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基于“双主体”下对师生情感关系的研究【摘要】 新课程改革倡导通过感情关注、加强师生交往,来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因此,课堂师生交往中的情感问题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备受人们的关注。同时,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积极的师生情感可以增强感染性,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其学习的动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消极的师生情感会阻碍师生交往,抑制学生学习和认识能力的发展,降低教学质量。因此,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交往中,只有运用恰当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师生关系得到和谐的发展。随着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师生情感关系受到人们特别的关注,也做了一些有效的
2、探索。但从总体上说,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仍难以令人满意,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现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因此,对课堂师生交往中的情感问题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关键词】 双主体 师生交往 师生情感 新课程改革 教学效益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场所。课堂教学是一种人与人的交往活动。基于“双主体” (1)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师生间的活动关系不仅指他们间的师生业务关系,也指他们间的师生伦理关
3、系,更包含他们间的师生情感关系。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许多行为都包含情感因素。即使是在课堂中传授知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情感相伴随,因为教师不是播放器在播音,学生也不是录音机在录音。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任研究的基础上,以“双主体”模式为核心,对高中课堂中师生情感的问题进行探讨。一、情感和师生情感的定义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2)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
4、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故在心理学中,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可以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当客观事物或情景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是,就引起积极、肯定的情感如乐观、满意、爱、感兴趣等;当客观事物或情景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是,就引起消极、否定的情感如气愤、憎恨、痛苦、紧张等。 师生情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有着丰富情感生活的个体而存在的,他们在展开业务活动的基础上也
5、进行着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表现为群体交流、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态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心理过程。他们因信息交流、互相了解和评价而形成特定的情感关系。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过去、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会对学生个体和群体形成一定的态度,如喜欢、满意、不满意、失望等等。学生也通过对教师的言行举止的观察和对教师教育水平的评价而形成尊重、亲近或敬畏、疏远等态度。师生情感关系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自然形成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客观而基本的师生关系,它受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影响。师生情感关系也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背景,直接影响师生业务活动的动力状态,并制约着教学
6、的最终结果。二、传统高中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情感关系长期以来,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输过程。这种机械化的交往过程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因素。“认知成果的获得越来越为人们所关心,并很少受到怀疑,而情感目标受到冷落”。 (3)近年来,师生情感关系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有的教师满足于师道尊严,对学生不苟言笑,让学生感到无法接近;有的教师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随意贬损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导致师生之间产生难以消除的情感隔膜;有的教师受市场行为的影响,习惯于用物质来衡量感情,把纯洁的师生情谊蜕化为物的交换关系;等等。师生之间缺乏
7、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此外,近几年有很多关于教师忽视学生情感,导致学生自杀或杀害教师的报道。从这些事例中可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情感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师生交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问题。故师生情感问题已经称为课堂师生交往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三、良好的师生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 教育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由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所决定。 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和教学行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教学行为与其情感是密不可分的。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教师树立良
8、好的教学态度和产生良好的教学行为。而消极的情感则会使教师产生不良的教学态度和行为。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既不可能刻苦转眼业务、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必然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而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的情感因素。情感体验越深刻,学习的积极性越高。而且由于高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往往由于喜欢某位老师而特别喜欢学习该学科;厌恶某老师而讨厌该学科甚至弃学。因此,如果师生之间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厌恶或消极的情绪,并最终影响教学的效果;如果师生关系良好,相处融洽,学生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来,愿意
9、跟随教师进行学习,从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向师性的这一心理倾向说明,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很有学生群众基础的。教育的主动权其实很大部分握在老师的这一边。作为老师,要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持学生良好的心向,把更多的耐心,更细心的呵护,更多爱的阳光照耀到他们的身上,使孩子的那种心存天然的好学、尊师的心向激发出来,磅礴出来。四、作为教授主导的教师对师生情感关系的影响1、教师对教学观念错误定位对师生情感的影响在课堂师生交往中,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然而,长期以来,受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看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单一而简单的知识传输过程。课堂教
10、学就变成一个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虽然随着“教师主体说”、“学生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双主体) ”等的提出,教师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改变,但在教师心中学生仍然是知识的受体,教师舍“育人”而只承载着“教书”的人物。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活动的配角。教师只注重对文本教材的解读而隐藏自己的情感因素,也不会顾及学生的情感,更谈不上花时间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真诚的内心沟通。这种缺乏师生间真诚情感交流的课堂教学就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好奇心的刺激,远离学生的情感世界,更缺乏对情感因素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形成的对相关教学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
11、教学能力和对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是教师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所获得的成果。它包括教师对教学应该“教什么”的认识,也包括教师对教学“怎么教”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结果。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如果不恰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关系进行错误的定位,就会导致师生交往受到阻碍。可以说,高中课堂师生交往中的很多情感问题,首先都是出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恰当造成的。2、教师情感情绪对师生情感的影响教学是教师的情感、知识和能力在学生面前展现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人际互动的过程。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师生各自依照自己的动机、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去感知对方,同时也
12、根据感知到的对方对自己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教师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而如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曾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有一个身心健康的老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在没有得到父母悉心爱护的同时,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困扰,必将造成很多身心发展的问题。”可见,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状态是影响学生成长以及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很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士认为成功的教师的重要品质之一就是教师的情感是成熟的、是比较稳定的。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坐春风,轻快无比;但有人格障碍
13、的教师,只能在教室中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思维混乱,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教师每天要和许多个性迥异的学生接触,在授课和教育活动中可能出现与活动进程要求不符的偶发事件,甚至是讽刺挑畔。面对种种难堪的情境,如果教师的情感不成熟,不稳定,缺乏情绪的控制能力,那么就会不知所措,自我失控,急躁,盛怒而不能自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用惩罚的手段来对待学生,铸成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教师本人也会因此而情绪苦闷。所以教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沉着镇静,能够控制情绪的激烈反应,对消极情绪的产生有较强的控制力,慎怒。3、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师生情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
14、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知识、教师、学生和方法等)的偏好性和习惯化的方式。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形成了理智型、情感型、情理结合型、幽默型、权威型等不同的课堂类型。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风格。从教学实况来看,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激情洋溢;有的老师沉着稳健、明思善辩,有的老师细腻入微、长于诱导,那么,在讲课时,便可以娓娓点拨,启发学生探幽寻微,发现真谛,在课堂上不断变换提问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荡学生的心灵,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有的老师擅长旁征博引,妙趣横生
15、,那么,能以知识性、趣味性、条理性相结合,让学生倘佯在知识的海洋里。在这样的一些课堂里,学生如坐春风无比轻快。教室里一团和气,师生关系相处融洽。而在“权威型”的交往风格中,教师以“权威者”的身份,主宰一切,教师专制地选择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压制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的好奇心,随意地读学生呢个作出评价和奖罚。而学生只能洗耳恭听静候发落。一旦学生有不满的情绪货抵触心理,教师就会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和挑战而失去了教师的尊严,于是采取一些偏激的方法和手段来对待学生。教师的严厉、专制和冷酷,甚至言语上的讽刺挖苦、神情的蔑视都无情地践踏着学生的自尊心。当教师在为自己的威严沾沾自喜的时候,已失去了学生对他们的尊
16、敬和信任,也失去了师生交往的情感基础。4、教师对学生的不公平对待对师生情感的影响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事:两个学生同时犯错误,老师总是对平时不用功的学生训斥到:“你真是屡教不改,朽木不可雕也!”然后指着另一位优秀的学生说:“知错能改,还是好同学。”好学生经常看到老师的笑脸,得到老师的鼓励,坏学生经常看到老师的冷眼,受到老师的训斥;好学生犯错误常常能得到老师的谅解,差生不犯错误还常常为别人背黑锅这已经犯了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以点概面。这种偏见通过老师的言谈举止无意识地表达出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所接受。接受好的偏见的学生自然兴趣高涨,鼓足干劲;接受不好的偏见自然令学生沮丧,一蹶不振。在
17、师生情感关系的建设上,教师同样是主导,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正是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偏袒、歧视和冷淡,才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不满、疏远乃至反抗。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五、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师生情感建设的影响1、高中生自身的特殊心理特点对师生情感的影响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时期,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开始独立生活的时期。这时期他们的自我意思强烈并趋于成熟。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提高;理想和世界观初
18、步形成。但与此同时,由于生活圈子的狭小和优越,也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和体验,高中生心理上也存在一系列的矛盾,特别是在情感上,他们的情感趋于深化、稳定。情感体验较初中更加强烈,情绪内容也更加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情感日益深厚、稳定,憧憬未来,长对生活充满热情,易振奋、易波动。但同时情感上也更具有闭锁性,他们在情感上深而不露,比较复杂。除了对自己的知心朋友外,对一般人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出明显的闭锁性和文饰性。因此,他们不会向初中生那样乐于或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做朋友。而与此同时,他们一旦遇见不如意的事时就会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行为。因此,他们
19、有时会对老师善意的提醒和指点误认为是对他们“人格的侮辱”或有意让他们“出丑,丢面子”,以致在心中对老师耿耿于怀或会恨在心。在这样的情形下,师生情感的建设就无比的艰难。2、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对师生情感的影响伴随着此时学生心理和身心的不段趋于成熟,而此时的学生更多更明显的是感觉到学习压力的增大。高中课程量大, 高中的知识量太大。他们曾以为自己永远是初中时的“猴子霸王”,到高中时才意识到那是“山中无老虎”的时代。到了高中才清楚的发现“中考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而高考却是人生的转折点。”因此家长的要求更高,重点高中的门槛也高,参考的人数多,面对着很现实的升学问题,家长老师很难做到超然物外。家长唠叨,
20、老师叮嘱促使学生不得不在学业方面疲于奔命:不允许懈怠,也没有时间懈怠;不允许玩耍,也没有时间玩耍。老师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学生注重的是心灵的解放,冲突产生了,但老师在家长的支持下在这场拉锯战中往往占上风,于是一个个性格逆反,情感荒漠化的做题机器产生了,而与此同时,外出活动少了。学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领导,都把老师带学生出去春、秋游当成头等禁忌的事,集体踏青,要经过重重审批,并签下责任书,这使许多热心的老师望而却步,想法永远无望成为做法。缺少了大自然与生活的背景,师生的交流仅限于严肃的办公室与凄冷的走廊,戒备心与压抑感使老师永远也无法获得学生心灵的第一手资料,交流都
21、困难,更何况良好的师生情感。3、高中生错误的意识观念对师生情感的影响 高中在此阶段心理和身心的成熟及自我意识的强烈和敏感,还体现在他们对物对事的错误观念上。升学竞争激烈的直接恶果是“补课”的产生,补课使本就摇摇欲坠的师生关系雪上加霜,金钱的参与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实事求是地说,社会进步了,家长舍得花钱投资教育,教师在业余时间付出劳动得点相应的报酬,这是天经地仪的。问题是教师的这种社会化行为在未经世事的学生眼里却是不可思议的,学生允许老师在专业方面有盲点,但不能容忍老师在金钱方面有“污点”,但迫于家长的压力,补课还得进行。自此,学生便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帮助辅导皆由金钱驱使,老师为我服务是应该的。
22、在他们眼中,老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他们把许多溢美之辞献给老师的同时,也就不容忍老师有丁点儿的差池。于是,师生关系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延续着。同时,老师与家长间的沟通往往也被学生看成是“密谈”、“告状”、“刺探”等不光彩的事。由此在学生心中失落感、失望感丛生,这样的情形,想搞好师情感生关系当然就很难了。六、结束语师生正常的、健康的情感双向交流可促进双方的心理发生积极的变化,可以产生共同进步的潜在动力。师生间的积极情感不仅有调节教师字自身行为的功能,而且对学生是一种感染和激励。积极的师生情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也是学生学好功课的动力来源。因此,在我国高中课堂师生交
23、往的现状上,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师生交往观念,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的基础。并在课堂师生交往中要满足学生的依恋、尊重和理解等的方面的情感需要,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注:(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在我国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王策三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6期发表的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文,对这一论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证和分析。此后,既发表了不少支持拥护和丰富发展这种观点的论文,也出现了不少质疑、批评和否定这种论点的作品,而在教学实践上,这种论点迄今为止仍是影响最大的师生关系理论,是一种主流观点。(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3)龙源期刊网:成才之路,2008年第4期。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