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630403)项目负责人:杨立明专业带头人:刘秀平主要撰写人:刘秀平、吉绿洲主要完成人:刘秀平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带头人李 莲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骨干教师景玉萍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骨干教师陈新祥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骨干教师张 晶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骨干教师高保英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骨干教师周莉莉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骨干教师吉绿洲 孝感市中心医院 CT检查室主任寇继光 孝感市中心医院 内科副主任张 明 孝感市中心医院 放射检查科副主任李 燕 孝感市中心医院 超声检查科副主任程德新 孝感市中心医院 口腔科主
2、任李卫民 孝感市中心医院 副院长、外科主任黄 明 孝感市中心医院 护校副校长目录第一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依据一、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八字品格”、“两型意识”“进课堂”的实施意见三、专业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第二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要求一、专业名称二、专业代码三、招生对象及学制四、人才培养目标五、人才规格要求六、毕业标准第三部分专业课程体系一、工作过程分析与课程体系二、职业能力与课程分析三、课程描述第四部分运行与实施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二、课堂教学模式三、建立完善教学运行组织管理体系四、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五、考核与评
3、价六、教学进程安排七、教学见习、毕业实习安排八、顶岗实习管理第五部分说明第六部分人才培养方案特色第七部分附件附:课程标准第一部分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依据一、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鄂职院教文20099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习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是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文件。为了突出高职办学特色,深入贯彻和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精神,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现结合学校实际,对2008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
4、的制订工作,提出如下原则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以服务为宗旨,有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前面的质量观,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技术应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和改革创新成果,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科学合理构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重新工学结合的人才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教育质量,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学校的专业特色。(二)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1.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
5、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注重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遵纪守法意识、责任意识;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实际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一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理论与5相互融通的一体化教学体系。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与职业认证课;选修课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同时也要大力开发一
6、些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和有利于学生就业后进一步发展的微型课程。各专业要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预测其变化趋势,对人才培养规格、能力素质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评估和调整,全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2.适应行业企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动态,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引入到教学中;要按照“新、活、实”的要求精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要转变思想观念,克服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使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7、基础上,及时了解好掌握本领域的最新技术动态和相关技能,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3.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要根据“两型”社会的需要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兴趣,充分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成果,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有专业发展前景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和需要。采用“大专业、小方向”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4.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创新教学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
8、、引导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突出工作结合运作平台的创新,积极完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要保证学生至少有一个学期到企业、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5.积极推进教学标准化建设要大力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指导课程开发和教学标准化建设。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积极推进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建设。专业建设要突出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特质,课程建设要抓住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学分、学习评价和课程开发技术等几个关键点。6.坚持能力评价社会化要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入社会和用人企业评价机制,将过程
9、控制与目标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行业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双证书”(即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毕业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参加职业资格认证或通过中级技术技能等级考核。7.积极稳妥地推进学分制改革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采用学分制,一般16学时对应1学分的比例来测算学分。各教学院(部)要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认真研究各专业的专业方向及要求,每个专业方向应开出5门以上的限选课程供学生选择。在任选课方面,各教学院(部)要根据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及师资特点,提供相应的课程目录供学生选择。8.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施分类指导制订(修订)人性培养方案必须认真执行国家、行业、
10、部门和学院的统一规定。各教学院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便发挥特长,形成特色。(三)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1.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专业特点,符合职业性、针对性的要求。目标定位于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基本要求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
11、基本原则: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团结协作、敬业诚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和热爱劳动;具有积极进取的职业心理素质、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毕业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能应用本专业知识、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知识更新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生应具有
12、一定的文化、体育、军事基本知识及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与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人文修养。3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要求(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和。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仅指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形成的比较成熟、稳定、系统的方式方法的体系和框架。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指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2)制订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当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流,但形式多种多样,
13、各专业要创新以“三全一主体”(校企合作全过程贯穿,工学结合全方位实施,工学交替全面普及;以订单式培养为主体)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建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用框图来表示。4.课程体系及其要求(1)课程内容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教学活动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学习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教学科目。通常取其广义的定义。2)工学结合的课程工学结合的课程是指将从事某种(或几种)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态度和责任感等融入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
14、练融合成一体的课程,其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学结合的具体类型很多,我院实行的工学结合课程主要有“双证” 课程、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等。“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证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程内容融通的课程。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项目为单位来组织教学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来形成专业单元的课程。学校各专业都必须按照工学结合课程的要求进行考察建设,暂未进行整体课程改革的专业,若有相应证书要求,则必须实行“双证”课程。(2)课程体系及建构要求课程体系是指各专业所开设的各类课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结构关系与合理比例
15、。课程体系应目标统一完整、上下左右关系明确,课程既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又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用结构图来表明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关系,要体现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三个方面目标的要求。(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及基本结构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人才培养方案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规划。包括课程方案、专业教学主渠道外的素质教育活动设计、教育教学进程与时间安排等部分。培养方案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标准,是各专业有关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与安排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规定,是各专业开展日常培养工作和学生制订个人计划的主要依据。
16、与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相比,两者的区别在与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包括了传统的专业教学计划,还确立了专业课程标准、专业标准,设计了专业教学渠道外的各种素质拓展活动,是一个涵盖了教育全部活动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编制依据1.前言2.指导思想3.行业发展与需求调研报告4.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第二部分:标准与实施1.专业定位(1)专业名称(2)专业代码(3)招生对象与学制(4)专业培养目标(5)人才规格(6)毕业标准2.专业课程体系(1)各种工程分析与课程设置(2)主干课程描述(3)主干课程教学设计(4)学时分配3.运行与实施(1)人
17、才培养模式(2)教学模式(3)考核与评价(4)教学进程安排第三部分:条件与保障1.专业团队配备2.实验实训条件3.顶岗实习管理第四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第五部分:编制说明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原则意见2编制说明3.适用范围与教学条件第六部分:特色与论证1.方案编制特色2.方案论证(五)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1.学分计算及要求(1)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修业年限最短不低于二年,最长不多于五年。(2)理论教学按16-18学时计1学分。超过8学时不足16学时的部分计0.5学分,不足8学时的部分不计学分;以周为单位的实践环节(一体化教学、顶岗实习等
18、),每周计1学分。(3)三年制专业总学分为140-160学分,折合2500学时左右;二年制专业总学分为90-100学分,折合1800学时左右。(4)周学时控制在26学时左右。(5)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学时、学分的50%以上,生产性实训占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的60%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2.课程类别与设置要求(1)按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3,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所确定的该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学生必须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占全部课程的75%及以上。选修课:是指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和发展学生
19、兴趣和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以及根据专业方向、专业知识结构或职业拓展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和职业能力课。学生应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选修课原则上不高于全部课程的25%。(2)按课程类型分为:通识课、专业课、拓展课三大类。通识课:通识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通识课占总学时学分的25%左右。专业课:专业课既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专业自身特点和办学特色,其核心课程(主干课程)一般以5-8门为宜。专业课学分占总学分的65%左右。拓展课:拓展课主要是业务领域的拓展、高新技术应用或者是知识的深化。拓展课学分占总学分
20、的10%左右。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设立素质学分(附加学分),建立素质学分(附加学分)认定标准,计入毕业总学分中。学生在毕业前,应至少取得2个素质学分(附加学分)。(六)其他1.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由教务处组织进行,具体工作由各二级教学副院长牵头,教研室配合,专业负责人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方案。对于刚开始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负责人,所在二级学院应组织培训,由有编制经验的教研室主任或其他专业负责人进行指导。2.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成熟后,各二级学院要召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
21、家进行论证,并写出论证意见。新办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上报学校学术委员会审议后由学校批准实施。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报教学委员会审议后由教学校长批准实施。3.在课程名称上要统一规范,不得随意命名或变更。教学要求和内容相同、相近的课程原则上只用一个名称,以便于管理和使用。4.为了体现专业特色,在本意见规定内容前提下,各专业可结合本专业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多模式设计,对人才培养方案框架进行合理调整。5.要树立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完成后,要严格遵照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各二级学院应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后提出调整理由和同内容,报教务处审核,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二00九年十月十五日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八字品格”、“两型意识”、“进课堂”的实施意见(鄂职院党文200819号)根据关于全面提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消失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八字品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
23、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为了朋友学生“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八字品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意识,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学习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也是培养人才、铸造灵魂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其基本内涵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八字品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意识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八
24、字品格”、“两型意识”进课堂,是不断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促进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政治保证,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重要思想保障。孝感是全国著名的孝子之乡,中华名族二十四孝中,就有董永、黄乡、孟宗三个孝子出自这里,孝文化品牌是历史对孝感最好的馈赠。整合丰厚的中华孝文化资源,发掘中华孝文化的当代价值,把弘扬中华孝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八字品格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意识进课堂,将有利于培育高职学生的政治觉悟、人文情怀、群众观点、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养成包
25、括敬、信、忠、诚、慈、善、恭、和、礼、让、谦、宽、廉、俭、直等传统美德,对高职学生孝老爱亲、忠于事业、成人成才将起到重要作用。(二)“八字品格”、“两型意识”进课堂的具体措施“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八字品格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意识教育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长期性、根本性任务,要坚持重在建设、重在养成、重在实践的原则,努力在引领、融入、贯穿上着力。1.在引领上着力,努力营造有利于“八字品格”、“两型意识”的舆论氛围。一是加强理论教育,把“八字品格”、“两型意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措施,“感恩、责任、忠诚、奉献”,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意识。通过制度规
26、范、典型带动、培训辅导、宣传报告、知识竞赛、参观学习、读书演讲等途径,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而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有利于“八字品格”、“两型意识”教育的舆论强势。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青春之声广播站、校史馆、电视专题片、讲座、简报或专刊、画册、宣传栏、标语、学习文选、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媒介和形式,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努力实现主流舆论全覆盖、宣传媒体全联动,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八字品格”和“两型意识”。三是营造文化氛围,把“八字品格”、“两型意识”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并形成共识,由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体系,
27、是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把传播“八字品格”、“两型意识”,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风气。2.在融入上着力,形成“八字品格”、“两型意识”进课堂系统设计。“八字品格”、“两型意识”进课堂,首先要进教学计划、进教材、进教案。学校教务处要将“八字品格”、“两型意识”的具体内容,诸如敬、信、忠、诚、慈、善、恭、和、礼、让、谦等的美德规范,吃苦耐劳精神。节约意识等。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要以“课程目标”等方面融入“八字品格”、“两型意识”的内容,体现整体德育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深入“八字品格”、“两型意识”的精神,不断增强“八字品格”、“两型意识”
28、教育实效。3.在贯穿上着力,“八字品格”、“两型意识”进课堂落到实处。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八字品格”、“两型意识”纳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勤学报国之志,增强开拓创新之能,树立立业为民之基,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使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不断入脑入心。二是各个专业、各门课程要紧密结合本专业和课程实际,把“八字品格”、“两型意识”渗透于教学内容之中,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习惯。三是将“八字品格”、“两型意识”贯穿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广
29、大师生的行为规范,使“八字品格”、“两型意识”融入社会生活。让师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从而成为师生日常工作生活得行为规范。四是借助各种教育载体和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诸如“好习惯成就好人生”、送科技下乡、演讲比赛等,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三)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八字品格”、“两型意识”进课堂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八字品格”、“两型意识”教育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督促检查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各部门、各学院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八字品格”、“两型意识”进课堂方案。三、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专业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一)医学影像技术发展
30、现状与趋势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对应的行业为医学影像科,涵盖放射科包括X线摄影、CT操作、MRI操作、DSA操作、超声及核医学操作技术等。自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随着医学生物工程、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的进步,单纯放射诊断可是已发展成为当今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由X线、CT、MRI、介入、放射性核素技术、超声成像及网络技术等组成的大型临床医学影像科室。医学影像设备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时代潮流与发展的新趋势,CRDR、多层螺旋CT、MRI、正电子发射断层(PET)显像等多种影像技术已经在临床中应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影像技术已成为现代诊疗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中国技术前瞻报告
31、20062007把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成为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的90项关键技术之一。数字化是近十年传统X线的主旋律,现在基本普及到二级以上医院,数字摄影(CRDR)成为X线摄影的主要工作方式。CT自1972年发明以来,螺旋CT已经广泛应用,多排CT已成为CT应用的主流产品。超声设备已普及到较为发达地区的县、市级医院,已经确立了其在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地位,并取代了许多传统的影像诊断技术。核医学是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高新技术,分子影像学是未来核医学应用的优势领域,代表了未来核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被美国医学会评为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十个医学科学前沿领域之一。医学影像学正在从单纯形态学研究向功能研究、生
32、物分子水平发展,不但可以提供形态影像,还可提供功能影像;从传统的二维平面解剖发展到三维立体成像,并使之动静互补,使医学影像技术向更深层次发展,代表了今后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方向,对于疾病的诊治、预后及药物的研发都有重要的意义。设备更新换代周期缩短,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出现,更多的新设备引入医学领域并得到广泛应用,使医学影像技术得到逐步完善和迅猛发展。随着医学界对无胶片化需求的不断实现和具体化,PACS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实用阶段,达到无胶片化、远程会诊和全面的医疗影像信息资源共享,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现正处于我国蓬勃发展的时期。(二)医学影像技术从业人员基本情况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技
33、术等级多为初、中级占95,而高级职称仅占5,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含量急需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放射技师数量严重匮乏,尤其高技能人才。有报告称从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的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看,各种设备的功能只用到1030,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急需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与事业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娴熟的操作技能、又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他们不仅能熟练地使用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并且还能运用设备的各种功能,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在过去的几年中,用人单位新进一线操作人员,以中职生为主,今年来以高职生为主。说明医药用人单位对新进人员的要求在提高
34、。为此,高职专业应面向一线,以培养高素质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一线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对应岗位分析通过毕业生的就业调研,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职生对应的就业岗位有l 放射科X线摄影技术人员l 放射科CT操作技术人员l 放射科MRI操作技术人员l 放射科DSA操作技术人员l 影像核医学操作技术人员l 超声操作技术人员l 社区医院放射科工作人员(技术及诊断)2.未来人才需求随着本地区各级医院的改建及扩建,因此对人才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对一般技术人员的需求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每年需补充高职人才5080人。面向二、三级
35、医院的医学影像科及相关科室开设的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以满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发展的需要。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职业范围就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名称发证单位等级卫生行业X线摄影技术员放射医学技士资格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乳腺摄影上岗证卫生部CT技术员放射医学技士资格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CT技术上岗证卫生部MRI技术员放射医学技士资格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MR技术上岗证卫生部DSA技术员放射医学技士资格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DSA技术上岗证卫生部核医学操作技术员技士资格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NMI技术上岗证卫生部超声技术员技士资格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CDFI
36、上岗证卫生部技师资格证书是高职生毕业时一般无法获得,只有是毕业后1年以上工作经验者,通过职称考试才能获得。因此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通过进一步整合学历教育和技师资格证书中的知识与技能点,加强技术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融合。三、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按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的要求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专业课程的结构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先期的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实验实训技能培训的力度。但有些课程还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2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现代教学来
37、说,已经不能完全适用,特别对于职业教育。传统教学法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师进行,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得教师主要是教会学生一定限度的书本知识,最终的考核也主要是一些以记忆为主的知识,而不是医院医学影像科迫切需求的实践动手能力。3.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训条件情况学校建造了主要由模拟X线为主的诊断用X线机。4.专业师资队伍担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观念,仍在一部分教师教学理念及手段与时代脱节,极大影响教学效果。在外聘教师教学中,教学责任心还有待加强。四、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建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
38、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以工作岗位为主线、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标准的开发,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实践模式的根本转变和实训设施的完善来培养医学影像技术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一)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岗位需求和职业准入标准为依据,按岗位任务构建以项目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必需、够用”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项目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整体性。强调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举,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技术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医学影像技
39、术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安全意识,为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转化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的规律,创建以项目为核心的“四模块、五技能”课程体系,即人文社科模块、职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发展模块等4个课程模块和X线检查技能、CT检查技能、MRI检查技能、超声检查技能及核医学检查技能5个技能项目。职业基础模块课程为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和职业发展模块课程奠定理论基础;5个技能项目与医学影像技术5个职业岗位相对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职业发展模
40、块课程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人文社科模块课程培养学生职业基础素质,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文化素养的养成。该课程体系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体现“技术应用特色,人文社科特色”的专业发展理念。(三)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鼓励和安排学生课后进入科室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行工作项目模块化实训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教学、示范模仿训练、引导发现、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型案例或项目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选用
41、典型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使专业建设有特色、有创新,必须有一支能够满足专业教学的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要采取引进、进修、培养等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鼓励参加学术活动,及时掌握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动态;定期邀请专家讲座介绍新技术,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能,逐步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不断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改变教师的教育观,逐步形成一支思想素质硬、教育观念新、业务素质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较强、结构更
42、合理的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为实现培养目标发挥更大的作用。(五)实训条件配置建议根据课程需要,逐步建成一批稳定的、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能满足专业实践需要的三级综合性医院作为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让学生在医院工作岗位第一线进行“真刀真枪”式的顶岗实习,接受真正“实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缩短毕业后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与职前教育达到有效的接轨,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零过渡”。第二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要求一、专业名称:医学影像技术二、专业代码:630403三、招生对象及学制(一)招生对象: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
43、一考试,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二)学制:全日制三年。四、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医学影像理念,掌握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理论,具备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良好的医学影像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能适应现代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操作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适应岗位:主要从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放射科、核医学科、超声科、放射治疗科等部门的影像技术工作相关岗位。五、人才规格要求1、知识要求l 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l 掌握一定的英语、计算机和法律基础知识;l 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l 掌握影像物理基础,人
44、体各系统影像解剖基础知识;l 掌握影像电工电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基础知识;l 掌握X线、CT、MRI、超声、影像核医学成像设备的结构、成像原理基础知识;l 掌握X线、CT、MRI、超声、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的知识:l 掌握有关放射防护的政策和法规;l 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的基本知识;l 熟悉放射物理与防护的基本知识;l 了解放射治疗技术的基本知识。2、能力要求l 掌握X线摄影条件、X线常规检查体位、特殊X线检查技术、X线造影检查技术、DSA检查、数字X线检查技术、优质X线照片条件等操作技能;l 掌握普通、螺旋CT人体各部位的平扫与增强扫描等操作技能,掌握螺旋CT重建、重组等相关后处理技术
45、;l 掌握人体各部位的MRI扫描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及相关后处理技能;l 掌握肺部、心脏、腹部、盆腔等超声检查技术的操作技能;l 掌握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技能:l 具备影像设备简单故障排除、维护和保养的能力;l 具备放射治疗技术基本技能;l 具备面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l 具备查阅影像相关资料及文献的能力;l 能够针对工作对未来职业生涯做出规划,具备终身学习能力;l 能够对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资料进行积累和整理,对于异常现象及时报告;l 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够从沟通中获得所需信息并准确表达个人信息;l 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能够与人协作完成既定任务;l 具备医技沟通、医患沟通、技术人
46、员之间沟通的基本能力。l 具备放射辐射自身防护意识并加强对被检者的射线防护。3、素养要求l 强烈的专业自豪感和爱岗敬业精神;l 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质量意识;l 恪于职守、热情服务、责任心强。l 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l 具有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掌握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业务素质。六、毕业标准(一)学生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含临床实习),成绩合格,通过毕业考试,取得毕业证书;(二)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ETCO)三级证书、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等级考试(CCT)二级证书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一级证书。第三部分专业课程体系一、工作过程
47、分析与课程体系在对5个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岗位进行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要求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召开由临床专家、职教专家、专业教师参加的研讨会,共同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转化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的规律,创建以项目为核心的“四模块、五技能”课程体系,即人文社科模块、职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发展模块等4个课程模块和X线检查技能、CT检查技能、MRI检查技能、超声检查技能及核医学检查技能5个技能项目(图21、图22)。职业基础模块课程为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和职业发展模块课程奠定理论基础;5个技能项目与医学影像技术5个职业岗位相对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职业发展模块课程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人文社科模块课程培养学生职业基础素质,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文化素养的养成。该课程体系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体现“技术应用特色,人文社科特色”的专业发展理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