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申请表申 请 单 位: 长春工程学院(公章) 申请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工 程 硕 士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 联 系 人 及 电 话: 一、学校发展历史沿革、办学特色简介(一)学校发展历史沿革学校创办于1951年,长春水力发电工程学校、长春土木建筑高级职业学校和长春测量地质技术学校三所学校相继成立,分别隶属于水利电力部等中央部委;1984年,三所学校先后升格为专科学校,并先后开始培养本科生;1997年,三校均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2000年,三校合并更名为长春工程学院,全面培养本科生,隶属吉林省人民政府。(二)学校
2、现状目前,学校拥有40个本科专业,主要面向水利、建筑、地质、电力等基础工业行业。全日制在校生13600人,教职工1480人,其中正高职称104人,副高职称350人,博士124人,硕士407人。校舍总建筑面积46.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50万册(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学校拥有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7个,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近三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44项;承担行业企业工程研发项目165项,总经费2600万元;
3、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1项。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35所开设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院校之一,是全国70所具有国防生培养资格的院校之一,是国家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院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丰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三)学校办学特色1. 围绕基础工业设置学科专业学校在20世纪为基础工业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长期办学历史中,形成了围绕水利、建筑、地勘、电力行业服务的传统主线学科专业群。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坚持加强传统主线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增强其优势和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科专业体系,优化学科专
4、业结构,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整体优化且相互关联与支撑的学科专业总体结构与布局,具有服务于基础工业行业的特色,符合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工业化进程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求。2. 面向工程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工程一线需要培养人才,理论教学重视联系工程实际,实践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培养,逐步形成了“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线,培养安心基层、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面向基础工业基层一线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特色。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评价为:特色鲜明、名副其实。学校是由国内200余所高校组成的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应用型本科专门委员会的发
5、起单位,同时成为“中德应用型高等学校论坛”的发起学校之一。近三年,学校省内招生录取分数线在吉林省属本科院校中稳定保持在前5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3. 立足企业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学校积极引导和支持教师面向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应用研究,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科研经费近70%来自于企业,承担的纵向科技项目60%与企业合作研发。近年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水处理、建筑节能、供热通风、建筑结构检测、配电技术、勘查技术、机电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有164项科研成果在企业得到推广应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亿多元。学校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积极推进科技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先后获得
6、“吉林省高校科技对接先进单位”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先进单位”等称号。学校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与全国92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人才联合培养助实习促就业,科技协同创新出成果促转化”的校企双赢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与所申报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情况(一)全国建筑业发展任务艰巨,高层次特殊需求人才紧缺“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2010年达到6.6%。建筑业已成为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
7、。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基本建设规模仍将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十二五”时期仍然是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7.5%提高到51.5%的目标;国家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了到2015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建筑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0%以上的建设目标。目前我国建筑业仍存在发展模式粗放,管理手段落后;建造资源耗费量大,碳排放量突出等问题;同时面临高、大、难、新工程增加,各类业主对设计、建造水平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外部约束加大,国内外
8、建筑市场竞争加剧、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足等严峻挑战。因此,发展高新技术,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已成为“十二五”建筑业的重要建设任务。促进建筑业与先进的材料技术、工业化建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的结合,注重绿色建筑设计、精致建造技术、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和装备等,积极将现代先进技术成果在建筑产品中整合运用并创新,改善技术落后的面貌,增强产业竞争力已成为未来建筑业竞争力之根本;大批量高素质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则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但目前我国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建筑企业70061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与从业
9、人员数量之比偏低,全国行业排名倒数第四;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高层次专业人员不足1%,工程一线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缺口较大,精技术、善管理、知经济、懂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已成为影响我国建筑业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的要求测算,到2015年末,建筑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800万人。目前,全国土建类专业研究生年培养能力约2万人,且主要以“学术型”为主。现有研究生培养能力很难满足今后一段时期建筑业高速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建筑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为此,国家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
10、划中提出了“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支持长春工程学院申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函”(建办人函2011517号)指出:“我部已将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十二五行业人才工作的重点,并将积极发挥高等学校在高层次建筑技术培养中的骨干作用。”(二)吉林省建筑业发展空间大,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末城镇化率达到60%的目标,高于国家目标8.5个百分点。吉林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年增长率15%的、建筑业增加值年增长率2
11、0%的、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稳定在6%、使建筑业成为吉林省经济建设中的新兴优势产业、使吉林省成为建筑大省的目标。吉林省建筑业现有企业3500个左右,从业人员大约1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万人左右,仅占从业人员的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专业人员不足0.3%。目前吉林省省属高校每年仅能培养土建类硕士研究生200人左右,而且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到15%,现有的土建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力严重不足。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支持长春工程学院申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函”(吉建函2011296号)指出,“急需增加以培养建筑工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的工程硕士培养
12、单位来缓解我省高层次建筑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的局面,提升吉林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更好更快地完成吉林省建筑业发展目标”。综上,长春工程学院申请开展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试点工作,符合国家和吉林省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特殊需要。 三、所申报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与行业或企业开展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情况长春工程学院土木类专业始建于1951年,毕业生大部分在建筑行业就业,与建筑行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学校依托行业办学背景及丰富的校友资源,先后与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春热力集团、吉林省黄金设计院、北京华银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29个
13、企业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一)人才培养1.与企业合作创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29家建筑行业大中型企业联合成立了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每年与合作单位进行2次研讨与交流,征询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听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与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创建了“3+1搭接”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3”是指学生在校先期进行3年的系统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与能力训练;“1”是指学生第四学年在企业进行专业能力与工程素质的综合训练;“搭接”一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人才
14、培养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讲授、安排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实践等,二是指学生就业后一年内,学校安排专业教师继续对毕业生跟踪服务与培养,对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技术和管理等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为了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一方面,学校坚持每年派出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土木类专业80%以上专业教师接受了企业工程实践锻炼;另一方面,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参与由我省土木工程专家主持的工程项目和研究项目,提升业务水平和工程能力。经过多年产学研合作,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土木类专业56%的教师具有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或者被聘为工程评标专家。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
15、在96%以上,有一半的毕业班学生在实习期间即已签订就业协议。2.企业为学生参加工程实践提供条件和保障土木类专业先后与合作企业共建了29个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接纳土建类专业实习学生900人次左右,为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提供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实践岗位以及必要的生活保障,并选派工程经验丰富、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学生每年都到合作单位进行1-2个月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有35%以上的学生直接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任务,84%以上的毕业设计题目直接来源于合作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近三年,产学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累计接纳土木类专业学生2100余名。3.为企业培养人才学校每年为产学研合
16、作单位输送100多名优秀毕业生,同时为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吉林省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等进行职工培训,举办总经济师培训班和执业人员高级研修班等。近三年,累计培训1000余人。(二)科学研究学校始终围绕寒冷地区建筑节能与结构抗震的工程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攻关。近年来,学校土建类专业教师先后与30多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先后与中建七局合作完成了东北师范大学体育馆高大倾斜尖劈柱的支撑体系开发项目,解决了施工中的技术难题,节省资金1千多万元;与吉林光大集团合作开展承重注孔保温砌块墙体的研究,主持编写了承重注孔保温砌块墙体构造吉林省地方标准图集;与长春星宇集团、德国奥尔登堡应用技术大学共同承担研究的
17、省内重点科研项目21世纪北方建筑节能的研究,与吉林省科隆公司合作的科研项目严寒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在建筑节能、新型建材与结构抗震性能等方面取得突破。近三年,与企业合作科研经费达1200多万元,创造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3项,吉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2项。(三)社会服务近三年,学校土建类专业教师先后为吉林省金石热力公司、宁夏铝业集团等50多家企业提供了规划、设计、工程检测、集中供热、节能等方面技术服务;为白城市、通化县、吉林师范大学等集中供热工程,为吉林省棚户区改造、暖房子工程等具有寒冷地区特点的民生保障工程提供了工程设计和技术咨询服务。学校受吉林省政府职能部门委托,
18、开展了多项关于房地产制度与政策、建设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体制改革研究工作和地方建筑定额的编制工作;受长春市政府委托开展了房地产制度与政策、建设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体制改革、房屋登记法律制度、地方房地产交易管理立法、公租房建设对我市房地产市场影响、保障性住房未来发展预测及其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与政策咨询,为政府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四)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 北京华银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在学校建立了“长春工程学院-北京华银工程造价研究中心”,双方合作利用中心条件研发了工程管理评标信息和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同时该中心成为校企共同培养造价工程师的平台。学校与吉林
19、佳和钢结构有限公司共建了吉林省绿色节能住宅产业化研发基地,双方开发出复合保温外挂墙板,并编写了相关技术规程和图集,年创产值上亿元。美的空调集团投入30万元在校内建设了供热空调东北培训基地,为企业技术培训和大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基于校企合作的坚实基础,土木工程专业被列为国家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四、如何理解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区别及如何准确把握所申报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的办学定位(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的区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当代社会职业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急需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学位类型与研究生教育形式,旨在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
20、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综合性、复杂性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同一层次不同类型,服务面向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学位教育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一定原创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主要服务面向为政府机关,以及包括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内的重点事业单位;专业学位教育以专业实践和应用为导向,侧重培养具有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面向行业企业、地方管理部门及事业单位的基层一线。2. 课程体系不同,质量标准不同,学位授予考核要素不同学术
21、学位教育以学术和研究能力培养为本,以学科教育为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学术性和学科性。专业学位教育以职业素养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以专业教育为主,以工程实际需要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需要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行业和执业标准、专业素养要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因此,学术学位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评价标准应有明显区别,学术学位的授予主要通过学术论文考核知识的系统性和研究能力;专业学位则主要通过工程设计、工艺方案或技术报告等考核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方式不同,师资要求不同学术学位教育主要以学校培养教育为主,教育环境以校内为主,教师以
22、校内导师为主;专业学位教育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行业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和背景、大型工程项目和技改项目、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高新技术应用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最新信息、企业高水平的工程技术队伍和学校学术团队的密切合作都将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定位服务面向定位:面向建筑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工程技术一线和实际应用领域、面向建筑工程项目,重点为一线培养能够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的技术骨干。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承
23、担建筑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以行业对土木工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殊需求为导向,坚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和建筑工程领域重大实际应用,以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主线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工程项目,确定工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侧重培养北方建筑节能技术、建筑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复杂建筑施工技术、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环境治理技术等方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以实际工程项目或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五、与所申报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相关的本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情况(一)与所申报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相关的本科专业设置
24、学校土建类设有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排水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3个专业为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上述6个专业每年共招收学生810人。(二)人才培养情况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创立于1951年,是吉林省最早的土建类专业,经过60年的发展,已由创建之初的1个专业发展到6个专业,累计培养近3万名毕业生,遍布于全国建设、冶金、市政等工程领域,大多已经成为所在行业企业的技术或管理骨干,一些人成为国有大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为建筑业发展做出了贡献。1. 师资队伍目前,有土建类专业教师
25、10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5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81人,具有国家级注册工程师资格教师56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工程经验较丰富的师资队伍。2. 教学条件学校土建类有专业实验室16个,设备总值48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1.6万平方米;有吉林省土木工程抗震减灾重点实验室、吉林省能源利用与室内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防灾减灾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城市发展建设研究中心、吉林省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5个省级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平台,并在企业建立了2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现有中外文专业图书26.3万册,中外文期刊102种,电子期刊库10余种,工程图纸、
26、规范、图集等设计资料320多套;在校园建造了校园、班级营造了良好的工程环境。3. 人才培养特点(1)始终坚持培养工程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学理念多年来,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始终坚持应用型教育理念,坚持专业教育“回归工程”,强调以工程技术科学为主要专业基础,以执业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教学主线;强调通过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面向建筑行业的先进适用科学技术为主要专业教学内容。(2)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建设中,于2001年、2004年、2006和2010年四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吸纳建筑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搭建了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
27、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更好地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3)形成了稳定的“教师-工程师”相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根据专业建设目标,不断丰富教师工程经验,专业教师中具有工程师资格证书的超过50%,聘任企业兼职教师35人,形成了“教师-工程师”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4)产学深度合作,突出实践教学地位与企业合作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合理选择和安排各类课程和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折算周数)占教学活动总周数的比例达到40%以上,学生50%以上的实践教学在企业完成。 4. 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土建类专业有在校生近3000人
28、,每年为社会输送800余名毕业生。长期以来,学校立足于工程一线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工程素质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扎扎实实地抓好本科教育教学,强化教学质量管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实效。近年来,学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新生入学分数线平均高于当地本科录取线50分以上,形成招生就业两旺的局面。这充分表明学校建筑与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好。5. 教学成果近五年获得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建成3门省级精品课、12门省级优秀课、1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特色专业,有1名省级教学名师,并出版36部教材。六
29、、与所申报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相关的师资队伍情况1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职教师职称人数2539岁4049岁5059岁60岁及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具有硕士学位人数具有实践经验人数正高2215712820副高431131153539中级2624251921初级1616313合计10751488257580专职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者所占比例23.4%专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所占比例60.7%专职教师中具有实践经验者所占比例74.8%2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兼职教师职称人数年龄结构学位来 源2539岁4049岁5059岁60岁及以上博士硕士行政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其他高级3572536153428中级初级合计
30、3572536153428七、所申报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拟采取的培养模式(一)招生办法1招生对象与规模招收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每年计划招生30人。2. 招生考试与录取在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达到国家统一招生政策要求前提下,通过复试考核考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意识。复试科目包括专业综合理论笔试和工程案例分析面试,前者考核考生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基本专业知识,后者考核考生基本工程意识与能力;对于有工作经验考生以核查专业业绩为主。复试合格后予以录取。3. 学习方式采取全日制脱产学习,基本学制2.5年,实行学分制管理。(二)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由学校与联合培养企业共同制定
31、。1总体思路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双导向、双驱动、交叉递进1+1”人才培养模式。双导向:以建筑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殊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协同创新、技术攻关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双驱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驱动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方式改革;以建筑业工程项目驱动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 交叉递进1+1:按照“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规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交叉递进。学生在企业和学校学习各占1半学程,实现1+1;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理论授课与工程案例教学1+1;学校和企业双导师1+1全程指导。将工程项目研发贯穿培养全过程,具体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见表1。表1 教学
32、内容与时间安排表阶段时间安排(月)教学(学习实践)内容地 点考核方式依托工程12工程实践:熟悉工程项目、掌握项目协同创新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企业阅批实践报告,答辩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工程,长春市地铁工程, 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站工程,暖房子工程,保障性住房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工程,合作企业承担的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等。4公共(学科)必修课学习。学校闭卷、开卷考试,阅批读书报告。24专业课程学习,与工程项目相关的基本技能训练。学校闭卷、开卷考试,阅批读书报告。2专业方向课程学习,理解工程项目具体要求,拟定论文题目,完成项目方案论证(开题)报告。企业阅批实践报告,中期考核,开题报
33、告及答辩。38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完成具体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组织方案等论文(设计)主体工作。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月计划考核、阅批方案或图纸,阶段验收报告。43撰写设计说明、工艺方案、技术报告以及整理资料,项目验收、准备答辩论文(设计)整理、项目(阶段)验收、评审。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论文(设计)答辩、项目验收。2课程体系建立课程体系的原则:一是实践教学贯穿始终,企业基础认识实践、专业工程实践独立设课,理论课程结合工程案例开展教学,课程实验、课程实践占比达到40%;二是将职业素养、行业规范和政策法规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之中;三是根据相关工程项目开设若干方向课程模块,与基础课程一并构成既具有系
34、统性、又具有工程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具体设置如下:(1)基础课程。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涉及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大学科,课程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外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因研究方向不同而设置的基础课程。(2)专业方向课程。按建筑节能技术、防灾减灾工程、市政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等方向设置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工程案例分析、先进设计理论、现代建造技术,以及与专业方向相关的注册工程师考试要求的有关课程。另外,根据企业工程项目需求,开设有关课程。(3)实践教学。以企业教师讲授指导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技能与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工程意识和良好的工程素养。课程包括课内实验、企业实习
35、和工程专项能力实践、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教育等。3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论文选题的基本原则是必须来源于工程实际。根据土木工程的特点分为工程规划、勘测和管理类,工程设计类、工程施工类和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类。学位论文(设计)在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指导教师(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答辩一般结合工程项目验收(或阶段验收)一并进行,评审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为成果规范,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专业深度和综合性,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学位授予不考核是否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但设计和工艺方案必须具备规范性、先进性和实用性。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举行的论文答辩,经学校审查合格
36、者,授予工程硕士学位。(三)校企联合培养采取学校和行业单位联合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四个共同”,即: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共同指导学位论文(双导师)、共同考核评价。1校企深度合作,搭建共同培养平台学校与签约企业共建吉林省土木工程抗震减灾重点实验室、吉林省能源利用与室内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防灾减灾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城市发展建设研究中心等联合培养平台。2建立健全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学校与签约企业联合成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制定委员会章程,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委员会章程和合作人才培养协议明确了校企双方的权益和责任,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任务,共建共享科
37、技平台,协同创新,互利共赢。3科学安排实践教学,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交叉递进。校内实践包括课内试验、专项实训等,突出学生基本技能与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企业实践教学结合工程项目,包括企业实习、顶岗实践、项目调研及研发等。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四)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其中学校指导教师35人,企业兼职教师35人。在70名指导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比例为10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为86%;具有指导研究生经历的教师16人。学校教师主要承担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企业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案例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双方
38、共同指导学位论文(设计)。在以往的校外实践教学和与企业联合研发工作中,校企双方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深厚的合作基础。完全能够保证工程硕士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制定了指导教师遴选与考核办法和激励政策,在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充分考虑指导教师的产学研合作成效。(五)考核评价制定以能力考核为导向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考核办法。基础理论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及其掌握深度;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知识迁移、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能力;实践教学考核采取操作测试、成果评定(报告、图纸、作品等)与综合表现测评(态度、表现等)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与能力和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等。
39、论文质量评价除包含学位论文(设计)格式规范性、条理性、表达准确性、内容充实性等一般性评价之外,重点考查选题的工程针对性和技术先进性;结合论文所涉及项目的验收或进展情况,考核论文(设计)的技术含量、研究设计水平、工程创新性、应用价值等方面,综合评定论文等级。通过建立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应用为导向的严格考试考核制度、学校与企业多种形式的奖助学金制度,强化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培育职业兴趣,激发参与工程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提升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八、所申报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管理及投入方面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为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拟在管理和投入方面采取如下措施:1
40、. 加强组织领导,更新教育理念学校高度重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把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作为学校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摆在战略高度全力抓实抓好。学校将成立由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内外专家组成的校、院两级“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两级委员会均配备专职人员,会同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分工负责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学校和共同培养单位将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地开展特殊需求专业学位教育观念更新的学习讨论及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目标是实现“两个适应”,即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转变的观念适应;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转变的观念
41、适应。开展教育观念和培养规律的研讨活动,充分借鉴、吸收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探索、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运行和管理模式,推动专业学位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建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适应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用理论指导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2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与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共同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章程、学籍管理、学业考核、学生就业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师聘用与考核、学生企业学习管理、学生奖励与资助、学位申请与授予等规章制度,构建符合校企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建设,形成评价与奖惩密切结合、兼顾不同主体利益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企
42、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主动性。构建以突出工程背景,注重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学校的培养质量标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和学位论文考核评价中,要制订出不同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质量评价标准,如论文选题应遵循企业为主、校企合作、共同选题的原则;学位论文必须立足于实践,突出论文的工程性、经济性和实用性,质量评价上要把是否具有应用价值,是否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创造经济效益等作为重要内容。构建“三方参与、双重主体、三方评价”的协同管理模式。“三方参与”是指行业主管部门、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政府
43、部门提供政策支持与指导,高校与企业分别负责不同培养任务。“双重主体”是指工程硕士培养中的高校和企业两个主体,打破传统硕士培养中单一以学校培养为主的模式。“三方评价”是指由行业主管部门、高校和企业三方人员共同对工程硕士培养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与评价。3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实施工程硕士教育本着“共同培养、协同创新、互利双赢”的原则,学校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协议,明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责权利,建立由有着长期合作历史基础的工程典型单位组成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学研战略联盟在早期已经签定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基础上,进一步成立由吉林省行业主管部门、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参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
44、教育委员会,在工程实践条件和教学设施良好的企业中建立工程硕士培养基地。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章程,形成高水平、高效率的校企联合培养运作机制,将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制度化。4. 实施“六优先”举措,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充分发挥企业作为主体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学校在与企业共同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大对合作企业支持力度,体现“互惠互利”原则。学校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对合作企业实施最大程度的优先和优惠:优先为企业提供包括专业学位硕士在内的各类人才,优先录取企业的专业学位考生,优先优惠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优先优惠对企业开放科技研发和教育资源,优先优惠对企业职工进行技术培训,优先优
45、惠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5强化激励机制,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确保“双导师”制有效实施,制定导向性政策,学校和联合培养单位明确将专任教师、兼职导师承担的工程硕士教育教学业绩作为工作业绩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和各类评优以及收入分配的重要条件和依据,把教师是否承担企业工程技术项目研发作为遴选导师的必备条件,没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不能参与工程硕士培养;对专兼职教师实行教学能力、工程实践经历、技术研发成果一体化考核评价,促进适应工程硕士教育培养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保证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6建立行业部门、学校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质量监控与投入保障机制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高
46、度重视特殊人才培养工作,分别在推荐函中表明要大力支持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项目。学校设立专项经费500万元,用于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专兼职教师和学生奖励等;并将今后学校获得的中地共建基金、省政府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和工程设计施工资料库建设。学校与吉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等签定了联合培养协议,合作企业负责提供工程项目和实践教学基地、选派指导教师,并且在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提供保障。部门、学校和企业三位一体的投入保障机制,为申请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九、申请单位及主管部门审核意见申请单位意见:学校构建了以面向基础工业行业为主体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形成了面向基层第一线、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建成了一批综合实力强、直接服务于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的主干学科和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高,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和赞誉。近年来,学校就业工作一直高居吉林省属高校的前列。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支撑学科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学科基础雄厚,优势特色突出。拥有一支适应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成一批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为平台,满足工程硕士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