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861445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哲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哲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哲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哲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哲重点总结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3、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4、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将哲学分为两个对立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吧世界的本源归为精神,主张意识第

2、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基于对其第二方面的回答,哲学又可分为:可知论认为世界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在历史观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5、在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6、只有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

3、彻底的辩证法,(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同意,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

4、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公东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并且,实践是人

5、的存在方式。(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现实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势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社会具有了自己实践的存在方式。2、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时间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

6、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时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是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一)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

7、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2、矛盾普遍存在但矛盾也具有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之态的飞跃,体现了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

8、,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苟丁,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

9、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期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总之,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照辩证法办事”,就能达于

10、应事而变,顺势而为,做到运筹帷幄,高瞻远瞩。(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是指解释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同时,规律是客观的。(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1、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住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3、二者的联系主

11、要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4、二者的却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包邮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二、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意识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首先,

12、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注意:A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C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13、二、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点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其有两大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时间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2、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

14、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在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道的关于食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食物的本质、全

15、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3、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国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

16、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反复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到达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

17、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物质较长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

18、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英雄史观的产生: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从社会历史根源看,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有关。从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处于阶级偏见。(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

19、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正当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

20、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有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

21、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2、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及两者的关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

22、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3、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

23、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社会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没见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后果:其一,可

24、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良机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5、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6、产业资本运动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一次连续性。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7、剩余价值及其生产方法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武昌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