求助者原来的“病人角色”定位的纠正。这一工作,将是长期贯彻到咨询全过程中。只有去除不必要的病人角色定位,才能增长自我接受性,有效地驱除自卑感对个人的不良影响。我们渐渐地让求助者变得比较安心了。下一次的咨询要点:1、检查作业情况;重点是社交一项;2、尝试写下“理想自
36、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所有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用“虽然,但是”加以整合;3、找到整合后的关键句,提炼它成为日常警句,写到床头;4、保留情书,做浅层的语言逻辑分析,适当加以指点,示范进行修正;语义分析与精神分析可以留待下一次咨询进行;5、让求助者与咨询师分享其作业的情况,即和另外两位朋友谈论咨询情况的体验,相关问题在上文中已经有所提及,不再赘述。此次作业情况 社交作业 未完成(即没有找两个朋友谈心理咨询的体会) 理想自我作业 1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外形比较突出。 2接受正统的高等教育,在事业上有成就。 3孝顺父母,乐于接济帮助兄弟姐妹朋友等,比较爱大象的爱戴。 4跟异性交往受到普遍的喜爱,比较有
37、异性缘。 5做事有恒心,毅力,积极性,不轻言放弃。 6完善的人格,良好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 7聪明,能干。 8在朋友心目中有威望,社会地位高。 现实自我作业 1害怕困难,挫折,做事情有积极性。 2对自己能力估计不足,对前途悲观失望。 3伴有心理障碍,影响工作生活。 4敏感多疑,易受外界影响。 5不能接受带有心理障碍的自我,内疚,自责。 6五官端正,身高偏矮。 7跟异性相处比较融洽,相处过几个女友,没有真正的恋爱,因为自身的原因,没有深层次的沟通。 8做事不果断,拖拉,没有积极性。 9没有接受大学教育,知识比较贫乏。 10交际活动贫乏,受自身原因限制,工作没有开展。 11工作上毫无建树。 1
38、2交往陌生朋友的怯场,不敢积极发言,自信心不足。 13没有明确的目标理想,只知道要很多钱。 14不善于思想交流。 15思维比较敏捷,反应较快,智力优于常人。 16懒散。 17不接受朋友的劝告,建议,喜欢找借口推卸责任。 18追求完美,做事细致有条理。 情书 很高兴认识你,我喜欢皮肤白皙,身材苗条的女孩,昨天第一次见到你我就对你非常有好感,我对情感的看法是日久生情。希望今后的生活中多跟你接触,互相增进了解。 我们是初次见面,你对我性格生活方面肯定还是不了解,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毕业于湖北某所大学,现今跟姐姐办了一个儿童游乐园。高中的生活挫折使我患有心理障碍,但是觉得人生就是不平坦的,挑战挫折更能
39、锻炼一个人的心智能力。以前我颓废过,内疚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自己应抱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而且我更希望我能和你在今后的生活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050606咨询记录(作业记录如上) 求助者提早十分钟到工作室。不客气,直接进入话题。 求助者谈话过程比较放松,整个身体向后靠,重心很低,双脚分开前伸,有点懒在沙发里的样子。 过程中,还是提到自己有时候感到跟不上咨询师的思路的吃力,疲倦。咨询师鼓励了他的积极反馈,说明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人对于增进沟通的重要性,并放慢了沟通的节奏。 几次咨询,求助者偶尔也会出现比较放松的呵欠状态,但不长久。显示求助者的精力似乎有些不适应。在咨询谈话
40、的前期或开始不久,也出现呵欠过。也就是说,这类疲劳症状,似乎并不完全由咨询时的思考引发的,一部分与其休息不好有关。 求助者这一次咨询首先向咨询师汇报了自己近一段时间的进展情况,很高兴地说到头痛的症状减少了,甚至很少出现了。只是有时候还会“看”到自己的鼻子。咨询师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激励。 之后,就进入了正题。 检查作业 社交作业 如前所述,社交作业未完成。原因没有深究,可能与面子观念还是比较重,难以开口,预计困难而退缩有关。有待下一次深究。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区别 这一次作业中,“理想自我”没有写满十条(要求),只写了八条。求助者告诉咨询师,自己实在是想破了脑筋,也想不出再多了。 (咨询
41、师心想,也许它显示出求助者的负性自我评价比较多,压制了理想自我?) 求助者写的“现实自我”,却有十八条之多。据他说,这好象还没写完。他觉得自己有很多的问题。我们可以通盘看看所谓“现实自我”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发现绝大部分的“现实自我”都是负性的评价。这证实了咨询师从“理想自我”中推测出来的结论。 当说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时,求助者告诉咨询师,在家里已经想过了,但当场让求助者说出区别在哪里,显得非常困难。求助者反复查看了自己写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清单,也一时说不上来。 咨询师适时转换立场,放弃了坚持要求求助者自我报告的方式,而采用共同检讨的方式来帮助求助者一一检查理想自我,对理想自我进行一些基于求
42、助于先前已经涉及并可以理解的心理分析,以加深已有解构的对求助者的意义的理解。 检查“理想自我” 1、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外形比较突出。 2、接受正统的高等教育,在事业上有成就。 3、孝顺父母,乐于接济帮助兄弟姐妹朋友等,比较受大家的爱戴。 4、跟异性交往受到普遍的喜爱,比较有异性缘。 5、做事有恒心,毅力,积极性,不轻言放弃。 6、完善的人格,良好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7、聪明,能干。 8、在朋友心目中有威望,社会地位高。 *关于理想外表形象与人际吸引力的讨论* 咨询师:你觉得你的自我理想的个人外表形象有什么特点? 求助者:我想身材最重要了。一个人的外貌,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得到他人的喜欢。
43、 咨询师:你对身材有什么具体化的要求吗? 求助者:我希望自己的身高在一米七五以上。咨询师:你现在多高呢? 求助者:一米七。 咨询师:你觉得,一米七五和一米七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 求助者:有5厘米呢!(口气有点夸张) 咨询师:你觉得一个人的外表吸引力真是由身高决定吗?还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对于一个人的外表吸引构成重要影响? 求助者:(陷于沉思中)反正我觉得,外表很重要。 咨询师:你觉得眼睛对于一个人怎么样? 求助者:(似乎有一种醒悟似的)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好象什么名人说过的。 咨询师:你说得对。一个人的眼睛,实际上极大地决定了这个人的精神面貌,决定了这个人对于他人的吸引力,亲和力。 求助者:
44、我好象不太注意别人的眼睛。是不是眼睛越大越有神越好? 咨询师:大是好,却不是全部。你有没有发现,你在说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固定的一些东西,比如形状;却不太注意到运动的特点?眼睛的魅力体现在,这个人是否以平视来看他人?是否会在倾听他人时显出专注的样子?这些,恐怕比这个人的眼睛大小更重要,你说是不是? 求助者:嗯。我好象很少盯着别人的眼睛看。 咨询师:所以,我想,就算你现在长高了五公分,变成一米七五,只要你的眼睛的样子不改变,也不太能增加你的个人魅力。你现在的目光,有一种倾向性,就是朝天看。记得你当年强迫初次出现时的样子吗?那时候你的眼睛如何了呢?你说,你是上课无法专心了,克制自己不要去看那
45、个女同学又忍不住去看这时,你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呢? 通过讨论,求助者认识到自己比较注重外在的东西,注重形状而忽略了运动,可能是与强迫问题深部原因有关。咨询师指出,强迫的本质是一种精神能量的瘀滞,是一种生命体向无生命状态转化的某种表现。心理能量的不流动,集中、瘀积于心,就是强迫产生与维持的土壤。在忽视眼睛的时候,人也就倾向于变成机器人。求助者对此有所领悟。 *关于成就欲望与强迫、学习的讨论* 咨询师(看着“理想自我”的清单):你的理想自我是高学历,有知识,对吗? 求助者:是啊。我很羡慕能多读些书。我觉得,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财富。至少能转化为财富。 咨询师:你是想告诉我,你很后悔没能继续上学吗?
46、求助者:我不得不在得了强迫后中断了学业。 咨询师:我们曾经讨论过,你过去对于学业是十分重视的;在临近高考的时候,你一心只想把书读好,考上重点大学,是吧? 求助者:嗯。是这样的。 咨询师:可是后来为何就不能如愿以偿呢? 求助者:那是因为强迫症啊。 咨询师:我们曾经说过,你的强迫症不过是对你过度用脑的某种保护,你记得吗? 求助者:记得,我想起来了,你说是强迫是我的朋友。 咨询师:对。如果那时候你不出现强迫,你很有可能会因神经高度紧张而“烧”坏了脑子,神经会乱错的。你分心了,你对旁边的女同学有了不可压制的看一眼的冲动。你努力劝说自己不去看,还是禁不住要看。你越是禁止自己,越是焦虑不堪,越是情不自禁,
47、痛苦万分。 求助者:就是这样的。 咨询师:现在想想,最初导致你这样子的原因何在?是否与你过于重视成绩,过于要求自己专注于学习有关?而你的学习指向不过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对吗? 求助者:我那时候真的很用功,不允许自己心有旁骛。 咨询师:结果是物极必反,走向了根本无法学习的另一个极端。 求助者:你是说,如果我没有那么高的成就欲望,情况会有不同? 咨询师:你说呢? 求助者:对。我想起来了,我读书或做别的事情,都是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再想怎么达到这个目标,然后在做事的时候不断地想着这个目标 咨询师:所以,你可能比较重视结果。你觉得,与重视结果相对应的是什么? 求助者:重视过程啊。 咨询师:对了。如果你能更多地重视学习过程,在学习中找到相应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你的学习效能一定会得到改善。 求助者:那也许还可以更好地劳逸结合? 咨询师:是啊。比如,你说自己要学英语 求助者(接过咨询师的话):嗯。我知道了,我以前学英语为何学不进去。原来是 咨询师没有阻止他的自我探索。他现在知道之所以没有学好英语,无法持之以恒的原因了。因为,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没有乐趣,而只是凭借自己以后要有一个什么样的与英语有关的美好的未来的设想来学习,终流于空泛而无力的状态。咨询师顺势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