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建筑史简介中国建筑史n 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先驱乐嘉藻(1870)n 中国建筑史学的摇篮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1930)n “学社”的两位骨干、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梁思成与刘敦桢第一篇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概论 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以木构架形态为主体、并存多种形态的多元体系。木构架体系特征:梁柱承重,墙体围护大体呈现两种类型:1. 保持木构架体系的基本构筑形态2. 完全摆脱木构架的承重方式 第一章 清式建筑平面布局 第一节 单体建筑平面 1. 构成要素:间、出廊“间”有两个概念: 四柱之间的空间 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常用)出廊:两排柱子很近1) 无出廊式(四等)2) 前出廊式(三等)3)
2、 前后廊式(二等)4) 周围廊式(一等)空间组织上有利、增加了中间层次,内外空间有过渡,更具优越性结构上出廊更稳固,结构上多圈柱网,且柱距小,比无廊建筑更具优越性出廊的特殊形式副阶周匝:宋代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周匝。2. “间”的组合 面阔方向:取决于开间的数量官式建筑:皇宫、衙门、大的寺庙。在面阔方向坚持用“阳数”:1,3,5,7,9,9开间为最高规格 民间建筑:住宅、寺庙等。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进深方向:取决于间的架数。1,3,5开间,2,4开间也有。官式、民间都不强调阴、阳之分间的名称: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梢间、尽间间的不等宽现象: 依次递减 明间为最大,尽间为
3、最小,其它间相等3. 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一明两暗 优点:1) 提供适宜的居住面积2) 满足必要的分室要求3) 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4) 获取良好的日照、通风5) 可用规整的梁架结构6) 有利组群的整体布局4. 单体建筑的“正式”和“杂式” 正式: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标准化) 杂式:其它形式的,常用作亭、榭、塔(自由化) 第二节 庭院式组群布局 1. 组合方式纵列式,横列式,散点式,庭院式2. 构成机制 1) 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单核 多核2) 合院式: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而成 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3. 组
4、合方式 1) 对称式:2) 半对称式:3) 不对称式:4. 布局特点 1) 突出内向性的布局o 空间聚合功能适和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安静、私密性强o 气候调节功能围护墙遮阳、挡风 内院采光、绿化 形成小气候o 防护戒卫功能 内部开敞、相互照应外部封闭,含蓄、对街立面影响不大o 伦理礼仪所需:主从、正偏关系2) 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力3) 突出建筑艺术的时空性l “离散型”:中国建筑历时性观赏l “集中型”:西方建筑共时性观赏4) 突出“门”的铺垫作用l 建筑组群的外显立面l 组群艺术的起点l 庭院的节点第二章 木构架建筑的台基 第一节 台基的作用 1. 防水避潮:结
5、构、生活2. 稳固基础 3. 调适构图 4. 扩大体量 5. 调度空间6. 等级标志 7. 独立建坛第二节 台基的构成 一、 台明:台基的主体从样式上可分为1. 平台式普通台基 构件组成 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象眼石: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砚窝石:埋在台阶地下,用以抵抗阶之推力 分类:根据包砌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两种: 砖砌台明:台帮部分用细砖,镶边包角用石活或仍用砖作属低等次台基满装石座:整个台明包括台帮全用石活属中等次台基台明的长宽尺寸要求:“下檐出”小于“上檐出”2. 须弥座:很隆重的做法,主要用于重要组群的重要殿座属于高等次台基 构成 宋式和清式的比较宋式清式层次构成分层多,91
6、2层 分层少,6层体量权衡主次分明无明显主体个别线脚不合理线脚形式推敲合理格调韵味秀挺、精细、洒脱敦实、粗壮、庄重 清式须弥座的比例推敲和雕饰分布 须弥座的六层高度分成三组,保持了中心部位的束腰和基座的圭角略高,上下枭上下对等,上下枋上下对等而略微突出上枋全部光素的只在束腰雕饰在束腰和上枋雕饰全部雕饰二、 台阶:台基的踏步1) 台阶的类别 I. 根据部位不同可分为:正阶踏跺前后檐正中垂手踏跺正面踏跺两旁抄手踏跺两山侧面出陛(出阶)的多少也是台基的重要调节因子。明清出陛数量定型为“单阶”和“三阶”根据做法不同可分为:垂带踏跺带“御路”高等次不带“御路”中等次如意踏跺低等次礓礤一般用于推车2) 台
7、阶的理性化特点 踏道坡度宫殿踏道坡度 第宅踏道坡度 垂带石的端部做法 三、 栏杆:台基的栏杆台基较高时设勾栏1. 作用:防护安全、分隔空间、装饰台基、丰富剪影、尺度标志2. 构成形式的分类:有两种 梁思成分成三种:I. “用望柱及栏板者”II. “用长石条而不用栏板者”III. “只用栏板而不用望柱者” 刘致平分成六种:寻杖栏杆,栏板式栏杆,機子式栏杆,罗汉栏板,石坐凳栏杆,木石栏杆3. 宋、清时期栏杆的比较 宋式清式分件构成构件之间打榫卯除望柱、地栿外其余都制成一体的栏板 构件多,分件多构件少、分件少体量 望柱之间距离大,望柱之间距离小,栏板缩小寻杖细长寻杖粗壮通透度大通透度小风格清秀、清快
8、、苗条庄重、稳定、强劲木材质的权衡真正石材的权衡4. 抱鼓石 1) 做法 2) 作用 顶住栏杆,保持其持久稳定美化栏杆尽端造型3) 灵活性 :夹角可大可小四、月台:台明的延伸高等级的建筑才有形制上区分为1. 正座月台 位于房身基座前方,适合庭院中心居主体地位的殿屋使用“露明高,按房身下台基露明高,除一踩高五寸余即是。”2. 包台基月台 把基座前半部正侧面全包合的月台。适合门屋、门殿之类的建筑“高按门台基露明高折半。再地势跌落,临时酌定。”第三节 台基的组合一、单台组合体 :单一的基座与台阶、石栏的组合二、月台组合体 :在单台组合体中增加了月台的组合。此时月台的形制与基座的形制完全一致。三、重台
9、组合体 :重叠台基的做法。台基中的最高体制,只用于皇家最隆重的主体建筑第三章 清式木构架形式 第一节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一、 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1. 抬梁式构架 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 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 特点: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 常见的几种形式 2. 穿斗式构架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优点 1) 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 “横担千,竖担万” 2) 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3) 简化了屋面用料4) 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 5) 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6) 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 局限性 1) 密柱导致的小跨度,
10、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2) 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荷载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适用范围的互补机制 2) 单体建筑构架的互补并用 二、 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柱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檐柱、中柱、金柱、山柱、角柱等等角柱檐柱:前后檐处除了角柱以外的柱子中柱:处于脊下的柱子金柱:其余的称金柱山柱童柱(瓜柱):没有落地的柱子梁建筑中的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端或其他梁枋上依部位有大梁、抱头梁等大梁(大柁):大小、长短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准,如承九檩为九架梁,依此类推。抱头梁(挑尖梁)檩(桁)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依清工部工程做
11、法则例:有斗栱之大木用桁,无斗栱之大木用檩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致:檐檩、金檩卷棚檩为双数宋称:梁栿檩槫枋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有额枋、随梁枋、穿插枋、平板枋等进深方向:随梁枋、穿插枋面阔方向:如图所示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二者主要区分标志大式有斗拱小式无斗栱大式有飞椽小式无飞椽大式有扶脊木小式无扶脊木扶脊木:被脊桩固定于檐桁上,截面为六角形明清时期才出现大式有角背小式无角背大式有随梁枋小式无随梁枋第二节 斗栱 一、
12、斗栱的作用增加挤压面的作用支承挑檐檩联结柱网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抗震装饰作用等级标志模数作用二、斗拱的组成(清代)斗:双向开口坐斗:最大的又称大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十八斗:除了大斗以外的斗全是十八斗升:单向开口槽升子: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以固定栱垫板三才升:除了槽升子,其余的升都是三才升栱翘:垂直于立面的栱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瓜拱:短的。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的叫正心瓜拱 万栱:长的。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的叫正心万拱厢栱:最里、最外的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宋代时起杠杆作用,清代做假昂。枋正心枋:落在柱轴线上,承檐檩挑檐枋:承挑檐檩井口枋:承井口式天花板拽枋:除上述外其他枋里
13、拽外拽三、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出跳的多少代表等级的大小。宋称铺作,出跳与铺作的对应关系:出一跳四铺作,出二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清称跴(踩),跴与出跳的对应关系:出一跳三跴,出两跳五跴,出三跳七跴四、斗拱的类别根据部位:柱头科柱头铺作清代平身科补间铺作宋代角科转角铺作根据做法(清式)一斗二升交麻叶与一斗三升斗栱。用于外檐和隔架翘昂斗拱。常用于外檐品字斗拱。用于楼房和城楼平座之下或天花藻井四围隔架科斗拱。用于室内梁、枋空档之间镏金斗拱。用于外檐。等级最高五、斗拱中的模数宋代的材分制清代的斗口制第三节 雀替 雀替(宋营造法式中称绰幕枋)是置于梁枋与
14、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一、 作用 增加挤压面 减少净距 改善节点构造,取得艺术上的过渡,美化了柱与枋的关系二、历史的演变第四节对木构架的评析 一、木构架的技术特点木构架是梁柱支撑体系,不同于承重墙体系梁柱框架体系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宫殿、民居、亭子)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北方、南方)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石材、竹、土)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轻巧、浑厚)构架系统有严格的模数制优点:易设计易建造易备料、雇工易普及水平有保证缺点: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达到高度成熟水平二、木构架的技术局限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梁架之间缺乏联系(榀与榀之间)梁架和基础结合得不密切梁
15、的断面后期不合理耐久性差:水、火、虫第四章 木构架建筑的屋顶 第一节 屋顶的种类屋顶的构成要素:脊、庇庇形态:以凹曲面为主要特征组成:底层:椽条、望板、苫背面层:瓦瓦按材质分:琉璃瓦、布瓦按色彩分:青灰色,黄、绿、蓝、黑等色按铺瓦方式分:筒瓦屋面、仰瓦灰梗屋面、干槎瓦屋面、棋盘心屋面等按用瓦情况分:满铺、剪边屋顶铺瓦的不同形式脊:是由于对庇的交接线和边沿线的特殊处理而产生的形态:呈线的形态类别:按所处位置不同分为正脊、垂脊、戗脊、博脊等按其不同做法分为大脊、过垄脊、清水脊等组成:脊身、脊兽等级形制:大式:吻兽、琉璃屋脊小式:无吻兽、黑活屋脊一、正式建筑的屋顶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宋代屋顶的名
16、称庑殿顶四阿顶歇山顶九脊顶厦两头悬山顶不厦两头硬山顶无二、杂式建筑的屋顶攒尖顶盔顶盝顶勾连搭组合式屋顶杂式建筑的屋顶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四垂脊,圆攒尖顶无垂脊三、卷棚式卷棚硬山卷棚悬山卷棚歇山庑殿顶没法做卷棚四、重檐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五、屋顶等级(正式建筑而言)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庑殿(单檐)歇山卷棚歇山悬山卷棚悬山硬山卷棚硬山第二节屋顶的形态和作用一、形态二、作用一、形态深远的出檐凹曲的屋面反宇的檐口翘起的翼角突出的脊饰丰富的瓦件二、 作用1) 排水考工记:“轮人为盖,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 2) 调节阳光西都赋:“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 结构稳定第三节屋顶的构
17、造做法一、举折法和举架法举折法(宋)举架法(清)二、出檐和翼角出檐:“檐不过步”翼角三、推山、收山、挑山举折法举架法翼角嫩戗发戗第四节屋顶上的瓦件一、屋面瓦件板瓦筒瓦勾头滴水二、屋脊瓦件:分段烧制三、吻兽:正吻、垂兽、戗兽、仙人、走兽正吻的演变过程正吻是用来保护固定正脊两端木栓的构件 鸱吻 龙吻清代龙吻清代正吻各部件名称仙人走兽屋面瓦件第五节对屋顶的评价一、屋顶反映的传统二、屋顶的性格序列三、屋顶的形态构成机制一、屋顶反映的传统(一)理性传统:指功能需要、工程技术、审美要求的三者有机结合例1凹曲屋面与构架特点例2垂脊的厚薄做法(二)惰性传统:指某一构件的出现之初,其既有功能需求,又符合审美要求
18、,发展到后来,从功能、技术上不需要了,但还被保留下来,变成了虚假的构件 功能语义文脉语义 结构语义等级语义例2垂脊的厚薄做法二、屋顶的性格序列庑殿顶性格宏大、壮观歇山顶性格华丽、丰美悬山顶性格舒放、大方硬山顶性格朴素、拘谨攒尖顶性格高耸、活跃变体:卷棚弱化了硬山、悬山、歇山的性格重檐强化了庑殿、攒尖顶的效果三、大屋顶的形态构成机制(一)屋顶的单体形态 脊、庇活变与屋顶的派生型(二)屋顶的组合形态脊、庇活变与屋顶的派生型脊变正脊隐匿:卷棚顶增脊脊夸张庇变增脊脊夸张:马头墙庇变单庇不等庇围合庇缀庇凹凸庇扭曲庇单庇不等庇围合庇凹凸庇(二)屋顶的组合形态屋顶组合的发展历史水平组合正脊并联正脊串联正脊相
19、交竖向组合重檐构成重楼构成重檐重楼构成竖向水平构成屋顶组合的发展历史汉代屋顶组合丰富宋、金达到鼎盛期明清回归至以基本型为主汉代屋顶宋、金屋顶明清屋顶正脊并联指参与组合的屋顶正脊呈并联状态屋檐勾连并联式抱厦翼角对接正脊串联指参与组合的屋顶正脊呈串联状态正脊相交指参与组合的屋顶正脊呈纵横相交状态的组合关系丁字相交十字相交转角相交重檐构成重檐是在基本型屋顶下部重叠下檐而形成的。营造法式中列出两种重檐的做法副阶式重檐:是通过周边加建廊屋而形成的。缠腰式重檐:紧贴檐柱外侧另加立柱、铺作,挑出下檐。两种重檐的做法重檐构成重楼构成重楼重檐构成竖向水平混合构成第五章木构架建筑的装修和用色第一节装修第二节木构架
20、建筑的用色第一节装修(小木作)一、装修的类别二、装修的多元功能三、装修的形态构成一、装修的类别外檐装修:用于室内外的空间分隔、围护。包括门窗、栏杆、大门内檐装修:用于内部空间自身的分隔、围护。包括罩、博古架、天花板。第一节装修(小木作)一、装修的类别二、装修的多元功能三、装修的形态构成二、装修的多元功能流通与防护的双向功能 流通:人、物品、阳光防护:挡风、防寒、隔声内部空间组织的基本手段构成室内空间的界面室内外装饰的重要构成建筑性格的点染因子文化内涵的信息载体等级语义、习俗语义第一节装修(小木作)一、装修的类别二、装修的多元功能三、装修的形态构成三、装修的形态构成门:古称双扇为门,单扇为户,后
21、世统称为门。 构成门的种类门的形象放大机制隔扇(门隔扇、窗隔扇)构成隔心的密棂构成机制罩 种类门的构成槛水平横向的构件。根据其位置分为上槛、中槛、下槛框垂直竖向的构件。抱框、门框门钉可用9、7、5路门簪可做2或4个门枕有木、石两种。门枕木、门枕石门的构成2)门扇的种类实榻门板门棋盘门撒带门屏门屏门3)门的形象放大机制隔扇的构成殿屋屋身的围护构成2)格心的密棂构成机制平棂构成曲棂构成菱花构成格心构成示意图如意纹碧纱橱几腿花罩第五章木构架建筑的装修和用色第一节装修第二节木构架建筑的用色第二节 木构架建筑的用色一、木构架建筑用色的特点二、彩画一、木构架建筑用色的特点四种用色类型 宫殿建筑浓郁型 园林
22、建筑淡雅型 乡土建筑质朴型 寺庙建筑群体建筑用色特点单体建筑用色特点宫殿建筑园林建筑乡土建筑寺庙建筑群体建筑用色特点大面积的无彩色系烘托小面积的有彩色系强调用色的等级观念春秋谷梁传“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 。”东南中西北木火土金水春夏秋冬青赤黄白黑“衣正色,裳间色。”单体建筑用色特点善于把握冷暖变化用色既单纯又丰富善于处理辉煌效果红绿相间金朱交错青绿点金善于把握冷暖变化用色既单纯又丰富红绿相间金朱交错青绿点金第二节 木构架建筑的用色一、木构架建筑用色的特点二、彩画二、彩画:木构表面施油漆彩画(一)清代官式彩画:是当时建筑管理部门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直接组织官式工匠制作的一种定型的彩画
23、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二)地方彩画:是民间工匠在不违背当时等级制度的前提下,施绘于民间建筑上的一类比较活泼自然、不拘泥程式的彩画 和玺彩画(上伍彩)是清代的最高等级彩画,主要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的主体建筑.主要以运用 形构成彩画大线为突出特征. 基本格局纹饰题材:遍绘龙纹、凤纹、西番莲纹及吉祥草纹设色绘法与等级三大段:箍头、藻头枋心藻头、箍头设色以蓝绿色为基调,左右蓝绿相间,上下蓝绿对调绘法与等级绘法:龙和玺,凤和玺,龙凤和玺,龙凤枋心西蕃莲灵芝藻头和玺,龙草和玺等级:第一等级:龙和玺第二等级:龙凤和玺,龙凤枋心西番莲灵芝藻头和玺,凤和玺第三等级:龙草和玺龙和玺龙和玺龙和玺凤和玺龙凤和玺彩
24、画龙草和玺龙草和玺龙草和玺旋子彩画(蜈蚣圈,学子,旋子)布局:与和玺彩画基本相同,只是藻头部位以岔口线、皮条线取代圭线、圭线光纹饰题材:藻头,枋心,合子绘法与等级可细分为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7个档次布局及纹饰题材藻头处理金琢墨石碾玉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雅伍墨旋子彩画雅伍墨旋子彩画苏式彩画源出于江南苏州一带,传至北方进入宫廷即成为官式彩画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可分为早中期官式苏画和晚期官式苏画有包袱式、枋心式、海墁式三种苏画清中期
25、枋心式苏画清中期枋心式苏画清中期枋心式苏画清中期包袱式苏画清中期包袱式苏画清中期包袱式苏画清中期海墁式苏画清晚期包袱式苏画清晚期包袱式苏画清晚期包袱式苏画清晚期包袱式苏画清晚期枋心式苏画包袱包袱包袱清晚期枋心式苏画清晚期枋心式苏画彩画现象分析旋子彩画与和玺彩画统称殿式彩画(梁思成)殿式彩画与苏式彩画的比较殿式彩画:采用程式化的象征画题苏式彩画:采用写实画题殿式彩画:尊重构件的结构逻辑苏式彩画:突破构件的结构逻辑殿式彩画:严格运用平面图案苏式彩画:热衷于立体图案和退晕的效果原因:建筑的不同性格对彩画有不同的要求殿式建筑:庄重、规整、凝重的格调苏式园林建筑:活泼、轻松、欢快的性格(二)地方彩画南、
26、北方地方彩画的比较在绘制内容方面:南方侧重用图案化和编制锦纹,线条比较纤细,颜色比较淡雅;北方喜绘写生画,线条比较粗壮,颜色崇尚艳丽在绘图方法方面:南方因地制宜;北方有一定规制苏州地方彩画山西地方彩画山西地方彩画山西地方彩画辽宁地方彩画黑龙江地方彩画黑龙江地方彩画第二篇 原始社会建筑与奴隶社会建筑 第六章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2100年)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住所(几十万年前一万年前)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约1万年前公元前2100年)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住所“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距今约50万年)特点:哈尔滨阎
27、家岗骨骼建筑遗址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包括三支古文化古代文献相关的记载: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有巢氏”墨子辞过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礼记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家语问礼篇注曰:有柴谓橧,在树曰巢孟子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文献表明原始建筑存在着“巢居”与“穴居”两种主要构筑方式一、南方古文化(巢居)二、中原古文化(穴居)三、北方古文化一、南方古文化青铜器上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京”字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筑构件巢居发展的序列(杨鸿勋)青铜器上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
28、的“京”字巢居发展的序列二、中原古文化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穴居的形态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穴居的发展过程仰韶文化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郑州大河村F14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西安半坡F1大房子西安半坡F24郑州大河村F14龙山文化父系氏族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建筑形态变化:出现了私有的窖藏技术发展地面建筑的比重上升白灰面的推广土坯比例推敲合理(402010)夯土穴居的形态原始横穴宁夏海原林子梁遗址F13深袋穴河南偃师汤泉沟遗址H6半穴居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适合于黄土地带干燥的气候
29、特点对黄河流域的寒冬能起到较好的御寒作用易于施工,减法空间,耗费材料最省穴居的发展过程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两种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黄河流域土文化长江流域水文化它们都朝向地面建筑发展,成为木构架建筑发展的主要渊源它们又各自延续着有生命力的原始形态三、北方古文化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是国内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建筑第七章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西周和春秋为奴隶社会(郭沫若)奴隶社会出现了:第七章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第一节考工记和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第二节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第一节考工记和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一、考工记的城市
30、规划思想二、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一、考工记的城市规划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反映了奴隶社会后期城市规划所取得的成就反映了为奴隶主服务的规划思想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反映出规划中的“择中”的思想意识荀子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吕氏春秋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二、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道路)不必平以准。”“凡士者近宫,不士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因势论”临淄齐城遗址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城遗址临淄齐城遗址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城遗址第二节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
31、筑一、茅茨土阶二、瓦屋三、高台建筑四、奴隶社会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一、茅茨土阶华夏文明第一殿表明: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单体殿屋已存在“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庭院构成形成廊院式布局二、瓦屋两个实例:凤雏西周建筑遗址 召陈建筑遗址瓦的出现瓦出现的意义瓦的演变凤雏西周建筑遗址召陈建筑遗址瓦的出现有各式板瓦、筒瓦,有的带柱状瓦钉,有的带瓦环根据瓦的式样可推断当时的屋顶形式:保温屋面不保温屋面召陈建筑遗址的瓦件瓦出现的意义提高了屋面的防水性能推动了木构架的发展改善了建筑的造型、面貌意味着陶质材料走入建筑领域瓦的演变由大到小由精致到粗糙由雕饰到上釉由多种规格到少数规格三、高台建筑商、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
32、榭、美宫室”的建筑潮流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筑之,数年乃成。孟子尽心篇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中山王陵园全景想像复原图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中山王陵园全景想像复原图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三、高台建筑高台建筑的特点产生高台建筑的原因:防卫上和审美上的需要到汉代以后被淘汰掉的原因:高台建筑的特点以土台为核心,其外包上木构建筑木构本身并不大,结构也简单,但外观效果感觉很大夯土工作量很大形体很大,但空间不大上下层的结构没有关系层层落地,每层都可走到室外四、奴隶社会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从构筑技术看,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并创造了大体量的台榭建筑在木构技术方面,已开始运用斗拱,已
33、能制作带边挺、抹头的板门,连接木构件的节点榫卯已做得很精巧屋顶形式已有两坡顶、攒尖顶和“四阿重屋”建筑装饰在涂饰、彩绘、雕刻、壁画等方面都有进展西周青铜器战国方案西周青铜器兽足方鬲战国木构榫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晚商偶方彝绍兴战国墓出土的小铜屋殷墟出土虎首人身大理石雕像凤翔出土的春秋铜构件金战国半瓦当商、战国时的家具第三篇 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 宫殿、坛庙、陵寝、民居、寺庙、园林l 第八章 封建社会的宫殿建筑第一节 宫殿建筑概述第二节 北京故宫第一节 宫殿建筑概述一、宫殿建筑的发展过程二、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三、唐长安大明宫一、宫殿建筑的发展过程“茅茨土阶”的阶段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
34、结合的阶段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三朝五门”(周代)三朝:外朝、治朝、内朝五门: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晋、南北朝:东西堂制(主殿中央用于大朝,两侧用于常朝。始于西汉),三朝隋:三朝五门,东西堂制至隋代结束唐:三朝五门,强化中轴线,宫阙制,大花园宋:御街千步廊制度,工字殿,广场元:千步廊,金水桥,工字殿,石桥,棂星门明清:千步廊,金水桥,三朝二宫二、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三、唐长安大明宫大明宫遗址大明宫含元殿(傅熹年复原)大明宫麟德殿(杨鸿勋复原)大明宫玄武门、重玄门(傅熹年复原) 大明宫遗址 大明宫含元殿 大明宫麟德殿 大明宫玄武门、
35、重玄门重玄门第二节北京故宫故宫总平面图金水桥及天安门清朝末年的天安门及其门前狭长的广场华表午门阙门形制午门阙门形制午门午门正楼午门匾额彩画午门雁翅楼午门左掖门午门大门正在打开午门北面午门马道午门夜景从太和门望午门外朝部分组成:太和门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太和门太和门夜景太和门广场太和门前的金水河太和门前铜狮从太和门望太和殿三台的第一层台基太和殿太和殿夜景太和殿内景太和殿宝座太和殿藻井太和殿内檐彩画太和殿内天花太和殿大吻太和殿脊兽中和殿与保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保和殿山花结带内廷部分中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西后宫:东六宫,西六宫养心殿东路: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
36、寿堂,乾隆花园西路:慈宁宫,慈宁花园寿安宫,寿康宫其他:斋宫,东五所,西五所南三所乾清门乾清门乾清门御门听政清晨的乾清门广场乾清门前鎏金铜狮乾清宫乾清宫乾清宫前铜鼎社稷亭乾清宫内景正大光明匾乾清宫东暖阁交泰殿交泰殿格扇格扇局部交泰殿内景坤宁宫坤宁宫内景坤宁宫内景坤宁宫灶间坤宁宫锅灶和灶王神位洞房喜字门坤宁宫洞房全景坤宁宫喜床、百子帐洞房内陈设养心门养心殿东暖阁养心殿内藻井御花园香炉御花园一角御花园顺贞门顺贞门夜景钦安殿外景钦安殿内景军机处内景储秀宫储秀宫檐角储秀宫前廊储秀宫前檐廊内天花储秀宫的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储秀宫游廊储秀宫明间宝座皇极门全景宁寿门宁寿门旁八字墙皇极殿皇极殿外皇极殿内皇极
37、殿藻井皇极殿御路乾隆花园禊赏亭乾隆花园禊赏亭故宫的特点占据最显要的地段,从总体布局上体现了“择中立宫”的思想采用了宏大的规模(72万)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布局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故宫的人力、物资消耗1406年准备,1420年建成。人工 十万工匠,百万夫役 “动辄百万”木 太和殿5200立方米 “一树出山,用夫数千” “入山一千,出山五百” “木稍转折,骨肉为泥者不知多少人”砖 山东临清石 北京房山河北曲阳 第八章 封建社会时期的宫殿建筑 第九章 封建社会时期的坛庙建筑 第九章封建社会的坛庙建筑第一节坛庙建筑的产生第二节坛第三节庙第一节坛庙建筑的产生起源于祭祀活动祭祀自然神祭祀祖先先贤祠庙
38、 祭祀祖先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明制庶人无家庙,仅在居室中设二代神主。帝王宗庙 前朝后寝之制官员家庙第二节 坛一、坛的类别二、北京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三、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一、坛的类别天坛祭昊天上帝神地坛祭皇地神日坛祭大明神月坛祭夜明神社稷坛祭社神、稷神祈谷坛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先农坛祭先农、山川诸神先蚕坛祭先蚕神太岁坛祭太岁神天神坛祭风云雷雨诸天神地坻坛祭五岳、五镇、四海、四渎诸地神北京地坛(方泽坛)北京社稷坛社稷坛五色土二、北京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北京明清天坛是在中国几千年的祭天活动中,不断发展、演变,而最后形成的一座体系完备、规模宏大的为帝王专用的祭祀场所每年用两次:
39、孟春祈谷,冬至祭天位置平面布局建筑组成坛墙圜丘组群祈年殿组群丹陛桥斋宫神乐署、牺牲所坛墙天坛鸟瞰圜丘组群圜丘台基圜丘外壝墙及棂星门由棂星门向内望圜丘局部圜丘石阶皇穹宇鸟瞰皇穹宇大门皇穹宇皇穹宇室内神位祈年殿组群由丹陛桥望祈年殿祈年殿全景祈年殿前门祈年门祈年门局部祈年殿祈年殿立面祈年殿局部祈年殿内部祈年殿天花藻井丹陛桥斋宫位于轴线的西侧内含无梁殿的正殿、五开间的寝宫和钟楼、铜人亭、奏书亭等斋宫正门斋宫侧门斋宫正殿斋宫前殿明间斋戒铜人亭斋宫外防卫沟及护卫房神乐署、牺牲所两组附属性建筑神乐署演习礼乐牺牲所饲养祭祀用的牲畜三、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960m760m,是北京故宫的四倍中轴线偏东建筑形象的表现通过使用纯净的色彩来表现天用蓝色象征天创造崇天的境界: 两点一线圜丘、祈年殿、丹陛桥:用台基抬高运用一系列象征手法来表现天体现“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中轴线偏东以建筑形象来表现天以圆象天圜丘、皇穹宇、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