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大学课程:城市地理学姓名:陈亚芸班级:2010级师范2班学号:222010318011065浅谈我国乡村就地城镇化摘要:苏南、温州、珠江三角洲这三个区域的乡村城镇化发展过程及其成功经验被概括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本文通过对温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苏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城镇化道路的比较分析,指出了乡村城镇化模式的不同特点,说明了实现乡村城镇化的不同途径及其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意义。关键字:就地城镇化;模式;比较分析;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要弄清什么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首先对什么是“城镇化”要有深入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
2、对城镇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表现为乡村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这个定义基本上反映了以往人们对城镇化的认识。 但是在理解这一概念时, 人们往往只重视城镇化的表现形式而忽视其实质,一提到城镇化, 很多人就会理解为是大批的农民进入城市, 由农民变为市民;农民进城越多, 城镇化率越高,经济社会发展就越先进。在城镇化进程中, 一些地方不顾经济发展条件, 片面追求提高城镇化率, “摊饼式”扩张, 导致大量乡村人口进入城市,但是却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如就业、居住、医疗及教育等同等的福利,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样的城镇化是虚假的城镇化。
3、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所致, 我们不能重走欧美国家的城镇化道路。我国有 13 亿人口, 而适宜人们居住的面积有限, 所以在短时间内把大部分农民集中在城市是不现实的, 很多人只能“就地城镇化”。什么是“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就地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一、 乡村就地城镇化的涵义对于乡村就地城镇化的理解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就地城镇化就是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城镇化,为我国人多地少国情下的一种特有形式,也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特殊阶段;有的学者认为乡村城镇化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在乡村地区的演变过程.这种变动过程意味着:乡村地区具有越来越多的被认为只有
4、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才具有的特点,乡村地区的生活条件与生活质量与城市人口接近,城乡之间的差别大为缩小,两者之间接近程度的高低就是乡村城镇化演进的不同阶段;有的学者认为乡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乡村城镇中集聚,乡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还有的学者认为乡村城镇化就是乡村人口不向城市或城镇集中,而是在原来的居住地,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纵观各学者对乡村城镇化的理解,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乡村城镇化为: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基础下,以小城镇为载体,乡村人口不断向小城镇集中,产业结构
5、由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以工业带动小城镇经济高速发展,使得乡村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以及文化娱乐设施,而乡村居民能享受城市相似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享有城市现代化而又具有乡村特色生活方式的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村城镇化道路不仅受结构转变的宏观背景、特殊的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很强的共性,而且因资源特点、区位条件和乡村工业化基础的差异,各地在乡村城镇化方面的具体实践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温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苏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城镇化道路,经常被作为典型模式加以研究。对这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模式进行研究,对乡村城镇化的推进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二、 中国乡
6、村城镇化三大实践模式的特点。(1) 私人资本推动型的浙江温州乡村城镇化模式温州模式是对温州地区独特经济发展格局的一种理论概括。而温州乡村城镇化模式是一种依赖私人资本的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模式。所谓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模式,就是指通过发展私人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实行非农产业就近空间转移和小规模适度聚集,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实现原村民大多数人的职业转型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浙江温州乡村城镇化发展主要是依赖于家庭手工业发展起步的,是一种典型的依赖于私人资本推动的自下而上式的城镇化模式。简单分析温州乡镇发展特点:1、 自下而上,由农民推动、以小商品起步,借助民间信贷网络自筹资金,靠家庭经济和商品市场推动小城镇
7、的发展。温州通过大力发展“家庭工业”(主要是手工业),实现该地区剩余农村劳动力实现非农化的转型。改革开放后,温州80多万乡村劳动力离开了土地,借助民间信贷网络自筹资金,转向家庭办和联户办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及其他服务业。随着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各类商品市场大量涌现出来,专业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市场周围聚集,推动了城镇产业的发展和城镇规模的扩大。这种以“小商品、大市场”为特征的温州城镇化模式体现了自己的特色。温州产业结构的非农化转型,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就业非农化的速度加速,家庭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促进温州乡村地区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促进城镇化建设,促进了乡村生活方式的现
8、代化转型。(2) 小城镇主导型苏南乡村城镇化模式苏南城镇化模式,主要是指苏锡常(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及所辖的 9 个县级市)乡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生产活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推动非农产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在一定区域内聚集,形成一定规模的非农产业聚集效应,实现乡村人口职业转化,通过产业流、人流、资金流的聚集,使得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和城镇经济素质不断提高,进而通过小城镇的不断发展带动农民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乡村地域的城镇化。从苏南地区乡村城镇化发展过程来看,“苏南模式”乡村城镇化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 借助自身优
9、越的地理位置,并致力发展社队工业,推动当地乡村城镇化发展苏南乡村地处我国最大的城市群的中心地域,除苏锡常之外,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连南京,使苏南乡村与以上海为中心的大、中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社会联系。这为苏南城镇化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外部条件。在农村改制过程中,苏南农民并没有把社队工业分掉,而是保存了集体的经济实体,更名为乡镇企业。苏南城镇化就是随着以社队工业为基础的乡镇企业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苏南区域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社队工业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技术基础。苏南地区城镇化模式,是依托当地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地区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向空间的某一区域集中,形成二、三产业聚集地,以此为基础,形成
10、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相聚合的小城镇,随着小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小城镇产业素质的提高,小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断提高,以及小城镇对传统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冲击力不断增大,小城镇对农民封闭化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造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整个农村区域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农民市民化。(3) 外资推动型珠江三角洲乡村城镇化模式“珠江模式”是指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经济模式和城镇化模式,它是一种引进外资型的工业化、城镇化模式。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以东莞、宝安等地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成了香港加工业的外迁地,“三来一补”成为其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形
11、式,凭借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及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很快形成了举世瞩目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模式”(简称“珠江模式”)。“珠江模式”的乡村城镇化具有以下特点:1、 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吸收外资,发展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外向型企业,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形式,并由此带动乡村城镇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乡镇企业最初的、原始的动力,不是来自内部,主要是外资。珠江三角洲具有交通便利、毗邻港澳的优势区位,且华侨、港澳同胞众多,珠江三角洲可以依托华侨、港澳同胞资金和创业经验,港澳的国际信息、技术、人才和设备。另外,珠江三角洲直接受益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具有过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优势。而投向珠三角的外资主
12、要是来自港澳地区的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技术成份不高,对于这些企业,小城市和县更具吸引力;二是小城市和县提供了比广州更低廉的土地和充裕的劳动力及更灵活的优惠措施;三是靠近香港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与香港更接近,投资的成本更低。且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香港开始新一轮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的产业结构升级,家电、纺织、服装、玩具等轻工业逐渐在本土“空心化”通过“前店后厂”的方式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制造业分工合作(珠江三角洲为“厂”,香港为“店”),由此促成了从事出口的乡镇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崛起。外资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密度与规模的快速增长,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
13、而且构筑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框架,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外向型城镇化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原有城市在用地和人口规模上的扩大;另方面是区域内城镇数量的增加。随着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促使大量的乡村转为城镇,众多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三、 三大实践模式的经验及启示“三大模式”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许多的思考,也给其他地区乡村城镇化的推进带来诸多的启示。(1) 把乡村城镇化建立在扎实的工业化基础上从三大实践模式中,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温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或是苏南地区,他们的城镇化建设都是依托乡镇企业的发展为载体的。不论是私人集资、集体经济或是利用外资,这三个地区都致力于发展乡镇企
14、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村城镇化提出了要求,而且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乡镇企业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1、 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解决了本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的问题,同时还吸收了大量外来人口,直接带动人口的集聚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 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增加,进而使农民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实现城市化。3、 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增加,进而使农民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实现城市化。乡镇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动力
15、和主导力量。(2) 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提高城镇竞争力从三大模式的实践表明,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城镇要得到发展都应该有相应的产业给予支持,都应该充分依据本区域的资源、地缘、人才、技术、资金等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以温州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立足本区域实际,大胆创新, 注意对专业市场的培育,形成了许多闻名全国的专业市场,如仓南宜山再生晴纶市场、金乡牌徽章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东清柳市低压电器市场等等。家庭经济以及商品市场的发展,使剩余劳动力转向家庭生产专业市场的经营,从而促进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使小城镇规模得到扩大,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又如苏南地区为例:苏州著名的纺织品市场、无锡的米码头、常州的棉纺织品市场。20 世纪 80 年代后的近 20 年中,在不到3万平方公里的苏南地区,崛起大约 300个小城镇,成为星罗棋布的“小城镇王国”。正是由于苏南地区重视有特色的商品市场的培育,使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促进了人口和要素的集中,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3)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乡村城镇化模式三大模式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依靠自身特有的区位优势、传统文化,乘着改革的春风,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本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区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