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142457 上传时间:2024-10-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 录摘要 1Abstract 3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和原因 4 (一)从犯罪性质看,犯罪类型增多,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4(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团伙犯罪倾向明显4(三)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4(四)从犯罪主体看,女性青少年犯罪率激增,农民子弟、外来青少年犯罪人数居多5(五)从犯罪文化素质来看,文化素质低的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5(六)从犯罪手段上看,高科技方式犯罪增多5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5 (一) 从客观上讲,家庭、社会、学校对于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成为其违法犯罪的动因5(二)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 7(三)爱慕虚荣的心理驱使7(四)青少年

2、早恋的影响7(五)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7三、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8 (一)提高家庭正确的教育,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8 (二)改善学校教育水平,全面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和能力9 (三)改进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管理,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9 (四)加强社团组织司法建设,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10 (五)完善立法体系,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11参考文献 1212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摘 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需要给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但随着当今社会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网络与通讯等传媒的空前发展,使得青

3、少年一方面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快速变化,见多识广,早知、早熟、思维变得相当活跃。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出现逐年递增的现象,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由于未成年人年龄较小,又偏向于早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不强,极易冲动,加上法制观念淡薄,一旦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很容易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表现在实施抢劫,故意伤害、盗窃、绑架等犯罪行为,并且其行为不计后果,手段残忍,对社会危害极大” 。因此,我们需找出其根本原因,制定有效的措施方案,这是我们法律工作者及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成因;预防对策 Abstract The teenagers are the

4、 blossom and the future of our motherland. They need creating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ies all concern and care for their healthy growth. However, with new technologies rapidly developing and utilized,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and communication makes teenagers sensiti

5、ve to the change , they are extensive knowledge of the word ,know earlier, be mature earlier ,thoughts become quite active. In recent years teenagers crime has been increasing in China. Juvenile crime has drawn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Because the teenagers are younger, mature earlier and lack of c

6、ontrol ability themselves, extremely easy to impulse. In addition they are weak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law. Once they get bad the influence of the information, it is easy for them to commit a crime. Juvenile crimes mainly include robbery, intentional injuries, pilferage, and kidnappings and so on.

7、What is more, they dont consider the consequences; using brutal way to commit crime .It is great harm to society. So we need to find out the root causes, mak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It is our common duty for legal workers and society to prevent juvenile crimes.Key words: teenagers; crime causes;

8、 preventive countermeasures 青少年时期正处在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个体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加上现实生活中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发生偏差和扭曲,从而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一)从犯罪性质看,犯罪类型增多,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我国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类型原先主要表现为盗窃、抢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而现在则向涉毒、涉枪、赌博、卖淫嫖娼、计算机犯罪等领域扩展。大多犯罪情况看,仍以财产性犯罪为主。这

9、和一般青少年没有固定的劳动收入,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者就是盲目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公作案手法,逞“英雄”,往往不顾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团伙犯罪倾向明显青少年基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征,往往喜欢结伙行动,以得到认同和相互壮胆,因此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中75%属于团伙或结帮作案,呈现出“纠合性”特点,而具有这种特点的群体极易发展成为黑恶势力。多数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讲“江湖侠义”、“哥们义气”,只要有人提议就附和,盲目跟

10、从,蹈入犯罪。青少年犯罪团伙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形成容易,形式松散,随意性强,人员流动性强、传染性强。(三)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提前。在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下,青少年犯罪也不断趋向低龄,这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4岁。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不满14岁以下的人员犯罪率极高占57%左右,而初次犯罪的高发年龄段为14-18岁,比例占42%左右,据统计三年来14岁以下的犯罪人数多于14-18岁之间的犯罪人数。1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第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

11、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过早地受到感染,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加之教育挽救措施的缺失,以及自身无法判断是非对错等原因,使其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四)从犯罪主体看,女性青少年犯罪率激增,农民子弟、外来青少年犯罪人数居多我国的青少年违法乱纪犯罪主体原先主要集中于男性领域,这些年来,女性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人数激增,比例加大,且增长率远高于男性领域,尤其是淫乱型、财物型犯罪案件中表现最为明显。(五)从犯罪文化素质来看,文化素质低的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青少年罪犯中,大都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农村青少年也成为犯罪上升的主要原因,农村青少年因为贫

12、穷而大批失学,他们不甘心于农村的贫困生活,流入城市,但在城市,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低,又无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面对别人富足的生活,心里上失去平衡,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大批的无业人员也是犯罪的“主力军”,他们整天游手好闲,再加上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容易成群结队的去偷去抢。(六)从犯罪手段上看,高科技方式犯罪增多相较于原先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手段,现在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手段时显成人化和智能化,表现出更加复杂的形态。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手段逐渐出现智能化趋势,如利用计算机和窃听技术等高科技犯罪,利用生物学、化学、医药学先进知识犯罪。涉及这类高科技、智能化犯罪的青少年,往往

13、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背景,在作案过程善于将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违法犯罪活动中,使违法犯罪更加隐蔽和复杂。二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产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和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 (一) 从客观上讲,家庭、社会、学校对于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成为其违法犯罪的动因。 1. 家庭因素。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

14、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还过分溺爱,平日里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形成孩子任性、霸道的坏性格,一旦受挫折或受批评就难以接受;有的家长以打骂代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孩子犯一点小错,或学习成绩不好,就不敢回家,在外流浪,甚至离家出走,碰上坏人教唆,极易走上犯罪道路;一些个体工商户,从早到晚一心赚钱,忙于商场,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没有精力关心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孩子在外结交狐朋狗友,小偷小摸,滋事斗殴,沾上恶习,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太高,平时成绩不是前

15、三名不能过关,升学非上重点不可,逼得太紧,压力过大,负担过重,当孩子力不从心,“达标”无望时,极易走向反面,做出丧失理智或意外的犯罪行为。2 2. 社会因素。社会中的消极因素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催化剂。不健康的社会文化,对涉世不深、抗诱惑力不强的青少年的危害是很深的。一些影视、网络中播放的犯罪过程和人物语言的腐朽观点,不健康的书刊杂志、电子游戏中的大量宣扬暴力、色情的东西,强烈刺激着缺乏辨别判断能力、充满好奇、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感官,吞噬着他们纯洁的心灵。加之到处可见的美发厅、按摩院,疏于管理的网吧、电游室不按照规定,随意让青少年进入,严重毒害、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诱发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无

16、经济来源,当囊中羞涩,又抵挡不住诱惑时,就有可能由内向外,从小偷小摸到公开敲诈抢劫,甚至杀人谋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学校因素。一是素质教育已实行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二是法制教育缺乏,很少对学生上法制课、出法制黑板报等进行普法教育;三是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缺乏,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还逃学;四是有些教师岐视后进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人格侮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五是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

17、学校周末补课的要交补课费,无法参与补课,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六是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进行抑制;七是班主任缺乏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情况缺乏全面掌握;八是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有的采取变相体罚,致使一些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在校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学习,极易走上邪路。(二)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一是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二是有的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

18、的盲目攀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三是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四是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三)爱慕虚荣的心理驱使 近年来,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使得一些青少年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慕虚荣的种子。什么都唉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着一夜暴富,可以不劳而获,从而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四)青少年早恋的影响 一些青少年因恋爱、婚姻的不成功,造成与恋人或夫妻反目为仇,进行暴力、凶杀等报复。有一些因早恋感情不好或分手造成性格孤癖

19、、内向、不爱与人打交道、甚至憎恨男性或女性等不正常心态导致犯罪,还有的因争风吃醋报复他人而失足犯罪。(五)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 不少未成年犯罪人,过去没有不良行为,但未成年人本身具有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易受暗示等特点,在外界强烈刺激的作用下,加上自身的情感、情绪和意志方面的弱点,会迅速产生犯罪动机。一种是少年人喜欢模仿一些新奇的、富有刺激的对象,由于文化市场的失控,不良文化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音像制品及网络游戏等等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电影、电视常常生动地描绘暴力的画面,并且剧中的暴力被说成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它甚至反映了一种英雄气概,那

20、些娴于暴力的英雄从未因此而受到法律或社会的制裁。由此,人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暴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于处理日常事务或人际关系,未成年人处于求知和学习的人生阶段,其主要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的习得方式就是模仿。这样,媒体上大量的暴力渲染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一部分未成年人在性格上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并且残忍、好斗。遇事头脑简单,很容易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导致暴力犯罪。还有一部分影视、纪实作品为吸引观众,对黑社会性质、恶势力团伙犯罪信息进行大量报道,对犯罪动机、作案过程进行过分详细的描述。这给一些善于模仿的有劣迹的未成年人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条件,他们不仅学会了作案手段,还学会

21、了反侦察,反审讯的伎俩,成为了犯罪的“高手”、“专家”。未成年人性器官开始发育、性机能逐步成熟,生理结构的明显变化引发了心理上的变化,好奇心增强,对自身的生理变化有着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特别是对于与生理变化有关的信息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媒体中的色情内容,正切合了未成年人的这些特征,满足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一些未成年人,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抵挡不住诱惑,抑制不住生理和心理躁动,便产生尝试的念头,很可能诱发强奸等性犯罪的发生。另一种是未成年在他人的暗示下发生犯罪行为,在少年团伙犯罪中,相互暗示现象经常存在。3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同龄人的

22、相互交往在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少数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并恶性发展,是与其未成年同龄群体的不良交往息息相关的。团伙犯罪一直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不良交往往往是未成年人走上团伙犯罪道路的起点。一些被家庭和学校排斥和抛弃的不良少年,在不良亚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由于相同的感受聚集起来,通过不健康的娱乐、游荡、交谈等方式形成不良交往的亚文化群体。法国犯罪学家塔尔德(Gabriel Tarade)在其专著模仿规律(Laws of Imitation)中指出:“模仿的程度,和人与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密切的人,越彼此模仿,即发生模仿的可能性和模仿的强度越大。”4他

23、们通过密切的接触、相互观察和模仿,使得原有的错误的社会意识、不良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得到强化。美国“犯罪学之父”萨瑟兰(Sutherlabd)认为:“犯罪是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习得的。对犯罪行为学习的主要部分发生在亲密的群体中。这种群体的主要成员是犯罪人所熟悉的伙伴、朋友等。犯罪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项内容:一是犯罪的技术;二是犯罪动机、驱动力、合理化和态度等特定方向。”5这样,他们经过犯罪的学习,初步具备了实施犯罪的条件,通过违法尝试,加速下滑,沦落为犯罪团伙。由于群体犯罪的环境气氛的影响,少年犯罪人的行为会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以致加重犯罪的严重性。6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针对

24、以上所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和原因,防治青少年犯罪主要应从“提高家庭教育,改善学校教育水平,改进社会环境” 等方面着手。 (一) 提高家庭正确的教育,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庭方面: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俱备的育人素质。青少年家长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家长们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

25、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二)改善学校教育水平,全面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校对青少年负有的教育职责应包括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教育。学校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就必须在教学安排、教学制度、师资配置等方面加以保障。 目前,学校进行的法制道德教育成效不大,主要原因就在于学校没有给予充分重视,任课老师本身在道德法制方面所掌握的知识有限,青少年学生也相应地将法制道德教育视为“副科”,没有进行认真的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在思想认识方面,学校应把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真正承担起“百年树人”的教书育

26、人职责;其次,从课程设置上,把道德法制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认真加以实施;再有,学校在抓升学率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师资人员配备上,要有专职或兼职的法制专业辅导员,其他教职员工也应定期接受法制教育,切实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对与有些表现较差的学生,学校同样要负起教育职责,用心辅导,引导和鼓励他们奋发向上,而不是冷嘲热讽伤其自尊;学校也不应为扭转校风、学风,一味采取停学、退学、开除等手段来应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而应该耐心地查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施以法制教育和道德品德教育,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建立自己的理想,树立起正确的

27、人生观。 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尤其是法制道德和思想品等教育,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做到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不要使素质教育形同虚设或浮于表面。 (三) 改进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管理,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是广泛的,要消除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腐朽思想和部分文化垃圾,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这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针对社会环境中对青少年影响深远的赌博、吸毒、不良影视文化、网吧等,既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到赌博、涉毒、不良文化的严重危害性,使大家增强辨别、抵御能力,又要加强建设管理,对违法经营场所予以坚决的打击整顿,规范文化信息市场。有

28、关部门要加强对网吧、游戏机房和录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控制在校学生进入娱乐场所,规范娱乐场所的管理秩序,对低级庸俗和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要坚决清理、整顿、取缔 。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多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鼓励创作一些宣扬优良品质、法治理念、科学观念的影视文化作品,使现代文化信息发挥积极的作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有深远影响的新兴网络,实际上其具有积极进步的功能,主要在于家庭学校要正确引导青少年,不要让他们陷入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而是将网络当作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工具来使用。一些学校通过探索实践,建立起校园网站,让青少年利用网络学习、交

29、流,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只要多用心、多创新,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手段来预防、杜绝不良社会风气,必定可以很好地规范文化信息市场。 (四)加强社团组织及司法建设,构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环境中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还有很多,要消除这些因素,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从根本上,需要社会各成员怀着一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和强烈责任心,努力做到人人关注青少年成长、人人参与青少年犯罪防治工作。 当我们发现实际操作中存在缺陷,又不能立即通过立法、修改等途径纠正时,不是简单、消极地批评,而是应该主动积极地运用科学的法律解释方法,满足实践的需求、达到目的。所以当我们在未成年司法保护面临

30、实践中的操作性问题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法律解释来达到目的。7借鉴外国在青少年防治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青少年发展组织的作用,可以组建青少年犯罪特别工作组织,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及早介入,防止其进一步滑向犯罪深渊;开展培训教育,对有轻微问题的青少年施以心理辅导和法制教育;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给予法律帮助和适当教管。 司法部门要认真做好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工作。少年犯既是害人者,也是受害者。司法机关在坚持依法办案的同时,要主动帮助和挽救失足青少年,积极探索教育的有效途径。当前最突出的是要做好帮教的延伸工作,对服刑中的少年犯要实行跟踪管教,对判处缓刑的少年犯要落实好教育措施,在少年服刑期满后要

31、多一分关爱,不能歧视,社会各界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预防重新犯罪。 (五)完善立法体系,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权益的保护。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国家应从立法、司法等方面强化青少年犯罪防治工作,完善立法体系,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明确青少年犯罪治理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目前,我国保护青少年方面的法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2006年1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由于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复杂性,表现的多样性及自身的特殊性,许多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对青少年犯罪的特殊保护制度也须随之不

32、断的改进和完善 。同时还要求社会帮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相关教育机构加以一定的强制要求,使得自我保护的权利真正为青少年所理解与掌握。7 总之,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青少年所接触到的新事物更多,知识面更广,思维与行动方式也更早趋于成人化,青少年应该自觉抵制负面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远离不健康的社会风气,需要给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由于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种种不良影响对青少年的成长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使青少年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防治和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

33、结合起来,始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等和法制观念的教育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清除不良社会风气,这样才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效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依法治国的思想为指导,立足现实,开拓进取,正确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自己的法律观念,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以坚强的意志力和较强的自制力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同时让社会、学校、家庭携起手来,共同让青少年远离犯罪。参考文献 1顾思九,季涛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青少年”概念J.青年研究,1994年7 期 18-20 2(日)森武夫,犯罪心理学M.知识出版社,北京,1982年出版,第85页。 3周国平,犯罪学新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2004年出版,第11页。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3卷,第515页。5杨焕宁,犯罪发生机理研究M.法律出版社,北京,2001年出版,63 页。6陈兴良,刑法格言的展开M.北京出版社,1992:27曹文嘉,闫硕,姜彦艳,李志刚,儿童自我保护九大权利N.新文化报,2007 -05 -14(3)文档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告知,我看到会立刻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资料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