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昌大学工程经济学课件工程经济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工程 一、工程的概念 工程泛指某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工作,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水力工程等。 工程经济学中的“工程”涵盖了一般概念中的工程(制作过程与方法)和技术(劳动的技能和技巧),即不仅包括了相应的生产工具、物质设备、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同时也包括相应的劳动生产经验、知识和技巧。工程是技术的载体,技术是工程的核心。 对技术的本质和意义进行考察,始于古希腊,亚力士多德曾把技术看作制作的技术。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其定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它表达了
2、几个要点:?技术是有目的的;?技术实现是通过广泛“社会协作”完成的;?技术存在两种表现形式,即“工具”或硬件,“规则”或软件;?技术是成套的“知识体系”。综合起来定义:技术是1 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按照科学原理及一定的经济需要和和社会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用于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知识、经验和技巧。它包括实验技术、生产技术、服务技术、管理技术,具体表现为硬技术与软技术的统一所组成的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体系。 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基础与核心是劳动工具。劳动工具标志着人类统治自然界的程度。它作为人的劳动器官的延伸,使人的体力与智力神奇般地放大了,使生产效益几倍、几十倍、成千上万倍地
3、增长。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他精辟地论述了劳动工具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术等。没有先进的软技术,物质技术便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软硬技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地配合发展,才可能推动技术进步和加速经济的发展。 二、技术与科学 技术与科学是相互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技术既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手段,又是改造自然的产物,在本质上反映着人对自然的能力关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认识客观世界;技术和任务是改造客观世界。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科学提供物化的可
4、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2 究;技术是综合应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两者的区别见表1-1所示。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早先科学与技术是按照各自的发展道路分道扬镳的,科学研究是少数科学家的个体活动,技术则是按照自身的需要独立地发展,并在时间上先于科学。18世纪产业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生产体系的形成及大商品经济的加速发展,科学与技术走向结合,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日趋密切。当代科学技术已难解难分,进入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时代。现代技术已完全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现代科学也依赖于复杂 的技术设施,技术与科学的界限日渐模糊,而形成了科学技术的统一体系,成为人们
5、认识和利用自然物及自然力的统一过程。人们将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划为有机联系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详见表1-2、图1-1、图1-2。 表1-1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表1-2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对比说明 图1-1 科学技术体系 基础科学 图1-2 科技与科研分类 3 三、技术进步 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和最活泼的因素,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也即处于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技术进步,就是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狭义的技术进步,一般指工程技术或生产劳动体系手段的变革;广义的技术进步是指科学研究,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不断变革及综合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它包括: 断应用
6、于各地区、各行业,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部门,使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不断变革,科技水平、生产水平、生活水平有普遍的提高。 业和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设计与制造高技术、高效能、高价值、高质量的新产品,建立与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力,使智力劳动逐步成为劳动的主体。 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使经济发展速度、结构、效益协同化,大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第二节 经济 一、经济的概念 经济是一个多义词。其一,经世济民,治理国家;其二,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指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其三,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上层建筑赖以
7、树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其四,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其五,节约或节省,含效益之意。4 依其活动范畴与运行机制,经济又可划分为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也可划为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准宏观经济、部门经济)及微观经济三个层次。 工程经济学中的“经济”包括了相应的社会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现象和过程及社会资源的在效利用与节约。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经济生活中常常涉及的两个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概念。 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NI)以及它们的人均数量来衡量。 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增加
8、而出现的产出与收入结构上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文化条件的变化,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物质福利的增进等。例如国民经济中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及就业中农业比重的下降、经济效益的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职业类型的变化等等。 定带来经济发展。 一方面,在经济建设事业中必须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经济活动总量; 另一方面,又必须努力实现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5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这种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是由科技及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发
9、展机制所决定的。 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早在100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20世纪40年代以后,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把人类社会推向了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的新时代。当代科学技术已渗入到人类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政治的影响力、军事的战斗力。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学说,是对科学技术地位及其巨大作用的最本质的概括和最高的评价。 下
10、面从科学技术的指数效应、变革效应及渗透效应三个方面,归纳分析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内涵以及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 科学技术的指数效应,主要从科技对于生产、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亦即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来说明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早就论述过科技劳动作为智力劳动是简单劳动的“自乘”或“倍6 加”,也就是说等量劳动时间内,科学技术能创造比简单劳动大得多的价值。而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对其他生产力要素更具有神奇般的放大作用,这种放大作用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而渗透到其他生产力要素中所形成的。主要表现在:?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下,劳动者素质显著提
11、高,科技进步造就了科研和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大量专门人才,促使生产方式由体力化向智力化作质的转变;?先进技术的替代与改造,使劳动工具的效能大大提高,生产不仅由手工劳动转向机械、自动化,更进一步转向自控化、智能化,企业及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同时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开拓了新资源,拓展了生产的深度与广度;?与科技进步伴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的调整变化和管理方法的改革等,又进一步改善了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使生产要素的量态、质态与结构呈现系统优化。综上所述,科学技术一旦与其他生产力要素结合,必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与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而且这种提高
12、与发展是以内涵为主的,集约经营型的,因而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科学技术的这种指数效应,在第一、二、三次技术革命中就已表现出来:代以蒸汽机采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由于实现了手工工具向机械的转化,改变了社会的生产面7 貌,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社会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上所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的总和。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 实现了电气化,推动了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又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使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近20倍。20世纪40年代后发生的以电子计算机、核能、宇航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一系列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更使
13、物质生产领域进一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产力迅猛发展。例如,美国每年应用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人一年的工作量。 。产品中科技含量的高密化,大大提高了商品的附加值,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约增长10倍。5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钢材,每公斤价格当量以1元计;6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汽车、洗衣机、电冰箱,其每公斤价格当量分别为30元、60元、90元;7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微机,每公斤价格当量为1000多元;80年代高科技产品的代表是软件,它没有什么重量,但科技含量高密化,其价格如按公斤算,就不是什么10倍增长的问题,而是过去年代产品的千百万倍了。 2 科学技术的变革效
14、应是指科技对推动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的强大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包括公共服务为、8 交通运输业、商业、科教业、卫生业、通讯业等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则不断上升。目前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均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统计,1986年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已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42.7%,国际大型计算机销售总额中美国占60%,日本占15%,西欧各国占10%,微处理机市场美国占有国际市场的43%,日本占34%,西欧各国占18%。 ?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相应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
15、力劳动的结构。如在机械化程度低的情况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比为9:1;在中等机械化的情况下变为6:4;而在全盘自动化情况下则为1:9,说明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 家,软件在整个产品价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50年代硬件与软件占产品价格的比重为8:2,70年代为5:5,90年代为2:8,2000年后为0.5:9.5。经济软化意味着现代化产品对原材料、能源和一般性劳动力的依赖性减少。目前,半导体制造成本中70%为知识(即研究开发费用),而劳动力成本不到12%,原材料仅占1%3%。 而生产革命又导致社会革命。三者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表现为: 社会革命 9 其历史过程如表1-3所示。 3 科学技术的
16、渗透效应主要是从科学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辐射、影响、制约作用,以及科学技术成为建设现代文明的基石这一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表1-3 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历史关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是大自然的主人而不再是大自然的奴仆,从而使人类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控制人口、改善和保护环境。 ?科学技术改变着人类的衣、食、住、行的传统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科学美学、技术美学的发展,使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美好和丰富多彩。 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科学管理。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严密有序的科学管理相辅相成,则具有改造人类主、客观
17、世界的强大功能,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强大武器。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渗透效应,不仅造就着现代人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赋于人类能动地改善一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本领,而且深远地影响到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幸福。 二、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 加速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始终是每10 个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科学进步的目的。科学技术如果脱离经济的需求,缺乏经济的支撑,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展。 1 的装备,劳动对象的供给,劳动者能力与素质提高,资源配置,产业组织等等方面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新问题,新需求,希望科技部门和人员用新发明,新创造,新方法去解决,进 而推动了技术进步,加速了科技
18、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据美英等国的统计,技术创新的功力主要源于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见表1-4。 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对技术结构有不同的选择;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地位、作用决定了产业 表1-4 技术创新的动力 2、经济发展决定着技术发展的方向 发展优先顺序的排序;国内外市场需求及经济环境的动态变化,使各产业部门及其产品又有不同的收入需求弹性,在市场供应上出现“长线”、“短线”或过剩与短缺等等。所有这些,促使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去选择研究开发的重点,预测规划技术发展的方向,使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形成技术推力与需求拉力的有效接轨。 3 科学技
19、术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有财政的支持和金额的投入,殷实的经济是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当今工业发达国家正是由于其经济基础的雄厚及生产发展的强力需求,才得以投入巨大的财力推进事业的发展,并基本形11 成了科技经济相互促进的机制。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着科技与经济的领先优势。目前80%的“研究与发展”活动集中在工业化国家,世界各国科技实力如表1-5所示。从表1-5可知,日本年用于“研究与发展”的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平均每人每年700美元,是世界上最多的;美国为2.8%,人均600美元,居世界第二;欧洲共同体为2%,人均300美元。巨大的科技投入,使其在高新科技领域占据垄断性优势,为经济发
20、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据统计,全世界用与科研经费达4000亿美元,而科技成果应用所创造的价值为其投入的10倍。与上述情况相反,许多发展中国家每年用于科研的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到发达国家的1/10,拉美国家每年人均约10美元,我国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8%,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1.6%的水平,巨大的科技投入差距无疑使发展中国家科技相对落后,经济成长亦受到限制。 4、 经济发展深化了国防分工与交换,改善了资源的配置,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完善物质商品与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进了社会稳定。所有这些,为
21、技术进步创造着良好的环境。 5企业经营的活力、生产发展的实力、市场竞争的压力,是吸纳先进技术成果的前提条 12 表1-5 世界各国实力分析 件。企业技术进步与生产经费的关系如图1-3所示。 综上所述,还可以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简示如图1-4所示。 三、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制约 科技与经济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二者有其自身的规律,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知识或科技成果,其首要特征是探索性与创新性。新现象的发现,新规律的揭示,新概念的建立,新事物的发明,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及其商品化,不断提高 图1-3 企业技术进步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图1-4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
22、展相互促进关系简图 着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并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武器与手段。但是,科技活动即是科技成果的发明创造过程,又是生产要素组合投入产出过程,必须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保证科研的正常进行。而且其所需要的投入随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的程度不断增大。据统计分析,从科学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到产品研制和发展,其投资的比值为1:10:100。高新技术的研究更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一方面,当国家经济落后,企业资金不足时,就缺乏财力支撑科技发展,企业也缺乏对技术的需求拉力。另一方面,从经济看,经济活动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产,保证供给,其首13 要特征是讲求经济效益,投入的可行性和产出的效益性
23、,是筹划经济活动首先是考虑的问题。为使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不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实行注重效益,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稳定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企业来说,其基本任务是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并以此获得利润。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在采纳新技术时,客观上必然要求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具备投资能力是企业应用科技成果的重要条件,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采用先进技术的动因和目的。 综上所见,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但由于科技与经济的不同特性,使它们在一定的背景下,又具
24、有相互制约和矛盾的一面。具体表现在: 1 缺乏足够的资金,就不能进行重大领域的科学研究,或引进消化他人的先进技术为已所用。直接看来这是经济对技术的制约,从后果看,将使技术与经济陷入双重落后的困境。 2、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的矛盾 技术的先进性反映技术的水平和创新,这是科研部门所追求的,技术的适用性则表示技术适应使用者的生产与市场需要的程度,这是企业所需求的。先进的技术不一定适用,适用的技术不一定最先进。人们固然希望技术越先进越好,但14 它只有在对使用者适用、为使用者掌握、具有增值价值的使用价值时,才会受到青睐,否则就不可能发挥先进性的作用,并将在闲置中随科技进步与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贬值。特别是在
25、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成为商品,如果技术研究开发脱离了市场需求,根本不可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与使用价值。 3 技术成果的应用会带来超额利润,但其应用有一个吸收、消化、创新的过程,不一定会立竿见影带来效益;而投资者期望尽快得到资金回收,从而可能将资金另辟蹊径,使技术得不到应用。 4 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的效益与风险是并存的,研究开发应用一旦成功,就会因掌握了技术与市场的领先优势而赢得超额利润。但研究开发应用过程也充满风险,包括技术选择决策、开发失败、时机滞后、技术供求关系变化、竞争失利、技术应用达不到预期效益等等。 5 技术愈先进,往往支付的代价愈高昂,从而出现支付成本与预期效益的矛盾,技术先进性与 第四
26、节 工程经济学 由于技术与经济既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矛盾的一面,为了正确处理技术和经济的矛盾,求得彼此协调的发展,工程经济学应运而生。 一、工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程技术各种可行方案未来经济效果差异的分析理论与计算15 方法的科学;它通过经济分析、对比、评价选优等过程,达到确定最适合于实现工程技术所在的客观环境(包括经济与自然环境)的技术政策、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的目的。 由此可见,工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技术的经济性问题,包括技术方案、技术政策、技术措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经济问题。凡是技术实践,都必须考虑经济效果,并把经济分析运用于各种技术问题中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技
27、术经济分析。 工程经济学的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术方案、技术政策与技术措施的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并研究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经济效果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衡量经济效果的指标、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此外堂需研究技术经济效果的各种预测方法 。 最优项目(方案)和如何开展价值工程问题。 表1-6 技术项目的决择 经济性的对应关系,往往决定着技术方案的选择。见表1-6所示。 ?研究提出技术经济效果的途径,创造各种可行的方案。 二、工程经济学的性质与特点 学,它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经济交叉的学科或边缘学科。其实质是,揭示技术创新发展过程的经济活动规律,寻找技术资源的最优开发利用,实现其在经济领
28、域最适应的条件,并16 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技术发展的方向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条件,同时,技术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条件。所以,工程经济学的性质是一门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 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最佳结合的相关因素十分复杂,而且这些因素都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它们是一个互相关联、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和复杂系统,因此,必须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和认证,才能全面揭示出所研究问题的实质,所以,它是系统科学的应用。 技术经济方案最优化的实现,在很多情况下要求多目标 、多指标的组合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和指标,即包括技术因素,又包括经济因素,可能还包括社会因素,而且它们有的可用
29、数量指标衡量,有的只能用定性指标衡量,有的是直接的影响,有的是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和处理技术经济问题时,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这就反映了工程经济学的综合性特点。 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问题决策之前进行的,它必须有科学的预测才能进行科学的决策。由于预测是在事件实际发生之前进行,所以必须有一定的假设条件,或以过去的统计数据为依据,正因为这样,它所提供的结果只能是近似值,而不是实际值。这就反映了技术经济学的预测性特点。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它在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17 主要解决技术与经济结合中的实际问题,其所依据的资料和对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分析,都是为了解决现实
30、问题,所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 工程经济学已成为现代项目管理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为我国现行的诸多建设领域的执业资格考试(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资产评估师、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建造师、投资项目管理师)中,工程经济学都是一门必考的基础课程。 第二章 工程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技术经济预测 一、预测的概念 出预计和推测,估计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这种估计加以评价,以指导和调节人们的行动。也就是说,预测是根据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根据已知推测未知,根据客观资料和条件,寻求事物未来发展的规律。 系的辩证观点,研究事物的今天,预言它的明天。预测不仅研究事物的本身,而且还要研究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1、,相互影响。 品销售的需求量;而计划是要利用各种预测值决定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才能使企业处于有利形势。为了尽量减少计划工作依据的条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在各项技术经济工作中尽可能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必须加强预测工作。正确的技术经济18 计划,决策有赖于尽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 人们常常不能全面认识它。拿经济现象来说,它既受一定经济规律的支配,又受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因而未来的发展,不会是简单的重复,预测结果也总是不会完全准确,预测正是为了尽量减少人们对事物未来状况估计的不确定性。 价时采用的数据许多都采自预测。这就是把技术经济预测作为技术经济学准备知识的原因。 技术经济预测在建筑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
32、建筑企业通过产品需求量预测,可以为企业制订发展规划和确定经营方向提供依据;通过对原材料及其分资源价格变化的预测,可以为确定产品成本,制订投标报价提供依据;通过市场竞争预测,可以为企业决定投标策略,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依据;通过企业生产能力和施工工艺发展预测,可以为企业确定技术改造方向和改进企业管理提供依据等等。总之,技术经济预测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是制订科学规划、计划的重要依据,是提高组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据估计,预测的经济效益约为预测费用的50倍。 二、预测科学的发展 他尚未出茅芦就预言天下将三足鼎立的形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经常用”预计”、“估计”这样的词,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未来状态的推测
33、。 但是,预测成为一门科学,是上世纪三、四年代才开始的。1937年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第一次做了技术预测,预测发明19 对美国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影响。五十年代以后,由于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纷纷设立专门的预测机构,或委托有关咨询单位开展技术经济预测,使预测得以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六十年代以后,由于现代应用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运用,预测技术日趋完善,应用走向普及。目前预测技术已深入到经济、技术、政治、军事等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全世界出版了几千部预测著作,提出了上百种预测方法,并多次举行了预测技术的国际会议。据报道,1969年美国已有90%的公司开展预测活动
34、,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在预测技术的研 究和应用方面进展迅速,在地震 预报、人口预测、气象预报、水 情预测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有的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三、预测的基本思想和分类 按照预测的对象来分类,预 测可分为社会发展预测、科学预 测、技术预测、经济预测、市场 需求预测等。按预测的时间界限 来分类,预测又有近期预测、短 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 若按照预测方法来分类,预测基 本上可以分成定性预测和定量预 测两大类,二者又可综合应用。 预测的分类见图2-1和图2-2。 图2-1 预测的分类 按照预测的对象分 20 预测的分类 按预测的时间界限分 按预测方法分 图2-2 按预测方法
35、定性预测主要是依靠人们的经验、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参照已有的资料,通过主观判断对事物未来的状况进行预测。由于并不是对所有的预测对象都能获得可资定量预测使用的足够和适当的数据,另外,数据的发展也有可能脱离基本模式而出现突然的较大变化,因而定性预测有其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长期预测来说更是如此。常见的定性预测方法有类推预测法、专家会议法和德尔菲法。 定量预测的基本思想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有关客观历史数据,从中鉴别出它们发展的基本模式,并假定其不变,由此建立数学模型,用以预测事物未来的状况或发展趋势。根据影响预测变量的相关因素的不同,定量预测方法又可大体分为y-t型、y-x型。y-t型即时间序列预测
36、法,这种方法认为,仅从过去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客观数据中,即可找出预测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用此来预测事物的未来状况。y-x型,这种方法适用于有足够的历史数据可资利用,且能够找出预测对象与有关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时,通过表达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数学模型,或特种预测模型,对事物的未来状况进行预测。定量预测适用于近期、短21 期或中期的预测。常见的定量预测方法有消费系数法、弹性系数法。 四、预测的步骤 技术经济预测一般分为以下七个步骤,见图2-3。 1 技术经济预测的内容很多,涉及的面很广,不同的预测目的有不同的要求,采用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在做预测时,首先要确定好预测的目标和要求
37、,做到有的放矢。预测目标和要求一定要明确,应尽可能用数量单位来描述。 2 数据资料是进行预测的依据。预测的目标和要求不同,提供使用时间、经费不一样,收集资料的方式也有差异。然而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均应特别注意数据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和时效性。要注意研究资料变化的特点,分析数据的代表性,排除个别偶然因素影响出现的异常数据。应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资料收集,并根据预测需要进行必要的整理。 3 选择预测方法时,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时间:不同的预测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预测期限。应根据预测期限,选择相应的预测模型。 数据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预测模型。 选择的预测方法应获得足够精确的预测结
38、果。一般要先用历史资料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只有当证明模型有效时,才可用于实际的预测。 用较少的方案。 22 方便。 4 利用现有资料和已选定的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得出预测结果。 5 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预测目标,预测误差是否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预测结果是否合理等。如果得出否定结论,则需重复前面的步骤,重新确定预测目标 图2-3 预测步骤示意图 或选择其它预测方法 ,再次进行预测。 6、提出预测报告 预测结果经过分析,确认无误后,便可提出预测报告,供有关经营管理人员参阅。预测报告中至少应包括预测结论及建议两项内容。 7提出预测报告后,并不意味着预测工作的最后完成。还要追踪预测报告的结
39、论和建议是否被采用,采用的程度如何和实际效果如何,预测结论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等。对追踪的结果进行反馈,以便在下一次预测时,纠正偏差,改进预测方法。预测步骤如图2-3所示。 五、常见的定性预测方法 1 类推预测法是一种由局部、个别到特殊的分析推理方法。它是根据市场及其环境的相似性,从一个已知的产品、行业、地区的需求和演变情况,推测其他类似产品(功能、结构、原材料、规格等相似性)、行业、地区的分析推理方法。注意,类推结果存在非必然性。 21) 专家会议法就是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通过会议形式,利用群体智慧,集思广益,对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进行分析预测,然后在专家判断的基础上,综合专家意见,得到预测结论
40、。23 专家会议法主要有交锋式会议法、头脑风暴法、混合式会议法。 2)(1)、德尔菲法程序 德尔菲法程序见图2-4。 (2)、德尔菲法和特点和利弊 ?、特点:匿名性、反馈性、收敛性、广泛性; 范围广泛; 3当采用专家预测法进行预测时,专家们的意见可能各不相同,必须加以综合,综合的方法通常采用主观概率法。所谓主观概率,它不同于客观概率。客观概率是根据事物发生的实际次数(或数值)统计出来的,而主观概率是指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某个事物的可能结果所作主观判断的量度。用主观概率法评定预测结果通常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1这种方法是把各位专家的预测结果看作同等重要,因而用算术平均值来计算预测结果。其计算公
41、式为: n y i 1 yi (2-1) n 24 式中:y预测的平均值;yi第i个专家学者的预测值;n参加预测专家的人数。 2) 加权平均法的基本思想是:各位专家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不同,因而其预测的准确性也不同,所以对不同专家的预测值分别给予不同的权值,求其加权平均值,作为预测的结果。其计算公式如下: n y i 1 n yiwiwi (2-2) i 1 式中:y预测的平均值;yi第i个专家学者的预测值;wi第i个专家的权数;n参加预测专家的人数。 六、常见的定量预测方法 一)、Y-T型定量预测方法 1移动平均法是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进行预测的一种简便方法。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的历史数据,叫做时
42、间序列,例如某个地区历史上按年度排列的某种材料的需求量。时间序列由于各种25 因素的影响起伏不定,发展趋势往往不容易看得清楚。时间序列分析就是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将影响预测对象的各种偶然因素排除,从而使预测对象的总趋势显现出来。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过去发展趋势将延续到未来。 移动平均法是在自述平均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方法以近期实际数据为依据,每次将最近的N个周期的数据进行算术平均,逐期向前移动,每移动一次,增加一个最新周期的数据,同时舍去原来一个最旧周期的数据,再进行算术平均,并以最新的自述平均值作为下一个周期的预测值,因此称为移动平均法。 1时间序列的发展变化,常见的有水平模式、线性模
43、式及二次曲线模式。若历史数据的变化呈水平模式,可以利用一次移动平均值预测。 设已知各周期的实测数据为y1、y2、y3,,则第t周期的一次移动平均值是 M 1t yt,yt1,yt2, ,ytN,1 N 1t (2-3) 式中,M 26 第t周期的一次移动平均值; N计算移动平均的周期数。 为了计算的方便,(2-3)式可以作如下变换: M 1t M 1t1 , ytytN N (2-4) n的选择:n值越小,表明对近期观测值预测的作用越重视,预测值对数据变化的反应速度越快,但预测的修匀程度越低,估计值的精度也可能降低。反之,n值越大,预测值的修匀程度越高,但对数据变化的反映程度较慢)时期的数据平
44、均值作为将来某时期预测值的一种方法。为了使预测更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也可以对不同时期的数据给予不同的权重,采用加权移动平均法。它适用于短期预测或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简单移动平均法公式:M 1t 27 yt,yt1,yt2, ,ytN,1 N (2-5) 参见【例2-1】。 【例2-1】已知某建筑公司2008年1-9月完成工作量(表2-1),试预测10月份的完成工作量。 表2-1 1060,1160,850 3 13 12701060 3 1093.33 M 13 1023.33 M 14 M, y4y43 N 28 1023.33, 依此类推,可求得 y10 M 19 M 19 1180.0
45、0 (见表2-1),故10月份的预测值为 1180.00,万元 , 19 同理,当分段点数N=5时,可求得M 1110.00 (见表2-1),故10月份的预测值为 y10 M 19 1110.00,万元, 2若历史数据的变化呈线性模式,则要同时利用一次移动平均值和二次移动平均值,建立移动平均线性模型来预测。 二次移动平均是是把一次移动平均值再一次进行移动平29 均,故又称双重移动平均。 二次移动平均值的计算公式为: M 2t M 1t ,M 1t1 ,M 1t2 , ,M 1tN,1 (2-6) N 2t 式中:M 第t周期的二次移动平均值。 2t 或者,从(2-6)可得:M M 2t1 ,
46、30 M 1t MN 1tN (2-7) 在利用一次移动平均值作为预测值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看到,当实际数据具有纯属上升趋势时,预测值对于实际值来说总是连续存在滞后偏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宜采用一次移动平均值作为预测值,而是利用滞后偏差的规律,把一次移动平均值和二次移动平均值结合起来,建立移动平均线性模型来预测。 (1)滞后偏差的大小 为了建立移动平均线性预测模型,首先要知道当时间序列具有线性趋势时,M M 2t 1t 与yt、 与M 1t 之间的滞后偏差的大小。 假定时间序列没有随机变化而完全呈直线上升趋势,且直31 线的斜率为bt,则由于 M 1t yt,yt1,yt2, ,ytN,1
47、N yt,(ytbt),(yt2bt), ,yt(N1)bt N Ny t 1,2,3, ,(N1)bt N yt N12 bt 所以,M ytM 32 1t 1t 与yt之间的滞后偏差为 N12 1t bt 1t 由于Mt2与M为 M 1t 的关系类似于M 与yt的关系,同理可得Mt2与M 1t 之间滞后偏差 M 2t N12 bt 33 (2)建立移动平均线性预测模型 假定移动平均线性预测模型为 yt,T at,btT (2-8) 式中:t本周期数 T所要预测的周期数与本周期数之差。 at与bt的确定过程如下: 以目前周期的实际数据yt作为at,即at=yt,由前式可知 ytMt1 Mt1Mt2 所以 因而 可得 yt 2M 1t M 2t (2-9) 2t at 2M 1t M 2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