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70327课程名称:现代通信技术英文名称: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45 学分:2.5适用对象: 通信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30%)先修课程: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二、课程简介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有通信技术的各门课程相对独立,缺乏关联性,学生很难由此建立起对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的整体概念,而且通信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所以本课程根据新的通信网络构架和各类先进的通信技术来编写新的通信技术教材。As the modern com
2、munication technologies develop at very fast speed, the courses for th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s comparatively independent and is short of connections. The students can hardly build the concept of the who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ith that. And th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renovate faster and
3、 faster. All kinds of new technologies come forth. So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introduce the structure of who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all kinds of new technologie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的和教学任务是:通过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讲解,从全程全网和网络融合的角度讲述各类先进的通信技术,力争构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新颖性和先进性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强调工程方法论基本思想的学习和培养,不仅使学生能够在网络分层概念的基
4、础上学习到各类先进的通信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迅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为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现在通信网与支撑技术概述 (一) 目的与要求1 掌握现代通信网的构成要素2 了解现代通信网的支撑技术3 了解现代通信网的发展趋势(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1 主要内容现代通信网的构成要素包括: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统得组成、现代通信网的分层结构、通信网的质量要求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通信的基本含义通信系统的分类:按照通信业务分类:单(多)媒体通信系统、实时(非实时)通信系统、单向(交互)传输系统、窄带(宽带)通信系统等;按照传输媒质分类:有线通信系
5、统和无线通信系统;按照调制方式分类:基带传输和调制传输;按照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分类: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信源、变换器、信道、噪声源、反变换器及信宿6个部分。通信网组网结构 网状型网 星型网 复合型网 环型网 总线型网 树型网 通信网的质量要求一般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接通的任意性与快速性;(最基本要求) 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资源、可靠性 信号传输的透明性与传输质量的一致性; 网络的可靠性与经济合理性电话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接续质量用户通话被接续的速度和难易程度 传输质量用户接收到的话音信号的清楚逼真程度 稳定质量通信网的可靠性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1) 现代通信网
6、络的分层结构及各层的作用(2) 通信网络各种拓扑结构的特点 第二节1 主要内容现代通信网采用分层的结构形式,每层都有不同的支撑技术,是网络中的核心技术,并构成了现代通信的技术基础。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信息应用技术通信业务:为用户提供的通信服务模拟与数字视频业务(如普通电话业务、智能网业务、IP电话业务、广播电视业务等)数据通信业务(如网络商务、电子邮件)多媒体通信业务(如分配型业务和交互型业务)通信终端:用户与通信网的接口设备功能信源的功能:信息信号变换器的功能:信号与传输链路匹配信令的产生与接收终端技术音频通信终端技术图形图像通信终端技术视频通信终端技术数据通信终端业务网技术业务网包括电话网
7、、数据网、智能网、移动网、IP网等,可分别提供不同的业务。由不同的节点设备组成实现功能。接入与传送网技术3 问题与应用(1)通信网络与通信技术之间的关系。第三节 1. 主要内容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六化”,即数字化、综合化、融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通信技术数字化、通信业务综合化、网络互通融合化、通信网络宽带化、网络管理智能化、通信服务个人化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三) 课后练习教材课后习题1,3,4,5(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分组讨论、课堂讨论、建立专业网站等。第二章 通信业务(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通信系统中的各种通信业务及其原理
8、(二)教学内容第一节1.主要内容视音频业务的概念、数字化、压缩编码和常见业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2.1.1 视音频信息基本概念音频信息:定义,信号特点:随时间变化的连续信号,要求:强的时序性,即较小的时延和时延抖动视频信息 定义听觉特性与音频信号 人的听觉特性 人对声音强弱的感觉:与声音声强的对数成正比 人对声音频率的感觉:声调的高低与声音信号频率的对数成正比 听觉的频响特性:次声20Hz可闻声20KHz超声,人对35kHz频率的声音最敏感 人类听觉的掩蔽效应 音频信号特性 声音频带主要在100Hz5kHz之间,电话通信取300Hz3.4kHz歌唱声频域乐器频域视频技术基础视频信号与图像扫描
9、2.1.2 视音频信息数字化音频信息时间上的离散化和图像信息空间位置的离散化;音频信息电平值和图像灰度电平值的离散化2.1.3 视音频压缩编码数据压缩的理论依据 Shannon所创立的信息论:信源冗余来自信源本身的相关性和信源概率分布的不均匀性音频压缩编码技术波形编码原理:采样、量化人的听觉特性特点:高码率条件下获得高质量的音频信号,适合高保真度的语音和音乐信号的压缩参数编码原理:建立数学模型特点:编码压缩比很高,但计算量大,而且不适合高保真度要求的场合混合编码前两种编码的综合视频信息的冗余空间冗余:图像内部存在冗余信息时间冗余:视频序列中的图像高度相关其他冗余信息熵冗余:像素的信息熵与平均码
10、长结构冗余:图像区域间存在某种关系知识冗余:图像信息与先验的知识有关视觉冗余:可去除人的视觉无法感知的信息2.1.4 视音频业务种类普通电话与智能网业务IP电话IP电话的关键技术 语音压缩技术 静噪抑制技术:通话过程中的安静时段停止发送语音包 回声抵消技术:抵销掉因为电能没有充分转换形成的回声 语音抖动处理技术:处理网络时延和网络抖动问题 语音优先技术:满足语音通话对实时性的要求 IP包分割技术:防止过长数据包影响话音质量 VoIP前向纠错技术:防止网络传送中的数据损坏,减少错码积累广播电视数字视频广播视频点播业务 3.问题与应用对模拟和数字视音频业务的了解第二节1.主要内容数据通信业务的概念
11、和常用业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2.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的特点:更复杂、严格的通信规程与协议比视音频业务实时性要求低,可采用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工作比视音频业务差错率要求高,必须采取更严格的差错控制措施进程间通信,自动完成通信过程不需人参与 2.2.2 数据通信业务DDN业务:提供永久、半永久性连接帧中继:快速分组交换技术ISDN业务:综合业务数据ATM业务:面向连接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传真存储转发业务虚拟专用网业务电子数据交换业务3.问题与应用了解常见数据通信业务第三节1.主要内容常见多媒体通信业务及其特点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多媒体的关键特性: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交互性
12、和集成性 2.3.1多媒体通信业务及其特点多媒体通信业务及其类型分配型业务:广播业务,从一个中央源向网络各点交互型业务会话型业务:可视电话等消息型业务:存储转发(电子邮件、语音信箱、视频邮件等).检索型业务:可视图文检索 多媒体通信业务对网络的要求具有足够的传输带宽,对信息采取必要的压缩措施多媒体通信的实时性要求支持点到点、点到多点和广播式通信支持对称和不对称连接方式(上行与下行通道)在一次呼叫过程中可修改连接的特性呼叫过程中可建立和释放一个或多个连接,多个连接间应保持一定的同步关系2.3.2多媒体通信技术规范与标准MPEG_1标准:视频、音频、系统MPEG_2标准:扩充系统层语法MPEG_4
13、标准:注重交互性和灵活性 3.问题与应用注意多媒体与传统业务的区别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见本章课后习题2,3,4,6(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板书教学、课堂讨论等 第三章 通信终端(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各种业务所需终端类型(二)教学内容1. 主要内容通信终端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音频通信终端图形、图像通信终端视频通信终端数据通信终端多媒体通信终端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音频终端类型 (三)实践环节课后思考身边的什么设备属于通信终端,并联系实际情况写出其工作原理。(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 第四章 业务网技术基础(一)目的与要求1. 掌握业务网的基本技术要素、业务网的分类2. 掌握
14、交换在业务网中的地位和作用3. 掌握各种节点交换技术4. 掌握节点交换系统的四个基本功能(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 主要内容业务网的基本技术要素、业务网的分类;交换在业务网中的地位和作用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业务网的基本技术要素及分类业务网的基本技术要素 网络结构 概念:网络中终端与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 分类:网状网、分级网 编号计划 概念:对业务网中的终端与节点进行编号进行识别 计费方式 其他技术要素:路由选择、流量控制等。 业务网分类4.1.2 交换在业务网中的地位与作用 交换的引入 全互联方式:所有终端两两相连(网状网) 市话(本地)交换机 汇接交换机(长途交换机) 用户网络
15、接口(UNI) 网络接口(NNI) 用户交换机(PBX) 交换的节点功能 正确接收和分析来自UNI和NNI的呼叫信令 正确接收和分析来自UNI和NNI的地址信令 路由选择 控制连接的建立 拆除连接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为什么说交换是业务网的核心? 第二节1. 主要内容各种节点交换技术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4.2.1 交换节点中传送的信号 同步时分复用信号概念定义 位置化信道 对同步时分复用信号的交换实际是话路所在位置的交换,即时隙的内容在时间轴上的移动。 统计时分复用信号 将信息分组,加上标志码,利用不同位置的时隙传送 标志话信道 信道中信息与其在时间轴上位置(即时隙)没有必然联系4.2
16、.2 窄带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过程 电路交换的特点 通信对象 数据通信计算机与人或计算机之间(协议复杂) 话音通信人与人之间(协议简单) 传输可靠性要求 数据通信比特差错率10-8以下 话音通信比特差错率低于10-3 通信平均持续时间和通信建立请求响应 数据通信持续时间短于电话平均通话时间 数据通信信道建立时间也远低于电话通信 信息业务量特性 话音信号:32kbps,信道一般不会空闲 数据通信:工作状态不同,传输数据速率非常不同 结论: 采用合适的交换方式(技术)构造数据通信网,满足高速传输数据的要求 电路交换(速率低)报文交换(时延变化大)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与报文
17、交换的比较,如图4.7 分组交换技术特点 分组传送,加入控制信息,采用存储转发机制,有差错控制措施 基于统计时分复用,可不建立连接 资源利用率高,共享信道 有时延,实时性差,不能保证通信质量 一般用于数据通信,但可用于分组话音业务 分组交换网的支撑技术4.2.3 宽带交换技术 快速电路交换 核心思想:在有信息传送时快速建立通道,如果用户没有数据传输则释放传输通道 过程:用户申请网络计算(寻找通路)相关信息填入路由交换机用户传送数据则连接用户空闲则释放连接 快速分组交换 基本思想:尽量简化协议,只具有核心的网络功能 目的:减少交换节点的处理时延,提高速率 技术:帧中继和ATM 产生背景 光纤系统
18、的应用可简化或取消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终端系统智能化在终端进行复杂的控制,网络只提供核心功能4.2.3 宽带交换技术 异步转移模式 综合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 基本原理与特点 基于统计时分复用 面向连接保证传输质量、实时性 固定长度信元减少交换缓冲器容量、时延、时延抖动,简化交换控制和缓冲器管理 信头简化减少交换节点的处理开销 构成ATM网和B-ISDN网的技术 光交换 目前:电交换机 发展方向:光交换机光纤 减少光电转换损耗 提高信号交换速度(电交换受电子器件速度限制)4.2.4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与节点交换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在OSI中,将通信实体按其完成功能分为7
19、层,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物理层 提供物理连接,透明地传输比特流 物理层下是具体的物理媒体 数据链路层 相邻节点间无差错地传送数据帧 建立、维持、释放数据链路 数据帧中的控制信息:同步、地址、差错、流量等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网络层 路由选择(寻址功能) 防止网络拥塞的任务 传输层 弥补低三层的欠缺,保证通信质量 建立传输连接,透明地传输报文 会话/表示层 会话层:管理数据传输 表示层:信息地语法表示 应用层 确定通信性质满足用户需要 信息地语法表示 语义匹配信息传递过程 对等层 概念 各层协议,实际上就是各个对等层间传递数据时的各项规定OSI与节
20、点交换技术 关系 电路交换技术相当于OSI的第一层,即物理层交换,无需使用协议 分组交换相当于OSI的低三层 帧中继技术相当于OSI的低2层 ATM技术相当于OSI的低2层,比帧中继更简化 以太网技术相当于OSI的低2层,数据链路层比较复杂 IP网技术使用OSI的低4层协议 两个问题 OSI在实际中没有真正应用 协议体系结构定义的是各层应该提供的功能,而功能的实现则由各厂家提供4.2.5 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分为无连接和面向连接两大类,面向连接方式可分为面向物理连接和面向逻辑连接 按照连接建立和拆除的控制方式又分为半永久连接和交换式连接3. 问题与应用见课后习题第三节1. 主要内容交换节点系统的
21、基本功能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4.3.1 连接功能的数学描述连接功能(最基本)交换网络(核心)连接:交换网络内部从入线到出线间的通道用连接集合描述交互网络的连接特性点到点连接点到多点连接(组播和广播)交换网络的连接集合在不同时刻是可变的,连接能力的强弱由可提供的连接集合的数目决定用连接函数描述交换网络的连接特性连接函数反映了入线集合和出线集合的映射关系4.3.2 连接功能的基本技术拓朴结构时分结构共享媒体(总线和环)共享存储器空分结构拓扑结构内部存在着多条并行的通路控制方式主要指选路策略条件选择:全盘观察,在入线和出线间所有通路中选择逐级选择自由选择:任意选择出线都可到达指定选择选路策略影响交
22、换网络的阻塞率和控制的复杂性 阻塞特性概念有阻塞网络与无阻塞网络严格无阻塞网络可重排无阻塞网络广义无阻塞网络阻塞特性不同交换技术的阻塞特性电路交换:阻塞只发生在建立连接的阶段(损失制系统)分组交换ATM交换信元丢失率(CLR:CellLoss Rate):故障防卫4.3.3 接口功能各种交换系统都接有用户线、中继线。用户线和中继线终接在交换系统的UNI接口和NNI接口,进而接至交换网络。不同类型的交换系统具有不同的接口功能。4.3.4 信令功能信令的基本概念信令是指通信系统中的控制指令,它可以在指定的终端之间建立临时的通信通道,并维护网络本身的正常运行。下图为两个用户通过两个端局进行电话接续的
23、基本信令流程:信令方式信令的传送要遵守一定的规约和规定,这就是信令协议和信令方式。信令的分类随路信令和共路信令信令的分类随路信令和共路信令按照信令传送通道与用户信息传送通道的关系分类共路信令的识别:信令携带标记(Lable)公共信道信令的优点:信令传送速度快,具有提供大量信令的潜力,具有改变或增加信令的灵活性,便于开放新业务,在通话时可以随意处理信令,成本低。目前使用No.7信令系统。线路信令、路由信令和管理信令线路信令:监视功能,用于监视终端设备的状态路由信令:路由选择功能,用于选择接续方向管理信令:操作功能,用于通信网的管理和维护用户线信令和局间信令用户线信令通信终端与网络节点间的信令(用
24、户网络接口UNI信令)网络节点:交换节点,网管中心,服务中心,计费中心,数据库等终端数量远大于节点数,因此用户线信令一般较简单局间信令(网络接口信令)远比用户线信令复杂4.3.5 控制功能控制功能与连接、接口、信令功能密切相关,其实现与控制方式密切相关控制方式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广泛采用):多处理机的结构,包括数量、分级、分担方式、冗余结构等分散控制的分担方式功能分担:每个处理机完成一项或多项功能(面向全系统)容量分担:每个处理机执行全部功能(面向系统的一部分容量)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见课后习题(三)课后练习见课后习题。(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讨论等。 第五章 电话网技术(一)目的与要求
25、1. 了解电话网的组成、结构、路由选择、编号计划等2. 掌握数字电路交换系统的分类、结构、功能等3. 了解ISDN技术4. 掌握智能网的概念、结构、概念模型、应用等5. 掌握电信管理网技术(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1. 主要内容电话网的组成、结构、路由选择、编号计划等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5.1.1 电话网的组成 硬件 节点交换设备:数字程控交换机 传输链路设备 终端设备 软件 标准、协议、规章制度 等级结构5.1.2 电话网结构 长途网结构 四级长途网络结构(五级电话网) 转接次数多时延长、传输损耗大、接通率低 可靠性差 等级多,区划小,网管工作复杂 长途二级网 DC1汇接所在省的省际长途话务
26、 DC2汇接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 长途无级网 电话网由3个层面组成:长途电话网、本地电话网、用户接入网本地网 组成 端局(交换局)和汇接局 局间中继线、用户线 终端设备 类型扩大的本地网 特点:相同长途区号的城市周围地区和城市的话务量集中流向大城市 类型 特大和大城市本地网 中等城市本地网 交换中心和功能 端局:疏通本局用户的去话和来话话务 汇接局:疏通所管辖端局间话务;不同汇接局间话务;本汇接区的长途话务网络结构 网型网 所有端局个个相连 适合交换局数目不多情况 本地网网络结构 二级网 分区汇接制 该区域内部通信可在远端模块、支局内自行交换 其他的呼叫才通过交换局交换5.1.3 电话网的
27、路由选择 路由的定义 路由选择a) 概念b) 路由选择结构 有级选路结构:给定交换节点往某方向的呼叫路由,其选择顺序已经确定 无级选路结构:给定交换节点往某方向的呼叫路由,其选择顺序不确定,可以随意选择 “无级”选路与长途“无级”网 路由选择方式 固定选路方式 路由选择模式不变(路由表) 可人工干预改变 动态选路方式 路由选择模式可变(随时间、状态、事件而定) 更新:周期性或非周期性;预先设定或根据网络状态调整 路由选择的规则 充分利用直达路由,减少转接次数和尽量少占用传输线路 自远而进5.1.4 电话网的编号计划 本地网中用户号码的组成 局号(14位)用户号(4位) 本地网号码最长8位 长途
28、网用户号码 国内长途电话 国内长途字冠长途区号本地号码 国际长途电话 国际长途字冠国家号码长途区号本地号码5.1.5 电话信令网的组成与结构 No.7信令网 载送信令消息的数据传送系统 专用分组交换数据网 组成 信令点(SP):信令源点和目的点(各种交换局) 信令转接点(STP):转接信令的功能 信令链:连接信令点的最基本部件 结构 无级信令网:没有STP,网状连接 分级信令网3. 问题与应用见课后习题 第二节1. 主要内容数字电路交换系统的分类、结构、功能等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5.2.2 数字电路交换系统硬件功能结构硬件功能结构话路子系统交换网络用户电路系统连接模拟用户线的接口电路功能:馈
29、电;过压保护;振铃;监视;编译码(AD转换);混合电路(模拟与数字);测试用户集中级话务集中,减少链路接至交换网络数字终端系统与数字中继线间的接口电路功能:码型变换;时钟提取;帧同步、定位、信令插入与提取、告警检测等 模拟终端 信令设备:配合产生和接收信令交换网络示例T接线器同步时分复用时隙交换缓冲存储器时隙交换的过程输入控制与输出控制交换网络示例 S接线器复用线交换组成 S接线器工作过程S接线器容量时隙数存储单元字长复用线编码位数 一般采用输出控制TST交换网络交换网络示例TST交换网络三级交换网络,两侧为T接线器,中间为S接线器工作过程单向交换网络双向传输反相法(内部时隙间相差半帧)控制子
30、系统处理机和存储器外部设备远端接口处理机配置方式冗余配置方式负荷分担(话务分担)优点过负荷能力强防止软件差错引起的系统阻断方便扩充新设备、调试新程序时的测试缺点可能出现双机抢资源(采取互斥措施)双机通信频繁,软件复杂 主备用 一台联机运行,另一台分离备用 冷备用和热备用处理机配置方式分级分散控制(部分分散控制)基本特征:处理机的分级原理系统分成不同的群和单元每个单元的控制处理机为低级别处理机,执行低层的呼叫处理功能,减轻中央处理机的负担处理机配置方式分布式分散控制(全分散控制)基本特征: 优点缺点5.2.3 数字电路交换系统软件功能结构呼叫处理一个局内呼叫处理过程的示例主叫用户A摘机呼叫送拨号
31、音,准备收号收号号码分析接至被叫用户,测试并预占空闲路由向被叫用户振铃被叫应答通话话终,主叫先挂机被叫先挂机呼叫处理程序呼叫处理 输入处理、内部处理和输出处理输入处理收集话路设备的状态变化和有关的信令信息内部处理完成呼叫建立过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查表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译码和判断结果:启动下一个内部处理程序或输出处理输出处理输入处理和输出处理都针对硬件设备,合称设备处理呼叫处理呼叫处理过程可以看作是输入处理、内部处理和输出处理的不断循环局内呼叫处理的状态处理过程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程控交换是实时处理系统功能组成维护管理 数据库5.2.4 数字电路交换系统性能指标基本性能指标质量指标3. 问题与应用(
32、能力要求)见课后习题第三节1. 主要内容ISDN技术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5.3.1 ISDN的概念5.3.2 ISDN的网络功能5.3.3 ISDN的用户/网络接口5.3.4 ISDN的业务功能及应用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见课后习题第四节1. 主要内容智能网的概念、功能结构、概念模型以及应用等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5.4.1 智能网概述 智能业务 对信息进行交换、传递、储存、处理和灵活控制的能力 出现:美国800号业务(被叫集中付费业务) 智能网智能网的特点 电话网程控交换机的智能智能网 硬件信令系统大型数据库 特点5.4.2 智能网的结构与功能业务交换点(SSP)业务控制点(SCP)
33、信令转接点(STP)智能外设(IP)业务管理系统(SMS)业务生成环境(SCE)5.4.3 智能网的概念模型 功能结构:随着业务需要和技术发展变化 概念模型:保持长期一致性,保证标准的向后兼容性 智能网概念模型 4层平面模型,从不同角度观察、理解智能业务和智能网 业务平面、全局功能平面、分布功能平面、物理平面智能网概念模型 业务平面(面向用户) 业务外观 说明业务性能 与业务实现无关 业务属性(SF) 描述业务性能的最小单元 一个业务由一个或多个业务属性组合而成 属性越多,业务功能越强 例子 被叫集中付费公用一个号码反向计费登记呼叫记录智能网概念模型 全局功能平面(面向业务设计者) 定义标准的
34、可重用模块,称为与业务无关的构成块(SIB) 每个SIB完成某个标准的网络功能 利用SIB搭配实现业务属性(SF),进而构成业务 业务设计:描述业务所需SIBSIB先后顺序每个SIB的输入输出参数利用SIB业务设计的例子智能网概念模型 分布功能平面(面向网络设计者) 对智能网的各种功能进行划分,描述功能结构 功能实体(FE) 每个实现完成智能网的一部分特定功能 所有功能实体实现智能业务系统 功能实体之间采用标准信息流(IF)联系 FE和IF都与物理实现无关,为智能网设计者提供一个逻辑的高层模型 智能网包含的几种功能实体 每个FE还可以划分为功能实体动作FEA,不同FE的FEA按照固定顺序组合并
35、协调执行后构成SIB智能网概念模型 物理平面(面向网络实施者) 表明分布功能平面中的功能实体FE可以在什么物理节点中实现 一个FE只能位于一个物理节点中 一个物理节点可以包括一到多个FE5.4.4 智能网的应用 智能网的组网结构 嵌入网:对所有交换机进行改造使之具备SSP能力智能业务的实现方式 传统方式 每增加一个新业务,在每个网络交换机上增加一块新软件 缺点 扩展业务工作量大(交换机数量庞大,型号多样) 软件烦杂,难于维护 厂家软件相互不兼容,业务不能互通 智能平台方式 概念:将业务交换、业务控制、语音处理等功能集中于一个平台上 与智能网方式的比较 不采用可重用的SIB,比传统方式灵活,比智
36、能网的可重用性差 没有采用标准功能接口,没有采用No.7信令系统。优点:可快速实施无需依赖No.7信令系统的实现。缺点:接口不规范,全国联网时互联成为最大问题 业务管理比智能网实现要复杂的多 结论:过渡形式,将发展成智能网的一部分 智能网方式 克服前两种实现方式的缺点 精髓:交换与控制相分离 对业务的修改只需改变SCP SIB的使用提高软件重用性,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智能业务实现方式的渐进过程 3. 问题与应用见课后习题第五节1. 主要内容电信管理网的概念、体系结构、逻辑层次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5.5.1 电信管理网的基本概念 概念的提出 电信网络的管理 传统方法:建立网管中心 针对某个功能或区域,按需求建立,没有交流互通 随着电信网络规模的增大,其维护越来越复杂,不适应电信发展的要求 电信管理网(TMN) 在电信网上再建一个网络,将所有电信管理系统纳入这个统一的网络 TMN的基本概念 提供一个有组织的网络结构,以取得各种类型的操作系统之间、操作系统与电信设备之间互连 一个综合、智能、标准化的电信管理系统 “综合”的含义 对某类网络的综合管理包括数据的采集,性能监视、分析,故障报告、定位以及对网络的控制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