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水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1079280 上传时间:2024-04-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氨水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氨水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氨水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氨水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附录A 氨水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A.1 事故特征A.1.1 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氨水是易燃、易爆、易中毒的危险化学品,为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极易气化为气氨。密度0.617g/cm3;沸点为33.5,低于77.7可成为具有臭味的无色结晶。氨大量泄漏威胁人身安全和生命,对环境也会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影响周围人民群众的生活,严重时影响企业形象。健康危害:中毒、窒息、化学灼伤。 2.3.4 环境危害: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 2.3.5 燃爆危险:燃烧爆炸、容器开裂和爆炸。A.1.2 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烧成工序氨水储罐、输送管道阀门、反应区A.1.3 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

2、成的危害程度该事故无明显季节特征。A.1.4 事故可能出现的征兆a) 氨水罐或管线被腐蚀,发生滴漏现象;b) 现场可闻到刺鼻的氨气味。A.2 应急组织与职责A.2.1 现场自救小组及人员构成情况应急自救小组组长:部门负责人应急自救小组副组长:部门管理人员 应急自救小组成员:部门其他人员A.2.2 职责A.2.2.1 应急自救小组组长的职责a) 根据事故现场的情况,确保应急资源配备投入到位,组织现场应急救援工作;b) 同援助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处理好事故,如果事故有扩大、发展趋势,应及时报请公司应急指挥部,启动公司专项应急预案。 A.2.2.2 应急自救小组副组长的职责 a) 协助组长开展应急指挥

3、工作,组长不在位时,代行其职责; b) 组织编制现场处置方案,组织搞好培训和演练; c) 负责现场应急处置,落实应急行动,根据险情发展,提出改进措施; d) 组织做好善后工作。A.2.2.3 其他现场人员职责a) 发生事故后立即通知部门主任或经理及现场人员;b) 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及时控制住当前局势,防止事故继续恶化c) 及时疏散现场无关人员撤离现场。A.3 应急处置A.3.1 应急处置程序a) 氨水泄漏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发现人员应立即汇报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汇报。 b) 运行人员在部门负责人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规程进行前期处理。 c) 应急指挥部成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事

4、故状态及危害程度做出相应的应急决定,指挥疏散现场无关人员,各应急救援队立即开展救援。 d) 泄漏事件造成火灾的启动火灾事故应急预案;造成环境污染的启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A.3.2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A.3.2.1 氨水泄漏现场处置措施发生氨水泄漏事件时,现场人员注意观察风向标,应尽快撤离到上风口位置,戴好防护面具,并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如下措施: a) 在卸氨水过程中要认真进行系统泄漏检测工作,发现有泄漏时立即停止卸氨工作,并进行处理,确保无泄漏时再继续卸氨工作。 b) 当氨水发生少量泄漏时,撤退区域内所有人员,防止吸入和防止接触氨气。处置人员应使用正压空气呼吸器,禁止进入

5、氨气可能汇集的局限空间,并加强通风,只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堵漏处理工作。 c) 如果是运输车辆泄漏,无法彻底消除时,应将车辆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且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打开阀门泄压。 d) 当氨水发生大量泄漏时,所有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人员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并向上风向转移。并在泄漏区域周边150m处立即采取隔离措施,严格限制出入。 e) 迅速切断氨区附近火源、电源,如有灌装作业等操作应立即停止作业,防止事故扩大和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f) 泄漏处置人员应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尽可能先切断泄漏源。

6、对联通的储存罐和系统进行隔离,对泄露的系统和罐体应关闭相关的阀门及联系检修人员加装堵板等隔离操作,巡查、监视设备,做好现场的安全措施。 g) 及时启动喷淋系统,加大氨气的吸收和稀释,防止大量氨气扩散,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h) 处理事故时,启、停主要设备的重要操作必须有应急指挥部命令方可执行。 i) 当因氨区、卸氨平台漏泄事故引主机运行安全受到威胁时,应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j) 发现有人吸入氨气立即将吸入者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维持呼吸功能,并送医院救治。 k) 警戒区内要堵截一切火源,易燃易爆品区域应尽可能不开启灯具和动用电器,即使救援需要也必须禁止开启防爆灯具,要求使用防爆电器,以

7、免产生火花,迅速疏散受威胁的物资。A.3.2.2 氨水泄漏引发火灾处置措施: a) 报警:迅速向当地119消防、政府报警。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电话。 b) 隔离、疏散、转移遇险人员到安全区域,建立500米左右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除消防及应急处理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并迅速撤离无关人员。 c) 消防人员进入火场前,应穿着防化服,佩戴正压式呼吸器。氨气易穿透衣物,且易溶于水,消防人员要注意对人体排汗量大的部位进行防护。 d) 灭火方法: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小火灾时用干粉或CO2

8、灭火器,大火灾时用水幕、雾状水或常规泡沫。 储罐火灾时,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火灾距氨水储罐较近时,应及时启动喷淋系统对储罐进行降温保护。 e) 切勿直接对泄漏口或安全阀门喷水,防止产生冻结。 f) 安全阀发出声响或变色时应尽快撤离,切勿在储罐两端停留。 A.3.2.3 氨中毒急救措施 a) 皮肤接触:一旦氨水沾污皮肤,先用清水或2%的食醋液冲洗。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若皮肤局部出现红肿、水泡,可用2%的食醋液冲洗。 b)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并送医院救治。 c)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

9、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若鼻粘膜受到强烈的刺激,可滴入1%的麻黄素溶液,重者应吸入糜蛋白酶。 d)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 e) 发现氨水吸入中毒者(出现呼吸道、眼、鼻、皮肤粘膜的严重刺激感,并伴随咳嗽、流涕、发痒、气促、紫绀、烦躁等症状),应让他迅速离开现场,并脱去被氨水污染的衣、裤;口服食醋50-100毫升,同时服用维生素c50毫克,每日3次;并应请医生急诊治疗,以免发生意外。 A.4 注意事项a) 氨气爆炸极限是体积含量在16-25%并有充足的氧时。有明火,在此浓度范围内氨将爆炸。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

10、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发生氨气漏泄时氨库区30米以内,严格禁止一切明火作业。 b) 事故处理时应密切观察废水池液位,及时进行中和排掉,避免废水池溢流。c) 参加抢险人员必须按有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带防护眼镜、穿防护服、戴橡胶手套,戴防毒面具等。在抢险过程中,参加抢险人员应站在上风口,防止氨气对人身的伤害。并通知消防队到场做好着火的扑救准备工作。d) 当氨水泄漏已被有效的控制并根据现场恢复情况,由应急救援总指挥宣布应急处理情况终止。 e) 氨水泄漏应急处置结束后,要继续设置警戒线和警戒标志,对泄漏现场进行彻底清洗和检查,检测污染情况。现场污染未彻底清除前,无关人员禁止入内。f

11、) 根据现场恢复情况,由应急救援总指挥宣布事故应急处理情况的终止,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恢复为正常状态。g) 处置氨水泄漏事故时,必须撤退区域内所有人员。加强个人防护,根据作业情况,穿戴防护用品。因液氨气化后大量吸热,温度很低,堵漏操作时应防止人员穿戴好严密的防化服,避免冻伤。防止吸入蒸气,防止接触液体或气体。处置人员应使用呼吸器。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局限空间,并加强通风。只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泄漏的容器应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且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打开阀门泄压。可用砂土吸收材料收集和吸附泄漏物。进入高浓度现场时,必须配戴好防毒面具或正压呼吸器。 h) 进入氨区及作业面较小的区域之前,必须看清风向,以湿手帕掩鼻,以低姿势向上风口走避,并应注意着装、用具必须符合防爆要求,避免产生静电和火花。i) 作业人员要熟悉掌握氨水的特性及危害程度,杜绝盲目作业。 j) 各岗位生产人员在发现液氨系统异常事件发生后,在人身安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要坚守本职岗位。 k) 发电部应储备一定数量的人身防护用品,例如:正压式呼吸器、防酸碱工作衣、防毒面具、中和急救用药、应急照明灯等。l) 加强自身防护,避免导致人身伤害。 m) 由于事故处理过程中所产生大量碱性废水,可通过构筑围堤收容,对附近的雨水口、地下管网入口及电缆沟进行封堵,防止造成二次污染事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 > 施工组织方案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2622162128@qq.com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Copyright© 2022-2024 www.wodo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2583号-1 

陕公网安备 610726020001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916-4228922