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及前景摘 要机械制造业水平与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总体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很大,而且差距缩小速度缓慢。只有深入到机械制造业中去分析,才能清晰地看到症结所在,从而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之路。因此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以了解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状况,使我国机械制造业摆脱困境,提高技术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在世界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关 键 词:发展状况,生产环
2、境,组织结构,主要问题,发展对策Status and prospects of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ABSTRACTMachinery manufacturing level and scale is a measure of a countrys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economic strength is one important indicato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basic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y,
3、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secto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provide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for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its level of development is the majo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one of the signs.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advan
4、ced level is still great, and the gap is narrowing slowly. Only th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go deep into analysis in order to clearly see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n order to find a modern manufactur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ad. Theref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a
5、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ome simple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o bail out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 world market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KEY
6、 WORDS: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the structure of the organization,the main problem,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目 录摘要ABSTRACT第1章 前言1.1机械制造业的概述1.2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其生产设备 1.2.1机械产品的定义 1.2.2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1.2.3机械加工常用设备第2章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历程2.1 1949-1954年中国制造业的重新起步2.2 1955-1965年中国制造业探索与受挫阶段2.3 196
7、6-1976年中国制造业的倒退阶段2.4 1978-1987年,中国制造业的复苏2.5 1988-1997年,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贸2.6 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中国制造”闻名全球第3章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3.1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状况3.2机械制造业技术水平3.3机械制造业的生产环境3.4机械制造业的组织结构3.5机械制造业的市场分析3.6机械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3.7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策第4章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努力方向4.1从技术中心转向以理念为中心,明确行业目标4.2从强调专业化分工向一专多能转变最大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4.3加强科研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为未来
8、机械行业的高科技发展储备人才第5章 机械制造业发展前景致谢参考文献第1章 前言1.1机械制造业的概述机械制造业是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行业。1.2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其生产设备1.2.1机械产品的定义机械产品是指机械厂家向用户或市场所提供的成品或附件如汽车、发动机、机床等都称为机械产品.任何机械产品按传统的习惯都可以看作由若干部件组成部件又可分为不同层次的子部件(也称分部件或组件)直至最基本的零件单元。1.2.2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指把原材料变为成品的全过程。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
9、包括: (1)生产与技术的准备如工艺设计和专用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资料的准备等; (2)毛坯的制造如铸造、锻造、冲压等; (3)零件的加工切削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 (4)产品的装配如总装、部装、调试检验和油漆等; (5)生产的服务如原材料、外购件和工具的供应、运输、保管等。 生产类型企业(或车间、工段、班组、工作地)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分类称为生产类型。生产类型一般可分为: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大量生产三种类型。 (1)单件生产单件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每种产品的产量很少,而且很少重复生产。例如重型机械产品制造和新产品试制等都属于单件生产。 (2)成批生产
10、成批生产的基本特点是:分批地生产相同的产品,生产呈周期性重复。如机床制造、电机制造等属于成批生产。成批生产又可按其批量大小分为小批生产、中批生产、大批生产三种类型。其中,小批生产和大批生产的工艺特点分别与单件生产和大量生产的工艺特点类似;中批生产的工艺特点介于小批生产和大批生产之间。 (3)大量生产大量生产的基本特点是:产量大、品种少,大多数工作地长期重复地进行某个零件的某一道工序的加工。例如,汽车、拖拉机、轴承等的制造都属于大量生产。 制造过程(1)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是企业产品开发的核心,产品设计必须保证技术上的先进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等。 产品的设计一般有三种形式,即:创新设计、改进设计和变形
11、设计。创新设计(开发性设计)是按用户的使用要求进行的全新设计;改进设计(适应性设计)是根据用户的使用要求,对企业原有产品进行改进或改型的设计,即只对部分结构或零件进行重新设计;变形设计(参数设计)仅改进产品的部分结构尺寸,以形成系列产品的设计。产品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编制设计任务书、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图样设计。 (2)工艺设计工艺设计的基本任务是保证生产的产品能符合设计的要求,制定优质、高产、低耗的产品制造工艺规程,制订出产品的试制和正式生产所需要的全部工艺文件。包括:对产品图纸的工艺分析和审核、拟定加工方案、编制工艺规程、以及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等。 (3) 零件加工零件的加工包括坯料的生
12、产、以及对坯料进行各种机械加工、特种加工和热处理等,使其成为合格零件的过程。 极少数零件加工采用精密铸造或精密锻造等无屑加工方法。通常毛坯的生产有铸造、锻造、焊接等;常用的机械加工方法有:钳工加工、车削加工、钻削加工、刨削加工、铣削加工、镗削加工、磨削加工、数控机床加工、拉削加工、研磨加工、珩磨加工等;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正火、退火、回火、时效、调质、淬火等;特种加工有:电火花成型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电解加工、激光加工、超声波加工等。只有根据零件的材料、结构、形状、尺寸、使用性能等,选用适当的加工方法,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生产出合格零件。 (4)检验检验是采用测量器具对毛坏、零件、成品、原
13、材料等进行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的检测,以及通过目视检验、无损探伤、机械性能试验及金相检验等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的鉴定。 测量器具包括量具和量仪。常用的量具有钢直尺、卷尺、游标卡尺、卡规、塞规、千分尺、角度尺、百分表等,用以检测零件的长度、厚度、角度、外圆直径、孔径等。另外螺纹的测量可用螺纹千分尺、三针量法、螺纹样板、螺纹环规、螺纹塞规等。 常用量仪有浮标式气动量仪、电子式量仪、电动式量仪、光学量仪、三坐标测量仪等,除可用以检测零件的长度、厚度、外圆直径、孔径等尺寸外,还可对零件的形状误差和位置误差等进行测量。 特殊检验主要是指检测零件内部及外表的缺陷。其中无损探伤是在不损害被检对象的前提
14、下,检测零件内部及外表缺陷的现代检验技术。无损检验方法有直接肉眼检验、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磁力探伤等,使用时应根据无损检测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检测规范。 (5) 装配调试任何机械产品都是由若干个零件、组件和部件组成的。 根据规定的技术要求,将零件和部件进行必要的配合及联接, 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的工艺过程称为装配。将零件、组件装配成部件的过程称为部件装配;将零件、组件和部件装配成为最终产品的过程称为总装配。装配是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生产阶段,其中还包括调整、试验、检验、油漆和包装等工作。 常见的装配工作内容包括: 清洗、联接、校正与配作、平衡、验收、试验 。 (6)入库企业生产的成品
15、、半成品及各种物料为防止遗失或损坏,放入仓库进行保管,称为入库。入库时应进行入库检验,填好检验记录及有关原始记录;对量具、仪器及各种工具做好保养、保管工作;对有关技术标准、图纸、档案等资料要妥善保管;保持工作地点及室内外整洁,注意防火防湿,做好安全工作。1.2.3机械加工常用设备 钻床床型号繁多,大小不一。现代机床的种类几乎是无限的。有的机床小得可以安装在工作台上,有的机床大得要建造专门的厂房才能容纳得下。有的机床相当简单,而有的机床的构造和操作非常复杂。 不管机床是大是小,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可分为六大类,这六大类也就是使金属成型的六种基本方法。 1钻削钻床系指主要用钻头在工件上加工孔的机床。
16、通常钻头旋转为主运动,钻头轴向移动为进给运动。钻床结构简单,加工精度相对较低,可钻通孔、盲孔,更换特殊刀具,可扩、锪孔,铰孔或进行攻丝等加工。 钻床可分为下列类型: (1)台式钻床:可安放在作业台上,主轴垂直布置的小型钻床。 (2)立式钻床:主轴箱和工作台安置在立柱上,主轴垂直布置的钻床。 (3)摇臂钻床:摇臂可绕立柱回转、升降,通常主轴箱可在摇臂上作水平移动的钻床。它适用于大件和不同方位孔的加工。 (4)铣钻床:工作台可纵横向移动,钻轴垂直布置,能进行铣削的钻床。 (5)深孔钻床:使用特制深孔钻头,工件旋转,钻削深孔的钻床。 (6)平端面中心孔钻床:切削轴类端面和用中心钻加工的中心孔钻床。
17、(7)卧式钻床:主轴水平布置,主轴箱可垂直移动的钻床。 2车削车床 是指以工件旋转为主运动,车刀移动为进给运动加工回转表面的机床。它可用于加工各种回转成型面,例如:内外圆柱面、内外圆锥面、内外螺纹以及端面、沟槽、滚花等。它是金属切削机床中使用最广,生产历史最久,品种最多的一种机床。 车床的种类型号很多,按其用途,结构可分为:仪表车床、卧式车床、单轴自动车床、多轴自动和半自动车床、转塔车床、立式车床、多刀半自动车床、专门化车床等。普通机床是用于车削工件的最常见的机床。车削是从工件上切除金属的加工。在工件旋转的同时,刀具切入工件或沿着工件车削。 镗孔是把金属工件上已钻出或铸出的孔加以扩大或作进一步
18、加工的加工方法。在车床上镗孔是通过单刃刀具一面旋转一面向工件进刀完成的。 3铣床 铣床系指主要用铣刀在工件上加工各种表面的机床。通常铣刀旋转运动为主运动,工件(和)铣刀的移动为进给运动。它可以加工平面、沟槽,也可以加工各种曲面、齿轮等。铣床的种类很多,按其结构分主要有: (1)台式铣床:小型的 摇臂万能铣床用于铣削仪器、仪表等小型零件的铣床。 (2)悬臂式铣床:铣头装在悬臂上的铣床,床身水平布置,悬臂通常可沿床身一侧立柱导轨作垂直移动,铣头沿悬臂导轨移动。 (3)滑枕式铣床:主轴装在滑枕上的铣床,床身水平布置,滑枕可沿滑鞍导轨作横向移动,滑鞍可沿立柱导轨作垂直移动。 (4)龙门式铣床:床身水平
19、布置,其两侧的立柱和连接梁构成门架的铣床。铣头装在横梁和立柱上,可沿其导轨移动。通常横梁可沿立柱导轨垂向移动,工作台可沿床身导轨纵向移动。用于大件加工。 (5)平面铣床:用于铣削平面和成型面的铣床,床身水平布置,通常工作台沿床身导轨纵向移动,主 轴可轴向移动。它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 (6)仿形铣床:对工件进行仿形加工的铣床。一般用于加工复杂形状工件。 (7)升降台铣床:具有可沿床身导轨垂直移动的升降台的铣床,通常安装在升降台上的工作台和滑鞍可分别作纵向、横向移动。 (8)摇臂铣床:摇臂装在床身顶部,铣头装在摇臂一端,摇臂可在水平面内回转和移动,铣头能在摇臂的端面上回转一定角度的铣床。 (9)
20、床身式铣床:工作台不能升降,可沿床身导轨作纵向移动,铣头或立柱可作垂直移动的铣床。 (10)专用铣床:例如工具铣床:用于铣削工具模具的铣床,加工精度高,加工形状复杂。 磨床 4磨削 磨床磨床系指用磨具或磨料加工工件各种表面的机床。一般用于对零件淬硬表面做磨削加工。通常,磨具旋转为主运动,工件或磨具的移动为进给运动,其应用广泛、加工精度高、表面粗糙度Ra值小,磨床可分为十余种: (1)外圆磨床:是普通型的基型系列,主要用于磨削圆柱形和圆锥形外表面的磨床。 (2)内圆磨床:是普通型的基型系列,主要用于磨削圆柱形和圆锥形内表面的磨床。 (3)座标磨床:具有精密座标定位装置的内圆磨床。 (4)无心磨床
21、:工件采用无心夹持,一般支承在导轮和托架之间,由导轮驱动工件旋转,主要用于磨削圆柱形表面的磨床。 (5)平面磨床:主要用于磨削工件平面的磨床。 (6)砂带磨床:用快速运动的砂带进行磨削的磨床。 (7)珩磨机:用于珩磨工件各种表面的磨床。 (8)研磨机:用于研磨工件平面或圆柱形内,外表面的磨床。 (9)导轨磨床:主要用于磨削机床导轨面的磨床。 (10)工具磨床:用于磨削工具的磨床。 (11)多用磨床:用于磨削圆柱、圆锥形内、外表面或平面,并能用随动装置及附件磨削多种工件的磨床。 (12)专用磨床:从事对某类零件进行磨削的专用机床。按其加工对象又可分为:花键轴磨床、曲轴磨床、凸轮磨床、齿轮磨床、螺
22、纹磨床、曲线磨床等。 5刨削 刨床刨床是指用刨刀加工工件表面的机床。刀具与工件做相对直线运动进行加工,主要用于各种平面与沟槽加工,也可用于直线成形面的加工。按其结构可分为以下类型: (1)悬臂刨床:具有单立柱和悬臂的刨床,工作台沿床身导轨作纵向往复运动,垂直刀架可沿悬臂导轨横向移动、侧刀架沿立柱导轨垂向移动。 (2)龙门刨床:具有双立柱和横梁,工作台沿床身导轨作纵向往复运动,立柱和横梁分别装有可移动侧刀架和垂直刀架的刨床。 (3)牛头刨床:刨刀安装在滑枕的刀架上作纵向往复运动的刨床。通常工作台作横向或垂向间歇进给运动。 (4)插床(立刨床):该类机床刀具在垂 直面内作往复运动,工作台做进给运动
23、 6镗削镗床系指主要用镗刀在工件上加工已有预制孔的机床。通常,镗刀旋转为主运动,镗刀或工件的移动为进给运动。它主要用于加工高精度孔或一次定位完成多个孔的精加工,此外还可以从事与孔精加工有关的其他加工面的加工: (1)卧式镗床:镗轴水平布置并做轴向进给,主轴箱沿前立柱导轨垂直移动,工作台做纵 向或横向移动,进行镗削加工。这种机床应用广泛且比较经济,它主要用于箱体(或支架)类零件的孔加工及其与孔有关的其他加工面加工。 (2)坐标镗床:具有精密坐标定位装置的镗床,它主要用于镗削尺寸、形状、特别是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孔系,也可用于精密坐标测量、样板划线、刻度等工作。 (3)精镗床:用金刚石或硬质合金等刀
24、具,进行精密镗孔的镗床。 (4)深孔镗床:用于镗削深孔的镗床。 (5)落地镗床:工件安置在落地工作台上,立柱沿床身纵向或横向运动。用于加工大型工件。 此外还有能进行铣削的铣镗床,或进行深孔钻镗床。 第2章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历程21 1949-1954年中国制造业的重新起步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历抗战与内乱的洗礼后,国内百废待兴,制造业几乎处于灭绝状态。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全国人民自己参与国家建设工作,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制造出中国第一个自主轿车品牌红旗,此外还生产了解放牌货车,中国制造业得到了良好的起步。2.2 1955-1965年中国制造业探索与受挫阶段经过一五计划的成功后,
25、领导人急于求成,忽略客观自然规律,发动了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这个时期,以钢为纲的政策令制造业处于停滞状态。2.3 1966-1976年中国制造业的倒退阶段十年文革时间,国内一片混乱,制造业生产活动几乎停止,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制造业不但没有发展,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中国制造业回复解放初期水平。2.4 1978-1987年,中国制造业的复苏1978年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的中国百废待兴,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和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
26、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消费水平很低,从粮票到布票、肉票,产品种类还非常缺乏。2.5 1988-1997年,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贸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开放,以及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民营企业逐渐崛起,“苏南 模式”和“温州模式”成为两种体制改革的模式,一些沿海地区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逐渐开始创造自己的品牌,这个时代,经济特区的建设、海南的发展、股市的建设、商品房的出现,使得中国基本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中国市场也逐渐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转变。2.6 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中国制造”闻名全球在这十年当
27、中,外资进入中国的趋势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而逐渐凸显,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积极引进外资,形成了今天中国数以万计的外资与合资制造企业,以及台湾、香港制造企业,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为典型的经济产业链。第3章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3.1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当前我国中国制造业发展情况整体来看,我国中国制造业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并且具有比较牢固的基础和抗冲击能力。即使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由于国家迅速颁布实施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中国制造业不但有效遏制产业持续下滑势头,而且率先实现恢复性增长。2009年全年总产值首次跃上10万亿元的
28、新台阶,达到了10.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07%,高出全国工业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创造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千万辆大关,达到1379万辆和1364万辆,分别增长48%和46%。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中国制造业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继续保持稳定、协调、较快的发展趋势。3.2机械制造业技术水平 近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制造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当代制造业的革命提供了众多的手段,正在使制造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发生重大转变,高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先进制造技术也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中国机械
29、制造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企业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技术改造、“工艺突破口”和全面质量管理等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制造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一批先进的制造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和普及,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在关键工序增加了先进、精密、高效的关键设备。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阶段性的差距。集中反映为制造技术的落后;工业发达国家已普遍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覆盖率超过,而中国的覆盖率仅为左在。发达国家早在六十年代就已普遍采用优质高效低耗工艺及装备,而中国大部分企业仍然采用落后的工艺装备进行生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先进工艺普及程度不足。工业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实现了柔
30、性自动化,并正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而中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的阶段。目前制造技术来源大部分依赖国外技术,而自主开发的科技成果形成产业的较少。中国制造技术落后除了历史的原因以外,其他主要原因是: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实现国产化的低层次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技术开发经费不足;缺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健全的机制,作为其中最关键环节的企业没有真正成为开发的主体。还应看到,社会在注重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通讯生产为代表的高技术发展的同时,对制造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整
31、个科技开发体系中的地位认识不足。振兴机械制造业,必须建立起完整的、高效的工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工业科技研究开发体系以企业为主,具体地说就是要以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为主体。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是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与企业的经济利益休戚相关,兴衰与共,它是企业科技行为的主要载体,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技术支撑。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同时包容着一批政府部门的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一部分研究开发力量,它们以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利益为导向,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
32、程。3.3机械制造业的生产环境 企业装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机械制造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低于六个百分点。现有的生产设备中,数控、精密、高效设备不足,自动化制造程度低,少无氧化加热、少无切削工艺比重低。工人技能水平低。当前工人的技术教育以及技能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了,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对熟练技能工人的待遇不合理,工人缺乏钻研技术的热情。在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众多的有广阔市场前途的新技术、新发明,由于缺乏相应水平的机械加工、模具生产、熟练技术工人等,它们在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总是遇到很大的阻力,常常形不成产业化。企业生产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其生产水平,因此,制造业只有努力改善生产环境,提高
33、生产水平,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企业职工教育要与劳动人事制度同步配套,建立企业内部强制性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职工的素质,同时加强激励机制的力度,对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给予必要的重视和物质奖励。3.4机械制造业的组织结构 目前,中国的生产组织结构不合理,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传统国有企业内部“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生产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产品批量小,生产重复,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人力物力资源严重浪费,更严重的是产品不能合理分工,生产不能合理布局,形不成专业化生产,造成机械制造行业生产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低。很多适合大批量生产的产品长期达不到经济规模标准,机械制造业的规
34、模效益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长期以来制造业未能形成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代表行业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也未形成一大批产品有特色并按照经济规模组织生产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发展专业化协作为重点,大力推进生产组织结构调整,改变机械制造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局面,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对适合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按市场需求和经济规模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发挥规模效益优势。打破行业、地区、部门限制,加速资产存量的调整,通过兼并、转移和股份制改造,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流动,形成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重视对中小企业的配置,努力形成
35、一批“小而专”的专业化企业,形成机械制造业大中小企业的合理协调发展。企业内部应按工艺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的原则进行结构调整,组织专业化生产,利用高效率的专用设备及专用工具,形成批量生产规模。企业在经营上,应克服过去那种重自己生产、轻对外协作,重整机、轻配件的倾向。再就是依托企业集团或企业群的力量,按企业不同的专业技术特长和加工能力方面的优势,合理分担不同产品同类零部件的加工任务,最终在企业间实现产品生产的整体解体,化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为专业化协作、大批量生产模式。调整生产组织结构,企业要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以内涵为主进行扩大再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
36、经营转变,使机械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其经济增长方式由速度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走“投入少,产出快,质量好,消耗低,效益高”的发展道路。3.5机械制造业的市场分析 目前,有些机械产品销路不畅,库存积压,但这并不是机械产品没有市场,而是产品水平低,缺乏竞争力。从机床市场看,国内机床的销售市场是很大的,但由于国产机床质量差,水平低,在国家对外放开国内机床市场后,国产机床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大幅度下降,而同期国外机床的进口额却有了很大的增长。进口的机床,既有高档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以其高质量、高水平在进口,同时也有一般中档机床以其价廉在进口。从国内外市场的供求预测来看,今后机械产品有
37、很大的市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数控机床市场需求趋旺,普通机床走势平稳。到本世纪末,中国数控机床国内需求量至少万台。普通机床国内年需求量大体稳定在目前的万台左右。()基础件国内市场需求目前呈增长势头,且出口前景广阔,国际基础件贸易不断增长。()仪器仪表市场需求受投资规模影响较大,但未来产需形势总的看好。“九五”经济发展预测,仪器仪表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设备的需求大增。为突破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改善水、路、空交通状况,需要机械制造业为之服务。尤其汽车市场,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很大。()大力发展通讯产业,机械制造业在为通讯产业服务方面大有可为。()食品包装机械作为机械制造业的新兴行
38、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机需求将稳定增长。()能源工业持续不断的发展,对设备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发电设备市场需求旺盛,以水电设备需求为最。()为解决原材料供应不足,今后原材料的开采、冶炼、轧制、合成等均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将为重型矿山机械提供市场。()石化通用机械设备产品市场需求总的不旺,但某些产品仍可望有一定的增长。大部分设备依赖进口,但通用设备中面向铁道、电力、建材、冶金三大化工等发展较快的基础产业的产品会有一定的增长,尤其是通用产品中的大型专用和近几年引进技术和新研制的一些产品,将有大幅度增长。另外,发展中国家对化肥设
39、备有一定的需求。()工程机械产品市场需求扩大,今后一段时间内,工程机械产品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大型、名牌工程土石方机械市场看好。()环保工作也会为机械产品提供市场。今后一定要坚持经济建设与环保治理同时考虑的方针,解决粉尘、有害气体、垃圾、污水处理等问题,需要机械设备。3.6机械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制造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机械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合资带来的忧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技术和技术装备使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担忧。2006年4月,执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之牛耳的徐工集团与美国凯雷投资公司的并购计划基本敲定。美国凯雷亚洲
40、投资公司以3.75亿美元收购了徐工集团下属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85的股份。虽然6月份由于三一重工的介入使得控股过程出现波折,但这宣告我国很多经济学家所担心的“卡特彼勒通吃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计划暂告一段落。2005年3月,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以低得“令人意外”的价格收购了山东重工的40的股份,此后工程机械业中传出,强硬的卡特比勒已制定了庞大的收购计划,目的是“蚕食中国工程机械”。工程机械业中稳居“老大”多年的徐工集团当然是它的既定目标之一。2007年卡特彼勒公司在徐州成立卡特彼勒路面机械徐州工厂,主导产品:压路机、冷铣刨机、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路面冷再生设备稳定土拌和
41、机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军杀入国内中国制造业市场,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工电器、文化办公设备、仪器仪表、通用机械和工程机械等领域,这几个行业约占中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80。外国投资者的经营策略是:“基本前提是对华投资活动中必须保持其控制权”,当前跨国企业特别热衷于并购我国高成长性行业中的优势企业。目前已经能看到的悬油嘴油泵行业、轴承行业等。2. 存在着许多技术黑洞 中国的机械制造业除了面临“外敌”之外,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曾几何时,企业的进口机械成了宣传的噱头。广东一家食品企业这样炫耀自己:“公司引进多台日本、台湾自动化生产设备,工艺精湛,优异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广大消费
42、者的青睐。”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黑洞”,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每年用于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作为窗口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有57的技术源自国外。在冶金机械中,最近几年我国板、带材生产线上了三、四十条,型材线就更多了,总投入大得惊人,但是这些设备和系统几乎全部来自德国、日本及意大利。例如河北一家大型钢铁(邯郸)厂,冷轧设备来自德国西马克公司,镀锌设备来自意大利达涅利公司。整个工业制造设备的骨干都是外国产品,这暴露了我国工业化的虚弱性。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脊椎和脊柱,中国今后如果不把腰杆锻炼硬了,挺直了,那么整个经
43、济和国防都是虚弱的。3.机械制造业落后近30年 有人在网上发起“中国的机械制造业落后欧美发达国家多少年”的讨论,很多人认为“至少30年的差距”。这种差距尤其表现在发动机上。发动机作为机械的“心脏”,怎么评价它在机械中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尤其是对于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汽车制造业而言。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发展了多年,直到现在使用上自己设计的“心脏”的却很少,这让很多汽车业内人士都为之伤神。不过现在已经有几家汽车制造企业开始关注设计自己的发动机。奇瑞是其中之一,它研发成功的ACTECO发动机让中国的汽车也开始赚技术钱了。奇瑞研制的ACTECO发动机获得“2005中国创造奖”。4.国家扶持的支点偏离 业内人士
44、普遍认为,技术黑洞的形成与国家的重视程度、投入密切相关。国家在过失的二十多年来忽视了发展机械行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出现了偏差。产权激励制度是创新和研发产品的重要保障。国有企业对创新人才的产权激励基本上没有实行。一方面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创新者的贡献没有得到产权确认。企业研发的技术和产品,要么被国家无偿拿走,要么被其他的企业无偿抄袭。 目前,有些机械产品销路不畅,库存积压,但这并不是机械产品没有市场,而是产品水平低,缺乏竞争力。从机床市场看,国内机床的销售市场是很大的,但由于国产机床质量差,水平低,在国家对外放开国内机床市场后,国产机床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大幅度下降
45、,而同期国外机床的进口额却有了很大的增长。进口的机床,既有高档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以其高质量、高水平在进口,同时也有一般中档机床以其价廉在进口。3.7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1)、 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东西部并行发展。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制造业转移出现新的战略动向。研发环节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趋势在不断加强。当然,核心研发仍然留在跨国公司的总部,其地区总部或分部从事的主要是本地化的研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研发环节的转移加快了其技术的转移,同时也加强了对其投资企业的技术控制。相应地,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更多地采取了独资的形式,并购投资的增长也明显加快。尽管这一阶段外资对技术壁垒设限甚高,但溢
46、出效应仍不可避免。内资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消化吸收外资的先进技术;东部地区在今后的外资引进工作中,应更加重视外资质量,鼓励外资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将最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2)、 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全社会要形成一种共识:尽管我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但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制造业在工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没有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中的物质基础地位没有变。因此,我们不能脱离国情,不能以知识经济发展代替工业经济发展,以信息化代替工业化。而只能把发展工业经济与发展知识经济协调起来,把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3) 、建立
47、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运行机制国家应建立健全科技、教育与经济三者之间的宏观协调机制,加强科技与教育、科技与经济、教育与经济的三大接口,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国家及地方应自上而下成立技术创新协调机构,加强对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调控,使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要将科技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应在国家层面制定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计划,尽快出台我国的科学教育标准和技术教育标准,以更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4)、 积极培育大企业,提高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制造业是规模效益十分显着的产业,目前我国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这是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成本偏高、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公司大企业的形成途径或方式一般认为有两种:一是通过资本积累,以“滚雪球”的方式形成大企业,但这种形成方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现实国际竞争压力。二是通过收购、兼并、重组来实现。这是大企业形成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应该说这也是我国大企业今后形成的主要方式。政府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政策的制定及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上来,为建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