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C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河北经纬大地测绘技术有限公司二零一三年五月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C区基坑监测工作方案 批准:王瑞玲审定:杨凤民审核:魏 亮编写:尹中旭河北经纬大地测绘技术有限公司二零一三年五月.目 录1.概况11.1工程概况11.2工作内容及目的11.3执行技术标准11.4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11.5投入仪器设备及人员22.基坑监测基准点的布设及观测22.1基坑监测基准点位的选埋22.2基坑监测基准点的标志32.3基坑监测基准点的观测的技术要求32.4基坑监测基准点的检测33.基坑顶部监测点的布设及观测33.1基坑顶部监测点的布设33.2基坑顶部监测点的编号43.3
2、基坑顶部监测点埋设及标志43.4基坑顶部监测点的观测43.5基坑顶部监测点监测周期54.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64.1周边建筑物监测点的布设和数量64.2沉降监测点的编号64.3沉降监测点布设及标志64.4沉降监测点的观测6 4.5沉降监测点的观测周期65.周边路面沉降观测75.1周边路面沉降点的布设和数量75.2沉降点的编号75.3沉降点布设及标志75.4沉降点的观测75.6注意事项76. 护坡桩深层水平位移(测斜)86.1测斜点的布设和数量86.2测斜点的编号8 6.3测斜管的安装与监测.8 6.4测斜频率 9 6.5测斜监测报警值 97. 水位测量97.1水位测量点的布设和数量97.2水位测
3、量点的编号97.3水位测量107.4水位测量频率108. 锚杆内力监测108.1锚杆内力监测点的布设和数量108.2锚杆内力监测点的编号108.4锚杆内力监测频率119. 监测要求1110.监测报警值1111.内业资料的处理1112.提交成果12附图1:基坑监测基准点布置示意图13附图2:基坑监测基准点标志示意图14附图3:基坑顶部监测点布设示意图15121.概况1.1工程概况我公司承担廊坊新朝阳广场二期工程C区基坑监测。本工程位于廊坊市和平路与永丰道西北角。廊坊新朝阳广场为一高档商业建筑群,由五栋高层商业楼和裙楼组成,基坑为大开挖形式,基坑深度17.9米,基坑南北和东侧支护为护坡桩形式,西侧
4、为喷锚形式。1.2工作内容及目的基坑监测内容为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护坡桩深层水平位移、锚杆内力监测、水位监测、路面沉降观测等。目的是通过监测为业主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便于业主分析基坑的变形程度和变形趋势,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依据为(地勘、设计图、周边环境及市政部门的交底等)。1.3执行技术标准(1)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5)公司管理体系文件。1.4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平面坐标系采用与甲方提供控制点
5、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统,独立坐标系统假设基准点的坐标,尽量使基准点的相对方位处在正南正北位置,这样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高程系可采用与甲方提供控制点相同的高程系统或独立的高程系统,但无论采用哪种高程系统,都不影响工程的质量。1.5投入仪器设备及人员1.5.1投入人员本工程拟投入4人,其中工程师1名,负责成果的检查验收,工程师1名,负责整个施工过程,助工、高级工人2名,组成作业组。1.5.2投入仪器设备本工程拟投入主要的仪器设备见表1。表1 主要仪器设备一览表 序 号仪器设备名称数 量型 号用 途精密度1全站仪一台南方352L水平位移22mm-2ppm2水准仪一台苏光DSZ2+GPM3竖向位移0.7
6、mm3测斜仪一台RQBF-6989A测斜500mm0.1分辨率24频率仪一台608A锚杆内力监测0.1HZ5水位仪或测绳一台SWY-30水位监测1mm6测斜管330米7辅材若干以上仪器可采用同等精度的其它品牌仪器。另配备计算机一台及配套的软件。2.基坑监测基准点的布设及观测2.1基坑监测基准点位的选埋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与基坑的距离应满足规范要求,且便于全站仪观测。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在和平路与永丰道合适位置布设3个基准点,编号为BM01、BM02 、BM03。基准点布置示意图见附图(一)。为了便于工作及分析边坡位移情况,在工地上可布设若干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尽
7、量为正南正北方向。工作基点的数量可根据现场施工情况确定。2.2基坑监测基准点的标志基准点的埋设标志:埋设地下水泥标石的标志为铁质,设置在建筑物上的标志为涂防锈漆的铁质。基准点采用混凝土现浇式,在选好的位置上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点位埋设,其规格与形状详见附图(二)。2.3基坑监测基准点的观测的技术要求基坑监测平面基准点观测使用南方352L仪器或同等精度仪器,采用极坐标方法进行观测。即以已有控制点为已知点,采用极坐标方法两次摆站进行基准点的观测。或假设其中一个基准点的坐标,并将此基准点作为已知点,采用极坐标方法两次摆站进行其他基准点的观测。在观测坐标中误差3.0mm时,取两次平均数值做为观测结果。基坑
8、监测竖向基准点观测使用DSZ2+GPM3水准仪,采用闭合线路往返观测,其观测方法按国家一级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施测,当观测路线确定后,不得任意改动,各项技术要求见表2:表2 一级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等级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计差视线高度基辅分划读数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mm)一级30m0.7m1.0m0.5m0.3mm0.5mm0.20.45注: n为测站数2.4基坑监测基准点的检测基坑监测基准点的检测周期,每半年观测一次。观测方法同上。3.基坑顶部监测点的布设及观测3.1基坑顶部监测点的布设根据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基坑顶
9、部监测点共66个。3.2基坑顶部监测点的编号基坑顶部监测点编号可采用WY+流水号的方法,流水号可从基坑东北角的监测点编为01号点,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增加依次编号。 点位布置详见设计图纸。3.3基坑顶部监测点埋设及标志从基坑顶部硬化后或护坡桩过梁浇筑好后开始埋设监测点,在平行基坑方向:基坑的转角与每隔20米左右围护桩顶上;在垂直基坑方向:距离基坑1米左右的基坑边沿上或基坑围护桩顶埋设混凝土观测标志。为了保持标志的稳定性,采用现埋式方法。在位置点上埋设一直径20mm、长为250mm左右的钢筋,钢筋一端加工成球状,中间打一深、直径均为2mm左右的孔或画“十”字,另一端埋进混凝土以结构胶粘合,一端露出混
10、凝20mm,详见附图(三)。3.4基坑顶部监测点的观测为保证工程监测的初始值准确,在工程开始监测时应连续观测二次,取二次观测数据的平均数为项目的初始值。3.4.1基坑顶部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基坑顶部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采用极坐标法,即以基准点为已知点,用全站仪精确测出每个基坑顶部监测点的坐标,从而分析监测点在基坑内侧方向的位移。3.4.2基坑顶部监测点竖向位移观测基坑顶部监测点竖向位移观测使用DSZ2+GPM3水准仪,采用闭合或附合线路进行观测,按国家二级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施测,当观测路线确定后,不得任意改动,各项技术要求见表3。表3 二级水准测量技术要求等级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计差视线高度
11、基辅分划读数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mm)二级50m2.0m3.0m0.3m0.5mm0.7mm1.01.5注: n为测站数3.5基坑顶部监测点监测周期根据规范要求和现场的施工情况水平和竖直位移监测从基坑顶部硬化面完成时时开始布点观测,监测频率见下表:表4 监测频率表施工进程监测频率开挖深度(m)51次/2天5101次/1天102次/1天底板浇筑后时间(天)72次/1天7141次/1天14281次/2天281次/3天当大雨、基坑周边环境出现不利基坑稳定的变化、本监测项目或其他监测项目出现异常时,加密监测当基础底板浇筑后2个月后可分析监测数据的收敛情况,若数
12、据有所收敛,监测频率可放宽至7天监测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监测次数,并及时向施工、监理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1)监测项目的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2)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基坑及周围环境中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4)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5)支护结构出现开裂;(6)邻近的地面突然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的开裂;(7)基坑底部、坡体或围护结构出现管涌、流沙现象;(8)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4.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 4.1周边建筑物监测点的布设和数量 根据设计图纸,周边建筑物工商银行布
13、设13个沉降监测点、餐厅8个、办公楼11个、水池4个、北侧商场18个。4.2沉降监测点的编号基坑顶部监测点编号可采用JZW+建筑物拼音第一个字母+流水号的方法,流水号可从建筑物东北角的监测点编为01号点,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增加依次编号。 4.3沉降监测点布设及标志由于周边建筑物的所有权比较复杂,所以沉降点标志采用在离地面50公分左右的墙体上画测量线的方法。4.4沉降监测点的观测沉降观测实质上就是竖向位移的监测,所以周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与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的方法、精度、技术要求、使用仪器等均相同。4.5沉降监测点的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周期及注意事项同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5.周边路面沉降观测 5.1
14、周边路面沉降点的布设和数量 根据设计图纸,周边路面沉降点共53个。5.2沉降点的编号周边路面沉降点编号可采用CJ+流水号的方法,流水号可从基坑东北角的沉降点编为01号点,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增加依次编号。 5.3沉降点布设及标志为了保持标志的稳定性,采用现埋式方法。在位置点上埋设一直径20mm、长为250mm左右的钢筋,钢筋一端加工成球状,中间打一深、直径均为2mm左右的孔或画“十”字,另一端埋进混凝土,一端露出混凝土20mm。5.4沉降点的观测沉降观测实质上就是竖向位移的监测,所以周边路面的沉降观测与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的方法、精度、技术要求、使用仪器等均相同。5.5沉降点的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周期
15、及注意事项同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5.6注意事项 根据以往经验,由于现场施工作业面小,周边路面来往车辆较多,路面的沉降点破坏性很大,如果补点则导致沉降成果不连续,所以在破坏点不小于沉降点总数的70%时可不补点,以保证成果的连续性。6. 护坡桩深层水平位移(测斜)6.1测斜点的布设和数量根据设计单位的图纸要求,测斜观测点共11个。6.2测斜点的编号测斜点编号可采用CX+流水号的方法,流水号可从基坑东北角的沉降点编为01号点,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增加依次编号。6.3测斜管的安装与监测测斜管埋设采用直接埋入法。即在拟安装的支护桩清孔完毕后,将测斜管随钢筋笼一并放入桩孔内,待灌注混凝土后即完成埋设。具体步
16、骤如下:安装测斜管在钢筋笼上;测斜管接头处用玻璃胶密封,并将测斜管中的一对导槽垂直于基坑边线;用测斜仪探头检验槽口是否通顺;测斜管管口加盖保护,灌注混凝土。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采用RQBF-6989A型测斜仪。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低于0.25mm/m,分辨率不低于0.02mm/500mm。测斜测量时,将测斜仪探头沿测斜管垂直于基坑边线方向的导槽缓缓沉至孔底,在恒温1015分钟后,自下而上每0.5m一个测点,测量至起算点后,旋转测斜仪探头180,重新放入孔内,按上述方法反方向量测一次至起算点。现场测量完毕后,及时将数据采集至电脑内,采用专用软件分析当日数据,与初始值比较后,打印当日成果,如有异常,
17、应立即通知相关单位。6.4测斜频率 测斜点的监测频率同基坑顶部监测点相同。6.5测斜监测报警值累计变形量35mm,或变化速率3mm/d。结构安全性判别标准如下:F=容许值/实测值当F1 判定“安全”1F0.8 判定“注意”F0.8 判定“危险”当安全性为“注意”时,应加密监测次数;当安全性为“危险”时,应严密监测,并召开由设计、施工及监测等单位进行会诊,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估计和决策,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与优化下一步的设计与施工。7. 水位测量7.1水位测量点的布设和数量根据设计单位的图纸要求,测斜观测点共24个。7.2水位测量点的编号水位测量点编号可采用SW+流水号的方法,流水号可从
18、基坑东北角的沉降点编为01号点,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增加依次编号。7.3水位测量 水位测量采用SWY-30型水位仪测量,在打好的水位井上部固定水位仪,当测头的触点接触到水位时,接受系统的音响器便会发出连续不断的蜂鸣声,此时读写钢尺电缆在井口处的深度尺寸,即为地下水位离井口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水位测量亦可采用测绳观测。7.4水位测量频率监测频率同基坑顶部监测点相同。8. 锚杆内力监测8.1锚杆内力监测点的布设和数量根据设计单位的图纸要求,测斜观测点共11处。每处有5点,共55个点。8.2锚杆内力监测点的编号锚杆内力监测点编号可采用YLJ+流水号+(由上到下为1、2、3、4、5)的方法,流水号可从基坑
19、东北角的沉降点编为01号点,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增加依次编号。 8.3锚索测力计的安装与监测根据结构的设计要求,测力计安装在锚固垫座上,钢绞线从测力筒中心孔穿过,测力计置于刚垫座与工作锚之间,安装时应放置平稳,如发现几何偏心过大应及时调整。安装好后及时用频率以测量初值。现场测量完毕后,及时将数据采集至电脑内,采用专用软件分析当日数据,与初始值比较后,打印当日成果,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相关单位。8.4锚杆内力监测频率监测频率同基坑顶部监测点相同。9. 监测要求同一监测项目每次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
20、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10.监测报警值以上各项监测项目报警值详见表5。表5 基坑顶部监测点监测报警值序号监测项目累计绝对值(mm)变化速率(mm/d)1基坑顶部水平位移2522基坑顶部竖向位移1523测斜3534水位10005005周边建筑物沉降2026周边路面沉降3037锚杆内力监测承载力设计值的70%11.内业资料的处理现场监测的数据经过核对无误后,通过平差,得出基坑顶部监测点平面坐标值和竖向高程值、周边建筑物和周边路面沉降值、测斜值、水位观测值、内力监测数据。制出成果表。若各项成果符合规范要求,则提交成果,若数据达到报警值则及时告知甲方或设计部门。12.提交成果 (1)每次观测结束后,及时提交资料,提交该次资料观测成果一式伍份(可以为电子版)。(2)基坑回填完毕后 5 日内提供综合报告 (含变形观测分析报告、观测点平面位置布置图、沉降观测数据等)一式伍份。 .附图(一):基准点布置示意图附图(二):基准点标志示意图附图(三):基坑顶部监测点标志示意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