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126344 上传时间:2024-09-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三、简答题、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类要生存,首先要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是通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只有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的存在,物质产品生产是精神产品生产的基础。、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反作用:表现在一是适应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二是不适应就阻碍生产力发展,不适应有两种情况,即落后于生产力或“超前”于生产力。(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

2、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试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答:(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首要的、决定性要素。(3)科学技术本身是潜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成为人化的科学和物化的科学,即提高主体要素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提高客体要素生产资料的质量水平。、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答:(1 )经济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人们不能消灭、废除、改造和创造经济规律。(2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相反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

3、观经济规律。(3 )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四、论述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理论意义?、答: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思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等理论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1) 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2) 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3) 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4) 解释了资本主义发展了历史趋势,并预见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和任务是什么?、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下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有哪些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答: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1)经济规律总是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而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2)多数经济规律

5、具有历史性。因为经济规律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一旦这些经济条件消失,经济规律也随着消失。而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性。这是因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总会直接涉及到某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同的。而自然规律则不具有阶级性。、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讲就是唯物辩证法。对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又形成一系列具体的方法。(2)科学抽象法以及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研究方法是叙述方法的基础,它是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叙述方法是研究方法的倒置

6、,它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用本质说明复杂现象的逻辑方法。(3)分析和综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经济范畴时,通常是将范畴的矛盾双方加以分解,首先假定一方保持不变,抽象地分析另一方;在对矛盾双方分别作了分析后,再将矛盾的两方面综合起来,具体考察矛盾双方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所具有的特征。这就是分析与综合方法的统一。逻辑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

7、,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程。(4)除上述方法以外,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上还经常运用归纳和演绎法、中介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等,这些具体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商品与货币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答:(1)统一性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任何商品必须首先能满足人的某种需求,其次是必须凝结为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并体现于价值以供交换。(2)矛盾性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直接动机是实现价值,而使用价值只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市场交换以两者的分离

8、为条件的。2、货币的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的关系?2、答:(1)货币的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在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货币的价格标准是指被确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2)联系: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为了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做出的技术规定。(3)区别:第一,价值尺度用来衡量各种不同商品的价值;价格标准则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第二,作为价值尺度,货币金属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作为价格标准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第三,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自发产生的,而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3、简述价值

9、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3、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或以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商品的价值量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3)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4、简述货币的本质和职能?4、答:(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 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

10、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职能、流通手段职能、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世界货币职能。前两种是货币的基本职能。5、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5、答: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种,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1、答:(1)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存在条件,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有性质,是私人劳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又是相互联系和互相依赖的,私人劳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

11、会性质。(2)私有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有通过交换。(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2、如何理解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矛盾发展的产物?2、答: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长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矛盾发展的产物。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简单的价值形式,这种形式的缺点是在质上还不能表现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在量上也体现不出价值在量上的比例。随着交换的发展,必然要进步到更高的阶段。(2)扩大的价值形式,这种形式,使价值从质上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

12、类劳动的凝结,量上也是第一次真正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它的缺点是价值的表现不完全、不简单、不统一,造成了交换的困难。(3)一般的价值形式,这种形式使价值表现完全、充分、统一了。但一般等价物还未固定,商品交换仍存在一定的障碍。(4)货币形式,货币是价值形态发展的最后形式。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部矛盾发展的必要结果。3、试述通货膨胀及其后果?3、答:(1)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价值符号过度发行而引起的通货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2)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从而刺激生产,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但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

13、由于没有相应的物资供应作保证,因此不能根本解决生产和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3)在私有制社会,通货膨胀是剥削阶级及其国家掠夺社会财富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财政发生大量赤字,银行贷款失控,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4)严重的通货膨胀将危及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社会动荡。4、试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意义?4、答:(1)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2)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目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3)具体劳动和抽象

14、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4)劳动两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首先,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资本和剩余价值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1、答:(1)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物交换,还是不等价物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2)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没有接触,他们只是同自己的商品发生

15、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之外增加价值量。(3)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什么?2、答: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它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必需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有一个特殊性,就是它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3、为什么说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3、答:(1)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

16、计算;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把劳动看作商品,不是违反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2)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才是商品,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3)马克思在将劳动和劳动力加以区分的基础上,创造了科学的工资理论。4、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4、答:(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3)剩余价值制约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和划时代的巨大贡献,从而完成了政治

17、经济学的伟大革命,“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5、简述工资存在国民差异的原因?5、答:(1)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存在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2)各国的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存在差异;(3)各国构成劳动力价值的物质要素的范围和数量不同;(4)劳动生产率不同,商品的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不同。四、论述题1、资本的本质及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意义是什么?1、答:(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以生产资料形成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

18、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从而使价值发生了增值,所以叫可变资本。 (3)意义:第一,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主义制度就是榨取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制度。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率科学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试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2、答:(1)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各种不同形式的特殊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

19、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作为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表面上与其他社会的劳动过程没有区别,因为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从表面上看,无非都是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但是,由于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特殊的结合方式间接结合方式,就使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了不同于其它社会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一是劳动者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受雇于资本家,为资本家劳动,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方面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保存和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

20、值,另一方面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在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部分,就是增殖了的价值,既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只有依据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才能科学地阐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3、试述当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生产?3、答: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依然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理论并没有过时。(1)机器再先进依然是生产工具,它不能创造新价值。(2)自动化体系的出现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3)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范围扩大了。(4)个别企业使用了自动化装置,获得了

21、更多的超额利润;同时由于整个社会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了劳动力价值,增加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4、相对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4、 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3)

2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其它资本家为此目的开展竞争,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资本积累三 简答题1、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1、答:(1)区别:第一,由于资本积累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因此它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的资本的重新组合,所以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增长缓慢;

23、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第三,对于增大个别资本来说,资本集中快于资本积聚。(2)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有哪些? 2、答: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包括:流动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结构性”失业。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及其实质的概述?3、答:(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即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剥夺生产者,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并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在自己手中的过程。 (2)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实质是通过暴力剥夺的手段为

2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创造经济条件。剥削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4、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4、答:(1)资本积累的必然性由两个方面决定:第一,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第二,资本主义竞争的外在压力。 (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第二,社会生产率水平;第三,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第四,预付资本的多少。5、怎么样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5、答:(1)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 (2)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一方面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准备物质条件;另

25、一方面也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掘墓人。四 、论述题1、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特点?1、答: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 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些重要特点。 (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因为资本家现在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过是工人在以前的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资本家的全部原有资本,不管它最初是怎样来的。经过一定时期以后,统统都会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而全部被消费掉,因而他手中仍然掌握的资本,显然是在这个时期内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都是靠剥削工人的劳动得到的。 (3)工人的

26、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工人进行个人消费,不过是为了恢复被消耗掉的劳动力,也就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以便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下去。 这些特点表明,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出商品和剩余价值,还要再生产出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即把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存在的条件也重新生产出来。所以,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有何意义?2、答: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到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和剥削实质。主要是:(1)资本家用于扩大

27、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从一开始就全部是由剩余价值转化来的,其中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工人的无酬劳动创造的。 (2)资本家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资本家用来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3)资本家用追加资本来购买劳动力,表面上看是公平交易,等价交换,但实际上他自己什么也没有拿出来。实际内容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与工人交换购买劳动力,以便于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答: (1)随着资本积累和个别资本的增大,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引起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下降。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

28、2)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资本增值的需要来说是过剩的。人口的过剩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3)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后备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可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波动的需要;二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也是资本家加强剥削在业工人的条件。4、试述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影响? 4、答: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少,意味着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的相对减少,这包括两种情况:(1)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使得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量有所减少,但绝对量有所增加

29、;(2)追加资本与原有资本的有机构成都提高,使得资本对劳动力需求不仅相对减少,而且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程,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增加,这主要是因为:(1)由于技术进步和机器的广泛使用,生产操作对劳动者体力的要求降低,导致大量妇女、儿童加入了劳动大等;(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小生产日益分化,大批农民与手工业者破产,加入了雇佣劳动者队伍;(3)资本积累基础上形成的激烈竞争使中小资本家破产,也需要另谋职业。资本的流通过程简答题:.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1、 答:产业资本循环的阶段性决定了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为,在产业资本循

30、环的第一阶段中,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之后,货币资本就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阶段是资本家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投入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这样,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第三阶段是资本家把商品售出后,商品资本在转化为货币资本。这时,资本家不仅收回了预付资本,而且实现了剩余价值。可见,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属于生产过程,所以资本循环首先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及其职能是什么?2、 答: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它们分别执行者不同的职能:(1)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31、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2)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剩余价值。(3)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四、论述题1、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有什么不同?1、答:(1)划分的根据不同第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在创造剩余价值过程中作用的不同进行划分的。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进行划分的。(2)划分的意义不同第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揭示了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3)划分的

32、内容不同第一、不变资本包括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是全部用于劳动力的资本。第二、固定资本只包括不变资本中用于全部劳动资料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2、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2、答:(1)直接影响预付资本量。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的预付量。(2)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量。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越快,一定量的可变资本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就越大,因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可见,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量是成正比的。(3)直接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如果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则M=M/v=mnv/v=

33、mn。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年剩余价值率也越高。可见,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率成正比。3、论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3、 答:(1)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扩大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其特点是资本家不把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部分积累起来,作为追加的资本投入生产。资本积累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源泉。(2)为了保证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首先具备下述前提条件:1)要有多余的生产资料可供追加即第I部类产品价值的总和必须大于第I部类和第II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的总和,用公式表示:I(c+v+m)I c+II c。只有在此条件下,两大部类才有可能除

34、了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能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以实现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2)要有多余的消费资料可供追加,即第II部类产品价值的总和必须大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部分的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II(c+v+m)I(v+m/x)+II(v+m/x)。以此为条件;两大部类才有可能追加更多的劳动力来实现扩大再生产。但是,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具备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3)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是第I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和追加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

35、I(v+v+m/x)=II(c+c)。这就表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使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生产是在盲目的无政府状态中进行的。这就使得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总是周期而被经济危机所破坏,使社会生产经常陷入矛盾之中。4、试述经济危机爆发时,有些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4、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有些资本家之所以要大量销毁商品,其主要原因是:(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在经济危机中,相对过剩的商品堆积如山,大大超过居民的购买力,大批商品卖不出去,长期

36、积压在仓库,一方面阻碍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仓库保管费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资本家采取销毁过剩商品的办法,减轻自己的负担和损失。(2)资本家用销毁商品的办法来维持商品在市场上的垄断价格。在垄断组织已经垄断了某中商品的生产和销售的情况下,通过销毁某种过剩商品来维持垄断高价,对垄断资本家是有利的。因为,商品大量过剩,供过于求,不利于保持较高的价格。所以垄断资本家为了减少市场上的商品供应量,继续保持垄断高价,就必然会采取销毁过剩商品的办法。(3)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是惟利是图的,它不会考虑劳动人民的需要而廉价出售商品,更不可能把过剩的商品免费救济贫困的劳动者。

37、否则,资本家就不坑保持商品的垄断价格,就不能获得高额利润。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三、简答题:1、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利润的本质是什么?1、答: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K),商品价值W=c+v+m,就转化为W=K+m。与此相适应,剩余价值被看作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转化为利润(P)表示利润,商品价值进一步转化为W=K+P。利润是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个东西,量上完全相等。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

38、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和联系?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那些?2、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公式为P=m/C。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在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所以,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实际剥削程度。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剩余价值率,二者按相同方向变化。第二、资本有机构成,二者按相反的方向变化。第三、资本的周转速度,二者按相同的方向变化。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约,二者按相同的方向变化。3、什么是股份公司、股票、股息和股票价格?

39、3、答: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集资经营的企业。股份公司的产生是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股票是向股分公司投资入股和定期取得股息的凭证。股票的持有者称成为公司的股东。股息是股东根据股票的票面额从公司企业利润中获得的收入。股息是公司雇佣工人所创造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股票价格也叫股票行市,是资本化的股息收入。股票价格的高低与股息的多少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的高低成反比。用公式表示:股票价格=股息收入/利息率4、如何正确理解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4、答: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的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公式为:生产价格=K+P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并未否定价值规律的作

40、用,因为:第一,社会平均利润总额仍然等于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第二,社会商品价值总额必然和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相等。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的变动,两者变动方向也一致。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5、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重大意义何在?5、答:在理论上,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是劳动价值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种现象之间的矛盾。在实际上,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虽然也存在矛盾,但他们在

41、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问题上,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工人不仅受所在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社会各部门的资本家共同剥削。所以,无产阶级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必须团结起来,推翻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6、如何正确认识商业利润及其来源和本质?6、答: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将资本投向流通领域、从事商品销售而获得的利润。商业利润也是平均利润,因为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必然使商业资本作为社会总资本的构成部分参与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商业利润是通过买卖商品的价格差额而实现的。商业资本家按出厂价格(即生产成本与产业利润之和)从产业资本家手中买进商品,然后按商品的实际生产价格(或价值)

42、零售给消费者,其中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商业利润的来源,归根结底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其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四、论述题1、试述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1、答:由于各部门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客观因素不同,其利润率的高低也各不相同。由于各部门的利润率不同,必然引起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总是把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高的部门转投。其结果: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减少,生产能力下降,会导致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率上升;利润率高的部门,则由于资本增加,生产能力增强,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直至各部门利润率趋向

43、平均化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本转投才会暂停。可见,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平均利润率(P )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全社会预付总资本之间的比率,其公式为: P= 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利润也就转化为平均利润(P),即各部门预付总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其公式为:在Pi=PCi 。其中,C是预付资本;i是某部门。平均利润形成后,各部门获得的利润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不一定相等,从而使利润是资本产生的假象最终完成,利润的本质和真正源泉被进一步掩盖。平均利润的转化过程,实质上是各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和要求,重新瓜分剩余价

44、值的过程。2、.怎样理解商业流通费用的特点及其补偿?2、答:(1)商业流通费用就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费用。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性流通费用,如商品的分类、包装、保管和运输所支出的费用;另一类是由商品价值形态变化而引起的纯粹流通费用,如商业簿记、邮差、通讯、广告以及职工工资等所支出的费用。(2)两类商业流通费用各有特点:生产性流通费用的特点在于它会增大商品的价值量。因为它是商品使用价值运动过程所引起的费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里的继续,所花费的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因而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纯粹流通费用的特点在于它与使用价值运动无关,因而它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3)两类商业流通费用的补

45、偿也是有区别的。生产性流通费用因增大商品价值,这部分支出就在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并可获得平均利润。纯粹流通费用因不形成价值,对它的补偿从现象看,它是通过商品售卖价格的加价来实现,从源泉来看,它只能从对剩余价值总额的扣除中得到补偿。3、利息的来源和本质是什么?利息率及其影响因素有哪些?3、答:利息是借贷资本家从借入和使用货币资本的职能资本家手中取得的一部分收入,是借贷资本家贷出货币资本的目的。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后必能获得平均利润,可以从中取出一部分作为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即利息)支付给借贷资本家。因此,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其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归根结底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

46、值。利息的大小取决于借贷资本的大小和利息率的高低。利息率是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是决定利息量大小的主要因素。决定和影响利息率高低的主要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此外,也受各国(地区)的习惯、法律、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及物价变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4、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形式?4、答: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因租种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反映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形式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与租种不同等级土地相联系的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

47、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构成的。其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因土地肥沃程度、位置等因素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并相应采取级差地租和级差地租两种不同形态。级差地租是指由等量资本投入肥沃程度或地理位置不同的地块上所产生的不同生产率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组是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所产生的不同生产率而形成的级差地租。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是租种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差额。其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三、简答题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1)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并按着有利于实现资本价值增值的方式 去运营; (2)实行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者在不占有生产资料而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