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备专业现状与发展概况.docx

上传人:芳黎 文档编号:1112518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设备专业现状与发展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建筑设备专业现状与发展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建筑设备专业现状与发展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建筑设备专业现状与发展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建筑设备专业现状与发展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建筑设备专业现状与发展概况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屋建筑开竣工面积逐年增加,建筑设备专业也随之飞速发展,为使其朝着节能、环保、宜居方向健康发展,国家和一些地方不断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法规,今天我就建筑设备专业现状及其发展方向谈一些浅见。一 、 建 筑 给 排 水 专 业 现 状 及 发 展 方 向一 、 建 国 以 来 我 国 建 筑 给 排 水 经 历 了 三 个 发 展 阶 段(一)初创阶段,自 1949 年至 1964 年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开始试行时为止。其主要标志是我国开始设置给水排水专业,房屋卫生技术设备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第一代通

2、过专业培养的建筑给排水专业技 术 人 员 走 上 工 作 岗 位 , 开 始 形 成 自 己 的 专 业 队 伍 。(二)反思阶段,自 1964 年至 1986 年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被审批通过时为止。其主要标志是通过工程实践,对以往机械搬用国外经验并造成失误进行了认真反思, 进 而形成 和 确立有 我 国特色的 建筑给 排水技术体 系。(三)发展阶段,自 1986 年至今。1986 年以来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给排水专业迅速发展,成为给排水中不可缺少而又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此阶段,专业队伍已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设计、施工、安装、管理人员;技术上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国外的新技术,专业

3、技术有了明显的突破和发展,组织上成立了全国建筑给排水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土木学会、给排水学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二 、 建 筑 给 排 水 技 术 几 个 具 体 方 面 的 发 展 现 状(一)建筑给水。在我国城市供水中,一些城市供水能力不足,城市水厂发展滞后于住宅和公共建筑发展,加之管道老化、承压能力下降,不少城市不但高层建筑需升压供水,一半多层建筑也不能满足上层水压的要求,使我国两次加压设备广泛使用,增压设施成为建筑给水中比重最大、发展最快的一种装 置。我国常用的增压设施是水泵、气压给水设备和变频调速给水设备,后二者技术的运用已日趋成熟。同时设于屋顶的调节贮水水箱是常用的储水装置,

4、但由于其存在二次污染严重等缺点,现在水箱从材料和加工上已有很大改进,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新颖水箱从材质上有镀锌、搪瓷、复合钢板、涂塑、玻璃钢和不锈钢等水箱,其和水接触的内表面不易锈蚀,对水质无污染,并减轻结构重量,解决施工不便等问题。材质改变了,水箱的成型方式和形状也随之改变,组合式水箱、装配式水箱可以提高水箱质量,有利于工厂化生产并缩短现场施工安装时间,同时也减少了水箱内底的死水区范围;球形水箱和槽形水箱是外形变化,用呼吸阀替代浮球阀,解决了因浮球阀关闭不严造成的漏水问题,同时也使水箱从重力供水变为压力或压力与重力复合供水的新工况。钢筋混 凝 土 贮 水 池 也 是 常 用 的 储 水 装 置

5、 , 其 底 部 及 内 壁 贴 铺 白 瓷 砖 。在营造现代化生活的住宅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社区中,人们对饮用水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改善饮用水水质,我国最初是以小型家用净水器的方式来处理饮用水,其主要方式是用活性炭吸附过滤,但是它在使用时滤料更换不易控制。近年来,出现了优质饮用水这一概念。它是指能达到直接生饮水水质标准的水,其中有超纯水、纯水、蒸馏水、矿泉水和深度处理水等。优质饮用水的水源来自城市自来水或地下矿泉水,其处理工艺有离子交换、超滤、膜滤、蒸馏、消毒杀菌等。供水方式由桶装供应和管道分支供应。桶装供应是设置集中的优质水供应站,用桶装送至居民家中或自取,这种方式目前占大多数;管道分

6、支供应系统在上海住宅小区已有建成,工艺采用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预涂膜精滤、微电解和紫外线杀菌等技术,可以去除对人体有害的有机物质,特别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同时又保留了水中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优质饮用水经净化处理后送至每户厨房,采用变频恒压供水系统 , 管 道 末 端 循 环 , 以 保 证 水 质 要 求 。我国水资源缺乏,再加上水污染,使得水资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 因素之一。在建筑给排水中,节水重点在于推广节水配件和建筑中水道。节水配件有液压式冲洗水箱配件、二档冲洗大便器配件、屋顶水箱的配重逆开止回阀、水力控制的多功能阀以及给水的卫生器具配件,可具有限流、温度自动调节

7、、高温限制等功能。改进配件还着重于节省用水量和防止漏水。建筑中水道应 用 已 是 建 筑 给 排 水 的 发 展 趋 势 。(二)建筑排水。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生洁具提出了新的要求,卫生器具更注重舒适、可靠、安静、节能。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卫生洁具有:水力按摩浴盆,用喷嘴产生大量回旋式气泡和冲击水流,可达到康健和休闲的效果;连体式低位冲洗水箱漩涡式大便器,冲洗时噪声低,冲洗效果好,可节省冲洗水量;高标准的全自动坐式大便器可实现正常使用、冲洗污物、清洗人体和吹干等全部过程自动化;休闲卫生器具,包括桑拿浴设备、蒸汽浴设备、热能震荡按摩设备和身体机能调理运动器等。国外很多知名厂家也进入我国生产各类新产

8、品。排水通气技术的应用。主要目的是提供排水中气体的散溢,达到透气的作用;防止排水系统中出现水封的负压虹吸及正压喷溅现象,确保空气的循环;保持排水迅速通畅、安静。在我国已建立了可适应不同建筑标准、不同要求的五级标准,即伸顶通气管、不伸顶通气管、专业通气管、环形通气管和器具通气管等。在通气系统基础上开发的是通气阀和特制配件单立管排水系统。通气阀是一种减少伸顶通气,替代专用通气管系的阀件,采用优质塑料和橡胶制作。单路进气阀可安装在室内立管顶部或横支管上,既可补气又可防止管道内部气体进入室内;双路通气阀可安装在室外立管顶部代替通气帽,使用时以单路进气阀为主。特制配件单立管排水系统已出台了设计规程,其立

9、管的通水能力 增 大 1/3 , 减 少 了 立 管 的 数 量 , 但 该 产 品 现 局 限 于 铸 铁 制 品 。三、我国建筑给排水技术在建筑施工方面仍有些问题尚需改进和加强(一)针对地漏水封的设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J15-88)规 定地漏的顶面标高应低于地面 5-10mm。此规定目的就是防止水封被破坏后污水管道内的有害气体窜入室内污染室内环境,但是在给排水设计说明中很少有人提及。建设及施工单位为降低造价,往往使用市场上价格低廉的地漏,这种地漏水封一般不大于 3 厘米,满足不了水封深度要求。另外,居民装修房子时选用装修市场上的不锈钢地漏替代原来的塑料地漏,外表虽光亮美观,内部

10、水封同样很浅。排水时地漏的水封由于正压(较低楼层)或负压(较高楼层)被破坏,臭气进入室内。好多居民反映家中有臭味,而且厨房排油烟机打开时更加严重,就是水封由于压力波动被破坏所致。有的厨房内设置了地漏,由于长时间没有补水,特别是冬季供暖时水封容易干涸。建议采用高水封或新型防返溢 地 漏 。 厨 房 内 地 面 溅 水 很 少 , 可 以 不 设 地 漏 。(二)如何解决排水塑料管道噪音较大的问题。随着普通排水铸铁管道的淘汰,排水管道普遍使用塑料管道,但是普通 UPVC 管道的排水噪音要比铸铁管高约 10 分贝,若排水立管靠近卧室,加上现浇楼板的隔音效果较差,住户能明显听到排水管的噪音,降低了生活

11、质量。卫生器具布置时要考虑使排水立管远离卧室和客厅,管材考虑新型降噪产品。芯层发泡 UPVC 管道和 UPVC 螺旋管则能明显降低噪音,市场上新出现了一种超级静音排水管则加入了特殊吸声材料,噪音低于铸铁管。各种( 110mm )排水管噪声水平比较: UPVC 管 58分贝;铁管 46.5 分贝;超级静音管 45 分贝。(测试地点位于距离管道一米处 , 排 水 量 为 2.7L/S , 环 境 噪 声 42 分 贝 。 )(三)排水支管户内检修。由于卫生间漏水引起上下层邻居间纠纷的现象越来越多,漏水主要原因在于排水横管敷设于楼板下,居民装修时破坏管道及防水层。因此,卫生间应设计成下沉式,下沉 3

12、50-400 毫米,将排水横管布置在本层内,防水层设在管道下方,发生堵塞及漏水均在本层解决。为了减少下沉空间,可以选用后排水坐便器及多通道地漏,卫生间吊顶后的高度能保证 2.4米左右。 (四)确定坐便器排水口位置。目前坐便器的型号规格较多,下排水口的位置要求不同,设计施工中应选择合理的位置以便适应多数居民的要求,否则完工后很难改变。大多数居民抱怨坐便器排水口距墙面距离不够,选择便器时颇费周折。有的工程由于设计没有注明洁具间距,施工人员将排水口偏向中间甩口,导致住户无法安装淋浴房。综合多个厂家的产品样本,排水口距墙面的距离为 305 毫米,考虑装修前的墙面的距离宜为 340 毫米,住户反映较好。

13、另外 , 施 工 图 纸 应 有 各 种 卫 生 洁 具 的 定 位 尺 寸 。(五)空调凝结水的处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安装多台空调比较普遍,无组织排放凝结水容易引起上下楼层居民纠纷,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多数住户的生活习惯,预留空调板并设计凝结水排水管。排水管应设专用管道并散流至附近雨水口,不宜直接接入雨水井。曾经发生过雨水井堵塞造成合用管道内雨 水 沿 凝 结 水 管 倒 灌 进 入 底 层 住 户 的 现 象 。(六)二次供水的水质。二次供水的传统做法是水池和水箱联合供水,在水箱出水管前设消毒装置,生活水池或水箱一般与消防水池或水箱合用。实际运行中,有的物业公司疏于管理,消毒设备的运行

14、不能达到设计效果。由于消防管道系统内水为死水,每月消防水泵巡检时,部分死水流入贮水池,消防管道与生活水箱及水池均连通,水体中细菌会交叉感染。设计中将生活与消防水池(箱)分开设置,根据市政供水情况区别对待:供水不可靠的工程,底层设置大容量不锈钢水箱,出水消毒后由变频供水设备分区减压供水;双路供水的工程底层仅设置小容量不锈钢水箱贮存 2 小时生活用水量,由恒压变频供水设备分减压。若建筑物要求稳定的水压,则在屋顶设置小容量水箱( 1-2 小时用水量)进行稳压,由于水滞留时间短,可以不设消毒设备。这样大大降低了水质污染的几率,运行效果良好。(七)中水回用。目前,缺水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而中水回用是一

15、条有效的节水途径。采用建筑中水道系统,使污水处理后回用,有着双重意义。既 可减少污染,又可使污水资源化。在逐步迈向绿色生态建筑的同时,建设中水系统成为建筑给排水的一个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内外已有许多应用中水回用技术的成功先例。建议从立法、政策、宣传等方面加大力度,促进中水道技术在我国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暖 通 包 括 : 采 暖 、 通 风 、 空 气 调 节 这 三 个 方 面 , 缩 写HVAC(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那三个方面简称暖通空调。一般人认为暖通空调就是暖气、空调,实际它的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此。中央空调它最大特点 ,是

16、能够创造一种舒适的室内环境。而家居一般的分体的空调,它只能解决冷暖问题,而解决不了空气处理过程。现在,有了空气处理系统,那么暖通空调就不一样了。空气处理过程它有以下这些过程:首先是空气进来以后,除了引进新风以外,可以把空气进行冷却处理,然后就进行过滤处理,过滤处理以后,增加了几大特点:第一就增加电子除尘器.,它主要可以捕捉非常小的颗粒的灰尘,一般来讲它可以捕捉一个微米的灰尘,而这个灰尘的范围内大部分都是细菌、病毒、烟尘,或者是异味这样就都可以过滤掉;另外就是会增加一种加湿设备,这个加湿器可以创造我们房间的加湿达到 40左右的相对湿度,这样人会感到很舒适。 ”“暖通”是建筑设计中工种的一个分类的

17、名称。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一直以 “建筑设计院 ”牵头。一个建筑项目确立之后,首先由某个建筑设计院进行总体设计。暖通设计(如果该项目需要)是指该项目中的所需要的 “空气调节系统 ”简称“空调系统 ”。一般 “空调系统 ”包括制冷供暖系统,新风系统,排风(排油烟)系统等的综合设计。需要说明的一点是: “空调”在一个建筑中可能是 “中央空调系统 ”,也可能是“中央空调与独立空调的混合系统 ”,也可能全部是 “独立空调的系统 ”。一切根据建筑的功能以及投资者的意向和实际需要而定。三、智能建筑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 要介绍智能建筑的定义,分析国内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并展望智能建筑今后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智能建

18、筑 Intelligent Building 信息社会 发展现状 展望一、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的定义概括来说,智能建筑就是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更具人情化的建筑物。正如美国智能建筑学会( AIBI,American Intelligent Building Institute)给出的定义:“智能建筑是将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及其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

19、组合,所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舒适性的大楼。”建筑物运作综合智能化通常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1建筑功能运作自动化。大型建筑物的运作包含有多种功能系统,如水、电、热力、空调、通讯等等。他们各具特色,对一座建筑物来说要实现自动控制就十分复杂,所以智能的概念是替人来做出最佳方案并完成其运行。2建筑物的节能运作。智能建筑的另一使命是降低建筑物各类设备的能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员,求取更高的经济效率。3通信自动化。利用电信网络、卫星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络为大厦提供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4办公自动化。采用 Internet/Intranet 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

20、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5安全保卫自动化。通过各种摄像头、各种感触探测器进行信号采集、分析、处理,并经由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进行控制保护。二、智能建筑的兴起智能建筑的发展史,是一个从监控到管理的发展过程。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 临近室很难实现。80 年代,微电脑技术的崛起再加上信号传统技术的进步,基本上实现了所有设备都可以显示于大楼内的中央监控室,并且较容易地进行操

21、作和管理,从而提高了效率。1984 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之为 City Place 的大厦,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大厦。进入 90 年代以后,智能大厦蓬勃发展,步美、日之后尘,法国、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智能大厦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三、智能建筑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智能建筑的概念最初进入国内时间并不晚,大体上在 80 年代中以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就曾进行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对智能办公楼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国内第一座大型智能建筑通常被认为是北京发展大厦,并在此后短短几年时间里,相继建成了深圳的地王大厦、北京西客

22、站等一大批高标准的智能大厦。而且不仅在北京、广州等东部大城市出现了智能建筑,即便在乌鲁木齐这样远离沿海的西部中型城市也建造了智能大厦。智能建筑在国内的发展迎来了高潮。但客观地讲,中国的智能建筑远不如想像中的乐观。尽管我们的建设投资和数量有着惊人的增长,但是建筑本身的实际内容却有诸多问题:工程建设水平不高、工程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智能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有的建筑跟风而上、名不副实。据建设部一项专题调查显示,在 19992001 年间,深圳每年房地产开发面积为 600700 万平方米,其中楼盘中具备智能化的就占 96。而这些早期的社区住宅智能系统,为了达到“卖点效应”,信息化系统追求大而全,配套设

23、施不齐全,在建成后难以启用,成了一件昂贵的摆设。还有的地方,智能化系统运行正常,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仅占 20,尚可使用的系统占 45,有35的系统不能开通使用或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生故障,无人修复而废弃。相当大的一部分智能化系统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形成了智能建筑不“智能”的奇怪现象。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偶然。因为首先打出“智能建筑”旗号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其实并不真正懂得智能建筑,需要的仅仅是这块金字招牌为其房地产商品大大增值。而真正最早进入这个市场的是系统集成 商,他们多半由原先承担通信或网络工程的公司转变而来,这样的切入本是顺理成章之事,不过,缺乏对

24、建筑行业的了解却成为他们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与此同时,建筑事业的主力军,即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安装两支队伍却显得技术准备不足。尽管其中某些设备系统原本就是他们的专长,如空调,照明等,但在新的要求下也不免措手不及。正是上述几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好,阻碍了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国内广泛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瓶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为了解决国内智能建筑市场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让中国的智能建筑行业有章可循,国家相继出台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一系列标准和规范,结束了多年来国内

25、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制度章可循,无标准可依的窘状,为我国智能建筑市场的健康有序地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国智能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四、展望目前,中国智能建筑的市场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均为世界之最。世界上此方面的著名品牌产品几乎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之中,无论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消防系统,安保系统,通信系统,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车管系统等,均已成为外国名牌产品角逐的天下,国产的设备和系统力量十分微弱。因此,如何培植国产品牌与国际名牌产品一争高下,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实力,同时也要有一定政策的支持,形成自己的精品市场。总而言之,在这么大的智能建筑市场面前,国产品牌

26、不能没有一席之地。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在系统集成市场上则是另一番景象。除少数国际上著名大企业以外,大多数系统集成工程业务的市场的被国内企业所占据。通过多年的锻炼,国内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资金殷实,信誉良好,业绩突出的中型和中型以上的企业,他们是今后国产化设备与系统集成的希望所在。国内智能建筑急风暴雨式的起飞局面业已过去,现正处于一个整顿与规范的过程之中,市场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乱走向健康,一个秩序井然、和 谐协调的发展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之中。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智能建筑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技术,它的内涵仍不是稳定的,还处于发展之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观念的发展都会突破平衡的局面,将会造成新的不平衡,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付出新的努力去达到新的平衡。如此循环不己,这才是推动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动力。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智能建筑已成为未来时代建筑的标志,中国的智能建筑将面向新的世纪,面对信息时代,做好一切准备迎接更大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 > 施工组织方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