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978986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DOC 页数:104 大小: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草 原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2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执行时间: 年 月 日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

2、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二)学生读书,了解主要内容。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四)检查自学情况。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五)弄清课文记叙

3、顺序,讨论分段。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

4、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七)作业。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熟读课文第1段。(八)后记第二课时执行时间: 年 月 日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四)背诵课文第1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二)背诵课文第1段。三、教学过程:(一)讲读第1段。1

5、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3细读、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6、。”“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二)讲读第2段。1指名读第2段。(教师提示:学习课

7、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3讲读第1层课文。(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

8、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人了。)(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4讲读第2层。(1)指名学生读第2层。(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

9、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三)作业。1背诵课文第1段。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四)后记第三课时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

10、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二)讲读3、4、5自然段。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1)主客是

11、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

12、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三)总结全文。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四)作业。1找出课文

13、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天:清鲜、明朗 景美 天底下:小丘 平地、羊、马 、牛1草原人美 :热情好客、会心感人 后记2 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导语:2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二、检查预习情况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

14、读。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5集体交流(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

15、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齐读课文13自然段4你有什么体会?5再读13自然段。6回答课前两个问题(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四、小结古代的丝绸贸

16、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五、作业:完成家庭作业。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2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后记:3白 杨教学要求:1.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

17、感到欣慰。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执行时间: 年 月 日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通读课文: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四、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

18、诵。七、后记第二课时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爸爸的心愿。 2、揭示中心,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二、指名朗读全文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外表:挺直、粗壮;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

19、。(有感情地朗读)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1.默读课文,自学。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2.小组讨论解答。3.大家分析解答

20、。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七、总结深化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

21、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板书设计:3、白杨白杨树:不择环境 生命力强爸 爸:扎根边疆 无怨无悔借物喻人 表达心声 提出希望后记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2

2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2检查自学: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3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

23、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1研读“困难1”(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2)体验困难: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3)克服困难:“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

24、”,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补充资料,深化认识:(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2研读“困难2”(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3)克服困难: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师: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

25、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读第89自然段)师: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师: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小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七、总结八、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2、完成家庭作业。板书设计:4、把铁路修到拉萨地去困难一 无私奉献建设者 乐观向上困难二 科学创新后记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26、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教学难点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1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5学生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

27、: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2学生分小组商量。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学生交流活动设计

28、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学生自由交流。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后记 回顾拓展一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

29、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教学重点: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一)内容回顾,资料交流。1相信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更多,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图文资料,并谈谈自己对西部的感受。(可以利用展示台)(二)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1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小组

30、交流:(1)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荐给大家,并说说原因。(2)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如:场面描写人物对话的描写借物喻人(借赞扬白杨树来赞扬西部建设者)景色描写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3全班交流、点评。(三)畅所欲言,尽情交流。1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3总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我们、你们、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必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必将会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二、日积月累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31、然后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2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古诗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互相激励和启发。3建议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4安排时间让学生把喜欢的古诗或诗句摘抄到好词佳句本上。三、趣味语文1阅读趣味语文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2交流:(1)故事讲了什么,它有趣在什么地方?(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趣味语文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的一个故事推荐给全班同学。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故事。5师生共同推荐课前搜集的诗词名篇。喜欢的学生可诵读或者吟唱。四、总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在精彩的名篇佳作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它们传递出来的情感,

32、我们不禁流连往返。西部,这片沃土,我们将会用更美的语言来赞美它,歌颂它!教学后记:5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牧童)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

33、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4、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五)作业: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板书设计: 牧童卧 黄昏 月明 草、笛、蓑衣后记第二课时(舟过安仁)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教学难点: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

35、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

36、力量。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5汇报展示:让学生加以解说。(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

37、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3诵读古诗。(五)作业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牧童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快乐美好的童年舟过安仁小童:淘气可爱、天真顽皮后记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重点难点: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

38、1板书课题,读题。2解题:“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二)初读,正音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三)再读,解意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

39、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茅檐:茅草搭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四)精读

40、、悟情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五)作业: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清平乐. 村居 大儿锄 翁媪 中儿织 小儿剥 后记6冬阳童年骆驼队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教学过程:(一)解释课题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

41、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2教师总结:“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 > 施工组织方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