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二阶系统的典型分析与综合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865472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7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型二阶系统的典型分析与综合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I型二阶系统的典型分析与综合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I型二阶系统的典型分析与综合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I型二阶系统的典型分析与综合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I型二阶系统的典型分析与综合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简明)任务书供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用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 环节,塔有别于毕业设计,更不同于课堂教学。它主 要是培养学生统筹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所学的理 论知识,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对工程实际系统进行完整的全面分析和综合。设计题目:型二阶系统的典型分析与综合设计一 系统说明:该型系统物理模拟结构如下图。 其中:100; C1=C2=10-5F; R2=R0 Rf为线性滑动电位器,可调范围为:10-1R0104R0 设计过程中可忽略各种干扰,比如:运算放大器的零点 漂移,环节间的负载效应,外界强力电力设备产生的电

2、磁干扰等。二 系统参量: 系统输入信号:r(t); 系统输出信号:y(t);四 设计指标:设定:输入为r(t)=a+bt(其中:a=5 b=4) 在保证静态指标KV=5(ess0.8)的前提下, 要求动态期望指标:p8.5;ts2sec;五 基本要求:1.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2. 利用频率特性法(或根轨迹方法)分析系统;3. 利用频域特性法(或根轨迹方法)综合系统;4. 完成系统综合前后的有源物理模拟(验证)实验;5. 完成系统综合前后的计算机仿真(验证)实验;六 设计缴验:1. 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2. 原系统组成结构原理图一张(自绘);3. 系统分析,综合用精确BODE图(或根

3、轨迹图)各一张;4. 系统综合前后的模拟图各一张(附实验结果图);5. 计算机仿真程序框图一张;6. 计算机仿真程序清单一份(附仿真实验结果图);7. 封面装帧成册; 目录第一章 . 系统概述.61.1设计目的61.2系统原理简述61.3设计指标71.4基本要求7第二章 。系统建模72.1 各环节建模72.2系统建模92.3 简化结构框图10第三章 .系统分析103.1稳定性分析103.2精度分析113.3动态分析11第四章 .系统综合设计144.1 综合设计方案14第五章 . 系统物理模拟175.1原系统模拟图175.2速度反馈环节的模拟175.3校正后系统模拟图18第六章 .结束语196.

4、1设计过程中的体会.196.2致谢.196.3参考文献.20第一章.系统概述1.1设计目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际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既有别与毕业设计,更不同于教堂教学。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统筹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工程实际系统进行完整的全面分析和综合。1.2.系统原理简述 系统通过比例环节,存积分环节,惯性环节,实现I阶二型系统, 二阶系统结构图 结构图 以典型的单位反馈系统来分析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系统的响应取决于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即闭环极点。求解二阶系统的问题有二种类型,1)正面问题,给出传递函数,求性能指标。与标准式相

5、对比,求出 , ,而后代入性能指标公式计算性能指标。2)反面问题,给定性能指标,求系统参数(如系统增益K,环节时间常数 )根据给定的传递函数与标准型式对比,找出参数与 , 的关系。其次依据给定的性能指标应用性能指标公式,计算出 , 的值。依据参数与 , 的关系计算出参数 1.3.设计指标。设定:输入为r(t)=a+bt,(其中:a=5 b=4)在保证静态指标Kv=5(ess0.8)的前提下,要求动态期望指标:p % 8.5%; ts 2 sec;1.4。基本要求: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利用频率特性法(或根轨迹方法)分析系统; 利用频率特性法(或根轨迹方法)综合系统; 完成系统综合前后的

6、有源物理模拟(验证)实验; 完成系统综合前后的计算机仿真(验证)实验。 第二章 . 系统建模. 2.1. 各环节建模型(环节结构图,输入输出,传递函数)。系统为有源输入网络,课分为三个环节。. 比例环节系统结构如下图(1),结构框图如图(2),传递函数G1=-K=-=K1 图(1) 图(2)(2) 纯积分环节系统结构如下图(3),结构框图如图(4)G2(s)=-=-=-=-=- 图(3) 图(4) (3) 惯性环节系统结构如下图(5),结构框图如图(6) 图5 图6G3(s)=-=-=-2.2.系统模型G0(s)=G1(S)G2(S)G3(S)G0(s)=G(S)= 如下图(7)整个系统结构图

7、 图(8)为系统框图结构 图7 图82.3. 简化结构框图,代人参数。可得如图9 图9第三章 . 系统分析简化系统后,系统等价数模: G0(s)=3.1判断系统稳定性:稳定是首要条件。(按照基本知识,阻尼系数存在,即0,且一次项系数不等于0,则可判断系统稳定)。系统特征方程为: S2+2S+KP=0该系统俩个极点都分布于S平面左半部分,可判定该系统稳定。3.2 精度分析: 该系统为I型二阶系统,输入为斜坡输入。(1) 跟随能力:I型二阶系统在斜坡输入作用下课完全跟随阶跃信 号,也可跟随速度信号,但存在一个稳定误差。(2)稳定误差:ess 系统参考输入为斜坡函数,r(t)=a+bt。则系统的稳态

8、误 差为 ess=esp+esv esp=0 esv=又 K0= ess=esv= 要使ess0.8,则Kp10;3.3 动态分析(1) 运用根轨迹法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0(s)=系统零点Z1,2:, 极点:S1 =0, S2=-2G0(S)分母阶次为n,分子阶次为m因为n-m=22.则系统闭环极点之和等于开环极点之和。 S重心=-1实轴坐标为-1,极点重心不变。根轨迹如下图10 图10(2) 分析 Kp:0 KA 俩根均在实轴; KP:KA 二阶欠阻尼系统;选取KP的值,特征方程 S2+2S+KP=0在A点:SA=S1,2=-1j=-wnjwn =1 =0.707 0%=e-100%=4.

9、3%满足p % 8.5%。 =1Ts=(34)=(34) sec 不满足ts2 sec的条件另选取一个KP 值。 在B点SB=S1,2=-13j=-wnj3wn =3=3 =0.316 0%=e-100%= 6.8% 满足 p % 8.5% 的条件 。 ts=(34)=(34) sec不满足ts2 sec的条件。说明:该系统通过调整K1,可改变0%,求出最优,但不能满足快速性ts。第四章. 系统综合设计:4.1 综合设计方案: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原系统满足期望指标 p%8.5%。关键是ts,要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则须采用 速度反馈。 改进之后的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1所示。可简化为图12.图11图1

10、2取KP等于10,则GOt(S)=D(S)=1+GOC(S)=0D(S)=1+, G0(s)= 图13可知,2,则ts=(34)=1.52 sec则校正原系统: 可得G0(S)=则有G0(S)=绘制-参数根轨迹:零点:0,。 极点坐标:(-1+j3),(-1-j3)则期望根轨迹根轨迹如图14 图14由图,通过计算:x=198.50 x*=-198.50 p% 8.5% , ts2 sec p%=e- 100%= 8 % 可得0.63在图14上做等分线: 因为 S1,2=-wnjwn所以=1.23=等分线与根轨迹交点:SA1.A2=-2j2.45 =-wnjwn得ts=(34)=(1.52 )s

11、ec确定满足指标,速度反馈D0(S)=S2+2S+10+10S=0; S2+(2+10)S+10=0;S1.2= =-2j2.45所以-(1+5)=-2 =0.2第五章 。5.1 原系统的模拟图.(带入数据)如图15 图155.2速度反馈环节的模拟。如图16 图165.3 校正后系统模拟图。图17 图17第六章 。 结束语6.1 设计过程的体会,心得. 初次这个课程设计,确实觉得很棘手。再加上刚放寒假回来,离上学期学的也过去了一段时间,有些遗忘。因此在着手做这个设计的时候也感到比较难,经过仔细听听老师的讲解之后,再次深刻的体会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件事只有踏踏实实的从头开始,最后才会有条不紊

12、的完成。开始的俩天就阅读相关的书籍,切合设计的要求从书中列出需要用到的知识点,不懂的地方通过大家的讨论也逐步的弄懂了。再次让我感觉团队合作的力量是不多么强大,也加强了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查查写写,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大半,懂得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直至最后完成整个课程设计,这几天让我非常的忙碌,也可以说是忙却有盼头,希望自己能很好的完成本次设计就足够了,这是对我们综合素质提高的一种形式,我知道我应该好好把握这些机会,认真对待。最后才会有比较让自己满意的结果,只要付出,就有收获,这是亘古不变的恒言,多读书,读好书,多动脑,勤动手,在大学积累的知识将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6.2 致谢.一个人要想独立

13、完成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外部力量,在做这个设计也同样如此,完成设计与老师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汪纪锋老师,感谢他在这一年多时间来对我的谆谆教导,也同样要感谢马冬梅老师,平时很多不懂得地方都是找的马老师,只能说:“马老师辛苦了”。还有其他自动化系的老师,你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谢谢!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设计过程中,与同学们的合作也很重要,感谢我的室友,感谢我的同学,在你们的帮助下我才能顺利完成设计。再次向各位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6.3 参考文献(资料)【1】.自动控制原理 孟华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年7月出版【2】.自动控制原理习题集 胡寿松 主编 北京科学出 版社 2003年出版【3】.控制系统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薛定宇 主编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出版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课程设计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