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方案经专家论证.pdf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955150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监测方案经专家论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基坑监测方案经专家论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基坑监测方案经专家论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基坑监测方案经专家论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基坑监测方案经专家论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地苏地 2019-WG-302019-WG-30号地块号地块基坑监测基坑监测方案方案编制人:编制人: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批准人:苏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苏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年年月月日日1目录目录1.监测技术方案监测技术方案.31 1.1 1工程概况工程概况.31 1.2 2岩土工程条件及周边环境概况岩土工程条件及周边环境概况.61 1.3 3监测目的监测目的.111 1.4 4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121.4.1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121.4.2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原则.131 1.5 5监测范围及内容监测范围及内容.141 1.

2、6 6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测点的埋设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测点的埋设.151.6.1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151.6.2 围护桩顶沉降监测.161.6.3 围护桩顶水平位移、工程桩水平位移监测.191.6.4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211.6.5 地下水位监测.241.6.6 周边管线竖向位移监测.271.6.7 立柱物沉降监测.281.6.8 支撑轴力监测.291.6.9 地表沉降监测.311.6.10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331.6.11 巡视.341 1.7 7监测技术要求监测技术要求.351.7.1 技术要求.351.7.2 监测频率.351.7.3 监测参考报警值.362监测仪器设备及

3、人员组织监测仪器设备及人员组织.372 2.1 1监测仪器设备监测仪器设备.372 2.2 2监测技术人员监测技术人员.383成果资料成果资料.393 3.1 1当日报表内容当日报表内容.393 3.2 2阶段性监测报告内容阶段性监测报告内容.393 3.3 3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内容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内容.394安全与文明施工安全与文明施工.405应急方案应急方案.405 5.1 1应急启动应急启动.405 5.2 2应急措施应急措施.416特别补充特别补充.416 6.1 1工期进度保证措施工期进度保证措施.416 6.2 2质量保证措施质量保证措施.416 6.3 3测点损坏补救措施测

4、点损坏补救措施.427 附图附图.4221.监测技术方案监测技术方案1.11.1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本工程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澄波路东、富元路南。本工程基周长约为 650m,总面积约 1.6 万 m2,根据基坑周边自然地面标高及地下室结构,地下一层部分基坑实际开挖深度 4.75m4.95m,地下两层部分基坑实际开挖深度 8.55m。本工程基坑地下一层采用钢板桩悬臂、钢板桩+斜抛撑、SMW工法桩悬臂、SMW工法桩+斜抛撑等支护形式,地下二层采用钻孔桩+抛撑、钻孔桩+水平砼支撑等支护形式,高低差位置采用PCMW工法桩悬臂支护形式。本基坑监测等级为二级1-1剖面32-2

5、剖面3-3剖面45-5剖面6-6剖面5一层与二层交接处1.21.2 岩土工程条件及周边环境概况岩土工程条件及周边环境概况1 1.2 2.1 1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第1 层素填土,灰灰黄色,以粘性土为主,含大量植物根茎及腐殖质,局部含较多碎石、砖块等建筑垃圾,层厚在 0.90m6.70m 之间,平均层厚约为 2.46m,土质松散、不均匀。据调查,填土一般区域原建筑物修建或拆除时期场地平整而成,堆土方式为机械推填,或由人类活动自然堆积而成,形成时间大于 10 年。第2 层浜底淤泥,灰黑色,含有机质及腐殖质,局部夹零星淤泥及泥炭质。层厚在 0.20m5.40m 之间,平均层厚约为

6、 1.98m,土质极为软弱,主要分布在场地内暗浜区域。第1 层粘土,灰黄褐黄色,含铁锰质结核,具灰色条纹。可塑硬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土质均匀。层顶标高在 1.88m-3.85m 之间,层厚在 1.00m6.20m 之间,平均厚度为 4.28m,场地内在第层较厚区域该层较薄或缺失。6第2 层粉质粘土,灰黄色,含氧化铁斑点,局部夹粉土薄层。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土质尚均匀。层顶标高在-2.47m-6.29m 之间,层厚在 1.40m6.90m 之间,平均厚度为 3.99m,场地内分布稳定。第层砂质粉土夹粉砂,深灰色,含云母碎屑,局部以石英、长石等颗粒为主,局部夹薄层粘性土。很湿湿,中密状态,中等压

7、缩性,土质尚均匀。层顶标高在-6.25m-10.49m 之间,层厚在 0.60m9.40m 之间,平均厚度为 4.00m,场地内南侧该层局部缺失。第层粉质粘土夹粘质粉土,深灰色,含云母、有机质,局部夹较多薄层粉土。软塑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土质欠均匀。层顶标高在-8.31m-17.02m 之间,层厚在 2.20m16.60m 之间,平均厚度为 7.47m,场地内分布稳定。由于第层中局部夹粘质粉土,故分出第夹层。第夹层粘质粉土,深灰色,含云母碎屑,局部夹粘性土薄层。很湿湿,中密状态,中等压缩性,土质欠均匀。层顶标高在-11.72m-20.81m 之间,层厚在 1.10m8.20m 之间,平均厚度

8、为 3.82m,场地内局部分布。1 1.2 2.2 2地下水地下水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有孔隙潜水及承压水。(1)潜水主要赋存于浅部填土中,导水性及富水性较差,受大气降水入渗和部分侧向迳流补给,以地面蒸发为主要排泄方式。本次勘探期间测得钻孔内潜水初见水位埋深一般在0.70m2.00m 之间,稳定水位埋深一般在0.60m1.90m 之间,相应标高一般在1.35m1.53m 之间,平均标高为1.40m。(2)拟建场地浅部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浅部第层砂质粉土夹粉砂,补给来源为地下迳流补给,排泄方式以地下迳流及人工抽吸为主。本次勘探在拟建地下车库范围内针对第层布置2 个承压水水位观测孔(编号为S1、S2),

9、测得微承压水头埋深在自然地面以下分别约1.90m、2.30m,相应标高均约为0.65m。拟建场地深部承压水主要赋存于深部第1 层砂质粉土、第2 层粘质粉土夹粉质粘土、第 1 层砂质粉土夹粉砂中。承压含水层主要补给来源为浅部地下水的垂直入渗及地下水的侧向迳流,以地下水侧向迳流为主要排泄方式。深部承压水层位埋深较深,对本工程基础开挖无影响。1 1.2 2.3 3周边环境概况周边环境概况7(1)西侧拟建场地西侧为澄波路,拟建地库边线距用地红线最近约 5.1m。该侧有两排围挡,一排为广告牌围挡,位于道路边,另一排为砖墙,位于用地红线上。两排围挡之间为绿化带,绿化带内有一排电杆,为 10kV 富阳线,电

10、缆线高约 15m。电杆距离拟建地库边线约 7.0m。图 2 场地西侧澄波路及广告牌围挡图 3 场地西侧砖墙围挡及电杆(2)北侧8拟建场地北侧为富元路,拟建地库边线距用地红线约 8.5m。该侧有两排围挡,一排为广告牌围挡,位于道路边,另一排为砖墙围挡,位于红线内。两排围挡之间有一排电杆,为 35kV 富元线。电杆距离拟建地库边线约 5.3m。图 4 场地北侧富元路图 5 场地北侧两排围挡及电杆(3)西北角场地西北角为已建售楼处及示范区,售楼处距拟建地库边线约 12m。9图 6 场地西北角已建售楼处及示范区(4)东侧场地东侧拟建地库边线距用地红线约 5.1m,该侧围挡位于用地红线外侧,距离拟建地库

11、边线约 11.1m。该侧现状河道距离拟建地库边线最近约 22.2m。图 7 场地东侧现状10图 8 场地东侧河道(5)南侧场地南侧拟建地库边线距用地红线约 5.6m。红线外为规划道路,现状为北地块、南地块间施工道路,为两地块主要施工通道。图 9 场地南侧施工道路1.31.3 监测目的监测目的11通过监测可获得基坑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和沉降、支护结构变形、地表沉降等参数,并结合周边建筑物沉降情况进行基坑每周安全性分析,将其成果及时提供给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做到信息化施工,保证工程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减少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路面及管线等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将施工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12、同时,积极配合业主进行与本工程有关的科研、监测、测试工作。通过对该工程监测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监视分析工程施工周围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明确工程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2)掌握支护体系的受力和变形状态,并对其安全稳定性进行评价;(3)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表沉降等监测项目预先进行估算和研究,并对附近的地下管线等可能受到影响的程度作出评估和提出处理方案,确保它们在施工过程中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4)通过现场监测信息反馈和施工中的地质调查,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优化施工工艺,达到工程优质、安全施工、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

13、,并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5)通过信息反馈进行安全预测及设计优化,在加强安全控制的同时减少投资,使工程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状态,从更大程度上加强业主的风险控制。1.41.4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1.4.11.4.1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编制本监测技术方案的依据如下:(1)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08-2001-2006);(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GB50497-2019);(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工程测量规范(国家标准)(GB500262007);(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

14、0-2012);(6)业主提供相关图纸及资料。121.4.21.4.2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原则监测技术方案编制原则编制本监测技术方案依据如下原则:1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1)响应甲方要求,在施工监测基础上,将监测所设计的监测项目及施工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有效四维空间,监测项目的测试数据相互能进行校核验证;(2)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立体、实时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同时为了维护监测数据的权威性、有效性及可靠性,外观监测精度将高于施工监测精度;(3 3)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2 2、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1)采用比较完善的监

15、测手段和方法;(2)监测中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应事先进行检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3 3)监测点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3 3、与设计相结合原则、与设计相结合原则(1)对设计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以便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2)对评审中有争议的工艺、原理所涉及的部位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反演分析和计算对其进行校核;(3 3)依据设计计算确定支护结构、支撑结构、周边环境等的报警值。4 4、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1)对结构体敏感区域,以及围护体、支撑结构中应力集中区域增加监测项目和测点,进行重点监测;(2)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描述的岩土层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

16、或施工中发现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3 3)除重点监控部位增设测点外,其它区域以点带面为原则,均匀布设监测点。5 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与施工相结合原则(1)根据实际施工工艺流程,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2)结合施工工艺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及监测手段,尽量减少对施工的干扰和质量的影响;(3)根据施工工况、安全性态与进度情况,合理调整测试时间和测试频率。136 6、经济合理性原则、经济合理性原则(1)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2)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择优选择成本较低的国产或进口监测元件和仪器设备;(3)在确保全面、安全的

17、前提下,充分利用监测点之间的相关性,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监测成本;(4)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1.51.5 监测范围及内容监测范围及内容根据本工程监测技术要求和现场施工具体情况,本监测方案工程按以下要求进行:1、以该工程基坑施工区域周围 2 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地下管线、周边土体和基坑围护结构本身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2、基坑周边 2 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地面沉降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和周边环境受基坑影响变形趋势。故环基坑周围垂直基坑走向要布设若干组地表沉降监测点;3、设置的监测内容和监测点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和符合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

18、能全面反映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和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4、监测过程中,采用的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5、监测数据的整理和提交满足现场施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为保证市政管网的安全运营,保证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减小其受施工的影响,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中将加强进行周边管线及建筑物监测,以便有关部门及时汇总分析监测数据,进行预测,指导各项施工措施及保护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实现信息化施工。工程以基坑围护施工和开挖施工为监测工作的重点阶段,应根据施工工况,适当加密监测频率。根据相关规范及设计的要求,本次监测设置如下内容:(一)基坑围

19、护结构体系监测1.桩顶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2.深层水平位移监测3.坑外水位监测4.支撑内力监测5.立柱沉降/隆起观测6.工程桩水平位移监测(二)周边环境监测1.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2.基坑周边地下管线沉降监测3.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1.61.6 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测点的埋设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测点的埋设1.6.11.6.1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监测控制网的布设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围护边坡、桩顶的位移、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等方面的监测。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1、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2、高程控制网: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

20、高程控制基准。本次监测的平面和高程控制使用同一个控制点。控制点计划布设 3 个,编号为 BM1BM3,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基准点埋设应考虑下列因素:a.基准点应布设在监测对象的沉降影响范围(包括埋深)以外,保证其坚固稳定;b.尽量远离道路、铁路、空压机房等,以防受到碾压和振动的影响;c.力求通视良好,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宜超过 l00m,以保证监测精度;d.避免将基准点埋设在低洼易积水处。同时为防止土层冻胀的影响,基准点的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 0.5m。控制点具体布设情况将在进场后根据现场条件进

21、行布设。15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16图图 1 1 基准点埋设示意图基准点埋设示意图1.6.21.6.2 围护桩顶沉降监测围护桩顶沉降监测由于基坑开挖期间要进行大量土方卸载,造成坑内外水土压力平衡体系被打破,围护桩将在水土压力作用下产生位移,所以桩顶、坡顶沉降监测是对基坑的安全保护是必不可少的监测内容。1 1、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桩顶、坡顶沉降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天宝 DINI03 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记录外业观测数据文件。图 2 Trimble DINI03 电子水准仪基准网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二等垂

22、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详见表 1。表 1 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0.5 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15 毫米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3n毫米(n 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n毫米(n 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30 米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0.5 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1.5 米8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5 米监测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详见表 2。表 2 监测点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17n2站序号项目限差1监测点与相邻基准

23、点高差中误差1.0 毫米2每站高差中误差0.30 毫米3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6n毫米(n 为测站数)4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8n毫米(n 为测站数)5视线长度50 米6前后视的距离较差2.0 米7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3 米8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3 米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观测顺序:往测:后、前、前、后,返测:前、后、后、前。根据使用仪器美国天宝 DINI03 电子水准仪的精度是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为 0.3mm,同时考虑本工程监测点是按照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精度进行观测,其视线长度50m,一般附合路线线路长约 1k

24、m 左右,则在该路线上的测站数为:nS线S线100010站250各测站高程中误差为:mm偶0.3 0.04 mm在本线路中最弱点将是第 5 站,即 n=5,其单向观测最高程中误差为:m最弱点(单向)m站0.042.230.09mm当采用往返观测时,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m最弱点(往返)m最弱点(单向)0.04 0.06 mm2可以看出,采用该仪器按本观测方案可以达到垂直变形监测要求。水准观测注意事项如下:对使用的电子水准仪、条码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

25、固定测站;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105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18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附合观测要求;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范围内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书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

26、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2、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分析与处理观测记录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进行,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要求如下: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并检核独立闭合差及与 2 个以上的基准点相互附合差满足精度要求条件,确保起算数据的准确;使用商用华星测量控制网平差软件,平差前应检核观测数据,观测数据准确可靠,检核合格后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 0.1mm。通过变形观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沉降量等数据。观测点稳定

27、性分析原则如下: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3、测点的埋设及布置、测点的埋设及布置测点按监测设计图纸布点位置在基坑四周围护结构桩(墙)顶上设置,布置的原则为:测点应尽量布设在基坑圈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等较为固定的地方,以设置方便,不易损坏,且能真实反映基坑围护结构桩(墙)顶部的侧向变形为原则。测点沿基坑四

28、周围护桩(墙)顶、坡顶每 20m 布置 1 点。本工程共布设围护桩顶沉降监测点本工程共布设围护桩顶沉降监测点 6565 个,编号为个,编号为 ZD1-ZD65ZD1-ZD65。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191.6.31.6.3 围护桩顶水平位移、工程桩水平位移监测围护桩顶水平位移、工程桩水平位移监测由于基坑开挖期间要进行大量土方卸载,造成坑内外水土压力平衡体系被打破,围护桩将在水土压力作用下产生位移,所以桩顶位移监测是对基坑的安全保护是必不可少的监测内容。1 1、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围护结构桩顶、坡顶水平位移控制点观测采用导线测量方法,监测点采用极坐标法观测,使用

29、托普康 ES-101 全站仪进行观测。图 3 托普康 ES-101 全站仪及观测实景图控制网及监测点观测均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二等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详见表 3。表 3 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指标或限差1水平角观测测回数62测角中误差1 秒3测边相对中误差1/1000004每边测回数往返各 4 测回5距离一测回读数较差1 毫米6距离单程各测回较差1.5 毫米7气象数据测定的最小读数温度 0.2 摄氏度,气压 50 帕根据施工场地的条件,我单位认为基准点观测采用导线法比较容易操作,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按相应技术规程作业,容易达到监测精度要求。将

30、所布设的围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点及施工控制点组成闭合导线或附合导线(网)形式。导线测量采用托普康 ES101 电子全站仪,测角精度1”,测距精度 1mm+1ppm。可按下式估算导线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MIJ(1)M2 M2TU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202M2ijM 1 STT(2)M mSU(3)式中:S导线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1测距相对中误差(mm)。T按导线平均边长 60 米,测角中误差 1.41”,测距 6 测回,测距中误差为 0.4 毫米,于是得到观测基准点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Mij为 0.33 毫米。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根据现场条件,一般采用极

31、坐标法。在选定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后视其它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测定监测点与监测基准点之间的角度、距离,计算各监测点坐标,将位移矢量投影至垂直于基坑的方向,根据各期与初始值比较,计算出监测点向基坑内侧的变形量。按极坐标法监测水平位移监测点中误差为:m 0.5mm,满足监测精度要求。观测注意事项如下:对使用的全站仪、觇牌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尤其时照准部水准管及电子气泡补偿的检验与校正。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仪器、觇牌应安置稳固严格对中整平;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

32、开始观测;应尽量避免受外界干扰影响观测精度,严格按精度要求控制各项限差。2、数据分析及处理、数据分析及处理观测记录采用 PDA 控制网测量记录程序进行,观测时可完成各项限差指标控制,观测完成后形成电子原始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使用控制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坐标。平差计算要求如下:平差前对控制点稳定性进行检验,对各期相邻控制点间的夹角、距离进行比较,确保起算数据的可靠;使用华星测量控制网平差软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 0.1mm。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21通过各期变形观测点二维平面坐标值,计算投影至垂直于基坑方向的矢量位移,

33、并计算各期阶段变形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变形量等数据。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监测点预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预警值,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预警值而小于报警值则为预警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

34、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而小于控制值则为报警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控制值则为控制状态。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基坑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有关各方。3、测点的埋设及布置、测点的埋设及布置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原则同桩顶沉降监测埋设原则,测点与桩顶、坡顶沉降测点共用同一测点。工程桩监测点在工程挖出桩顶后,布置在桩顶部,工程桩水平位移监测点工程桩水平位移监测点 1515 个,个,编号编号 GCZ1-GCZ15GCZ1-GCZ15。1.6.41.6.4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1

35、、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监测仪器采用滑动式测斜仪 DRIS1030S 型测斜仪以及配套 PVC 测斜管,监测精度可达到0.01mm/500mm,探头抗震性达到 50000g。仪器图见图 4。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22图 4DRIS1030S 型测斜仪观测方法如下:(1)用模拟测头检查测斜管导槽;(2)使测斜仪测读器处于工作状态,将测头导轮插入测斜管导槽内,缓慢地下放至管底,然后由管底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 1m 读一次数据,记录测点深度和读数。测读完毕后,将测头旋转 180插入同一对导槽内,以上述方法再测一次,深点深度同第一次相同。(3)每一深度的正反两读数的绝

36、对值宜相同,当读数有异常时应及时补测。观测及数据采集技术要求如下:(1)初始值测定测斜管应在测试前 5 天装设完毕,在 35 天内用测斜仪对同一测斜管作 3 次重复测量,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以 2 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侧向位移计算的基准值。(2)观测技术要求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应等候 5 分钟,以便探头适应管内水温,观测时应注意仪器探头和电缆线的密封性,以防探头数据传输部分进水。测斜观测时每 0.5m 标记一定要卡在相同位置,每次读数一定要等候电压值稳定才能读数,确保读数准确性。2、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首先,必须设定好基准点,深层土体变形观测的基准点一般设在测斜管的底部。当被测桩体

37、产生变形时,测斜管轴线产生挠度,用测斜仪确定测斜管轴线各段的倾角,便可计算出桩体的水平位移。设基准点为O点,坐标为(X0,Y0),于是测斜管轴线各测点的平面坐标由下列两式确定:jXj X0L sinxii1j X0 L f xii1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23Yj Y0L sinyii1j Y0 L f yii1式中i测点序号,i=1,2,j;L测斜仪标距或测点间距(m);f 测斜仪率定常数;xiX 方向第i段正、反测应变读数差之半;yiY 方向第i段正、反测应变读数差之半;为消除量测装置零漂移引起的误差,每一测段两个方向的倾角都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即_xixix i2_yiy

38、iyi2当xi或yi0 时,表示向 X 轴或 Y 轴正向倾斜,当xi或yi0 时,表示向 X 轴或 Y 轴负向倾斜,由上式可计算出测斜管轴线各测点水平位置,比较不同测次各测点水平坐标,便可知道桩体的水平位移量。原准线3、测点埋设与布置、测点埋设与布置图 5 测斜仪量测原理图测斜管在基坑围护桩施工时同钢筋笼一起预,预埋时要符合下列要求:(1)埋设前检查测斜管质量,测斜管连接时保证上、下管段的导槽相互对准顺畅,接头处密封处理,并注意保证管口的封盖;(2)测斜管长度与钢筋笼长度相同;(3)埋设时电缆总位移测读设备位移Xi测头钻孔导槽导管导轮回填j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24测斜管保持竖

39、直无扭转,其中一组导槽方向应与所需测量的方向一致。埋设方法是在坑外侧土体中钻 150mm 的钻探孔,首先将测斜管下端封堵好后,一边往钻孔中下一边将测斜管用套管接头一节节连上,同时用胶带密封并灌放清水,全部下入后用细砂填满管周围的孔隙,孔口部分用粘性土填实。测斜管材料为 PVC硬塑,内有定向槽,管径 70mm。测斜管顶部回套 1.0m 长的 80mm 的硬塑管进行保护,孔口四周用混凝土予以保护,并做醒目标志,防止施工过程中的意外破坏。测斜管布置大样图本工程共布设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本工程共布设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 3232 点,编号为桩体测点,编号为桩体测 ZCX1-ZCX15,ZC

40、X1-ZCX15,土体测斜编号土体测斜编号 TCX1-TCX17TCX1-TCX17,测斜孔深度为,测斜孔深度为 13-1913-19 米。米。1.6.51.6.5 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基坑施工前有时需要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在天然水面和人工水面之间,排水会引起土体的孔隙水压力消散,有效应力增加,从而造成土体压缩,产生沉降;同时,人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25工水面以下,土层有效应力也会因水位变化而增加,引起土体沉降,这将引起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面下沉,甚至造成邻域内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因此,地下水位变化是基坑施工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测的一个关键性参数。1、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监测方

41、法及技术要求地下水位观测设备采用 SWJ-8090 型钢尺水位计,观测精度为 1mm,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为:水为导体,当测头接触到地下水时,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此时读取与测头连接的标尺刻度,此读数为水位与固定测定的垂直距离,再通过固定测点的标高及与地面的相对位置换算成从地面算起的水位埋深及水位标高。电源报警器图 7 电测水位仪工作原理图及实物图根据管顶高程、管顶与地面的高差,即可计算地下水位的高程和埋深。观测时对每个测孔连续进行独立 3 次观测,成果取均值。2、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每次观测结束后,将观测数据和地面观测的孔口高程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整理,计算地下水位。3、测点的埋设与布

42、置、测点的埋设与布置地下水位监测孔主要布设在水位埋深较小、水位变化较大、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结构沉降较大等部位,观测孔的位置都是选在便于长期保存和观测位置。观测孔的孔径为 130mm,内下井管,井管和孔壁之间的环状空间用砾料及粘土充填。用特制井盖保护孔口,井盖不突出地面。每个观测孔的具体深度根据勘察资料确定。水位监测孔埋设采用 SH30 型钻机成孔,钻进方式为冲击干钻,钢套管护壁,成孔时钻孔直径为 130mm,一径到底。成孔后,按照沉砂管、过滤器、井管的位置顺序,采用钢丝绳直接提调法依次下入,通过端部的导中期使井管居中。井管下完后,采用静水填砾法填置砾料至设计高度,然后按要求用粘土球或粘土封填至

43、孔口下料同地下水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26时拔起套管成孔,成孔倾斜度小于 1 度。地下水位监测孔井身结构如图本次监测水位管埋设方式主要有钻孔埋设方式。水位管埋设大样图 1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27水位管埋设大样图 2本工程共布设坑外水位监测点本工程共布设坑外水位监测点 3232 点,编号为点,编号为 SW1-SW32SW1-SW32。孔深孔深 1313 米。米。1.6.61.6.6 周边管线竖向位移监测周边管线竖向位移监测地下结构开挖时伴随着土方的大量卸载,周边水土压力重新分布,势必对相邻地下管线造成一定影响,甚至使管线产生位移。对相邻地下管线变形进行监测,及时

44、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管线安全,不仅关系到施工的顺利进行,更关系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地下管线变形监测点的埋设主要有 4 种方法,工程中按实际条件选择a.抱箍式:由扁铁做成的稍大于管线直径的圆环,将测杆与管线连接成为整体,测杆伸直至地面。适用于可进行开挖且开挖至管线底部的情况。b.直接式:用敞开式开挖和钻孔方式挖至管线顶表面,在管线上直接设置测点。C套筒式:采用一硬塑料管或金属管打设或埋设于所测管线顶面和地表之间,量测时,将测杆放入埋管,再将标尺搁置在测杆顶端,进行沉降量测。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28套筒d模拟式:选取代表性管线,在其邻近打孔,孔深至管底标高,底部放入钢板,然后放入钢

45、筋作为测杆。适用于地下管线排列密集且管底标高相差不大,或因种种原因无法开挖的情况,精度较低。测杆管线抱箍式套筒式图 9 管线变形测点布设方法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模拟式应根据管线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设置;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以外 20m;上水、煤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直接监测点应设置在管线上,也可以利用阀门开关、抽气孔以及检查井等管线设备作为监测点;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利用埋设套管法设置监测点,也可采用模拟式测点将监测点设置在靠近管线埋深部位的土体中。本工程

46、布置管线监测点对于有检修井和露出地面的管线采用直接布置,无法直布本工程布置管线监测点对于有检修井和露出地面的管线采用直接布置,无法直布置的管线采用模拟式布置置的管线采用模拟式布置,高压线采用直接布设,共布置周边管线监测点高压线采用直接布设,共布置周边管线监测点 2222 个,编号个,编号为为 GX1-GX22GX1-GX22。1.6.71.6.7 立柱物沉降监测立柱物沉降监测1、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立柱沉降监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 Trimble DiNi03 电子水准仪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记录外业观测数据文件。高程基准点选择完成后,需至少经过 3 次测量

47、,确认高程基准点处于稳定状态时,方可使用。基准点复测时,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应在0.3nmm(n 为测站数)以内,每站高差中误差在 0.15mm 以内,具体观测要求见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该规范表 1-2。测杆抱箍管线测杆管线钢板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29监测点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该规范表 1-3。观测注意事项如下:对使用仪器必需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

48、、固定测站;观测时,必需保证良好的观测环境及成像条件;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中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观测完成需现场检核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观测时应满足水准观测各项相关技术要求。2、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1)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要求如下: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并检核独立闭合差及与 2 个以上的基准点相互附合差;使用专业平差软件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 0.1mm。通过变形监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

49、、阶段变形速率、累计沉降量等数据。(2)变形数据分析监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监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进行;相邻两期监测点的变动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监测点在这该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3、立柱沉降监测时的安全措施立柱沉降监测时的安全措施根据施工进度,在施工单位对混凝土支撑上方安装防护栏杆后测量,每次测量时测量人员必需穿反光背心佩戴安全带后方可进行测量作业本工程布置立柱沉降监测点共为本工程布置立柱沉降监测点共为 7 7 点,

50、编号为点,编号为 LZ1-LZLZ1-LZ9 9。1.6.81.6.8 支撑轴力监测支撑轴力监测1.混凝土支撑:(1)采用振弦式钢筋应力计进行轴力监测。(2)根据围护结构施工图纸中的设计安装。(3)钢筋应力计应安装在截断支撑主筋的部位,并与两端进行搭接焊。但由于苏地 2019-WG-30 号地块项目300现场的条件限制,主筋不能截断,因此考虑如果通过小段钢筋将钢筋计平行焊接在主筋旁边,则会影响监测效果,这样则会使钢筋内力传力不明确,不能得到真实的监测结果。因此采用将钢筋计绑扎在截面的上下侧,利用变形协调的原理,可计算出混凝土的应变值,从而换算出整个截面乃至整道支撑的轴力值。为了有利于钢筋计与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 > 施工组织方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