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报告.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828543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8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双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双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双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双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录目录第一章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11.1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介绍11.2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21.3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图和静特性31.4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41.4.1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41.4.2 起动过程分析5第二章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82.1 调节器的设计原则82.2 型系统与型系统的性能比较82.3 电流调节器的设计92.3.1 结构框图的化简和结构的选择92.3.2 时间常数的计算112.3.3 选择电流调节器的结构112.3.4 计算电流调节器的参数122.3.5 校验近似条件122.3.6 计算调节器的电阻和电容132.4

2、转速调节器的设计142.4.1 转速环结构框图的化简142.4.2 确定时间常数152.4.3 选择转速调节器结构152.4.4 计算转速调节器参数162.4.5 检验近似条件162.4.6 计算调节器电阻和电容17第三章 Simulink仿真183.1 脉冲同步触发器子系统构建183.2 转速环的仿真设计193.3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仿真设计20总结21参考文献22第一章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第一章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1.1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介绍双闭环(转速环、电流环)直流调速系统是一种当前应用广泛,经济,适用的电力传动系统。它具有动态响应快、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我们

3、知道反馈闭环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抗扰性能,它对于被反馈环的前向通道上的一切扰动作用都能有效的加以抑制。采用转速负反馈和PI调节器的单闭环调速系统可以在保证系统稳定的条件下实现转速无静差。但如果对系统的动态性能要求较高,例如要求起制动、突加负载动态速降小等等,单闭环系统就难以满足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单闭环系统中不能完全按照需要来控制动态过程的电流或转矩。在单闭环系统中,只有电流截止负反馈环节是专门用来控制电流的。但它只是在超过临界电流Idcr值以后,靠强烈的负反馈作用限制电流的冲击,并不能很理想的控制电流的动态波形。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单闭环调速系统起动时的电流和转速波形如图1-(a)所示。当电流从

4、最大值降低下来以后,电机转矩也随之减小,因而加速过程必然拖长。图1-1 调速系统起动过程的电流和转速波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希望在电机最大电流(转矩)受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电机的允许过载能力,最好是在过渡过程中始终保持电流(转矩)为允许最大值,使电力拖动系统尽可能用最大的加速度起动,到达稳定转速后,又让电流立即降下来,使转矩马上与负载相平衡,从而转入稳态运行。这样的理想起动过程波形如图1-(b)所示,这时,启动电流成方波1而转速是线性增长的。这是在最大电流(转矩)受限的条件下调速系统所能得到的最快的起动过程。实际上,由于主电路电感的作用,电流不能突跳,为了实现在允许条件下最快启动,关键是要获得一

5、段使电流保持为最大值Idm的恒流过程,按照反馈控制规律,采用某个物理量的负反馈就可以保持该量基本不变,那么采用电流负反馈就能得到近似的恒流过程。问题是希望在启动过程中只有电流负反馈,而不能让它和转速负反馈同时加到一个调节器的输入端,到达稳态转速后,又希望只要转速负反馈,不再靠电流负反馈发挥主作用,因此我们采用双闭环调速系统。这样就能做到既存在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作用又能使它们作用在不同的阶段。1.2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为了实现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分别起作用,在系统中设置了两个调节器,分别调节转速和电流,二者之间实行串级连接,如图1-2所示,即把转速调节器的输出当作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再用电

6、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晶闸管整流器的触发装置。从闭环结构上看,电流调节环在里面,叫做内环;转速环在外面,叫做外环。这样就形成了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该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两个调节器ASR和ACR一般都采用PI调节器。因为PI调节器作为校正装置既可以保证系统的稳态精度,使系统在稳态运行时得到无静差调速,又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作为控制器时又能兼顾快速响应和消除静差两方面的要求。一般的调速系统要求以稳和准为主,图1-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22图中U*n、Un转速给定电压和转速反馈电压;U*i、Ui电流给定电压和电流反馈电压; ASR转速调节器; ACR电流调节器;TG测速发电机;TA电流互感

7、器;UPE电力电子变换器1.3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图和静特性图1-3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图双闭环直流系统的稳态结构图如图1-3所示,分析双闭环调速系统静特性的关键是掌握PI调节器的稳态特征。一般存在两种状况:饱和输出达到限幅值;不饱和输出未达到限幅值。当调节器饱和时,输出为恒值,输入量的变化不再影响输出,相当与使该调节环开环。当调节器不饱和时,PI作用使输入偏差电压 在稳太时总是为零。实际上,在正常运行时,电流调节器是不会达到饱和状态的。因此,对静特性来说,只有转速调节器饱和与不饱和两种情况。1)转速调节器不饱和这时,两个调节器都不饱和,稳态时,它们的输入偏差电压都是零,因此

8、,Un*=Un=an=an0 Ui*=Ui=Id可得:n=Un*/a=n0从而得到静特性曲线的CA段。与此同时,由于ASR不饱和,Ui*Uim*可知IdIdm这就是说,CA段特性从理想空载状态的Id=0一直延续到Id=Idm。而Idm一般都是大于额定电流Idn的。这就是静特性的运行段,它是一条水平的特性。2)转速器饱和这时,ASR输出达到限幅值Uim*,转速外环呈开环状态,转速的变化对系统不再产生影响。双闭环系统变成了一个电流无静差的单电流闭环调节系统。稳态时:Id=Uim*/=Idm 其中最大电流Idm取决于电动机的容许过载能力和拖动系统允许的最大加速度,由上式可得静特性的AB段,它是一条垂

9、直的特性。这样是下垂特性只适合于nn0,则UnUn*,ASR将退出饱和状态图1-4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静特性曲线1.4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1.4.1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双闭环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以传递函数或零极点模型为基础的系统动态结构图。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如图1-5所示。图中Wasr(s)和Wacr(s) 分别表示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传递函数。为了引出电流反馈,在电动机的动态结构框图中必须把电枢电流Id显露出来。图1-5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1.4.2 起动过程分析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突加给定电压Ugn由静止状态起动时,转速调节

10、器输出电压Ugi、电流调节器输出电压Uk、可控整流器输出电压Ud、电动机电枢电流Ia和转速n的动态响应波形过程如图1-6所示。由于在起动过程中转速调节器ASR经历了不饱和、饱和、退饱和三种情况,整个动态过程就分成、三个阶段。图1-6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起动过程的转速和电流波形第一阶段是电流上升阶段。当突加给定电压Ugn时,由于电动机的机电惯性较大,电动机还来不及转动(n=0),转速负反馈电压Ufn=0,这时Un=Ugn-Ufn很大,使ASR的输出突增为Ugio,ACR的输出为Uko,可控整流器的输出为Udo使电枢电流Ia迅速增加。当增加到IaIL(负载电流)时,电动机开始转动,以后转速调节器AS

11、R的输出很快达到限幅值Ugim,从而使电枢电流达到所对应的最大值Iam(在这过程中Uk,Ud的下降是由于电流负反馈所引起的),到这时电流负反馈电压与ACR的给定电压基本上是相等的,即UgimUft=Iam式中,电流反馈系数。速度调节器ASR的输出限幅值正是按这个要求来整定的。第二阶段是恒流升速阶段。从电流升到最大值Iam开始,到转速升到给定值为止,这是启动过程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ASR一直是饱和的,转速负反馈不起调节作用,转速环相当于开环状态,系统表现为恒流调节。由于电流Ia保持恒定值Iam,即系统的加速度dn/dt为恒值,所以转速n按线性规律上升,由Ud=IamR+CeN知,Ud也线性

12、增加,这就要求 Uk也要线性增加,故在启动过程中电流调节器是不应该饱和的,晶闸管可控整流环节也不应该饱和。 第三阶段是转速调节阶段。转速调节器在这个阶段中起作用。开始时转速已经上升到给定值,ASR的给定电压Ugn与转速负反馈电压Ufn相平衡,输入偏差Un等于零。但其输出却由于积分作用还维持在限幅值Ugim ,所以电动机仍在以最大电流Iam 下加速,使转速超调。超调后,Ufn0,Un0,使ASR退出饱和,其输出电压(也就是ACR的给定电压)Ugi 才从限幅值降下来,Uk与Ud 也随之降了下来,但是,由于Ia仍大于负载电流Il,在开始一段时间内转速仍继续上升。到IaIl时,电动机才开始在负载的阻力

13、下减速,知道稳定(如果系统的动态品质不够好,可能振荡几次以后才稳定)。在这个阶段中ASR与ACR同时发挥作用,由于转速调节器在外环,ASR处于主导地位,而ACR的作用则力图使Ia尽快地跟随ASR输出Ugi的变化。稳态时,转速等于给定值ng,电枢电流Ia等于负载电流Il,ASR和ACR的输入偏差电压都为零,但由于积分作用,它们都有恒定的输出电压。ASR的输出电压为:Ugi=Ufi=Il,ACR的输出电压为:Uk=(Ceng+IlR)/Ks。由上述可知,双闭环调速系统,在启动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内,ASR处于饱和限幅状态,转速环相当于开路,系统表现为恒电流调节,从而可基本上实现理想过程。双闭环调速系统

14、的转速响应一定有超调,只有在超调后,转速调节器才能退出饱和,使在稳定运行时ASR发挥调节作用,从而使在稳态和接近稳态运行中表现为无静差调速。故双闭环调速系统具有良好的静态和动态品质。综上所述,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起动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1)饱和非线形控制:随着ASR的饱和与不饱和,整个系统处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在不同情况下表现为不同结构的线形系统,只能采用分段线形化的方法来分析,不能简单的用线形控制理论来笼统的设计这样的控制系统。(2)转速超调:当转速调节器ASR采用PI调节器时,转速必然有超调。转速略有超调一般是容许的,对于完全不允许超调的情况,应采用其他控制方法来抑制超调。(3)准时间最优

15、控制:在设备允许条件下实现最短时间的控制称作“时间最优控制”,对于电力拖动系统,在电动机允许过载能力限制下的恒流起动,就是时间最优控制。但由于在起动过程、两个阶段中电流不能突变,实际起动过程与理想启动过程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不过这两段时间只占全部起动时间中很小的成分,无伤大局,可称作“准时间最优控制”。采用饱和非线性控制的方法实现准时间最优控制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控制策略,在各种多环控制中得到普遍应用。第二章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第二章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2.1 调节器的设计原则为了保证转速发生器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系统采用转速变化率反馈和电流反馈的双闭环电路主要考虑以下问题:1)保证转速在设定后尽快

16、达到稳速状态;2)保证最优的稳定时间;3)减小转速超调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对转速、电流两个调节器的进行优化设计,以满足系统的需要。建立调节器工程设计方法所遵循的原则是:1)概念清楚、易懂;2)计算公式简明、好记;3)不仅给出参数计算的公式,而且指明参数调整的方向;4)能考虑饱和非线性控制的情况,同样给出简明的计算公式;5)适用于各种可以简化成典型系统的反馈控制系统。直流调速系统调节器参数的工程设计包括确定典型系统、选择调节器类型、计算调节器参数、计算调节器电路参数、校验等内容。在选择调节器结构时,只采用少量的典型系统,它的参数与系统性能指标的关系都已事先找到,具体选择参数时只须按现成的

17、公式和表格中的数据计算一下就可以了,这样就使设计方法规范化,大大减少了设计工作量。2.2 型系统与型系统的性能比较许多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表示为:根据W(s)中积分环节个数的不同,将该控制系统称为0型、型、型系统。自动控制理论证明,0型系统在稳态时是有差的,而型及型以上的系统很难稳定。因此,通常为了保证稳定性和一定的稳态精度,多用型、型系统,典型的型、型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2-1) (2-2)一般说来典型型系统在动态跟随性能上可以做到超调小,但抗忧性能差;而典型型系统的超调量相对要大一些而抗扰性能却比较好。基于此,在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中,电流环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保持电枢电流在动态过

18、程中不超过允许值,即能否抑制超调是设计电流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一般电流环多设计为型系统,电流调节的设计应以此为限定条件。至于转速环,稳态无静差是最根本的要求,所以转速环通常设计为型系统。在双闭环调速系统中,整流装置滞后时间常数Ts和电流滤波时间常数Toi一般都比电枢回路电磁Tl小很多,可将前两者近似为一个惯性环节,取Ti=Ts+Toi。这样,经过小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后,电流环的控制对象是一个双惯性环节,要将其设计成典型型系统,同理,经过小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后,转速环的被控对象形如式(2-1)。如前所述,转速环应设计成型系统,所以转速调节器也就设计成PI型调节器,如下式所示: (2-3)2.

19、3 电流调节器的设计2.3.1 结构框图的化简和结构的选择在按动态性能设计电流环时,可以暂不考虑反电动势变化的动态影响,即DE0。这时,电流环如图2-1所示。 图2-1 电流环的动态结构框图及其化简忽略反电动势对电流环作用的近似条件是:式中-电流环开环频率特性的截止频率。如果把给定滤波和反馈滤波两个环节都等效地移到环内,同时把给定信号改成U*i(s) /b ,则电流环便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 图2-2 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最后,由于Ts 和 T0i 一般都比Tl 小得多,可以当作小惯性群而近似地看作是一个惯性环节,其时间常数为 Ti = Ts + Toi 则电流环结构图最终简化成图2-3图2-

20、3 小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2.3.2 时间常数的计算1)直流电机参数 2)整流装置滞后时间常数Ts=0.0017s。3)电流滤波时间常数Toi=0.002s。4)电流环小时间常数之和T=Ts+Toi=0。0017s +0。002s =0.0037s5)电枢回路电磁时间常数6)电力拖动系统机电时间常数Tm=0.112s2.3.3 选择电流调节器的结构要求电流无静差,实际系统不允许电枢电流在突加控制作用时有太大的超调,以保证电流在动态过程中不超过允许值,而对电网电压波动的及时抗扰作用只是次要的因素,为此,电流环应以跟随性能为主,应选用典型I型系统。 电流环的控制对象是双惯性型的,要校正成典型 I 型

21、系统,显然应采用PI型的电流调节器,其传递函数可以写成 (2-5)式中 Ki 电流调节器的比例系数; ti 电流调节器的超前时间常数。检查对电源电压的抗扰性能:,参照典型型系统动态抗扰性能指标与参数的关系表格,可以看出各项指标都是可以接受的。2.3.4 计算电流调节器的参数电流调节器超前时间常数:ti=Tl=0.031s。电流环开环增益:要求i5%时,应取KITi=0.5,因此于是,ACR的比例系数为:,2.3.5 校验近似条件电流环截止频率:ci=KI=135.1s-1;晶闸管整流装置传递函数的近似条件: 满足近似条件忽略反电动势变化对电流环动态影响的条件:电流环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条件: 满

22、足近似条件2.3.6 计算调节器的电阻和电容图2-4 PI型电路调节器的组成按所用运算放大器取R0=40k,各电阻和电容值为:2.4 转速调节器的设计2.4.1 转速环结构框图的化简电流环经简化后可视作转速环中的一个环节,接入转速环内,电流环等效环节的输入量应为Ui*(s),因此电流环在转速环中应等效为用电流环的等效环节代替电流环后,整个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便如图2-5所示和电流环一样,把转速给定滤波和反馈滤波环节移到环内,同时将给定信号改成U*n(s)/a,再把时间常数为1 / KI 和 T0n 的两个小惯性环节合并起来,近似成一个时间常数为的惯性环节,其中n (s)+-Un (s)AS

23、RCeTmsRU*n(s)Id (s)a T0ns+11 T0ns+1U*n(s)+-IdL (s)图2-5 用等效环节代替电流环的转速环的动态结构图最后转速环结构简图为图2-6图2-6 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和小惯性的近似处理的转速环结构框图2.4.2 确定时间常数1)电流环等效时间常数1/KI。由电流环参数可知KITi=0.5,则2)转速滤波时间常数Ton。根据已知条件可知Ton=0.02s3)转速环小时间常数Tn。按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取2.4.3 选择转速调节器结构为了实现转速无静差,在负载扰动作用点前面必须有一个积分环节,它应该包含在转速调节器 ASR 中,现在在扰动作用点后面已经有了

24、一个积分环节,因此转速环开环传递函数应共有两个积分环节,所以应该设计成典型 型系统,这样的系统同时也能满足动态抗扰性能好的要求。由此可见,ASR也应该采用PI调节器,其传递函数为 式中 Kn 转速调节器的比例系数; t n 转速调节器的超前时间常数。2.4.4 计算转速调节器参数按跟随和抗扰性能都较好的原则,取h=5,则ASR的超前时间常数为:转速环开环增益为:ASR的比例系数为:2.4.5 检验近似条件转速环截止频率为 1) 电流环传递函数简化条件为 满足近似条件2) 转速环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条件为 满足近似条件2.4.6 计算调节器电阻和电容图2-7 PI型转速调节器的组成取R0=40k,

25、则第三章 Simulink 仿真第三章 Simulink仿真3.1 脉冲同步触发器子系统构建校正后电流环的动态结构框图经过化简和相关计算,在matlab中搭建好系统的模型,如下图3-1:图3-1电流环的仿真模型3.2 转速环的仿真设计校正后电流环的动态结构框图经过化简和相关计算,在matlab中搭建好系统的模型,如下图3-2:图3-2 转速环的仿真模型3.3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仿真设计校正后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经过化简和相关计算,在matlab中搭建好系统的模型,如下图3-3:图3-3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仿真模型总结总结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

26、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日异。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

27、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当真正做时就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课程设计之后,学到了!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同时,对给过我帮助的所有同学和各位指导老师再次表示忠心的感谢!感谢老师的帮助,您辛苦了!总结人:2012年12月14日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朱仁初,万伯任.电力拖动控制系统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2 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 陈伯时.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M,第三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6月4 孔凡才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55 段文泽,童明倜.电气传动控制系统及其工程设计M.四川:重庆大学出版社,1989.10.6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指导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研究报告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