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知识点.doc

上传人:芳黎 文档编号:1117519 上传时间:2024-08-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政治经济学知识点u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u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由流通转到生产领域(研究方法)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这些成果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并发展。u 空想社会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赖以形成的思想理论来源。u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区分来源和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u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列宁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特征。u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u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u 马克思主义政治

2、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内在的、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性,为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推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u 生产力构成中的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u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u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分配、交换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u 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注:生产的过程就是消费生产资料的过程)u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因素是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者。u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3、又称经济关系,它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u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u 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u 所有制指的是资产的最终归属,即归谁所有,包括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关系。u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这些经济关系赖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u 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也可以有同一种实现形式。u 所有制实现形式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要求决定的,它反过来也会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u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的总

4、和,属于生产关系的本质层次,反映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经济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基本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属于生产关系的运行层次。u 经济体制本身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反映的是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u 制度和体制的关系:体制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之上,体现经济制度的性质。u 体制和制度的区别:体制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体制是可以选择的。选择的方向、标准就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活力、提高效率。u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主要经济活动以货币交换为媒介来进行,本质

5、上是交换经济。u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都是经济体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u 商品经济自身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u 没有雇工的商品经济被称为简单商品经济或简单市场经济。(注:没有雇工他就不是资本家)u 简单商品经济不是独立存在(存在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简单商品经济是发达商品经济的基础。u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商品经济发达阶段的标志: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即商品经济关系覆盖整个社会。u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商品,货币,价值规律。u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u 使用价值

6、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反映生产力,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u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u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u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u 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是使用价值和价值。u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决定商品的二因素。u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u 抽象

7、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不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还必须有其他生产资料。u 劳动二重性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关键和枢纽。u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u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u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u 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对于同一种商品来说,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u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两者的联系和区别:u 联系:具体劳动、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u 区别:所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创造

8、价值反映人和人的关系。u 性质不同: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无法比较;抽象劳动是同质的劳动,可以进行量的比较;u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具体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生产具体的使用价值。u 具体劳动把原有生产资料(不变资本)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价值中去。u 商品、价值本质上都不是物,而是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u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可以比简单劳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的换算,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进行的。u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社会承认的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决定私有制

9、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并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因而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产生的基础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u 商品卖出后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才得以体现,他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才得到补偿。u 当货币产生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可以通过货币表现出来。u 价值形式,是指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价值形式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 扩大的总和的价值形态 一般价值形态 货币形态u 价值形式和价值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价值形式就是交换价值,随着生产的发展,价值形式发生变化,这样是为了

10、更好的表现内容(价值)。u 一般等价物的要求:成色均匀,易分割,便于保管,便于携带,适合商品发展的需要。金银适合。u 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的特殊商品。u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产生从理论上概括:货币的产生是价值形式自身发展的产物。u 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商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代表着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的对立。 u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1、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两者的统一,就是一般等价物。u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在于: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又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正是这一特点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纸币的产生。u 现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u 纸币能否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是观念的货币。尽管人们都很难回答元纸币此时代表几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但是人们对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的表现形式单位纸币的商品购买力是可知的。也就是说人们是通过认识纸币的购买力来认识纸币的价值尺度的。u 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起到货币蓄水池的作用。执

12、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本质上只能是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注:纸币在一定条件下承担贮藏手段的职能,其前提是币值稳定)u 支付手段是随着商业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是指货币在赊购赊销即用延期支付方式(先给货后付款)买卖商品的情况下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u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用于缴纳租金、税金、利息、管理费和发放工资等。u 物物交换,不存在经济危机。随着货币的出现,就已经有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u 支付手段的出现,使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进一步扩大。(例如:企业之间的三角债纠纷)u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与价值可能在质的方面发生背离,即没有价值的东西也

13、可以有价格。如:股票,土地等等。u 影响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价值、供求、货币自身的价值(实践上表现为纸币发行量)、国家的经济政策、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u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流通: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的不断运动。u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u 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u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u 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外在表现。u 市场机制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供求价格机制和竞

14、争机制这两个方面。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u 商品流通形式是:商品(W)货币(G)商品(ware);u 资本流通形式(资本总公式)是:货币(Gold)商品(W)更多的货币(G)u 资本流通形式和商品流通形式在流动形式、流通的目的和流通的内容上都不相同。u 根本的不同点是流通的目的不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从而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u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根据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u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u 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u 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u

15、 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u 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这个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为基础的。u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和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u 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u 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除去补偿劳动力价值以外还有剩余,这个剩余部分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从而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u 简单商品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u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

16、过程的统一。 u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u 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在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u 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u 劳动力的教育培训费用,例:白领工人的工资高于蓝领工人。u 历史道德因素(生活必需品构成不同,如汽车在美国是生活必需品)。u 劳动力所有者出卖的不是劳动力的所有权,而是劳动力的使用权,并且是定期出让劳动力的使用权。u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特点: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u 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则是劳动能力在生产中的

17、使用和发挥,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而劳动则不能成为商品。劳动力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形式,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似乎工人的劳动全部都是有报酬的,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u 随着分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总体劳动”和“总体工人”的范围在扩大。这表现在:u 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种类在增加,不只局限于单个劳动者的直接生产劳动;u 创造价值的劳动的领域在拓展,不只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u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职工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u 个体劳动者和个体经济得到的

18、收入是劳动收入但不是按劳分配意义上的劳动。u 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职工的工资属于劳动力的价值收入。u 剩余价值率: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可变资本,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u 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u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u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或劳动强度的加大,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u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工人生

19、活必须品的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u 超额剩余价值u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u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本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u 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u 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工人能在同一时间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u 超额剩余价值具有暂时性。当先进的技术被普遍采用,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达到先进企业水平时,原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就消失了。u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20、,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u 所以,相对剩余价值是由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u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竞争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u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促使资本不断增大、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u 资本集中的两个重要杠杆:竞争和信用。u 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c/v)。u 资本有机构成变化

21、的条件: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都变了。u 商品生产的实际耗费(c+v+m)和资本家所支付的成本(c+v)不是同一东西。u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u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只有到机器大工业阶段,形成了自由竞争的环境,资本和劳动力可以在各部门自由转移的时候,利润才会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u 生产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u 生产价格以价值为基础,没有脱离价值;u 从个别部门看,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会不一致,从而生产价格和价值会有差异;u 但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相等,从而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相等;

22、u 价值规律支配着生产价格的变化。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化。u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u 市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u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u 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u 部门内部各个企业间的竞争使商品的个别价值平均化为社会价值。u 部门之间的竞争使不同部门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u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u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耗费的资本表现为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u 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

23、生产成本以上的一个增加额,而且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u 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便取得利润的形式。u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u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u 利润率从质和量上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率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则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在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u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u 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省;原料价格的变动。u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同社会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它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部门之

24、间追逐更高利润率的竞争,促使资本在部门之间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背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形成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表明资本家阶级在共同剥削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和工人的对立是一种阶级对立。 u 由此马克思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第一个意义:革命。u 职能资本是指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实际发挥了职能作用的资本,它与非职能资本相对应。u 职能资本包括两个:产业资本(生产m);商业资本(实现m)

25、。u 产业资本:物质生产领域从事生产活动的资本。u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商品中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通过购销差价,按照平均利润率的要求,从产业资本家剥削到的剩余价值中瓜分来的那部分剩余价值。u 商业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批发商业、零售商业、期货交易、消费信贷等;此外,还有无形商品的交易,主要表现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发展。u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那

26、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利息出现后,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利息表现为货币资本所有权的产物,企业利润表现为职能资本家经营企业的劳动报酬,从而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u 一般情况下,利息率要低于平均利润率,不能等于更不高于平均利润率。高利贷等除外。u 所有权资本包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股份资本。u 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资本形式。它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关系。借贷资本不是职能资本,它具有区别于职能资本的三个特征:u 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或者说是资本商品;是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而与职能资本相对立;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G,似乎货币

27、本身能生产出更多的货币,因而是一种最具有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u 借贷资本本质上是资本,也有使用价值。商品的属性:它的使用价值。资本:能带来剩余价值。u 银行利润是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的差额扣除银行经营管理费用以后的余额。银行利润归根到底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同时又是银行资本家剥削银行职工的剩余劳动为其实现的结果。u 银行利润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u 由于银行是一个部门,是部门就得有资本家去经营,所以银行家不同于借贷资本家。u 若此行业的资本家得不到平均利润,他就会转而投资其它行业,所以银行资本虽属于非职能资本,却能够获得平均利润。银行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是相对于其自有资本而言的。

28、u 股份公司的发展,促进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股份公司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加速了资本的集中,优化了资源的配置,提高了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u 股票是股东在股份公司中拥有资本所有权并获取股息收入的凭证。股息一般高于利息。u 股票价格不等于股票的票面金额,不是股票所代表的投入企业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的价格等于获得的股息收入所需要投入的资本量。u 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剥削收入,是资本主义

29、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资本主义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超额利润。资本主义地租体现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三个阶级的关系。u 级差地租实质上是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级差地租的来源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由于在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

30、差地租完全归地主;级差地租II在租期内归农业资本家,租期结束通常转归地主。u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实质上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是产生绝对地租的原因。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u 资本主义农业在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内,农业生产技术是落后于工业的,因而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农业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就高于工业部门,而农产品是按照其价值出售的,从而使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其社

31、会生产价格,此高出部分以绝对地租的形式交予地主。u 绝对地租具体形成条件:在马克思时代绝对地租来自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u 在当代绝对地租来自农产品的垄断高价。u 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u 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地租数量的多少(成正比);银行存款利息率的高低(成反比)。u 资本本质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阶级关系,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特定的阶级关系。第二,资本还是一种运动,是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u 个别资本只包括生产消费,不包括个人消费;只包括资本流通,不包括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个

32、人生活消费及与之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u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

33、产业资本循环是它的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u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顺利进行所必须的条件是:u 实现产业资本各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的统一。u 资本周转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u 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生产过程中断间隔的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的时间。u 资本生产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管理状况等;u 资本的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资本流通时问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生产地点距离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远近,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市场供求状况。u 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手段的运用,对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u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与周转速度成

34、反比。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u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比例越大,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流动资本比例越大,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u 资本周转是对资本循环过程的动态考察,它主要分析资本运行的时间和速度,以及加快资本运行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u U:一年;u:周转一次所花时间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依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u 无形损耗又可分为两种:u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再生产同类劳动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引起的;u 出现了性能更好的替代品,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无形损耗不能完全被转移到产品中去。u 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节约

35、预付资本;提高年剩余价值和年剩余价值率;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u 改革以来为了提高企业的活力,我们大幅度提高折旧率,折旧金额留在企业的原因:u 折旧资金属于成本,不是利润。u 固定资本的磨损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在计算折旧率提取折旧费的时候必须把两方面磨损都计算在内。尤其是要充分考虑无形损耗,目的是要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改造。u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u 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u 相同点:都是在分析资本的运动u 区别:资本循环周转从单个企业资本角度分析资本的运动。从微观角度分析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再生产从社

36、会总资本的角度,从宏观角度。u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u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的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u 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方式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u 外延扩大再生产是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u 内涵扩大再生产则是依靠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以及改善生产要素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u 按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的最终用途,可以把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部类:u 第一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 ()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u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行的

37、两个基本理论前提:u 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c+v+m构成。u 社会资本运行的基本条件可概括为四个公式。u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I(v+m)=IIcu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I(v+m)IIc ; II(c+m-m/x)I(v+m/x)u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I(v+v+m/x)=II(c+c)u (注: m/x 代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 m 中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u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u 第一个前提条件是:为了获得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的生产资料,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

38、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为:(c+v+m)c+c或(v+m)c。u 第二个前提条件是: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如果用m/x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那么m-m/x就表示剩余价值中供积累用的部分。用公式表示为:(c+v+m)(v+m/x)+(v+m/x)。 u 基本公式和补充公式的中心思想(马克思再生产原理的核心内容):再生产必须按比例u 金融资本是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

39、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垄断资本。u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是指控制着庞大的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即所谓财团或垄断家族。资本输出是金融资本向外扩张,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获取高额利润的重要手段。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 u 借贷资本输出,如贷款,这是间接投资;产业资本输出,如开工厂,办企业,这是直接投资。u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通过层层参股控制越来越多的企业的方式实现。u 在政治上的统治则是通过与政府的“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u 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垄断统治。垄断价格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垄断价格不

40、可能完全脱离价值;垄断价格并没有改变全社会商品价格和价值总额的一致性;垄断价格的制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化。u 垄断价格的形成,进一步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即歪曲地表现为大部分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了垄断价格的形式。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u 垄断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u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垄断。u 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u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的经济特征。u 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u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

41、生和发展u 资本主义国有制及国有企业的存在是国家垄断资本的重要形式之一。u 资本主义国有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要求,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克服危机、稳定经济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自我调整,只在一定限度内缓和基本矛盾。u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形成途经主要有:u 国家收购私人垄断资本企业而国有化;u 国家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u 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合资办企业。u 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u 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u 这种公司以国家资本的

42、股份为参照可分为两类:u 国家掌握股票控制权的企业;国家不掌握股票控制权的企业。 u 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u 国家对经济活动调节和干预的客观必然性:u 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u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把市场调节的“看不见的手”与国家的调节和干预的“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u 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和干预的目标:n 保持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u 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的主要内容: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市场的经济活动;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协调资产阶级各集团间的经济利益;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u 国家对经

43、济调节和干预的方式主要有: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调节;实施经济计划(通过制定各种短期或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来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种方式);运用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购买、转移支付、调整税率和发行国债等实现对政府收入和支出的调整);运用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控利率,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节);实施社会福利政策(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福利补贴和社会救济等)。u 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u 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越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它是生产社会化越出国界向国际发展的表现。资本国际化,

44、是指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不断运动的过程,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u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国际化与生产国际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u 生产国际化是生产力的国际扩张;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u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融合,构成整个经济生活的国际化。u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u 资本国际化的表现形态有三种: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产业资本国际化。u 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国外直接投资急剧增长,产业资本国际化成为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u 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少数发达资本

45、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矛盾和磨擦,存在着剥削与反剥削,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互相协调、合作和妥协的必然性。 u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主要载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的矛盾和斗争主要反映在贸易领域、投资领域和金融领域。u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贸易国际化。u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外资经济指三资企业中的外资部分,三资企业中属于国家集体的部分属于公有制的范畴。u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u 股份合作制是集股份制和合作制

46、的特点为一体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它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为基础,职工共同劳动,按劳分配;职工又投资入股,实行资本联合,按股分红。u 个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劳动为基础,从事个体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成分。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谋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标的经济成分。外资经济是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的统称。u 个体和私营的区别:是否雇工,而且雇工得达到一定人数。 u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u 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最基本的经济组织。u 企业具有两重属性

47、:就生产力而言,企业是生产要素结合的组织形式;就生产关系而言,企业又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者。企业的经济性质取决于企业的所有制基础。u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我们要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u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u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现代产权制度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其基本要求:u 归属清晰,各类财产所有权的具体所有者为法律法规所清晰明确;权责明确,产权具体实现过程中各相关主体权利到位,责任落实;保护严格,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完备,各种经济类型、各种形式的产权都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保护严格”有两层含义:保护公有财产权;保护合法私有财产权;流转顺畅,各类产权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自由流动,以实现产权的最大收益。u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u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考试 > 其他考试资料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