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docx

上传人:小****库 文档编号:1104944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作为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遵循管理的普遍规律,既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又有其特殊的原理和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中安全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制原理和责任原理。 1系统原理 (1)系统原理的概念 系统原理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的,即用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系统是指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

2、有机整体。一个系统可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和要素,如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又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施与设备、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各类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 系统理论认为现代管理的管理对象总是处于各个不同的大系统之中,任何一个管理对象均可看成一个系统,人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应从整体出发去研究事物间的联系。 安全贯穿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电力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和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 (2)系统原理的运用原则 运用系统原理时应遵循整分合原则、动态相关性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 1)整分合原则 整分合原则是指首先在整体规划下明

3、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再进行有效的综合。该原则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意义如下: 整企业领导确定整体目标、制定规划与计划、进行宏观决策。此阶段,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 分明确分工,层层落实。 合展现全员的凝聚力,对各部分、人员进行协调控制,实现有效的全面的安全管理。 运用该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目标和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把安全生产纳入其中,在考虑资金、人员和体系时,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 2)动态相关性原则 动态相关性原则是指任何安全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自身的条件和因素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其他有关系统的影响,并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不同努力程度而发生变化

4、。因此,要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果,必须掌握各个管理对象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安全管理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认识动态相关性原则。 系统各要素的动态相关性是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由于企业内部各要素处于动态变化中,并相互影响,才使得事故有发生的可能性。 掌握与安全有关的所有管理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相关因素的作用,搞好安全管理工作。 3)反馈原则 反馈是指被控制过程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即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管理中的反馈原则是指为了实现系统目标,把行为结果传回决策机构,使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实行动态控制的行为准则。 成功高效的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灵活、准确、迅速的信息反馈。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管理系统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及时采取行动,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 4)封闭原则 封闭原则是指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封闭原则告诉我们,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有效。 该原则运用在安全目标管理中时,体现在:对上级指令、法规和决策的执行是否准确有效、对执行中的错误处理情况等实施

6、监督、检查和管理,把监督检查情况通过信息反馈决策立法机构,对决策进行修正,然后再去执行,确保安全目标的实现。 2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的概念 人本原理就是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切为了人”和“一切依靠人”。 “一切为了人”是指一切管理活动均是以人的需要为目的展开的。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离开人的需要,就没有管理的目的。 “一切依靠人”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诸要素(资金、物质、时间、信息等)和管理系统的诸环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都是需要人去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的。 (2)人本原理的

7、运用原则 运用人本原理时应遵循能级原则、动力原则和激励原则。 1)能级原则 能级原则是指一个稳定而高效的管理系统必须是由若干分别具有不同能级的不同层次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 现代管理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使管理的内容动态地处于相应的能级中。在现代管理系统中,各元素的活动必须满足高效率、高可靠的要求,所以管理系统,能级的划分不是随意的,它们的组合也不是随意的。 稳定的管理能级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四个层次能级不同,使命各异,必须划分清楚,不可混淆。 能级原则告诉我们:在管理系统中要根据各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地位和任务,即建立一套合理的能级,做到才职相称

8、,才能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管理结构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也是我们常说的“因材适用”。 2)动力原则 动力原则是指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动力的产生来自于物质、精神和信息,相应就有三类基本动力,即: 物质动力:以适当的物质利益刺激人的行为动机。 精神动力:运用理想、信念、鼓励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为动机。 信息动力:通过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产生奋起直追或领先他人的行为动机。 管理者要综合协调运用这三种动力,正确认识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暂时动力与持久动力的关系,掌握好各种刺激的量值,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3)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是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

9、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企业管理者运用激励原则时,要采用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手段。企业员工积极性发挥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吸引力。这三种动力是相互联系的,管理者要善于体察和引导,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采取各种激励方法和激励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员工的内在潜力。 3预防原理 (1)预防原理的概念 预防原理是指安全管理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即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在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坏以及环境破

10、坏的场合,事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2)预防原理的运用原则 运用预防原理时应遵循偶然损失原则、因果关系原则、3E原则和本质安全化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 偶然损失原则是指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等)以及后果的大小都是随机的,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 美国学者海因里希根据对跌倒人身事故调查统计得到了这样结果:对于跌倒这样的事故,如果反复发生,则存在这样的后果:在330次跌倒中,无伤害300次,轻伤29次,重伤1次,这就是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或者称为1:29:300法则。该法则指出了事故与伤害后果之间存在着偶然性的概率原则。 根据

11、事故损失的偶然性,无论事故是否造成了损失,为了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必须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偶然损失原则强调,在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必须重视包括险肇事故的各类事故,才能真正防止事故发生。 2)因果关系原则 因果关系原则是指事故的发生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早或迟而已。 一个因素是前一因素的结果,而又是后一因素的原因,环环相扣,导致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因果关系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即事故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决定了事故或早或迟,但必然要发生。 在电力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中,要从事故的因果关系中认识必然性,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

12、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灭在早期起因阶段。 3)3E原则 3E原则是指针对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采取的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 工程技术对策: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生产设施设备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完善防护与报警装置,实现生产条件的安全和卫生。 教育对策提供各种层次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法制对策:利用法规、标准以及规章制度等必要的强制性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消除不重视安全、违章作业等现象

13、的目的。 在应用3E原则时,要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四种原因,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这三种对策,不要片面强调其中某一个对策。具体改进的顺序是:首先是工程技术对策,然后是教育对策,最后才是法制对策。 4)本质安全化原则 本质安全化原则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本质安全化的概念不仅局限于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而应扩展到诸如新建工程项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甚至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 4强制原理 (1)强制原理的概念 强制原理是指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动,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管理要求的

14、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 所谓强制,就是无需做很多的思想工作来统一认识、讲清道理,被管理者必须绝对服从,不必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行动。 一般来说,管理均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只有强制才能有效的抑制被管理者的无拘个性,使其调动到符合整体管理利益和目的的轨道上来。由于事故损失的偶然性、人的“冒险”心理和事故损失的不可挽回性,安全管理更需要具有强制性。 (2)强制原理的运用原则 运用强制原理时应遵循安全第一原则和监督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是指当生产和其他工业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安全。 该原则就是要求企业的领导者要高度重视安全,把安全工作当做头等大事

15、来抓,将安全作为一项有“否决权”的指标,把保证安全作为完成各项任务、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即不安全不准生产。 2)监督原则 监督原则是指在安全工作中,为了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 安全管理带有较多的强制性,只要求执行系统自动贯彻实施安全法规,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系统去监督执行,则法规的强制威力是难以发挥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配备合格的监督人员,赋予必要的强制威力,以保证其履行监督职责,才能保证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5、责任原理 安全管理的责任原理是指在安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过程的有效性,管理工作需要在

16、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组织各级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相应责任。责任原理与整分合原则相辅相成,有分工就必须有各自的责任,否则所谓的分工就是“分”而无“工”。 责任即包含个人,又包含单位(集体)的责任,通常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 (1)责任主体必须完成的工作,如岗位职责; (2)责任主体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应承担的后果,如事故责任。 根据责任原理的要求,企业安全管理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明确每个人的安全职责; (2)责、权、利、能四者要匹配; (3)奖惩要公开、公正而及时。 在安全管理活动中,运用责任原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构建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的保障机制,促使安全管理责任主体到位,且强制性地安全问责、奖罚分明,才能推动企业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提高安全监管部门监管力度和效果,激发和引导好广大社会成员的责任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考试 > 职业资格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