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doc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038000 上传时间:2024-03-28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7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录一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2二 外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1、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32、穴位注射 43、耳 针 法 64、艾 条 灸95、拔 罐 法 126、穴位按摩法157、刮 痧 法178、湿 敷 法209、涂 药 法2310、熏 洗 法2611、贴敷法2912、箍围法3313、切开法3514、引流法3715、结扎法4016、挂线法4117、垫棉法4318、缠缚法44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执业。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药合理。4、积极参加各

2、种中医培训,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资格。6对全科事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8、有弘扬中医文化的权利,对撰写论文发表的,视其情况给予奖励。9、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或者严肃处理。 外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一 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1、备齐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2、嘱病员排便或作大量不保留灌肠。3、取侧卧位,根据病情定左、右。裤褪至膝部,臀

3、部移近床沿,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并抬高臀部约10厘米(小枕垫于臀下)。4、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排气、润滑肛管前段,反折肛管;左手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轻轻插肛管入肛门内15厘米左右。5、抬高注洗器,液面不超过30厘米,放松肛管,让溶液缓缓流入。6、溶液将流尽时,倒温开水5-1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手指包住肛管置弯盘内,然后用手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柔。7、待10-15分钟后,取出水枕、橡胶单与治疗巾,整理床铺、环境、清理用物。二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1)常用穴位: 有研究者分析了近年来国内55篇相关文献,总结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主穴依

4、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从主穴使用频率较高的4 个穴位来看,主治病症集中于荨麻疹、痤疮、银屑病和鼻炎。详见下表: (2)操作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每次取24穴,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0.20.4ml),隔日一次,3次一疗程。 (3)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要注意药物的有效

5、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以免伤及延髓。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药物不宜注入脊髓腔。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 6、躯干部穴

6、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气胸。 7、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三、耳 针 法耳针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5、心理状况。二、目标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

7、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三、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四、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

8、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耳针法操作流程图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耳针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评估根据医嘱,详细记

9、录实施耳针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安排舒适体位,告知患者留针后应注意事项。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患者有否晕针、疼痛等不适情况选针后,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持针对准穴位刺入,深度以刺入软骨而又不穿透为度。留针,或用菜籽小方块胶布固定在耳穴部位,酌情留置数日消毒局部皮肤遵医嘱核对穴位。手持探棒自耳轮后上方由上而下在选区内寻找耳穴的敏感点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取合理体位治疗盘、针盒或菜籽、皮肤消毒液、棉球、棉签、镊子、胶布、探棒、弯盘等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再用皮肤消毒液消毒,防止感染物品准备记录整理起针观察进针行针消毒皮肤定穴患者准备四、艾 条 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

10、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状况。二、目标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三、禁忌症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四、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五、物品准

11、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

12、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艾条施灸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评估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品准备协助衣着,安排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造成烧伤或毁坏衣物遵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及施灸方法使艾条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记录整理灸毕观察施灸定穴患者准备根据医嘱要求,详细记录艾条灸法治疗的客观情况,并签名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合理体位,松解衣着

13、,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使患者感到温热但无灼痛为度。随手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五、拔 罐 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3、心理状况。二、目标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三、禁忌症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四、告知1、治疗过

14、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3、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或烫伤。五、物品准备1、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六、操作程序1、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4、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7、清理用物

15、,做好记录并签名。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6、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拔火罐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评估治疗盘、火罐、95%酒精棉球、血管钳、火柴、小口瓶等物品准备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随时检查罐口吸附情况,局部皮

16、肤紫红色为度,其疗效最佳。疼痛、过紧,应及时起罐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记录整理起罐观察拔罐定穴患者准备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取合理体位,松开衣着,暴露拔火罐部位,保暖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实施拔罐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一手夹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顺利起罐检查罐口有无缺损裂缝。一手持火罐,另一手持止备钳夹95%酒精棉球点燃,深入罐内中下端,绕12周后迅速抽出,迅速将罐口扣在选定部位(穴位)上不动,待吸牢后撒手,适时留罐 六、穴位按摩法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

17、种技术操作。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3、心理状况。二、目标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三、禁忌症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病、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四、告知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五、物品准备治疗巾六、操作程序1、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3、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4、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5、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6、

18、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好记录并签名。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图患者准备定位手法观察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穴位按摩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评估遵医嘱确定腠穴部位及推拿方法随时询问患者对手法治疗的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对确定的手法运用正确、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时间符合要求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取合理体位,松开衣着,暴露穴位按摩部位,保暖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实施穴位按摩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记录整理七、刮 痧 法

19、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状况。二、目标1、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三、禁忌症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四、告知1、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五、物品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

20、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3、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5、刮治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从上至下刮擦,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瘀点为宜。6、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节手法力度。7、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保持空气清新,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21、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刮痧法操作流程图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刮痧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评估治疗盘、刮具、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品准备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物品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记录整理刮毕观察刮治定位患者准备根据医嘱要求,详细记录实施刮痧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合理体位,松开衣着,暴露刮痧部位,保暖清洁局部皮肤随时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应立即停刮,取平卧位,报告医师,配合处理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蘸湿刮具在

22、选定部位从上至下,单一方向,刮擦禁用暴力。如皮肤干涩,随时蘸湿再刮,直至皮肤红紫八、湿 敷 法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已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2、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皮肤情况。3、心理状况。二、目标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三、禁忌症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四、告知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23、。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湿敷法操作流程图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体质及心理状况等物品准备患者准备评估遵医嘱配制药液、容器、敷布、镊子

24、、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关闭门窗,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保暖记录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敷布的湿度,并频频淋药液于敷布上擦干局部药液,协助衣着,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将温度适宜的药液倒入容器内,置敷布于药液中浸湿,敷于患处根据医嘱,详细记录湿敷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字整理观察敷药九、涂 药 法涂药法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方法。其剂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2、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状况。二、目标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三、告

25、知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四、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绷带、橡胶单、中单等。五、禁忌证婴幼儿颜面部禁用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患处酌情铺橡胶中单。3、清洁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地涂于患处。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抹,蘸药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4、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5、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6、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26、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3、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4、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5、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6、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忌用。7、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涂药法操作流程图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体质及心理状况等物品准备患者准备评估治疗盘、弯盘、遵医嘱配制中药、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绷带、中单等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合理体位,暴露伤口,必要时垫治疗巾,保暖

27、记录协助患者衣着,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物品 整理用物包扎涂药药物涂于面部,要求干湿度及薄厚适宜必要时以无菌纱布覆盖,胶布或绷带固定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实施涂药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字十、熏 洗 法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2、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3、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情况。4、心理状况。二、目标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3、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4。、治疗妇

28、女会阴部瘙痒等症状。三、禁忌症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四、告知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五、物品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或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六、操作程序1、遵医嘱配制药液。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3、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注意保暖。4、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5、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6、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2、熏洗药温不宜

29、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熏洗法操作流程图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体质、熏洗部位的皮肤情况、心理状况物品准备整理熏毕观察熏洗定位患者准备评估治疗盘、药液、盛放药液容器、水温计等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关闭门窗,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保暖遵照医嘱配制药液,确定熏洗部位根据医嘱,详细记录熏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记录协助衣着,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物品清洁局部皮肤、擦干保持药液温度,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将药液趁热倒入容器,根据不

30、同部位按要求熏蒸。药液偏凉时,随时更换十一、贴敷法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应用穴位敷贴原理,对于疾病的治疗,一般情况下是采用冬病夏治的治疗原理进行。属于灸法治疗的延伸,根据人体穴位,运用透皮吸收原理,缓解病痛。一、基本操作方法(一)辨证选穴用药1腧穴选择及配伍:(1) 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局部选穴如,肾衰外敷方,取肾俞、关元穴。(2) 选择阿是穴贴药阿是穴是指病变的局部或内脏病理现象在体表的反映,也称病理反应穴。(3) 选择针灸学中的传统有效经穴这些传统的有效经穴,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并验证有效的穴位。如肺俞、风门、膈俞等穴治疗咳嗽、哮喘;神阙、足三里治肠炎、痢疾、腹胀、腹

31、痛等。(4) 取穴施治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取穴法相同,需辨证选用,灵活掌握,因其施药范围略大,所选取之穴是一个片而不是点,即使选穴不十分准确,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收。(5) 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1)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其三是所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的作用。有人作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理瀹骈文中的膏药处方

32、,几乎每方都用姜、葱、韭、蒜、槐枝、柳枝、桑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蓖麻、皂角等气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的处方约占97%以上。(2)多效联合的组方特点广略以取胜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握其要害,而把握要害的方法,可用一个“通”字概括,“理通则治自通”。 (3)辨证加药的穴位配药特点外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以单验方外治形式而问世的,但后来辨证施治治疗原则逐渐渗透于这一治法中,经这一治法赋以辨证施治的选药思想,使其疗效更加肯定。在临床应用时,常需辨证论治、三因制宜,而在临症灵活加

33、入糁药,一般要求加药与膏药相应,膏统治而加药专治,重症还可加入劫药如巴豆等,所加糁药物原则上选用治疗这一病症的主要药或选效验方和单方为主以提高疗效。如治热秘除用膏敷贴外,常在膏上糁以芒硝、大黄等,再贴于脐腹部。(二)贴敷方法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裹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是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复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

34、固定贴敷药物。(三)贴敷时间1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1刺激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泡之品。4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三年为一

35、疗程。十二、箍围法箍围疗法是借助于箍围药的截毒、束毒、拔毒作用而起到清热消肿、散瘀定痛、温经化痰等治疗效应的一种敷贴方法。本疗法古称“帖法”、“帖熁”、“围药”,即根据病情选药,研为细末,并酌取醋、酒、药汁或油类等调敷于患处四周,以箍束疮毒,消散痈肿,故以为名。1、调敷赋形剂:根据患者病情性质与病变阶段,箍围药可选择各种液状赋形剂调配,以增强其药效作用。常用的赋形剂有醋、酒、蜂蜜、葱汁、姜汁、麻油、各种新鲜草药汁等。如箍围药与醋调敷,能增强其解毒祛瘀软坚等作用;以酒调敷,可促使药性散发,并增强其活血通络等作用;以金黄花、蒲公英等汁调敷,则取其清热解毒之性,以葱、姜、韭、蒜等汁调敷,则取其辛通散

36、邪之长等等。现多用凡士林油配制,尽管也有配制和使用方便等优点,但总不如按照患病情况采取不同的赋形剂调敷来得针对性更强一些。2、箍围敷贴方法:先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赋形剂,将箍围药调和至干湿适中的药糊。如果箍围药物自身含有汁液,如鲜仙人掌、鲜芙蓉叶等,则可捣烂成糊状后直接敷用。病人取能够充分暴露敷贴药物患处的体位,医生将患处洗净擦干,有创口者则应清创消毒后,把箍围药敷贴于患处。有些部位在敷药后可能污染衣物或容易脱落,则应用纱布或胶布包扎固定。上箍围药时,如果是痈疽、疮疖初起,或肿势散漫者,可满敷其患处;若其毒已结聚,或破溃后余肿未消,宜敷贴其四周,中间留一小孔,以便箍围拔毒。涂抹箍围药时,其范围一

37、般应略超出其肿起外缘。十三、切开法切开法就是运用手术刀把脓肿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的目的。这里所讲的切开法仅指脓疡的切开。【适应证】 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用法】 运用切开法之前,应当辨清脓成熟的程度、脓肿的深浅、患部的血脉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具体运用如下:(1)选择有利时机即辨清脓成熟的程度,准确把握切开的有利时机。当肿疡成脓之后,脓肿中央出现透脓点(脓腔中央最软的一点),即为脓已成熟,此时予以切开最为适宜。若肿疡脓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伤气血,脓反难成,并可致脓毒走窜。(2)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

38、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3)切开原则不同的病变部位,进刀深浅必须适度,如脓腔浅者,或生在皮肉较薄的头、颈、胁肋、腹、手指等部位,必须浅切;如脓腔深者,或生在皮肉较厚的臀、臂等部位,稍深无妨,以得脓为度。切口大小应根据脓肿范围大小以及病变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脓流通畅为原则。凡是脓肿范围大,肌肉丰

39、厚而脓腔较深的,切口宜大;脓肿范围小,肉薄而脓肿较浅的,切口宜小。一般切口不能超越脓腔以外,以免损伤好肉筋络,愈合后疤痕较大;但切口也不能过小,以免引流不畅,脓水难出,延长治愈时间。(4)操作方法切开时以右手握刀,同时左手拇、食两指按在所要进刀部位的两侧,进刀时,刀刃宜向上,在脓点部位向内直刺,深入脓腔即止,如欲把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然后将刀直出即可。如采用西医手术刀,可应用小号尖角刀以反挑式之执刀法进行直刺,如欲把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注意点】 在关节和筋脉的部位宜谨慎开刀,以免损伤筋脉,致使关节不利,或大出血;如患者过于体弱,切开时应注意体位并做好充

40、分准备,以防晕厥;凡颜面疔疮尤其在鼻唇部位,忌早期切开,以免疔毒走散,并发走黄危证。切开后,由脓自流,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感染扩散、毒邪内攻。十四、引流法引流法是在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法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早日愈合的一种治法。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引流等。(1)药线引流药线俗称纸捻或药捻,大多采用桑皮纸,也可应用丝棉纸或拷贝纸等。按临床实际需要,将纸裁成宽窄长短适度,搓成大小长短不同线形药线备用。药线的类别有外粘药物及内裹药物两类,目前临床上大多应用外粘药物的药线。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使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

41、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探查脓肿的深浅,以及有无死骨的存在。探查有无死骨是利用药线绞形之螺纹,如触及粗糙骨质者,则说明疮疡已损骨无疑。采用药线引流和探查,具有方便、痛苦少、患者能自行更换等优点。目前将捻制成的药线经过高压蒸气消毒后应用,使之无菌而更臻完善。【适应证】 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瘘管、窦道者。【操作流程】常用的有外粘药物法和内裹药物法。外粘药物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搓成的纸线临用时放在油中或水中润湿,蘸药插入疮口;另一种是预先用白及汁与药和匀,粘附在纸线上,候干存贮,随时取用。目前大多采用前法。外粘药物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剂或黑虎丹等,因有提脓祛腐的作

42、用,帮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内裹药物法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内裹药物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其具有腐蚀化管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已成瘘管或窦道者。【注意事项】 药线插入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存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如脓水已尽,流出淡黄色粘稠液体时,即使脓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药线,否则影响收口的时间。(2)导管引流古代导管用铜制成,长约10cm左右,粗约O.3cm,中空,一端平而光滑,一端呈斜尖式,在斜尖下方之两侧各有一孔(以备脓腐阻塞导管腔头部后,仍能起引流的作用),即为导管的形状,消毒备用。这种导管引流较之药线引流更易使脓液流出,从而达到脓毒外泄的目的。【适应证】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操作流程】将消毒的导管轻轻插入疮口,达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当管腔中已有脓液排出时,即用橡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资料 > 中医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