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一、编制依据1二、工程概况2三、监测目的5四、基坑监测项目5五、 基坑监测点布置及埋设75.1一般规定75.2坡顶及支护水平、竖向位移监测 85.3周边建筑及道路沉降85.4地下水位监测9 5.5周边地面沉降监测105.6周边地表裂缝监测11六、作业方法14七、监测频率及报警值167.1监测频率167.2监测报警18八、项目组织及资源配置22九、质量安全及信息反馈体系23十、安全文明措施25十一、进度保障措施25十二、监测成果报告编制26一、编制依据 1.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1.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16) 1.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
2、J120-2012 1.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1.5天津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BJ1-88) 1.6设计方提供的设计图纸 依据规范和天津市建设主管部门对建筑物基坑施工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及基坑设计的相关要求;为确保建筑物地下基坑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在基坑开挖和施工期间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其不对基坑自身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用科学的数据指导基坑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二、工程概况 2.1该项目包括:1#15#剪力墙住宅楼,配建16栋配套公建以及一座地下车库。住宅楼:11#、15#住宅楼为8层,结构高度23.5m。其余住宅楼为2026层
3、,结构高度58.375.7m。配建2、4为两层框架结构配套用房,结构高度6.97.5m。配建6(幼儿园)为三层框架结构,结构高度11.9m。配建1、3、5为单层框架结构变电站。地下车库为单层板柱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182916.01m2,其中地上为145296.76m2,地下为37620.25m2。,地下一层,建筑高度57.55m;16#、17#楼地上15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48.55m。 2.2相关参建单位工程地址天津市滨海新区胡家园区域内,该地块东至菁华津城,西至远洋风景路,南至津塘公路,北至远洋道。建设单位天津普利达房地产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设计单位天津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监理单位
4、北京方圆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江苏中南建筑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勘察单位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 2.3基坑支护形式基本概况 1、根据拟建物的场地环境条件、土质条件和基坑深度综合考虑,该基坑采用二级放坡开挖,钻孔桩双排桩、钻孔桩单排桩加支撑、钻孔桩抗滑桩加坑内留土等方式支护,桩顶设冠梁。2.4周边坏境东侧为大部分为多层民用住宅楼,西侧为单层仓库用房,南车津塘公路,北侧远洋道。2.5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2.5.1按地层年代、成因分为10个工程地质层,按工程地质性质进而分为22个工程地质亚层。2.5.2地基土分布特点(均匀性评价) 该场区埋深100.0m以上场地土,在垂直方向上成层分布,在水平方向上
5、除1粉土、3粘土层局部地段缺失,2粉质粘土层多夹粉土透镜体,粉质粘土层局部夹粉土透镜体、粉质粘土层层局部夹粉土透镜体外,其余各层土水平方向上分布较均匀、稳定。从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结果看,各土层离散性不大,属低变异性,因此本场区可视为较均匀地基。2.5.3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本工程共采取原状土样978个,对所取土样室内土工试验资料及原位测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将该场区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列入表2-1。为便于桩基沉降验算,将该场区3粘土层以下各土层分级荷重下压缩模量Es值列入表2-2。2.5.4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将该场区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值列入表2-3。表2-3:地基土承
6、载力特征值层 号岩 性层顶标高(m)层厚(m)fak(kPa)2素填土2.780.740.63.380粘 土1.76-0.910.82.9851淤泥质粉质粘土-0.41-2.310.92.4702粉 土-1.41-3.540.82.61103淤泥质粉质粘土-3.11-5.065.78.4704粉质粘土-10.21-12.103.55.2105粉质粘土-14.51-16.382.55.81201粉 土-18.25-21.290.55.31602粉质粘土-17.79-24.721.88.71403粘 土-24.34-27.341.44.2120粉质粘土-27.03-30.343.07.4140粉
7、砂-31.64-35.5111.716.1180粉质粘土-45.23-48.349.112.81401粉 砂-56.10-59.243.38.12002粉质粘土-62.00-66.745.59.21603粉 砂-69.43-73.166.92202.5.5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经钻探揭露,该拟建场地特殊土表层分布1杂填土、2素填土;3.4m以下普遍分布有1淤泥质粉质粘土、3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其中1杂填土、2素填土、1淤泥质粉质粘土在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对本工程支护稳定性有一定影响,提请设计单位注意。本场区不良地质作用主要为区域地面沉降,塘沽区最大累计沉降量(1959-2003年)为3.21m
8、,近年平均沉降速率为25-28mm/a,预计本区域在未来地面沉降仍将按目前速率持续。2.5.6地下水位 该场区浅层地下水属潜水,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蒸发。地下水位随季节有所变化,年变幅0.51.0m左右。 勘察期间,该场区初见地下水位埋深0.42.0m,稳定水位埋深为0.21.7m左右,水位平均大沽标高:1.0m左右。 三、监测目的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所取得的数据能可靠地反映开挖及施工所造成的影响。在基坑开挖和施工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技术和外界其它因素的复杂影响,实际情况与理论上常常有出入。在理论分析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
9、场监测工作,对于保证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是很重要的。监测的目的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及时掌握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体系的工作性状及对工程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确保基坑稳定安全。(2)验证设计、指导施工通过监测可以了解结构内部及周边土体及周围环境的实际变形(化),用于验证设计与实际符合程度,并根据变形情况为施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意见。(3)保障业主及相关社会利益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在理论分析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施工工作,对于保证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保障业主利益及相关社会利益。(4)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通过对围护结构监测数据的收集、
10、整理和综合分析,了解各监测对象的实际变形情况及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程度,分析区域性施工特征,为类似工程累积宝贵经验。四、基坑监测项目 4.1 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要素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并确保施工安全,综合本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及围护结构和支护体系的特点,遵照设计的相关要求,本工程共进行如下几项基坑监测工作:(1)坡顶,支护桩顶水平及竖向位移;(2)周边地表裂缝监测;(3)周边道路沉降;(4)周边建筑沉降;(5)周边地面沉降;(6)观测井水位监测;4.2根据项目要求和特点,设置本工程监测对象的精度要求如下:表2.1监测对象及精度序号监测对象监测项目综合监测精度要求备注1基坑
11、围护结构桩顶垂直位移30mm,3mm/d2桩顶水平位移40mm,3mm/d3坡顶水平位移40mm,3mm/d4坡顶竖向位移30mm,3mm/d5 周边环境周边道路沉降15mm,5mmm/d8周边地表裂缝宽度50mm,持续发展7周边地面沉降30mm,5mm/d8周边建筑沉降15mm,2mm/d9监测井水位下降1000mm,500mmm/d4.3巡视对象及内容4.3.1 基坑工程整个施工期内,每天均应有专人进行巡视检查。 4.3.2 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支护结构(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2) 冠梁、支撑、围檩有无裂缝出现;(3)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4)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
12、漏;(5)墙后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6)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2 施工工况(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3)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4)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3 基坑周边环境(1)地下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2)周边建(构)筑物有无裂缝出现;(3)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4)邻近基坑及建(构)筑物的施工情况。4 监测设施(1)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3)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5 根据设
13、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4.3.3 巡视检查的检查方法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4.3.4 巡视检查应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相关单位。4.3.5 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 现场巡视与仪器监测相结合,若监测数据出现较大波动,可通过现场巡视查找原因,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以确保基坑和周边建筑安全。五、 基坑监测点布置及埋设5.1一般规定5.1.1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并应满足监控
14、要求。5.1.2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5.1.3 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5.1.4 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5.1.5 应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5.2坡顶及支护水平、竖向位移监测监测点布置: 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按照设计要求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点使用同一
15、点,不再另行埋设。基坑围护结构四周共布设47个垂直、水平位移监测点。埋设方法:监测点设置于基坑四周围护结构桩顶部,预埋钢筋或用冲击钻在设计位置处钻孔后埋入钢筋并灌注混凝土,并在顶部刻上“+”标记作为监测平面位移使用,桩顶水平位移测点与沉降测点共用。桩顶沉降及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图5.3周边建筑及道路沉降 5.4地下水位监测监测点布置: 基坑周边共设九口地下水位观测井,井管500mm、井深8.0m。转角部位设有六个观测井,且在长边中间添加共计3个观测井,均位于止水帷幕外侧边(见附图)。地下水位监测图(观测井)5.5周边地面沉降监测5.5.1 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筑物、地下
16、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控范围。5.5.2 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5.5.3 建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墙角、柱基及裂缝的两端,每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处。5.5.4 建筑物的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在基坑施工期间当发现新裂缝或原有裂缝有增大趋势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每一条裂缝的测点至少设2组,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宜设置测点。5.5.5 基坑周边地表竖向沉降监测点的布置范围宜为基坑深度的13倍,监测剖面宜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并与坑边垂直,监测剖面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每个监测剖面
17、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5.5.6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内,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 测点布置:根据设计文件及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每30m左右布设一组地表点,共布设31组地表沉降监测点。 测点埋设:围挡内硬化区域选定位置钻孔,孔径120mm,将硬化面层钻穿后,在孔内植入0.5m1m的螺纹钢筋,顶部略低于硬化层表面,避免受车辆碾压等影响。红线外道路上的测点采用表层点布设,形式与管线间接监测点相同。若红线外为填土区的,则采用浇筑混凝土观测墩的方法布设,墩顶高出自然
18、地坪10cm,测量标志采用道钉。图3.5 深层地表沉降测点埋设示意图 图3.6 填土区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示意图5.6、周边地表裂缝监测5.7测点保护(1)地表点3.10 地表沉降监测点硬化面地表点须加工到硬化面之下2cm,避免过往辎重车辆、建材的压覆,并加盖保护,并设立明显标志。城市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避免布设在行车、行人道内,否则给测点保护、日常观测带来较大的难度,如必须布设时应把测点加工到路面以下并加盖保护。 要确保基坑施工安全,连续可靠的监测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在类似基坑监测过程中,现场施工监测点屡遭破坏,使监测信息面临中断的危险。为了更好的保护监测点,提供可靠的监测数据,现将测点保
19、护责任明确如下:(1)施工单位负责监测点保护,是测点保护的主体单位,负责有关保护措施的制定和执行。(2)监测单位负责监测点日常巡视、维护,配合施工单位做好监测点保护工作。(3)各参建单位有保护监测点位免遭破坏的义务,积极参与,提高认识。监测信息主要为工程主体提供信息服务,明确主体单位的责任,秉承破坏监测点由破坏方维修补充,费用自理。相关措施如下:(1)开挖前由总包单位对各施工队进行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包括对监测点的保护措施及责任;(2)监测单位、施工单位项目部技术科成员、各施工队队长为测点保护领导小组成员,应把保护监测点位列入日常巡视、检查工作的重点;(3)各参建施工队应把保护监测点安全的责任逐
20、级分层细化,明确到各工区和班组的主要负责人,并在会议上就保护监测点安全的重要性传达到每个现场施工人员,促使他们提高自觉保护监测点安全的意识;(4)因监测点破坏造成监测数据中断而无法指导正常施工的,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由责任单位负责。监测点数量统计表表3.1 基坑监测点统计表序号监测项目测点数量备注1围护结构垂直水平位移监测点31孔2坡顶水平、竖向位移监测点16点3周边道路、建筑沉降监测点47孔4周边地表沉降监测点31孔5周边地表裂缝监测20孔6地下水位监测点95.8控制网建立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基坑工程施工,本次监测工作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利
21、用施工测量控制网作为首级控制点,按照相关规范技术要求进行引测工作基点,加密控制网,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垂直控制网,平面控制点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控制网设计根据现场踏勘和实际情况,在基坑外布设8个水准基准点,8个平面基准点,并在稳定区域加密23个工作基点。控制网联测高程引测:测量路线为附和路线,由一个基准点出发,附和到另一个水准点上,每一侧段保证为偶数站,使用通达DSA320电子水准仪及配套塔尺,按照相关技术要求作业。埋点时按前后视距等长, 量好两变形点至镜点位置, 并用油漆标记, 以便每次监测基本保证仪器处于同一位置。观测时前后视距差不大于0.5 m, 累积视距差不大于1.5m,视线距离地面最
22、低高度不小于0. 3 m。观测顺序往测时:奇数站: 后 前 前 后偶数站: 前 后 后 前返测时正好相反,返测时需要交换测尺, 以抵消零点误差的影响。各项限差按有关规范规定执行。平面测量:主网采用大地DTM122NC全站仪, 按二等导线要求施测, 角度观测6 测回, 其中以单测回测左角, 双测回测右角, 取平均值。每3 个测回重新对中整平仪器,以减少对中误差的影响。边长对向观测取中数,并加气象和投影改正。工作基点在主网的基础上分别从两个不同测站上各测两测回, 取其平均坐标, 作为理论值。观测时每测回同一方向不调焦, 即同一方向盘左盘右一次读完, 再换另一方向, 以减少因视差造成的照准误差。联测
23、周期:加密工作基点需要定期与高等控制点进行复核,检查工作地点稳定性,控制网复核周期至少1次/月,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适当的增加复核频率。相关技术要求(1)水准控制网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技术要求进行,各项技术指标如下:表4.1垂直位移监测网水准测量技术指标(mm)监测网等级测站高差中误差往返较差、符合差、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适用范围二级0.150.30.45二级级基坑监测工程注:n为测站数(2)平面控制网采用上海市标准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技术要求导线,其各项技术指标如下:表4.2 水平位移监测网观测主要技术要求监测网等
24、级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mm)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适用范围一级2001.01.01:200000一级基坑监测工程(3)在测量过程中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测量成果必须严密平差。(4)对监测基准点每个月要进行联测。六、作业方法6.1垂直位移监测测量仪器:沉降测量采用通达DSA320精密水准仪及相配套的塔尺,仪器设备相关参数如下:(1)每公里往返测偶然中误差1mm,最小显示0.01mm;(2)15内自动补偿,安平精度为0.5;(3)测距范围0.3-100m,测量时间3秒。其性能满足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对仪器设备的要求。 通达DSA320精密水准仪及标尺测量方法:沉降监测点观测以由临近
25、工作基点(已平差)作为起测点,采用几何水准方法,按照附合水准方法和中视水准测量方法相结合进行施测,沉降监测点一般作为中视点。后视工作基准点,然后前视转站点,采用“前-后-后-前”的测量方法,本站结束后,采用中视法测量该区间所有的沉降监测点,然后进行下一站,重复以上过程,直至附合到另外一个工作基点上。图5.2 沉降观测点测量示意图单点相邻两次的高程变化为本次垂直变化量,与初测高程的变化为累计垂直变化量。初始值观测:地表沉降、管线沉降、墙顶沉降、工程桩位移在基坑开挖前一周取初值,采集要求独立测试3次,确认无误后取平均值。6.2水平位移监测测量仪仪器:水平位移采用大地全站仪进行测量。表5.1 大地全
26、站仪技术参数表型号大地DTM122NC测角精度1 测距精度(2mm+2ppm.D),(3mm+2ppm.D),补偿精度1测程3000m/3500m放大倍数30X最短视距1.7m工作温度范围-20+50测量方法: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测量,工作基点Pm1、Pm2、Pm3为后视点,测点采用和棱镜配套的螺纹钢预埋件,后视点、测站点、测点全部强制对中,利用全站仪的后方交会,测量监测点的坐标,根据基坑方向对控制网方位角进行矢量解算,计算出测点相对于基坑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量。图5.3 全站仪极坐标法测量示意图精度要求: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3.0mm(横向中误差为士2.1 mm)。初始值采集:管
27、线在桩基施工前取得初始值,工程桩、墙顶水平位移在基坑开挖前一周取定,要求独立测试3次,确认无误后取平均值。 七、监测频率及报警值7.1监测频率7.1.1 基坑工程监测频率应以能系统反映监测对象所测项目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7.1.2 基坑工程监测工作应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监测工作一般应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对有特殊要求的周边环境的监测应根据需要延续至变形趋于稳定后才能结束。7.1.3 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考虑基坑工程等级、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对于应测项目,在
28、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开挖后仪器监测频率的确定可参照表7.0.3。表7.1.3 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频率 基坑类别施工进程基坑设计开挖深度5m510m1015m15m一级开挖深度(m)51次/1d1次/2d1次2d1次/2d5101次/1d1次/1d1次/1d102次/1d2次/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1d1次/1d2次/1d2次/1d7141次/3d1次/2d1次/1d1次/1d14281次/5d1次/3d1次/2d1次/1d281次/7d1次/5d1次/3d1次/3d二级开挖深度(m)51次/2d1次/2d5101次/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2d1次/2d7141次/
29、3d1次/3d14281次/7d1次/5d281次/10d1次/10d注:1. 当基坑工程等级为三级时,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要求适当降低; 2. 基坑工程施工至开挖前的监测频率视具体情况确定; 3宜测、可测项目的仪器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要求适当降低;4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率应为1次/1d。7.1.4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1.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 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 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4. 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5. 基坑附近
30、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6. 支护结构出现开裂;7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8. 邻近的建(构)筑物出现突然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9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10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11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7.1.5 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7.2监测报警7.2.1 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应符合基坑工程设计的限值、地下主体结构设计要求以及监测对象的控制要求。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由基坑工程设计方确定。7.2.2 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应以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两个值控制。7.2.3 因围护墙施工、
31、基坑开挖以及降水引起的基坑内外地层位移应按下列条件控制:1 不得导致基坑的失稳;2 不得影响地下结构的尺寸、形状和地下工程的正常施工;3 对周边已有建(构)筑物引起的变形不得超过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4 不得影响周边道路、地下管线等正常使用;5 满足特殊环境的技术要求。7.2.4 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应根据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的特点和基坑等级确定,可参考表8.0.4。表7.2.4 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序号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类型基坑类别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变化速率/mmd-1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1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1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
32、度(h)控制值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1墙(坡)顶水平位移放坡、土钉墙、喷锚支护、水泥土墙30350.3%0.4%51050600.6%0.8%101570800.8%1.0%1520钢板桩、灌注桩、型钢水泥土墙、地下连续墙25300.2%0.3%2340500.5%0.7%4660700.6%0.8%8102墙(坡)顶竖向位移放坡、土钉墙、喷锚支护、水泥土墙20400.3%0.4%3550600.6%0.8%5870800.8%1.0%810钢板桩、灌注桩、型钢水泥土墙、地下连续墙10200.1%0.2%2325300.3%0.5%3435400.5%0.6%453围护墙深层水平
33、位移水泥土墙30350.3%0.4%51050600.6%0.8%101570800.8%1.0%1520钢板桩50600.6%0.7%2380850.7%0.8%46901000.9%1.0%810灌注桩、型钢水泥土墙45550.5%0.6%75800.7%0.8%80900.9%1.0%地下连续墙40500.4%0.5%70750.7%0.8%80900.9%1.0%4立柱竖向位移25352335454655658105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25352350604660808106坑底回弹25352350604660808107支撑内力60%70%f70%80% f80%90% f8墙体内力
34、9锚杆拉力10土压力11孔隙水压力注:1h 基坑设计开挖深度;f 设计极限值。2累计值取绝对值和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两者的小值。3. 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连续3天超过报警值的50%,应报警。7.2.5 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的限值应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如无具体规定,可参考表7.2.5确定。表7.2.5 建筑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 项 目监测对象累计值变化速率/mmd-1备注绝对值/mm倾斜1地下水位变化1000-500-2管线位移刚性管道压力1030-13直接观察点数据非压力1040-35柔性管线1040-35-3邻近建(构)筑物最大沉降1060-差异沉降-2/10000.1H/100
35、0-注:1H 为建(构)筑物承重结构高度。2第3项累计值取最大沉降和差异沉降两者的小值。7.2.6 周边建(构)筑物报警值应结合建(构)筑物裂缝观测确定,并应考虑建(构)筑物原有变形与基坑开挖造成的附加变形的叠加。7.2.7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 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 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出现异常情况或基坑出现渗漏、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3 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4 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可能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
36、突发裂缝;5 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八、项目组织及资源配置8.1施工组织结构根据招标文件及项目特点及工作量,安排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本监测项目的沟通与管理,项目人员组成如下:项目负责人孙伟忠现场管理黄建平测量组田明亮、苏延文内业组刘利荣安全负责人郁李飞项目技术负责人顾栋杰图7.1天津远洋城J地块项目基坑监测项目组织架构根据业主要求及公司安排,项目人员投入明细如下:表7.1 主要监测管理人员组成表序号姓名性别专业拟担任何种专业岗位备注(工作年限)1顾栋杰男土木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6年2孙伟忠男工程管理项目负责人11年3田明亮男工程测量报告审核人6年4郁李飞男工程
37、管理安全负责人8年5苏延文男工程测量现场技术管理5年6姜文建男工程测量测量3年仪器投入表7.2 监测仪器设备序号仪器名称型号精度数量单位备注1水准仪通达DSA320精度0.7mm/km1台2全站仪大地DTM122NC2,2mm+2ppm1套3尺式水位计SWY-27型钢尺水位计050m,2.0mm1台表7.3监测仪器保障措施表序号仪器名称仪器正常状态异常情况异常处理措施备注1水准仪闭合差允许范围内,监测数据无异常闭合超限,工况正常,数据异常检查i角,多次观测在测试初始值时从邻近工地借用仪器,用两台仪器同时监测,为后面检验累计数据做好准备2全站仪2C在正常范围内,读数稳定数据异常等多次观测3尺式水
38、位计探头遇水正常鸣叫显示针不动,仪器不鸣叫更换电池,甩干探头残余水分九、质量安全及信息反馈体系9.1质量体系根据我公司的质量手册,在监测工程项目实施中,根据质量保证体系控制要点明确质量责任,保证工序产品质量。从接受任务、现场踏勘、方案设计、外业施测、内业处理及成果输出过程中,严格执行我集团科技及监测有关部门对产品质量的逐级自检、终检验收制度,切实做好监测产品的科学性、真实有效性,保证产品质量。(1)保证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骨干监测技术工人及时到位,邀请公司资深行业内专家做咨询顾问,为项目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预测围护结构变形趋势,初步评估结构安全状况。(2)仪器设备
39、配备精密的先进设备,且使用的监测仪器设备经过计量检定合格,并处于有效期内,按规定在检定期间进行比对和期间核查。仪器设备验收、维护保养和检修均按规定程序进行。保证相关仪器、设备、工具到位。(3)环境条件凡对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的监测项目,建立相应的监测手段。对受温度和大气影响的因素进行监控,保证监测精度要求。(4)工序质量保证按“五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方法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时间段固定)原则进行测量,消除不必要的误差。观测完后根据限差要求决定是否复测,严格按整个线路返工测站数比例决定是否全部重测。 (5) 现场资料记录1)现场记录使用统一制定的标准格式,内容应填写齐全,字迹清楚,不得涂
40、改、擦改和转抄。凡涂改的数字和超限划去的成果,均应注明原因和重测结果所在的页数。2)须现场计算的检核数据要当场完成,避免返测而耽误工期。3)电子记录要注意记录储存设备的电源更换,避免数据丢失。注意手工录入的数据复核和非直接采集项目的检查。 质量保证体系控制要点框图十、安全文明措施 做好了安全文明施工教育,只是保障安全文明施工的基础,而不是全部,还需进行安全文明施工检查。检查的方式分:定期检查;专业性检查;验收性检查;经常性检查。通过检查,对不安全文明施工的行为予以坚决杜绝。监测工作人员在上岗之前都要接受岗位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至少包括: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国家有关安全文明施工的方针、政策和规
41、定;监测单位安全生产的情况、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纪律;近几年监测业内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应吸取的教训;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事故的预防和急救措施;发生事故后如何抢救、如何报告、如何保护事故现场等。而对需进入作业现场的监测人员,还需进行现场安全教育培训,如:作业现场特点,预防事故的安全措施、方法等,安全用品的使用要求等内容。十一、进度保障措施 为了实现我公司在本项目中的郑重承诺,保证本项目能够顺利开展,我公司将采取以下措施:(1)保证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测量人员、仪器设备配备完善,技术水平达标,并及时到达现场开展监测工作;(2)工作加强计划性,在开工前制定详细的计划,项
42、目实施过程中密切关注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间出现的差距,及时地督促实施工作组调整实施计划,并及时变更与之相关的监测措施,使之与现场实际情况相适应;(3)建立项目负责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保证主要骨干人员长驻无锡,所派遣人员的技术能力能胜任各自岗位工作的需要;(4)使用高精度的先进监测设备,保证所有监测项目均按规定指标完成。使用的仪器设备状态良好,并定期对使用设备进行中间检查和年检。工作如有需要可随时添置有关检测设备;(5)利用先进的监测数据处理软件,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成果输出的速度,确保监测结果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交;(6)在监测工作期间,积极主动深入现场,及时掌握各标段的监测工作情况,制订合理、符合实际的作业方案;(7)与参建各单位保持密切联系,能及时到达作业现场并获得足够的支持;(8)当业主要求工期提前而增加工作面时,我公司将在第一时间内增派必要的监测人员和仪器设备。十二、监测成果报告编制 随着施工监测的进程,及时提交监测成果报告: 采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