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以及其它:1.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异常感觉。2.体征:是指医生或他人客观检查到改变。3.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病因:感染性(居多)和非感染性。临床表现:(1)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a.低热:37.338;b.中等度热:38.139;c.高热:39.141;d.超高热:41以上。4.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如内毒素、外毒素和结核菌素);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5.热型:体温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常见的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
2、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6.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用力呼吸,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主要病因: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7.锁骨中线:为通过锁骨的肩峰端与胸骨端两者中点的垂直线。即通过锁骨中点向下的垂直线。8.震颤:是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的震动感。9.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嗽、咳痰为主要炎症或伴有喘息。病因:吸烟、感染、理化因素、过敏反应、机体本身因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机体防御功能下降、营养因素、遗传因素)。临床表现:症状:
3、咳嗽、咳痰、喘息;体征:干、湿啰音。治疗:控制感染、祛痰止咳、解痉平喘、气雾疗法、停止吸烟,控制职业性环境污染,中医中药治疗等。10.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相互作用、多种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引发气道缩窄。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困难。病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机制: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神经机制。临床表现:症状: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严重者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等缺氧的表现。体征:肺过度充气的体征。治疗:消除病因、控制发作(
4、支气管扩张剂、消除变应性炎症、促进排痰、其他)、缓解期治疗(脱敏疗法、预防疗法、增强体质)。11.肺炎:是肺部感染的代表性疾病,它是指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的肺实质性炎症。引起肺炎的病原体有: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钩端螺旋体、寄生虫。诱因:受凉、淋雨、疲劳、感冒、醉酒。病因分类: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寄生虫性肺炎。解剖分类: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患病因素分类: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表现:症状: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状的加重,并出现脓性痰或血痰,伴或不伴有胸痛。病变范围大者可有呼吸困难,大多数患者有发热。体征:呼吸频率加快、鼻
5、翼扇动、发绀。治疗: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抗生素的选择。12.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入侵体内,在免疫力降低的条件下引起的肺部慢性感染疾病。其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的干酪样坏死,易形成空洞。我国结核病疫情特点:感染率高、患病率高、耐药性高、死亡人数多、递降率低、中青年患病多、地区差异大、实施全程督导短程化学治疗的地区患病率低。病因:结核杆菌(亦称抗酸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排菌的结核病人。临床表现: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全身中毒症状、体征。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对症治疗。13.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的初始心肌损害,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
6、,不足以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病因: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脏负荷过度、心脏舒张受限。诱因:感染、心律失常、肺栓塞、劳力过度和情绪激动,钠盐摄入过多、妊娠和分娩、贫血与出血。14.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绝大多数心脏疾病的最终归宿。左心衰竭: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疲倦,头晕,心慌、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右心衰竭:体征:水肿、颈静脉征、肝大压痛、发绀。治疗:病因治疗(去除或缓解基本病因;消除心力衰竭诱因)、减轻心脏负荷(休息;控制钠盐摄入;利尿剂的应用;扩张剂的应用)、加强心肌收缩力(洋地黄)。15.高血压:是以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
7、的综合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病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临床表现:血压的变化、症状体征、并发症。治疗:非药物治疗(a.合理膳食:限制钠盐摄入;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蛋白质,多吃蔬菜和水果,摄入足量钾、镁、钙;限制饮酒。b.减轻体重和运动。c.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戒烟。)药物治疗(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16.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主心前区和左上肢,在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受寒时诱发。临床表现:症状:以发作性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
8、:a.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间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清。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b.性质: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和刀扎,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病人不自觉停止原来活动。c.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d.持续时间:一般35min。治疗:发作时的治疗(休息;药物治疗:硝酸甘油舍下含化)、缓解期的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运动锻炼疗法)17.胃炎: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炎症。18.胃病:仅有上皮损伤好上皮细胞再生。19.急性胃炎:是指各种
9、有害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的急性、弥漫性炎症,内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改变,甚至一过性浅表溃疡形成。病因:感染因素(幽门螺旋杆菌HP)、理化因素、应激、其他(暴饮暴食、过度疲劳、受凉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胃黏膜屏障遭受破坏)临床表现:上腹不适,疼痛、厌食、恶心、呕吐等,腹泻,粪便呈水样,常伴发热。治疗:一般治疗(祛除病因,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清淡且温度适宜的饮食,呕吐严重者暂禁食12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抑制胃酸分泌、对症治疗。20.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病因: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的反流、其他(浓茶、烈酒、辛辣)。临床表现:症
10、状:浅表性胃炎(慢性不规则的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尤以饮食不当时明显,部分患者可有反酸,上消化道出血,此类患者胃镜证实糜烂性及疣状胃炎居多)、萎缩性胃炎(持续性上中腹部疼痛,进食后有含胆汁的呕吐物和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出现呕血)。治疗:消除病因、抗HP治疗、对症治疗(阿托品、溴丙胺太林、颠茄合剂、哌仑西平)、手术治疗。21.消化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发病因素:胃、十二指肠局部粘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和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当侵袭因素增强和防御/修复因素削弱时,就可出现溃。病因:HP感染、胃酸分泌过多、胃十二指肠粘膜防御功能减弱
11、、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胃十二指肠动力障碍、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临床表现:症状特点: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体征不明显。症状:上腹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根除HP、抑制胃酸作用、增强胃黏膜保护)、药物维持治疗、手术治疗。22.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是由一种病因长期或发复作用,引起肝脏弥漫性损害。病因: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寄生虫感染、胆汁淤积、循环障碍、药物及化学毒物、营养不良、肠道感染及炎症、代谢性疾病、原因不明。病理分类:小结节性肝硬化、大结节性肝硬化、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临床表现:肝功能代偿期(疲倦、乏力、食欲
12、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厌油、腹部胀气、上腹不适、隐痛及腹泻)、肝功能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食欲减退、全身乏力、腹胀、腹痛、腹泻、体重减轻、出血倾向、内分泌系统失调、精神神经症状;门脉高压征的临床表现:脾大、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腹水。)。治疗:一般治疗(休息、饮食、支持疗法)、药物治疗(维生素、保护肝细胞、抗纤维化)、腹水的治疗(一般治疗、利尿剂、导泻、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腹腔穿刺大量排放腹水(LVP)、自身腹水浓缩后静脉回输、自身腹水浓缩后腹腔内回输、经颈静脉肝内门脉大循环分流术(TIPS)腹腔-静脉短路法(PVS)、门脉高压和脾亢的治疗、肝移植、并发症的治疗。23.急性肾小球肾炎(
13、AGN):简称急性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特征的肾脏疾病,可伴有一过性肾功能损害。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发病机制: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抗原原位种植于肾脏、改变肾脏正常抗原,诱导自身免疫反应。临床表现:尿检异常、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异常、并发症。治疗:一般治疗、治疗感染灶、对症治疗、透析治疗、中药治疗。24.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简称急进性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临床表现,肾功能急剧恶化、多早期出现无尿或少尿性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综合征。病理类型为新月体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血浆
14、置换、替代治疗、对症治疗。25.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发展缓慢,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早期可有乏力、疲倦、腰部酸痛、纳差,水肿时有时无,病情时轻时重。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随着病情的发展,肾功能逐渐恶化,最终发展至尿毒症。治疗:控制高血压、限制蛋白及磷的摄入、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对症治疗。26.肾病综合征(NS):是以(1)大量蛋白尿;(2)低蛋白血症;(3)水肿;(4)高脂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原因:肝脏脂蛋白合成的增加和外周利用及分解减少。临
15、床特点: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并发症。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主要治疗(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环孢素)。27.尿路感染(VTI):简称尿感,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在泌尿系统生长繁殖所致的尿路急、慢性炎症反应。分为上尿路感染(主要是急、慢性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上行感染、血行感染、直接感染和淋巴道感染。临床表现:膀胱炎(尿频、尿急、尿痛及下腹部不适)、急性肾盂肾炎(发热、寒战、头痛、全身乏力、恶心、呕吐及血白细胞升高)、慢性肾盂肾炎(腰部酸痛不适、间歇性尿频、排尿不适)、无症状细菌尿(无任何尿感症状)、
16、并发症。治疗:抗感染治疗、中医治疗。28.贫血:是指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可比正常值的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分类:细胞形态分类: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严重程度划分: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临床表现:皮肤黏膜苍白、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治疗:对症治疗、病因治疗。29.缺铁性贫血(IDA):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储存铁耗尽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以儿童和女性人群尤其是妊娠妇女的发病率最高。造成缺
17、铁的原因:铁摄入不足或需求增加、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临床表现:缺铁原发病的表现(黑便和腹部不适,肿瘤性消瘦)、贫血表现、组织缺铁表现。治疗:病因治疗、铁剂治疗(硫酸亚铁)。30.巨幼细胞性贫血(MA):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脱氧核苷酸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病因:叶酸缺乏(摄入减少;吸收障碍如小肠炎症、肿瘤、肠切除术后等;需求量增加;药物影响)、维生素B12缺乏(摄入缺少、吸收不良)。临床表现:血液系统表现、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治疗:原发病的治疗、叶酸治疗、维生素B12治疗。31.糖尿病(DM):是一组极为常见的代谢综合征,是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
18、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或无反应(胰岛素抵抗)等原因,引起葡萄糖、脂肪、蛋白质以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等代谢紊乱,以高血糖为共同主要特征,常伴有心血管、肾脏、神经、眼部及皮肤等器官的慢性并发症。分为四类:1型糖尿病(免疫缺陷、病毒感染)、2型糖尿病(遗传缺陷、肥胖)、其他特殊类型妊娠糖尿病。临床表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乏力。治疗:糖尿病知识宣教、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胰岛素)32.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肝脏炎症或坏死)甲型: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粪-口传播途径);乙型:传染
19、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传播途径(母婴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生活密切接触、性传播);丙型: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胃肠道外途径传播)临床表现:(1).潜伏期: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日;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2).临床类型: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肝区痛、尿色加深、发热;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没有黄疸)治疗:急性肝炎;急性期应隔离,症状明显及有黄疸者应卧床休息,清淡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给予适当药物护肝及对症治疗。慢性肝炎:改善肝功能、免疫调节、抗病
20、毒(干扰素IFN、拉米夫定)3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发热、全身症状(疲倦、乏力、头痛、咽痛、咳嗽、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胃内容物)、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消化系统症状(腹胀、便秘)、肝,脾肿大、缓解期、恢复期。非典型性伤寒临床类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特殊临床情况:小儿伤寒、老年伤寒、再燃、复发。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病原治疗、并发症治疗。34.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急性菌痢(普通型、轻型、中毒型):腹泻(脓血便、高热、里急后重、腹痛);全身症状(急起畏寒、高热、头痛、乏力
21、、食欲减退,轻型无明显发热;重者起病急骤,突然高热,病势凶险,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可有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依临床表现分为:休克型、脑型、混合型);体征(常伴肠鸣音,左下腹压痛)。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慢性迁延型、慢性隐匿型)治疗:a.急性菌痢:一般治疗(休息,隔离。饮食疗法)、补液、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中药治疗。b.中毒性菌痢:抗感染治疗、抗休克治疗、防治脑病。c.慢性菌痢:一般治疗、抗感染治疗、调整肠道菌群、中医中药治疗。35.感染:是指病原体入侵机体、滞留并繁殖而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36.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小儿体内维生素D缺乏、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营养疾病,导致
22、正在生长的骨骼改变我特征。37.外科感染:是指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包括手术、创伤和烧伤等引起的感染。按病菌的种类和病变的性质可分为:非特异性感染(又称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按病程可分为:急性(3周以内)、亚急性及慢性感染(超过2个月或更久)。按病原体来源及入侵时间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外源性和内源性。按发生条件可分为:条件性感染、二重性感染、医源性感染。38.血液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4.0-5.5 血红蛋白: 120-160 白细胞:4-10成年女性:红细胞:3.5-5.0 血红蛋白: 110-150 白细胞:4-10新生儿: 红细胞:6.0-7.0 血红蛋白: 170-
23、200 白细胞:15-2039.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0.50-0.70;淋巴细胞:0.20-0.40;嗜碱粒细胞:0.00-0.01;嗜酸粒细胞:0.005-0.05;单核细胞:0.03-0.08。40.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4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者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粒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42.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可引起动脉的增厚、变硬、失去弹性,最终可导致管腔狭窄,多见于老年人。病因:多种易感因素。临床表现:一般表现(脑力与体力衰退)、主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一般治疗措施(合理的膳食、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药物治疗(扩张血管药物、调整血脂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