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880672 上传时间:2024-03-10 格式:DOC 页数:98 大小:3.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国际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国际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国际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国际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导论一、概念题1国际经济答: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是发生在主权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主要包括主权国家相互之间的商品、劳务与资本的流动,以及货币的支付等。此外,国际经济学还研究各国在管制与调节商品、劳务、资本流动和货币支付时所采用的政策,以及由这些政策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的福利效应。具体说来,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理论以及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等。除此之外,国际经济学也研究国际经济活动的各种制度安排,如国际贸易的制度安排、国际货币制度的安排等。2国际贸易理论答: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析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的所得。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

2、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个阶段。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3国际贸易政策答:国际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所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主要分析各种贸易政策的产生及其对一国福利的影响。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一起构成了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4国际收支答:国际收支分为狭义的国际收支和广义的国际收支。

3、狭义的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对外收入和支出的总额。广义的国际收支不仅包括外汇收支,还包括一定时期的经济交易。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国际收支理论主要研究一国在开放经济下的国际收支的平衡问题与汇率的决定。5国际收支政策答:国际收支政策即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是一国采取的关于国际收支和汇率的调节的政策。主要研究国际收支与汇率的调节方法。它与国际收支理论综合在一起,构成了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6微观经济学答: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生产者或企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及单个消费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满足的学科。它的考察对象是市场

4、经济中各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法,个量是指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相适应的经济变量,如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利润,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效用和价格等。微观经济学在分析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假设总量固定不变,又被称为个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由于这些理论均涉及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因而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7宏观经济学答: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

5、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如何波动的学科。它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其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周期、产品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需求管理等。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二、思考题1学习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是什么?答: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其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是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的不间断的增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交往已不再是线

6、性的,而是一个彼此渗透、相互交叉的格局,形成了全球经济网络。随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不断演变,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在不断地加强。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一国经济作为全球经济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已经不完全取决于其国内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之下,各国的经济恢复迅速,国际金融稳定,贸易成了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的迅猛发展。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实践的发展要求把经济研究的视角推至全球,以国际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的新现象,因此,

7、国际经济学越来越重要。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1)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是发生在主权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主要包括主权国家相互之间的商品、劳务与资本的流动,以及货币的支付等。此外,国际经济学还研究各国在管制与调节商品、劳务、资本流动和货币支付时所采用的政策,以及由这些政策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的福利效应。具体说来,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理论,以及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等。除此之外,国际经济学也研究国际经济活动的各种制度安排,如国际贸易的制度安排、国际货币制度的安排等。(2)国际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区别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在国际经

8、济活动范围中的延伸与应用。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是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的不间断的增长,而经济学虽然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原理,但没有能力对日益增长的国际经济活动加以深入与全面的研究。国际经济学微观部分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由于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各经济主体隶属于不同的国家,所以发生在他们相互间的各种交换活动与发生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的交换活动是有重大区别的,这种区别导致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演变为国际经济学的贸易理论与贸易政策。国际经济学宏观部分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不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民收入的决定,但在国际经济学中,各国国民收入的决定不仅受到国内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而且受到国际

9、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这样对一国国民收入的研究就必须同时考虑国内的收入流量与国际的收入流量,于是,对国民收入流量的研究自然而然就变为对国际收支的研究。3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怎样的?试与经济学进行比较。答: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是从“2-2-2”模型开始的,即一个由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组成的世界的模型出发,以商品与要素市场的完全竞争为基础,以不存在贸易限制与交易费用为零作为最基本的前提假定来研究贸易是怎样发生的,以及贸易的利益是怎样分配的。在模型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放松上述各种极为苛刻的假设条件,以逻辑演绎的方法,渐次推导出一系列贸易理论与政策,然后,再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顺序,依次建立起有关

10、国际收支的理论,以及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政策选择。可见,国际经济学的方法与经济学的方法基本相似,都是通过对现实经济的高度抽象,由假设与模型来建立其一般理论,然后再不断地放松假设与逻辑演绎来使理论分析逼近现实。上篇微观国际经济学第1章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利益:李嘉图原理一、概念题1重商主义答: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它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衰落。重商主义的贸易观:贸易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提供国际收支顺差的机会。在重商主义者看来出口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因为它可以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并导致贵金属的流入

11、。相反,进口却是一种负担,因为它减少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这不仅会导致国内就业的下降,而且还会使贵金属流失。同时,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即贸易一方的顺差必然要以另一方的逆差为代价。因此,国家应对出口与生产加以保护与奖励,而对进口则应采取保护主义的措施予以限制,特别是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更是应当如此。2绝对成本差 答: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A国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在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成本差,也称绝对优势。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

1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斯密认为,绝对成本差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3贸易比价(贸易条件)答:贸易比价(贸易条件)是指出口价格和进口价格的比率。其计算方法是:其中,表示贸易条件,表示出口价格指数,表示进口价格指数。4比较成本差答: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成本差,也称比较优势。两国按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李嘉图认为,比较成本差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5机会成本答:(1)在微观经济学里,经济活动的机会成

13、本指把运用于该经济活动中的资源运用到其他领域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在比较利益理论中,由于生产的产品只有X和M,即一种资源(劳动)只有两种用途,因此生产X的机会成本就是把同样劳动用于生产M的最大产量。可以用X和M的边际转换率来描述生产X的机会成本。(2)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机会成本是一个重要概念。可以说,理解了机会成本就理解了比较优势理论。6专业化分工答:企业生产过程包括了许多不同阶段,要求一定数量的参与者利用不同的技能和知识在不同时空进行或组织不同的活动。专业化分工就是要把企业活动的特点和参与企业活动的员工的特点结合起来,把每位员工都安排在适当的领域中积累知识、发现技能从而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

14、。在国际贸易中,专业化分工特指每个国家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可通过国际贸易获益。7生产可能性边界答: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最好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A和B两种产品的生产,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图1-1所示。图1-1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一个社

15、会在资源一定、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可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的各种不同产量的组合。位于曲线右边的点(如点)是不能实现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曲线左边的点(如点)可以实现,但没有利用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位于曲线上的点(如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组合。这条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利用时,要获得更多一些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他的产品为代价。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边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边界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8自由主义答:自由主义是指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一种西方经济

16、理论思潮。最早明确提出“自由放任”原则的是法国的古尔内,后为亚当斯密、李嘉图、萨伊、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等人所发展,对西方国家经济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根据这一观点,政府的作用应限于下述范围:法律和秩序维持;国防;提供私人企业不愿提供的某些公共品(如公共保健和环境卫生)。9小国经济答:小国经济是指该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很小,其贸易额的变化对世界市场价格不产生影响。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该国只能是价格接受者,而不能影响该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10大国经济答:大国经济是相对于小国经济而言,指的是该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很大,其贸易额的变化会对世界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二、思考题1重

17、商主义对贸易是怎么看的?重商主义的国民财富观与现代经济学的国民财富观有什么不同?答: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它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衰落。(1)重商主义的贸易观:贸易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提供国际收支顺差的机会。在重商主义者看来出口可以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并导致贵金属的流入。相反,进口却是一种负担,因为它减少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这不仅会导致国内就业的下降,而且还会使贵金属流失。同时,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即贸易一方的顺差必然要以另一方的逆差为代价。因此,国家应对出口与生产加以保护与奖励

18、,而对进口则应采取保护主义的措施予以限制,特别是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更是应当如此。(2)重商主义的国民财富观与现代经济学的国民财富观的不同之处重商主义认为:国家的福利或财富以国家对金银的持有量为基础,出口越多就越能为国家带来更多的财富。国际贸易就是一场零和博弈,一国收益来自于他国的损失,要增加国民财富,只能通过武力或实施贸易政策对其他国家进行不对等贸易。政府必须为限制进口而设置一系列的关税和贸易壁垒,同时对该国产品进行补贴,从而鼓励出口。现代经济学的国民财富观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并不仅仅是黄金和白银,而应该以商品劳务的生产来衡量。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财富的增长有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或人力资源

19、、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自由交易、能激励人们从事生产性活动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方式等,而不仅仅是贸易顺差。进行国际贸易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有效地分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本国的生产能力,增加一个国家拥有的真正的财富,即一国所掌握的与别国交换商品的能力。2斯密贸易原理中的贸易基础是什么?决定贸易双方贸易收益的关键因素又是什么?答:(1)斯密贸易原理中的贸易基础是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只要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具有特定的优势使得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出口这种产品便会受益。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获得绝对利益,整

20、个世界获得分工的好处。(2)决定贸易双方贸易收益的关键因素是贸易双方贸易产品的绝对成本差异的大小。双方生产某产品的成本差异越大,进行分工、交换节约的劳动越多,即贸易收益越大。3李嘉图的贸易原理与斯密的贸易原理相比较有了哪些发展?这两种贸易原理是相互矛盾的还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答:(1)李嘉图的贸易原理放松了斯密的贸易原理中绝对成本差异的前提约束,以比较成本的差异为前提假定,即讨论的是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生产率优势这一更接近现实的情况。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贸易仍会发生的原因是机会成本。一国生产两种商品的绝对成本都高于另一国,但两国在这两种商品上的机会成本,即比较成本不同。两国按照各自的比

21、较利益进行专业化分工,仍可以通过贸易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与国民福利的增加。(2)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贸易原理与斯密的绝对利益贸易原理是一脉相承的,绝对利益说可以看成是比较利益说的特例。因为:两者都是把生产某种商品时的成本比较作为贸易产生的原因,且比较利益说是在绝对利益说的基础上使其假定更接近现实发展而来的。不同的是,绝对利益说只进行同一产品国家之间绝对成本的比较,而比较利益说则不但在国家之间,还在一国内两种商品之间进行成本比较,即相对比较。4为什么在小国经济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大国经济的模型?大国经济模型与小国经济模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1)斯密的贸易原理与李嘉图的贸易原理都是建立在小国经济假设基础

22、上的。但是世界上有许多贸易是发生在大国之间的,而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相比较又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为此,必需进一步放松斯密与李嘉图的假设,建立一个大国经济的贸易模型。(2)大国经济模型与小国经济模型的主要区别是:小国模型中只存在两国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而在大国模型中把两个大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加得到凹向原点的世界生产可能性边界,即图1-2中的折线。图1-2大国经济模型中的世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从世界角度来看,当世界的生产从点出发,沿着世界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向右下方移动时,它首先动用的是U国的经济资源,因为U国在生产X商品时具有比较经济利益,也就是说它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当X商品的产量超过点之后,

23、就需要动用W国的经济资源来加入X商品的生产行列了。由于W国的比较经济优势在生产M商品方面,因而其生产X商品的机会成本较高,所以,当W国也开始加入X商品的生产行列时,其边际收益必递减,结果世界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也就必以点为转折,以更加陡峭的斜率向右下方倾斜,从而导致了凹向原点的世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成。5为什么在大国经济条件下,小国若不进行专业化生产,贸易后的结果会对其非常不利?答:假设有两个国家,其中U国的经济规模相对于W国要小,但是相差不是很大。同时,假设U国在生产X商品方面比较有利,而W国在生产M商品方面比较有利。如图1-3所示,为世界无差异曲线,为贸易比价线,线为世界生产可能性曲线,其中

24、,在点,两国都专业化生产他们有优势的商品;在段,U国专业化生产X商品,W国则生产两种商品;而在段,U国生产两种商品,但W国则专业化生产M商品。图1-3U国专业化生产在这种条件下,若小国U不进行专业化生产,那么世界上产可能性曲线就会在段(如图1-4所示),这时,对于小国U来说,其贸易比价和重合,即贸易比价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也可以说贸易比价线和线的斜率相同,这意味着在它参加贸易时并没有获得什么有利的贸易条件,U国不能将商品卖得更加便宜。但是,对于大国W来说,贸易比价线的斜率大于曲线的斜率,商品可以买得更加便宜,可见,贸易利益将主要为W国所得。因此,当贸易结束时,虽然这样的贸易虽然也能增进整个世界的

25、福利,但贸易的利益分配则是不公平的,贸易结果对于小国U不利。图1-4U国不进行专业化生产第2章俄林赫克歇尔模型一、概念题1等产量线答:在假定劳动和资本可以互相替代的条件下,等产量线指这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不同数量组合所可能获得相同产量的生产无差异曲线。图2-1等产量线如图2-1所示,等产量曲线表示生产一定单位的产品,可以有很多种劳动和资本数量组合。当劳动投入量为单位时,资本投入量必须是单位;当劳动量从单位增加到单位时,资本投入量就可以从单位减少到单位;以后如果劳动仍然继续增加固定单位,则资本的减少量会越来越少。等产量曲线具有以下重要特点:等产量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具有负斜率。它

26、表示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可以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只有具有负斜率的等产量曲线,才表示劳动和资本互相替代是有效率的。坐标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它们按产量大小依次排列,越接近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少,越远离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多。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等产量曲线向原点凸出。它表示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将逐次减少。这一点将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来解释。2契约线答:契约线是福利经济学中用来描述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概念,它可由埃奇沃斯盒状图得到说明。以交换为例,埃奇沃斯盒状图可表述如下:设有两个消费者A、B,消费两种商品X

27、和Y,如图2-2所示:从盒子的左下顶点开始向右度量消费者A对商品X的消费量,向上度量消费者A对商品Y的消费量;从盒子的右上顶点开始向左度量消费者B对商品X的消费量,向下度量消费者B对商品Y的消费量。这样盒中任意一点就表示消费者A、B各自对商品X、Y的消费量,并且两人对商品X、Y的消费量之和分别等于X、Y商品的总量,也就是表示既定数量的商品X、Y在A、B二者之间的分配。在所有可能的分配状态中,有一部分分配状态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即不能在不降低其中任一位消费者效用的同时增加另一位消费者的效用。表示这种帕累托最优分配状态的系列点的轨迹就形成契约线。图2-2当以劳动、资本的总量为边长作埃奇沃斯盒状图,以

28、厂商、代替消费者A、B,以厂商的等产量线代替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则两厂商等产量线的切点轨迹同样形成一条契约线,这是生产的契约线,它表示了所有帕累托最优的生产要素配置状态。3等成本线答:等成本线表示在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条件下,以一定量的费用支出所能购买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这些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的集合,就是等成本线。假设为生产某种产品所准备支出的成本总额既定,资本的价格()和劳动的价格()亦是已知的,则总成本()用于购买劳动()和资本()的数量组合可由以下等成本线方程决定:根据上式,在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增加劳动购买量就会减少资本品的购买量,可购买的劳动和资本品的数量组合

29、位于由所决定的一条以横轴为劳动()和纵轴为资本()的等成本线上。图2-3如图2-3所示,等成本线的位置取决于生产者预算支出的总成本,而等成本线的斜率则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增加预算总支出,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劳动和资本,等成本线就向右上方移动。如果总预算支出既定,而劳动或资本的价格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则等产量线的斜率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劳动价格相对于资本价格更贵了,则等成本线的斜率就会增大;反之,等成本线就会更平坦。4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答: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最好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

30、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A和B两种产品的生产。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图2-4表示。图2-4它表示,一个社会在资源一定、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可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的各种不同产量的组合。位于曲线右边的点(如点)是不能实现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而曲线左边的点(如点)可以实现,但没有利用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而位于曲线上的点(如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组合。这条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1、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利用时,要获得更多一些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他的产品为代价。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边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边界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5要素密集答:要素密集是对产品中所含要素多少的一种比较,是一个相对概念。比如说有两种商品X和Y,都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力L,两种商品中资本与劳动力投入的比例分别是、,如果有,则说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6要素禀赋答: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是指一个国家生产要素所处的地位,包括基础要素(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和人口等)以及高级要素(

32、通信设备、掌握熟练的高技术的劳动力、科研设施和技术诀窍等),即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7里昂惕夫之谜答: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理论,在贸易中,各国出口的商品是本国拥有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是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生产的产品。这一理论与许多国家的贸易模式相吻合。然而美国经济学家华西里里昂惕夫运用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与进口竞争的行业的资本存量与工人数量的比值进行了计算,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里昂惕夫计算的结果表明,美国出口商品的劳动密集度要高于其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这一结论不仅与俄林-赫

33、克歇尔定理完全相反,而且有悖常理,即一个世界上资本要素最充裕的国家居然在出口劳动要素密集的商品。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8要素密集转换答:要素密集转换是指当某种产品在一国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另一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情况。图2-5要素密集转换如图2-5所示,考虑一个222模型,两种产品X和Y的等产量曲线相交两次。国要素禀赋所决定的等成本线的斜率为,国为。由图可知对国来说,X的生产均衡点在点,Y的生产均衡点在点,点的比率高于点,所以在国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同理,对于国来说,X的生产均衡点在点,Y的生产均衡点在点,在国X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H-O模型的预测,

34、劳动力丰裕的国应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X,而资本丰裕的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同样为X,两国出口同一种产品,这是不可能的,H-O理论失效。之所以会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关键在于两种产品的生产要素替代弹性相差甚巨,X要比Y大得多,这样才能保证等产量曲线像图中所示那样相交两次。如果两者的要素替代弹性基本相似,等产量曲线就只会相交一次,要素密集度逆转也就无从发生了。要素密集度逆转也是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一种解释。但与需求逆转一样,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太多经验支持。9人力资本答:人力资本是指在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人力资本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率而对其进行的投资。人力资本的增长,特别是教育投资的

35、增长,是过去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源泉之一。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包括对正规学校教育、电视教育、职前培训、在职训练、农业推广、成人识字,基本技能短期培训、职业市场信息传播、职业研究、营养卫生以及人口流动等等方面的投资。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有相似之处:其关键都在于所进行的投资在经济上是否值得,即收益是否能有足够的数量超过成本;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都要计提折旧,等等。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也存在不同之处:人力资本不能出售,因而它不能像实物资本那样作为担保品;个人不能像实物资本的所有者那样将其风险分散化或多样化;与物质资本不同,人力资本是人自身素质、智力和技能的提高,不可以脱离人身而独立存在。经济学

36、家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舒尔茨对一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研究后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本的增加。现在,人力资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0价格均等化答:价格均等化是指在国际自由贸易前提下,贸易双方的国内要素价格会趋于一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素的相对价格均等化,指要素价格之比在两国之间由不同变为相同;另一方面是要素的绝对价格均等化,原来同种要素在两国价格不同,但自由贸易之后,两国要素价格趋于均等。要素相对价格趋于均等化的原因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会出口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该国较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因此会导致对国内

37、丰裕要素需求的增加,这种需求增加的幅度要高于对稀缺要素的需求增加的幅度,因此丰裕要素价格的上涨要快于稀缺要素价格上涨的幅度,因此对于资本丰裕型国家,会上升而劳动丰裕型国家会下降,最终趋于均等。要素的绝对价格均等化是因为发生贸易前,各国稀缺要素较贵,丰富要素较便宜,自由贸易后,国内发生了产业转移,即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产业向密集使用丰富要素的产业转移,导致丰富要素被消化,稀缺要素会过剩,造成稀缺要素价格下降,丰富要素价格上升,从而使各国要素价格趋于均等。二、思考题1是什么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形状?试着画出资本要素密集型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与劳动要素密集型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38、答:(1)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一条向外凸或向里凹的曲线,其形状取决于各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即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生产的其他产品的数量。当只有一种要素投入且要素的生产率固定的时候,机会成本不变,即每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需要减少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是固定不变的。这种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大多数情况下,每种产品的生产都有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如劳动和土地,或者劳动和资本。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生产所使用的其他要素数量越来越多,即机会成本递增,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如果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机会成本就是递减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凸向原点。(2

39、)以横轴表示劳动密集型产品X,纵轴表示资本密集型产品Y。资本要素密集型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如图2-6(a),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于Y轴;劳动要素密集型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如图2-6(b),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于X轴。 (a)(b)图2-6生产可能性边界2除了用埃奇沃斯方框图来证明新古典贸易理论之外,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一贸易原理?答:使用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以证明新古典贸易理论。证明过程如下:假设有两个国家,一个为U国,另一个为W国,U国在劳动密集型商品X的生产上具有比较利益且U国是能以W国所确定的价格随意进行贸易的小国经济。引入表示外生的贸易条件的一条直线,如图2-7所示。图2-7当线的

40、斜率比封闭经济中的比价线的斜率陡峭,即X商品的国际价格要高于封闭经济中的价格时,U国的生产者就会在比较利益的推动下将X商品的产量从封闭经济中的点调整到开放经济下的点,即新的比价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这一点。X商品产量的增加必须以M商品产量的减少为代价,因而,当U国在增加X商品的生产与出口数量时,它也必须相应地增加M商品进口的数量。所以,能够保证U国在开放经济下获得比较利益的均衡点只能是图中的点(消费的均衡点)与点(生产的均衡点)。在开放经济下消费均衡点与生产均衡点不出现在同一个点上,并不意味着这个经济是不均衡的,而是表明这个经济通过对外贸易已经获得了比较利益。3比较利益源泉是什么?它是通过

41、什么样的机制来实现的?答:(1)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比较利益的源泉是贸易双方要素禀赋的差异。(2)比较利益的实现机制: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商品生产成本比率不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不同,则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因此,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基础。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各国比较利益的地位是由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充裕程度来决定的。4你对里昂惕夫之谜是怎样理解的?答:对于里昂

42、惕夫之谜,经济学家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该种理论认为:某种商品在某个国家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一个国家的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却可能是资本密集型的。因此,同一种商品的生产可以存在要素密集度的变换。只要贸易双方有一方存在要素密集型变换这种情况,其中一国就必然存在里昂惕夫之谜。(2)要素非同质论这种观点认为: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异,还有质量上的差异。可以认为由于美国的企业管理水平高,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工人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所以其工人的劳动效率和技能大约比其他国家高3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认为美

43、国是劳动相对充裕、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它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3)贸易保护说贸易保护说理论认为:里昂惕夫之谜是美国及外国的贸易壁垒所造成的。因为美国出于某些政治和集团利益的需要,对雇佣大量不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这就势必造成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口,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输入。(4)需求偏向论需求偏向论认为:各国由于国内需求不同,可能出口在成本上并不完全占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在成本上处于优势的产品。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如果国内需求强烈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其贸易结构就有可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比如美国,它对资本密集型

44、产品的需求远远大于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这就造成了美国违背其在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状况。(5)自然资源论该观点认为:里昂惕夫的计算局限于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没有考虑自然资源这一生产要素的作用。各国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产品中的资本-劳动力比率。美国进口竞争工业之所以是资本密集型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是大量矿产和木材的进口国。这些产品不仅使用大量自然资源,而且还使用大量资本。在出口方面,美国出口的农产品相对来说是使用大量劳动力和土地的。5S-S定理是不是对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否定?为什么?答:S-S定理不是对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否定,而是对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与补充。根

45、据H-O定理,各国生产并出口本国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并进口本国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在要素禀赋基础上进行的自由贸易使贸易双方获利。但该定理并没有明确地将要素收益与产品价格直接联系起来。斯托尔伯和萨缪尔森在两要素两商品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对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贸易理论进行了重要拓展,解释了本国稀缺资源的收益可以通过保护而提高,同样,本国充裕要素的收益也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而增加。S-S定理认为在一国国内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该国对其使用相对稀缺要素的生产部门进行关税保护,使受保护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将增加该受保护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入。如果关税保护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劳动要素的收入趋于增加;如果关税保护的

46、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资本要素的收入趋于增加。6按照S-S定理,在什么情况下关税保护能增进国民福利?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答:(1)按照S-S定理,关税保护能增进国民福利的情况是:两种要素都能自由流动时,关税保护才能增进国民福利。对M部门实施关税保护后,新的平衡点恰好落在契约线上,M商品的产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另一方面,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都是下降的,这意味着资本利润的增加与资本积累的加速,从而对于该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是有利的。(2)按照S-S定理,关税保护不能增进国民福利的情况有:两种要素都不能自由流动时,关税保护不能增进国民福利。对M部门(资本要素密集)实施关税保护,由于要素不能流动,故M产品的产量不

47、会增加,结果就只有价格上涨,M部门工人名义工资提高。M部门工人工资的增加正好为M商品价格的上升所抵消,所以该部门的实际工资不变。相反,X部门(劳动要素密集)的工资未变,故其实际工资是下降的。由于X部门未受到关税政策的保护,所以其价格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当M部门的工人以增加的名义工资去购买X商品时,其实际工资是上升的,而X部门的工人因其名义工资未变,故其实际工资也未变。因此,关税保护没有引起国民福利的增加,而只导致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劳动可以自由流动但资本不能自由流动时,关税保护不能增进国民福利。对M部门实行关税保护政策,那么M部门名义工资的增加将吸引X部门的劳动流向M部门,结果M部门名义工资的

48、上涨幅度因受到来自于X部门的劳动力的竞争而相对变小了。与此同时,X部门的名义工资则因部分劳动力的流出而有了提高。资本在两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劳动要素的新的配置是一种未落在契约线上的扭曲的配置,从而意味着社会的福利损失。7莱布辛斯基定理为什么只适用于小国经济而不适用于大国经济?答:莱布辛斯基定理的基本思想是:一种要素禀赋的增加会减少另一种要素密集的商品的生产。莱布辛斯基定理不能推广到大国经济情形,这是因为,莱布辛斯基定理依赖于要素价格不变与商品价格不变这个非常严格的前提假定,这种假定只有在小国经济的条件下才能成立,而大国经济把价格从一个外生的变量变成了一个内生的变量,在大国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可变的。8莱布辛斯基定理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各是什么?答:(1)莱布辛斯基定理的理论意义在于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