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卷结构整理答题模板.docx

上传人:小****库 文档编号:1109702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卷结构整理答题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试卷结构整理答题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中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包含四种题型配合情景描述,进行古诗词的背诵、默写错字、读音考察文学常识选择题考察简短的语言表达答题要点汇总该部分内容属于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送分题目,侧重考察孩子们的基础知识掌握和背诵效果。因此,在考试时需要注意:速度+精准度把握。按照大部分考生的做题习惯,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第一部分的试题。但刚刚拿到试卷,情绪紧张再加上第一科的心理状态,考生往往难以塌下心来,出现浮躁、仓促做题等情况出现。往往容易在最容易拿分的科目中,出现问题。因此,简单题放松做,拿到试卷后,总览全局,不要忙于想答案,借着考前的一段时间放松心情,做到速度+精准度的双向把握。不会做,放一放我们在

2、紧张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大脑短暂的记忆空白,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考生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不慌、不燥,即便一时想不起来答案,那就先放一放,或者在草稿纸上固定区域先把有印象的部分写上,等紧张的状态过去,自然就能够想起答案了。第二部分中考语文试卷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包含的题型中考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名著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要点汇总(一)“诗眼” 炼字型(二)名句赏析型(三)表达技巧型(四)语言特色型(五)情感赏析型(一)“诗眼”型、炼字型常见题目形式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3、?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要点(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义。(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二)名句赏析型常见题目形式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4)表达了诗什么样

4、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三)表达技巧型常见题目形式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答题要点(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四)语言特色型常见题目形式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答题要点(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概括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五)情感赏析型常见题目形式谈谈这首诗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谈谈你对这首

5、诗整体的理解。答题要点(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文言文阅读鉴赏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

6、”的意思。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

7、案。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结构助词,译作“的”;助词,不译;动词,译作“去”“往”“到”等。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考点三:句子翻译技巧一:紧抓关键词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

8、就会失分。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技巧二:翻译特殊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主谓倒装。在感叹

9、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句中“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

10、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能谤讥于市朝。”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3)省略句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省略主语。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省略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4)固定句式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以

11、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童趣)(5)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但意思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3. 牢记翻译基本方法“留、换、调、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换”是替换词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用“景象”替换;“调”是调整语序,如“何陋之有”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国,难测也”翻译为“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删”是删去不译的,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中的“者也”不译。考点四:文意

12、理解1. 文意理解(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13、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干所问问题。2. 拓展延伸(1)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解释一般规律。(2)鉴赏分析类。这类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两篇文章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之处。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着重从文章本身出发去思考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议论评价型。解答此类题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能违

14、背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考生在做答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地阐述。(4)启示感悟型。此类题目的解答,要求考生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来谈。答题要求: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依据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解剖分析。注意答题层次。(5)建议献策型。此类题目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段内容,从文段内容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来谈。(6)形象分析型。从正面和侧面描写入手,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语言、心理、行为、动作等方面入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两文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整体对比分析,再得出两篇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异同点。现代文阅读基础知

15、识: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文章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4.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

16、,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5.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6.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7.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8.容易弄错的术语:(1)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3)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反复(5)语言特点:通俗易懂/严谨

17、/优美、生动、鲜明/充满感情色彩(常与修辞手法合用)9.在哪儿找线索: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0.引号的作用: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表强调。记叙文阅读一、记叙文基础知识:(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三)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二、语

18、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快速浏览全篇文章。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可适当做标记。、带着问题读文章的相应段落。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开头、结尾、过渡句段、修辞句、抒情议论句画上角标记号。注意从题干中找出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中相应段落。3、答题。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运用下文常见答题技巧回答;如无法判断,可摘抄提炼原文原句。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可用等序号对答案进行标注。三、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1、文首:开

19、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的特点(使语言更加),表达了的感情(反映了的形象)。(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可以从2个方面谈:(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运用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语势,强调了的语气。3、设

20、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使用设问,引起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或者加强了语气。(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采用或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答题格式:我认为(觉得)。因为(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21、),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提炼中心、主题: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说明文阅读一、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

22、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作引用等。二、常用的答题技巧:(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题:答题格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二)“”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三)“”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格式: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四)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

23、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第三部分中考语文试卷第三部分的内容主要包含的题型作文答题要点汇总法可采用对比式,容易构思,容易写,容易切题,好拿分。记叙文要拿高分,可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意象、象征。注重首尾呼应、点题和升华主题。如果选择写议论文,你可以第一段:破题+总观点第二段:解释总观点第三段:分论点+事例+总结第四段:同上 第五段:总结升华。(例子想不起时看看试卷前面的内容,说不定让你联想起一些事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案课件 > 初中(九年级)课件教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