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124613 上传时间:2024-08-29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4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5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5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7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2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14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14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15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16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18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0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20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22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3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2

2、5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25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27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30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30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31第三节 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32第四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33第五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34第六节 农业资本和地租36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38第一节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38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9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40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42第

3、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42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43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45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46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46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47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48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

4、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他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唯心主义形式叙述)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物相分离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2.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3.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业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

5、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本,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

6、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麦必要基础。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7、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

8、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二、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答: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发行世界的伟大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4、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答: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经济学;3、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除去上述理论来源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第一章 物

9、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

10、知论的标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3.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

11、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12、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7.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8.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9.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3、。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见联系不见区别是相对主义的观点。1.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事物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2. 联系的复杂多样性: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

14、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避免出现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形而上学坚持一点论。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4.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15、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5.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和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6.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

16、,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稳衡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

17、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冒险主义、激变论。7.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保持不变,量变突破关节点,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

18、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8.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亦物质基础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基本内容: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

19、,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9.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事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存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10.辩证法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法否定观的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

20、系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积极成果。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地继承,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应立足于中国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1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

21、作用。12.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助于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13.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

22、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能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隐藏的必然性。14.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是明显区别的。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

23、;现实性是已经存在的。不要把二者相等同。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联、不可侵害。另一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其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15.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第二,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不适

24、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循环的矛盾运动。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的决定。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和需要创造新形式或利用旧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要反对抹煞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16.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其

25、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其次,因为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

26、构想事物的本质。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具有两个特点:客观性,普遍性。2.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从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发展的产物。3.意识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4.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以下方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4. 发挥主观能动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

27、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惯穿于唯物辩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

28、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二、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答: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现象的产生。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三、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答: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五一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四、简述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

29、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五、简述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答:道德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存依;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六、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答:1、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牲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

30、人类意识的产生。其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2、意识的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总之,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社会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真正科学的认识论,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3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认识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相互作用关系。5.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揭示了以下对立: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论的对立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1.

32、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道路必须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即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

33、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3.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

34、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属性:客观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相对性: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进一步扩展;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和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

35、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一般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本本出发,固守过去的一切,就会落在时代后面。正是因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6、,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认识,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证伪另一种认识。一种认识、一种科学假说,一个重大的理论不能贸然直接付诸实践。在付诸实践之前,先要经过逻辑证明对之进行筛选,对被证伪的认识、假设、理论就不必付诸实践,这样可以减少损失。承认逻辑证明的作用,并不是说逻辑证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用逻辑证明代替实践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不具有最终性。首先,逻辑证明所依赖的前提是否正常,它自身不能保证,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其次,被逻辑证明证

37、实或证伪了的东西,最终还要靠实践检验,实践才具有最后的权威。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原理及其理论: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一切认识做出检验。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第二实践对真的检验具有反复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

38、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人的知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斗争。6. 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常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

39、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正是由于这种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脱离实践。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答:1、认识主体:第一,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都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第二、人作为认识主

40、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不是起源自然的存在物,不是从自然界以外来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分化的产物;第三、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2、认识客体: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第一、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或归根结底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1、第三、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三、真理和谬误1、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2、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3、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四、真理的展性。1、真理的客观性。其一,是指任何零点理都饮食不领带于主体,不领带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就是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

42、志为转移。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总之正确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1、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2、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4、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

43、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领先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的领导路线和工作路线。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领先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

44、用,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3.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独立的实体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任务和超前作用。科学技术已经

45、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5.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先进的生主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7.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法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资料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